本書的原始構思是在神戶港區的一家淡季的商務旅館,在2016年6月底,一個無法成眠的夏日夜晚。本書的主軸是回歸社會學的行動理論傳統,檢視其歷史發展,並探討未來論述方式改變的可能性。權威人格、種族主義、儒家倫理形成社會結構內部相互循環流通的三大難題,並阻礙整個社會往真正「人的解放」的歷史方向前進。個人要取得真正的自由,必須先解決這三大理論難題,正如阿多諾所言,在錯誤的社會中,不會有正確的生活。本書也試圖突顯愛情、藝術、宗教性三者之間的結構同質性。
本書為石計生自2006年開始研究台灣流行歌,以過去研究的總體時間(1930-80)約半個世紀,通過對於年鑑學派與德勒茲《千高原》的反思,探究理論啟發的可能性,並根據所收集的資料,開啟一種多元層次的洄流傳播探究。進而走出台灣島,以更寬廣的地域視角,重新驗證過去的理論性概念與修正發展;試圖從台灣各語種的流行歌角度,在新視域下檢驗其個人或事件流行的幅度,並與屬於社會時間的結構對話,從中全面檢視台灣文化主體性存在的可能與意義,挑戰目前學界將台灣視為流行歌「邊緣」的論點;最後,輔以為數龐大的珍貴文本資料,驗證本書台灣流行歌「洄流迴路」的效力,提供後續研究者更好的思考參照。
「說真話」的勇氣乃parrhesia的一個主要特徵, 因為說話者所說的話經常會危及他自身。 從一九九九年初抵美至年中返臺,半年多在Albany經歷了我人生最冷的冬天,(將近攝氏零下十五度)以及最熱的夏天(將近攝氏四十度)。這個極端氣候體驗與接觸傅柯晚期思想 都是我的人生中新的「極限體驗」。 (節錄自 作者自序) Sociology MIT 臺灣人對自己的家鄉—「臺灣」,所做的社會研究論集系列叢書 主要是探討臺灣的人們自己所生活的地方 為了讓大家清楚了解自己所接觸之人、居住的環境、城鎮之活動等社會現象 收錄各種臺灣社會議題,正是此系列叢書存在之意義 許嘉猷《藝術之眼: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臺灣之量化與質化研究》 許嘉猷《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新論》 黃瑞祺《傅柯三論:傅柯晚期思想研究》 黃聖哲《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 黃聖哲《結構詮釋學:Oevermann與德國社會學的轉向》
Oevermann將詮釋學的德國系譜推向另一個理論高峰,「序列分析」的方法解決了阿多諾與波普在一九六○年代的實證主義論戰後所留下來的方法論難題,「生活實踐」理論所強調的「危機與常規的辯證」也形同推翻了Oevermann的老師哈伯瑪斯在《溝通行動理論》一書中所提出的理論架構。作為一種獨特的黑格爾辯證哲學與李維史陀結構主義的巧妙融合,結構詮釋學也超越了布迪厄略嫌僵化的結構主義社會學。 Sociology MIT 系列叢書(唐山出版社) 臺灣人對自己的家鄉—「臺灣」,所做的社會研究論集系列叢書 主要是探討臺灣的人們自己所生活的地方 為了讓大家清楚了解自己所接觸之人、居住的環境、城鎮之活動等社會現象 收錄各種臺灣社會議題,正是此系列叢書存在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