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古徑今聲——老子〈道德經〉中英雙語解讀:上冊(簡體中文版)
Dao: Ancient Path- Modern Voice - A Bilingual Commentary on Laozi`s Dao De Jing: Volume One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道德經》,一部生命的史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開章明志,道可開拓,可踐行而不可執,名可言而不可定。道,不是條條之路,而是無名之始。名,不是字字之名,而是萬象之標。未有天地,未分萬物,道已行於無間,潛於無聲,生而不語,化而無形,卻為天地之本、眾生之母。道不居一形,不守一名。顯于流轉,成於踐行。無形無跡,卻無處不在,故能超乎常理而不失其真。《道德經》非教條之書,乃歸真之歌,一首無聲之頌。它教人喧中守靜,擾裡見清。于有無之間自如出入,在光陰流轉中沉澱、演化、昇華。它起於 “無”, 非虛寂, 而是萬象之源泉。它歸於 “德”, 非強制, 而是順道而生的餘響。柔勝剛,謙居上,不爭而勝,不言而應。它非英雄史詩,無無刀光劍影,卻寫盡眾生歸路。它非征服之歌,而是歸真的低吟。風中,有它的步履。水中,有它的迴響。落葉歸根,皆循其道。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有序,皆在“無為”中顯“大為”。它不塑造聖人,只引人返璞歸真,化繁為簡,識微見遠,喚醒那被塵世遮蔽的本覺, 如嬰兒般純淨,如谷神般幽深而不竭。在它的世界裡,生命不是攀登的高峰,而是回歸的源頭。不是爭衡的競技,而是沉潛的靜修。于靜中通達,于思中昇華。它不是一本書,而是一條路,一條歸於本真的隱徑,悄然在你心中鋪展。
正是:無名化有始,大道隱無聲。柔光不爭處,歸途由心生。
Dao De Jing, an epic of return. The Dao that can be explored and walked is the extraordinary D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the extraordinary name. Dao is not a road to follow, but the source before roads began. Names are not mere words, but signs of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Before heaven and earth, before form and sound, Dao moved in stillness, shaped all, yet claimed nothing. It has no form, no name, yet it is present everywhere. It acts through non-action and leads without striving. This is not a hero's tale, no battles, no conquest. It is a silent song, a return to what is real. In noise, it teaches stillness. In motion, it reveals rest. Between being and non-being, it flows. It begins in the nameless not emptiness, but origin. It culminates in De not virtue imposed, but virtue revealed. Soft surpasses hard. Low becomes high. Those who do not contend cannot be opposed. Spring grows, autumn gathers, leaves fall and return, all follow the Dao. It creates no saints, only awakens what was hidden. Simple as a newborn, deep as the valley, inexhaustible. Life is not ascent, but return. Not conquest, but cultivation. The Dao is not a book, but a path quiet, inward, unfolding from within.
Epilogue:
From the nameless, all things begin.
The great way flows without sound.
Where gentle light never contends.
The true path is born from the heart.
正是:無名化有始,大道隱無聲。柔光不爭處,歸途由心生。
Dao De Jing, an epic of return. The Dao that can be explored and walked is the extraordinary D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the extraordinary name. Dao is not a road to follow, but the source before roads began. Names are not mere words, but signs of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Before heaven and earth, before form and sound, Dao moved in stillness, shaped all, yet claimed nothing. It has no form, no name, yet it is present everywhere. It acts through non-action and leads without striving. This is not a hero's tale, no battles, no conquest. It is a silent song, a return to what is real. In noise, it teaches stillness. In motion, it reveals rest. Between being and non-being, it flows. It begins in the nameless not emptiness, but origin. It culminates in De not virtue imposed, but virtue revealed. Soft surpasses hard. Low becomes high. Those who do not contend cannot be opposed. Spring grows, autumn gathers, leaves fall and return, all follow the Dao. It creates no saints, only awakens what was hidden. Simple as a newborn, deep as the valley, inexhaustible. Life is not ascent, but return. Not conquest, but cultivation. The Dao is not a book, but a path quiet, inward, unfolding from within.
Epilogue:
From the nameless, all things begin.
The great way flows without sound.
Where gentle light never contends.
The true path is born from the heart.
名人推薦
《前言》
老子《道德經》,原據戰國舊傳,分為《德經》與《道經》上下兩篇,旨在體現“淳德歸道,全德複道”之義。然道為天地之始,德本源於道,故總題曰《道德經》,實為得體而貼切。古人雲:“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道德經》流傳千載,越顯其淳厚深遠。譯者于二〇二一年夏,自輯此本,全書一函二冊,上冊為《道德經》的第1章~第37章,主要闡述道的概念、本質和特性,下冊為《道德經》的第38章~第81章,主要闡述道的具體體現,包括道德、政治、社會等方面的思想。譯者嘗試以當代之眼重釋其義,期在通古達今、貫穿理脈。《史記》所載老子,僅有兩段文字:一為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一為其後裔世系與儒道之辨。史實真偽姑置不論,其所蘊哲理,尤值深思。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曰:“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又《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之玄孫假,仕于漢文帝。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世之學老子者,多絀儒術;而儒學亦絀老子。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豈虛言哉?李耳之道,尚無為而自化,崇清靜而自正。
譯者所輯《老子道德經新釋義》,以古義為本,結合己意推解,自為今釋。參考王弼、蘇轍等諸家舊說,然多所異見,故所釋時有迥然不同者。非為爭勝,實求通理。
《道德經》自古至今,傳承千年。其中王弼《道德經注》(三國魏,西元226–249年)為現存最早且廣為流傳之注本。王注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為:可言說之道、可命名之名,皆為指事造形,非其恒常本體,故不可道、不可名方為真道。其所列 “有” “無” “有欲” “無欲” 等術語,自此為後世主流,英文譯本亦多承此一脈。
然與老子時代相距不遠的《韓非子》(西元前280–233年)《解老》《喻老》二篇,亦有深刻闡釋。韓非曰:“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其區分“道”與“物”為兩類存在,謂“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而“所然”即為自然之理,顯現“道”具二元屬性:既超形而在上,亦內在而成物。
自古以來,關於《道德經》正統版本之爭,眾說紛紜。因傳抄訛誤、方言演變及個人理解之異,使文本流變越加複雜。今存諸本,如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以及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皆為貴族隨葬之物,亦寄託信仰。2009年,北京大學獲贈西漢竹簡,其中《老子》殘簡五千三百餘字,僅殘缺六十字,為迄今所見最完整之簡帛本。
然版本雖多,皆令人懷疑書寫者是否依己意改動,或循時俗釋義。幽默觀之,各本雖異,卻似無一例外“忠實”於那不可言說的傳統,即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既如此,正統之爭終難定論,不若回歸思辨精神,自擇所信之本與義,亦不失為對萬經之首的《道德經》最誠摯的承傳。正可謂:道不可傳,唯心可契;名難定體,理貴自知。千年異本皆成說,一念真詮始見師。
在此,謹引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之名言,以明本釋譯的宗旨:“真正的探索之旅,不在於尋找新風景,而在於擁有新視野。”
老子《道德經》,原據戰國舊傳,分為《德經》與《道經》上下兩篇,旨在體現“淳德歸道,全德複道”之義。然道為天地之始,德本源於道,故總題曰《道德經》,實為得體而貼切。古人雲:“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道德經》流傳千載,越顯其淳厚深遠。譯者于二〇二一年夏,自輯此本,全書一函二冊,上冊為《道德經》的第1章~第37章,主要闡述道的概念、本質和特性,下冊為《道德經》的第38章~第81章,主要闡述道的具體體現,包括道德、政治、社會等方面的思想。譯者嘗試以當代之眼重釋其義,期在通古達今、貫穿理脈。《史記》所載老子,僅有兩段文字:一為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一為其後裔世系與儒道之辨。史實真偽姑置不論,其所蘊哲理,尤值深思。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曰:“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又《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之玄孫假,仕于漢文帝。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世之學老子者,多絀儒術;而儒學亦絀老子。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豈虛言哉?李耳之道,尚無為而自化,崇清靜而自正。
譯者所輯《老子道德經新釋義》,以古義為本,結合己意推解,自為今釋。參考王弼、蘇轍等諸家舊說,然多所異見,故所釋時有迥然不同者。非為爭勝,實求通理。
《道德經》自古至今,傳承千年。其中王弼《道德經注》(三國魏,西元226–249年)為現存最早且廣為流傳之注本。王注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為:可言說之道、可命名之名,皆為指事造形,非其恒常本體,故不可道、不可名方為真道。其所列 “有” “無” “有欲” “無欲” 等術語,自此為後世主流,英文譯本亦多承此一脈。
然與老子時代相距不遠的《韓非子》(西元前280–233年)《解老》《喻老》二篇,亦有深刻闡釋。韓非曰:“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其區分“道”與“物”為兩類存在,謂“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而“所然”即為自然之理,顯現“道”具二元屬性:既超形而在上,亦內在而成物。
自古以來,關於《道德經》正統版本之爭,眾說紛紜。因傳抄訛誤、方言演變及個人理解之異,使文本流變越加複雜。今存諸本,如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以及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皆為貴族隨葬之物,亦寄託信仰。2009年,北京大學獲贈西漢竹簡,其中《老子》殘簡五千三百餘字,僅殘缺六十字,為迄今所見最完整之簡帛本。
然版本雖多,皆令人懷疑書寫者是否依己意改動,或循時俗釋義。幽默觀之,各本雖異,卻似無一例外“忠實”於那不可言說的傳統,即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既如此,正統之爭終難定論,不若回歸思辨精神,自擇所信之本與義,亦不失為對萬經之首的《道德經》最誠摯的承傳。正可謂:道不可傳,唯心可契;名難定體,理貴自知。千年異本皆成說,一念真詮始見師。
在此,謹引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之名言,以明本釋譯的宗旨:“真正的探索之旅,不在於尋找新風景,而在於擁有新視野。”
目錄
扉頁
前言
Preface
目錄
第1章 觀妙
Chapter 1 Beholding the Wondrous
第2章 觀徼
Chapter 2 Beholding the Boundaries
第3章 安民
Chapter 3 The Art of Bringing Peace to the People
第4章 不盈
Chapter 4 Never Fulfilled
第5章 守中
Chapter 5 Holding to the Center
第6章 穀神
Chapter 6 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第7章 無私
Chapter 7 Selflessness
第8章 八善
Chapter 8 The Eight Virtues
第9章 持保
Chapter 9 The Art of Letting Be
第10章 抱一
Chapter 10 Embracing the One
第11章 利用
Chapter 11 Usefulness Through Emptiness
第12章 取捨
Chapter 12 Letting Go and Choosing Well
第13章 寵辱
Chapter 13 Favor and Disgrace
第14章 道紀
Chapter 14 The Pattern of the Dao
第15章 蔽成
Chapter 15 Renewal by Letting the Old Go
第16章 覆命
Chapter 16 Returning to the Root
第17章 貴言
Chapter 17 Valuing Subtle Words
第18章 四有
Chapter 18 The Four Appearances
第19章 抱樸
Chapter 19 Return to Simplicity
第20章 食母
Chapter 20 Cherishing the Mother
第21章 孔德
Chapter 21 The Embodiment of Virtue
第22章 謙益
Chapter 22 Humility Enriches
第23章 無極
Chapter 23 No Extremes
第24章 不處
Chapter 24 Not Dwell There
第25章 道法
Chapter 25 Dao Follows Nature
第26章 輕重
Chapter 26 Weight and Lightness
第27章 襲明
Chapter 27 Veiled Illumination
第28章 歸樸
Chapter 28 Returning to Simplicity
第29章 去極
Chapter 29 Dispelling Extremes
第30章 佐人
Chapter 30 Assisting with the Dao
第31章 貴左
Chapter 31 Honoring the Left
第32章 知止
Chapter 32 Knowing When to Stop
第33章 盡己
Chapter 33 Fulfilling Oneself
第34章 道大
Chapter 34 The Boundless Way
第35章 大象
Chapter 35 The Way of Supreme Simplicity
第36章 微明
Chapter 36 Subtle Illumination
第37章 守樸
Chapter 37 Holding to the Dao as the Foundation
前言
Preface
目錄
第1章 觀妙
Chapter 1 Beholding the Wondrous
第2章 觀徼
Chapter 2 Beholding the Boundaries
第3章 安民
Chapter 3 The Art of Bringing Peace to the People
第4章 不盈
Chapter 4 Never Fulfilled
第5章 守中
Chapter 5 Holding to the Center
第6章 穀神
Chapter 6 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第7章 無私
Chapter 7 Selflessness
第8章 八善
Chapter 8 The Eight Virtues
第9章 持保
Chapter 9 The Art of Letting Be
第10章 抱一
Chapter 10 Embracing the One
第11章 利用
Chapter 11 Usefulness Through Emptiness
第12章 取捨
Chapter 12 Letting Go and Choosing Well
第13章 寵辱
Chapter 13 Favor and Disgrace
第14章 道紀
Chapter 14 The Pattern of the Dao
第15章 蔽成
Chapter 15 Renewal by Letting the Old Go
第16章 覆命
Chapter 16 Returning to the Root
第17章 貴言
Chapter 17 Valuing Subtle Words
第18章 四有
Chapter 18 The Four Appearances
第19章 抱樸
Chapter 19 Return to Simplicity
第20章 食母
Chapter 20 Cherishing the Mother
第21章 孔德
Chapter 21 The Embodiment of Virtue
第22章 謙益
Chapter 22 Humility Enriches
第23章 無極
Chapter 23 No Extremes
第24章 不處
Chapter 24 Not Dwell There
第25章 道法
Chapter 25 Dao Follows Nature
第26章 輕重
Chapter 26 Weight and Lightness
第27章 襲明
Chapter 27 Veiled Illumination
第28章 歸樸
Chapter 28 Returning to Simplicity
第29章 去極
Chapter 29 Dispelling Extremes
第30章 佐人
Chapter 30 Assisting with the Dao
第31章 貴左
Chapter 31 Honoring the Left
第32章 知止
Chapter 32 Knowing When to Stop
第33章 盡己
Chapter 33 Fulfilling Oneself
第34章 道大
Chapter 34 The Boundless Way
第35章 大象
Chapter 35 The Way of Supreme Simplicity
第36章 微明
Chapter 36 Subtle Illumination
第37章 守樸
Chapter 37 Holding to the Dao as the Foundation
序/導讀
謹以滿懷的愛意,將此書獻給我們親愛的孫女啾啾和呦呦,願這生命之歌伴隨你們成長,與你們同行。
With all our love, 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our beloved granddaughters, Gemma and Natalie. May this song of life be your companion as you grow.
With all our love, 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our beloved granddaughters, Gemma and Natalie. May this song of life be your companion as you grow.
試閱
第1章 觀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字說文】
“道可道,非常道。”一句,歷來解讀紛呈,我提出區別於傳統的詮釋為:第一個“道”為名詞,指宇宙之本原、萬有之根理,即所謂“真理”;第二個“道”為動詞,意為踐行、言說、表達之意。此句旨在揭示:凡可行之道,皆為“非常之道”,即特別的,唯一的道。同理,“名可名,非常名”一句中,首“名”為名詞,指“道”的稱謂或名狀;次“名”為動詞,意為命名、界定、言說。此言指出:可被命名的,與道論相同,皆是”非常之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的解釋:常無,欲以觀其妙:看見它的奇妙,常因為未能體悟其“道”奧妙本源之故。徼:音jiào,門徑,通往內理、萬象之始。引申為通向萬象之始的界域。常有,欲以觀其徼:如果要想找到奇妙與變化之“道”的來源,就是“常有”, 即瞭解和通達了其妙處生成與變化的門徑。此等義理,非王弼與蘇轍獨論。戰國末期的《韓非子•解老》《喻老》諸篇,亦嘗作詮釋。韓非曰:“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又曰:“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其明確區分“道”與“物”,以“所然”之自然為旨歸,揭示“道”既超形而上,又內涵於事物之中,兼具形上與形下、超越與內在的二重屬性。
北宋蘇轍亦曾注曰:“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後世則對此論述一脈相承,皆強調“道”之不可名、不可言、不可常的玄妙本質。然而,對“非常恒之道”與“非常恒之名”的傳統理解,實有值得反思之處。若謂“可道者非恒道” ,則所有言說之道皆不足道,此命題本身即陷入悖論:若 “此言” 為真,則 “此言” 本身亦不可道,邏輯自陷其身。此為語言自指悖論之一例,亦使 “不可說之道” 的命題難以自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兩句,古今學者對此章斷句亦有異見。除主流解釋外,尚有嘗試將句式斷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雖此類讀法非經傳正宗,然其邏輯嘗試與哲思結構,亦別具探討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經》版本眾多,傳抄遞嬗、方言演變、書手誤增漏簡,皆使其文本源流複雜。然即便在不同的古本中, “道可道,非常道。” 的句式仍屬通行,雖有字序微異,卻不離其大義。此廣泛共識,正反映出傳統對 “道” 的不可言、不可執、不可名哲學謬誤的體認與尊崇。
【白話釋義】
第1章 觀妙
道可道,道在踐行中形成,道之所以稱為“道”,正在於其可開發性與可實踐性。它在踐行中顯現、流轉不居,故稱“非常之道”。 名,是人為所賦,定於一物,止於一形,故謂之“非常之名”。“無” ,為孕育萬象之始,天地由 “無” 而生;“有” ,在道踐行之後而顯現,萬物以 “有” 為母。道未明時,萬象茫然,所見之象,稱為“妙觀”;道既通達,心眼雙明,所觀之相,謂之“徼觀”。“有” 與 “無” ,乃道之通途,可視為道存在之前與得道之後的兩種觀象。所觀雖同,道之始末不同,故觀象亦異。“有” 與 “無” ,皆深且玄;其深奧之處,亦可交融會通。其奧無窮,探索不盡,是通達萬物之妙的門戶,亦為通向真理的無盡之路。
【哲學闡釋】
“道” 必須在實踐中才能顯現;它的本質可以被發掘、被感知、被描述。但正因為它不斷變化,因時因人而異,所以稱之為 “非常之道” 。同樣, “名” 是人為賦予的符號,用來標識事物,它也隨著認知與語境的變化而改變,因此被稱為 “非常之名” 。
“無” 代表世界尚未顯現之前的狀態,是宇宙的起點; “有” 則是從 “無” 中顯現出的種種存在。我們通過實踐 “道” ,從 “無” 走向 “有” ,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 “道” 的真意。未得其道時,人們面對世界感到神秘莫測,只能用直覺去 “妙觀” ; 得道之後,便可順理而行,從顯象中觀察其所指,即 “徼觀” 。所謂 “妙” ,是自然本有的奧妙; “徼” ,則是理解之後的主動追尋。得與不得之間,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通達本質的過程。正是在 “有” 與 “無” 的流轉交替之間,我們逐步走近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有”與“無”並非彼此對立,而是“道”在不同層面的呈現。“無”是未成,是潛能;“有”是已顯,是實現。兩者相輔相成,互為鏡像。老子在這一章中,通過“道”與“名”這兩個核心概念,為其宇宙論奠定了基礎。他告訴我們:“道”不是一條固定的軌跡,而是在行走中被開闢出來的;“名”也並非某物的絕對定義,而是對事物的階段性指稱。人人心中有“道”,萬象之中有“名”,因此道為非常之道,名亦非常之名。如果沒有實踐,“道”便無法成立;如果沒有表達,“名”也無所附著。實踐與表達,是人通達“道”的兩種方式。“無”與“有”這兩個概念,構成了我們理解世界的兩個端點:“無”是源頭,是隱性的原初;“有”是顯現,是事物成形之後的狀態。兩者交替作用,共同構成宇宙萬象的生成機制。正如俗話所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熱鬧是表像,是“妙”;門道是規律,是“徼”。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在熱鬧中看出門道,並在門道中重新理解熱鬧。
那麼,有了“道可道,非常道”,是否意味著還有一個“常道”的存在?這是個值得追問的問題。所謂“常道” ,或許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某種實體,而是人類對真理與秩序的一種理性投射,是設定的抽象標準。它類似于柏拉圖的 “理念” ,或海德格爾所說的 “存在的意義” ,但不是一個可以直接抵達的目標。尼采之所以批判 “永恆真理” 的觀念,正是試圖拆解這座人類自造的精神神壇。
我們從自然的一些現象中,也可以得到啟發:比如皮亞諾曲線在一維中填滿二維空間,希爾伯特曲線通過無限折返逼近整體,科赫雪花曲線則構造出一個1.26維的奇異圖形。這些看似違反直覺的“維度跳躍” ,其實突破了我們固有認知中的 “有” 與 “無” 的界限。道,也正是通過這種生成與突破的過程而被顯現出來。
尼采說:“你有你的道路,我有我的道路。至於唯一的和正確的道路,是不存在的。”這句話就像是在和“常道”道別。而紀伯倫也寫道:“你是弓,孩子是你射出的箭;弓箭手知道,箭從不沿相同的軌跡射向靶心。”每個人的生命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非常之道”。
“常道” 更多是一種文化和宗教中建構出來的理想形式,而 “非常道” 才是個體真實的經歷、不斷選擇並親自走出的路徑。我們或許都曾被 “常道” 的幻象吸引,以為某種永恆不變的真理確實存在。但老子提醒我們,一切 “道” 都是相對的、流動的,是在實踐中逐步顯現出來的結果。
這一章的深刻之處在於,它不僅觸及本體論(道是萬物之源),也涉及實踐論(道如何在行為中體現),並進一步引導我們進入認識論(我們如何理解道)。因此,這不僅是對宇宙之道的描述,更是對人生之路的啟蒙。在現實層面看,“道”可以被理解為自然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個體生命的方向選擇。它不是上天預設的劇本,而是我們每一個人親自走出來的路。李白有:“道由白雲外,人從青嶂中。”泰戈爾也有:“霧像愛情,雲雨山中,孕育美麗無限。” 都說的是這個意思。
比如學騎自行車,一開始戰戰兢兢,後來慢慢熟練,最終不用思考,身體便能自然完成動作。這正是“技近乎道” 的體現。藝術、科學、修行皆如此。 當行為背後的規律逐漸內化成一種無意識的流動時,我們便進入 “無為而無不為” 的境界。順其自然,卻又無所不能。老子說 “道可道” ,這個 “道” 不僅是指可言說的語言之道,更應理解為開闢道路。一切真正的 “道” ,都不是預設的,而是在行走中不斷生成的。人類的歷史如此,個體的人生亦然。 我曾在YouTube上看過一位美籍道士的訪談,在武當山修行多年,道號“三豐派第十六代傳人”。他談到了“道” 的非常性。那一刻讓我意識到:無論文化背景如何,每一個內心尋道的人,終將在某處相遇。這是一種穿越語言與歷史的共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不只是一句哲學命題,更是提醒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表達思想,如何選擇人生的路徑。
“道” 並不是空洞的形而上之談,而是腳下真實可行的道路。如果我們以此來理解 “道可道” ,它的意義就不再遙遠。道之所以為 “道” ,正在於它可以被開闢出來、被實踐、被領悟、被昇華。它不是封閉的、永恆不變的真理,而是一條在行走的實踐中不斷生成、不斷展開的路。
紀伯倫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詩:“每隔一百年,拿撒勒的耶穌就會與基督的耶穌在黎巴嫩山中的花園裡見面。長談之後,每次拿撒勒的耶穌向基督的耶穌道別時都說:‘我的朋友,我擔心我們永遠,永遠無法達成共識。’” 拿撒勒的耶穌,是那個行走在世間的真實之人;而基督的耶穌,則是後人賦予其上的符號與教義。這,正是“非常道”與“常道”之間的張力:活著的“道”,常常被凝固為教條;個體的經驗,被歸入集體的定義。而哲人的任務,正是重新點燃“非常道”的火焰,讓它再次照亮我們腳下的道路。
泰戈爾寫道:“上天啊,敞開的,是你獨有的王國,獨有的,是我心靈的小窗,我的心只在小窗與你相會。”如果這扇“心靈之窗”關閉了,即使真理近在眼前,也無從看見。
蘇格拉底以否定性的發問接近真知,尼採用火焰焚毀絕對真理的幻影。真理,從來不是一個可以被安放在某處的“實體”,而是我們在理解、追問與前行中不斷生成的過程。所謂 “玄之又玄” ,不是玄虛空洞,而是不斷深入、持續展開的可能性。 “非常道” 不是偶發的例外,而正是生命與世界的常態。兩千多年前,老子寫下 “道可道,非常道” ,表面看似含糊其辭,實則一語破萬法。他所說的,不僅是哲學的根本,更是人生的本真。
正是:
有無相生本非二,虛實交融乃為道。名非常名遮真象,常非常道悟玄奧。
道無定式步無聲,踐履方知理自成。有無交映觀玄妙,非常之處見真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字說文】
“道可道,非常道。”一句,歷來解讀紛呈,我提出區別於傳統的詮釋為:第一個“道”為名詞,指宇宙之本原、萬有之根理,即所謂“真理”;第二個“道”為動詞,意為踐行、言說、表達之意。此句旨在揭示:凡可行之道,皆為“非常之道”,即特別的,唯一的道。同理,“名可名,非常名”一句中,首“名”為名詞,指“道”的稱謂或名狀;次“名”為動詞,意為命名、界定、言說。此言指出:可被命名的,與道論相同,皆是”非常之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的解釋:常無,欲以觀其妙:看見它的奇妙,常因為未能體悟其“道”奧妙本源之故。徼:音jiào,門徑,通往內理、萬象之始。引申為通向萬象之始的界域。常有,欲以觀其徼:如果要想找到奇妙與變化之“道”的來源,就是“常有”, 即瞭解和通達了其妙處生成與變化的門徑。此等義理,非王弼與蘇轍獨論。戰國末期的《韓非子•解老》《喻老》諸篇,亦嘗作詮釋。韓非曰:“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又曰:“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其明確區分“道”與“物”,以“所然”之自然為旨歸,揭示“道”既超形而上,又內涵於事物之中,兼具形上與形下、超越與內在的二重屬性。
北宋蘇轍亦曾注曰:“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後世則對此論述一脈相承,皆強調“道”之不可名、不可言、不可常的玄妙本質。然而,對“非常恒之道”與“非常恒之名”的傳統理解,實有值得反思之處。若謂“可道者非恒道” ,則所有言說之道皆不足道,此命題本身即陷入悖論:若 “此言” 為真,則 “此言” 本身亦不可道,邏輯自陷其身。此為語言自指悖論之一例,亦使 “不可說之道” 的命題難以自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兩句,古今學者對此章斷句亦有異見。除主流解釋外,尚有嘗試將句式斷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雖此類讀法非經傳正宗,然其邏輯嘗試與哲思結構,亦別具探討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經》版本眾多,傳抄遞嬗、方言演變、書手誤增漏簡,皆使其文本源流複雜。然即便在不同的古本中, “道可道,非常道。” 的句式仍屬通行,雖有字序微異,卻不離其大義。此廣泛共識,正反映出傳統對 “道” 的不可言、不可執、不可名哲學謬誤的體認與尊崇。
【白話釋義】
第1章 觀妙
道可道,道在踐行中形成,道之所以稱為“道”,正在於其可開發性與可實踐性。它在踐行中顯現、流轉不居,故稱“非常之道”。 名,是人為所賦,定於一物,止於一形,故謂之“非常之名”。“無” ,為孕育萬象之始,天地由 “無” 而生;“有” ,在道踐行之後而顯現,萬物以 “有” 為母。道未明時,萬象茫然,所見之象,稱為“妙觀”;道既通達,心眼雙明,所觀之相,謂之“徼觀”。“有” 與 “無” ,乃道之通途,可視為道存在之前與得道之後的兩種觀象。所觀雖同,道之始末不同,故觀象亦異。“有” 與 “無” ,皆深且玄;其深奧之處,亦可交融會通。其奧無窮,探索不盡,是通達萬物之妙的門戶,亦為通向真理的無盡之路。
【哲學闡釋】
“道” 必須在實踐中才能顯現;它的本質可以被發掘、被感知、被描述。但正因為它不斷變化,因時因人而異,所以稱之為 “非常之道” 。同樣, “名” 是人為賦予的符號,用來標識事物,它也隨著認知與語境的變化而改變,因此被稱為 “非常之名” 。
“無” 代表世界尚未顯現之前的狀態,是宇宙的起點; “有” 則是從 “無” 中顯現出的種種存在。我們通過實踐 “道” ,從 “無” 走向 “有” ,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 “道” 的真意。未得其道時,人們面對世界感到神秘莫測,只能用直覺去 “妙觀” ; 得道之後,便可順理而行,從顯象中觀察其所指,即 “徼觀” 。所謂 “妙” ,是自然本有的奧妙; “徼” ,則是理解之後的主動追尋。得與不得之間,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通達本質的過程。正是在 “有” 與 “無” 的流轉交替之間,我們逐步走近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有”與“無”並非彼此對立,而是“道”在不同層面的呈現。“無”是未成,是潛能;“有”是已顯,是實現。兩者相輔相成,互為鏡像。老子在這一章中,通過“道”與“名”這兩個核心概念,為其宇宙論奠定了基礎。他告訴我們:“道”不是一條固定的軌跡,而是在行走中被開闢出來的;“名”也並非某物的絕對定義,而是對事物的階段性指稱。人人心中有“道”,萬象之中有“名”,因此道為非常之道,名亦非常之名。如果沒有實踐,“道”便無法成立;如果沒有表達,“名”也無所附著。實踐與表達,是人通達“道”的兩種方式。“無”與“有”這兩個概念,構成了我們理解世界的兩個端點:“無”是源頭,是隱性的原初;“有”是顯現,是事物成形之後的狀態。兩者交替作用,共同構成宇宙萬象的生成機制。正如俗話所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熱鬧是表像,是“妙”;門道是規律,是“徼”。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在熱鬧中看出門道,並在門道中重新理解熱鬧。
那麼,有了“道可道,非常道”,是否意味著還有一個“常道”的存在?這是個值得追問的問題。所謂“常道” ,或許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某種實體,而是人類對真理與秩序的一種理性投射,是設定的抽象標準。它類似于柏拉圖的 “理念” ,或海德格爾所說的 “存在的意義” ,但不是一個可以直接抵達的目標。尼采之所以批判 “永恆真理” 的觀念,正是試圖拆解這座人類自造的精神神壇。
我們從自然的一些現象中,也可以得到啟發:比如皮亞諾曲線在一維中填滿二維空間,希爾伯特曲線通過無限折返逼近整體,科赫雪花曲線則構造出一個1.26維的奇異圖形。這些看似違反直覺的“維度跳躍” ,其實突破了我們固有認知中的 “有” 與 “無” 的界限。道,也正是通過這種生成與突破的過程而被顯現出來。
尼采說:“你有你的道路,我有我的道路。至於唯一的和正確的道路,是不存在的。”這句話就像是在和“常道”道別。而紀伯倫也寫道:“你是弓,孩子是你射出的箭;弓箭手知道,箭從不沿相同的軌跡射向靶心。”每個人的生命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非常之道”。
“常道” 更多是一種文化和宗教中建構出來的理想形式,而 “非常道” 才是個體真實的經歷、不斷選擇並親自走出的路徑。我們或許都曾被 “常道” 的幻象吸引,以為某種永恆不變的真理確實存在。但老子提醒我們,一切 “道” 都是相對的、流動的,是在實踐中逐步顯現出來的結果。
這一章的深刻之處在於,它不僅觸及本體論(道是萬物之源),也涉及實踐論(道如何在行為中體現),並進一步引導我們進入認識論(我們如何理解道)。因此,這不僅是對宇宙之道的描述,更是對人生之路的啟蒙。在現實層面看,“道”可以被理解為自然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個體生命的方向選擇。它不是上天預設的劇本,而是我們每一個人親自走出來的路。李白有:“道由白雲外,人從青嶂中。”泰戈爾也有:“霧像愛情,雲雨山中,孕育美麗無限。” 都說的是這個意思。
比如學騎自行車,一開始戰戰兢兢,後來慢慢熟練,最終不用思考,身體便能自然完成動作。這正是“技近乎道” 的體現。藝術、科學、修行皆如此。 當行為背後的規律逐漸內化成一種無意識的流動時,我們便進入 “無為而無不為” 的境界。順其自然,卻又無所不能。老子說 “道可道” ,這個 “道” 不僅是指可言說的語言之道,更應理解為開闢道路。一切真正的 “道” ,都不是預設的,而是在行走中不斷生成的。人類的歷史如此,個體的人生亦然。 我曾在YouTube上看過一位美籍道士的訪談,在武當山修行多年,道號“三豐派第十六代傳人”。他談到了“道” 的非常性。那一刻讓我意識到:無論文化背景如何,每一個內心尋道的人,終將在某處相遇。這是一種穿越語言與歷史的共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不只是一句哲學命題,更是提醒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表達思想,如何選擇人生的路徑。
“道” 並不是空洞的形而上之談,而是腳下真實可行的道路。如果我們以此來理解 “道可道” ,它的意義就不再遙遠。道之所以為 “道” ,正在於它可以被開闢出來、被實踐、被領悟、被昇華。它不是封閉的、永恆不變的真理,而是一條在行走的實踐中不斷生成、不斷展開的路。
紀伯倫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詩:“每隔一百年,拿撒勒的耶穌就會與基督的耶穌在黎巴嫩山中的花園裡見面。長談之後,每次拿撒勒的耶穌向基督的耶穌道別時都說:‘我的朋友,我擔心我們永遠,永遠無法達成共識。’” 拿撒勒的耶穌,是那個行走在世間的真實之人;而基督的耶穌,則是後人賦予其上的符號與教義。這,正是“非常道”與“常道”之間的張力:活著的“道”,常常被凝固為教條;個體的經驗,被歸入集體的定義。而哲人的任務,正是重新點燃“非常道”的火焰,讓它再次照亮我們腳下的道路。
泰戈爾寫道:“上天啊,敞開的,是你獨有的王國,獨有的,是我心靈的小窗,我的心只在小窗與你相會。”如果這扇“心靈之窗”關閉了,即使真理近在眼前,也無從看見。
蘇格拉底以否定性的發問接近真知,尼採用火焰焚毀絕對真理的幻影。真理,從來不是一個可以被安放在某處的“實體”,而是我們在理解、追問與前行中不斷生成的過程。所謂 “玄之又玄” ,不是玄虛空洞,而是不斷深入、持續展開的可能性。 “非常道” 不是偶發的例外,而正是生命與世界的常態。兩千多年前,老子寫下 “道可道,非常道” ,表面看似含糊其辭,實則一語破萬法。他所說的,不僅是哲學的根本,更是人生的本真。
正是:
有無相生本非二,虛實交融乃為道。名非常名遮真象,常非常道悟玄奧。
道無定式步無聲,踐履方知理自成。有無交映觀玄妙,非常之處見真名。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