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內的莊子
一個新的莊子圖像對於我們今日了解儒家及中國哲學,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新視野?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莊子為什麼不屬於道家?
如果他不是道家人物,他的思想如何定位?
一個新的莊子圖像對於我們今日了解儒家及中國哲學,
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新視野?
莊子道家說始於漢代,但這種學派歸屬在歷代常受到修正,楊儒賓最新論著《儒門內的莊子》可視為第三波修正運動中的一環。繼承晚明王夫之、方以智的莊子觀,透過重新解讀莊子的語言、隱喻、技術、身體、氣化諸概念,主張莊子提供一種新的主體範式,這種新的主體範式奠定了非定命論的氣化世界觀。本書指出,莊子和孔子有特殊的地理風土與文化風土的淵源,孔子是《莊子》內篇的典範人物,兩人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軸心時代,有另類的人文精神的傳承關係。
目錄
序言
導論——道家之前的莊子
一、前言——回到原點
二、《莊子》與莊子
三、道之行程即體道之旅
四、兩種渾沌與孔老
五、從氣化主體到形氣主體
六、結論——「儒門」的合法性
壹、莊子與東方海濱的巫文化
一、前言
二、《莊子》古本與巫
三、東方的神話空間:姑射山
四、「西方的」神話空間:崑崙山
五、天文知識與昇天
六、鳥與風
七、漆園、長桑君與東海
八、結論——殷商文化的折射
貳、儒門內的莊子
一、一條明顯而又受忽視的線索
二、孔子在《莊子》內篇
三、同鄉與同族
四、《易》風《庸》魂
五、莊子的「物」與「庸」
六、結論——密拿瓦之鷹是否飛得太晚?
叁、遊之主體
一、釋義:「主體」與「遊」
二、形—氣—神=主體
三、天均主體與氣化世界
四、物化=物
五、心有天遊
六、乘物遊心
七、結語——未濟的圓遊
肆、莊子的卮言論
一、前言
二、無言的理由
三、渾圓的卮言
四、三言與滑稽
五、形氣主體與卮言的生成
六、兩行的「道言」
伍、卮——道的隱喻
一、前言
二、歸墟
三、渾天
四、陶均
五、風
六、無盡的身體
七、結論
陸、技藝與道
一、兩種知與兩種技藝
二、純白不備
三、官知止而神欲行
四、所見無全牛
五、技藝與養生
六、技術的年代
柒、無知之知與體知
一、前言
二、神巫之知
三、「知之濠上」之知
四、「無知之遊」之知
五、技藝之知
六、般若智
七、直覺之知
八、體知的復權
捌、莊子與人文之源
一、重讀的必要
二、莊老異同
三、人文的背叛或證成?
四、人文之源與氣化主體
五、人文之源:語言與技藝
六、同一、解構與創化
七、第三期的人文莊子說
結論——莊子之後的《莊子》
附錄: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
一、離形去知
二、循耳目內通
三、聯覺與心凝形釋
四、心氣同流
五、解牛的身體基礎
六、體盡無窮
序/導讀
序言(節錄)
莊子研究的書這麼多,為什麼還要寫這本書?真正的動機大概只能有一個:因為我認為莊子想要傳達的消息還沒被充分地傳達出來。因為還沒被充分表達出來,所以莊子被置放在中國思想版圖上的位置可能是誤置了。也正因為有可能誤置了位置,所以莊子不屬於莊子學,戰國時期宋國蒙地的那位莊周和綿延流長的莊子詮釋學史上的那位莊子名同,卻是實異;貌合,偏又神離。就思想類型而言,兩人並不同型,最多只是近親的關係。
如果真有兩位莊子,一位是戰國時期確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莊周,一位是被詮釋出來的《南華真經》此文本上的莊子,那麼,如何解釋這兩位莊子間的異同?此工作將是本書能否處理得好最根本的關鍵。筆者這樣的對照似有機會還莊子真面目,其實也是高度抽象的產物。先別說詮釋學上「作者原意」所帶來的理論難題,即就《莊子》本身理解,也是困難重重。因為《南華真經》文本有可能不是只有一人撰寫,此書上顯現出來的莊子從來不只一種面貌,因此,也有可能不只一位莊子。
既然歷史上存在的莊周與《莊子》一書中單一而客觀的聲調之莊子都渺不可得,筆者宣稱莊子旨義尚未充分展現,所以要重探莊子原義,這樣的論斷相當危險,好像前人的莊子研究都是多餘的一樣。事實當然不是這樣,不管是從前代學者的注解與闡釋,或是從近現代學者的研究當中,我個人都受益匪淺。在現代學術機制建立前的莊學傳統中,注釋是最重要的詮釋方式,歷代莊學名家通常借注釋以發揮莊子大義。時序進入20世紀後,中國學界有個打造新學術的大工程,現代論文形式或專書形式的莊子研究才慢慢成形。這兩個階段的莊子研究偏重面不同,但各可發明《南華》真義,筆者當然也受惠於這兩個傳統的詮釋。
近代之前的《莊子》詮釋史源遠流長,每個歷史階段提供的莊子圖像不一樣,大致說來,筆者認為我們現在對莊子的理解受到早期莊學詮釋傳統的影響最大,司馬遷、向郭(向秀與郭象)與成玄英這三位莊學早期的詮釋者奠定了後世莊學的圖像。現存最早期的三家之說皆足以自立,他們的論點能流傳至今,是有道理的。談玄理能談到向、郭層次,談何容易,向、郭的無言獨化之說提供了本書一種全體性的波狀相連的氣化世界觀。談體證工夫能深入到成玄英所述重玄之境,同樣也不容易。從成玄英到陸西星,我相信這些道士對莊子工夫論的貢獻是遠比大多數名儒高僧的著作來得大的,他們常被當代學者有意無意地視為將莊子帶上了歧途,筆者不相信此種判斷。這些丹道道士以己身為鼎爐,九轉丹成,我相當尊重他們的洞見。至於司馬遷所呈顯出來的莊子,其人顯示出一種反體制的抗議色彩,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司馬遷個人的命運,此種存在主義式的莊子對成長階段的年輕學者是有無可抗拒的吸引力的,我們不會忘掉:在專制時期,莊子曾撫慰過多少飽受命運摧殘的士子之心靈。
至於近現代的莊學研究,其成績也相當可觀。如果我們以戰後華人學術社群的先秦諸子研究為例,我們發現《莊子》一書和其他先秦諸子的著作相比之下,其研究確實新義較多,尤其在語言哲學與美學的領域,當代學者的研究幫助了我們理解莊子哲學久受忽視的一面。這兩個領域久受忽視,主因是秦漢後,中國思想在語言哲學方面並沒有突破性的進展;而在美學方面,也多呈現星點般的洞見,沒有像工夫論、心性論、政治哲學方面有成系統的論述傳統。美學與語言哲學在上一世紀卻是歐美思潮的強項,名家輩出,各領風騷。國人生於斯世,「預流」其學,自然較易獲得成果。
最近十年來,莊子研究有越來越熱的勢頭,兩岸三地,皆有名家。尤其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近年來持續推動國內莊子學者與歐美學者的對話,對話是實實在在的對話,甚至是火辣辣的對話,莊子被放在一個和以往迥不相同的思想冶煉爐裡伏煉,精彩四射。其後座力的震撼效果也是很可觀的,轟隆巨響之聲至今猶然在耳。雖然參與討論的中、外學者之觀點並不一致,但總體的大方向很值得注意,筆者相信一種新的莊子圖像已慢慢地浮現,這個新莊子圖像的名稱,甚至內涵都還沒有較一致的共識,但其方向大致指向一種關懷存有;強調主體的美感、語言向度;帶有一種尊重差異的民主精神之人文自然觀;而這些視角之所以成形,乃因莊子的主體是氣化交感的主體。筆者多次參與文哲所主辦的工作坊,也參與額外加碼的民宿讀書會,受益極多,這些學界畏友提供了筆者一種越來越活潑的莊子形象,一種更帶有現代價值體系:注重差異、語言風格、心物平等的莊子逐漸明晰起來。筆者非常感謝這些年來與我共學、論辯的這些國內、外友人
筆者玩索莊子多年,早年也有《莊子》的專書行於世,但較為完整的莊子思想圖像可以說是十年來受到國內與域外同行學者的刺激而逐漸成形的。如論本書的源頭與基礎,則可溯至長久以來,我個人對形氣主體的基本關懷以及對晚明「天均之學」的重新解讀。「形氣主體」一詞也可稱作「氣化主體」,這兩個詞語雖由我所撰,卻非杜撰,它們是源自小傳統常說的「形—氣—神」之改寫。本書最早撰寫的一篇文章即探討莊子身體觀的特色,這篇文章也是我任教後,第一篇的身體論述。爾後隨著理解逐漸加深,我漸漸地趨向於認為:「形氣主體」不只是莊子哲學重要的成分,它的地位更重要,是基源本體論的核心。莊子哲學應該落實到形氣主體上解釋,從語言、技藝、遊觀到具體處世,莫不如此。我相信莊子的形氣主體是種身體理性的作用體,形氣本身孕育了語言發展、與物相契的原始秩序之潛存構造,這種形氣主體是透過氣的波動迴盪與世同在的。莊子哲學是氣化的動態的哲學,是心理合一、與世共在衍化的哲學,他的有先於無,人文建構先於解構批判。換言之,形氣主體即是生活世界的本體。我相信莊子對人文精神的貢獻,不遜於孟、荀。孟子的道德意識、荀子的文史意識、莊子的遊化意識,都是很根源的人文精神之基礎。學界對孟子的研究較透徹,莊子和荀子還大有重讀的空間。
莊子沒有說過:乃所願則學孔子或學老子之類的話語,本書卻以「儒門內的莊子」之名冠此書,這個書名顯然會帶來爭議。因為,既然莊子不以教下哲學家自居,那麼,論者如果批判道:我們其實不用承擔太多的歷史的包袱,不要用「學派」之類的術語框住他,這樣的定位似乎更合理。我同意這種批評有說服力,也很樂意拋棄歷史上發生過的學派的標籤,但對「儒門內」一詞,筆者認為依然可以成說。儒家有各種類型,韓非子說過:孔子逝世後,儒分為八,八派的具體內容很難一一指認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單一的儒家。尤其從公元11世紀理學興起以後,中國境內即有種既強調宇宙氣化、生生不息的超越哲學,這支超越哲學也是強調天人參化的形氣主體哲學,北宋與晚明的儒家多有此主張。這類型的儒家可稱為「天均哲學」的儒家,筆者相信天均哲學在當代更形重要。天均哲學的儒家走的這條路和莊子走的那條陌生而豐饒的大道,基本上是同方向的。莊子穿越了在其自體的無之意識,進入意義形式興起的「卮言—物化—遊心」主體,這種主體是人文之源的主體,莊子的立場結穴於此。莊子和天均哲學的儒家同樣主張以「有」證「無」,晚明的覺浪道盛、方以智、王夫之等人主張《莊子》具有《中庸》、《易傳》的靈魂,它們共同奠定了儒家形上學的基礎,我認為「莊孔同參」有足以成說之處。
導論
道家之前的莊子
一、前言:回到原點
本書想回到詮釋的原點,對《莊子》一書重新定位。所謂詮釋的原點也就是《莊子》此書形成之後而尚未被劃歸學派之前,具體地說,也就是孔老之後、秦漢之前的戰國中期階段的思想史位置。那個階段的一位思想家莊子生於殷商遺民組成的國家宋國,其時正是後世所謂的諸子百家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原的空氣中浸潤著中國史上最富生機的思想養分,尤其孔子與老子提供的思想更成了當時不少思想家思索問題的起點。莊子有所思,有所撰述,後來經過一段我們尚未明瞭的過程,有(或有些)他的學生或私淑者承其意,續有創作,後遂被集成一部《莊子》古本的著作。在以《莊子》為名的這部先秦古籍中,莊子們(含莊子本人及其他可能的作者)展開了一種獨特的論述。秦漢以後的史家對此書的論述有所詮釋,並加以分門分派,莊子本人的思想被列到「道家」名下。本書不認為兩漢史家的歸類是合理的,所以想回到現行三十三篇本《莊子》展開的思想世界,直接依原始文本立義。然而,以文本為原點並不表示本書橫空出世,事實上,本書的完成受益於歷代的《莊子》注本非淺,本書的詮釋背後有《莊子》學史的背景。
研究《莊子》的學者通常都想回到《莊子》此原典,在原典中尋找思想發軔的原點。然而,「原點」一詞本來即神祕,預設《莊子》注釋史背景的原點更神祕。如果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一部原點的《莊子》,一部支持《莊子》原典所展現的原點之思想世界的《莊子》學史,也都不知該從何說起!
《莊子》文字極佳,卻深邃不好讀。像《莊子》這樣影響兩千多年東亞思想史的著作,其論點一再被翻新,各種詮釋觀點跨越的幅度很大,卻又常能打動不同時代、不同宗教立場人士的心靈,它的內容如果不深邃玄妙,是很難想像的。但《莊子》之難讀不僅在內容,連承載內容的文字該怎麼看,都容易有爭議。《莊子》的文字風格很強,不少謬悠之說與荒唐之言,像銀河般流動,浩瀚無垠。莊子的作品乍看之下,常不免語義跳脫,文脈多歧,所以才會有注家的作品和被注解的經典同樣難懂的情況。《莊子》的詮釋空
試閱
一、前言
巫在早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早自近代國學奠基者的劉師培、王國維以下,已一再提及斯義。巫是上古文獻中所能見到的最重要的宗教人,也是涵義最廣的宗教人。如果我們認為在文明發展的初階,所有的知識都離不開宗教的母胎,宗教的知識總會以或隱或顯的方式滲透到所有的文化的分枝的話,那麼,中華文明當也不例外。筆者相信:最早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學、戲劇等等的知識都可看到巫文化的胚胎。
本文想探討莊子與巫文化的關係。莊子為公元前3、4世紀的哲人,其時「道術(已)為天下裂」,這是史家所謂「哲學突破」的時代,巫已很難再掌握太多的知識,因此,也沒有那麼大的文化詮釋權力。但筆者認為巫文化在莊子思想仍占有相當重要的分量,莊子不但借助巫文化的因素當作他敘述時的核心架構,莊子思想的核心義往往也是來自於對巫文化源頭的轉化。筆者嘗試作文化解碼的工作,此工作一方面探索莊子思想的起源問題;一方面也希望探觸到從莊子思想的起源到其思想本質的建立之間的轉換過程。這樣的轉換過程包含了敘述時所使用的巫文化因素,也包含了從巫的精神內涵到莊子體道論的轉化。本文由於篇幅所限,重點將落在起源的問題上面。二、《莊子》古本與巫
關於莊子思想的起源問題,從《莊子.天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以下,言之者多矣,解釋相當紛歧,據筆者粗淺的統計,比較流行的說法大概有下列各種:「歸本於老子」(司馬遷)、「源於太一」(莊子本人)、「源於儒家」(韓愈)、「源於楊朱」(朱子)以及「自成一家」(郭象)諸說,這些說法雖然證據強弱不同,但大體可說言而有據。其中,筆者認為論證最薄弱者當是「楊朱說」。此說雖得到一些大有來歷的人物之支持,但這樣的說法不管就外在的歷史淵源或就內在的理論考量,都找不出較強的證據足以支持此說。「自成一家」之說最難反駁,但這樣的解釋事實上也可以說沒有作出太多的解釋。沒有人會否認莊子已成一家之言,但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沒有任何思想是獨特到自創己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任何獨創的思想總需要滋養此思想之傳統,所以「自成一家」與影響兩說並不構成任何互反的關係。這個理論最多只能說明莊子綜合百家,而無一家可歸納之。「太一說」則是種形上學的提法,這樣的解釋可以給世間的任何學問一種形而上的保障,但此說無關史實。「源於老子」之說頗有文獻之依據,歷代提出此說者的公信力都比較高。但此說依然僅能解釋莊子思想之部分因緣,而不足於解釋莊子與老子兩者思想之差異。至於「莊出孔說」,此說如作為哲學或思想史的解釋,其言論似有一獨特理路。但作為歷史的解釋,此一說法似乎不太能成為有力的論述。
上述所說的幾種論點之是非得失,牽涉到歷史文獻的諸多檢證,枝蔓甚廣,當專文檢證,此處姑且不論。「莊子思想起源於巫文化」的說法當然不像上述諸說那般受到注目,但自從聞一多提出「古道教」之說後,莊子與原始宗教的關係已不是太陌生的子題,《莊子》書中蘊含的神話題材,現在更是日益受到學界重視。然而,從巫或薩滿教(見下文)的角度重新詮釋《莊子》,此工作恐仍大有發展的空間。筆者作的這個工作當然無法推翻或取代前人所提的各種「源出」說,筆者也不作此想。本文的意圖只是想突顯《莊子》一書較少被正視的「巫」文化之因素,《莊子》書中這種類型的巫文化因素之內涵及其轉換,不管對我們想了解莊子本人的思想或對我們想了解先秦道家精神史變遷的人而言,應該都會帶來一些啟示。本文想從「巫」的角度重新探討莊子思想的起源,但本文的前提頗涉曖昧,因為「巫」的角色甚多,涵義甚廣。《說文》釋「巫」字云:「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褎舞形。」許慎作的雖然是字詞的解釋,但他指出巫的兩大特色:(一)溝通神人,(二)巫是舞藝(廣義來說,藝術)修養甚高的人,這兩點都極中肯。晚近研究巫的學者,其主要論點往往亦不出此兩者。但這兩點的具體內涵需要再擴充,如「事無形」一詞尚可包含祭儀、巫的人格特質等等。舞藝或藝術方面,更宜擴大到包含天文、醫學等等巫師專長的技藝。至於「巫」是不是專指女性,這倒不一定。《國語》雖有「在女曰巫,在男曰覡」的說法,但更常見的情況乃是:巫為男巫女巫之通稱。
近人對巫的解釋日漸豐富,但由於記載「巫」的典籍通常離巫文化最盛的時期已遠,而且「巫」本身的功能也不斷的分化。就最廣義的觀點來說,它可以指涉擔任一切宗教職務的人員,「巫」與「祝」、「宗」、「卜」、「史」、「醫」的工作往往重疊,他最重要的特色遂變得隱沒不彰。因此,中文原始材料及第二手研究對「巫」的解釋固然是我們探討中國的巫文化時最重要的依據,但就理論架構而言,我們不妨參考晚近學者對薩滿教的解釋,然後兩者對勘,如此或可突顯在諸子興起前甚至周公制禮作樂前的一段思想史之特色。
薩滿教當然也是個內涵複雜的詞語,我們不妨參考耶律亞德(M.Eliade)、佛爾斯脫(P.T.Furst)及相關材料,羅列其特色如下,以便討論:
1.薩滿式的宇宙乃是巫術性的宇宙,而所謂自然的和超自然的環境這種現象乃是巫術式變形的結果,它的宇宙一般分成三層,有時還有四方之神或四土之神。宇宙的諸層之間為中央之柱(所謂「宇宙軸」)所穿通;這個柱與薩滿的各種向上界與下界升降的象徵物在概念上與在實際上都相結合。
2.薩滿教相信人和動物在地位及性質上是平等的,他們可以相互溝通。而且,人與動物之間可互相轉形,自古以來,人和動物彼此即可以對方形式出現。薩滿們一般都有動物助手,這些助手可稱作助靈,助靈可幫他到彼界作神祕之旅。
3.靈魂可以與身體分開並且可以到各處旅行,甚至旅行到天界或地下的鬼魂世界。
4.自然環境中的所有現象都被一種生命力或靈魂賦予生命,因此在薩滿世界裡沒有我們所謂「無生物」這種事物。除了上述四個特點之外,薩滿教當然還有些重要的特性,如不怕火燒、靈魂或生命力常駐骨頭,以及嗜食麻醉性強易導致幻象的植物等等,但上述四個要點:空間形式、空間的鳥獸、主體、世界的本質,與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最為相關,也特具思想史趣味。第三點離體遠遊的人格型態更是特殊,它與後來佛教與理學追求的圓滿人格相去絕遠,但在國史的發軔期,它卻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將它特別標明出來。本文下文所謂可以和莊子思想相互發明之「巫」、「巫教」、「巫文化」,即指此解體人格型態的薩滿及其文化母體薩滿教而言。
現行《莊子》一書,直接提到「巫」的地方不多,只有三處。為什麼巫文化與莊子頗有交涉,但「巫」字在《莊子》書中卻不占重要地位?我們現在想到這個問題,覺得很棘手。然而,如果我們是在一千五百年前作這個工作的話,情況應該就會好很多,因為當時的《莊子》版本和現在流行的郭象版不一樣。郭象版三十三篇,但先前的《莊子》版本並沒有統一,班固、高誘、司馬彪等人所見的《莊子》是五十二篇,郭象認為這五十二篇當中,頗有些篇章是「一曲之士,不能暢其弘旨,而妄竄奇說」的偽作,因此,將它們刪掉了。郭象還特別指出五篇的篇名,並說這些偽作「或牽之令近,或迂之令誕。或似《山海經》,或似《占夢書》,或出《淮南》;或辯形名,皆略而不存。」簡言之,我們現下看到的是淨化的簡本,是郭象依他的眼光判斷所抉選的產物。郭象說的「或出《淮南》,或辯形名」這類的內容不在我們的考量之列,但「或似《山海經》,或似《占夢書》」這類的文字卻不能不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山海經》本來就是部巫書,而占夢原本也是巫的看家本領之一。如是說來,《莊子》五十二篇本應當保留相當多有關巫風的文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