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
內容簡介
「兩個故宮」是東亞近代史的產物。
故宮的魅力根源,來自於數次奇蹟似的歷史轉折。
兩岸故宮不只是珍奇、瑰麗的寶庫,
更呈現出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
「兩個故宮」的存在,串聯了什麼歷史情結?潛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歷史思維?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作者、《朝日新聞》記者、「中華圈的專家」野島剛,從政治、外交的獨特角度爬梳了兩個故宮的世紀糾纏。
最會說故事的媒體人,帶你見證兩個故宮的歷史
本書深度揭露:
.政治權力運作下兩個故宮分合的複雜過程
.民進黨執政時期「故宮改造」的真相
.「故宮南院」何去何從?
.故宮「日本展」功敗垂成的背景
.台北故宮夢幻設計的難產
.故宮文物的漂泊與回流
兩個故宮,與其說是外型相似的雙胞胎,還不如說是一張分裂的地圖。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帶你見證兩個故宮彼此的生存歷史,並拼湊出中華世界的未來。
本書作者野島剛是少見對於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具有深厚理解的日本人,他不僅有記者專業背景,還非常善於說故事。他在《兩個故宮的離合》這本書裡,以客觀第三者的記者角度,或者說以「為了台灣人好」的角度來解讀、說明東亞近代史的產物「兩個故宮」背後的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
簡單來說,「兩個故宮」正是因為「兩個中華」而誕生。
野島剛從北到南走訪了瀋陽、北京、京都、南京、上海、重慶、台北、香港、新加坡……,蒐集了各種參與故宮重要變遷、故宮的活字典寶貴「那志良」等人的證言,也訪問了台北歷任故宮院長:杜正勝、林曼麗,現任院長周功鑫等人,查閱了存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蔣介石日記,集結了有關故宮學的第一手採訪資料,並在日文版出版後,追隨著不斷變化的政治情勢,在中文正體字出版前,反覆修改增補,並特別為台灣讀者增寫了後記,追蹤了故宮「日本展」的最新情況。
野島剛撰寫本書最大的目的,並非要論述故宮的藝術價值,也不會深入探討收藏品的優越性等問題。故宮歷史,從1925年成立到1949年分裂的過程,在中台日等三地都已經有許多口述歷史及史料作品。但對於1965年台北故宮在台復館的過程、民進黨政權對於故宮的改革嘗試、中國近年大量搜尋追回文物的熱潮,和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故宮的密切交流等等,不僅是日本,在台灣幾乎仍未有系統性的介紹,這些都是本書的重點所在。
《兩個故宮的離合》共分為8章,第1章將介紹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提出的「故宮改造」計畫。第2章談到辛亥革命前後,故宮文物流出的情況。第3章分別說明日本進攻中國時,故宮向南方和西方運送計畫的過程。第4章則談論故宮文物移送台灣的1949年前後,檢視政策決定的過程。第5章解說兩岸分裂後興建台北故宮,兩個故宮因此誕生的背景。第6章則試圖解析散落世界各地的故宮文物「回流」中國的現象。第7章預測「兩個故宮」的未來。
故宮的魅力根源,來自於數次奇蹟似的歷史轉折。
兩岸故宮不只是珍奇、瑰麗的寶庫,
更呈現出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
「兩個故宮」的存在,串聯了什麼歷史情結?潛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歷史思維?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作者、《朝日新聞》記者、「中華圈的專家」野島剛,從政治、外交的獨特角度爬梳了兩個故宮的世紀糾纏。
最會說故事的媒體人,帶你見證兩個故宮的歷史
本書深度揭露:
.政治權力運作下兩個故宮分合的複雜過程
.民進黨執政時期「故宮改造」的真相
.「故宮南院」何去何從?
.故宮「日本展」功敗垂成的背景
.台北故宮夢幻設計的難產
.故宮文物的漂泊與回流
兩個故宮,與其說是外型相似的雙胞胎,還不如說是一張分裂的地圖。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帶你見證兩個故宮彼此的生存歷史,並拼湊出中華世界的未來。
本書作者野島剛是少見對於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具有深厚理解的日本人,他不僅有記者專業背景,還非常善於說故事。他在《兩個故宮的離合》這本書裡,以客觀第三者的記者角度,或者說以「為了台灣人好」的角度來解讀、說明東亞近代史的產物「兩個故宮」背後的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
簡單來說,「兩個故宮」正是因為「兩個中華」而誕生。
野島剛從北到南走訪了瀋陽、北京、京都、南京、上海、重慶、台北、香港、新加坡……,蒐集了各種參與故宮重要變遷、故宮的活字典寶貴「那志良」等人的證言,也訪問了台北歷任故宮院長:杜正勝、林曼麗,現任院長周功鑫等人,查閱了存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蔣介石日記,集結了有關故宮學的第一手採訪資料,並在日文版出版後,追隨著不斷變化的政治情勢,在中文正體字出版前,反覆修改增補,並特別為台灣讀者增寫了後記,追蹤了故宮「日本展」的最新情況。
野島剛撰寫本書最大的目的,並非要論述故宮的藝術價值,也不會深入探討收藏品的優越性等問題。故宮歷史,從1925年成立到1949年分裂的過程,在中台日等三地都已經有許多口述歷史及史料作品。但對於1965年台北故宮在台復館的過程、民進黨政權對於故宮的改革嘗試、中國近年大量搜尋追回文物的熱潮,和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故宮的密切交流等等,不僅是日本,在台灣幾乎仍未有系統性的介紹,這些都是本書的重點所在。
《兩個故宮的離合》共分為8章,第1章將介紹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提出的「故宮改造」計畫。第2章談到辛亥革命前後,故宮文物流出的情況。第3章分別說明日本進攻中國時,故宮向南方和西方運送計畫的過程。第4章則談論故宮文物移送台灣的1949年前後,檢視政策決定的過程。第5章解說兩岸分裂後興建台北故宮,兩個故宮因此誕生的背景。第6章則試圖解析散落世界各地的故宮文物「回流」中國的現象。第7章預測「兩個故宮」的未來。
名人推薦
《朝日新聞》及《讀賣新聞》書評委員一致推薦「2011年最好看的書」!
一舉同步狂登日本各大報及雜誌的書評專欄
《產經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文藝春秋》、《週刊新潮》……齊聲推薦
〈反映中國史的流離失所文物〉--(《朝日新聞》書評,2011-8-21,作家.楊逸)
〈中台史活生生的證人〉 --(《讀賣新聞》書評,2011-8-22,詩人.蜂飼 耳)
〈極緻中華世界未來的指標〉-- (《產經新聞》書評,2011-11-5,古美術鑑賞家.中島誠之助)
精實採訪力所凝結成的內容,讓我充分瞭解北京故宮、台灣故宮怎麼設立,藝術如何被政治所利用。--日本讀者hwconsa1219
透過故宮博物院,生動描寫了近現代中國和台灣關係史。--日本讀者nonki
一舉同步狂登日本各大報及雜誌的書評專欄
《產經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文藝春秋》、《週刊新潮》……齊聲推薦
〈反映中國史的流離失所文物〉--(《朝日新聞》書評,2011-8-21,作家.楊逸)
〈中台史活生生的證人〉 --(《讀賣新聞》書評,2011-8-22,詩人.蜂飼 耳)
〈極緻中華世界未來的指標〉-- (《產經新聞》書評,2011-11-5,古美術鑑賞家.中島誠之助)
精實採訪力所凝結成的內容,讓我充分瞭解北京故宮、台灣故宮怎麼設立,藝術如何被政治所利用。--日本讀者hwconsa1219
透過故宮博物院,生動描寫了近現代中國和台灣關係史。--日本讀者nonki
編輯推薦
兩岸故宮不能說的危險真話,歷史珍寶裡暗藏的政治角力!
「兩個故宮」的存在,串聯了什麼歷史情結?潛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歷史思維?本書作者野島剛是少見對於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具有深厚理解的日本人,他不僅有記者專業背景,還非常善於說故事。他在這本書裡,以客觀第三者的記者角度,或者說以「為了台灣人好」的角度來解讀、說明東亞近代史的產物「兩個故宮」背後的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全書共分為8章,介紹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提出的「故宮改造」計畫;談到辛亥革命前後,故宮文物流出的情況;更談論故宮文物移送台灣的1949年前後,檢視政策決定的過程……透過本書,讀者將一窺兩個故宮的歷史。
目錄
序章 什麼是故宮?什麼是文物?
二十年前對於台北故宮的不協調印象
蔣介石決定把文物運到台灣
受到中國近代史翻弄的故宮命運
與世界博物館的不同之處
變革的季節開始
日本展的啟動
故宮大廳被大陸客淹沒
第一章 民進黨未完成的夢想--故宮改革
希望改變定位
與表現改革精神的電影相遇
陳水扁起用的院長
被華夷思想拋棄的島
被釘在南部的改革之鑰--「故宮南院」
「第三位院長」是女性
文化行政的主導權拉開女人的戰爭
國民黨的阻止行動之前
陳水扁的密訪
「被中華中心主義的銅牆鐵壁阻擋」
第二章 文物流失--是喪失?還是獲得?
中國朝代的盛衰與文物
文物流出的主角--末代皇帝
香港展出溥儀的首飾
文物流出傳播中華文化至世界
在關西地區開花結果的中國藝術沙龍
第三章 漂泊的文物
九一八事變改變了命運
首次海外展覽極為成功
在大陸往西再往西
南京和北京迄今仍「互不相讓」
第四章 文物到台灣
遍尋不著蔣介石對故宮的想法
國共內戰急轉直下的文物命運
與文物一起渡海的人
第二批文物也包括世界最大規模的叢書《四庫全書》
是「造反者」?還是英雄?
第五章 兩個故宮的開端
為何稱為「中山博物院」?
台北故宮建築與當時的國際情勢
現在已經荒廢的北溝倉庫遺址
探究設計者的秘辛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浪潮中
日本人積極寄贈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宮」的進展
第六章 中華復興的浪潮--國寶回流
香港出現圓明園的掠奪品
參與回流的特殊人士是重量級人物的女兒
一掃圓明園遺恨的人
受到全世界矚目的巴黎鼠像拍賣會
要求返還文物的中國國內動向
歸還運動的結果
第七章 故宮會達成統一嗎?
記者會上兩位故宮院長的反應
兩岸關係改善後台北故宮的「反向操作」
「南院」的命運如風中之燭
另懷心思的展開交流
下個目標「日本展」
喚動李登輝的司馬遼太郎
平山郁夫有志未竟成
民主黨政權的混亂引發再度觸礁
秘藏在文物裡的中華民國價值觀
台灣版後記
本書主要人物
故宮以及中國、台灣、日本之主要大事
參考圖書、新聞報導一覽表
二十年前對於台北故宮的不協調印象
蔣介石決定把文物運到台灣
受到中國近代史翻弄的故宮命運
與世界博物館的不同之處
變革的季節開始
日本展的啟動
故宮大廳被大陸客淹沒
第一章 民進黨未完成的夢想--故宮改革
希望改變定位
與表現改革精神的電影相遇
陳水扁起用的院長
被華夷思想拋棄的島
被釘在南部的改革之鑰--「故宮南院」
「第三位院長」是女性
文化行政的主導權拉開女人的戰爭
國民黨的阻止行動之前
陳水扁的密訪
「被中華中心主義的銅牆鐵壁阻擋」
第二章 文物流失--是喪失?還是獲得?
中國朝代的盛衰與文物
文物流出的主角--末代皇帝
香港展出溥儀的首飾
文物流出傳播中華文化至世界
在關西地區開花結果的中國藝術沙龍
第三章 漂泊的文物
九一八事變改變了命運
首次海外展覽極為成功
在大陸往西再往西
南京和北京迄今仍「互不相讓」
第四章 文物到台灣
遍尋不著蔣介石對故宮的想法
國共內戰急轉直下的文物命運
與文物一起渡海的人
第二批文物也包括世界最大規模的叢書《四庫全書》
是「造反者」?還是英雄?
第五章 兩個故宮的開端
為何稱為「中山博物院」?
台北故宮建築與當時的國際情勢
現在已經荒廢的北溝倉庫遺址
探究設計者的秘辛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浪潮中
日本人積極寄贈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宮」的進展
第六章 中華復興的浪潮--國寶回流
香港出現圓明園的掠奪品
參與回流的特殊人士是重量級人物的女兒
一掃圓明園遺恨的人
受到全世界矚目的巴黎鼠像拍賣會
要求返還文物的中國國內動向
歸還運動的結果
第七章 故宮會達成統一嗎?
記者會上兩位故宮院長的反應
兩岸關係改善後台北故宮的「反向操作」
「南院」的命運如風中之燭
另懷心思的展開交流
下個目標「日本展」
喚動李登輝的司馬遼太郎
平山郁夫有志未竟成
民主黨政權的混亂引發再度觸礁
秘藏在文物裡的中華民國價值觀
台灣版後記
本書主要人物
故宮以及中國、台灣、日本之主要大事
參考圖書、新聞報導一覽表
序/導讀
序章
什麼是故宮?什麼是文物?
故宮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博物館。
兩個名稱一模一樣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台灣兩個地方,雙方如果向對方提出商標權訴訟,也非新奇之事。然而「兩個故宮」互不否定彼此的存在,也沒有誰高喊「我才是正宗」。雙方默默地使用相同的名號,展示著雷同的中華文明文物,同樣肩負著代表「國家」的觀光景點名號,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
故宮是收藏與展示中華文明的藝術品、裝飾品及圖書文獻博物館。
依據2011年五月所蒐集的資料可以知道,北京「故宮博物院」(以下稱北京故宮)的收藏計有一百八十萬件,包括書畫、陶瓷器及圖書文獻等,其中八十五%是清朝留下的文物。
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稱台北故宮)收藏品比北京故宮少,只有六十八萬件,其中清朝留下的文物超過九成。
兩岸故宮基本上收藏品的形態相當類似。原來1925年故宮成立之初就是一個博物館,這是理所當然之事。1949年故宮的文物運到台灣而造成「兩個故宮」的狀態,即使過了六十年,兩個故宮仍都固守原本的收藏原則,未曾改變。
一言以蔽之,這個收藏原則就是「集合中華文明的精華」。
那麼,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究竟哪個比較好呢?
這個有趣的話題經常在中國文物專家及愛好者之間論戰不休。從收藏品的數量和多樣性來看,北京故宮勝出,但從質的角度來看,台北故宮略勝一籌。這是一般普遍的看法。
就博物館的建築而言,北京故宮的展示場所是明朝、清朝皇帝的居所紫禁城,建築物本身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台北故宮就是一般的博物館建築,與北京不能相提並論。紫禁城也是北京故宮的展示品之一,從整體的優越性來看,北京故宮自然是當仁不讓。支持台北故宮的論者也會毒舌批評:「北京故宮不過是個空殼子」,但這麼說似乎也有些言過其實。近幾年的收藏逐漸蓬勃發展,加上考古上的新發現,北京故宮的收藏品也充實提升了不少。
我撰寫本書的目的,並非要論述故宮的藝術價值,也不會深入探討收藏品的優越性等問題。我的專才不在於文化、藝術,而在於政治、外交。透過採訪的經驗,我看到某件瓷器可以想到大概是什麼年代或哪個窯廠出品的,不過到底還是門外漢。本書將以專業記者的角度與眼光,探討「兩個故宮」存在的原因及各自的發展。
中國和日本是東亞近代史的主角,「兩個故宮」可說是這部近代史的產物。日本引發的戰爭衍生出後續中國內戰的結果,因此產生了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台灣的「中華民國」兩個思維不同的國家,這個分裂造就了「兩個故宮」。
本書最大的目的在於試圖追溯錯綜複雜的過程,探究現在仍千變萬化的故宮背後,究竟串聯了什麼樣的歷史情結,潛藏了多少政治領袖的思維判斷。我想透過故宮,描繪出政治權力與文化之深層共犯結構的樣貌。
有關故宮的歷史,在中國、台灣及日本等地已有諸多故宮元老及學者寫過專書或論文,記述了1925年成立到1949年分裂的過程,相關人士的口述歷史及史料,大致也已挖掘得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對於1965年台北故宮在台復館的過程、台灣民進黨政權對於故宮的改革嘗試、中國近年大量搜尋追回文物的熱潮,和2008年台灣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故宮的密切交流等等,不僅是日本,在中國和台灣幾乎仍未有系統的介紹,這些將是本書的重點所在。
然而故宮議題的魅力根源,來自於數次奇蹟似的歷史轉折,我也將在本書藉由史料、相關人士的證詞、親身採訪等,用一定篇幅來介紹說明。
台灣版後記
對日本來說,中華文明有著特殊意義的存在。日本歷史上,文化面受到中華世界的影響相當大。繪畫、書法、陶瓷器等代表日本的傳統文化,基本上是以中國為基礎及範本,加上日本人獨到的特色發展而成的。
在現代社會中,這樣的中華文化最令人感到親切的地點是哪裡呢?
當然就是故宮博物院。到台北或北京觀光,首選造訪的地方就是故宮,曾經去過故宮的日本人可不少。
然而觀光客可以慢慢欣賞故宮文物的時間或是空閒並不多,因此在日本得以好整以暇欣賞故宮珍品的「故宮展」,是個體驗中國文化的絕佳機會。光是「故宮展」這個名稱,就讓展覽魅力倍增。
過去日本的朝日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都曾強烈希望主辦台北故宮的赴日展覽,這在書中提過。2011年六月時,日本新潮社出版日文版後,故宮赴日展覽此事在日本社會引發討論,故宮問題正持續發酵中。
在台灣版後記中,我想說明2011年六月以後故宮赴日展覽的最新動態,也要談談故宮問題在台灣的後續發展。
在日本的藝文界有個不成文的習慣,每當舉行大型藝展時,一定是由美術館或博物館與報社或電視台共同擔任主辦單位。有關選擇展品、製作目錄、安排會場展示,及與藝術相關的專業工作等,都由博物館或美術館方負責。而跟保險、運費、入場券收入等財務事項及宣傳有關,就由媒體方負責。
博物館、美術館把不擅長的「經營」、「涉外」部分交給媒體,專注於辦理專業的大型藝文展覽。另一方面,對媒體而言,如果展覽成功不僅有收入進帳,同時可向社會大眾宣傳、展現熱心文化事業的形象。
2011年五月朝日新聞晉訪馬英九總統,我因為也是採訪團隊之一,從東京飛來台北,手上握著一封信和一份中文翻譯。這是朝日新聞社社長寫給馬總統的信,希望台灣方面將台北故宮的赴日展覽交給朝日新聞社主辦。
2008年馬總統執政後,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一改過去中國和台灣的冷卻情況,兩岸故宮一同到日本舉辦展覽的可能性大增。基於這樣的期望,由日本著名畫家平山郁夫、朝日新聞、NHK、電通公司等為主體,著手企畫兩岸故宮展。雖然如此,我一開始對於兩岸故宮展實現的可能性就抱持懷疑的態度,原因是對於中國來說,與台灣故宮一起聯展或多或少有利於統戰工作,但是對於台灣而言,在日本聯展只是與中國並列,並不能達到台灣方面期望的「提高日本社會對台灣的關心」。
在日本,一般而言低估了兩岸關係的複雜度。兩岸故宮展的計畫雖與我的工作沒有直接相關,但現在事後來看,日本的確對於台灣故宮問題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敏感度。
如我所預期的,台灣方面對於兩岸故宮聯展不感興趣,計畫受挫,改為台北故宮單獨辦展的方向處理。為了要在日本舉辦台北故宮展,日本各家媒體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向台灣方面遊說,希望能獲選為主辦單位。
馬總統在接受專訪時也提到故宮問題,他說:「故宮博物院文物到日本展覽,如果一切順利,故宮方面認為2013年應該是一個適合的時機。文物蘊含歷史文化的意義,有助於雙方深度瞭解。如果日本博物館的文物也可以同時來台灣辦展的話,效果會更好。這是我個人熱切希望達成的。」專訪順利結束後,我就把社長的信親手交給馬總統。
台灣方面對於故宮展的時間及辦理的形式,當時還沒做決定,甚至連決策的架構都還沒形成。不過有趣的是,我們獨家專訪馬英九總統後,刺激了其他媒體。就在朝日新聞晉訪後,日本經濟新聞社的會長、讀賣新聞社的最高顧問都接連訪問台灣,晉見馬總統,形成了「朝日新聞V.S.日經+讀賣」的態勢。不僅如此,向來與台灣關係深厚的產經新聞也表達強烈的意願,加上東京中日新聞、每日新聞等數家媒體,都開始關切台北故宮赴日展覽的事情,呈現「台北故宮爭奪戰」的態勢。
2011年時台灣駐日代表馮寄台成為日本媒體鎖定的對象。馮代表是馬總統身邊的人,2008年總統選戰時擔任國際事務的顧問,2008年奉派到日本,馮代表也強烈希望促成故宮赴日展覽,曾交給我一篇投稿的文章,題為〈在日舉辦故宮展,必須通過免除假扣押法案是必要的〉,後來刊載在《朝日新聞》的意見版專欄「我的觀點」。
當時日本國會遲遲未審議海外文化財免除假扣押的法案,馮寄台也期盼盡早通過。在這篇投稿中,馮代表提到:「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無法實現在鄰國日本舉辦故宮展覽。台灣和日本雙方並非不期盼舉辦故宮展,反而是熱切期待的。馬英九總統在兩年前就任後不久,就提出希望在日本舉辦故宮展覽。目前實現故宮展覽的唯一障礙,就是免除假扣押的法律問題。」其後,終於在2011年春天,日本國會通過了延宕多時的免除假扣押法案。
依據內部消息,台北故宮將在2014年六月至八月間赴日展覽,地點就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此外,也計畫在日本的九州國立博物館、東北地方的仙台等地巡迴展出,其中也帶有鼓舞東日本大地震受災災民之意。媒體間的競爭更為激烈,但我個人希望所有媒體一起組成「All Japan」,共同擔任主辦單位,作為最適切的解決方案,不知道是否可行?
另一方面,日本在2012年一至二月間於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北京故宮的展覽。過去日本也曾辦過幾次北京故宮的展覽,例如1985年時,在東京的西武美術館舉辦過「故宮博物院展──紫禁城的宮廷藝術」。
但是這次的「北京故宮博物院200選」和過去的北京故宮展有些不同。
主要是展示文物的水準特別高。這次從北京故宮挑選書畫、陶瓷器、青銅器、漆器、琺瑯、染織等兩百件文物,其中有一半是中國的「國家一級文物」。皇帝的收藏蓄積了中國悠久歷史,當然是相當讓人賞心悅目的展覽。尤其是中國書畫的黃金時期宋代(960─1279)至元代(1271─1368)間的四十一件書畫來到日本展覽,依據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方的說明,中國對於這兩個時代的作品到海外展覽,有著嚴格的限制,這次算是「大手筆」破例出展。
其背後是有原因的。由於中國
什麼是故宮?什麼是文物?
故宮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博物館。
兩個名稱一模一樣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台灣兩個地方,雙方如果向對方提出商標權訴訟,也非新奇之事。然而「兩個故宮」互不否定彼此的存在,也沒有誰高喊「我才是正宗」。雙方默默地使用相同的名號,展示著雷同的中華文明文物,同樣肩負著代表「國家」的觀光景點名號,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
故宮是收藏與展示中華文明的藝術品、裝飾品及圖書文獻博物館。
依據2011年五月所蒐集的資料可以知道,北京「故宮博物院」(以下稱北京故宮)的收藏計有一百八十萬件,包括書畫、陶瓷器及圖書文獻等,其中八十五%是清朝留下的文物。
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稱台北故宮)收藏品比北京故宮少,只有六十八萬件,其中清朝留下的文物超過九成。
兩岸故宮基本上收藏品的形態相當類似。原來1925年故宮成立之初就是一個博物館,這是理所當然之事。1949年故宮的文物運到台灣而造成「兩個故宮」的狀態,即使過了六十年,兩個故宮仍都固守原本的收藏原則,未曾改變。
一言以蔽之,這個收藏原則就是「集合中華文明的精華」。
那麼,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究竟哪個比較好呢?
這個有趣的話題經常在中國文物專家及愛好者之間論戰不休。從收藏品的數量和多樣性來看,北京故宮勝出,但從質的角度來看,台北故宮略勝一籌。這是一般普遍的看法。
就博物館的建築而言,北京故宮的展示場所是明朝、清朝皇帝的居所紫禁城,建築物本身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台北故宮就是一般的博物館建築,與北京不能相提並論。紫禁城也是北京故宮的展示品之一,從整體的優越性來看,北京故宮自然是當仁不讓。支持台北故宮的論者也會毒舌批評:「北京故宮不過是個空殼子」,但這麼說似乎也有些言過其實。近幾年的收藏逐漸蓬勃發展,加上考古上的新發現,北京故宮的收藏品也充實提升了不少。
我撰寫本書的目的,並非要論述故宮的藝術價值,也不會深入探討收藏品的優越性等問題。我的專才不在於文化、藝術,而在於政治、外交。透過採訪的經驗,我看到某件瓷器可以想到大概是什麼年代或哪個窯廠出品的,不過到底還是門外漢。本書將以專業記者的角度與眼光,探討「兩個故宮」存在的原因及各自的發展。
中國和日本是東亞近代史的主角,「兩個故宮」可說是這部近代史的產物。日本引發的戰爭衍生出後續中國內戰的結果,因此產生了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台灣的「中華民國」兩個思維不同的國家,這個分裂造就了「兩個故宮」。
本書最大的目的在於試圖追溯錯綜複雜的過程,探究現在仍千變萬化的故宮背後,究竟串聯了什麼樣的歷史情結,潛藏了多少政治領袖的思維判斷。我想透過故宮,描繪出政治權力與文化之深層共犯結構的樣貌。
有關故宮的歷史,在中國、台灣及日本等地已有諸多故宮元老及學者寫過專書或論文,記述了1925年成立到1949年分裂的過程,相關人士的口述歷史及史料,大致也已挖掘得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對於1965年台北故宮在台復館的過程、台灣民進黨政權對於故宮的改革嘗試、中國近年大量搜尋追回文物的熱潮,和2008年台灣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故宮的密切交流等等,不僅是日本,在中國和台灣幾乎仍未有系統的介紹,這些將是本書的重點所在。
然而故宮議題的魅力根源,來自於數次奇蹟似的歷史轉折,我也將在本書藉由史料、相關人士的證詞、親身採訪等,用一定篇幅來介紹說明。
台灣版後記
對日本來說,中華文明有著特殊意義的存在。日本歷史上,文化面受到中華世界的影響相當大。繪畫、書法、陶瓷器等代表日本的傳統文化,基本上是以中國為基礎及範本,加上日本人獨到的特色發展而成的。
在現代社會中,這樣的中華文化最令人感到親切的地點是哪裡呢?
當然就是故宮博物院。到台北或北京觀光,首選造訪的地方就是故宮,曾經去過故宮的日本人可不少。
然而觀光客可以慢慢欣賞故宮文物的時間或是空閒並不多,因此在日本得以好整以暇欣賞故宮珍品的「故宮展」,是個體驗中國文化的絕佳機會。光是「故宮展」這個名稱,就讓展覽魅力倍增。
過去日本的朝日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都曾強烈希望主辦台北故宮的赴日展覽,這在書中提過。2011年六月時,日本新潮社出版日文版後,故宮赴日展覽此事在日本社會引發討論,故宮問題正持續發酵中。
在台灣版後記中,我想說明2011年六月以後故宮赴日展覽的最新動態,也要談談故宮問題在台灣的後續發展。
在日本的藝文界有個不成文的習慣,每當舉行大型藝展時,一定是由美術館或博物館與報社或電視台共同擔任主辦單位。有關選擇展品、製作目錄、安排會場展示,及與藝術相關的專業工作等,都由博物館或美術館方負責。而跟保險、運費、入場券收入等財務事項及宣傳有關,就由媒體方負責。
博物館、美術館把不擅長的「經營」、「涉外」部分交給媒體,專注於辦理專業的大型藝文展覽。另一方面,對媒體而言,如果展覽成功不僅有收入進帳,同時可向社會大眾宣傳、展現熱心文化事業的形象。
2011年五月朝日新聞晉訪馬英九總統,我因為也是採訪團隊之一,從東京飛來台北,手上握著一封信和一份中文翻譯。這是朝日新聞社社長寫給馬總統的信,希望台灣方面將台北故宮的赴日展覽交給朝日新聞社主辦。
2008年馬總統執政後,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一改過去中國和台灣的冷卻情況,兩岸故宮一同到日本舉辦展覽的可能性大增。基於這樣的期望,由日本著名畫家平山郁夫、朝日新聞、NHK、電通公司等為主體,著手企畫兩岸故宮展。雖然如此,我一開始對於兩岸故宮展實現的可能性就抱持懷疑的態度,原因是對於中國來說,與台灣故宮一起聯展或多或少有利於統戰工作,但是對於台灣而言,在日本聯展只是與中國並列,並不能達到台灣方面期望的「提高日本社會對台灣的關心」。
在日本,一般而言低估了兩岸關係的複雜度。兩岸故宮展的計畫雖與我的工作沒有直接相關,但現在事後來看,日本的確對於台灣故宮問題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敏感度。
如我所預期的,台灣方面對於兩岸故宮聯展不感興趣,計畫受挫,改為台北故宮單獨辦展的方向處理。為了要在日本舉辦台北故宮展,日本各家媒體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向台灣方面遊說,希望能獲選為主辦單位。
馬總統在接受專訪時也提到故宮問題,他說:「故宮博物院文物到日本展覽,如果一切順利,故宮方面認為2013年應該是一個適合的時機。文物蘊含歷史文化的意義,有助於雙方深度瞭解。如果日本博物館的文物也可以同時來台灣辦展的話,效果會更好。這是我個人熱切希望達成的。」專訪順利結束後,我就把社長的信親手交給馬總統。
台灣方面對於故宮展的時間及辦理的形式,當時還沒做決定,甚至連決策的架構都還沒形成。不過有趣的是,我們獨家專訪馬英九總統後,刺激了其他媒體。就在朝日新聞晉訪後,日本經濟新聞社的會長、讀賣新聞社的最高顧問都接連訪問台灣,晉見馬總統,形成了「朝日新聞V.S.日經+讀賣」的態勢。不僅如此,向來與台灣關係深厚的產經新聞也表達強烈的意願,加上東京中日新聞、每日新聞等數家媒體,都開始關切台北故宮赴日展覽的事情,呈現「台北故宮爭奪戰」的態勢。
2011年時台灣駐日代表馮寄台成為日本媒體鎖定的對象。馮代表是馬總統身邊的人,2008年總統選戰時擔任國際事務的顧問,2008年奉派到日本,馮代表也強烈希望促成故宮赴日展覽,曾交給我一篇投稿的文章,題為〈在日舉辦故宮展,必須通過免除假扣押法案是必要的〉,後來刊載在《朝日新聞》的意見版專欄「我的觀點」。
當時日本國會遲遲未審議海外文化財免除假扣押的法案,馮寄台也期盼盡早通過。在這篇投稿中,馮代表提到:「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無法實現在鄰國日本舉辦故宮展覽。台灣和日本雙方並非不期盼舉辦故宮展,反而是熱切期待的。馬英九總統在兩年前就任後不久,就提出希望在日本舉辦故宮展覽。目前實現故宮展覽的唯一障礙,就是免除假扣押的法律問題。」其後,終於在2011年春天,日本國會通過了延宕多時的免除假扣押法案。
依據內部消息,台北故宮將在2014年六月至八月間赴日展覽,地點就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此外,也計畫在日本的九州國立博物館、東北地方的仙台等地巡迴展出,其中也帶有鼓舞東日本大地震受災災民之意。媒體間的競爭更為激烈,但我個人希望所有媒體一起組成「All Japan」,共同擔任主辦單位,作為最適切的解決方案,不知道是否可行?
另一方面,日本在2012年一至二月間於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北京故宮的展覽。過去日本也曾辦過幾次北京故宮的展覽,例如1985年時,在東京的西武美術館舉辦過「故宮博物院展──紫禁城的宮廷藝術」。
但是這次的「北京故宮博物院200選」和過去的北京故宮展有些不同。
主要是展示文物的水準特別高。這次從北京故宮挑選書畫、陶瓷器、青銅器、漆器、琺瑯、染織等兩百件文物,其中有一半是中國的「國家一級文物」。皇帝的收藏蓄積了中國悠久歷史,當然是相當讓人賞心悅目的展覽。尤其是中國書畫的黃金時期宋代(960─1279)至元代(1271─1368)間的四十一件書畫來到日本展覽,依據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方的說明,中國對於這兩個時代的作品到海外展覽,有著嚴格的限制,這次算是「大手筆」破例出展。
其背後是有原因的。由於中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