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孔子老師
一部以子貢現身說法、跨越時空的小說,帶讀者回到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跟隨孔子學習與周遊列國..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回到春秋當孔子學生!
以子貢現身說法、跨越時空的小說,帶讀者回到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
追隨孔子求學與周遊列國,用最輕鬆的方式,近距離看到最不一樣的孔子!
這是一本最好看的孔子故事,
也是最實用的孔子智慧!
子貢是孔門中跟隨孔子最久,情感最深的弟子,
他口才好,善經商,是著名外交家,還被尊為儒商的始祖。
他具備現代個性和管理能力,感受和思考與當代讀者在心理上最親近,
從他眼中,也最能看到不一樣的孔子。
本書作者即「化身」孔子的得意弟子──「儒商始祖」子貢,
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紀錄跟同學們向孔子求學的所見、所聞和所感,
生動的文筆及故事安排,讓孔子好像真實地近在我們眼前,
諄諄告訴我們該如何修身、求學、處世以及治國,
你會發現,孔子的人生智慧,即使在今天仍然能讓我們受用無窮。
本書推倒了孔子跟我們之間的高牆,
透過子貢這位傑出弟子,替現代讀者向孔子學習並提問,
領略成功、幸福、處世、管理等全方位的儒家智慧!
為了撰寫本書,作者蒐集了諸多記載孔子語錄和事蹟的典籍,
把原本簡短枯澀的文句,按照事件的年代順序,
鋪演出一則則時序連貫、圍繞在孔子與弟子之間所發生的有趣故事,例如:
曾參耕農時一個不小心鏟斷了秧苗,被父親曾點狠狠打了一頓,竟昏厥過去。
曾參甦醒後,怕父親擔心,還彈琴唱歌表示身體無恙。
沒想到孔子老師聽說了竟大為生氣,罰曾參站在門外不准進門......
魯國國君宣布:誰能贖回在其他國家當奴隸的魯國人,
不僅可以從國庫領回贖金,還另外有賞。
經濟富裕的子貢自費贖回了十幾個在衛國在當奴僕的魯國人,而且沒有去官府領賞。
不料子貢的義行卻讓孔子大不以為然......
孔子帶學生去國境考察時,孔子的馬偷吃了田裡的莊稼,被農夫扣了下來。
老師派口才最好的子貢去交涉,但農夫根本不買賬。
結果孔子再派馬夫去交涉,他竟然很快把馬領回來了!
子貢尷尬又滿腹懷疑:難道學問一點都不實用?幸好孔子老師及時給了智慧的答案......
除此之外,作者還特別把自古以來對孔子諸多的誤解一一澄清,
例如儒家最常被批評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迂腐的政治主張,或是盲目的孝道,
作者也都參考了大量的典籍後,重新還原孔子的原意,
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充滿進步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的孔子。
每則故事附古文原典欣賞,可對照故事延伸閱讀及學習
以子貢現身說法、跨越時空的小說,帶讀者回到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
追隨孔子求學與周遊列國,用最輕鬆的方式,近距離看到最不一樣的孔子!
這是一本最好看的孔子故事,
也是最實用的孔子智慧!
子貢是孔門中跟隨孔子最久,情感最深的弟子,
他口才好,善經商,是著名外交家,還被尊為儒商的始祖。
他具備現代個性和管理能力,感受和思考與當代讀者在心理上最親近,
從他眼中,也最能看到不一樣的孔子。
本書作者即「化身」孔子的得意弟子──「儒商始祖」子貢,
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紀錄跟同學們向孔子求學的所見、所聞和所感,
生動的文筆及故事安排,讓孔子好像真實地近在我們眼前,
諄諄告訴我們該如何修身、求學、處世以及治國,
你會發現,孔子的人生智慧,即使在今天仍然能讓我們受用無窮。
本書推倒了孔子跟我們之間的高牆,
透過子貢這位傑出弟子,替現代讀者向孔子學習並提問,
領略成功、幸福、處世、管理等全方位的儒家智慧!
為了撰寫本書,作者蒐集了諸多記載孔子語錄和事蹟的典籍,
把原本簡短枯澀的文句,按照事件的年代順序,
鋪演出一則則時序連貫、圍繞在孔子與弟子之間所發生的有趣故事,例如:
曾參耕農時一個不小心鏟斷了秧苗,被父親曾點狠狠打了一頓,竟昏厥過去。
曾參甦醒後,怕父親擔心,還彈琴唱歌表示身體無恙。
沒想到孔子老師聽說了竟大為生氣,罰曾參站在門外不准進門......
魯國國君宣布:誰能贖回在其他國家當奴隸的魯國人,
不僅可以從國庫領回贖金,還另外有賞。
經濟富裕的子貢自費贖回了十幾個在衛國在當奴僕的魯國人,而且沒有去官府領賞。
不料子貢的義行卻讓孔子大不以為然......
孔子帶學生去國境考察時,孔子的馬偷吃了田裡的莊稼,被農夫扣了下來。
老師派口才最好的子貢去交涉,但農夫根本不買賬。
結果孔子再派馬夫去交涉,他竟然很快把馬領回來了!
子貢尷尬又滿腹懷疑:難道學問一點都不實用?幸好孔子老師及時給了智慧的答案......
除此之外,作者還特別把自古以來對孔子諸多的誤解一一澄清,
例如儒家最常被批評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迂腐的政治主張,或是盲目的孝道,
作者也都參考了大量的典籍後,重新還原孔子的原意,
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充滿進步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的孔子。
每則故事附古文原典欣賞,可對照故事延伸閱讀及學習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孔祥林(孔子第七十五代孫,孔子研究院副院長):
「深入淺出,把握正確,普及推廣,功德無量」
張宗子(美國著名東方文化學者,原《僑報》副總編、原《美洲時報》總編):
「一種新的嘗試,不僅在內容,也在形式……還原孔子的真實形象」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孔祥林(孔子第七十五代孫,孔子研究院副院長):
「深入淺出,把握正確,普及推廣,功德無量」
張宗子(美國著名東方文化學者,原《僑報》副總編、原《美洲時報》總編):
「一種新的嘗試,不僅在內容,也在形式……還原孔子的真實形象」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編輯推薦
從小說領略論語的全方面智慧,生動再現孔子的熱血真性情!
孔子處罰曾參在教室外面罰站,因為他不懂得孝順?衛國國君寵幸的妃子對孔子勾勾搭搭,子路氣到指責老師不檢點!曾參跟子貢在房門外聽孔子鼓瑟,竟然聽出老師的音樂中有貪狼之心!這是一部以子貢現身說法、跨越時空的小說,帶領讀者回到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跟隨孔子學習與周遊列國。作者吳甘霖對傳統文化造詣頗深,並善於將傳統文化與智慧,以適合當代人閱讀的方式進行傳播。為了撰寫本書,他蒐集了諸多記載孔子語錄和事蹟的典籍,並把原本簡短枯澀的文句,按照事件的年代順序,鋪演出一則則時序連貫、圍繞在孔子與弟子之間所發生的有趣故事。
目錄
第一章 不一樣的孔子老師
一、千萬別當書呆子
二、動機好,未必結果好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二章 死知識,活智慧
一、輕率一時,可能錯過一生
二.知識重要,智慧更重要
三.教化比拳頭更有力
四、兩手都得抓,兩手都得硬
第三章 漂泊的命運,安然的心
一、聖人難敵「美人計」
二、忍辱才能負重
三、笑是化解困境的最好手段
四、做一隻偉大的「喪家犬」
五、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四章 越能讀懂人性,越能擁抱成功
一、千萬別碰人性的「雷區」
二、身正也怕影子斜
三、標準要高,姿態要低
四、人性=神性+魔性
第五章 善學,你也可以成「天才」
一、「天才」不是天生之才
二、高效學習的四大訣竅
三、人人是可學的老師,處處是可學的良機
四.學其形,更要得其魂
五、會讀書,更要會辦事
第六章 「政」,首先是「正」
一、先吃黍,還是先吃桃?
二、要治理他人,先治理好自己
三、誰比老虎更可怕
四、讓「仁」插上「智」的翅膀
第七章 讓你的生命詩意起來
一、思無邪:生命最好的狀態
二、學會惜緣,就是學會珍惜陽光
三、天邊星斗美,路邊野花香
四、在野菜中吃出天堂
五、把心修成那輪明月
第八章 《易經》:人人能掌握的最高智慧
一、洞悉進退就是聖人之道
二、惟一不變的是變化
三、乾卦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四、坤卦智慧: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五、最吉祥的卦: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第九章 中庸:一等高明的處世藝術
一、盡孝過頭也是愚
二、薄葬高徒也正常
三、欹器與過猶不及
四、君子不器,智慧如水
第十章 「人」字能夠寫多大
一、感悟死亡,才能更好認識生命
二、讓老師的形象真實還原
三、避免誤解老師的四大要點
四、讓有限的生命無限延伸
一、千萬別當書呆子
二、動機好,未必結果好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二章 死知識,活智慧
一、輕率一時,可能錯過一生
二.知識重要,智慧更重要
三.教化比拳頭更有力
四、兩手都得抓,兩手都得硬
第三章 漂泊的命運,安然的心
一、聖人難敵「美人計」
二、忍辱才能負重
三、笑是化解困境的最好手段
四、做一隻偉大的「喪家犬」
五、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四章 越能讀懂人性,越能擁抱成功
一、千萬別碰人性的「雷區」
二、身正也怕影子斜
三、標準要高,姿態要低
四、人性=神性+魔性
第五章 善學,你也可以成「天才」
一、「天才」不是天生之才
二、高效學習的四大訣竅
三、人人是可學的老師,處處是可學的良機
四.學其形,更要得其魂
五、會讀書,更要會辦事
第六章 「政」,首先是「正」
一、先吃黍,還是先吃桃?
二、要治理他人,先治理好自己
三、誰比老虎更可怕
四、讓「仁」插上「智」的翅膀
第七章 讓你的生命詩意起來
一、思無邪:生命最好的狀態
二、學會惜緣,就是學會珍惜陽光
三、天邊星斗美,路邊野花香
四、在野菜中吃出天堂
五、把心修成那輪明月
第八章 《易經》:人人能掌握的最高智慧
一、洞悉進退就是聖人之道
二、惟一不變的是變化
三、乾卦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四、坤卦智慧: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五、最吉祥的卦: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第九章 中庸:一等高明的處世藝術
一、盡孝過頭也是愚
二、薄葬高徒也正常
三、欹器與過猶不及
四、君子不器,智慧如水
第十章 「人」字能夠寫多大
一、感悟死亡,才能更好認識生命
二、讓老師的形象真實還原
三、避免誤解老師的四大要點
四、讓有限的生命無限延伸
序/導讀
原書序:那輪千古明月
文/吳甘霖
「孔子先生,您願意我這樣來重新展示您的形象嗎?」
明月當空,在靜寂的孔林,我向兩千年前的這位聖賢問了這樣一句話。
這是深秋,我先是參觀了孔廟,之後在孔林中的孔子墓前站立了許久,思考了許久。當我確定《親愛的孔子老師》的整體構思時,不禁心生此問。
我相信,以我這樣的寫法,不少當代讀者應該是能接受甚至喜愛的。但是,這毫無疑問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寫法,是否能得到這位千古聖賢本人的認可呢?
想創作一本關於孔子及其智慧的書,已經很多年。
這一方面是由於隨著時代的發展,我越來越覺得孔子的智慧,對我們的時代和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另一方面,隨著對孔子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我越來越覺得他被誤讀得厲害,很有恢復孔子本來面目、讓大家全面學習他智慧的必要。
在中國歷史上,對孔子的誤讀主要有兩點:一是將他神化,二是將他妖魔化。在封建社會時期,是神化的階段;可是到了近現代尤其是「文革」時期,他被妖魔化得很厲害,甚至一度成為了要全面打倒的對象。
但是,如果我們撥開濃霧,努力從歷史中去重新尋找孔子的足跡,就會發現他和許多人心目中的孔子有很大區別。我們會發現一個渾身散發著人性光芒、並對我們有著極大幫助的孔子。這幫助,絕非來自「死的知識」,而是來自「活的智慧」。即使過了兩千多年,到了充滿多種問題與困難的當代,這些智慧也沒有過時,仍然有巨大的指導和啟示意義。
於是,我確定了以「人性」和「活的智慧」來作為表達孔子的基本格調。
之後,另外一個問題又擺到我的面前:
如何以一種當代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塑造孔子的形象,展示孔子的智慧呢?
這些年來,隨著「國學熱」的升溫,我越來越認識到,要讓傳統文化在當代重新綻放異彩,必須把握四個字:還原、激活。
「還原」就是要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本來面目;「激活」就是要激活出當代人的學習興趣與需求。這就必須與當代人需要解決的問題緊密掛鈎,並與當代人喜歡的學習方式結合。
讓孔子回到充滿人性和智慧的本來面目,這是「還原」。要找到最適合表達孔子的形式,這是「激活」。
我對此書的構思用了約三年的時間,直到我來到山東曲阜孔子的老家,在孔廟、孔林中不斷徜徉、思考,來到一個很有紀念意義的地點——「子貢植廬處」,終於一下子找到了靈感。
相傳,孔子去世後,弟子們為他守墓三年,而他的得意弟子子貢,又「結廬」再為他守墓三年。他還從衛國移來檜樹苗植於墓前,日久天長,長成挺拔大樹。這一情景不僅把我的想像力一下拉到兩千多年前孔子和子弟們在一起的日子,而且也讓我得出了表現孔子的理想形式——
是啊,為什麼不能借用小說體的方式,借用這位孔子得意弟子的視角,來展示孔子一生的追求和智慧呢?
我覺得,這種寫法,可能帶來如下好的效果:
第一,構思新奇,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
在以往關於孔子及其他關於傳統文化的書籍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的一種套路:找出一些孔子或前人的觀點,然後去對此進行分析和闡述。這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但是由於大多數作者都這樣來寫,往往大同小異,容易落入俗套,有的書甚至「掉書袋」和教導的痕跡太濃,便更容易受到讀者的排斥。
而我的這種寫法,也許能給讀者創造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他們不必抬頭看天,就能感受到有個最優秀的老師在自己身邊;他們也不必正襟危坐,對這位老師洗耳恭聽,就能在他春風化雨式的滋潤中,享受快速的成長。
第二,打破古人與今人之間的那堵高牆,讓讀者直接領略孔子的非凡智慧。
我們都渴求得到孔子的智慧,但是,由於年代、語言及其他方面的障礙,往往覺得孔子離我們太遙遠。而這種寫法,等於當代人借用子貢的眼睛去觀察,借用子貢的腦袋去思考,借用子貢的心靈去感受。
當我們看到子貢所遇到的生活、管理、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困惑,在孔子面前迎刃而解的時候,我們就會於不知不覺間發現古人與今人之間的那堵高牆瓦解了。因為子貢所遇到的問題,就是當代人同樣會遇到的問題。當我們學到孔子如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時,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擁有了解決它們的金鑰匙。
至於為什麼是借用子貢而不是其他人的視角,原因很簡單:在孔子的弟子中,他不僅是跟隨孔子最久、情感最深的弟子之一,而且根據有關記載,他是與孔子交流最多的人之一。不僅如此,還有格外重要的一點:雖然他是一個古代的學生,但他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一個最有現代個性和追求的人。他是儒商的始祖,是著名的口才大師,還是著名的外交家,曾經一出馬就改變了五國的命運,這些都與當代讀者在心理上有最大的親近性。他所感受和思考的問題,對當代人可能更為接近。
第三,與當代人遇到的問題緊密掛鈎,讓他們感到讀這本書絕對有價值。
當代人學習孔子最根本的目的之一,是要以孔子的智慧來解決他們當下的問題。所以本書十章所涉及的許多問題,都是當代人在工作與生活中容易遇到的問題,通過孔子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和啟示,我們不僅得到一些具體的指點,更能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好方式,從而讓自己在遇到有關問題時,更容易迎刃而解。
第四,讓讀者在輕鬆快樂閱讀的同時得到有效的感悟。
毫無疑問,孔子是深刻的,但是深刻並不代表著深奧。孔子也是偉大的,但是偉大並不意味著複雜。
對廣大讀者而言,假如能用一種輕鬆活潑的方式學到孔子偉大而深刻的智慧,這種閱讀不僅會成為一種快樂的體驗,而且往往更為有效。
所以,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不僅格外強調以樸實的語言來表述,而且主要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表述。現代人喜歡以故事的方式來領悟道理,甚至像IBM、惠普、海爾等著名企業,都在以「講故事的方式」來抓管理。因為故事不僅容易吸引人,更容易讓人記得住。
本書從《孔子家語》、《史記》、《孔子集語》等著作中採用了大量的故事,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文學加工。為了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本書在編排上也下了一點功夫:每一章節前都有提要,將故事和關鍵觀點提出,以吸引大家好好看下去。每一節的主要內容,都是一個或幾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每一節後,都有一個「子貢學記」,是子貢每次的學習感悟,這樣可以帶給大家更直接和有效的啟示。
本書的標題定為「親愛的孔子老師」,就是要一改在許多人印象中,孔子那種高高在上、古板生硬的形象。我希望廣大讀者在讀完這本書後,能得出這樣一個感受——這是最好看的孔子故事,最管用的孔子智慧。
我知道,我這種寫法,用在千百年來人們景仰的孔子身上,可能會有一些人並不認可。但我格外喜歡這樣一句話:「行文簡、淺、顯;做人誠、平、恒。」
我也格外讚賞著名藝術家羅丹關於最高藝術境界的精采理念——
「寓偉大於簡雅。」
通過對孔子的研究,我不僅能感受到他那種既讓人尊重又倍感親切的人格魅力,同時也相信:作為一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偉大教育家,孔子對我把他定位為「親愛的孔子老師」的做法,以及我這種力圖讓每個普通大眾都能讀懂並學到他的智慧的做法,應該也會微笑著點頭認可。
應該說,當我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八易其稿,將本書的定稿交給編輯時,心裡還是產生了一絲歷經艱辛終於爬上一座山後的欣慰。
我希望這本書能得到讀者們的喜歡。當然,以我淺薄的學識,要對孔子這位大師進行研究和表述,畢竟會有不少缺陷,而且由於是以小說體的方式寫作,不能全面以史學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文字,所以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理解,並給予批評與指教。
在本書出版之際,我對下列人士要格外感謝:
鄧光聖老師和黃景湘老師,是我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啟蒙老師。正是由於他們引導我走向傳統文化,我不僅學到了不少包括孔子在內的眾多傳統智慧,而且很早就感到有一種復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使命。
感謝南懷瑾先生,一九九四年,我很偶然地看到他的《論語別裁》一書,這不僅使我明白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閱讀《論語》和孔子,而且也激發了我自己親自創造一本關於孔子智慧著作的最早願望。
感謝作家出版社社長何建明、副總編輯張水舟、副社長扈文健,正是由於他們的高度重視,本書才能作為作家出版社的重點書,以最快的速度出版。感謝作家出版社三編室主任張亞麗、編輯李明宇,她們作為我的責任編輯,以最大的負責精神與專業素養,為做好這本書,做了許多重要而細緻的工作,使我敬佩的同時也格外感動。
何建明、張煒、歐陽祥山、王振滔、李而亮、張坤、姜水等著名人士和朋友很熱心地為本書寫了推薦詞,十分感謝他們的肯定與支持。
美術編輯高亮做了很好的封面設計,董巧俐配了很好的插圖,為此書增色不少;甘霖智慧國際培訓機構副理事長鄧小蘭老師,為本書做了一些細心而重要的文字把關工作,深表感謝。
本書參考了一些著作,對這些著作的作者,我也要特別感謝。
作家出版社的其他工作人員還有我的不少朋友與學員為此書做了很多工作,一併致謝。
當然,要永遠感謝的,還有孔子老師。
孔子不僅影響了一代代的人,正如前人所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而且多年來,他也照亮了我的心靈和生活,使我覺得有使命感,要將我研究他的一些心得與廣大讀者分享。
我深切地希望:廣大讀者通過對本書的閱讀,能看到一個既「推薦序
還原一個真孔子
文/張宗子
(美國著名東方文化學者,原《僑報》副總編、原《美洲時報》總編)
李零說,「近百年來,尊孔批孔,互為因果,互為表裡,經常翻烙餅。」李零教授沒有提到——相信他不屑提到的是——在當下的「孔子熱」中,更多的是那些戴著各種花冠的偽專家,或打著孔子的旗號,以年老為胡說的本錢,兜售他那點江湖世故;或以學者的面目出現,信口雌黃,美其名曰弘揚傳統文化。這樣的尊,無異於對孔子肆無忌憚的糟踏,欺人欺世,連帶連祖宗也欺了。從這些人筆下,我們若還要指望讀到一個「活孔子,真孔子」,豈不是癡人說夢?
在這樣一個處在文化浩劫長長的陰影中,經典的普及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急迫和重要。越是「熱」,越是一窩蜂的鬧騰,越是需要一些真正有益的東西,它不一定本身即是一座高峰,但它至少能夠引導人們走上一條踏實的路,提供一種可能性。
吳甘霖的《親愛的孔子老師》出版,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探索。他作此書的命意,他在自序裡說得很清楚,以當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塑造孔子的形象,展示孔子的智慧。首先,他是貼近孔子來寫,消除時間和罩在孔子身上的神聖光環造成的距離;其次,他不要枯燥的說理,而「以故事說話的方式來表述」。寓思想於生活事件,按照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的說法,正是中國式敍事的一大特色:司馬遷的史傳文學,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別人也說:「太史公之書,以著述為議論。」吳甘霖古典文學功底深厚,他除了二十年演講著書培訓人才的經驗,自然也不會忘記太史公的典範,於是,就有了這本以子貢為敍述者,關於孔子的思想和智慧的小說。
為什麼選擇子貢為敍述者?吳甘霖說,理由有兩點:第一,子貢是跟隨孔子最久,感情最深,因此也是交流最多的人(《論語》一書中,子貢出現三十八次,僅次於子路的四十二次,再其次是顏回和子夏,各有二十一次);第二,吳甘霖特別強調,子貢是孔門弟子中「最有現代個性和追求」的人物,他口才好,善經商,是「著名外交家,還是儒商的始祖」,「這些都與當代讀者在心理上有最大的親近性,他所感受和思考的問題,與當代人可能更為接近。」
《論語》的人物,我也是最喜歡子貢的。吳甘霖的選擇,「於我心有戚戚焉」。子貢聰明,雖然書裡我們聽到孔子屢屢稱讚顏回,但在具體的事例中,顏回除了古板認真,就是安貧樂道。子貢善言辭,通世故,懂經濟,又能外交,智圓行方,大節無虧。吳甘霖在書中說,做人不能圓滑,一定要圓通,會讀書,更要會辦事,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加,更是智慧的提高,這些讚語,子貢當之無愧。而我讀《論語》,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卻是其他學生為孔子守墓三年,獨有子貢,守了六年。一個如此通達,能在社會各個領域叱吒風雲的人,同時如此重感情,放眼古今,實在難得。吳甘霖在《親愛的孔子老師》第十章,著力寫孔子死後子貢的追憶和懷念,主題從修齊治平的大道理轉到詩意濃郁的感悟死亡,認識生命,將追求個人完善和促進社會完善、將心靈之樂和為天下而憂完美地統一起來。這正是我們讀《論語》,從「子曰學而時習之」讀起,讀到第十九章子貢讚揚孔子的最後四節時,心中油然生起的溫暖之感。
解,曲解,關公戰秦瓊式的戲說,固然不足道。但既是小說,拘於原典而不能作合理的發揮和引申,那是魯儒死章句的路子,也為人所不取。《論語》多為短章,三言兩語,點到為止,其中的微言大義,不是只從字面上死摳能夠闡發出來的,必須熟悉原典,熟悉孔子的思想體系,熟悉他的時代,掌握盡可能多的材料,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以原文互證,才能探驪得珠,真正理解孔子。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三十而立,何謂立?孔子在另外的地方自己說了,不知禮,無以立。可見所謂立,就是知禮,知禮才能立於世上。這樣我們就知道,立,既不是「壯而有室」,更不是賺足了錢,當了官,才稱得上成家立業。吳甘霖在融貫孔子的言論和思想方面,下了功夫,《親愛的孔子老師》構思三年,再以兩年時間八易其稿,以活潑的語言寫出,深入淺出,竹筏渡人,其中頗有見其匠心之處。
譬如人們熟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漢儒據此提出「三綱五常」,更被後世的政治妄人曲解為血淋淋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借用這句當時的成語,一方面,他強調社會的等級,因為等級就是秩序,另一方面,吳甘霖在書中有令人會心的解釋:國君,臣子,父母,子女,各盡其責,各守其位,各自遵守各自的道德規範,這樣,國才像國,家才像家。換句話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要明,臣要賢,夫要慈,子要孝,這樣,基本的社會道德就立定了。
孔子讀易,《論語》中有明言,然而還是有人就此問題死纏亂打。吳甘霖知道,在孔子一生中,周易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所以他專闢一章,把一些我們熟知的故事和周易聯繫起來,而集中體現孔子身上最寶貴的察變化、知進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始終謙虛為懷的思想。
早在一九八七年,八十高齡的日本名作家井上靖,就寫了長篇小說《孔子》。將《論語》的零散材料串聯為小說,需要一種巧妙的結構方式。當時的井上先生苦心孤詣,虛構了一個名叫「蔫薑」(老生薑)的人物,在孔子死後幾十年,組織研究會,搜集和交流關於孔子言行的資料。小說正是通過蔫薑的演講來展開的。這和吳甘霖借助子貢的回憶,實有同妙。但吳甘霖不取虛構,逕用子貢,來得更輕易,也更自然。
《親愛的孔子老師》取材不限於《論語》,而及於《孔子家語》和《史記》等書,這是對《論語》的很好補充。《孔子家語》這些書,過去定為偽書,研究孔子的人不敢用,近年來拜出土簡帛之賜,使人相信其中的很多材料應有所本。盲目「疑古」造成的冤假錯案,很多可以平反了。
吳甘霖著書二十年,一貫主張用最輕鬆的方式,學最有用的智慧,鮮活淺易的同時不流於輕薄,更不會如某些人那樣,一味曲意逢迎市場。《親愛的孔子老師》既是他一貫風格的延續,又是一種新的嘗試,不僅在內容,也在形式。由衷希望讀到這本書的人,能在心中「還原孔子的真實形象」,並且知道,孔子告訴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二○○九年五月三日於美國紐約
文/吳甘霖
「孔子先生,您願意我這樣來重新展示您的形象嗎?」
明月當空,在靜寂的孔林,我向兩千年前的這位聖賢問了這樣一句話。
這是深秋,我先是參觀了孔廟,之後在孔林中的孔子墓前站立了許久,思考了許久。當我確定《親愛的孔子老師》的整體構思時,不禁心生此問。
我相信,以我這樣的寫法,不少當代讀者應該是能接受甚至喜愛的。但是,這毫無疑問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寫法,是否能得到這位千古聖賢本人的認可呢?
想創作一本關於孔子及其智慧的書,已經很多年。
這一方面是由於隨著時代的發展,我越來越覺得孔子的智慧,對我們的時代和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另一方面,隨著對孔子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我越來越覺得他被誤讀得厲害,很有恢復孔子本來面目、讓大家全面學習他智慧的必要。
在中國歷史上,對孔子的誤讀主要有兩點:一是將他神化,二是將他妖魔化。在封建社會時期,是神化的階段;可是到了近現代尤其是「文革」時期,他被妖魔化得很厲害,甚至一度成為了要全面打倒的對象。
但是,如果我們撥開濃霧,努力從歷史中去重新尋找孔子的足跡,就會發現他和許多人心目中的孔子有很大區別。我們會發現一個渾身散發著人性光芒、並對我們有著極大幫助的孔子。這幫助,絕非來自「死的知識」,而是來自「活的智慧」。即使過了兩千多年,到了充滿多種問題與困難的當代,這些智慧也沒有過時,仍然有巨大的指導和啟示意義。
於是,我確定了以「人性」和「活的智慧」來作為表達孔子的基本格調。
之後,另外一個問題又擺到我的面前:
如何以一種當代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塑造孔子的形象,展示孔子的智慧呢?
這些年來,隨著「國學熱」的升溫,我越來越認識到,要讓傳統文化在當代重新綻放異彩,必須把握四個字:還原、激活。
「還原」就是要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本來面目;「激活」就是要激活出當代人的學習興趣與需求。這就必須與當代人需要解決的問題緊密掛鈎,並與當代人喜歡的學習方式結合。
讓孔子回到充滿人性和智慧的本來面目,這是「還原」。要找到最適合表達孔子的形式,這是「激活」。
我對此書的構思用了約三年的時間,直到我來到山東曲阜孔子的老家,在孔廟、孔林中不斷徜徉、思考,來到一個很有紀念意義的地點——「子貢植廬處」,終於一下子找到了靈感。
相傳,孔子去世後,弟子們為他守墓三年,而他的得意弟子子貢,又「結廬」再為他守墓三年。他還從衛國移來檜樹苗植於墓前,日久天長,長成挺拔大樹。這一情景不僅把我的想像力一下拉到兩千多年前孔子和子弟們在一起的日子,而且也讓我得出了表現孔子的理想形式——
是啊,為什麼不能借用小說體的方式,借用這位孔子得意弟子的視角,來展示孔子一生的追求和智慧呢?
我覺得,這種寫法,可能帶來如下好的效果:
第一,構思新奇,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
在以往關於孔子及其他關於傳統文化的書籍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的一種套路:找出一些孔子或前人的觀點,然後去對此進行分析和闡述。這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但是由於大多數作者都這樣來寫,往往大同小異,容易落入俗套,有的書甚至「掉書袋」和教導的痕跡太濃,便更容易受到讀者的排斥。
而我的這種寫法,也許能給讀者創造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他們不必抬頭看天,就能感受到有個最優秀的老師在自己身邊;他們也不必正襟危坐,對這位老師洗耳恭聽,就能在他春風化雨式的滋潤中,享受快速的成長。
第二,打破古人與今人之間的那堵高牆,讓讀者直接領略孔子的非凡智慧。
我們都渴求得到孔子的智慧,但是,由於年代、語言及其他方面的障礙,往往覺得孔子離我們太遙遠。而這種寫法,等於當代人借用子貢的眼睛去觀察,借用子貢的腦袋去思考,借用子貢的心靈去感受。
當我們看到子貢所遇到的生活、管理、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困惑,在孔子面前迎刃而解的時候,我們就會於不知不覺間發現古人與今人之間的那堵高牆瓦解了。因為子貢所遇到的問題,就是當代人同樣會遇到的問題。當我們學到孔子如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時,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擁有了解決它們的金鑰匙。
至於為什麼是借用子貢而不是其他人的視角,原因很簡單:在孔子的弟子中,他不僅是跟隨孔子最久、情感最深的弟子之一,而且根據有關記載,他是與孔子交流最多的人之一。不僅如此,還有格外重要的一點:雖然他是一個古代的學生,但他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一個最有現代個性和追求的人。他是儒商的始祖,是著名的口才大師,還是著名的外交家,曾經一出馬就改變了五國的命運,這些都與當代讀者在心理上有最大的親近性。他所感受和思考的問題,對當代人可能更為接近。
第三,與當代人遇到的問題緊密掛鈎,讓他們感到讀這本書絕對有價值。
當代人學習孔子最根本的目的之一,是要以孔子的智慧來解決他們當下的問題。所以本書十章所涉及的許多問題,都是當代人在工作與生活中容易遇到的問題,通過孔子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和啟示,我們不僅得到一些具體的指點,更能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好方式,從而讓自己在遇到有關問題時,更容易迎刃而解。
第四,讓讀者在輕鬆快樂閱讀的同時得到有效的感悟。
毫無疑問,孔子是深刻的,但是深刻並不代表著深奧。孔子也是偉大的,但是偉大並不意味著複雜。
對廣大讀者而言,假如能用一種輕鬆活潑的方式學到孔子偉大而深刻的智慧,這種閱讀不僅會成為一種快樂的體驗,而且往往更為有效。
所以,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不僅格外強調以樸實的語言來表述,而且主要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表述。現代人喜歡以故事的方式來領悟道理,甚至像IBM、惠普、海爾等著名企業,都在以「講故事的方式」來抓管理。因為故事不僅容易吸引人,更容易讓人記得住。
本書從《孔子家語》、《史記》、《孔子集語》等著作中採用了大量的故事,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文學加工。為了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本書在編排上也下了一點功夫:每一章節前都有提要,將故事和關鍵觀點提出,以吸引大家好好看下去。每一節的主要內容,都是一個或幾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每一節後,都有一個「子貢學記」,是子貢每次的學習感悟,這樣可以帶給大家更直接和有效的啟示。
本書的標題定為「親愛的孔子老師」,就是要一改在許多人印象中,孔子那種高高在上、古板生硬的形象。我希望廣大讀者在讀完這本書後,能得出這樣一個感受——這是最好看的孔子故事,最管用的孔子智慧。
我知道,我這種寫法,用在千百年來人們景仰的孔子身上,可能會有一些人並不認可。但我格外喜歡這樣一句話:「行文簡、淺、顯;做人誠、平、恒。」
我也格外讚賞著名藝術家羅丹關於最高藝術境界的精采理念——
「寓偉大於簡雅。」
通過對孔子的研究,我不僅能感受到他那種既讓人尊重又倍感親切的人格魅力,同時也相信:作為一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偉大教育家,孔子對我把他定位為「親愛的孔子老師」的做法,以及我這種力圖讓每個普通大眾都能讀懂並學到他的智慧的做法,應該也會微笑著點頭認可。
應該說,當我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八易其稿,將本書的定稿交給編輯時,心裡還是產生了一絲歷經艱辛終於爬上一座山後的欣慰。
我希望這本書能得到讀者們的喜歡。當然,以我淺薄的學識,要對孔子這位大師進行研究和表述,畢竟會有不少缺陷,而且由於是以小說體的方式寫作,不能全面以史學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文字,所以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理解,並給予批評與指教。
在本書出版之際,我對下列人士要格外感謝:
鄧光聖老師和黃景湘老師,是我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啟蒙老師。正是由於他們引導我走向傳統文化,我不僅學到了不少包括孔子在內的眾多傳統智慧,而且很早就感到有一種復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使命。
感謝南懷瑾先生,一九九四年,我很偶然地看到他的《論語別裁》一書,這不僅使我明白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閱讀《論語》和孔子,而且也激發了我自己親自創造一本關於孔子智慧著作的最早願望。
感謝作家出版社社長何建明、副總編輯張水舟、副社長扈文健,正是由於他們的高度重視,本書才能作為作家出版社的重點書,以最快的速度出版。感謝作家出版社三編室主任張亞麗、編輯李明宇,她們作為我的責任編輯,以最大的負責精神與專業素養,為做好這本書,做了許多重要而細緻的工作,使我敬佩的同時也格外感動。
何建明、張煒、歐陽祥山、王振滔、李而亮、張坤、姜水等著名人士和朋友很熱心地為本書寫了推薦詞,十分感謝他們的肯定與支持。
美術編輯高亮做了很好的封面設計,董巧俐配了很好的插圖,為此書增色不少;甘霖智慧國際培訓機構副理事長鄧小蘭老師,為本書做了一些細心而重要的文字把關工作,深表感謝。
本書參考了一些著作,對這些著作的作者,我也要特別感謝。
作家出版社的其他工作人員還有我的不少朋友與學員為此書做了很多工作,一併致謝。
當然,要永遠感謝的,還有孔子老師。
孔子不僅影響了一代代的人,正如前人所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而且多年來,他也照亮了我的心靈和生活,使我覺得有使命感,要將我研究他的一些心得與廣大讀者分享。
我深切地希望:廣大讀者通過對本書的閱讀,能看到一個既「推薦序
還原一個真孔子
文/張宗子
(美國著名東方文化學者,原《僑報》副總編、原《美洲時報》總編)
李零說,「近百年來,尊孔批孔,互為因果,互為表裡,經常翻烙餅。」李零教授沒有提到——相信他不屑提到的是——在當下的「孔子熱」中,更多的是那些戴著各種花冠的偽專家,或打著孔子的旗號,以年老為胡說的本錢,兜售他那點江湖世故;或以學者的面目出現,信口雌黃,美其名曰弘揚傳統文化。這樣的尊,無異於對孔子肆無忌憚的糟踏,欺人欺世,連帶連祖宗也欺了。從這些人筆下,我們若還要指望讀到一個「活孔子,真孔子」,豈不是癡人說夢?
在這樣一個處在文化浩劫長長的陰影中,經典的普及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急迫和重要。越是「熱」,越是一窩蜂的鬧騰,越是需要一些真正有益的東西,它不一定本身即是一座高峰,但它至少能夠引導人們走上一條踏實的路,提供一種可能性。
吳甘霖的《親愛的孔子老師》出版,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探索。他作此書的命意,他在自序裡說得很清楚,以當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塑造孔子的形象,展示孔子的智慧。首先,他是貼近孔子來寫,消除時間和罩在孔子身上的神聖光環造成的距離;其次,他不要枯燥的說理,而「以故事說話的方式來表述」。寓思想於生活事件,按照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的說法,正是中國式敍事的一大特色:司馬遷的史傳文學,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別人也說:「太史公之書,以著述為議論。」吳甘霖古典文學功底深厚,他除了二十年演講著書培訓人才的經驗,自然也不會忘記太史公的典範,於是,就有了這本以子貢為敍述者,關於孔子的思想和智慧的小說。
為什麼選擇子貢為敍述者?吳甘霖說,理由有兩點:第一,子貢是跟隨孔子最久,感情最深,因此也是交流最多的人(《論語》一書中,子貢出現三十八次,僅次於子路的四十二次,再其次是顏回和子夏,各有二十一次);第二,吳甘霖特別強調,子貢是孔門弟子中「最有現代個性和追求」的人物,他口才好,善經商,是「著名外交家,還是儒商的始祖」,「這些都與當代讀者在心理上有最大的親近性,他所感受和思考的問題,與當代人可能更為接近。」
《論語》的人物,我也是最喜歡子貢的。吳甘霖的選擇,「於我心有戚戚焉」。子貢聰明,雖然書裡我們聽到孔子屢屢稱讚顏回,但在具體的事例中,顏回除了古板認真,就是安貧樂道。子貢善言辭,通世故,懂經濟,又能外交,智圓行方,大節無虧。吳甘霖在書中說,做人不能圓滑,一定要圓通,會讀書,更要會辦事,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加,更是智慧的提高,這些讚語,子貢當之無愧。而我讀《論語》,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卻是其他學生為孔子守墓三年,獨有子貢,守了六年。一個如此通達,能在社會各個領域叱吒風雲的人,同時如此重感情,放眼古今,實在難得。吳甘霖在《親愛的孔子老師》第十章,著力寫孔子死後子貢的追憶和懷念,主題從修齊治平的大道理轉到詩意濃郁的感悟死亡,認識生命,將追求個人完善和促進社會完善、將心靈之樂和為天下而憂完美地統一起來。這正是我們讀《論語》,從「子曰學而時習之」讀起,讀到第十九章子貢讚揚孔子的最後四節時,心中油然生起的溫暖之感。
解,曲解,關公戰秦瓊式的戲說,固然不足道。但既是小說,拘於原典而不能作合理的發揮和引申,那是魯儒死章句的路子,也為人所不取。《論語》多為短章,三言兩語,點到為止,其中的微言大義,不是只從字面上死摳能夠闡發出來的,必須熟悉原典,熟悉孔子的思想體系,熟悉他的時代,掌握盡可能多的材料,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以原文互證,才能探驪得珠,真正理解孔子。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三十而立,何謂立?孔子在另外的地方自己說了,不知禮,無以立。可見所謂立,就是知禮,知禮才能立於世上。這樣我們就知道,立,既不是「壯而有室」,更不是賺足了錢,當了官,才稱得上成家立業。吳甘霖在融貫孔子的言論和思想方面,下了功夫,《親愛的孔子老師》構思三年,再以兩年時間八易其稿,以活潑的語言寫出,深入淺出,竹筏渡人,其中頗有見其匠心之處。
譬如人們熟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漢儒據此提出「三綱五常」,更被後世的政治妄人曲解為血淋淋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借用這句當時的成語,一方面,他強調社會的等級,因為等級就是秩序,另一方面,吳甘霖在書中有令人會心的解釋:國君,臣子,父母,子女,各盡其責,各守其位,各自遵守各自的道德規範,這樣,國才像國,家才像家。換句話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要明,臣要賢,夫要慈,子要孝,這樣,基本的社會道德就立定了。
孔子讀易,《論語》中有明言,然而還是有人就此問題死纏亂打。吳甘霖知道,在孔子一生中,周易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所以他專闢一章,把一些我們熟知的故事和周易聯繫起來,而集中體現孔子身上最寶貴的察變化、知進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始終謙虛為懷的思想。
早在一九八七年,八十高齡的日本名作家井上靖,就寫了長篇小說《孔子》。將《論語》的零散材料串聯為小說,需要一種巧妙的結構方式。當時的井上先生苦心孤詣,虛構了一個名叫「蔫薑」(老生薑)的人物,在孔子死後幾十年,組織研究會,搜集和交流關於孔子言行的資料。小說正是通過蔫薑的演講來展開的。這和吳甘霖借助子貢的回憶,實有同妙。但吳甘霖不取虛構,逕用子貢,來得更輕易,也更自然。
《親愛的孔子老師》取材不限於《論語》,而及於《孔子家語》和《史記》等書,這是對《論語》的很好補充。《孔子家語》這些書,過去定為偽書,研究孔子的人不敢用,近年來拜出土簡帛之賜,使人相信其中的很多材料應有所本。盲目「疑古」造成的冤假錯案,很多可以平反了。
吳甘霖著書二十年,一貫主張用最輕鬆的方式,學最有用的智慧,鮮活淺易的同時不流於輕薄,更不會如某些人那樣,一味曲意逢迎市場。《親愛的孔子老師》既是他一貫風格的延續,又是一種新的嘗試,不僅在內容,也在形式。由衷希望讀到這本書的人,能在心中「還原孔子的真實形象」,並且知道,孔子告訴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二○○九年五月三日於美國紐約
試閱
1.千萬別當書呆子
「曾木頭」曾參又挨老師罵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笑出了淚水。
這一笑,讓我一下子驚醒過來。這才發覺,自己剛才做了一場夢。
我躺在床上,癡癡地看著窗外。月明星稀,秋風瑟瑟。
我回想著剛才的夢境,也回想著和老師一起度過的所有歲月。
那些美好的往昔,點點滴滴湧上心頭,歷歷如畫。
彷彿一切都沒有失去,彷彿老師還在我的身邊。
但這已經不可能了,老師早已逝去,留下我和那些弟子們,在懷念中度過新的一天又一天。想到這裡,淚水又悄然打濕了枕巾。
但是,為什麼夢中又想起曾參來呢?
為什麼他被老師「釘」,我反而那樣高興呢?
要知道,他也是老師晚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啊!
要知道,老師還將自己的孫子子思託付給他教育啊!
要知道,他被人稱為「超級孝子」啊!
到底在哪一點上,使我覺得與他格格不入呢?
我躺在床上,痴痴發呆,眼前不由浮現出一個這樣的情景──
那一天,我遵照老師的吩咐去外地辦事,回來後,正要進學堂的大門,卻發現曾參,這個成為老師的弟子還不到十天的小師弟,呆呆地站在門口,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
我不由問:「小師弟,你怎麼不進去啊?」
他哭喪著臉說:「老師在生我的氣,不讓我進去。」
我抬頭一看,門果然是關的。
據我所知,老師固然有時候對學生很嚴厲,但也從來沒有用過這樣的懲罰。何況,曾參還是一個剛剛入學不久的新生啊。
「究竟為什麼啊?」我關切地問。
「我也不知道。」 曾參一臉的茫然。
我開始「咚咚咚咚」地敲門。過了好一會兒,才聽到師弟冉求的聲音:「別敲了,曾參,等你想通以後再來吧!」
「冉求,開門,是我。」我大聲說。
門「吱呀」一聲開了。我快步走了進去,曾參也想跟進來,但冉求將他擋在了門外。
大門又關上了。
老師正在講課,見我進來,微微點了點頭,示意我快點坐好。
終於下課了,老師向我簡單詢問了一下辦事的情況,然後問:「曾參還在門口嗎?」
「在。」
「曾點呢?」
「老師,我在。」
曾點皺著眉頭站起來,看起來很不開心。他是曾參的父親,也是老師的學生。
「好,既然曾點也來了,就把曾參叫進來吧。」
曾參低著頭怯生生走進來,彷彿真的犯了什麼大錯。
不知為什麼,我很看不慣他那畢恭畢敬的樣子,就在他成為新生的第一天,我偷偷給他取了一個外號──「曾木頭」。
你看他,年紀不大,卻是一副幹什麼都循規蹈矩的模樣。老師說一他就絕對是一,老師說二他就絕對是二。嘴唇卻總是繃得緊緊的,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這些天,就沒見他笑過。
他看來不是一個惹事的人啊,怎麼會遭到老師這樣重的處罰呢?
這時,老師先看了看曾點,又看了看曾參,然後慢慢地說:「你們是父子,又都是我的學生,你們知道我為什麼生氣嗎?」
過了許久,曾點說:「我知道錯了,我不應該那樣打兒子。」
老師微微點了點頭,又轉過臉來問曾參:
「那你呢?你挨了打,我為什麼還要罰你站在門外呢?」
「一定是我幫父親做事時不用心,我以後一定改正。」
老師看了他好一會,接著又問:「還有別的原因嗎?」
「曾木頭」很認真地想了好一會,最後搖了搖頭說:「老師,弟子愚鈍,想不出更多的原因來。如果有,一定是我孝心不夠,惹得父親生氣。」「曾木頭」仍舊一臉的茫然。
老師歎了口氣說:「唉,你呀!」接著,對曾點說,「你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給大家說一下吧。」
原來,曾參前兩天幫助父親在瓜田鋤草,幹活時,不知又想起老師講過的哪句話,鋤頭下去,沒有鋤到草,卻將瓜秧的根鏟斷了。
在前面幹活的曾點,不經意間回頭看到了這樣的一幕,連忙喊:「欸,往哪裡鋤啊?小心瓜秧……」
話還沒說完,又一棵瓜秧被鏟斷了!
曾點氣急了,一把奪過鋤頭,大聲責駡:「你瞎了嗎?看看你幹的好事!」
曾參這才猛然警醒,小聲說:「可我剛剛在想老師講的課……」
這一辯解,曾點的氣就格外來的大。他隨手抄過一根粗木棍,對著曾參就是一頓痛打:
「這是在教室裡還是在田裡?別人是越學越聰明,你是越學越愚蠢。有你這樣混帳的兒子嗎?」
曾參既不躲閃也不求饒。曾點越打越生氣……
曾參被打得昏倒在地,好久才蘇醒過來。
曾點嚇得不知所措。沒想到,曾參一醒過來,竟然不顧傷痛,強撐著站起來,滿面笑容地對父親說:
「剛才您那麼費力地教導我,該不會累壞吧?」過了一會,他回到屋裡,拿起琴邊彈邊唱起來,想讓父親知道自己的身體安然無恙。
聽完曾點的講述,老師要大家談談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子游也是一個新同學,比曾參入學早不了幾天,兩人年齡相仿。他看了看老師,說:「我們幾位新同學的意見是,曾參鏟斷瓜秧固然不對,可是他後面的行為卻做得很好。這些天老師一直給我們講孝道,曾參的做法,正符合老師的教導啊。」
他的發言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贊同。
老師沒有當即表態,而是將目光轉向曾參說:「曾參,你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曾參說:「當時我只有一個念頭:既然犯錯惹父親不高興,就應該接受父親的責罰。您多次教導我們為人子女要懂得﹃孝﹄,而能夠贍養父母只是最低層次的孝,最難的是能始終對父母和顏悅色,不讓他們不高興。所以我才裝作若無其事,以免父親擔心。」
「真是一個孝順的兒子啊!」老師說。但接下來的話又讓我們大吃一驚,「可惜,你是一個十分愚蠢的孝子!
「你知道舜帝的故事吧?舜的父親叫瞽瞍。舜非常孝順他的父親,父親要使喚他,他總是在旁邊;但父親想殺掉他時,他卻每次都會想辦法逃掉。父親用小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會逃走。舜這樣做的結果,使瞽瞍沒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責,而舜也沒有喪失孝道。可你呢,父親大發雷霆時,你寧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盡了孝道,但萬一你被打死了怎麼辦?不僅會給你父親留下一輩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會讓父親陷於殺子的不義之中。有哪一種行為比這更不孝呢?」
「曾木頭」臉色慘白,額頭沁出了汗珠兒,說:「老師,我知錯了,以後一定改。」
老師接著對曾點說:「你是最早跟隨我的學生之一,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學習,更應該懂得為人、為父和君子之道。孩子犯了一點錯誤,怎麼能夠這樣痛打他?我曾再三對你們說:我們的學問,以修身為本,只有修身修得好,才能持家,只有持家得好,才能治國平天下。你應不應該反省啊?」
「老師指責的是,弟子記住了,今後一定改正。」曾點也滿頭是汗地點頭。
這天的情景,深深刻在了所有學生的心中,更刻在了我的心中。由此,我們共同得出了一個結論:老師的學問,是鮮活的,而不是死板一塊。
而且,這不僅加深了我認為曾參真是「曾木頭」的印象,同時也強化了我對學習應該更加重視靈活。
2. 思無邪:生命最好的狀態
我以為自己走錯地方了!
我以為自己的耳朵出問題了!
這裡,難道是老師經常講道、講禮的地方嗎?
這裡,難道是最嚴肅的學堂嗎?
朗朗的書聲,正從裡面傳來: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有位伊人,
在水一方。
……
這是一首詩!而且,這還是一首想念美女的愛情詩。乍一聽,讓人心旌蕩漾,甚至遐想聯翩。
作為一個和老師一同周遊列國並經常參加國際交往活動的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因為不僅在出外時,常看到有人藉詩歌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且在一些外交場合,吟唱詩歌也是經常被採用的形式。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這樣的情詩,只能在那些山野之地出現,有時,在某些歡宴場合也偶而會出現。但怎麼可能在這裡||老師給我們講述治國安邦之道的杏壇出現,甚至有這麼多人同時誦讀這樣的詩呢?
這是怎麼啦?僅僅離開兩三個月,難道學校就有了這麼大的變化?
難道老師不在嗎?
難道是哪個調皮的傢伙,趁著老師不在,竟然挑起了一場「校園政變」?
我滿腹狐疑地走了進去,卻發現所有同學都在投入地念這首詩歌,這其中,有老師最早的弟子、年紀和他差不多的曾點,還有老師的兒子孔鯉。
更讓我難以相信的是:老師竟然站在講台上,應著大家念詩的節奏,用手指輕輕敲打著桌子。
他沒有發現我進去,只是半瞇著眼,滿臉微笑,完全一副陶醉在詩歌意境中的神情。
這是怎麼啦?難道老師由於政治上的失意,尤其是冉求、宰予等弟子在政治上的錯誤,使老師傷透了心,因此乾脆「墮落」了嗎?
老師剛開始點評,抬頭看見我,說:「啊,子貢回來了,趕緊坐好,正好一起聽聽。」
接著,老師便向我們介紹:
這一段時期以來,鑒於諸侯國之間連年的混戰,加上社會風氣的變化,致使了文化的沒落,老師便希望通過刪《詩》、《書》和定禮樂,來促使文化的復興,並透過文化的復興,來促使社會風氣積極變化。
幾百年以來,眾多諸侯國中產生了一千多首詩歌,但是良莠不齊。老師便從中整理出了三百首,名為《詩三百》。
這時同學子游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一千多首詩歌,您為什麼只留下了三百首,依據是什麼?﹂
老師回答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就是思想純正。」
大家靜靜地聽,這時,「曾木頭」畏畏縮縮地提出了一個疑問:「老師,像﹃蒹葭﹄這樣的詩歌,抒發的是男女的情愛嗎?」
「應該是吧!」
老師笑咪咪地看著他,點點頭。
這時,曾參的聲音就大許多了,他聲音有些顫抖,問:「那麼,這樣的詩歌,是不是與禮不合啊?難道這樣的情愛詩,也是﹃思無邪﹄嗎?」
老師看了看曾參,卻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大家:「你們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疑問?」
有的年輕同學不好意思,但還是點了點頭。
老師笑了笑,然後語重心長地說:「曾參,你們有那樣的疑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們可不要把我的教育弄得太枯燥了。要知道,食色,性也||吃飯、喜歡異性,這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兩種需求啊。就算是政治和道德也應該符合人的本性。那些抒發人間最美好愛情的詩歌,當然可以說是﹃思無邪﹄了。」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我真不敢相信老師會提出這樣的觀點。
談到愛情這個話題,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尤其是年輕的同學,既有些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掩飾不住的興奮。也難怪,他們可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更何況,這可是以前課堂上從未涉及過的話題。
老師接著笑咪咪地說:「莫非在你們眼裡,我老頭子就只會關心政治和道德?或者,只應該關心政治和道德?我告訴你們,我在教育你們關心政治、道德和禮的同時,也希望你們關心自己的生命和人生。一句話,我希望你們也要學會讓自己的生命詩意起來!」
老師接著又念了一首「關雎」的詩:
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這首詩,也同樣給了我們極大的美感。
老師接著告訴我們,他把這首詩,放到了《詩三百》之首。
那麼,為什麼竟然將它放在第一篇呢?
老師說:「這首詩,所抒發的情感,正是最純真的情感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是真正﹃思無邪﹄的高度體現啊!」
老師的話,很快激發了我們學習《詩三百》的強烈興趣。之後,老師又列舉了學《詩三百》的種種好處||
可以激發情趣,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團隊感,可以學到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遠則可以用來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鳥獸草木的名稱,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識……
在之後的日子裡,隨著對《詩三百》的進一步瞭解,我越來越感到老師所言非虛。
讀《白圭》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讓我感到了自我修煉的價值。白圭上的污點可以磨掉,但言語中的污點卻無法磨去。這讓我們怎能不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
誦讀《伐檀》、《碩鼠》時,激起了我對黑暗政治的痛恨,並喚起了我有朝一日有機會出仕為官,一定要實現政治清明理想的決心;讀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時,牽動了我的思念之情。我不由自主想起了當年到魯國跟隨老師學習前,在河邊柳樹下和青梅竹馬的鄰家小妹依依惜別的情景。唉,也不知道她現在身在何方,嫁給了誰?
從沒想到自己的感情這樣豐富,原來詩歌可以讓人的內心變得如此柔軟和優美。
以前一直是忙忙碌碌,不是經商賺錢就是探討學問,似乎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東西可言。但《詩三百》卻突然給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原來我們可以更詩意地生活!
以往那些不曾留意的點點滴滴,現在換一種方式去感受,也能增添生命的喜悅。
即使是看著每天都升起的太陽,心中也會由衷地歡喜起來!
杏壇中,一時掀起了誦讀和研討《詩三百》的熱潮。
「曾木頭」曾參又挨老師罵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笑出了淚水。
這一笑,讓我一下子驚醒過來。這才發覺,自己剛才做了一場夢。
我躺在床上,癡癡地看著窗外。月明星稀,秋風瑟瑟。
我回想著剛才的夢境,也回想著和老師一起度過的所有歲月。
那些美好的往昔,點點滴滴湧上心頭,歷歷如畫。
彷彿一切都沒有失去,彷彿老師還在我的身邊。
但這已經不可能了,老師早已逝去,留下我和那些弟子們,在懷念中度過新的一天又一天。想到這裡,淚水又悄然打濕了枕巾。
但是,為什麼夢中又想起曾參來呢?
為什麼他被老師「釘」,我反而那樣高興呢?
要知道,他也是老師晚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啊!
要知道,老師還將自己的孫子子思託付給他教育啊!
要知道,他被人稱為「超級孝子」啊!
到底在哪一點上,使我覺得與他格格不入呢?
我躺在床上,痴痴發呆,眼前不由浮現出一個這樣的情景──
那一天,我遵照老師的吩咐去外地辦事,回來後,正要進學堂的大門,卻發現曾參,這個成為老師的弟子還不到十天的小師弟,呆呆地站在門口,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
我不由問:「小師弟,你怎麼不進去啊?」
他哭喪著臉說:「老師在生我的氣,不讓我進去。」
我抬頭一看,門果然是關的。
據我所知,老師固然有時候對學生很嚴厲,但也從來沒有用過這樣的懲罰。何況,曾參還是一個剛剛入學不久的新生啊。
「究竟為什麼啊?」我關切地問。
「我也不知道。」 曾參一臉的茫然。
我開始「咚咚咚咚」地敲門。過了好一會兒,才聽到師弟冉求的聲音:「別敲了,曾參,等你想通以後再來吧!」
「冉求,開門,是我。」我大聲說。
門「吱呀」一聲開了。我快步走了進去,曾參也想跟進來,但冉求將他擋在了門外。
大門又關上了。
老師正在講課,見我進來,微微點了點頭,示意我快點坐好。
終於下課了,老師向我簡單詢問了一下辦事的情況,然後問:「曾參還在門口嗎?」
「在。」
「曾點呢?」
「老師,我在。」
曾點皺著眉頭站起來,看起來很不開心。他是曾參的父親,也是老師的學生。
「好,既然曾點也來了,就把曾參叫進來吧。」
曾參低著頭怯生生走進來,彷彿真的犯了什麼大錯。
不知為什麼,我很看不慣他那畢恭畢敬的樣子,就在他成為新生的第一天,我偷偷給他取了一個外號──「曾木頭」。
你看他,年紀不大,卻是一副幹什麼都循規蹈矩的模樣。老師說一他就絕對是一,老師說二他就絕對是二。嘴唇卻總是繃得緊緊的,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這些天,就沒見他笑過。
他看來不是一個惹事的人啊,怎麼會遭到老師這樣重的處罰呢?
這時,老師先看了看曾點,又看了看曾參,然後慢慢地說:「你們是父子,又都是我的學生,你們知道我為什麼生氣嗎?」
過了許久,曾點說:「我知道錯了,我不應該那樣打兒子。」
老師微微點了點頭,又轉過臉來問曾參:
「那你呢?你挨了打,我為什麼還要罰你站在門外呢?」
「一定是我幫父親做事時不用心,我以後一定改正。」
老師看了他好一會,接著又問:「還有別的原因嗎?」
「曾木頭」很認真地想了好一會,最後搖了搖頭說:「老師,弟子愚鈍,想不出更多的原因來。如果有,一定是我孝心不夠,惹得父親生氣。」「曾木頭」仍舊一臉的茫然。
老師歎了口氣說:「唉,你呀!」接著,對曾點說,「你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給大家說一下吧。」
原來,曾參前兩天幫助父親在瓜田鋤草,幹活時,不知又想起老師講過的哪句話,鋤頭下去,沒有鋤到草,卻將瓜秧的根鏟斷了。
在前面幹活的曾點,不經意間回頭看到了這樣的一幕,連忙喊:「欸,往哪裡鋤啊?小心瓜秧……」
話還沒說完,又一棵瓜秧被鏟斷了!
曾點氣急了,一把奪過鋤頭,大聲責駡:「你瞎了嗎?看看你幹的好事!」
曾參這才猛然警醒,小聲說:「可我剛剛在想老師講的課……」
這一辯解,曾點的氣就格外來的大。他隨手抄過一根粗木棍,對著曾參就是一頓痛打:
「這是在教室裡還是在田裡?別人是越學越聰明,你是越學越愚蠢。有你這樣混帳的兒子嗎?」
曾參既不躲閃也不求饒。曾點越打越生氣……
曾參被打得昏倒在地,好久才蘇醒過來。
曾點嚇得不知所措。沒想到,曾參一醒過來,竟然不顧傷痛,強撐著站起來,滿面笑容地對父親說:
「剛才您那麼費力地教導我,該不會累壞吧?」過了一會,他回到屋裡,拿起琴邊彈邊唱起來,想讓父親知道自己的身體安然無恙。
聽完曾點的講述,老師要大家談談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子游也是一個新同學,比曾參入學早不了幾天,兩人年齡相仿。他看了看老師,說:「我們幾位新同學的意見是,曾參鏟斷瓜秧固然不對,可是他後面的行為卻做得很好。這些天老師一直給我們講孝道,曾參的做法,正符合老師的教導啊。」
他的發言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贊同。
老師沒有當即表態,而是將目光轉向曾參說:「曾參,你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曾參說:「當時我只有一個念頭:既然犯錯惹父親不高興,就應該接受父親的責罰。您多次教導我們為人子女要懂得﹃孝﹄,而能夠贍養父母只是最低層次的孝,最難的是能始終對父母和顏悅色,不讓他們不高興。所以我才裝作若無其事,以免父親擔心。」
「真是一個孝順的兒子啊!」老師說。但接下來的話又讓我們大吃一驚,「可惜,你是一個十分愚蠢的孝子!
「你知道舜帝的故事吧?舜的父親叫瞽瞍。舜非常孝順他的父親,父親要使喚他,他總是在旁邊;但父親想殺掉他時,他卻每次都會想辦法逃掉。父親用小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會逃走。舜這樣做的結果,使瞽瞍沒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責,而舜也沒有喪失孝道。可你呢,父親大發雷霆時,你寧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盡了孝道,但萬一你被打死了怎麼辦?不僅會給你父親留下一輩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會讓父親陷於殺子的不義之中。有哪一種行為比這更不孝呢?」
「曾木頭」臉色慘白,額頭沁出了汗珠兒,說:「老師,我知錯了,以後一定改。」
老師接著對曾點說:「你是最早跟隨我的學生之一,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學習,更應該懂得為人、為父和君子之道。孩子犯了一點錯誤,怎麼能夠這樣痛打他?我曾再三對你們說:我們的學問,以修身為本,只有修身修得好,才能持家,只有持家得好,才能治國平天下。你應不應該反省啊?」
「老師指責的是,弟子記住了,今後一定改正。」曾點也滿頭是汗地點頭。
這天的情景,深深刻在了所有學生的心中,更刻在了我的心中。由此,我們共同得出了一個結論:老師的學問,是鮮活的,而不是死板一塊。
而且,這不僅加深了我認為曾參真是「曾木頭」的印象,同時也強化了我對學習應該更加重視靈活。
2. 思無邪:生命最好的狀態
我以為自己走錯地方了!
我以為自己的耳朵出問題了!
這裡,難道是老師經常講道、講禮的地方嗎?
這裡,難道是最嚴肅的學堂嗎?
朗朗的書聲,正從裡面傳來: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有位伊人,
在水一方。
……
這是一首詩!而且,這還是一首想念美女的愛情詩。乍一聽,讓人心旌蕩漾,甚至遐想聯翩。
作為一個和老師一同周遊列國並經常參加國際交往活動的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因為不僅在出外時,常看到有人藉詩歌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且在一些外交場合,吟唱詩歌也是經常被採用的形式。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這樣的情詩,只能在那些山野之地出現,有時,在某些歡宴場合也偶而會出現。但怎麼可能在這裡||老師給我們講述治國安邦之道的杏壇出現,甚至有這麼多人同時誦讀這樣的詩呢?
這是怎麼啦?僅僅離開兩三個月,難道學校就有了這麼大的變化?
難道老師不在嗎?
難道是哪個調皮的傢伙,趁著老師不在,竟然挑起了一場「校園政變」?
我滿腹狐疑地走了進去,卻發現所有同學都在投入地念這首詩歌,這其中,有老師最早的弟子、年紀和他差不多的曾點,還有老師的兒子孔鯉。
更讓我難以相信的是:老師竟然站在講台上,應著大家念詩的節奏,用手指輕輕敲打著桌子。
他沒有發現我進去,只是半瞇著眼,滿臉微笑,完全一副陶醉在詩歌意境中的神情。
這是怎麼啦?難道老師由於政治上的失意,尤其是冉求、宰予等弟子在政治上的錯誤,使老師傷透了心,因此乾脆「墮落」了嗎?
老師剛開始點評,抬頭看見我,說:「啊,子貢回來了,趕緊坐好,正好一起聽聽。」
接著,老師便向我們介紹:
這一段時期以來,鑒於諸侯國之間連年的混戰,加上社會風氣的變化,致使了文化的沒落,老師便希望通過刪《詩》、《書》和定禮樂,來促使文化的復興,並透過文化的復興,來促使社會風氣積極變化。
幾百年以來,眾多諸侯國中產生了一千多首詩歌,但是良莠不齊。老師便從中整理出了三百首,名為《詩三百》。
這時同學子游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一千多首詩歌,您為什麼只留下了三百首,依據是什麼?﹂
老師回答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就是思想純正。」
大家靜靜地聽,這時,「曾木頭」畏畏縮縮地提出了一個疑問:「老師,像﹃蒹葭﹄這樣的詩歌,抒發的是男女的情愛嗎?」
「應該是吧!」
老師笑咪咪地看著他,點點頭。
這時,曾參的聲音就大許多了,他聲音有些顫抖,問:「那麼,這樣的詩歌,是不是與禮不合啊?難道這樣的情愛詩,也是﹃思無邪﹄嗎?」
老師看了看曾參,卻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大家:「你們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疑問?」
有的年輕同學不好意思,但還是點了點頭。
老師笑了笑,然後語重心長地說:「曾參,你們有那樣的疑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們可不要把我的教育弄得太枯燥了。要知道,食色,性也||吃飯、喜歡異性,這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兩種需求啊。就算是政治和道德也應該符合人的本性。那些抒發人間最美好愛情的詩歌,當然可以說是﹃思無邪﹄了。」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我真不敢相信老師會提出這樣的觀點。
談到愛情這個話題,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尤其是年輕的同學,既有些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掩飾不住的興奮。也難怪,他們可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更何況,這可是以前課堂上從未涉及過的話題。
老師接著笑咪咪地說:「莫非在你們眼裡,我老頭子就只會關心政治和道德?或者,只應該關心政治和道德?我告訴你們,我在教育你們關心政治、道德和禮的同時,也希望你們關心自己的生命和人生。一句話,我希望你們也要學會讓自己的生命詩意起來!」
老師接著又念了一首「關雎」的詩:
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這首詩,也同樣給了我們極大的美感。
老師接著告訴我們,他把這首詩,放到了《詩三百》之首。
那麼,為什麼竟然將它放在第一篇呢?
老師說:「這首詩,所抒發的情感,正是最純真的情感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是真正﹃思無邪﹄的高度體現啊!」
老師的話,很快激發了我們學習《詩三百》的強烈興趣。之後,老師又列舉了學《詩三百》的種種好處||
可以激發情趣,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團隊感,可以學到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遠則可以用來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鳥獸草木的名稱,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識……
在之後的日子裡,隨著對《詩三百》的進一步瞭解,我越來越感到老師所言非虛。
讀《白圭》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讓我感到了自我修煉的價值。白圭上的污點可以磨掉,但言語中的污點卻無法磨去。這讓我們怎能不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
誦讀《伐檀》、《碩鼠》時,激起了我對黑暗政治的痛恨,並喚起了我有朝一日有機會出仕為官,一定要實現政治清明理想的決心;讀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時,牽動了我的思念之情。我不由自主想起了當年到魯國跟隨老師學習前,在河邊柳樹下和青梅竹馬的鄰家小妹依依惜別的情景。唉,也不知道她現在身在何方,嫁給了誰?
從沒想到自己的感情這樣豐富,原來詩歌可以讓人的內心變得如此柔軟和優美。
以前一直是忙忙碌碌,不是經商賺錢就是探討學問,似乎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東西可言。但《詩三百》卻突然給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原來我們可以更詩意地生活!
以往那些不曾留意的點點滴滴,現在換一種方式去感受,也能增添生命的喜悅。
即使是看著每天都升起的太陽,心中也會由衷地歡喜起來!
杏壇中,一時掀起了誦讀和研討《詩三百》的熱潮。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