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與《雜阿含經》看感官欲望
感官往往成為人們判斷是非的依據,而忽略了深層智慧的引導。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只要是人,都有「感官欲望」,有形與無形之中,影響著人們各個層面。在追求表象與速成的時代,感官往往成為人們判斷是非的依據,而忽略了深層智慧的引導。
作者於而立之年,即關注到儒、佛兩家對於「感官欲望」的了解,是人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洞見,遂依據兩家根源的經典──《論語》與《雜阿含經》,分析感官欲望的意義,以及如何對於感官欲望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
本書藉由傳統經典的記載,來挖掘深刻的道理,以淺白的文字解釋深奧的義理,將學術研究成果帶進日常生活之中。除了提供讀者實踐上的思考與判斷,也讓往後的研究者能夠從更多的經典中,找到豐富的材料來研究這個課題,展現出傳統思想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目錄
推薦序一∕哲學翻轉的一小步‧生命翻轉的一大步 ◎蔡耀明
推薦序二∕儒佛會通與身心安頓 ◎高柏園
推薦序三∕儒佛比較研究的一個新方向 ◎程恭讓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
第二節 文獻依據
第三節 研究背景
第四節 學界研究概況
第五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
第六節 論述架構
第七節 研究目標
第二章 關鍵概念的界說與釐清
第一節 關鍵概念的界說
第二節 感官欲望與修學的關聯
第三節 感官欲望何以成為值得關切的重大課題?
第三章 論語論述道德修養引導感官欲望在實踐上的倫理反思
第一節 《論語》著眼於世間生活情態而考察感官欲望
第二節 《論語》對於感官欲望所採取的倫理原則與倫理對策
第三節 《論語》對於感官欲望的探討未曾涉及的面向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雜阿含經》以解脫道的修行駕馭感官欲望的運作
第一節 《雜阿含經》說明感官欲望的來源與構成的條件
第二節 《雜阿含經》以解脫道的世界觀對於感官欲望提出關聯的課題
第三節 以解脫道的修行駕馭感官欲望的運作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論語》與《雜阿含經》對於感官欲望在實踐上的比較
第一節 《論語》與《雜阿含經》所教導的修學方法的差異
第二節 《論語》與《雜阿含經》從不同層次的修學道路對治感官欲望
第三節 《論語》與《雜阿含經》所著眼的生命世界的差異
第四節 《論語》與《雜阿含經》如何觀察感官欲望的流程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序/導讀
推薦序一
哲學翻轉的一小步‧生命翻轉的一大步
李明書君的《從《論語》與《雜阿含經》看感官欲望》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論著。
首先,主要的課題,「感官欲望」,切要於一般的眾生經營生存活動的重大事實之一,值得關切與探討。其次,跨越儒家與佛家,呈現廣包且多樣的看法。第三,整部論著紮根在基礎的教法,儒家以《論語》為主要依據,佛家以《雜阿含經》為主要依據。第四,從《論語》與《雜阿含經》汲取有關感官欲望的經證,這在有關《論語》與《雜阿含經》的諸多研究當中,頗具耳目一新與發人深省的效果。第五,方法上,不停留在文獻爬梳的層次,而是拉出修學義理的高度,尤其強調在感官欲望的實踐,如此方法的運用,一方面,不陷落在感官欲望之現實的泥淖,另一方面,從感官欲望打開可翻轉錘鍊的關鍵,進而鋪陳儒家與佛家在翻轉感官欲望的條理與典型,這在方法學的考量,相當值得激賞。
一則簡短的推薦序並不足以道盡這一本論著的價值與優點,個人有幸得以先行預覽全書並且多次往返討論,特別樂意藉此序言推薦予具緣的讀者。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耀明
2016年1月9日
推薦序二
儒佛會通與身心安頓
儒佛皆為生命的學問、實踐的學問,也就是邀請所有人皆能實踐地參與生命之自我實現,而不是做為一客觀者對生命進行客觀之認知。問題的重點在,人之實踐乃是以人的身分實踐,此中人無法脫離身體及其感官欲望而實踐,然而實踐之重點之一,又是在人之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自我超越,此時必然對身體及感官欲望有一超越。此中即有生命實踐與感官欲望間關係安頓問題,此亦即是李明書先生本書的根源問題所在。
即就理論意義而言,生命實踐與身體感官欲望之間的問題並不難解。人之所以為人,不能缺少現實生命,不能沒有身體及其感官欲望,否則便只是無知覺的死人或是純精神的精靈。同時,人也不能沒有生命的自覺與超越性,此孟子所謂「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此即與一般生物之生命區隔。人之自覺乃是在一生命情境中自覺,也就是在心靈與身體共在的情境下自覺,自覺與實踐無法捨棄身體及其感官欲望,否則自覺亦無從開始。然而,人雖在生命情境中自覺,但不必因此受此情境之決定與限制,而可以因自覺而獲得超越與自由。易言之,我們雖然由身體之感官欲望提供了生命之情境,但是一旦當吾人自覺地接受此情境時,也表示吾人有能力對此情境加以反省、轉化、創造。我們必須接受飲食男女的生命情境,但是卻可以選擇回應飲食男女之方式,此即修養論的基本精神所在。修養論不必取消身體及感官欲望,而是在接受的同時進行反省一自覺與超越。真正的自由並不是如上帝般的絕對自由,而是就吾人為一有限存在而充分自覺、自我超越、自我主宰的自由。因此,生命自覺與此身體感官欲望乃是不即不離之關係。不即,是說生命自覺與感官欲望有別;不離,是指生命自覺乃是在感官欲望中實現。果如此,此心靈自覺與感官欲望之關係亦可獲初步之安頓。
然而,若就實踐意義而言,問題的關鍵正在此不即不離的關係上。因為不即,因此人便誤以為可以完全捨離感官欲望而成就生命自覺,此即會否定身體及感官欲望之存在價值,由此落入空見。因為不離,是以人乃混淆心靈自覺與身體感官欲望之差別及其主從關係,由此而落入有見。因此,如何理想地安頓此不即不離之關係,便是修養實踐的入手處所在。就儒家而言,孟子所謂「唯大人始能踐其形」最具代表性。孟子雖有大體小體之分,然而並不因此排斥小體的價值,而強調人唯有能充分自覺、實踐,始能將小體的價值予以充分實現,此所謂「踐形」。「生之謂性」的身體感官欲望,唯有在良知四端的充分自覺下,才能顯示其真正的價值與意義,而不僅是一實然之事實。就佛教而言,雖一切法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空。然此中之「一切」即已預設了多相,此多相正是由身體感官欲望加以分別執取所建構者,此即唯識所變現者也。因此,「轉識成智」並不是「去識成智」,而是即此識而加以轉化,此方為大圓境智之密義所在。進而言之,則《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之說,亦正是重申此生滅門亦不可去,身體感官欲望亦不必去也。天台宗之一念三千,佛性不斷惡法,皆是此義之引申發揮。
本書將重心放在《論語》與《雜阿含經》之比較,以此展示儒佛二教身體感官欲望之態度與安頓之道。全書問題意識明確,論證清晰,文證充分,說明作者對此問題有深刻之反省與掌握,具有相當之學術價值與成果。筆者忝為明書之指導教授之一,雖與明書時有論學,然其論文之成果自多是明書努力之成果。後生可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吾在明書的論文中見識了此義之不虛,也期待明書提供更深入、更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明書之努力正是以此自覺,此所謂誓願無量,法輪常轉,願與明書與讀者諸君共勉之。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暨校長
高柏園
2015年8月1日
序於大崙光明山 華梵大學
推薦序三
儒佛比較研究的一個新方向
我和青年才雋李明書先生結緣,是在兩次我們在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舉辦的學術活動上,一次他參加博士人間佛教論壇,一次他參加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在這兩次由兩岸學者參加的學術活動中,明書都提交了高品質的學術論文,我也對他嚴謹而富有創新智慧的學術風格,誠摯熱情的個性修養,留下良好的印象。也緣此,因而對他的為學風格及思想方向,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今明書將要出版其大作:《從《論語》與《雜阿含經》看感官欲望》,囑我為其寫序。我很榮幸地能先睹他這部新作,閱讀之後,頗覺心開意解,樂意略綴數言於書端,以資引發。
這部新作是對儒佛二家關於「感官欲望」問題的比較研究。我們從他這本書可以看到,明書在這個議題上的重要關切,是主要地關聯於儒佛二家「實踐上的修學義理」,也就是說,儒佛二家對於「感官欲望」的態度、思想、處置方式,與其實踐上的修學義理之間的關係問題,構成這部新作的考量中心。於此,我們可以體會明書的儒佛研究有側重「實踐」的方向及「修學」的方向的濃厚意味,而這種學術取向,我想一方面是受到他的兩位指導教授(高柏園博士,蔡耀明博士)學術風格的影響所致,一方面則反映了明書個人作為一位傳統文化的現代知識人所具有的重視「修學求道」思想指向的獨特學術個性。儒佛之學,從古以來就不是純粹的知識之學,而是實踐的學問,求真向善的學問,一句話,是「生命的學問」,可是遺憾的是,在20世紀以來儒、佛的思想信仰體系,都已經成為大學課堂教學、研究的內容,這固然對於東方傳統文化思想在知識上的普及傳播功不可沒,但也毋庸諱言的是,在大學講壇及教授課題中呈現的儒家研究也好,佛教研究也好,愈來愈成為了「為稻粱謀」的器具,其本身應當具有的為現代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關懷的智慧,正在通過我們種種讓人眼花撩亂的現代學術方法及大量喧囂浮躁、名不副實的學術活動,而逐漸淡去。從這個角度言,今後的儒佛研究或許確實需要我們更加關注於實踐的向度以及修行的向度,也是從這個意義上我非常歎賞明書所進行的思想工作,以及他已經取得的不凡的學術成就!
明書在書中把主題扣緊在「感官欲望」問題上,他從這一獨特的角度展開他的儒佛關係的研究。我們知道歷史上儒家的經典十分浩瀚,而佛教的經典更可以說是浩瀚無邊。因此這一研究的取材領域的制定,就是一個首先需要非常仔細地思考的問題。在本書中我們看到明書是以《論語》、《雜阿含經》兩部儒佛經典作為他資以比較研究及闡發的基本經典依據。作者在書中敘述他選擇這兩部經典的理由:「《論語》與《雜阿含經》分別為學習儒家與佛家義理的入門經典,皆是提供眾生在生命實踐的指引上,頗為重要的依據;然而,參考這兩部經典,進一步對於像感官欲望這樣與修學緊密關聯的研究,卻是少之又少。」作者這裡指出兩部經典都屬於儒佛二家的「入門經典」,並且是提供眾生生命實踐的「頗為重要」的經典,此即大體上基於哲學或思想史的立場,指明了兩部經典思想理念上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在本書另一個地方,作者表述:「《論語》與《雜阿含經》的經文,皆是語錄或筆記的形式,使得運用『節節拆解再節節貫穿』的方法運用起來特別適切。」這是指明兩部經典具有的「語錄或筆記」的體裁性質對於本書所使用的哲學研究方法的相應性。我們這裡或可指出的是,《論語》毫無疑問是一部眾所公認的儒家思想的「入門經典」,至於《雜阿含經》是否是佛家的「入門經典」,則可謂是一個需要花費很多筆墨予以說明及澄清的問題,尤其考慮到至少在漢傳佛教的研修傳統中,包括這部《雜阿含經》在內的四部《阿含》,雖然在劉宋時代以前都已經傳譯到中土,但彼時中國佛教學人皆以「小經」、「始教」視之,確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並未成為中國佛教思想與信仰的主軸,而且儘管在20世紀20年代業經現代佛教學者的研究指明《阿含經》思想的
試閱
哲學翻轉的一小步‧生命翻轉的一大步
李明書君的《從《論語》與《雜阿含經》看感官欲望》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論著。
首先,主要的課題,「感官欲望」,切要於一般的眾生經營生存活動的重大事實之一,值得關切與探討。其次,跨越儒家與佛家,呈現廣包且多樣的看法。第三,整部論著紮根在基礎的教法,儒家以《論語》為主要依據,佛家以《雜阿含經》為主要依據。第四,從《論語》與《雜阿含經》汲取有關感官欲望的經證,這在有關《論語》與《雜阿含經》的諸多研究當中,頗具耳目一新與發人深省的效果。第五,方法上,不停留在文獻爬梳的層次,而是拉出修學義理的高度,尤其強調在感官欲望的實踐,如此方法的運用,一方面,不陷落在感官欲望之現實的泥淖,另一方面,從感官欲望打開可翻轉錘鍊的關鍵,進而鋪陳儒家與佛家在翻轉感官欲望的條理與典型,這在方法學的考量,相當值得激賞。
一則簡短的推薦序並不足以道盡這一本論著的價值與優點,個人有幸得以先行預覽全書並且多次往返討論,特別樂意藉此序言推薦予具緣的讀者。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耀明
2016年1月9日
推薦序二
儒佛會通與身心安頓
儒佛皆為生命的學問、實踐的學問,也就是邀請所有人皆能實踐地參與生命之自我實現,而不是做為一客觀者對生命進行客觀之認知。問題的重點在,人之實踐乃是以人的身分實踐,此中人無法脫離身體及其感官欲望而實踐,然而實踐之重點之一,又是在人之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自我超越,此時必然對身體及感官欲望有一超越。此中即有生命實踐與感官欲望間關係安頓問題,此亦即是李明書先生本書的根源問題所在。
即就理論意義而言,生命實踐與身體感官欲望之間的問題並不難解。人之所以為人,不能缺少現實生命,不能沒有身體及其感官欲望,否則便只是無知覺的死人或是純精神的精靈。同時,人也不能沒有生命的自覺與超越性,此孟子所謂「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此即與一般生物之生命區隔。人之自覺乃是在一生命情境中自覺,也就是在心靈與身體共在的情境下自覺,自覺與實踐無法捨棄身體及其感官欲望,否則自覺亦無從開始。然而,人雖在生命情境中自覺,但不必因此受此情境之決定與限制,而可以因自覺而獲得超越與自由。易言之,我們雖然由身體之感官欲望提供了生命之情境,但是一旦當吾人自覺地接受此情境時,也表示吾人有能力對此情境加以反省、轉化、創造。我們必須接受飲食男女的生命情境,但是卻可以選擇回應飲食男女之方式,此即修養論的基本精神所在。修養論不必取消身體及感官欲望,而是在接受的同時進行反省一自覺與超越。真正的自由並不是如上帝般的絕對自由,而是就吾人為一有限存在而充分自覺、自我超越、自我主宰的自由。因此,生命自覺與此身體感官欲望乃是不即不離之關係。不即,是說生命自覺與感官欲望有別;不離,是指生命自覺乃是在感官欲望中實現。果如此,此心靈自覺與感官欲望之關係亦可獲初步之安頓。
然而,若就實踐意義而言,問題的關鍵正在此不即不離的關係上。因為不即,因此人便誤以為可以完全捨離感官欲望而成就生命自覺,此即會否定身體及感官欲望之存在價值,由此落入空見。因為不離,是以人乃混淆心靈自覺與身體感官欲望之差別及其主從關係,由此而落入有見。因此,如何理想地安頓此不即不離之關係,便是修養實踐的入手處所在。就儒家而言,孟子所謂「唯大人始能踐其形」最具代表性。孟子雖有大體小體之分,然而並不因此排斥小體的價值,而強調人唯有能充分自覺、實踐,始能將小體的價值予以充分實現,此所謂「踐形」。「生之謂性」的身體感官欲望,唯有在良知四端的充分自覺下,才能顯示其真正的價值與意義,而不僅是一實然之事實。就佛教而言,雖一切法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空。然此中之「一切」即已預設了多相,此多相正是由身體感官欲望加以分別執取所建構者,此即唯識所變現者也。因此,「轉識成智」並不是「去識成智」,而是即此識而加以轉化,此方為大圓境智之密義所在。進而言之,則《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之說,亦正是重申此生滅門亦不可去,身體感官欲望亦不必去也。天台宗之一念三千,佛性不斷惡法,皆是此義之引申發揮。
本書將重心放在《論語》與《雜阿含經》之比較,以此展示儒佛二教身體感官欲望之態度與安頓之道。全書問題意識明確,論證清晰,文證充分,說明作者對此問題有深刻之反省與掌握,具有相當之學術價值與成果。筆者忝為明書之指導教授之一,雖與明書時有論學,然其論文之成果自多是明書努力之成果。後生可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吾在明書的論文中見識了此義之不虛,也期待明書提供更深入、更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明書之努力正是以此自覺,此所謂誓願無量,法輪常轉,願與明書與讀者諸君共勉之。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暨校長
高柏園
2015年8月1日
序於大崙光明山 華梵大學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