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限量親簽,獨你珍藏

《人浮於愛》經過上百萬字的推敲琢磨、侯文詠說這10年是最奢華的寫作歷程

人浮於愛【完全改寫版】(限量親簽版):改編同名電視劇,侯文詠透視當代愛情的話題之作。首刷附贈「影集劇照明信片組」!

如果「愛情=浪漫+性愛+婚姻+孩子+家庭」的套餐太沉重, 單點隨選,會更幸福嗎?  侯文詠透視當代愛情的話題之作   從頭到尾完.全.改.寫   改編同名電視劇   宋芸樺.范少勳.邵雨薇.楊祐寧.簡嫚書 同台飆戲  ▍愛,到底讓我們更靠近, ▍還是遠離了自己? 潘心彤把渣男前任轟出人生的那天,也是她遇見辛毅夫的那天。兩人從一夜情到動真情,他們以為能克服秘書與董事兒子的懸殊身分,現實卻屢屢潑來冷水。愛情與事業,難道只能二選一? 身為「錢董的兒子」,辛毅夫就像母親的所有物,什麼都是母親說了算。他乾脆擺爛到處玩,直到遇見心彤,才讓他有了認真的心意。無視母親的反對,他只想證明自己,卻發現他的愛情,竟逐漸淪為商戰裡的賭注…… 兩個人在一起可以是各取所需,周曉琪一直這樣認為。沒想到面對因為失眠找上的精神科醫師顧厚澤,她會連心都交出去。濃烈的愛慾吞噬兩人,曉琪想要的遠比需要的多更多,甚至願意為此鋌而走險…… 顧厚澤無法對有自傷傾向的范月姣視而不見,卻也無法回應她給的愛。他們的關係像把對方逼到懸崖邊。曉琪的出現才使他明白,竟真有一種情感,讓他願意一步步走向懸崖…… ▍繼《危險心靈》、《白色巨塔》,侯文詠最新改編影視作品! 10/25起首播──── 每週六 晚間9:00 公共電視 各串流平台播映訊息,請見人浮於愛Facebook官網。 ▍首刷隨書附贈《人浮於愛》影集劇照明信片組! 14.8 x 10 cm,4款一組。正面典藏《人浮於愛》精美劇照,背面收錄書中經典愛情金句,首刷限定,真情收藏。 ▍橫跨10年,來回上百萬字,那個非得完全改寫的理由…… 單點「浪漫+性愛」,不要其他的,會怎樣?隨選「婚姻+家庭」,不在乎浪不浪漫,又會怎樣?如果只想擁有小孩,其他什麼都不想要,處境又是如何呢? 這些不同的選擇,會更靠近自己心中想要幸福嗎?愛,到底讓我們更靠近,還是遠離了自己呢?(摘自全新作者序) ▍身為一個作者,最奢華的寫作歷程 一路走到這裡,停下腳步回頭看,驀然發現,竟然已經演變成為一場十年的超級馬拉松。早知道這趟旅程如此艱辛,我一定連開始的勇氣都沒有的。 無論如何,我告訴自己,作為一個作者,擁有這樣的十年——不管是自願、被迫、或是半推半就,我這樣的人生,也算得上是夠奢華的了。──侯文詠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任選2本75折

9/23起到11/15

任選2本75折

書的故事

出版情報

看見藍鯨,啟程追尋自由的少女,然而她真能擺脫命定的枷鎖嗎?

09/30 我們第一次聽到《鯨》這本小說,是從長期合作的譯者胡椒筒口中。他帶著「非推不可」的語氣,說這是一部必須被看見的作品。當時我們還半信半疑,甚至他自己也笑說,一開始不懂為什麼陳思宏如此推崇《鯨》。直到讀過陳思宏的小說後,他才恍然大悟:這種混雜鄉土氛圍與魔幻寫實,又能深刻凝視人性的小說,確實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也因為這份強烈推薦,我們毫不猶豫地拿下了版權。 作者千明官的經歷,為作品增添獨特性。他原是電影導演,因受不了資本與體制的制約才轉向文學創作。《鯨》正是他跨足文壇的第一部長篇。或許正因如此,讀這本書時總覺得畫面感鮮明,像是一部部小短片連綴而成,節奏有如說書人吟唱,讀來新鮮而迷人,也因此能一路入圍國際布克獎決選。 故事分為三大章、四十六個小篇章,交織出金福與春姬母女的命運。金福美麗聰慧,渴望自由,她靠自己的魅力與腦袋創業,甚至建起一座以鯨魚為形狀的大劇院。鯨魚於她而言,是初見大海時的震撼,也是象徵自由與生命力的夢想。與之相對,女兒春姬則因大火而背負縱火嫌疑,孤獨入獄多年。母親的張揚與女兒的沉默,彷彿是本我與超我的對照,把慾望、孤寂與時代的掙扎推到極致。 書名《鯨》正來自金福初見海時遇見的藍鯨。那尾鯨魚成為她一生追尋的自由意象,貫穿整部小說,也成為讀者難以忘懷的象徵。這樣的設計,不只是美學,更是作品精神的核心。 對我們編輯團隊而言,《鯨》的製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冒險。原著篇幅龐大,翻譯難度高,但譯者與編輯在每一次討論中都充滿驚嘆。那種既折磨又幸福的感受,也讓我們更確信這本書值得被帶給更多讀者。 《鯨》不僅是一部小說,它更像是一場時代的寓言:母女命運的對照、對鄉土與人性的凝視,以及影像般鮮明的文字魅力。或許正因如此,國際布克獎評審才會讚嘆它「達到了小說的最高境界」。 出版《鯨》,對我們不只是一次編輯工作,而是一場「尋鯨之旅」:從胡椒筒的引介,到翻譯與製作的挑戰,再到書頁成形,每一步都凝聚了我們與讀者的連結。希望當你翻開這本書時,也能感受到那尾巨鯨帶來的震撼與自由。

2025年度話題大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未盡之言──竜樹諒最誠摯的靈性告白

09/24 在書市與媒體熱議中,竜樹諒這個名字始終帶著神祕色彩。從少女漫畫家到被譽為「預言漫畫家」,她的命運似乎早已與夢境緊密相連。 竜樹諒1999年的封筆之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揭示了她獨特的預知夢能力,書中夢日記所記錄的事件竟一一與現實吻合,從親人逝去到名人死訊,甚至連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都早有蛛絲馬跡。時隔二十多年後,這部作品以「完全版」之姿重返書壇,卻也帶來無數風波與誤解。 媒體的放大、陰謀論的渲染、假冒者的橫行,將竜樹諒推向更複雜的漩渦。當《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提及的「2025年7月大災難」這句話被斷章取義、無止境地傳播時,真正的竜樹諒只感受到沉重的壓力與心靈的掙扎。她所想傳達的,從來不是恐懼,而是提醒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當下、好好活著。於是,她選擇以最直接的方式──自費出版──在《天使的遺言》中留下屬於自己的深沉告白。 這本書與《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不只是夢境與事件的紀錄,而是一段誠懇的自我揭露。竜樹諒以自身視角,娓娓道來童年時代的家庭背景、成為少女漫畫家的追夢之路,以及如何在印度、志工活動與靈性追尋中,解決夢境與現實交錯帶來的困惑。 書中還額外收錄了未公開的夢日記、「海嘯之夢」與「我的葬禮」的深度解析,以及竜樹諒眼中所見的「創世主」所在之地,並且闢謠廣為流傳的「5的倍數」、「應驗多達15個預言」之說。這些內容讓讀者得以明白預言背後真正的意涵之餘,也能看見一個更完整的竜樹諒。竜樹諒始終堅信,夢境是人生留給我們的提醒與線索;夢的意義從來不是為了「預言」,而是讓我們更真實地活在此刻── 在這個資訊混亂、真假難辨的時代,這本書就如同一劑安定劑,提醒我們應專注於眼前的人事物,唯有如此才能真的感受、體悟這世界的萬般存有,並開始深刻思考「如何面對自身的存在」、理解「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期望各位在紛擾的2025年尾聲,一同細細品讀。

孩子,謝謝你說錯了——在錯誤中,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事

09/23 閱讀許多國內外的童書繪本,真正能觸動我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新穎、最流行的作品,而是經得起時間淬鍊的經典之作。這本《教室裡,說錯了沒關係》正是如此——日文原版最早出版於1987年,至今已近38年,如今嶄新再現讀者眼前,依舊歷久彌新,仍能對現今的校園教育與生活帶來深刻啟發。 細想我們身邊那些待人處事充滿魅力、表現出色的人,他們往往不是小心翼翼、不會犯錯的乖乖牌,而是勇於表達、敢於探索、眼神裡閃爍著自信光芒的人。而這樣的人,最大的共同特質就是——敢於提問。 特別是在 AI 時代,我們能快速、有效地找到答案,卻往往忽略幫助如何孩子勇敢地「提出問題」。 然而,所有創意的起點究竟是什麼?正是「問題」。 因為心中有疑問,所以才會發問;因為勇於提問,才會展開討論。在這過程中,孩子們也許會犯錯,但也正因為錯誤,才有機會找到更接近真理的答案。 我的女兒有一位溫柔又細心的老師。孩子曾分享過,如果在課堂上有人被點名回答卻答錯了,老師從來不曾責罵,反而會帶領大家一起對那位同學說:「謝謝你說錯了。」我再進一步問孩子:「你知道為什麼要謝謝他嗎?」孩子回答:「因為老師說幸好他說錯了,才能幫助大家一起好好重新學習。」 是的,老師深知——唯有在錯誤中,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事。那或許是正確的答案,但更多時候,是思考的能力與探索的勇氣。 我也曾和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共讀這本書,兒子一邊聆聽故事,一邊專注觀察畫面。他仔細看著書中教室內每個小朋友的表情,尤其是主角小男孩因不敢舉手表達而陷入焦慮、侷促不安的模樣,他也能感受到那份不安。當小男孩受到鼓勵,勇敢舉起手、與全班同學一起融入老師的大大懷抱時,兒子會試圖找出並指出小男孩,感受主角的心境轉變——從害怕說錯,到自信表達、展露笑容,與大家手牽手,共同建立一個活潑、快樂、開放的教室。 許多我們想向孩子們傳達的深奧信念,透過繪本的畫筆被具象化,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涵。 《教室裡,說錯了沒關係》源於作者蒔田晉治在任教時所寫的一首詩,因學生真摯的回信而化為繪本。搭配繪者長谷川知子充滿童趣與情感張力的畫風,巧妙呼應文字,為故事增添戲劇氛圍與情境共鳴,讓每一頁都充滿趣味與感動。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並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這句話,正好呼應了本書的精神——說錯了不是失敗,而是思考與成長最寶貴的契機。 學校即將開學,九月也適逢教師節,願每一間大大小小的教室都像本書描繪的那樣,擁有溫暖接納孩子說錯的老師,也有在老師鼓勵下自信成長的孩子。更希望,不僅在教室裡,我們的社會也能共同營造一個「即使可能說錯了,也敢勇於表達」的正向氛圍。

走過最黑暗的夜:一位母親書寫愛與陪伴的見證

09/18 因為編輯工作的關係,我時常與各式各樣的書稿相遇,有的傳遞知識,有的帶來慰藉,有的啟發思索。然而,能讓我在校閱書稿間不自覺停下,因胸口壓抑、眼眶微熱而難以繼續的作品中,《當女兒悄然崩潰》便是其中之一。 這並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份赤裸而真實的生命紀錄。作者以母親的身分,將她與女兒共同走過的七年,以一種幾近自我解剖的方式呈現。這七年,對任何家庭而言,都是一場難以言喻的考驗──從最初的不敢相信、否認,到徹底崩潰,再到一次次住院、治療、復發與重來。每一個篇章,都像是生活親手寫下的證言。 初讀書稿時,我對「崩潰」二字特別有感。作者其實並沒有誇張,它真的是一種全面性的崩潰。當母親看見女兒白皙的手臂上滿布自殘的刀痕,當手機訊息長時間停留在「已讀未回」,她的心就像被一隻手無情攫住,緊繃而無法呼吸。 但《當女兒悄然崩潰》不只是一本母親的哭訴。它更是一份沉重卻極具價值的社會紀錄。身為醫療專業的一員,作者本該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應對精神疾病,但當躁鬱症真正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她卻同樣陷入無助與自責。這樣的坦白,正是本書最動人的力量:它告訴我們,精神疾病不是單靠知識或理性就能化解的難題,而是一場家庭、病人、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長期戰役。 在社會普遍的偏見下,精神疾病往往被貼上「教養失敗」、「家庭不健全」的標籤。作者卻以親身經歷指出,這樣的看法何其不公。她的家庭並不缺乏愛,女兒也曾是眾人喜愛、成績優異的孩子,但疾病仍然悄悄侵入,瞬間將她拉入深淵。這提醒我們: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癌症一樣,都是病理性的狀況,不是誰的錯,更不是一句「振作起來」就能解決的。 作者的勇氣尤其令人感佩。她沒有選擇隱藏、沉默,而是把一切痛苦、掙扎與希望,化作文字分享出來。她明白,這不只是自己的故事,而是無數家庭共同的處境。她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更多人知道,精神疾病不是孤單的戰役;她也希望,那些在黑夜中掙扎的家庭,能在閱讀中獲得陪伴。 這本書的珍貴之處,在於它不僅是母親的哭訴或哀嘆,而是一份真誠的紀錄與分享。作者本身具有醫療背景,卻依然在女兒確診之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無助與無知。這份坦率讓本書更具力量:它告訴我們,即便是專業人員,也可能在精神疾病面前徹底崩潰。這樣的真實,讓讀者不再輕易責怪病人或家屬,而是能真正理解那種「抱著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生活」的恐懼。 全書以「第一年否認與樂觀」到「第六年再次回歸生活」的時間軸展開,既像是一段漫長的療癒紀錄,也像是對社會的一次深刻提問:我們究竟理解多少?我們願意接納多少?在一次次住院、復發、自殘與絕望之間,作者沒有將女兒塑造成單純的「受害者」,而是以她的掙扎、她的努力,去提醒讀者──精神疾病患者同樣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看見。 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作者不斷在「母親」與「醫生」的角色之間拉扯。她一方面想冷靜地分析病情,另一方面又在女兒說出「我真的很想痊癒」的時候潰堤。那種愛與理性的衝突,正是無數病患家屬共同的心境。讀者在字裡行間能感受到一種近乎本能的守護:即使世界崩塌,她仍緊緊牽著女兒的手,陪她走過一次次黑夜。 身為這本書的編輯,我必須告訴讀者,這不是一本可以輕易翻閱的書,卻是一本值得我們認真閱讀的書。它提醒我們,理解比評斷更重要,陪伴比指責更有力量。當我們願意看見那些「悄然崩潰」的靈魂,社會才可能真正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溫度。 因此,我誠摯推薦《當女兒悄然崩潰》。推薦給正在陪伴親人度過精神疾病的家庭,因為你會在書中找到共鳴與力量;推薦給教育者、醫療人員,因為這本書能提醒我們,制度與專業之外,還有被忽視的情感與人性;更推薦給所有社會大眾,因為唯有理解與同理,才能真正減少偏見與孤立,讓更多「悄然崩潰」的人,有機會再度回歸生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