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失的時代,成為自己
11/18 為什麼現在正是時候讀榮格? 除了2025年正值這位心理學巨人卡爾.榮格(Carl G. Jung)誕辰150週年外,更深層的理由,是我們正活在一個困惑與迷失的年代。回望過去幾年,大眾心理學與自助書市場的主題變遷——從早期強調課題分離、劃出人我界線,到近年逐漸成為話題的「做自己」、「活出真實的我」。這個轉變,相較於書籍風格的流行更迭,可能更接近社會大眾的集體憂慮所致。而「成為自己」,正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 為什麼我們要「成為自己」?因為現代人太習慣在外在的節奏中迷路:高速變化的世界、重疊的角色期待、永無止境的社群比較——這些都讓我們以為,只要夠努力、夠忙碌,就代表自己有價值。我們把疲憊當作充實,把焦慮誤認為動力。為了扮演「夠好」的伴侶、子女、父母、員工、主管,我們拚命藏起缺點、掩蓋脆弱。彷彿承認這些短處,就會讓整個人生坍塌。然而,榮格提醒我們:被壓抑的陰影不會消失,它只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反撲、影響我們的人生。 因此,榮格所說的「成為自己」,並不是一條輕盈的自我實現之路,而是一場需要勇氣的探險——向內面對恐懼、承認矛盾、與潛意識對話。那是一場誠實的旅程:我們終於不再只想成為「好人」,而是開始嘗試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正如本書作者鐘穎在前言中溫柔提醒道:「讀完這本書,你仍然會是你,但會是一個更通透、更有活力的你。」 鐘穎長年以故事導入榮格心理學,將抽象的概念化為可理解的語言。這次他以28句榮格語錄為線索,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如何與內在自我相處?如何與世界互動?怎麼面對日常瑣事,以及生命中重大難解的課題?這本書不是心理學教科書,而是一面鏡子,不僅讓你看見種種困擾的真實面貌,也發現自己內心潛藏的力量。 然而,若你和我一樣,對榮格心理學並不熟悉,也許會問:為什麼他經常強調「順其自然」、「接受自己」?這樣會不會成為一種「消極的安慰」?事實上,書中所描寫的「接受」並非逃避,而是一種勇敢的凝視。真正的自我接納,不是放棄改變,而是先學會看見自己正在逃避什麼——承認恐懼、嫉妒、創傷,或遺憾。唯有與這些黑暗部分共處,我們才能在光明中立足。 世上許多人都在受苦——苦於求而不得,苦於不被理解,苦於失去與遺憾。但也正因為我們會犯錯、會因此痛苦,才有機會理解「完整」的意義。正如有光的地方必有陰影,唯有理解黑暗,才可能向光而行。 願這本書,成為你在紛擾時代裡的一盞燈,帶你重新走向那個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