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
全世界最早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更是全球最被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老子《道德經》全文共五千字,文詞簡短,饒富哲理,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經典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早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更是全球最被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這部堪稱質量最高的智慧寶典,留給我們的就是「無」的形上智慧。
國學巨擘王邦雄教授以講授儒家、道家享譽甚久,對老子的體悟與研究功力無出其右,老子的學說精髓經過他透徹、獨到而精闢的深入解析,有了新的時代意義,引領讀者認識、理解老子的思想內涵,更進一步洞悉生命的真諦。
國學巨擘王邦雄教授以講授儒家、道家享譽甚久,對老子的體悟與研究功力無出其右,老子的學說精髓經過他透徹、獨到而精闢的深入解析,有了新的時代意義,引領讀者認識、理解老子的思想內涵,更進一步洞悉生命的真諦。
目錄
序 2
話說老子 10
1 有無玄妙的天道思想 14
2 功成弗居的實現原理 20
3 虛心弱志的無為智慧 26
4 和光同塵的沖虛道宗 30
5 聖人不仁的放開自得 34
6 谷神不死的生養本根 38
7 天長地久的無我成全 42
8 上善若水的處下不爭 46
9 功遂身退的天道自然 50
10 生而不有的天門玄德 54
11 有利無用的人間妙道 62
12 五色目盲的人為造作 66
13 寵辱若驚的貴身大患 70
14 執古御今的古始道紀 74
15 微妙玄通的保道新成 78
16 虛靜觀照的歸根復命 82
17 百姓自然的太上治道 86
18 道廢智出的不和昏亂 90
19 絕仁棄義的見素抱樸 94
20 昏昏悶悶的絕學無憂 98
21 惟道是從的大德生命 102
22 少得多惑的不爭曲全 106
23 飄風驟雨的難期長久 110
24 企者跨者的不立不行 114
25 道法自然的獨立周行 118
26 重根靜君的聖人榮觀 122
27 善閉善結的不開不解 126
28 知雄守雌的復歸嬰兒 130
29 天下神器的不執不為 134
30 兵強天下的其事好還 138
31 兵者不祥的勝而不美 142
32 始制有名的知止不殆 146
33 自知自勝的知足久壽 150
34 大道名小的自成其大 156
35 道淡無味的用之不盡 160
36 將弱固強的微明洞見 164
37 無名不欲的自化自定 170
38 不德有德的虛用玄理 174
39 天清地寧的得一本基 180
40 有生於無的虛靈妙用 184
41 道隱無名的善貸且成 188
42 負陰抱陽的沖氣和合 192
43 不言無為的至柔教益 196
44 愛名藏貨的大費厚亡 200
45 若屈若拙的大直大巧 204
46 可欲欲得的罪咎無道 208
47 不為而成的聖人道行 212
48 為道日損的無為無事 216
49 聖人無心的德善德信 220
50 不遇無所的超脫生死 224
51 不有不宰的天道玄德 230
52 知子守母的復歸不離 234
53 行走大道的唯施是畏 240
54 建德抱道的不拔不脫 244
55 赤子天真的精至和至 248
56 挫銳解紛的玄同高貴 254
57 正道奇變的忌諱紛擾 260
58 禍福倚伏的迷離困惑 264
59 治人事天的服道積德 270
60 聖人鬼神的兩不相傷 274
61 大國宜下的兼容並蓄 278
62 不善何棄的奧藏萬物 282
63 無為無事的報怨以德 286
64 為之未有的輔物自然 290
65 與物反矣的玄德大順 296
66 言下身後的百谷之王 300
67 道大不肖的我有三寶 304
68 不武不怒的不爭之德 310
69 所執無兵的哀者之勝 314
70 易知易行的言宗事君 318
71 知止不知的聖人不病 322
72 無狎所居的聖人自知 326
73 勇於不敢的天網不失 330
74 代司殺者的自傷其身 334
75 食稅有為的難治輕死 338
76 木強則兵的柔弱處上 342
77 餘補不足的天道律動 346
78 受國不祥的天下人主 350
79 不責於人的契合符信 356
80 甘食美服的小國寡民 360
81 利而不害的天道成全 364
話說老子 10
1 有無玄妙的天道思想 14
2 功成弗居的實現原理 20
3 虛心弱志的無為智慧 26
4 和光同塵的沖虛道宗 30
5 聖人不仁的放開自得 34
6 谷神不死的生養本根 38
7 天長地久的無我成全 42
8 上善若水的處下不爭 46
9 功遂身退的天道自然 50
10 生而不有的天門玄德 54
11 有利無用的人間妙道 62
12 五色目盲的人為造作 66
13 寵辱若驚的貴身大患 70
14 執古御今的古始道紀 74
15 微妙玄通的保道新成 78
16 虛靜觀照的歸根復命 82
17 百姓自然的太上治道 86
18 道廢智出的不和昏亂 90
19 絕仁棄義的見素抱樸 94
20 昏昏悶悶的絕學無憂 98
21 惟道是從的大德生命 102
22 少得多惑的不爭曲全 106
23 飄風驟雨的難期長久 110
24 企者跨者的不立不行 114
25 道法自然的獨立周行 118
26 重根靜君的聖人榮觀 122
27 善閉善結的不開不解 126
28 知雄守雌的復歸嬰兒 130
29 天下神器的不執不為 134
30 兵強天下的其事好還 138
31 兵者不祥的勝而不美 142
32 始制有名的知止不殆 146
33 自知自勝的知足久壽 150
34 大道名小的自成其大 156
35 道淡無味的用之不盡 160
36 將弱固強的微明洞見 164
37 無名不欲的自化自定 170
38 不德有德的虛用玄理 174
39 天清地寧的得一本基 180
40 有生於無的虛靈妙用 184
41 道隱無名的善貸且成 188
42 負陰抱陽的沖氣和合 192
43 不言無為的至柔教益 196
44 愛名藏貨的大費厚亡 200
45 若屈若拙的大直大巧 204
46 可欲欲得的罪咎無道 208
47 不為而成的聖人道行 212
48 為道日損的無為無事 216
49 聖人無心的德善德信 220
50 不遇無所的超脫生死 224
51 不有不宰的天道玄德 230
52 知子守母的復歸不離 234
53 行走大道的唯施是畏 240
54 建德抱道的不拔不脫 244
55 赤子天真的精至和至 248
56 挫銳解紛的玄同高貴 254
57 正道奇變的忌諱紛擾 260
58 禍福倚伏的迷離困惑 264
59 治人事天的服道積德 270
60 聖人鬼神的兩不相傷 274
61 大國宜下的兼容並蓄 278
62 不善何棄的奧藏萬物 282
63 無為無事的報怨以德 286
64 為之未有的輔物自然 290
65 與物反矣的玄德大順 296
66 言下身後的百谷之王 300
67 道大不肖的我有三寶 304
68 不武不怒的不爭之德 310
69 所執無兵的哀者之勝 314
70 易知易行的言宗事君 318
71 知止不知的聖人不病 322
72 無狎所居的聖人自知 326
73 勇於不敢的天網不失 330
74 代司殺者的自傷其身 334
75 食稅有為的難治輕死 338
76 木強則兵的柔弱處上 342
77 餘補不足的天道律動 346
78 受國不祥的天下人主 350
79 不責於人的契合符信 356
80 甘食美服的小國寡民 360
81 利而不害的天道成全 364
序/導讀
講《老子道德經》,將近四十年之久,恐怕比老君自己,還更專業更投入呢!
講老學必講原典,《道德經》不過五千言,不直接讀原典,甚至讀不精熟,還真說不過去,因為只有精熟,才有慧解。
研究老子的學術論著,寫在民國六十七、八年間,此知識的學問,在中壯年即可登上高?,《老子的哲學》建構了整部《道德經》的思想體系;而生命的學問,則有待生活的體驗,與歲月的錘鍊,來消化會通,老子三書《老子道》、《生死道》、《人間道》講於民國七十八、九年間,已深入靈動許多,可以放開理論架構的束縛,而直對人生說解,抉發隱藏在字裡行間的靈動智慧。
而今既不建構理論的體系,也不透顯體悟的智慧,而放下平平,回歸老君原典,逐章逐句的解讀。每章依其理路架構,分段標點,解析語文脈絡中的意涵。且以經解經,以老解老,旨在求得貼切而恰當的理解。《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就在即將從大學教席退休的成熟年代,才一章又一章的寫了出來。
十幾年前刊行了由課堂實錄集結而成的《生命的大智慧》,一者匆促成書,詮表的僅有二十二章,二者口語表述生動有餘,而嚴謹不足,結構相對鬆散,三者體會猶不深,感受亦不切,義理精微透顯不出來,頗引以為憾!前些年,在中副寫方塊專欄,專就自身最有感受也最具創意的先秦諸子來書寫,先寫《莊子》寓言,再寫《論語》一以貫之的儒學體系,最後詮解《老子》原典,意圖將《生命的大智慧》未講論的其他篇章,加以補全。惜《中央日報》停刊,逐章連載隨之停擺,不過仍一鼓作氣,依章次寫下來。原本講堂實錄隨意整理寫出的二十二章,其中七章的詮釋大體完好,在關鍵處點出,義理顯豁即可,其他十五章均重新解讀。如此,八十一章已完整成書,由遠流精心編排,大力發行。但願此積累數十年講課功力的現代解讀,可以源遠而流長,讓兩岸中國人可以隨《解讀》而讀懂老子,而以太上老君的道眼來看世界看人生,照現天地的真相,與人間的真情。
依我「在家、出家與回家」之人生進程的三部曲來看,《老子的哲學》是在家,《老子三書》是出家,而《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則是回家。讀老子要讀進去,不僅讀懂,還要讀出整套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來,那是「在家」;要讀出整套來,還要化知識為智慧,由結構而解構,以創意滋潤生命,以靈感美化人生,這是「出家」;不論理論建構的「在家」,與靈動解構的「出家」,總要回歸原典老家。隨著少年成長、中年創業、老年休閒的人生腳步,誦念朗讀老君真言,咀嚼回味,以生命做為底本,與經典對話印證,相看兩不厭,隨著水漲而船高,體驗越深,感受越真切,解讀的理境隨之上升,原本的理論架構與智慧靈動,也在拓展加深中。似乎在我們的生命解讀中,豐富了也深化了老學的意涵,此之謂由解構而重構的「回家」。此時人人的創意新解,終將匯入老學傳統的歷史長流,因為有我,老學就此不一樣了。
「為學日益」的知識進路,可能成了「書呆」,書讀進去而生命出不來;「為道日損」的生命進路,則由「書呆」化身而為「書生」,生命靈動了卻不知其所歸;既消化了經典,再活用於人生,化絢爛為平淡,將天大地大引入家常日常中,不凸顯生命的光采,而歸於生活的平實。似乎亙古以來,人間就是如此真實而美好。這一來,出家的「書生」,已蛻變而為在家的「真人」了。《莊子.大宗師》有云:「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人生兩大出身,一是家門的「宗」,一是師門的「師」,此家門的香火與師門的薪火,得以永傳,根源在「道體」。真人真知,就在宗大道以為師,體現了天道,也成全了人間。老莊道家的高明智慧,就在開啟了人人皆可成「真人」的價值空間。
數十年來,先後在輔仁、文化哲學系所,淡江中文系所,與中央中文系所與哲研所開課講學,也在鵝湖月刊、國文天地、新象藝術中心、華山講堂、敏隆講堂、蕙質媽媽社、賴許柔文教基金會等民間文化講座解經論道,老子《道德經》成了最受歡迎的重點課程,熱門叫座也激發了講座的熱情,講堂課室的現場,給出了共同創作的空間,諸多解悟,就在講課間突地閃現,自身感動之餘,課後也跟著學生寫筆記,《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可以說是講學近四十年的心得結晶,也回饋了一路陪伴同步成長的諸多學生與朋友,這可是講堂、講座與聽講同道三者交會而成的成果展現。
──王邦雄序於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淡大中文系
講老學必講原典,《道德經》不過五千言,不直接讀原典,甚至讀不精熟,還真說不過去,因為只有精熟,才有慧解。
研究老子的學術論著,寫在民國六十七、八年間,此知識的學問,在中壯年即可登上高?,《老子的哲學》建構了整部《道德經》的思想體系;而生命的學問,則有待生活的體驗,與歲月的錘鍊,來消化會通,老子三書《老子道》、《生死道》、《人間道》講於民國七十八、九年間,已深入靈動許多,可以放開理論架構的束縛,而直對人生說解,抉發隱藏在字裡行間的靈動智慧。
而今既不建構理論的體系,也不透顯體悟的智慧,而放下平平,回歸老君原典,逐章逐句的解讀。每章依其理路架構,分段標點,解析語文脈絡中的意涵。且以經解經,以老解老,旨在求得貼切而恰當的理解。《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就在即將從大學教席退休的成熟年代,才一章又一章的寫了出來。
十幾年前刊行了由課堂實錄集結而成的《生命的大智慧》,一者匆促成書,詮表的僅有二十二章,二者口語表述生動有餘,而嚴謹不足,結構相對鬆散,三者體會猶不深,感受亦不切,義理精微透顯不出來,頗引以為憾!前些年,在中副寫方塊專欄,專就自身最有感受也最具創意的先秦諸子來書寫,先寫《莊子》寓言,再寫《論語》一以貫之的儒學體系,最後詮解《老子》原典,意圖將《生命的大智慧》未講論的其他篇章,加以補全。惜《中央日報》停刊,逐章連載隨之停擺,不過仍一鼓作氣,依章次寫下來。原本講堂實錄隨意整理寫出的二十二章,其中七章的詮釋大體完好,在關鍵處點出,義理顯豁即可,其他十五章均重新解讀。如此,八十一章已完整成書,由遠流精心編排,大力發行。但願此積累數十年講課功力的現代解讀,可以源遠而流長,讓兩岸中國人可以隨《解讀》而讀懂老子,而以太上老君的道眼來看世界看人生,照現天地的真相,與人間的真情。
依我「在家、出家與回家」之人生進程的三部曲來看,《老子的哲學》是在家,《老子三書》是出家,而《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則是回家。讀老子要讀進去,不僅讀懂,還要讀出整套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來,那是「在家」;要讀出整套來,還要化知識為智慧,由結構而解構,以創意滋潤生命,以靈感美化人生,這是「出家」;不論理論建構的「在家」,與靈動解構的「出家」,總要回歸原典老家。隨著少年成長、中年創業、老年休閒的人生腳步,誦念朗讀老君真言,咀嚼回味,以生命做為底本,與經典對話印證,相看兩不厭,隨著水漲而船高,體驗越深,感受越真切,解讀的理境隨之上升,原本的理論架構與智慧靈動,也在拓展加深中。似乎在我們的生命解讀中,豐富了也深化了老學的意涵,此之謂由解構而重構的「回家」。此時人人的創意新解,終將匯入老學傳統的歷史長流,因為有我,老學就此不一樣了。
「為學日益」的知識進路,可能成了「書呆」,書讀進去而生命出不來;「為道日損」的生命進路,則由「書呆」化身而為「書生」,生命靈動了卻不知其所歸;既消化了經典,再活用於人生,化絢爛為平淡,將天大地大引入家常日常中,不凸顯生命的光采,而歸於生活的平實。似乎亙古以來,人間就是如此真實而美好。這一來,出家的「書生」,已蛻變而為在家的「真人」了。《莊子.大宗師》有云:「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人生兩大出身,一是家門的「宗」,一是師門的「師」,此家門的香火與師門的薪火,得以永傳,根源在「道體」。真人真知,就在宗大道以為師,體現了天道,也成全了人間。老莊道家的高明智慧,就在開啟了人人皆可成「真人」的價值空間。
數十年來,先後在輔仁、文化哲學系所,淡江中文系所,與中央中文系所與哲研所開課講學,也在鵝湖月刊、國文天地、新象藝術中心、華山講堂、敏隆講堂、蕙質媽媽社、賴許柔文教基金會等民間文化講座解經論道,老子《道德經》成了最受歡迎的重點課程,熱門叫座也激發了講座的熱情,講堂課室的現場,給出了共同創作的空間,諸多解悟,就在講課間突地閃現,自身感動之餘,課後也跟著學生寫筆記,《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可以說是講學近四十年的心得結晶,也回饋了一路陪伴同步成長的諸多學生與朋友,這可是講堂、講座與聽講同道三者交會而成的成果展現。
──王邦雄序於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淡大中文系
試閱
1
有無玄妙的天道思想
走出自己想走的路,活出自己想要的內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道德經》首章,以「形上學」開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開宗以明義,說「道」與「名」。「道」是「道路」,「名」是「名分」;《論語》說「士志於道」,也說「必也正名乎」;而道路與名分的轉接點,就在禮制。老子在孔子之後,對「道」與「名」,做出超越的反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言「道」若可道,已非常道;「名」若可名,已非常名。
「可道」的「道」,當動詞用,依「夫子自道也」來解,當「言說」解,依「道之以德」來解,當「引導」解。兩說同時成立,問何以言說?是為了引導;問如何引導?要通過言說。言為心聲,言說有心,引導有為,因為已加入了心知人為,就不再是恆常之「道」的本身了。故人生的道路,假如可以通過言說去引導的話,就不會是每一個人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了。
「可名」的「名」,也當動詞用,不論宗教教義,或哲學體系,甚至是人間禮制,都要給天下人「名」分;由「名」定「分」,位在怎麼樣的「名」,就要盡到怎麼樣的「分」。《論語》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所謂的「正名」。如何「正名」?就在盡分。君臣正名盡分,父子也要正名盡分,家齊國治,不就天下平了嗎?故可名的「名」,就在「名」的規定中,賦予「分」的價值內涵;此規定中賦予內涵的「可名」,已加入了心知人為的成分,就不再是恆常之「名」的本身了。故生命的內涵,假如可以通過規定去賦予的話,就不會是每一個人自己想要的生命內涵了。
再上下兩句貫串下來,「名」由「道」來,人走在怎麼樣的人生「道路」上,就會活出怎麼樣的「名分」內涵來,《莊子‧齊物論》有云:「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由《莊子》解《老子》,最為貼切。「道」是思想體系,給出「物」的存在分位,「道」要「行之」而「成」,「物」要「謂之」而「然」;「行之」是實踐,「謂之」是評價,你做了什麼?你才是什麼!什麼都不做,也就什麼都不是。道行之有「成」,物謂之得「然」,「然」就是活出一生的價值內涵。
《莊子‧齊物論》說:「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也說「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可於「道」,然於「名」,皆人生道路與價值內涵的認可與判定。問題在,要「可」於「道」的自身,要「然」於「物」的自身,而不是心知人為的認可與判定。故「可道」與「常道」,「可名」與「常名」,是超越的區分;「可道」不再是「常道」,「可名」不再是「常名」了,此由「可道」、「可名」的遮撥,而彰顯「常道」、「常名」的自身,在不可說中說,在說它不是什麼中,說它是什麼,由「遮」而「詮」,是謂遮詮。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無」與「有」,皆是「道體」的存在性格。「道」有兩面向,一邊是「無」,一邊是「有」。因為「道體」是超越在萬物之上的「無」,從人間的觀點來看,它好像什麼都不是,它是無限,所以它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根源之「始」;「道體」又是內在於萬物之中的「有」,從人間的觀點來看,它好像什麼都是,它在天地間的每一個角落,所以它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生成之「母」。
天地是總稱,萬物是散說,「道體」一直擔負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的生成作用,所以我們就給它「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的稱號。前者是「道」,後者是「名」;因「道」的行,而有「道」的名。「做了什麼」是「道」,「才是什麼」是「名」,此「名」就是道的「然」。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首段說「道體」的「常」,接著說「道體」的「無」跟「有」;此段則連貫前二者說「道體」的「常無」與「常有」。因為「道體」是恆常的「無」,「道體」又是恆常的「有」。
「欲」是生命主體的意向,「觀」是生命主體的觀照;「觀其妙」與「觀其徼」的「其」,皆是指涉「道體」。「道體」是超越的「常無」,吾心虛靜觀照,可以照現「道體」常無的「始物」之妙;「道體」又是內在的「常有」,吾心虛靜觀照,也可以同時照現「道體」常有的「終物」之徼。
「徼」,王弼注:「歸終也。」從「始」之根源說妙用,從「母」之生成說歸終,陪伴萬物走完生命的全程。
此「觀」是直觀,直接看到,不必通過中介;因為中間的媒介,一者是彰顯,二者是遮蔽,彰顯的同時是遮蔽;有如兩地間的中介橋梁,會通的同時是障隔。只有解消「可道」與「可名」的中介橋引,才可以直接看到「常道」與「常名」的本身。
此經由生命主體的心靈修養,觀照體現「道體」常無的「始物」之妙,與「道體」常有的「終物」之徼,將「道體」的生成原理,引向人間;開啟了人道可以走向天道的大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指涉的是「道體」的「無」,與「道體」的「有」;「同出」是同出於「道體」,「異名」是不同的稱號。「無」是根源之「始」,「有」是生成之「母」。「同謂之玄」,是從「道體」而言,它既是「無」,又是「有」。「玄」是玄妙奧藏,不可思議。人間萬象是「無」,就不能是「有」;是「有」,也就不能是「無」。「道體」是「無」,而不死於「無」;是「有」,而不滯於「有」。無而「不無」,是無而「有」;有而「不有」,是有而「無」。
此「無而有」,又「有而無」,不構成矛盾。因為「無」不是存在樣態的描述,說什麼都沒有,而是化解心知執著的修養。「無而有」是「無」的修養,可以成全「有」的美好;「有而無」是「有」的美好,要靠「無」的功夫來保存。
「同出而異名」是一而二,「同謂之玄」是二而一;「玄之又玄」就是「無而有」與「有而無」之雙向圓成的生成妙用。「眾妙之門」,「眾妙」指涉的是天地萬象;「門」指涉的是道的生門。
一切的存在,都從「道」的「玄門」出來,又回到「道」的「玄門」裡去;它既是「始」,又是「終」。它既是根源,又是生成,有如人間的「家門」,一家人的一生,就從家門出來,又回到家門裡去;而「道體」就是天地萬物的「家」,它的「無」,給出我們活出一生的空間;它的「有」,陪伴我們活出一生的美好,這一又無、又有的玄妙,就是老子所體現的生成原理。
有無玄妙的天道思想
走出自己想走的路,活出自己想要的內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道德經》首章,以「形上學」開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開宗以明義,說「道」與「名」。「道」是「道路」,「名」是「名分」;《論語》說「士志於道」,也說「必也正名乎」;而道路與名分的轉接點,就在禮制。老子在孔子之後,對「道」與「名」,做出超越的反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言「道」若可道,已非常道;「名」若可名,已非常名。
「可道」的「道」,當動詞用,依「夫子自道也」來解,當「言說」解,依「道之以德」來解,當「引導」解。兩說同時成立,問何以言說?是為了引導;問如何引導?要通過言說。言為心聲,言說有心,引導有為,因為已加入了心知人為,就不再是恆常之「道」的本身了。故人生的道路,假如可以通過言說去引導的話,就不會是每一個人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了。
「可名」的「名」,也當動詞用,不論宗教教義,或哲學體系,甚至是人間禮制,都要給天下人「名」分;由「名」定「分」,位在怎麼樣的「名」,就要盡到怎麼樣的「分」。《論語》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所謂的「正名」。如何「正名」?就在盡分。君臣正名盡分,父子也要正名盡分,家齊國治,不就天下平了嗎?故可名的「名」,就在「名」的規定中,賦予「分」的價值內涵;此規定中賦予內涵的「可名」,已加入了心知人為的成分,就不再是恆常之「名」的本身了。故生命的內涵,假如可以通過規定去賦予的話,就不會是每一個人自己想要的生命內涵了。
再上下兩句貫串下來,「名」由「道」來,人走在怎麼樣的人生「道路」上,就會活出怎麼樣的「名分」內涵來,《莊子‧齊物論》有云:「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由《莊子》解《老子》,最為貼切。「道」是思想體系,給出「物」的存在分位,「道」要「行之」而「成」,「物」要「謂之」而「然」;「行之」是實踐,「謂之」是評價,你做了什麼?你才是什麼!什麼都不做,也就什麼都不是。道行之有「成」,物謂之得「然」,「然」就是活出一生的價值內涵。
《莊子‧齊物論》說:「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也說「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可於「道」,然於「名」,皆人生道路與價值內涵的認可與判定。問題在,要「可」於「道」的自身,要「然」於「物」的自身,而不是心知人為的認可與判定。故「可道」與「常道」,「可名」與「常名」,是超越的區分;「可道」不再是「常道」,「可名」不再是「常名」了,此由「可道」、「可名」的遮撥,而彰顯「常道」、「常名」的自身,在不可說中說,在說它不是什麼中,說它是什麼,由「遮」而「詮」,是謂遮詮。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無」與「有」,皆是「道體」的存在性格。「道」有兩面向,一邊是「無」,一邊是「有」。因為「道體」是超越在萬物之上的「無」,從人間的觀點來看,它好像什麼都不是,它是無限,所以它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根源之「始」;「道體」又是內在於萬物之中的「有」,從人間的觀點來看,它好像什麼都是,它在天地間的每一個角落,所以它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生成之「母」。
天地是總稱,萬物是散說,「道體」一直擔負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的生成作用,所以我們就給它「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的稱號。前者是「道」,後者是「名」;因「道」的行,而有「道」的名。「做了什麼」是「道」,「才是什麼」是「名」,此「名」就是道的「然」。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首段說「道體」的「常」,接著說「道體」的「無」跟「有」;此段則連貫前二者說「道體」的「常無」與「常有」。因為「道體」是恆常的「無」,「道體」又是恆常的「有」。
「欲」是生命主體的意向,「觀」是生命主體的觀照;「觀其妙」與「觀其徼」的「其」,皆是指涉「道體」。「道體」是超越的「常無」,吾心虛靜觀照,可以照現「道體」常無的「始物」之妙;「道體」又是內在的「常有」,吾心虛靜觀照,也可以同時照現「道體」常有的「終物」之徼。
「徼」,王弼注:「歸終也。」從「始」之根源說妙用,從「母」之生成說歸終,陪伴萬物走完生命的全程。
此「觀」是直觀,直接看到,不必通過中介;因為中間的媒介,一者是彰顯,二者是遮蔽,彰顯的同時是遮蔽;有如兩地間的中介橋梁,會通的同時是障隔。只有解消「可道」與「可名」的中介橋引,才可以直接看到「常道」與「常名」的本身。
此經由生命主體的心靈修養,觀照體現「道體」常無的「始物」之妙,與「道體」常有的「終物」之徼,將「道體」的生成原理,引向人間;開啟了人道可以走向天道的大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指涉的是「道體」的「無」,與「道體」的「有」;「同出」是同出於「道體」,「異名」是不同的稱號。「無」是根源之「始」,「有」是生成之「母」。「同謂之玄」,是從「道體」而言,它既是「無」,又是「有」。「玄」是玄妙奧藏,不可思議。人間萬象是「無」,就不能是「有」;是「有」,也就不能是「無」。「道體」是「無」,而不死於「無」;是「有」,而不滯於「有」。無而「不無」,是無而「有」;有而「不有」,是有而「無」。
此「無而有」,又「有而無」,不構成矛盾。因為「無」不是存在樣態的描述,說什麼都沒有,而是化解心知執著的修養。「無而有」是「無」的修養,可以成全「有」的美好;「有而無」是「有」的美好,要靠「無」的功夫來保存。
「同出而異名」是一而二,「同謂之玄」是二而一;「玄之又玄」就是「無而有」與「有而無」之雙向圓成的生成妙用。「眾妙之門」,「眾妙」指涉的是天地萬象;「門」指涉的是道的生門。
一切的存在,都從「道」的「玄門」出來,又回到「道」的「玄門」裡去;它既是「始」,又是「終」。它既是根源,又是生成,有如人間的「家門」,一家人的一生,就從家門出來,又回到家門裡去;而「道體」就是天地萬物的「家」,它的「無」,給出我們活出一生的空間;它的「有」,陪伴我們活出一生的美好,這一又無、又有的玄妙,就是老子所體現的生成原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