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的名字》寫了被遺忘的布豐,和贏了但也沒贏的林奈
07/29 第一次知道布豐的故事,我感到十分驚訝,那種驚訝像是學了一輩子萬有引力,卻沒聽過牛頓一樣。今日學生物的人早已習慣大部分的生物都有其分類(人人會背的界門綱目科屬種),像是所有生命都生下來就整整齊齊在一格格的櫃子裡,但這就是真相嗎?還是我們為了需要感到「掌握」世界,為求安心而人為強塞的格子呢? 三百年前的人沒有這些先入為主的概念,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才剛剛顛覆了人們對物種數量的想像(雖然當時認為的數量現在看還是遠遠低估了),一切混沌未明。就在那樣的背景下,同時有了布豐和林奈,一個是擁有一切餘裕、可以整日沉思探索知識的貴公子,一個是飢腸轆轆、自學成材的窮學生。布豐正因衣食無缺,面對知識乃至萬物始終保持純粹和謙卑,發展出認為生命不斷變化的「複雜主義」,也啟發了達爾文和拉馬克。林奈則因一無所有,需要不擇手段才能得到資源投注在熱愛的學問之上,更在信仰的影響下認為萬物是靜態不動的,發展出對人類來說「方便管理」、也因而更「容易普及」的二名法。 這場競賽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但過程一直鮮為人知。作者傑森羅伯茲不但還原當時的各種精采軼事(看著林奈前後十七位使徒前仆後繼、一個個病死異鄉真的很不忍,那個年代身無分文下被送出海到荒地採集標本,簡直像沒裝備也沒錢聘雪巴人卻要直接爬珠峰),更重要的是,順著他們及其同代人的故事,彷彿能看見「生物學」這門學科怎麼樣踩著一代代人的肩膀慢慢成形,甚至能從這段歷史感受到它的「未完成」,我們的許多認知就如同曾被堅定相信的地平說,是需要不斷被挑戰和辯證的。 面對自然萬物永保謙卑,才是布豐與林奈真正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