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傅佩榮詳解四書三玄完結力作!
	世道如此混亂,我們該如何安定身心,建構理想的世界?
	
	其實,只要從個人的「修身」做起,朝「至善」的目標邁進便能達成。所謂「止於至善」,即是生生不息邁向善的境界,《大學》所提及的「至善」著重人際關係適當的實現;《中庸》則更深層地推及人類與萬物合一的可能性。
	人我及天人合一,相信理想境界亦不遠矣。
	
	讓天下趨近於理想境界的學問──
	研讀《大學》,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
	探索《中庸》,思考人類與天地萬物之間融合的可能性。
	
	「止於至善」一詞出於《大學》開宗明義的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是「至善」?依據儒家的說法,「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自生存,因此「善」是我們修養自己、成就人生的必經之路。以個人而言,「至善」是盡到與人相處時的職責。
	
	儒家思想發韌於孔子,完成於孟子,應用於《大學》,結晶於《中庸》。在本書中,《大學》只占三分之一的篇幅,談的較多的是《中庸》。如果《大學》是大學生的教材,《中庸》就是研究生的讀本了。《中庸》的一開始就提及:「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三句話聚焦於人的生命原貌與人生正途。人之「道」是擇善固執,人之「性」是向善,將兩者連結在一起的是「明善」及「誠身」。《中庸》以此為出發點,進而把人類與天地萬物融合成一個整體來思考,提出一系列讓人「心嚮往之」的論述,而人類在世間所能期望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很明顯的,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止於至善」。
	儒家有這麼美妙的觀點,無論其是否能夠實現,我們皆應盡力學習認識其價值。
	
	◎傅佩榮解讀經典全系列: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
	《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
	《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
目錄
	前言
	自序
	
	大學
	序○1    《大學》這本書
	
	第一講
	1大學之道
	
	第二講
	2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3物格而后知至
	
	第三講
	4‧1所謂誠其意者
	4‧2《詩》云:瞻彼淇澳
	
	第四講
	4‧3〈康誥〉曰:克明德
	
	第五講
	5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
	6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
	
	第六講
	7‧1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
	7‧2是故君子有諸己
	
	第七講
	8‧1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
	8‧2《詩》云:殷之未喪師
	
	第八講
	8‧3〈秦誓〉曰:若有一个臣
	8‧4是故,君子有大道
	
	中庸
	序○2《中庸》這本書
	
	第一講
	1天命之謂性
	2仲尼曰:君子中庸
	
	第二講
	3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4子曰:道之不行也
	5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6子曰:舜其大知也與
	7子曰:人皆曰「予知」
	8子曰:回之為人也
	9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
	10子路問「強」
	
	第三講
	11子曰:素隱行怪
	12君子之道
	
	第四講
	13子曰:道不遠人
	14君子素其位而行
	
	第五講
	15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
	16子曰:鬼神之為德
	
	第六講
	17子曰:舜其大孝也與
	18子曰:無憂者
	
	第七講
	19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20‧1哀公問政
	
	第八講
	20‧2天下之達道五
	20‧3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第九講
	20‧4齊明盛服
	20‧5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第十講
	20‧6博學之,審問之
	
	第十一講
	21自誠明
	22唯天下至誠
	
	第十二講
	23其次致曲
	24至誠之道
	25誠者,自成也
	26‧1故至誠無息
	
	第十三講
	26‧2天地之道
	27大哉!聖人之道
	
	第十四講
	28子曰:愚而好自用
	29王天下有三重焉
	30仲尼祖述堯舜
	31唯天下至聖
	
	第十五講
	32唯天下至誠
	33《詩》曰:「衣錦尚絅」
序/導讀
	「四書三玄」本來包含七本書,但因為其中的《大學》與《中庸》篇幅太少,經常被合為一本,結果就成了六本書。我為「四書三玄」作了「譯解」,並陸續出版了上課講解這些經典的詳說本。
	
	許多讀者說,他們從詳說本的獲益更大,因為我在講解時,引述了不少故事、案例、個人經驗與心得,使枯燥的原典變得較為活潑有趣,可讀性更是顯而易見。
	
	《大學》與《中庸》是這一系列研究中最後完成的兩本。我們學習經典,一開始時必須借助古人的注釋,但是古人的觀點見仁見智,這時該如何取捨?以《大學》為例,朱熹與王陽明關於「格物致知」的看法就南轅北轍、無法相容。我們只有力求客觀,避免先入為主,認真探討其中合理的思維。
	
	古人與我們一樣,會從生活經驗中歸納出深刻的智慧。因此,我在詮釋時所採取的標準有二:
	
	一是經典本身的主要概念與各章節必須圓融一致;
	
	二是經典所提及的道理,必須與今日生活經驗相互印證。
	
	《大學》與《中庸》屬於儒家經典,而儒家的源頭是《論語》及《孟子》。因此,我在講解過程中,盡量引述孔子與孟子的言論。從整體看來,「四書」確實展現了「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特色,提供了我們今日所需要的價值觀。
傅佩榮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