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步,讓閒暇時間與國民所得相對增加,國人對閒暇時間運用、健康的促進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也日益重視,而多元的體育運動,能滿足不同年齡、性別、興趣、工作背景、體能狀態等國民需求,近年來我國政府相關機構,為順應國民對運動、健康與休閒生活之需求,亦積極推展各項運動的發展策略,並補助地方及民間修建、整建運動場館與設施,依調查顯示,在政府長期努力下,已有超過半數的民眾對當地公眾運動場所及設施表示滿意與充足。 臺灣自民國86年起陸續推動「陽光健身」、「運動人口倍增」等全民運動的相關政策與計畫,並於99至104年推動「打造運動島」計畫,為全民運動的推廣打下穩固根基。104年8月本署擬訂「運動i臺灣」105至110年全民運動推展計畫,透過各項政策之實施,強化國人自發性、自主性的規律運動習慣,以運動生活化為目標,鼓勵沒有運動或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從事運動,提升其參與運動的意願與頻率,進而落實國人達成「自發(規律運動)、樂活(運動結合生活)、愛運動(因興趣而運動)」之目標。 根據調查發現,109年我國運動人口比例已達到82.8%,112年規律運動人口也提升至35%,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全民運動已現豐碩的成果。「運動i臺灣」計畫期程至110年12月31日結束,為持續推展國民運動風氣,建立和諧共融社會,以提升國民幸福指數,經分析全民運動發展現況、參酌國際推展趨勢,本署擬訂111至116年「運動i臺灣2.0計畫」,協助地方政府落實推動地方體育事務、發展地方特色運動,願景在於達成「活力多元新生活、永續運動促健康」,期望建立活躍、健康、多元、永續的運動文化。為運動結合健康、在地文化、資源,發展優質的特色運動環境與氛圍,並強化國人運動動機,實踐個人健康、性別平等及促進各年齡層與族群的福祉,最後透過全民運動政策建構一個愛好運動、和平正義且包容的社會。 體育發展的現況統計資料是推展體育政策時可供參考的重要依據,延續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自88年出版發行第一本體育統計之精神,113年本署賡續編纂運動統計資料,藉由詳實、客觀、量化的數據,分析當前整體體育環境全貌。承蒙各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體育局、處(場)、相關民間運動團體熱心協助提供資料,謹此併致謝忱。本運動統計因內容繁複,涉及層面頗多,資料之取得難免有所疏漏,尚祈各界不吝指正,俾供未來籌編參考。科技的進步,讓閒暇時間與國民所得相對增加,國人對閒暇時間運用、健康的促進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也日益重視,而多元的體育運動,能滿足不同年齡、性別、興趣、工作背景、體能狀態等國民需求,近年來我國政府相關機構,為順應國民對運動、健康與休閒生活之需求,亦積極推展各項運動的發展策略,並補助地方及民間修建、整建運動場館與設施,依調查顯示,在政府長期努力下,已有超過半數的民眾對當地公眾運動場所及設施表示滿意與充足。臺灣自民國86年起陸續推動「陽光健身」、「運動人口倍增」等全民運動的相關政策與計畫,並於99至104年推動「打造運動島」計畫,為全民運動的推廣打下穩固根基。104年8月本署擬訂「運動i臺灣」105至110年全民運動推展計畫,透過各項政策之實施,強化國人自發性、自主性的規律運動習慣,以運動生活化為目標,鼓勵沒有運動或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從事運動,提升其參與運動的意願與頻率,進而落實國人達成「自發(規律運動)、樂活(運動結合生活)、愛運動(因興趣而運動)」之目標。根據調查發現,109年我國運動人口比例已達到82.8%,112年規律運動人口也提升至35%,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全民運動已現豐碩的成果。「運動i臺灣」計畫期程至110年12月31日結束,為持續推展國民運動風氣,建立和諧共融社會,以提升國民幸福指數,經分析全民運動發展現況、參酌國際推展趨勢,本署擬訂111至116年「運動i臺灣2.0計畫」,協助地方政府落實推動地方體育事務、發展地方特色運動,願景在於達成「活力多元新生活、永續運動促健康」,期望建立活躍、健康、多元、永續的運動文化。為運動結合健康、在地文化、資源,發展優質的特色運動環境與氛圍,並強化國人運動動機,實踐個人健康、性別平等及促進各年齡層與族群的福祉,最後透過全民運動政策建構一個愛好運動、和平正義且包容的社會。體育發展的現況統計資料是推展體育政策時可供參考的重要依據,延續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自88年出版發行第一本體育統計之精神,113年本署賡續編纂運動統計資料,藉由詳實、客觀、量化的數據,分析當前整體體育環境全貌。承蒙各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體育局、處(場)、相關民間運動團體熱心協助提供資料,謹此併致謝忱。本運動統計因內容繁複,涉及層面頗多,資料之取得難免有所疏漏,尚祈各界不吝指正,俾供未來籌編參考。
國際間對於體育運動的推展,早期以競技運動為主軸,帶動基層運動的發展,隨著社會變遷、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以及公民意識的提高,讓閒暇時間與國民所得相對增加,人們對閒暇時間運用、健康的促進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也日益重視,因此相關體育政策逐漸轉變至以全民運動與社會福祉為核心,近年來我國政府相關機構,為順應國民對運動、健康與休閒生活之需求,亦積極推展各項運動的發展策略。 臺灣自民國86年起陸續推動「陽光健身」、「運動人口倍增」等全民運動的相關政策與計畫,並於99至104年推動「打造運動島」計畫,為全民運動的推廣打下穩固根基。104年8月本署擬訂「運動i臺灣」105至110年全民運動推展計畫,透過各項政策之實施,強化國人自發性、自主性的規律運動習慣,以運動生活化為目標,鼓勵沒有運動或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從事運動,提升其參與運動的意願與頻率,進而落實國人達成「自發(規律運動)、樂活(運動結合生活)、愛運動(因興趣而運動)」之目標。 調查顯示,109年我國運動人口比例已達到82.8%,110年規律運動人口也提升至33.9%,並整合22個縣市政府運動地圖完成,透過科技力量,逐年建置個人運動履歷。經多年的努力,我國全民運動已現豐碩的成果。「運動i臺灣」計畫期程至110年12月31日結束,為持續推展國民運動風氣,建立和諧共融社會,以提升國民幸福指數,經分析全民運動發展現況、參酌國際推展趨勢,本署擬訂111至116年「運動i臺灣2.0計畫」,協助各縣市推動多元運動項目,納入活絡基層體育組織、培育運動專業人力、營造友善運動環境服務,更因應社會環境發展,整合推動跨部會運動相關業務,期能逐步落實「運動健身、快樂人生」之願景。 體育發展的現況統計資料是推展體育政策時可供參考的重要依據,延續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自88年出版發行第一本體育統計之精神,112年本署賡續編纂運動統計資料,藉由詳實、客觀、量化的數據,分析當前整體體育環境全貌。承蒙各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體育局、處(場)、相關民間運動團體熱心協助提供資料,謹此併致謝忱。本運動統計因內容繁複,涉及層面頗多,資料之取得難免有所疏漏,尚祈各界不吝指正,俾供未來籌編參考。
110 年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的持續影響,國內外體育界無數賽事及活動皆受到影響或延期。為協助受疫情影響的運動產業業者,本署推出「紓困4.0 方案」、「動滋券2.0」、「紓困5.0 進階方案」,以緩解疫情對國內運動產業及體育運動交流所造成的衝擊。同時,亦積極鼓勵民眾在疫情期間多加運動健身,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提升身心健康、增強免疫力。健康國民是國家最大的資產,運動對於促進各年齡層民眾健康至為重要。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曾大力倡導「運動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的觀念,近年來我國政府相關機構,為順應國民對運動、健康與休閒生活之需求,亦積極推展各項運動的發展策略,自民國86 年起陸續推動「陽光健身」、「運動人口倍增」及「打造運動島」等計畫,並於105 至110 年推動6 年期「運動i 臺灣計畫」,主要目的希望促進全體國民身心的健康,提升個人的自信心,達到全民「自發、樂活、愛運動」之目標。調查顯示,110 年我國規律運動人口比例成長為33.9%,國民健康Level Up!為因應時代脈動追求進步革新,擬訂承先啟後的施政計畫,本署已於102 年6月公布「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擘劃未來10 年國家體育運動新願景,但有鑒於國內外體育運動環境變遷快速,106 年本署撰擬「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2017 修訂版」,作為後續年度落實執行原白皮書中、長程目標之主要參據,期能回應社會發展需求,研定全國體育發展政策方向。110 年計畫已進入第9 年長程階段,本署將續從學校體育、全民體育、競技運動、國際及兩岸運動、運動產業及運動設施等方面推動革新,促使國人均能透過「運動健身」,享有幸福「快樂人生」,期望培育出文武雙全的卓越體育人才,厚實國家體育大業!體育發展的現況統計資料是推展體育政策時可供參考的重要依據,延續自88 年出版發行第一本體育統計之精神,111 年本署賡續編纂運動統計資料,承蒙各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體育局、處(場)、相關民間運動團體熱心協助提供資料,謹此併致謝忱。本運動統計因內容繁複,涉及層面頗多,資料之取得難免有所疏漏,尚祈各界不吝指正,俾供未來籌編參考。
110年運動統寄資料涵蓋時間主要為109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各項目資料來源,只要來自次級資料的蒐集與整理,除教育部體育署各單位執行業務之成果外,並有教育部、直轄市、縣(市)體育行政主管機關、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等協助提供業務範圍內之相關數據。
體育發展的現況統計資料是推展體育政策可供參考的重要依據,爰此,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自88 年出版發行第一本體育統計後,有感於我國體育發展情況亟須建立系統化數據,因此每年辦理運動相關資料之彙整、統計及出版工作,希望藉詳實、客觀、量化之統計資料,分析了解當前整體體育環境全貌,俾作為體育決策與施政規劃參據,並提供社會各界參考。延續辦理運動統計之精神,109 年本署賡續編纂運動統計資料,承蒙各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體育場、相關民間運動團體熱心協助提供資料,謹此併致謝忱。本運動統計因內容繁複,涉及層面頗多,資料之取得難免有所疏漏,尚祈各界不吝指正,俾供未來籌編參考。
為讓各界瞭解體育運動組織及經費、體育運動專業人力、運動場館與設施、國民體能及運動參與、運動賽會、運動交流、體育獎章、運動產業及運動彩券等資訊,發行107年運動統計刊物,以加強體育推展。
105年運動統計資料涵蓋時間主要為104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各項目資料來源,主要來自次級資料的蒐集與整理,除本署各單位執行業務之成果外,並有教育部、直轄市、縣(市)體育行政主管機關、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中華民國大專校院體育總會、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財團法人體育基金會等協助提供業務範圍內之相關數據。 壹、緒論 貳、體育運動組織及經費 一、體育運動組織 二、體育運動經費 參、體育運動專業人力 一、體育運動行政人員 二、教練及裁判 三、體育運動志工 四、運動傷害防護員 五、國民體適能指導員 六、山域嚮導 七、救生員 八、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 肆、運動場館與設施 一、運動場館與設施 二、104年度教育部體育署補助興(整)建場館 三、高爾夫球場 四、自行車道 伍、國民體適能及運動參與 一、國民體適能定義 二、國民體適能檢測 三、國民運動參與 四、學生體適能檢測 五、學生體適能監測系統 六、學生體適能現況 陸、運動賽會 一、國際性運動賽會 二、全國性運動賽會 柒、運動交流 一、國際體育交流 二、兩岸體育交流 三、國際體育學術交流 捌、體育獎章 一、國光體育獎章 二、體育精英獎 三、體育推手獎 玖、運動產業 一、職業運動 二、準職業運動 三、運動服務業 拾、運動彩券 一、發行 二、盈餘分配與運用
本統計所載資料包括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各單位公務統計及其他體育行政機關、民間體育運動團體所提供數據,資料來源除前行政院體委會資料未加註外,餘均分別於統計表下方註明。本統計資料以全國22個直轄市、縣市為範圍。
國家體育政策的制定,恆受國際運動發展趨勢及國內社會需求所影響,而體育發展的現況統計資料是可供決策參考的重要依據。爰此,本署自民國86年起每年皆辦理運動相關資料之彙整、統計及出版工作,收錄有關體育運動組織、專業人力、場館與設施、國民運動參與及體能、運動賽會、運動產業、國際交流等統計資料,希望藉詳實、客觀、量化之資料,分析了解當前整體運動環境全貌,俾作為體育決策與施政規畫之參據,並提供社會各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