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5 中世紀篇(III)──巴洛克時代的哲學:新世界的衝擊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日本筑摩書房創社八十週年紀念鉅獻,集結日本哲學界逾百位專家陣容
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探索心靈的力量
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科學革命
光與暗的思想交錯,展開全球化的傳播
中世紀的晚期迎來大航海時代,推動以全球為範圍的文明交流,哲學因而發展並邁入全新的紀元。各種文明與思想的碰撞,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世界哲學史》系列以全九冊的形式,全景式地回顧古代至現代的哲學發展,並透過各時代的主題,從同時代的視角探討多元的哲學傳統。其出版的主旨是,在縱向梳理全球哲學思想與實踐的過程中,讓我們理解當下的位置,並指引未來的方向。
本系列致力以嶄新的視野重構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從全球視角出發,展示東西方智慧的交流與對話,以突破單一文化視角的侷限。本系列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與現代四個時期,涵蓋哲學的起源、交融、衝突與互動,並匯集日本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嶄新的觀點,進而啟發讀者對哲學發展及未來的思考。
《世界哲學史》第五冊聚焦於「巴洛克時代」哲學的發展,這是歐洲文明轉向近代的重要時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在與異域文化的碰撞中逐步建構出對「新世界」的認識,因推動哲學而逐漸脫離中世紀神學的束縛,進入思想交流與探索的新紀元。
巴洛克時代的歐洲,歷經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洗禮。基督教神祕主義在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地區蓬勃發展,不僅深化市民社會的宗教倫理,也逐步塑造了與理性科學相輔相成的思想體系。同時,印刷術的發明與普及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不僅推動了經院哲學的變革,也奠立現代哲學的基礎。本書深入分析多瑪斯.阿奎那的經院思想如何在此時期得以延續及發展出新的形態,並探討笛卡兒、史賓諾莎等哲學家如何挑戰中世紀的思想傳統,進而重新思考個人主義和人類理性。
東亞世界在此時期也展現哲學的繁榮,特別是在朝鮮和日本等地,儒學與佛教從辯證到融合,而發展出獨特的思想體系。本書探討耶穌會士將西方哲學引入東亞的過程,展示朱子學在中國和日本的影響力,尤其是明代時期中國哲學發展中的重要性。本書藉由分析各文明的交流與衝突,揭開巴洛克時代的哲學推動西方理性覺醒的過程,並展現出全球思想多元交織的圖景。
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探索心靈的力量
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科學革命
光與暗的思想交錯,展開全球化的傳播
中世紀的晚期迎來大航海時代,推動以全球為範圍的文明交流,哲學因而發展並邁入全新的紀元。各種文明與思想的碰撞,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世界哲學史》系列以全九冊的形式,全景式地回顧古代至現代的哲學發展,並透過各時代的主題,從同時代的視角探討多元的哲學傳統。其出版的主旨是,在縱向梳理全球哲學思想與實踐的過程中,讓我們理解當下的位置,並指引未來的方向。
本系列致力以嶄新的視野重構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從全球視角出發,展示東西方智慧的交流與對話,以突破單一文化視角的侷限。本系列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與現代四個時期,涵蓋哲學的起源、交融、衝突與互動,並匯集日本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嶄新的觀點,進而啟發讀者對哲學發展及未來的思考。
《世界哲學史》第五冊聚焦於「巴洛克時代」哲學的發展,這是歐洲文明轉向近代的重要時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在與異域文化的碰撞中逐步建構出對「新世界」的認識,因推動哲學而逐漸脫離中世紀神學的束縛,進入思想交流與探索的新紀元。
巴洛克時代的歐洲,歷經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洗禮。基督教神祕主義在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地區蓬勃發展,不僅深化市民社會的宗教倫理,也逐步塑造了與理性科學相輔相成的思想體系。同時,印刷術的發明與普及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不僅推動了經院哲學的變革,也奠立現代哲學的基礎。本書深入分析多瑪斯.阿奎那的經院思想如何在此時期得以延續及發展出新的形態,並探討笛卡兒、史賓諾莎等哲學家如何挑戰中世紀的思想傳統,進而重新思考個人主義和人類理性。
東亞世界在此時期也展現哲學的繁榮,特別是在朝鮮和日本等地,儒學與佛教從辯證到融合,而發展出獨特的思想體系。本書探討耶穌會士將西方哲學引入東亞的過程,展示朱子學在中國和日本的影響力,尤其是明代時期中國哲學發展中的重要性。本書藉由分析各文明的交流與衝突,揭開巴洛克時代的哲學推動西方理性覺醒的過程,並展現出全球思想多元交織的圖景。
名人推薦
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鎮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教授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套《世界哲學史》匯聚了日本哲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努力,在經歷新冠疫災的全球性災難後,最終呈現出一部涵括各大文明傳統的哲學思想著作。……在不同的語系與歷史生態下,各種哲學思想交織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思想景觀。本套書不僅規模宏大,更重要的是採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讓讀者得以輕鬆理解並挑戰既有的世界哲學圖像。」
──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整體來說,本套書展示了一種日本當代學界對於哲學的宏觀視野,反映了日本學者在專家與專題研究上的實力。……從讀者公眾的設定來說,本套書以其清晰而簡短的論述文字,展現了高度的可讀性。要在有限篇幅內勾勒出具有複雜背景的哲學論點,誠屬不易,而能夠以合適的簡化方式面對公眾,又不失哲學內部細緻的原汁原味,更是考驗撰寫者抽絲剝繭的能耐。」
──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本套書從獨特的『日本視角』出發,試圖突破民族或文化中心主義的藩籬,以建構一種能引發共鳴的『世界哲學史』。……台灣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透過自身的『台灣視角』,共同參與正在進行中的世界哲學史建構。我相信這正是這套書最值得閱讀的意義所在。」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將哲學從『西洋哲學史』」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如果我們承認哲學天生具有「跨越邊界」的力量,那麼這樣的努力實在是遲來的必然。」
──鷲田清一(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我認為當今世界有兩個關鍵詞:民主主義與以人工智慧(AI)為象徵的技術進步。然而,兩者皆隱含可能導致社會分裂的潛在趨勢。在此背景下,致力於『全面理解世界』的哲學價值再次受到重視,因而彰顯其重要性與時代意義。」
──出口治明(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名譽教授.校長特別助理)
林鎮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教授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套《世界哲學史》匯聚了日本哲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努力,在經歷新冠疫災的全球性災難後,最終呈現出一部涵括各大文明傳統的哲學思想著作。……在不同的語系與歷史生態下,各種哲學思想交織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思想景觀。本套書不僅規模宏大,更重要的是採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讓讀者得以輕鬆理解並挑戰既有的世界哲學圖像。」
──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整體來說,本套書展示了一種日本當代學界對於哲學的宏觀視野,反映了日本學者在專家與專題研究上的實力。……從讀者公眾的設定來說,本套書以其清晰而簡短的論述文字,展現了高度的可讀性。要在有限篇幅內勾勒出具有複雜背景的哲學論點,誠屬不易,而能夠以合適的簡化方式面對公眾,又不失哲學內部細緻的原汁原味,更是考驗撰寫者抽絲剝繭的能耐。」
──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本套書從獨特的『日本視角』出發,試圖突破民族或文化中心主義的藩籬,以建構一種能引發共鳴的『世界哲學史』。……台灣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透過自身的『台灣視角』,共同參與正在進行中的世界哲學史建構。我相信這正是這套書最值得閱讀的意義所在。」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將哲學從『西洋哲學史』」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如果我們承認哲學天生具有「跨越邊界」的力量,那麼這樣的努力實在是遲來的必然。」
──鷲田清一(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我認為當今世界有兩個關鍵詞:民主主義與以人工智慧(AI)為象徵的技術進步。然而,兩者皆隱含可能導致社會分裂的潛在趨勢。在此背景下,致力於『全面理解世界』的哲學價值再次受到重視,因而彰顯其重要性與時代意義。」
──出口治明(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名譽教授.校長特別助理)
編輯推薦
世界哲學的對話場域——《世界哲學史》的開創性視野
文/涂育誠(黑體文化編輯)
哲學從來不是書架上厚重的經典,而是一場跨越時空、文明與思想的對話。從柏拉圖的「理念」到印度的「梵」,從孔子的「仁」到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從佛教的「空」到基督教的「恩典」,這些看似來自不同世界的概念,其實一直在互相對話,甚至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世界哲學史》正是一本讓這些對話清晰可見的鉅著,它不只是一本哲學史,而是一場世界級的思想交流,一次帶領讀者穿越文明的旅程。
這套書由日本哲學界百餘位學者聯手編纂,內容橫跨從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希臘到伊斯蘭、歐洲近代、甚至當代全球化時代的思想發展。與其說這是一部哲學史,不如說它是一本「世界哲學的導覽書」,帶著讀者走入不同文明的哲學思維,看看那些影響世界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交會,甚至衝突。
有趣的是,這本書特別強調東方與西方思想的對話。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哲學好像總是從古希臘開始,但事實上,古印度的佛教哲學與希臘的斯多葛學派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相似的「心靈安寧」觀念,而中世紀的基督教經院哲學與宋明理學則不約而同地探討信仰與理性的關係。甚至,當十七世紀的歐洲透過耶穌會士開始接觸中國思想,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成了歐洲思想家討論的話題,這時我們才驚覺,哲學並不只是某個文明的產物,而是一直在交流、變形、發展。
更有趣的是,這套書不只是跨文化的對話,也帶我們看到古代與現代思想的連結。我們可能以為中世紀的神學已經是過去式,但事實上,經院哲學對理性與信仰的辯論,至今仍影響著當代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發展;而現代佛教思潮,也仍然深受了近代印度及東亞的某些思想脈絡。換句話說,我們以為「過去」的哲學,常常還在影響「現在」,甚至可能決定「未來」。
此外,《世界哲學史》展現了日本哲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在日本,哲學不只是對歐美思想的繼承,更是一種「在地化」的創造。日本學者在研究中國、印度、伊斯蘭哲學時,常以不同於歐美的詮釋框架,將儒家與禪宗視為東亞思想的核心脈絡,或將尼采與佛教思想並置,尋找「無常」與「權力意志」的交集。本書不只是知識的彙編,更是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將哲學視為開放的、多層次的世界,而非僅僅是西方思想的延續。
當我們翻開這套書時,並不是在閱讀一堆艱深的哲學理論,而是參與一場全球思想的大旅行。在這趟旅程中,我們會發現,蘇格拉底的提問和我們的困惑並無不同,尼采的吶喊其實與我們的掙扎息息相關,而佛陀的智慧,也許比當代心理學更貼近內心的平靜。哲學不僅僅是歷史文獻,而是解讀現代世界的工具。《世界哲學史》不僅讓讀者理解哲學的歷程,更讓我們思考,如何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這套《世界哲學史》,不只是一套哲學書,更是一場穿越時空、文明與思想的冒險。無論你是哲學愛好者,還是剛開始接觸哲學的讀者,都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自己關心的問題與答案。在這場對話裡,沒有絕對的中心,只有不斷流動的思想,而這本書,正是這趟旅程最好的嚮導。
文/涂育誠(黑體文化編輯)
哲學從來不是書架上厚重的經典,而是一場跨越時空、文明與思想的對話。從柏拉圖的「理念」到印度的「梵」,從孔子的「仁」到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從佛教的「空」到基督教的「恩典」,這些看似來自不同世界的概念,其實一直在互相對話,甚至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世界哲學史》正是一本讓這些對話清晰可見的鉅著,它不只是一本哲學史,而是一場世界級的思想交流,一次帶領讀者穿越文明的旅程。
這套書由日本哲學界百餘位學者聯手編纂,內容橫跨從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希臘到伊斯蘭、歐洲近代、甚至當代全球化時代的思想發展。與其說這是一部哲學史,不如說它是一本「世界哲學的導覽書」,帶著讀者走入不同文明的哲學思維,看看那些影響世界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交會,甚至衝突。
有趣的是,這本書特別強調東方與西方思想的對話。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哲學好像總是從古希臘開始,但事實上,古印度的佛教哲學與希臘的斯多葛學派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相似的「心靈安寧」觀念,而中世紀的基督教經院哲學與宋明理學則不約而同地探討信仰與理性的關係。甚至,當十七世紀的歐洲透過耶穌會士開始接觸中國思想,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成了歐洲思想家討論的話題,這時我們才驚覺,哲學並不只是某個文明的產物,而是一直在交流、變形、發展。
更有趣的是,這套書不只是跨文化的對話,也帶我們看到古代與現代思想的連結。我們可能以為中世紀的神學已經是過去式,但事實上,經院哲學對理性與信仰的辯論,至今仍影響著當代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發展;而現代佛教思潮,也仍然深受了近代印度及東亞的某些思想脈絡。換句話說,我們以為「過去」的哲學,常常還在影響「現在」,甚至可能決定「未來」。
此外,《世界哲學史》展現了日本哲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在日本,哲學不只是對歐美思想的繼承,更是一種「在地化」的創造。日本學者在研究中國、印度、伊斯蘭哲學時,常以不同於歐美的詮釋框架,將儒家與禪宗視為東亞思想的核心脈絡,或將尼采與佛教思想並置,尋找「無常」與「權力意志」的交集。本書不只是知識的彙編,更是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將哲學視為開放的、多層次的世界,而非僅僅是西方思想的延續。
當我們翻開這套書時,並不是在閱讀一堆艱深的哲學理論,而是參與一場全球思想的大旅行。在這趟旅程中,我們會發現,蘇格拉底的提問和我們的困惑並無不同,尼采的吶喊其實與我們的掙扎息息相關,而佛陀的智慧,也許比當代心理學更貼近內心的平靜。哲學不僅僅是歷史文獻,而是解讀現代世界的工具。《世界哲學史》不僅讓讀者理解哲學的歷程,更讓我們思考,如何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這套《世界哲學史》,不只是一套哲學書,更是一場穿越時空、文明與思想的冒險。無論你是哲學愛好者,還是剛開始接觸哲學的讀者,都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自己關心的問題與答案。在這場對話裡,沒有絕對的中心,只有不斷流動的思想,而這本書,正是這趟旅程最好的嚮導。
目錄
前言/山內志朗
第一章 從西方中世紀到近世/山內志朗
第二章 西方近世的神祕主義/渡邊優
第三章 西方中世紀的經濟與倫理/山內志朗
第四章 近世經院哲學/Adam Takahashi(高橋厚)
第五章 耶穌會與吉利支丹/新居洋子
第六章 西方的神學與哲學/大西克智
第七章 「後笛卡兒」的科學論與方法論/池田真治
第八章 近代朝鮮思想與日本/小倉紀藏
第九章 明代的中國哲學/中島隆博
第十章 朱子學與反朱子學/藍弘岳
專欄一 路德與經院學/松浦純
專欄二 路德與喀爾文/金子晴勇
專欄三 活字印刷術與西方哲學/安形麻理
專欄四 文藝復興與神祕學思想/伊藤博明
後記/山內志朗
作者簡介
年表
第一章 從西方中世紀到近世/山內志朗
第二章 西方近世的神祕主義/渡邊優
第三章 西方中世紀的經濟與倫理/山內志朗
第四章 近世經院哲學/Adam Takahashi(高橋厚)
第五章 耶穌會與吉利支丹/新居洋子
第六章 西方的神學與哲學/大西克智
第七章 「後笛卡兒」的科學論與方法論/池田真治
第八章 近代朝鮮思想與日本/小倉紀藏
第九章 明代的中國哲學/中島隆博
第十章 朱子學與反朱子學/藍弘岳
專欄一 路德與經院學/松浦純
專欄二 路德與喀爾文/金子晴勇
專欄三 活字印刷術與西方哲學/安形麻理
專欄四 文藝復興與神祕學思想/伊藤博明
後記/山內志朗
作者簡介
年表
試閱
序
前言
本書探討的是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哲學發展。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劇變的時期,期間發生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如大航海時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宗教改革以及文藝復興等。此外,本書原則上將「近世」一詞用來指稱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藉此與隨後的「近代」加以區分。
在西方,哲學擺脫對神學的從屬地位,成為一門獨立的世俗學問,大致始於十七世紀。當時,大學中的文學院以研究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為主要內容,哲學逐漸取得了獨立於神學的地位。兩者的對立與「普遍論爭」(problem of universals)中,唯實論(realism)與唯名論(nominalism)的分歧觀點相互交織,進而塑造了哲學史的框架。即便到了今天,唯實論與唯名論的對立仍深刻影響著哲學史的發展。宗教改革後,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哲學逐漸走向世俗化,並擺脫了對宗教的依賴。然而,即使在將哲學與宗教視為一體化的趨勢中,我們仍需不斷反思神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
從世界史的整體視角來看,中世紀與近世的時代劃分是否合理,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西方,「中世紀」這一名稱本身就建立在近世文化復興的前提下,因此古代與近世被視為光明的時期,而中世紀則長期受到「黑暗時代」這種偏見的影響。
在那些將中世紀視為黃金時代的人眼中,近世之後的發展被認為是衰退與沒落的過程,而為近世鋪路的思想家則被視為破壞中世紀秩序的罪魁禍首,因此遭到憎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唯名論者——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ca.1285-1347)。
在中世紀,許多異端思想都帶有啟示錄式的末世論色彩。即將來臨的末日預示著現有秩序的顛覆與變革,並伴隨著困苦大眾對幸福生活的期待。中世紀的人們始終渴望著新時代的降臨。(未完)
摘文
第一章 從西方中世紀到近世
一、西方中世紀與近世
西方中世紀到近世的哲學演進
科學史學家亞歷山大.夸黑(Alexandre Koyré, 1892-1964)在《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一書中,描繪了近代科學誕生時期的思想變遷,這正是從封閉的有限世界邁向開放的無限宇宙的過程。中世紀向近世的過渡亦與此相呼應,無論在人類活動還是哲學思想上,皆逐步走向更為開放的狀態。然而,這種近世的開放並非在全球同步發生,而是由西方率先引領了這一變革。
一般認為,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的「我思故我在」,帶來了近世哲學的第一道曙光。那麼,世界哲學史對這一普遍觀點會有何評價呢?我並非想說笛卡兒的言論過於狹隘,而是想探討:意識的審判是否真的構成了哲學的主要舞台?在進入大航海時代,當世界開始以全球為舞台時,哲學家們真的僅僅沉浸在意識的世界中嗎?無論是從哥特佛萊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的「預定和諧說」(pre-established harmony)來看,還是從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1632-1677)的「神即自然」宣言來看,哲學家將自己與世界隔絕,困於意識的繭中進行思索,顯然不是他們應有的基本態度。
那麼,十七世紀的近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這個世紀並非徹底擺脫中世黑暗的「理性主義」時代,而是一個光明與黑暗相互交織的「巴洛克」時期。在天主教發起的反宗教改革浪潮中,宗教裁判日益加強,因異端罪被火刑處死的受害者數量達到歷史最高峰,獵巫行動也達到鼎盛。即便在基督新教的世界,獵巫行動同樣盛行。人類歷史從黑暗走向光明,並非沿著一條直線前進。世界史始終充滿著無法盡述的人性黑暗,即使到了現代,這些黑暗依然存在。
中世與近世的分界點究竟是什麼?如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所言,世界與人類的發現標誌著文藝復興(近世)的開端。換句話說,「『中世』加上『世界與人類』等於近世」這樣的公式便能解釋這一轉變。另一方面,吉爾森(Étienne Gilson, 1884-1978)則認為,世界與人類早在中世紀已經被發現,而近世的特徵則在於失去了上帝,因此他提出了「『中世』減去『上帝』等於近世」的歷史圖式。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中世與近世孰優孰劣,而在於近世是否為了強調自身的存在意義,而刻意捏造出一個「中世紀」作為對比。
西方中世紀之秋
讓我們稍微回溯一下。十四世紀是黑死病肆虐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黑暗的時期。從天主教的角度來看,中世紀末期是羅馬教廷走向衰落的黑暗時代。
接下來,如果大致追溯至十七世紀的歷史進程,可以按以下順序排列:十四世紀(黑死病、教宗的亞維儂之囚、天主教會大分裂、英法百年戰爭)、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全盛時期、佛羅倫斯的繁榮)、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大航海時代)、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理性主義)。這樣整理後,歷史似乎顯現出逐漸邁向光明時代的趨勢。
從統一的觀點回顧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尤其是從世界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一項極為艱鉅的課題。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包含了以活字印刷術為代表的媒體革命、大航海時代以及宗教改革等歷史轉折點。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情況又如何呢?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哲學往往如同「密涅瓦的貓頭鷹」 ,總是在時代的大事件發生後姍姍來遲地登場。
進入近世後,儘管笛卡兒、萊布尼茲等著名哲學家相繼登場,但在十四、十五世紀這段時期,並未出現太多足以稱為大思想家的人物。因此,這一時期往往被視為模糊不清,並在命名上常被歸類為中世紀末期或文藝復興。然而,我們不妨將十七世紀定位為「巴洛克時期」,並將路易斯.德.莫利納(Luis de Molina, 1535-1600)和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Francisco Suárez, 1548-1617)等第二經院哲學家(second scholasticism)納入這一時期的哲學核心。第二經院哲學指的是十六、十七世紀的經院哲學。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看到中世紀與近世之間的連續性。經院哲學並未隨著中世紀的終結而衰退。(未完)
前言
本書探討的是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哲學發展。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劇變的時期,期間發生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如大航海時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宗教改革以及文藝復興等。此外,本書原則上將「近世」一詞用來指稱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藉此與隨後的「近代」加以區分。
在西方,哲學擺脫對神學的從屬地位,成為一門獨立的世俗學問,大致始於十七世紀。當時,大學中的文學院以研究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為主要內容,哲學逐漸取得了獨立於神學的地位。兩者的對立與「普遍論爭」(problem of universals)中,唯實論(realism)與唯名論(nominalism)的分歧觀點相互交織,進而塑造了哲學史的框架。即便到了今天,唯實論與唯名論的對立仍深刻影響著哲學史的發展。宗教改革後,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哲學逐漸走向世俗化,並擺脫了對宗教的依賴。然而,即使在將哲學與宗教視為一體化的趨勢中,我們仍需不斷反思神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
從世界史的整體視角來看,中世紀與近世的時代劃分是否合理,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西方,「中世紀」這一名稱本身就建立在近世文化復興的前提下,因此古代與近世被視為光明的時期,而中世紀則長期受到「黑暗時代」這種偏見的影響。
在那些將中世紀視為黃金時代的人眼中,近世之後的發展被認為是衰退與沒落的過程,而為近世鋪路的思想家則被視為破壞中世紀秩序的罪魁禍首,因此遭到憎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唯名論者——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ca.1285-1347)。
在中世紀,許多異端思想都帶有啟示錄式的末世論色彩。即將來臨的末日預示著現有秩序的顛覆與變革,並伴隨著困苦大眾對幸福生活的期待。中世紀的人們始終渴望著新時代的降臨。(未完)
摘文
第一章 從西方中世紀到近世
一、西方中世紀與近世
西方中世紀到近世的哲學演進
科學史學家亞歷山大.夸黑(Alexandre Koyré, 1892-1964)在《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一書中,描繪了近代科學誕生時期的思想變遷,這正是從封閉的有限世界邁向開放的無限宇宙的過程。中世紀向近世的過渡亦與此相呼應,無論在人類活動還是哲學思想上,皆逐步走向更為開放的狀態。然而,這種近世的開放並非在全球同步發生,而是由西方率先引領了這一變革。
一般認為,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的「我思故我在」,帶來了近世哲學的第一道曙光。那麼,世界哲學史對這一普遍觀點會有何評價呢?我並非想說笛卡兒的言論過於狹隘,而是想探討:意識的審判是否真的構成了哲學的主要舞台?在進入大航海時代,當世界開始以全球為舞台時,哲學家們真的僅僅沉浸在意識的世界中嗎?無論是從哥特佛萊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的「預定和諧說」(pre-established harmony)來看,還是從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1632-1677)的「神即自然」宣言來看,哲學家將自己與世界隔絕,困於意識的繭中進行思索,顯然不是他們應有的基本態度。
那麼,十七世紀的近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這個世紀並非徹底擺脫中世黑暗的「理性主義」時代,而是一個光明與黑暗相互交織的「巴洛克」時期。在天主教發起的反宗教改革浪潮中,宗教裁判日益加強,因異端罪被火刑處死的受害者數量達到歷史最高峰,獵巫行動也達到鼎盛。即便在基督新教的世界,獵巫行動同樣盛行。人類歷史從黑暗走向光明,並非沿著一條直線前進。世界史始終充滿著無法盡述的人性黑暗,即使到了現代,這些黑暗依然存在。
中世與近世的分界點究竟是什麼?如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所言,世界與人類的發現標誌著文藝復興(近世)的開端。換句話說,「『中世』加上『世界與人類』等於近世」這樣的公式便能解釋這一轉變。另一方面,吉爾森(Étienne Gilson, 1884-1978)則認為,世界與人類早在中世紀已經被發現,而近世的特徵則在於失去了上帝,因此他提出了「『中世』減去『上帝』等於近世」的歷史圖式。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中世與近世孰優孰劣,而在於近世是否為了強調自身的存在意義,而刻意捏造出一個「中世紀」作為對比。
西方中世紀之秋
讓我們稍微回溯一下。十四世紀是黑死病肆虐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黑暗的時期。從天主教的角度來看,中世紀末期是羅馬教廷走向衰落的黑暗時代。
接下來,如果大致追溯至十七世紀的歷史進程,可以按以下順序排列:十四世紀(黑死病、教宗的亞維儂之囚、天主教會大分裂、英法百年戰爭)、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全盛時期、佛羅倫斯的繁榮)、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大航海時代)、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理性主義)。這樣整理後,歷史似乎顯現出逐漸邁向光明時代的趨勢。
從統一的觀點回顧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尤其是從世界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一項極為艱鉅的課題。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包含了以活字印刷術為代表的媒體革命、大航海時代以及宗教改革等歷史轉折點。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情況又如何呢?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哲學往往如同「密涅瓦的貓頭鷹」 ,總是在時代的大事件發生後姍姍來遲地登場。
進入近世後,儘管笛卡兒、萊布尼茲等著名哲學家相繼登場,但在十四、十五世紀這段時期,並未出現太多足以稱為大思想家的人物。因此,這一時期往往被視為模糊不清,並在命名上常被歸類為中世紀末期或文藝復興。然而,我們不妨將十七世紀定位為「巴洛克時期」,並將路易斯.德.莫利納(Luis de Molina, 1535-1600)和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Francisco Suárez, 1548-1617)等第二經院哲學家(second scholasticism)納入這一時期的哲學核心。第二經院哲學指的是十六、十七世紀的經院哲學。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看到中世紀與近世之間的連續性。經院哲學並未隨著中世紀的終結而衰退。(未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世界哲學史9冊套書(珍藏書盒版+台灣獨家導讀別冊)
75折
特價3090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9 別冊 開啟未來的哲學:回顧與前瞻
79折
特價395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8 現代篇 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現代與後現代的對話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4 中世紀篇(II)中世紀哲學的重生:個人的覺醒
79折
特價332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7 近代篇(II)近代哲學的演進:自由與歷史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6 近代篇(I)啟蒙時代的思想變革:理性與情感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5 中世紀篇(III)──巴洛克時代的哲學:新世界的衝擊
79折
特價395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3 中世紀篇(I)中世紀哲學的革命:超越與普遍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2 古代篇(II)世界哲學的誕生:建立與發展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世界哲學史1 古代篇(I)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