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6日,史迪威決定撤出緬甸,在發出最後一條消息後,下令銷毀無線電和車輛,然後率領114人包括他的指揮部剩餘人員、一群護士、一位國軍將領及其私人保鑣、一小隊英國突擊隊員、數名機械師、一些平民和一名新聞記者,徒步向西進入叢林,於5月15日成功撤抵印度,沒有損失任何一名成員。中國大陸研究遠征軍多年的歷史學者盧潔峰在《仁安羌解圍戰考~顛覆仁安羌大捷神話》的書中引述了幾段有關孫立人在臺灣第四軍官訓練班(1947.10~1950.09)中有關「仁安羌戰役」的談話: 一、記得我們在緬甸作戰時,那裡的天氣,非常的熱,皮膚上常常曬的起泡,同時我們又是在一個原始森林中向前進攻,有十幾天還找不到水源,官兵都在熱與渴的困難下苦鬥著。那天,團長報告我,士兵實在渴極了,一滴水都沒有了,無法再行忍耐。當時我詳細的研究地圖,發現我們陣地的前面不遠,地圖上載有一道沙河,我想,有了沙河就一定有方法取水,於是我命令團長,轉知下級說,只要向前攻擊,前面就有一道河,河裡有水。土兵聞訊,大家奮勇進攻,很快的就攻到了河邊,果然發現了水,而我們進攻的任務也告達成。二、還記得我帶領(新)38師進入印度時,備受英印人歡迎,就因為我軍在仁安羌之役曾以不滿一千之兵,擊敗十倍於我之敵,而解英軍八千之圍,致使英國官兵個個都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更有許多軍官在被解救之時,壓制不住感激的熱情,抱著我們的軍官跳了起來,一直到我們入印,還對我們,對我們中國,輸以無上的崇敬,這才是我們軍人的光榮。 三、我帶領新38師出國遠征,首先在仁安羌一戰大捷,解了英軍八千之圍,敗敵人十倍於我之眾,正預備乘勝進攻,不料當時全盤戰局,與我不利,敵人以曼德勒為中心,完成鉗形攻勢,北上包圍,於是英方決定放棄緬甸,西撤印度。我國遠征的第五軍,亦即北撤,新38師奉命掩護英軍和國軍的撤退,成了殿後之軍。 四、接著,我們出國,到了緬甸,駐兵曼德勒。當時,主席蔣公,教我負起衛成曼德勒的責任。主席曾經教(叫)我去,說曼德勒很像南京,要我好好防守。我蒙此面命,認為很是光榮。當時曼德勒左翼是國軍第五軍,右翼是英國軍隊。不料英軍不爭氣,受了敵人壓迫後撤,而敵人又追逐得很快。結果英軍第一軍團第1師約及萬人,被敵人兩個聯隊約八千之眾,圍於仁安羌北面一山地上。另一聯隊,正在追逐英軍指揮所。於是英軍指揮官亞歷山大(現加拿大總督,總督任期:1946.04.12~1952.02.28),要求主席蔣公派人援助。我在曼德勒佈置才有兩天,那晚上就奉到上面命令,教(叫)我派一團受第五軍指揮,派一團增援仁安羌,受英軍指揮,自己帶一團守曼德勒。我認為這種五馬分屍的方法不能表現戰力,而且分散後,曼德勒一定無法可守。所以,11時半接命令,12時即趕赴上級指揮官處報告。我說英軍萬人,受日軍八千之圍,今派一團人援救,真能作戰者,不足一千,又受英人指揮,英人從來未曾指揮過中國軍隊,中國軍隊又從未受英人指揮,上下情意,必難貫通,作戰必無表現。況且英軍是敗兵之將,不足以言勇。如此處置,結果此一團,必遭消滅。一旦前線挫敗,敵人乘勝來攻曼德勒,我帶一團人,守曼德勒,亦必無功,等於坐以待斃。現在我願意去指揮,力量必大。並且我坐城待斃,亦非得計。兵法所謂「與其戰於城寧戰於郊」。如果此次增援部隊勝利,那麼守城部隊,也就高枕無憂了。我雖如此說,但上面仍是不准。我又向參謀長詳為解說,那參謀長竟說,你不知道麼,這一團是送人情,以一萬人被圍,一千人何能解救?我說,我作部隊長的,不能白看著部下去死,就是去死,也要同死,死馬也得作活馬用。又從三時講到六時,上面才說「好吧,你去吧,如果打了勝仗,你算首功」。詞意之間,料定我必敗無疑。當日晨八時,我就趕到前線指揮所,英第一軍長史林姆W. J. Slim(現任英軍參謀總長,總長任期:1948~1952)問我到了多少援軍。我說一團人。他聽了非常喪氣,因英軍被圍已兩天,水也沒有喝,師長斯高特Sott來電話說,準備投降。史林姆問我「怎麼辦?」我說,「教(叫)他們死守,告訴他中國援軍到了,一切忍耐。」接著第二次電話又來,史林姆手顫心慌望著我說:「怎麼辦?」我說「教(叫)他們死守,中國軍隊快要攻擊了」。那電話問,「中國軍隊什麼時候到?」史林姆仍只望著我。我說,「我沒有方法說定時間,中國軍隊打到最後一人,連我也在內,一定要將他們救出」。「真的嗎?」「君子無戲言」。「好吧,我們是君子協定」史林姆感動得緊握我的手。本來我部官兵,平時處處受欺,時時嘔氣,早就想找一作戰機會,一顯身手,藉以一洩胸中憤慨不平之氣。所以,此次出發,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士氣的旺盛,戰鬥意志的堅強,無以復加,真如怒馬奔騰,喊也喊不住,第一天順利的猛攻,瘋狂的前進,一氣就打到了拼牆河(賓河)邊,接著就是多方擾亂,積極作渡河的準備,偵察地形等,絕未停留。敵人見我軍來勢兇猛,我們又冒稱為第二軍一軍人增援。所以,從頭一天打到第二天下午,就已擊潰整個包圍,日軍後撤,英軍一師脫險。他們出圍後,抱著中國兵接吻狂跳,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蔣委委員長萬歲!」「三十八師萬歲!」由於上述這一個事實,英國軍隊近萬,馬幾千匹,圍師兩聯隊八千餘人,而我一一三團劉放吾團長所部,才千二百餘人,除伙夫雜兵外,真能戰鬥的不過八百餘人,而能以少擊多,擊潰十倍於我之敵人,解救十倍於我之友軍,其成功原因,就是士兵的戰鬥意志,與指揮官的決心而已。岳武穆以五百之眾,而能破金兀朮的拐子馬,其原因亦即在此。所以部隊受了氣,應從戰場上發洩,這一戰使中國軍隊的國際地位,提高了很多,所以是無上的光榮,而過去所受的骯髒氣,也可因此而洩盡無餘了。(註一)但張鑄勳將軍在《中國遠征軍滇緬路之作戰》一書中,對於新38師《戰鬥詳報》的相關紀錄,就不客氣的指出:「……仁安羌協同作戰的指揮關係,有說孫立人到達後拆散第113團的協同作戰編組,單獨指揮戰車和砲兵顯然有誤……『《戰鬥詳報》記載:18日拂曉我劉團展開於賓河北岸,與英軍協定戰車搜索、砲兵支援,向敵展開攻擊,已經說明此戰由步兵團長指揮同作戰。《戰鬥詳報》又指師長星夜趕到親自指揮,前後自相矛盾,誤導歷史認知,成為引起爭論的源頭。此時所有的攻擊準備,都在17日下午第113團到達賓河北岸時,由團長按照〝部隊指揮程序〞完成。以團長職責,從攻擊準備到攻擊實施,均需親力親為一以貫之,於18日晨率部攻擊,指揮作戰責無旁貸……』……《戰鬥詳報》並增列一則4月20日24時下達以兩個團攻擊的命令,於明(21)日拂曉實施,準備和到達戰場的日軍第33師團主力決戰。而羅卓英的預備命令和史林姆回憶錄,都證明孫立人當時的決定為撤離仁安羌,不是攻擊日軍主力。所以下達的只有一則撤退命令,實際行動也是21日凌晨向皎勃東實施遲滯作戰。證實這則以兩個團攻擊的師作戰命令,不是仁安羌作戰時期所策定的計畫,係在戰後自行添加的虛構資料,嚴重違背必須輯錄『實戰經過』、記述『具體真相』的規定,收納在《戰鬥詳報》存檔,成為仁安羌作戰的不實歷史文件。這份文件賦予第112、第113團兩個團的作戰任務,附圖、附表齊全,目的在留下仁安羌作戰時期曾經以兩個團參戰的完整記錄,成為師級部隊的作戰命令,誤導為師長指揮」。(註二)馬英九總統在2022年(4~5月)於國立政治大學舉辦的「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80週年座談會」中發表的《紀念仁安羌戰役~還原中國遠征軍的光輝歷史》一文中也特別指出:「……當時中國遠征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的任務是戍守距仁安羌240公里曼德勒(又稱瓦城)的指揮官,他自行前來仁安羌的任務屬於督導性質,不是指揮,因為他的身分職責仍是曼德勒衛戍司令。中國遠征軍派往仁安羌的只有第113團一個團,是羅卓英司令長官接受盟軍之請求,交由英緬軍史林姆將軍領導為英軍解圍部隊。當年劉放吾團長在戰地是直接聽命於史林姆將軍前往仁安羌地區替英軍解圍的唯一部隊;而依照孫立人師長的行程,他由曼德勒經漂貝趕到仁安羌前線時,已是18日晨8時,自然不可能指揮正在激戰中的第113團,但在史林姆將軍同意下,曾參加相關作戰會議,提供意見。近年解密的檔案資料、往來電文,包括蔣委員長的日記與手令,都證實作戰是由團長劉放吾直接指揮。然而,戰後由新38師司令部編撰的仁安羌戰鬥詳報,卻聚焦於師長孫立人如何指揮,未見團長作為,影響至鉅……在仁安羌大捷中,113團劉放吾團長出力最多、犧牲最大(200多位官兵殉國)。他對內有孫立人將軍與部屬的爭功,對外有英軍官說謊諉過,受盡委屈數十年,歷史早就應該還他公道了!」(註三)然這一切的是非曲折都必須從第一次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開始談起。
國民政府失敗的秘辛●1925年孫中山成立黃埔軍校,被蘇聯要求允許共產黨人加入黃埔軍校以及國民黨,例如周恩來、林彪、陳獨秀、郭汝瑰、劉斐……●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以及國民黨人發動了「清黨」,許多共產黨人被害造成了國共之間的仇恨。●1945年二戰結束,日軍投降。但是蔣介石與陳誠等人毫無警惕,居然重用郭汝瑰在國民政府國防部中擔任作戰廳長、劉斐擔任參謀次長。●國軍內部的收復各城市計畫居然是由郭汝瑰策劃,這些計畫上呈蔣介石的同時,副本也已密報給了中共。 ●1947年孟良崮戰役計畫也是由郭汝瑰擬訂,而副本上呈蔣介石之前早已送到粟裕及陳毅手中,盡忠愛國的張靈甫渾然不知,最終戰敗自殺在孟良崮的一個山洞裡。●1948年徐蚌會戰(中共稱淮海戰役)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所擬作戰計畫,未到蔣介石辦公桌上就已先送抵粟裕手中。●國共內戰,國軍400萬大軍敗給了100萬不到的解放軍。200萬人退到臺灣,造成至今的國共兩岸分隔。
本書經過長時間修訂、增訂,終於可以重新再版,此次不只修正前版錯誤之處,並且增加了新的內容;還擴增了彩色版面,詳列各個時期的勳章證書以及作者的最新發現及研究,經過細緻的編輯,讓閱讀更容易理解,讀者更能一目瞭然。 本書作者長期蒐集青天白日勳章相關資料,並深入研究、探查和考證,輯成本書,成為專事研究青天白日勳章的權威孤本,導正了以往大眾對於青天白日勳章的一些不正確知識和誤解,完整呈現了青天白日勳章的歷史沿革和各獲勳者的詳細背景資歷。 本次再版,作者還補充了大量青天白日勳章相關的祕辛和趣事作為附錄,從「免死金牌」的爭議、青天白日勳章在金門的失竊、之後該勳章分別在國外舉行多次拍賣,以及國內國軍歷史文物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等有關單位作出的回應和補發勳章等有關議題,都藉此機會作了一併說明。 但無論作者如何努力,仍有局部資料尚付闕如,成為遺珠,希望見聞廣博之士能惠予提供或協尋,以補本書不足,亦藉以充實史料,後續得以增補。如蒙惠賜補遺,請與本社聯繫,不勝感激。
「五次圍剿」關係國家的興亡與國、共兩黨的盛衰,迫使中共放棄長期經營的贛南蘇區根據地,展開「兩萬五千里長征」。更進一步釀成「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放棄「安內攘外」政策,開啟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大門。
祖炳民(John B. Tsu Ph.D.)教授生於吉林,幼年時因為成績優秀,被推薦赴日本留學。1946年獲得東京大學法學學士學位。後來又在一個機會中赴美,先後獲得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碩士及紐約福特漠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博士學位。他的碩士論文《美國作家對中國的分析》被美國國會圖書館選為圖書館優秀論文收藏在館內。他的博士論文是《中蘇關係1949》。 祖炳民擔任美國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他創立了「亞洲關係研究系」(Asian Studies Department)並擔任第一任系主任及院長等職務。 1960年代,美國政府感到對新中國所知甚少,因此,要求祖炳民教授推廣和開展美國漢語教學事業,並負責指導和編輯了12本漢語教學教材,並編輯了英漢簡體中文字典。他是第一位在美國推廣普及漢語簡體字的學者。並且,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創立了中文教師訓練班,培訓了300多名美國人教師。 1977年,祖炳民轉任舊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教育學院及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長,他推動了雙語教學。 1981年,他擔任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訪問學者。 1983年,祖炳民又擔任甘乃迪大學(Kennedy University)亞太學院院長及日本分校校長。 祖炳民為美國亞裔參政提高亞裔社會地位不遺餘力,成為亞裔共和黨領袖,曾擔任美國亞裔共和黨聯合會主席及全美共和黨亞裔總主席。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第一次訪問新中國時,國務卿季辛吉特聘祖炳民擔任「白宮訪華團」顧問。 1973年,在老布希擔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之前,祖炳民曾擔任他的私人顧問,因此兩家人建立了很好的私人關係。 老布希總統上任後要求祖炳民擔任亞洲聯絡小組主席。祖炳民曾推薦250位亞裔人士,擔任聯邦政府高級顧問。 祖炳民本人曾任老布希總統任內的教育部長及美西地區太平洋領域部長代表,以及擔任過雷根、小布希等幾位共和黨總統的白宮顧問。
自清季末造,內憂外患無日無之,令當政者深感西方船堅炮利,中國亟需變法圖強、仿效西方練兵,否則亡國之虞迫在眉睫。自此開始仿效西方軍制,重組新軍,中國之軍事建設始邁入現代化之路。而代表精神的軍服也呈現古今交錯、多變繁複的樣貌。 百餘年來中國歷經內憂外患迄今兩岸分治,軍服演變各有其特色,實不遜色於歐美等西方國家,且軍服乃軍隊士氣與精神象徵,卻因戰亂及政權之更替而少有系統整理。本書乃將清末至今日兩岸的代表性軍服做一系列整理,並配合原品或複製品,將軍服穿搭還其原貌,並採用左右頁相互對照比較的閱讀模式,期望讀者能從書中獲得對中國陸軍軍服百年來的演變有初步的認識。
台灣歷史,是大家都知道,也是大家不太知道的題目,在台灣及大陸已有幾位專家寫了台灣史,而筆者在看完這麼多資料後還是決定提起筆來,以不同之觀點、不同的角度來敘述一下台灣在被日本佔領之一段歷史!以及用深入淺出方式敘述台灣在1950年後如何經濟發展到了1985年成了亞洲四小龍?
韓戰(朝鮮史稱「六二五戰爭」;中國大陸稱「抗美援朝」),不僅是南、北韓在1950年代的國家制度之戰和統一之戰,也是自二戰結束後動員最大的第一次國際戰爭。是役於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隊突襲南韓開始,至1953年7月27日簽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雙方維持「暫時停火」的狀態至今。 由於沒有簽訂和平協議,所以在「技術上」這場戰爭仍尚未結束,北韓和聯合國軍依然處於高度備戰狀態。主要的參戰者除了南、北韓外,其實也能看作中共和美國的第一次正式交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等共15個國家也根據聯合國的決議,派出小規模部隊參戰。至於蘇聯空軍的航空兵與防砲部隊參加了北韓的防空作戰。
傅克軍將軍與國軍獨立工兵團中國獨立工兵團創於抗戰之前的1933年,結束於1948年內戰的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前後15年。所謂「獨立工兵團」是指工兵部隊附屬到師級或者是軍級內,其位階一般只到連、營級,一個連通常不超過160人、一個營不超過640人。而工兵部隊到達團級時,人數與位階都不一般了,人數達2,560人或更多,而團級的工兵直屬陸軍總司令部(在1946年以前稱為「軍政部」)。□□獨立工兵團的形成□中國工兵部隊及獨立工兵團是因應抗戰需要而成立的。
長達三百二十年的南北兩宋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貿易大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可能發展為重商主義和資本主義強國的朝代。領先於西方世界四五百年的這個朝代,前後兩次相繼滅亡,其滅亡的本身,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種種重大事件,尤其是史詩般壯麗的釣魚城之戰,最終意義深遠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走向。 大宋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丙辰日,西元1127年1月9日。當天下午,金國軍隊從宣化門攻入宋帝國首都東京城。四個月後,皇帝趙桓及太上皇趙佶被帶往北方。擁有當時世界上一半財富、科技最輝煌、文化最燦爛的帝國,在東京市民的嗚咽聲中滅亡了。雖然數年後康王趙構在南半部疆域上復興了宋帝國,但是這個被腰斬的新帝國已無法抗衡北方民族的壓力。一百五十三年之後,南宋帝國也在崖山海面上滅亡了。中華帝國歷史上最有可能發展為重商主義和資本主義強國的一個朝代前後兩次相繼滅亡,從而深遠地影響了從日本直至近東的歷史走向。世界的歷史從此改變。
平津戰役與同一時期舉行的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合稱為國共內戰大決戰階段的三大戰役。雖然說平津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最沒有勝負懸念的一戰,但戰役進行中雙方在戰場上下的角逐和博弈,至今依然有著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平津戰役(國軍戰史稱為平津會戰),戰役時間自1948年11月29日開始至1949年1月31日結束,歷時64天;戰場範圍在華北地區東起唐山、塘沽,西至張家口約12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區域內;參戰兵力解放軍方面為華北野戰軍第2、第3兵團會同東北野戰軍主力共約100萬人,國軍方面為華北剿總所部約50萬人。解放軍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和改編國軍1個剿總總部、1個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整師(包括在戰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隊)及非正規軍4個師共52萬餘人(其中改編25萬人)的巨大戰果,使華北地區除歸綏(今內蒙古呼和浩特) 、太原、新鄉等幾個少數孤立城市外的廣大地區全部獲得解放。
由於缺乏國軍飛行員的參與,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也就是第一代「飛虎隊」的地位在國人心目中,始終不如後來成立的中美空軍混合團,而美國人在探討這段歷史的時候也常常忽略掉國民政府在幕後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無論如何,來自於志願隊的美國飛行員們,是第一批駕駛漆著青天白日徽的P-40戰鬥機與日軍戰鬥的空戰英雄,因此本書出版的目的,就是希望以美國方面的史料為主,並加入中華民國方面的觀點為輔,從一個更全面的角度探討「飛虎隊」的來龍去脈。 希望這部作品的誕生,能夠在釐清許多對「飛虎隊」誤解的同時,能夠提升國人對當年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在亞洲戰場上,共同抵禦日軍的光榮歷史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