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那年夏天

時時刻刻都被甜、被感動、被給予勇氣前進著。

我的機智韓劇生活

書的故事

出版情報

在迷失的時代,成為自己

11/18 為什麼現在正是時候讀榮格?   除了2025年正值這位心理學巨人卡爾.榮格(Carl G. Jung)誕辰150週年外,更深層的理由,是我們正活在一個困惑與迷失的年代。回望過去幾年,大眾心理學與自助書市場的主題變遷——從早期強調課題分離、劃出人我界線,到近年逐漸成為話題的「做自己」、「活出真實的我」。這個轉變,相較於書籍風格的流行更迭,可能更接近社會大眾的集體憂慮所致。而「成為自己」,正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   為什麼我們要「成為自己」?因為現代人太習慣在外在的節奏中迷路:高速變化的世界、重疊的角色期待、永無止境的社群比較——這些都讓我們以為,只要夠努力、夠忙碌,就代表自己有價值。我們把疲憊當作充實,把焦慮誤認為動力。為了扮演「夠好」的伴侶、子女、父母、員工、主管,我們拚命藏起缺點、掩蓋脆弱。彷彿承認這些短處,就會讓整個人生坍塌。然而,榮格提醒我們:被壓抑的陰影不會消失,它只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反撲、影響我們的人生。   因此,榮格所說的「成為自己」,並不是一條輕盈的自我實現之路,而是一場需要勇氣的探險——向內面對恐懼、承認矛盾、與潛意識對話。那是一場誠實的旅程:我們終於不再只想成為「好人」,而是開始嘗試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正如本書作者鐘穎在前言中溫柔提醒道:「讀完這本書,你仍然會是你,但會是一個更通透、更有活力的你。」   鐘穎長年以故事導入榮格心理學,將抽象的概念化為可理解的語言。這次他以28句榮格語錄為線索,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如何與內在自我相處?如何與世界互動?怎麼面對日常瑣事,以及生命中重大難解的課題?這本書不是心理學教科書,而是一面鏡子,不僅讓你看見種種困擾的真實面貌,也發現自己內心潛藏的力量。   然而,若你和我一樣,對榮格心理學並不熟悉,也許會問:為什麼他經常強調「順其自然」、「接受自己」?這樣會不會成為一種「消極的安慰」?事實上,書中所描寫的「接受」並非逃避,而是一種勇敢的凝視。真正的自我接納,不是放棄改變,而是先學會看見自己正在逃避什麼——承認恐懼、嫉妒、創傷,或遺憾。唯有與這些黑暗部分共處,我們才能在光明中立足。   世上許多人都在受苦——苦於求而不得,苦於不被理解,苦於失去與遺憾。但也正因為我們會犯錯、會因此痛苦,才有機會理解「完整」的意義。正如有光的地方必有陰影,唯有理解黑暗,才可能向光而行。   願這本書,成為你在紛擾時代裡的一盞燈,帶你重新走向那個真實的自己。

化學帶給我們的便利與危險,就在一線間

11/14 洗刷浴室和廁所時,你知道鹽酸跟漂白水不可混用嗎? 油炸料理的麵衣,丟進垃圾桶裡也不安全? 自製手工皂時,得小心氫氧化鈉的傷害! 你好奇這些事件會帶來什麼後果嗎?本書是「有趣到睡不著的輕科普」系列的最新一冊。書名中有「恐怖」二字,流露可怕的氛圍,和它互相呼應的姊妹作是《有趣到睡不著的化學》,兩本書都講了許多關於化學的故事,而《恐怖到睡不著的化學》是著重在那些危險的、恐怖的事件。 事實上,有許多人一聽到「化學物質」,直覺感受就是「很危險」、「很恐怖」,但是從本質上來看,人體是由化學物質所組成,這個世界也全都是由化學物質所組成的。化學反應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在廚房裡烹調食物,清掃時使用清潔劑去除汙垢。我們每個人也都可以算是生活裡的化學家呢。 話說回來,讓人們覺得排斥的「化學」,其實指的是「化學工業」產品,也就是人工合成製造的產品。然而,人類幾乎無法全面避開這些產品,從衛生紙到肥皂、從手機殼到保健食品,人們一直在享受各式各樣化工產品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生活。 正因為化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本書希望能讓讀者更客觀的了解化學對我們的影響。 書中提到了居家生活中的意外,例如:鹽酸跟漂白水混用會產生有毒的氯氣;也回顧了過去發生的重大工安事故,戴奧辛、MIC等化學物質洩漏到錯誤的地方,造成嚴重的災禍;越戰時美軍噴灑除草劑,引發人體健康問題,甚至延續到後代……。稍感安慰的是,人們從事故中汲取教訓,促使後續化學工業安全、飛航安全、產品標示等規範得以更加完善。 讀過本書,你會發現,最恐怖的並不是化學物質本身,而是疏忽大意的人類!如果化學工廠重視人員的健康安全,事先做好安全措施,甚至在發生意外時有正確的補救,那麼許多傷害都能避免。 當我們具備更多一點化學的常識,在日常的小動作裡多一分留心,就能避開危險,守護健康,知道原理之後,化學就「不恐怖」了。《恐怖到睡不著的化學》讓我們了解化學的一體兩面,因而知道如何善用化學。 不論如何,吸收新知能夠活化大腦神經,也帶來愉悅感,如同作者所說:「各位讀者若能像聽我說故事一樣,帶著緊張又開心的心情來讀這本書,將是我最大的榮幸。」請開啟你的閱讀時光,在「睡不著」的驚奇中,揭開化學的真相!

好好享受一趟精彩絕倫的貨幣思辨之旅

11/13 我剛進德國大學時,在學生餐廳吃飯,德國同學指著我們隔壁桌說:   「你看那些穿著西裝筆挺、一個人坐著吃飯的傢伙,猜猜他們是什麼人?」   我說:「房仲?」   「什麼房仲?那是商學院的自民黨支持者。」   自民黨就是自由民主黨(FDP),顧名思義在德國是支持自由主義的政黨,基本立場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稅是越低越好,不要妨礙我賺大錢發大財,支持者都是企業主、商業高管、金融菁英。這些開口閉口談的股票漲跌、利率走勢的傢伙,在以環保、性別、婦女、勞工、弱勢族群才是主流議題的德國校園裡面,自然沒什麼人緣,成為大家揶揄的對象。   不過在歐洲的歷史上,自由主義者也不是一直都這麼只顧向錢看。在十九世紀,他們曾經和小市民、社會弱勢一起上街頭,主張制憲,反對國家干涉人民的自由;在二十世紀,他們也曾站出來反對希特勒的獨裁專制。   馬夸特和巴格斯的《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發揮了自由主義最原始的精神,我們彷彿可以看到穿著光鮮的金融菁英,脫掉西裝捲起袖子,爬上街頭肥皂箱為小市民發聲:「你的薪水是不是越來越薄」、「退休金是不是越來越不夠用?」、「物價是不是越來越貴?」、「那你的錢到底跑去哪裡?」   錢跑去哪裡?兩位作者認為,問題出在我們現在的紙鈔系統。這個系統從被設計之初,就是「損不足,補有餘」,讓富者越富,而貧者越貧。   這是一個十分的艱難的任務,其他政治主張者,只要高喊:「因為難民把你們的錢花掉了啊!」、「因為大老闆們拿你們的錢去換新車了啊!」就可以獲得滿堂彩。可是自由主義者不行,他們要證明問題出在紙幣系統,就要從經濟學原理開始講、然後講貨幣理論、景氣循環、利率高低。話沒講完,恐怕台下的觀眾全都跑光了。   但馬夸特和巴格斯奇蹟似地做到了,他們設計了一個小鎮模型,用講故事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我們這些經濟學麻瓜,去理解「為什麼錢越來越薄」的問題根源到底在哪裡。作者在序言中宣稱:「不懂經濟學也能看懂這本書,甚至不懂反而更好」,絕非虛言。   這本書主要在介紹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的貨幣理論,書中的重點人物米塞斯和海耶克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起源於十九世紀後期的維也納大學經濟系。1871年,青年學者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一書,因為這本書而當上了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在大學裡他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由此形成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受到十九世紀共和思潮的影響,他們高舉自由主義、主張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並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當時的馬克斯主義經濟學者主張「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工的勞動所賦予。門格爾反駁這種說法,認為是市場決定了商品的價格:一杯水在井邊毫無價值,但在沙漠等無水之地卻可以賣出天價。同時他們創立「人類行為學」(Praxeologie),認為經濟理論應該源自於人類行為準則,人類具有理性,能夠趨吉避凶,會做最大利益化的考量,如果沒有外來(國家)的干預,人類的社會應該能夠隨著時間自動形成一個完美的平衡秩序,本書作者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   海耶克是經濟學者,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認為政府推行經濟計畫,進行經濟管制,就是限制個人自由的開始,最終將導致極權暴政的興起。著有《到奴役之路》,累積銷量超過200萬本,被翻譯成超過20種語言出版,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著作之一。本書後半部所提到「為什麼我們需要自由市場」、「為什麼社會主義無法進行成本的管理和計算」,就是脫胎於《到奴役之路》的論點。至於米塞斯,書中已經有專門的篇章介紹,筆者不再贅言。   當然這本書也難免有誇大之處,二戰之後,主張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者或許在學院內是少數派,但絕非被排擠到無法生存,反對他們的經濟學者也不是都拿了政府或財團的好處。海耶克長年在倫敦政經學院和芝加哥大學任教,他和米塞斯的理論啟發了美國的芝加哥學派,也間接影響了後冷戰世界秩序的建立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誕生。他們所提出的警告和預言,也一向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門主題。   所以經濟危機和金融末日,真如作者所言,是無可避免而且即將到來嗎?讀者們不妨放鬆心情,好好享受一趟精彩絕倫的貨幣思辨之旅。  

我反對!——每一個勇敢發聲的孩子,都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11/11 在舊時代的社會裡,長輩常教導我們:「囝仔人有耳無嘴。」意思是小孩子應該乖乖聽話,不可亂講話,更不能質疑大人的話。   但長大後回頭想想——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我仍記得前陣子社會上引發關注的某大學女足「抽血換學分」事件。一名學生在加入校隊後,被教練要求定期抽血檢測。她起初以為這是為了提升運動表現,沒想到這樣的「非自願抽血」竟持續了兩年多。教練甚至以扣學分、退學相威脅,許多學生因此陷入焦慮與憂鬱,甚至被迫休學。面對不公,這位學生選擇勇敢站出來。她打破沉默,成為吹哨者,撼動整個體育與教育界。她說:「終於有人要聽我們的聲音。」——這句話,觸動了無數人的心。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與其教導孩子一味服從,不如引導他們學會思考、懂得表達,用理性與勇氣說出「我反對!」因為,正是那些看似微小的反對聲音,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讓社會變得更加正直與美好。   《我反對!學習正確表達反對意見》正是這樣一本鼓勵孩子勇敢思考、理性發聲的書。書中收錄許多真實的社會案例,講述那些敢於說「不」的人,如何以堅定信念撼動體制、改變歷史。   像是科學家伽利略,透過觀察與研究,勇敢挑戰「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錯誤觀點,開啟人類探索宇宙的時代;蘇珊‧安東尼反對「只有男性能投票」的不平等制度,最終推動女性取得選舉權;瑞典鐵路公司駕駛員們反對「禁止穿短褲」的規定,以「穿裙子上班」的創意方式表達抗議;羅莎‧帕克斯拒絕在公車上讓座,用沉默的勇氣揭露種族歧視的不公。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表達反對,並不是製造衝突,而是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面臨不同的意見與選擇。多數人的聲音不一定永遠正確;正因如此,更需要有人勇於發聲,為真理與公義堅持立場。只要以尊重與理性為出發點,每個人都能成為推動世界改變的一股力量。   在美國,有位七歲女孩愛蓮娜‧摩爾斯,因為被大人告誡「吃糖會蛀牙」而被禁止吃糖。她沒有因此放棄,反而決心研發「不會蛀牙的糖果」,並創立代糖品牌。她曾說:「人們有時會因為我是小孩而質疑我,但我知道,我們正在做好事,正在改變世界。」   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應該重新思考:是否還抱持著「囝仔人有耳無嘴」的觀念,無意間剝奪孩子表達的權利?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乖乖聽話,而是引導他們理性思考、勇於表達。因為——正確的反對,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擁有理性表達的勇氣,因為每一個勇敢發聲的孩子,都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