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2 古代篇(II)世界哲學的誕生:建立與發展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日本筑摩書房創社八十週年紀念鉅獻,集結日本哲學界逾百位專家陣容
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探索心靈的力量
從基督教、佛教、到摩尼教與祆教
追溯宗教思想的起源,開啟「世界哲學」的思想新紀元
世界哲學起源於古文明的宗教智慧,以及古希臘獨特的「愛智」哲學
遠古的人類如何藉由智慧與愛智,探尋自身存在的意義?
《世界哲學史》系列以全九冊的形式,全景式地回顧古代至現代的哲學發展,並透過各時代的主題,從同時代的視角探討多元的哲學傳統。其出版的主旨是,在縱向梳理全球哲學思想與實踐的過程中,讓我們理解當下的位置,並指引未來的方向。
本系列致力以嶄新的視野重構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從全球視角出發,展示東西方智慧的交流與對話,以突破單一文化視角的侷限。本系列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與現代四個時期,涵蓋哲學的起源、交融、衝突與互動,並匯集日本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嶄新的觀點,進而啟發讀者對哲學發展及未來的思考。
《世界哲學史》第二冊聚焦於「世界哲學」如何隨著歐亞帝國的興起而逐漸萌芽與成形。本書深入剖析羅馬、波斯與中國等普世帝國,如何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展出獨特的哲學體系,並與基督教、佛教、儒教等普世宗教相互交融,交織出「世界哲學」的雛形。
本書以多重視角闡述亞歷山大帝國推動希臘哲學,在歐亞大陸廣泛傳播,特別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斯多葛主義、伊比鳩魯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等深具影響力的思想體系。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希臘哲學與基督宗教思想劇烈碰撞,並逐漸融合,最終為歐洲中世紀思想的發展奠立深厚的基礎。與此同時,波斯的祆教、印度的大乘佛教、中國的儒家學說日益成熟,進一步與佛教思想展開論辯,共同形塑東亞地區的哲學架構。
以上背景呈現了各文明當中哲學與宗教之間深層的互動。從希臘語世界的拜占庭傳統到西方的拉丁教父思想,都揭示了東西方思想流動與轉化的進程。這個時期的哲學不僅推動信仰與理性的對話,也為後世的宗教哲學與倫理體系奠立跨文明的共通基礎。
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探索心靈的力量
從基督教、佛教、到摩尼教與祆教
追溯宗教思想的起源,開啟「世界哲學」的思想新紀元
世界哲學起源於古文明的宗教智慧,以及古希臘獨特的「愛智」哲學
遠古的人類如何藉由智慧與愛智,探尋自身存在的意義?
《世界哲學史》系列以全九冊的形式,全景式地回顧古代至現代的哲學發展,並透過各時代的主題,從同時代的視角探討多元的哲學傳統。其出版的主旨是,在縱向梳理全球哲學思想與實踐的過程中,讓我們理解當下的位置,並指引未來的方向。
本系列致力以嶄新的視野重構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從全球視角出發,展示東西方智慧的交流與對話,以突破單一文化視角的侷限。本系列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與現代四個時期,涵蓋哲學的起源、交融、衝突與互動,並匯集日本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嶄新的觀點,進而啟發讀者對哲學發展及未來的思考。
《世界哲學史》第二冊聚焦於「世界哲學」如何隨著歐亞帝國的興起而逐漸萌芽與成形。本書深入剖析羅馬、波斯與中國等普世帝國,如何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展出獨特的哲學體系,並與基督教、佛教、儒教等普世宗教相互交融,交織出「世界哲學」的雛形。
本書以多重視角闡述亞歷山大帝國推動希臘哲學,在歐亞大陸廣泛傳播,特別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斯多葛主義、伊比鳩魯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等深具影響力的思想體系。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希臘哲學與基督宗教思想劇烈碰撞,並逐漸融合,最終為歐洲中世紀思想的發展奠立深厚的基礎。與此同時,波斯的祆教、印度的大乘佛教、中國的儒家學說日益成熟,進一步與佛教思想展開論辯,共同形塑東亞地區的哲學架構。
以上背景呈現了各文明當中哲學與宗教之間深層的互動。從希臘語世界的拜占庭傳統到西方的拉丁教父思想,都揭示了東西方思想流動與轉化的進程。這個時期的哲學不僅推動信仰與理性的對話,也為後世的宗教哲學與倫理體系奠立跨文明的共通基礎。
名人推薦
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鎮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教授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套《世界哲學史》匯聚了日本哲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努力,在經歷新冠疫災的全球性災難後,最終呈現出一部涵括各大文明傳統的哲學思想著作。……在不同的語系與歷史生態下,各種哲學思想交織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思想景觀。本套書不僅規模宏大,更重要的是採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讓讀者得以輕鬆理解並挑戰既有的世界哲學圖像。」
──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整體來說,本套書展示了一種日本當代學界對於哲學的宏觀視野,反映了日本學者在專家與專題研究上的實力。……從讀者公眾的設定來說,本套書以其清晰而簡短的論述文字,展現了高度的可讀性。要在有限篇幅內勾勒出具有複雜背景的哲學論點,誠屬不易,而能夠以合適的簡化方式面對公眾,又不失哲學內部細緻的原汁原味,更是考驗撰寫者抽絲剝繭的能耐。」
──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本套書從獨特的『日本視角』出發,試圖突破民族或文化中心主義的藩籬,以建構一種能引發共鳴的『世界哲學史』。……台灣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透過自身的『台灣視角』,共同參與正在進行中的世界哲學史建構。我相信這正是這套書最值得閱讀的意義所在。」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將哲學從『西洋哲學史』」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如果我們承認哲學天生具有「跨越邊界」的力量,那麼這樣的努力實在是遲來的必然。」
──鷲田清一(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我認為當今世界有兩個關鍵詞:民主主義與以人工智慧(AI)為象徵的技術進步。然而,兩者皆隱含可能導致社會分裂的潛在趨勢。在此背景下,致力於『全面理解世界』的哲學價值再次受到重視,因而彰顯其重要性與時代意義。」
──出口治明(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名譽教授.校長特別助理)
林鎮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教授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套《世界哲學史》匯聚了日本哲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努力,在經歷新冠疫災的全球性災難後,最終呈現出一部涵括各大文明傳統的哲學思想著作。……在不同的語系與歷史生態下,各種哲學思想交織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思想景觀。本套書不僅規模宏大,更重要的是採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讓讀者得以輕鬆理解並挑戰既有的世界哲學圖像。」
──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整體來說,本套書展示了一種日本當代學界對於哲學的宏觀視野,反映了日本學者在專家與專題研究上的實力。……從讀者公眾的設定來說,本套書以其清晰而簡短的論述文字,展現了高度的可讀性。要在有限篇幅內勾勒出具有複雜背景的哲學論點,誠屬不易,而能夠以合適的簡化方式面對公眾,又不失哲學內部細緻的原汁原味,更是考驗撰寫者抽絲剝繭的能耐。」
──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本套書從獨特的『日本視角』出發,試圖突破民族或文化中心主義的藩籬,以建構一種能引發共鳴的『世界哲學史』。……台灣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透過自身的『台灣視角』,共同參與正在進行中的世界哲學史建構。我相信這正是這套書最值得閱讀的意義所在。」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將哲學從『西洋哲學史』」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如果我們承認哲學天生具有「跨越邊界」的力量,那麼這樣的努力實在是遲來的必然。」
──鷲田清一(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我認為當今世界有兩個關鍵詞:民主主義與以人工智慧(AI)為象徵的技術進步。然而,兩者皆隱含可能導致社會分裂的潛在趨勢。在此背景下,致力於『全面理解世界』的哲學價值再次受到重視,因而彰顯其重要性與時代意義。」
──出口治明(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名譽教授.校長特別助理)
編輯推薦
世界哲學的對話場域——《世界哲學史》的開創性視野
文/涂育誠(黑體文化編輯)
哲學從來不是書架上厚重的經典,而是一場跨越時空、文明與思想的對話。從柏拉圖的「理念」到印度的「梵」,從孔子的「仁」到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從佛教的「空」到基督教的「恩典」,這些看似來自不同世界的概念,其實一直在互相對話,甚至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世界哲學史》正是一本讓這些對話清晰可見的鉅著,它不只是一本哲學史,而是一場世界級的思想交流,一次帶領讀者穿越文明的旅程。
這套書由日本哲學界百餘位學者聯手編纂,內容橫跨從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希臘到伊斯蘭、歐洲近代、甚至當代全球化時代的思想發展。與其說這是一部哲學史,不如說它是一本「世界哲學的導覽書」,帶著讀者走入不同文明的哲學思維,看看那些影響世界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交會,甚至衝突。
有趣的是,這本書特別強調東方與西方思想的對話。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哲學好像總是從古希臘開始,但事實上,古印度的佛教哲學與希臘的斯多葛學派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相似的「心靈安寧」觀念,而中世紀的基督教經院哲學與宋明理學則不約而同地探討信仰與理性的關係。甚至,當十七世紀的歐洲透過耶穌會士開始接觸中國思想,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成了歐洲思想家討論的話題,這時我們才驚覺,哲學並不只是某個文明的產物,而是一直在交流、變形、發展。
更有趣的是,這套書不只是跨文化的對話,也帶我們看到古代與現代思想的連結。我們可能以為中世紀的神學已經是過去式,但事實上,經院哲學對理性與信仰的辯論,至今仍影響著當代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發展;而現代佛教思潮,也仍然深受了近代印度及東亞的某些思想脈絡。換句話說,我們以為「過去」的哲學,常常還在影響「現在」,甚至可能決定「未來」。
此外,《世界哲學史》展現了日本哲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在日本,哲學不只是對歐美思想的繼承,更是一種「在地化」的創造。日本學者在研究中國、印度、伊斯蘭哲學時,常以不同於歐美的詮釋框架,將儒家與禪宗視為東亞思想的核心脈絡,或將尼采與佛教思想並置,尋找「無常」與「權力意志」的交集。本書不只是知識的彙編,更是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將哲學視為開放的、多層次的世界,而非僅僅是西方思想的延續。
當我們翻開這套書時,並不是在閱讀一堆艱深的哲學理論,而是參與一場全球思想的大旅行。在這趟旅程中,我們會發現,蘇格拉底的提問和我們的困惑並無不同,尼采的吶喊其實與我們的掙扎息息相關,而佛陀的智慧,也許比當代心理學更貼近內心的平靜。哲學不僅僅是歷史文獻,而是解讀現代世界的工具。《世界哲學史》不僅讓讀者理解哲學的歷程,更讓我們思考,如何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這套《世界哲學史》,不只是一套哲學書,更是一場穿越時空、文明與思想的冒險。無論你是哲學愛好者,還是剛開始接觸哲學的讀者,都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自己關心的問題與答案。在這場對話裡,沒有絕對的中心,只有不斷流動的思想,而這本書,正是這趟旅程最好的嚮導。
文/涂育誠(黑體文化編輯)
哲學從來不是書架上厚重的經典,而是一場跨越時空、文明與思想的對話。從柏拉圖的「理念」到印度的「梵」,從孔子的「仁」到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從佛教的「空」到基督教的「恩典」,這些看似來自不同世界的概念,其實一直在互相對話,甚至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世界哲學史》正是一本讓這些對話清晰可見的鉅著,它不只是一本哲學史,而是一場世界級的思想交流,一次帶領讀者穿越文明的旅程。
這套書由日本哲學界百餘位學者聯手編纂,內容橫跨從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希臘到伊斯蘭、歐洲近代、甚至當代全球化時代的思想發展。與其說這是一部哲學史,不如說它是一本「世界哲學的導覽書」,帶著讀者走入不同文明的哲學思維,看看那些影響世界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交會,甚至衝突。
有趣的是,這本書特別強調東方與西方思想的對話。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哲學好像總是從古希臘開始,但事實上,古印度的佛教哲學與希臘的斯多葛學派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相似的「心靈安寧」觀念,而中世紀的基督教經院哲學與宋明理學則不約而同地探討信仰與理性的關係。甚至,當十七世紀的歐洲透過耶穌會士開始接觸中國思想,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成了歐洲思想家討論的話題,這時我們才驚覺,哲學並不只是某個文明的產物,而是一直在交流、變形、發展。
更有趣的是,這套書不只是跨文化的對話,也帶我們看到古代與現代思想的連結。我們可能以為中世紀的神學已經是過去式,但事實上,經院哲學對理性與信仰的辯論,至今仍影響著當代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發展;而現代佛教思潮,也仍然深受了近代印度及東亞的某些思想脈絡。換句話說,我們以為「過去」的哲學,常常還在影響「現在」,甚至可能決定「未來」。
此外,《世界哲學史》展現了日本哲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在日本,哲學不只是對歐美思想的繼承,更是一種「在地化」的創造。日本學者在研究中國、印度、伊斯蘭哲學時,常以不同於歐美的詮釋框架,將儒家與禪宗視為東亞思想的核心脈絡,或將尼采與佛教思想並置,尋找「無常」與「權力意志」的交集。本書不只是知識的彙編,更是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將哲學視為開放的、多層次的世界,而非僅僅是西方思想的延續。
當我們翻開這套書時,並不是在閱讀一堆艱深的哲學理論,而是參與一場全球思想的大旅行。在這趟旅程中,我們會發現,蘇格拉底的提問和我們的困惑並無不同,尼采的吶喊其實與我們的掙扎息息相關,而佛陀的智慧,也許比當代心理學更貼近內心的平靜。哲學不僅僅是歷史文獻,而是解讀現代世界的工具。《世界哲學史》不僅讓讀者理解哲學的歷程,更讓我們思考,如何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這套《世界哲學史》,不只是一套哲學書,更是一場穿越時空、文明與思想的冒險。無論你是哲學愛好者,還是剛開始接觸哲學的讀者,都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自己關心的問題與答案。在這場對話裡,沒有絕對的中心,只有不斷流動的思想,而這本書,正是這趟旅程最好的嚮導。
目錄
前言/納富信留
第一章 哲學的世界化與制度、傳統/納富信留
第二章 傳入羅馬的哲學/近藤智彥
第三章 基督教的成立/戶田聰
第四章 大乘佛教的成立/下田正弘
第五章 古典中國的成立/渡邊義浩
第六章 佛教與儒教的論爭/中島隆博
第七章 瑣羅亞斯德教與摩尼教/青木健
第八章 柏拉圖主義的傳統/西村洋平
第九章 東方教父的傳統/土橋茂樹
第十章 拉丁教父與希波的奧斯定/出村和彦
專欄一 亞歷山卓文獻學/出村宮子
專欄二 尤利安的「生活哲學」/中西恭子
專欄三 李約瑟的發現/塚原東吾
後記/納富信留
作者簡介
年表
第一章 哲學的世界化與制度、傳統/納富信留
第二章 傳入羅馬的哲學/近藤智彥
第三章 基督教的成立/戶田聰
第四章 大乘佛教的成立/下田正弘
第五章 古典中國的成立/渡邊義浩
第六章 佛教與儒教的論爭/中島隆博
第七章 瑣羅亞斯德教與摩尼教/青木健
第八章 柏拉圖主義的傳統/西村洋平
第九章 東方教父的傳統/土橋茂樹
第十章 拉丁教父與希波的奧斯定/出村和彦
專欄一 亞歷山卓文獻學/出村宮子
專欄二 尤利安的「生活哲學」/中西恭子
專欄三 李約瑟的發現/塚原東吾
後記/納富信留
作者簡介
年表
試閱
序
前言
至今為止,「哲學史」多以西方為核心,涵蓋範圍自古希臘、羅馬時代起,持續至現代的歐洲與北美,而其他地區與傳統則往往被排除在討論之外。換言之,「哲學」(philosophy)一詞常被默認為西方哲學的專有領域,而印度、中國、伊斯蘭等強大的哲學傳統則多被歸為「思想」來區分。除了上述地區之外,拉丁美洲、俄羅斯、非洲、東南亞以及日本等地的哲學幾乎未曾進入主流哲學史的視野。
然而,當今的世界早已超越了西方文明的框架,邁向多元價值與各種傳統交織融合的新時代。在這個背景下,當前的環境問題、宇宙問題等,皆需我們從全球視角進行重新思考。回顧哲學的歷史,探索古代文明中誕生的諸多哲學傳統,思考各大帝國的發展進程與文化傳統的形塑,並探討近代社會與科學的興起,世界的全球化進程及其伴隨的紛爭等,或許還能為未來的發展預見某些可能性。我們身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宏大的「世界」。
「世界哲學」(World Philosophy)並不僅僅是將各地區的哲學成果拼湊起來,而是試圖以「世界」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哲學。從人類與地球這樣廣闊的維度,並結合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流動,我們得以再次檢討自身的傳統,探索人類智慧的可能性。作為亞洲的一部分且融合了西方文明的日本,若能以此為起點,思索並發聲於「世界哲學史」中,必將對全球哲學史產生重要影響。
「世界哲學史」系列共計九冊,從古至今,俯瞰哲學的發展歷程,透過呈現不同時代的特徵主題,橫向比較同一時代中各種傳統的互動與影響。當中不僅考量哲學各領域之間的重疊與相互影響,也納入科學、宗教、經濟等要素,嘗試以一種動態的知識視角來重構哲學史。我們透過檢視全球範圍內哲學傳統的演變,或許能更清楚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位置,並從中獲得應對未來挑戰的啟示。
第一冊《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探討了西元前八世紀至西元前二世紀間,人類如何創立並發展出「哲學」這一思想體系。本冊《世界哲學的誕生:建立與開展》則延續這一內容,以善惡與超越為主題,討論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六世紀的哲學發展。以新的視野重新建構人類知性的發展,這便是《世界哲學史》叢書的嘗試。
摘文
第四章 大乘佛教的成立
何謂「大乘佛教成立」問題
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提出的「軸心時代」,其中心之一便是佛教。此西元前五世紀出現於印度的世界宗教,橫亙超越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無論與西方相較或在亞洲內部,自古以來佛教都是一個獨自的思想體系。
佛教思想因大乘佛教的出現而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這一新形式的佛教不僅在亞洲廣泛傳播,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促進了對印度古老宗教的更深入的哲學性探討。自十九世紀以來,包括黑格爾在內的西方哲學家們開始關注印度的哲學[葛拉士納(Helmuth von Glasenapp)著,大河內了義譯,《東洋的意義》(法藏館)]。而印度宗教的深化,最重要的契機正是大乘佛教。
根據井筒俊彥(一九一四-一九九三)的觀點,在東方被稱為哲學的思想可以說是在大乘佛教中開花的。例如,在中國,深具代表性的朱子學的誕生受到了大乘佛教的華嚴思想的影響。此外,在中國轉向「近代」的象徵性事件──辛亥革命中,闡述如來藏思想的小型佛典《大成起信論》作為一部對抗西方哲學的獨特思想書,成為了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章太炎(一八六九-一九三六)等承擔革命領導角色者的理論支柱。
本章將以西元前後之際,在印度次大陸顯現的大乘佛教成立問題為焦點,探索其思想特徵及成立的經緯。這一主題至今仍是學術界最大的謎團之一,雖然各種假設層出不窮,但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結論。
在《世界哲學史》叢書中探討這個主題,是因為考察大乘佛教的成立有助於理解歷史認識的形成,而這正是一個歷史哲學的主題。作為古代印度的歷史現象,大乘佛教如果僅僅依賴當今的認知來事後把握過去存在的事實,這種理解模式顯然是不充分的。研究者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從保留下來的事實,尤其是更為重要的文本出發展開研究,與大乘佛教知識的形成過程恰好相互重疊。
這樣的理解,乍看之下似乎僅是混淆事實與觀念的修辭學(rhetoric),實際上它反映了自一九六○年代以後,人文學科面對歷史學中的語言學轉向所涉及的重要課題。欲描繪歷史的主體,如何一方面將自身的意識形象化,另一方面又將被研究的歷史事實形象化,這兩者最終需透過媒介文本的形象化來達成。
一分為二的現今佛教世界
認識過去的想望,來自對當下的質疑。具體來說,對於眼前確鑿的現實狀況,應該質疑的是自過去遺留下來的痕跡以及各種布局的由來等,因而產生了追尋過往的行動。然而,此處真正需要質疑的是:根據當前的認知來追尋過往是否具有正當性?這是本章將要探討的主題,但在深入討論之前,我們先從一般常識出發,對當前的佛教進行概述性的說明。
今日的佛教流傳於中亞、西藏及東亞各地。其中一派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佛教,另一派則主要流傳於東南亞,過去被稱為小乘佛教,現在則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南傳佛教。這兩個佛教圈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根據現有資料,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主要差異在於各自經典的種類與數量。大乘佛教除了擁有上座部佛教的佛經外,還擁有龐大的大乘經典。這些大乘經典中包含了空思想、唯識思想、如來藏思想,甚至進一步發展為密宗思想等多種深化至哲學層次的思想,佛教思想家們也基於這些經典內容構建了系統化的思想體系。在大乘佛教傳播的東亞和西藏,對應這些教義的儀式、信仰及制度展現出東南亞諸國所未見的特徵。
這種差異並非因為接受傳播國家的區域特性而後天賦予的。即便在各個佛教圈內部,我們仍然可以找到語言、歷史、社會及文化等各種不同的因素,但在佛教的特徵上,大致上僅可劃分為兩類。因此,可以推斷在佛教起源的印度,某個時期已經存在不同樣貌的佛教,接受傳播的國家根據其內容選擇是否接受,最終形成今日的結果,這種看法或許更加恰當。
初期佛教思想與大乘佛教思想
此處先簡要介紹佛教整體與大乘佛教的思想特質。人,自呱呱墜地以來便渴望追尋永恆而理想的真實,因而產生了那些承諾來生的宗教,這可以說是基於這種企盼而建立的。然而,佛陀認為由自然狀態所生成的現實,其實是根本無知的產物,亦即是被無明所遮蔽的意識所構成的迷妄,因此他強調必須從這些黑暗中解放出來。對於擁有自然狀態和從中解放這兩種不同觀點的佛教而言,這個世界存在著解放之前與解放之後的二元面貌。
分析這兩個世界的構成及其相互關係,並將其思想整理成體系的,就是大乘佛教。在初期佛教的理論中,僅停留在「無我」的觀念上,認為這個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自我或自由的概念,同時也體現了「無常」,即這個世界缺乏恆常的秩序。這種觀點所能涵蓋的範圍僅限於此一世間。而進入到大乘佛教後,從迷妄中解放出來的真實世界──此處指出數組相對概念,如煩惱對菩提、輪迴對涅槃、此岸對彼岸、眾生對如來等也被言語化,構建出鑲嵌於該存在次元的思想。(未完)
前言
至今為止,「哲學史」多以西方為核心,涵蓋範圍自古希臘、羅馬時代起,持續至現代的歐洲與北美,而其他地區與傳統則往往被排除在討論之外。換言之,「哲學」(philosophy)一詞常被默認為西方哲學的專有領域,而印度、中國、伊斯蘭等強大的哲學傳統則多被歸為「思想」來區分。除了上述地區之外,拉丁美洲、俄羅斯、非洲、東南亞以及日本等地的哲學幾乎未曾進入主流哲學史的視野。
然而,當今的世界早已超越了西方文明的框架,邁向多元價值與各種傳統交織融合的新時代。在這個背景下,當前的環境問題、宇宙問題等,皆需我們從全球視角進行重新思考。回顧哲學的歷史,探索古代文明中誕生的諸多哲學傳統,思考各大帝國的發展進程與文化傳統的形塑,並探討近代社會與科學的興起,世界的全球化進程及其伴隨的紛爭等,或許還能為未來的發展預見某些可能性。我們身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宏大的「世界」。
「世界哲學」(World Philosophy)並不僅僅是將各地區的哲學成果拼湊起來,而是試圖以「世界」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哲學。從人類與地球這樣廣闊的維度,並結合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流動,我們得以再次檢討自身的傳統,探索人類智慧的可能性。作為亞洲的一部分且融合了西方文明的日本,若能以此為起點,思索並發聲於「世界哲學史」中,必將對全球哲學史產生重要影響。
「世界哲學史」系列共計九冊,從古至今,俯瞰哲學的發展歷程,透過呈現不同時代的特徵主題,橫向比較同一時代中各種傳統的互動與影響。當中不僅考量哲學各領域之間的重疊與相互影響,也納入科學、宗教、經濟等要素,嘗試以一種動態的知識視角來重構哲學史。我們透過檢視全球範圍內哲學傳統的演變,或許能更清楚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位置,並從中獲得應對未來挑戰的啟示。
第一冊《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探討了西元前八世紀至西元前二世紀間,人類如何創立並發展出「哲學」這一思想體系。本冊《世界哲學的誕生:建立與開展》則延續這一內容,以善惡與超越為主題,討論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六世紀的哲學發展。以新的視野重新建構人類知性的發展,這便是《世界哲學史》叢書的嘗試。
摘文
第四章 大乘佛教的成立
何謂「大乘佛教成立」問題
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提出的「軸心時代」,其中心之一便是佛教。此西元前五世紀出現於印度的世界宗教,橫亙超越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無論與西方相較或在亞洲內部,自古以來佛教都是一個獨自的思想體系。
佛教思想因大乘佛教的出現而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這一新形式的佛教不僅在亞洲廣泛傳播,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促進了對印度古老宗教的更深入的哲學性探討。自十九世紀以來,包括黑格爾在內的西方哲學家們開始關注印度的哲學[葛拉士納(Helmuth von Glasenapp)著,大河內了義譯,《東洋的意義》(法藏館)]。而印度宗教的深化,最重要的契機正是大乘佛教。
根據井筒俊彥(一九一四-一九九三)的觀點,在東方被稱為哲學的思想可以說是在大乘佛教中開花的。例如,在中國,深具代表性的朱子學的誕生受到了大乘佛教的華嚴思想的影響。此外,在中國轉向「近代」的象徵性事件──辛亥革命中,闡述如來藏思想的小型佛典《大成起信論》作為一部對抗西方哲學的獨特思想書,成為了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章太炎(一八六九-一九三六)等承擔革命領導角色者的理論支柱。
本章將以西元前後之際,在印度次大陸顯現的大乘佛教成立問題為焦點,探索其思想特徵及成立的經緯。這一主題至今仍是學術界最大的謎團之一,雖然各種假設層出不窮,但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結論。
在《世界哲學史》叢書中探討這個主題,是因為考察大乘佛教的成立有助於理解歷史認識的形成,而這正是一個歷史哲學的主題。作為古代印度的歷史現象,大乘佛教如果僅僅依賴當今的認知來事後把握過去存在的事實,這種理解模式顯然是不充分的。研究者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從保留下來的事實,尤其是更為重要的文本出發展開研究,與大乘佛教知識的形成過程恰好相互重疊。
這樣的理解,乍看之下似乎僅是混淆事實與觀念的修辭學(rhetoric),實際上它反映了自一九六○年代以後,人文學科面對歷史學中的語言學轉向所涉及的重要課題。欲描繪歷史的主體,如何一方面將自身的意識形象化,另一方面又將被研究的歷史事實形象化,這兩者最終需透過媒介文本的形象化來達成。
一分為二的現今佛教世界
認識過去的想望,來自對當下的質疑。具體來說,對於眼前確鑿的現實狀況,應該質疑的是自過去遺留下來的痕跡以及各種布局的由來等,因而產生了追尋過往的行動。然而,此處真正需要質疑的是:根據當前的認知來追尋過往是否具有正當性?這是本章將要探討的主題,但在深入討論之前,我們先從一般常識出發,對當前的佛教進行概述性的說明。
今日的佛教流傳於中亞、西藏及東亞各地。其中一派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佛教,另一派則主要流傳於東南亞,過去被稱為小乘佛教,現在則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南傳佛教。這兩個佛教圈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根據現有資料,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主要差異在於各自經典的種類與數量。大乘佛教除了擁有上座部佛教的佛經外,還擁有龐大的大乘經典。這些大乘經典中包含了空思想、唯識思想、如來藏思想,甚至進一步發展為密宗思想等多種深化至哲學層次的思想,佛教思想家們也基於這些經典內容構建了系統化的思想體系。在大乘佛教傳播的東亞和西藏,對應這些教義的儀式、信仰及制度展現出東南亞諸國所未見的特徵。
這種差異並非因為接受傳播國家的區域特性而後天賦予的。即便在各個佛教圈內部,我們仍然可以找到語言、歷史、社會及文化等各種不同的因素,但在佛教的特徵上,大致上僅可劃分為兩類。因此,可以推斷在佛教起源的印度,某個時期已經存在不同樣貌的佛教,接受傳播的國家根據其內容選擇是否接受,最終形成今日的結果,這種看法或許更加恰當。
初期佛教思想與大乘佛教思想
此處先簡要介紹佛教整體與大乘佛教的思想特質。人,自呱呱墜地以來便渴望追尋永恆而理想的真實,因而產生了那些承諾來生的宗教,這可以說是基於這種企盼而建立的。然而,佛陀認為由自然狀態所生成的現實,其實是根本無知的產物,亦即是被無明所遮蔽的意識所構成的迷妄,因此他強調必須從這些黑暗中解放出來。對於擁有自然狀態和從中解放這兩種不同觀點的佛教而言,這個世界存在著解放之前與解放之後的二元面貌。
分析這兩個世界的構成及其相互關係,並將其思想整理成體系的,就是大乘佛教。在初期佛教的理論中,僅停留在「無我」的觀念上,認為這個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自我或自由的概念,同時也體現了「無常」,即這個世界缺乏恆常的秩序。這種觀點所能涵蓋的範圍僅限於此一世間。而進入到大乘佛教後,從迷妄中解放出來的真實世界──此處指出數組相對概念,如煩惱對菩提、輪迴對涅槃、此岸對彼岸、眾生對如來等也被言語化,構建出鑲嵌於該存在次元的思想。(未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珍藏書盒版+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75折
特價3090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9 別冊 開啟未來的哲學:回顧與前瞻
79折
特價395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8 現代篇 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現代與後現代的對話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4 中世紀篇(II)中世紀哲學的重生:個人的覺醒
79折
特價332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7 近代篇(II)近代哲學的演進:自由與歷史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6 近代篇(I)啟蒙時代的思想變革:理性與情感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5 中世紀篇(III)──巴洛克時代的哲學:新世界的衝擊
79折
特價395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3 中世紀篇(I)中世紀哲學的革命:超越與普遍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2 古代篇(II)世界哲學的誕生:建立與發展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1 古代篇(I)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