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第一手與國際上知名日記電影創作者及電影學者的訪談,企圖更為接近「什麼是日記電影」這個核心問題,同時,透過與台灣日記電影創作者的對談與論述,與歐美日記電影的研究及創作產生共鳴、連結與對照,藉此回顧台灣電影研究,進而反思自身。 《台灣、跨國與自我的主體──日記電影研究》一書分為「訪談 錄:製造台灣性」、「訪談錄:歐美的跨國性」與「專文:日記的主體性」 三個部分。「訪談錄:製造台灣性」中,收錄了7篇台灣跨世代的日記電影創作者的訪談錄:莊靈先生、陳宏一導演,以及2007年之後 由學院體系畢業的日記電影創作者林倩、李明宇、練建宏、蘇明彥與 陳穎寬。試圖藉由跨世代電影創作者的創作過程中,去拼湊出屬於台 灣自己的日記電影創作脈絡。 第二部分「訪談錄:歐美的跨國性」以米開斯為一開啟迷宮的線索。巴黎龐畢度中心於2012年12月舉辦米開斯的回顧特展「Jonas Mekas / José Luis Guerin: exposition Cinéastes en correspondance」,放映了米開斯的舊作與其他非常少見的作品,其中亦包含了《365 Day Project》的12台電視現場裝置。由於這個難得的機會,我 得以親自與米開斯訪談,透過與米開斯的訪談,更多日記電影的線索 漸漸地浮現。羅傑.歐丹做為長期研究家庭電影、個人電影的專家學 者,本書亦收錄我與歐丹所做之深度訪談,從電影學術研究的角度切 入日記電影創作,提供與創作者不一樣的觀點。同樣身為長期投身於日記電影創作的藝術家,喬瑟夫.莫 德(Joseph Morder)再提供了不同於米開斯的觀點,亦可從中觀察出歐美之間對於日記 電影創作之異同。〈通信:蘿拉.拉斯卡蘿莉/李明宇〉,在蘿拉.拉斯卡蘿莉與李明宇多次書信往返之下,完成了這篇文章,內容包含日記電影的作者、旁白與新科技的影響等等。 本書第三部分「專文:自我的主體性」收錄三篇日記電影研究者與創作者的文章。世新大學劉永晧副教授長期研究家庭電影與日記電影,〈從家庭電影到日記電影的研究與創作教學〉一文中,從研究與教學的觀點,回顧並整理了他過去對於日記電影的研究,同時也分析 討論了台灣新生代日記電影創作者們的作品,呈現出當今台灣日記電影在創作面的現況,亦是他在此領域研究與教學的開花結果。顏.博飛的〈從自我的再現到幾部日記電影:幾個標準或是主體的間斷〉一文,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討論「我」的再現問題,並以顏.博飛自己的多部日記電影作品為例,以及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李明宇〈日記電影中水平蒙太奇、括號結構與聲音間隙的美學可能:分析瓊納斯.米開斯的《阿維拉之歌》(Th e Song of Avila)一文,從旁白的問題切入,分析瓊納斯.米開斯的日記短片作品《阿維拉之歌》。文中討論了旁白聲音在日記電影中是如何以一種不同於傳統劇情片的方式在運作。 封面設計王志弘與內頁設計黃暐鵬。
本書出版構想從2009年發端,長達六年的醞釀與準備已呈現一個完整的面貌。繼《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於2013年出版後,編著者吳俊輝以《台灣以左,亞洲之右——實驗電影的亞洲實踐與研究》,把長達十五年實驗電影的創作、研究、教學、推廣、國際與亞洲交流的實踐過程,作一豐碩的成果展現──跨越個人與集體、電影與當代藝術及前衛劇場、台灣與亞洲之間,最後才能將實驗電影的創作、策展、影展與展覽、跨領域藝術創作展演、亞洲交流、亞洲匯演、美學研究、書寫、論述、出版匯聚在一起。 亞洲的電影、藝術、文化的歷史與發展何其特殊而複雜,更何況是電影研究中極為陌生的亞洲實驗電影研究,要如何書寫亞洲實驗電影呢? 到底有沒有亞洲實驗電影美學嗎?如果有,亞洲實驗電影美學為何?如何進行亞洲實驗電影美學的研究?如何建構與發展亞洲實驗電影美學? 亞洲實驗電影的優勢為何?要如何找到亞洲實驗電影的位置與定位? 所有的提問,無不是本書於二十位的作者以實踐所做的回應。他們透過持續地自身歷史考掘與交互連結的對話才能進行書寫與建構亞洲實驗影像的脈絡與史料。本書就是透過一連串亞洲之間的相互提問、對話與書寫去進行亞洲實驗電影的探索,最終試圖提出一個非西方觀點的亞洲實驗電影的書寫與歷史脈絡,同時標示出台灣實驗電影在亞洲的位置關係,以及台灣作為實驗電影亞洲實踐的方法。 本書將台灣作為發散亞洲實驗電影的視線,悉心考察於亞洲各地區實驗電影暨影像發生源起與迄今之脈絡,並從諸多當代影像媒體、電影史、文化交流脈絡與影響、在地政策差異與社會變遷等等面向,以專論、藝術家論述、訪談、重要論壇記錄等形式,匯為書寫之巨冊,允為一亞洲地區內具代表性的實驗電影專書。 封面設計王志弘與內頁設計黃暐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