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博物館數位轉型與智慧創新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342
    38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專書邀請文化部及教育部轄下博物館專業人員及國內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博物館數位轉型到智慧創新議題,範圍廣納數位典藏與加值內容建構、數位資源全民近用與開放、融合線上與線下數位策展策略、新型態創新內容、服務與體驗、全方位智慧博物館發展模式,以及數位科技服務的觀眾研究與智慧行為探析等多元內容。希望本專書能提供國內外博物館、國內外大學相關系所師生、跨領域生態鏈產業及國內外博物館社群組織,在博物館數位轉型、數位博物館與智慧博物館創新發展議題,在實務建構及學術研究能有更多啟發與參考價值。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教育家及博物館工作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才無數。為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表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主編們邀請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出版,延續教授致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作者

城菁汝 Ching-Ju CHENG

 

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專家、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監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碩士、政治大學歷史系學士。專長為博物館學及數位典藏暨策展。負責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數位資源推廣及展覽,擔任「憶起上學展」內容策劃。曾任全國文化會議暨文化政策白皮書諮詢委員及撰稿者 (2017-2018);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暨數位文化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中研院後設資料工作組組員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蔡遵弘 Tsun-Hung TSAI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現為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台灣數位藝術基金會暨在地實驗技術總監、曾任上海舜和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互動設計師、台灣微軟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客服、台北當代藝術館MIS。具握持式平板操作架整合智慧型充電展示模組、擴增實境劇場盒、動畫手轉書結構與互動程式物件處理方法與其多機通訊方法…等專利。專業領域為電腦動畫、互動設計、擴增實境、虛擬實境與遊戲設計。擔任「憶起上學展」互動內容執行製作。

 

林靖于 Ching-Yu LI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管理與課程教學領導碩士。現為臺北市立麗山高中歷史教師、109-110 學年度歷史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專長為課程評量與設計、在地文史融入教學、踏查路線規劃與執行、博物館資源蒐集和應用。曾任臺北市立中正高中歷史教師,負責「憶起上學展」融入 108 課綱精神的高中課程規劃與實施。

 

黃凱祥 Kai-Hsiang HUANG

 

現任故宮博物院數位資訊室助理研究員。時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負責規劃推動全館資訊化、科技發展及臺灣行卷等重要計畫,亦為文化平權推動小組成員之一。從實務工作與研究中體認到典藏物件雖為靜態,但藉由博物館整體運作,卻可傳達豐厚的生命力。期待透過科技應用,擴展博物館不同營運面向,連結人與環境,感受歷史與文化。

 

葉長庚 Chang-Keng YEH

 

大學畢業於臺大生機系,雙主修人類學系,後續取得臺大人類學博士學位。專長主要包括臺灣考古學、考古田野調查與發掘、3D 數位化技術應用等領域,研究聚焦在臺灣史前巨石研究、卑南史前聚落研究、環境考古學、實驗考古學、文化資產保存維護作業等議題。在史前館建置有「考古文物 3D 資料庫」、「卑南遺址國際學術資料網」、智慧典藏庫以及 3D 實驗室等主要成果,亦協助文資局建置「國家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管理系統」與「考古遺址監管巡查系統」。近期重要研究發表為《卑南遺址史前聚落形成與發展之研究》,並推動以卑南遺址為背景之奇幻小說《風暴之子》與奇想漫畫《玦:孿生》的出版。

 

劉宜婷 Yi-Ting LIU

 

南藝大博古所碩士生,專長為 3D 數位典藏、文物數位修復、古物保存維護、數位影像處理、3D 動畫、網頁設計、商業設計。曾參與史前館卑南二期考古計畫、「卑南遺址國際學術資料網」及「考古文物 3D 資料庫」建置計畫、智慧博物館計畫、國典中心計畫,目前負責史前館3D 實驗室技術管理與數位修復作業。

 

汪筱薔 Hsiao-Chiang WANG

 

文化部科員,主要業務經驗包括全國博物館入口網站 暨資料庫建置、國內外專業資訊彙蒐、博物館科技計畫研提及文化科技 跨域人才培育規畫等。現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博物館學系研究生,研究 方向為博物館數位轉型及原住民族博物館教育。

 

謝俊科 Chun-Ko HSIEH

 

目前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秘書室主任( 2022 年 2 月),先前曾擔任數位資訊室主任(2021 年 2 月至 12 月),也曾擔任教育展覽資訊處副處長(2015年 12 月至 2021 年 2 月)。於負責數位資訊業務期間,主要從事博物館數位面向的研究與發展,推動故宮成為 21 世紀智慧博物館等任務。為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博士,研究興趣含文化資產多媒體、數位典藏、人機互動、虛擬實境及數位展覽等創新應用。近期曾擔任策展人或共同策展人辦理「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故宮南院奇幻嘉年華:21 世紀博物館特展」(國際)、「動物藝想-故宮新媒體暨藝術展」、「藝域漫遊-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國際)等數位展。並推動故宮 8K 影片、VR / AR 應用、創魔列車(Maker & MOOCs Train)、故宮行動 博物館 4G / 5G 計畫等。

 

吳紹群 Shao-Chun WU 

 

現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資訊室副研究員兼第三科科長,曾於專門圖書館、大學圖書館、技專院校圖書館等單位任職。目前於故宮主要負責資料開放、數位典藏、博物館數位教育推廣、數位展覽、數位內容、產學研合作、科技計畫專案管理等職務。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博士班、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曾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校擔任兼任教師,開設圖書館及博物館領域專業課程,學術專長為博物館科技應用、資訊組織、電子出版、數位學習、圖書館學等。

 

林詠能 Yung-Neng LIN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兼主任。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研究領域聚焦於博物館觀眾研究、博物館評鑑與文化統計;曾獲得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學術期刊「最佳年度管理論文獎」。目前同時兼任文化部文化統計主持人、教育部「智慧服務、全民樂學:國立社教機構創新服務計畫」專案辦公室主持人。

 

宋祚忠 Tso-Chung SUNG

 

臺東縣臺東市人。2006 年畢業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取得造船工程博士學位。2007 年進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工作擔任助理研究員,負責船舶與海洋工程廳的展示策劃與籌建階段資訊發展之業務。研究範疇包含:智慧博物館技術應用整合、造船廠生產管理及生產排程最適化、海洋科技轉化科普教材與教具開發(含專利)、博物館非制式教育與學習等。現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主任及資訊安全管理審查委員會副召集人,除了統籌展示教育及管理資訊安全等業務外,亦負責規劃辦理船舶科技、海洋工程科學教育活動。自 2017年開始參與第一、二期「智慧服務、全民樂學:國立社教機構創新服務計畫」,負責規劃辦理海科館「智慧博物館」計畫至今。

 

徐典裕 Tien-Yu HSU

 

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研究員兼主任。2006 年取得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與科學研究所博士學位。長期致力於新世代數位博物館與智慧博物館發展實務及學術研究工作。過去三十年負責規劃執行全館電腦化發展、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數位文創與教育及智慧博物館等重要計畫。因長期致力於數位博物館及數位學習發展推動工作貢獻卓越,於 2017 年獲得資訊月傑出資訊人才獎。也因在學術研究及業界實務卓越表現,獲選雲林科技大學傑出校友及校友名人堂。過去十幾年分別在台中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學博物館經營與科技應用學程授課。主要研究及發表領域包括數位典藏、數位內容管理、數位∕智慧博物館、智慧學習、數位體驗設計及虛實融合科普教育。

 

葉鎮源 Jen-Yuan YEH

 

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營運典藏與資訊組副研究員。2000 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學系;2002 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2008 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2009 年 7 月進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資訊組服務,擔任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博士級專業助理;2011 年 6 月獲聘為助理研究員;2018 年 8 月升等為副研究員,並於 2021 年

目錄

4 序―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黃光男
6 總編輯序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林詠能
8 主編序 ―用科技的力量改變現在、創造未來∕徐典裕
10 作者簡歷
 
16 數位人文展示策劃與互動技術應用策略:
以國家圖書館「憶起上學展」為例
Digital Humanities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Interactive Strategies: 
Take “Remembering School” Exhibition of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as An Example
◎ 城菁汝、蔡遵弘、林靖于
 
40 運用數位科技提升與創新館藏資源近用:
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
Conduct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Raise and Innovate the Accessibility of Collection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 黃凱祥
 
53 3D 數位化技術於博物館的多元應用:
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例
Multiple Applications of 3D Modeling Technology in Museums: 
Take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as An Example
◎ 葉長庚、劉宜婷
 
74 博物館數位轉型之途徑與策略研析
The Approach and Strategy of Museum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 汪筱薔
 
90 3 智慧博物館:賦予故宮文物新生命的魔法篇章
The Smart Museum: A Magical Chapter that Breathes New Life 
into the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 謝俊科
 
105 博物館資料開放服務及其對智慧社會影響之研究:
以故宮資料開放平台為例
Study of Museum’s Open Data Service and Its Impact on Smart Society: 
Take the Open Data Service Website of NPM as An Example
◎ 吳紹群
 
129 數位時代的博物館觀眾研究
Audience Research in The Digital Era
◎ 林詠能
 
148 打造智慧觀光博物館園區 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為例
Building a Smart Tourist Museum Park - Tak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Science &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 宋祚忠
 
169 終身樂學與樂活智慧博物館的理想與實踐
Thinking and Practices of the Lifelong Learning and Lohas Smart Museum
◎ 徐典裕、葉鎮源、陳君銘、劉杏津
 
191 虛實整合參觀民眾行為系統探析—
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智慧製造體驗專區」為例
A Study on the Online to Onsite Visitor Behavior System: Using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Smart Manufacturing Area” as an Example
◎ 蘇芳儀
 
203 「典藏∞展示」~以互動賦形談數位策展的混種與共生
Collection ∞ Exhibition~ Views on the Hybrid and Symbiosis of 
Digital Curation with Interactive Forming
◎ 施登騰
 
224 博物館資訊科技應用:從藏品數位化到智慧博物館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Museums: 
Digitized Collections to Intelligent Museums
◎ 陳思妤

 

序/導讀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博物館是各方知識聚集與展現之處,其責任與使命,為社會大眾所期待。當博物館在公眾生活中佔有一定的影響力之際,也意味著博物館所發揮的能量不容小覷。數位時代的博物館經 營與管理,迎向了溝通、行銷與多元的角色功能。博物館的類型多元,並沒有一致的規範,但博物館促進社會大眾的使用、增進知識與提升生活品質,使大眾體悟生命的意義與生活幸福等價值,則是博物館人的共同目標。這是一項 重大的人文工程,必須仰賴熱心且專業的博物館人全心的投入,才能得到成效、並獲得大眾的支持。嚴格來說,博物館從業人員,並非從學校教育養成的,而是在博物館的每日實踐中培養而來。相關博物館課程的學習只是 基礎。當然基礎越穩,在工作上較能進入狀況,並不保證在博物館能得心應手;必須在博物館場域中,從工作學習、求取經驗,不斷接受不同的工作任務,才能發揮專長潛力。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博物館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對博物館從業人員而言,同時必須快速、積極主動獲取新知,以滿足博物館成長上的需求與各方的期待。不過,臺灣相當缺乏系統性的博物館教材與書籍,提供博物館人在職學習之需要,因此這套博物館學系列叢書的出版,適時滿足了這些需求,讓博物館從業人員能快速的掌握,博物館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謝謝陳尚盈、陳佳利、施承毅、林詠能、徐典裕與曾信傑 多位博物館學教授的鼎力支持,與數十位學者、專家的參與撰稿,共同促成系列叢書的出版。這套書籍涵蓋了博物館的各個專業領域,從博物館政策與友善平權,到展覽規劃實務、觀眾研究、數位博物館與博物館第一線的管理議題等,從政策、理念與實務,有全面且深入的探討。個人以博物館人為終身職志,退休之後能再促成本叢書的付梓,正象徵著薪火相傳,一代接一代的寓意。本叢書是博物館從業人員在職教育極佳的工具書,也是一份珍貴的生日禮物。

 

黃光男

 

總編輯序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博物館訴說著國家、土地與人民的故事;緊密連接著彼此共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一代代的傳承。博物館也是激發靈感與創意之源泉,透過館內外不同形式與內容的展覽,與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滿足民眾的學習需求。臺灣目前約有近 600所不同規模、型態與主題的博物館,提供了民眾教育、學習、娛樂、休閒上的各項需求。依政府統計顯示,我國每二位民眾,即有一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參觀過博物館與美術館一次以上,顯示博物館已是民眾重要的文化與休閒活動選擇。臺灣博物館擁有如此巨大的活力與影響力,是博物館從業人員數十年來競競業業,努力付出所累積的成果。黃光男教授為我國博物館學泰斗,歷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與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等職。黃教授勤於創作、著作等身,且在數十年博物館生涯中,培養出許多博物館的專業人才。適逢黃光男教授八十大壽,為表達祝賀與對教授在臺灣博物館界多年貢獻的敬意,由主編群發起,集結數十位國內外博物館學不同領域重要的專家、學者與博物館從業人員,撰寫博物館學核心議題的研究與個案精華,作為未來博物館界教科書導向的參考書籍。博物館學系列叢書包含了博物館政策、友善平權議題、策展規劃、觀眾研究、智慧博物館與博物館管理等六大主題,希冀對博物館學相關議題進行完整的論述,以彰顯黃光男教授長 期以來在博物館界與學術作育英才之重大成就。博物館學系列叢書的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陳佳利、陳尚盈、徐典裕、曾信傑、施承毅等多位主編二年來的投入,從專題構思、邀稿、審查與書籍設計等所付出的巨大心力;同時謝謝財團法人富邦藝術基金會聽聞系列叢書的出版計畫後,所給予經費的大力支持,也謝謝藝術家出版社與編輯群的協助,使叢書順利出版。

 

林詠能

 

主編序

 

用科技的力量改變現在、創造未來

 

在數位與智慧科技的浪潮推波助瀾之下,加速了全球博物館在發展思維、經營策略與服務模式的轉型與創新。在典藏、展示、教育發展方向與經營策略及觀眾服務與體驗模式亦必須不斷隨之求新求變,以吸引觀眾重返博物館。博物館如同其他產業隨網路化、數位化、行動化與智慧化等資訊科技應用的演進,歷經館務資訊化、網路化科普傳播、多媒體互動學習、無所不 在行動服務及智慧創新體驗等關鍵發展歷程。迎接智慧科技時代來臨,為博物館界帶來新契機與新挑戰。從智慧教育、智慧展示、智慧管理,以及智慧營運等全方位發展議題,試圖運用 智慧科技加速轉型與創新的腳步,讓民眾更鮮亮有感的新型態 博物館參觀、學習與體驗環境。為讓全球博物館界、學術界及產業界看見臺灣在智慧博物 館的發展概況,並提供國內外博物館在發展智慧博物館的新議 題,能有全方位的規劃思維及實務建構經驗可以借鏡參考。本專書集結國內在智慧博物館領域的博物館界及學術界專家學者, 從全球發展趨勢探討、臺灣博物館群發展現況分析及最具代表 性博物館及圖書館建構實例,分享國內外關注智慧博物館研究與發展議題的工作者、機構或社群。本專書從文化部及教育部轄下博物館群的整體智慧博物館 發展計畫導論出發,帶領讀者對兩部會所屬博物館群在數位發展歷程、數位轉型、智慧博物館擘劃策略、建構方向能有全面性概觀與瞭解。進而精選其中代表性博物館及圖書館個案,也邀請學術界在數位博物館領域長期投入的學者貢獻觀點與研究成果。從博物館數位轉型到智慧創新議題,主題範圍廣納數位典藏與加值內容建構、數位資源全民近用與開放、融合線上與線下數位策展策略、新型態創新內容、服務與體驗、全方位智慧博物館發展模式,以及數位科技服務的觀眾研究與智慧行為探析。智慧博物館的發展方向有無限機會與可能,每個博物館必須在有限資源,思考本身的特質與使命,優先導入最能符合 民眾需求與期待及最能展現全新經營新風貌的選項。國內在智 慧博物館議題上方興未艾,未來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希望本專書能提供國內外博物館、國內外大學相關系所師生、跨領 域生態鏈產業及國內外博物館社群組織,在博物館數位轉型、 數位博物館與智慧博物館創新發展議題,在實務規劃建構及學術研究能有更多啟發與參考價值。

 

徐典欲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282296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3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