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歸來:儒家網十年錄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作為中華文化主幹並深深楔入中華民族生命形態塑造的儒學,在經歷了近代的跌宕起伏後也隨著時代變遷恢復生機回歸社會。中國大陸儒學傳承者們則開始從儒家文化系統與吾土吾民的精神生活、與國家國族建構的內在關係出發來理解把握其意義,探索其當代功能及實現形式,在問題意識、學術範式和經典譜系等方面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時代特徵的成果,並引起方方面面的關注。儒家網不僅是對這一成果集中展示的平臺,也是這一文化復興運動的重要參與者。本書詳細介紹了儒家網在當下儒家復興中所處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意在通過瞭解儒家網的發展歷程,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促進儒家復興與中華民族復興的同頻共振,以對今後儒學的良性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目錄
代序:儒家網十年記 任 重 1
成立背景
那些讀書吹劍的日子──我與儒學聯合論壇及《原道》輯刊 任 重 3
木鐸之行於四方──《儒家郵報》五年記 任 重 19
十年記錄
倡議
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建議書 湯一介、龐樸、張立文等五十六人 27
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 王達三及十博士生 43
須尊重歷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 三十九家儒家團體 49
尊重中華文化聖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關於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
蔣慶、陳明、康曉光等十人 53
儒門各界對計畫生育政策的意見 姚中秋、盛洪、彭永捷等十九人 59
關於立即停止「平墳運動」的緊急呼籲書 姚中秋、許章潤、張千帆等五十八人 69
三十七位儒者就《南方週末》新年獻詞事件告天下書 任鋒、白彤東、張晚林等三十七人 79
優化孔廟文化功能,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關於孔廟使用和保護問題的建議書 曾亦、丁耘、唐文明等 85
敬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儘快啟動《教師法》修訂程式的建議 秋風、林安梧、干春松等百餘人 93
儒家十教授:對當前高校動員鼓勵學生告密問題的看法 張新民、劉強、王瑞昌等十人 101
十年賀詞
海內外學者寄語《儒家郵報》百期 郭齊勇、楊儒賓、陳弘毅等四十人 111
慶祝儒家網創辦十週年賀詞暨寄語輯編 陳來、謝遐齡、王財貴等百餘人 127
這就是儒家的模樣──寫在儒家網十週年之際 胡子佩 165
儒家重新公共化的思想先鋒──慶賀儒家網創辦十週年 田飛龍 167
儒者非軟蛋蠢蛋,有知有勇有仁,匹夫豈可奪志?──賀儒家網十週年 林桂榛 169
凝聚社會共識,需要儒家的力量──儒家網之於當代中國的意義 李德嘉 173
從「批儒家」,「說儒家」,到「儒家說」──祝賀儒家網十週年 董璞中 177
中國大陸儒家文化復興的「微縮景觀」──賀儒家網十週歲有感 羅 德 179
當代儒家儒學發展的另類典型樣本──寫在儒家網創辦十週年之際 吳 歡 183
元旦獻詞
海內外學者致《儒家郵報》及其讀者二○○八元旦暨新春賀詞 劉述先、楊國榮、陳少明等二十三人 189
儒家網二○一四元旦獻詞: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林桂榛 197
儒家網二○一五元旦獻詞:重建文化制度,迎接儒家復興 王達三 201
儒家網二○一六元旦獻詞 紹 清 205
儒家網二○一七元旦獻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吳 鉤 207
儒家網二○一八元旦獻詞:富而好禮,強而不霸,文化自信,明德天下
齊義虎 209
儒家網二○一九元旦獻詞: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陳進國 211
儒家網二○二○元旦獻詞:
朝向多維的時間,朝向自由、活力與包容 周景耀 215
年度儒家十大熱點
二○一四年儒家十大熱點 217
二○一五年儒家十大熱點 225
二○一六年儒家十大熱點 229
二○一七年儒家十大熱點 235
二○一八至二○一九年儒家十大熱點 243
儒家網年度十大好書
儒家網甲午(2014)年度十大好書揭曉暨頒獎詞 247
儒家網乙未(2015)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257
儒家網丙申(2016)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265
儒家網丁酉(2017)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275
儒家網戊戌(2018)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285
儒家網己亥(2019)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293
出版座談會發言記錄
儒生重現之文化、歷史意義《儒生文叢》第一輯出版座談會發言記錄
致辭 李傳敢 303
今有《儒生文叢》,明有儒生重任 劉 明 305
儒生要為民族和人類帶來深層希望 張祥龍 307
儒生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創造者和傳承者 梁治平 311
儒學還是要沿著康有為開創的道路前進 彭永捷 317
中國未來的主導思想只能是儒家 康曉光 321
儒學的復興需要儒生樹立新的人格典範 高超群 325
儒生要從被動變為主動 唐文明 329
儒生之德行、公共性和實踐性 任 鋒 333
儒生要有憂患意識與緊迫感 溫 厲 337
儒學的要義或精髓在「禮樂刑政」 林桂榛 339
成立儒家社會組織的必要性 干春松 349
培養實踐主體,構建儒家式社會秩序 姚中秋 351
儒生對當下的問題要有準確的把握 陳 明 355
儒生歸來 蔣 慶 359
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發言記錄《儒生文叢》是儒家思想在當代中國思想場域登場的標誌──在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上的致辭 姚中秋 369
作為儒教的儒學有利於儒學之推行 張晚林 371
「親親相隱」問題的研究與禮樂刑政的儒學道路 林桂榛 375
反儒者思維和文風是典型的文革式 陳喬見 383
儒生事業,家國天下 許章潤 385
重啟道體,再造文明 胡水君 391
當今中國法律體系應該以家為基礎 張 龑 395
重建儒教也要有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 陳 明 399
在中西相互闡釋中發展和擴展儒學 姚中秋 403
我為什麼要參與「親親相隱」問題的討論 梁 濤 407
推動儒學復興,凝聚儒門力量 唐文明 411
大陸儒家的價值自覺與積極應對 任劍濤 413
文字背後的使命感與政治倫理關懷 程 農 417
政治儒學的新方向 張 旭 421
儒家與自由主義大同多於小異 高全喜 429
儒家:不主流,毋寧死! 慕朵生 431
序跋與讀感
《儒生》發刊詞 任 重 437
《儒生》(第一卷)跋 任 重 439
「儒生」歸來──《儒生》創刊有感 陳彥軍 441
儒生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儒生》(第一卷)讀後 陳喬見 445
《儒生文叢》總序 蔣 慶 451
《儒生文叢》第一輯之《儒教重建──主張與回應》跋 任 重 453
《儒生文叢》第一輯之《儒學復興──繼絕與再生》跋 任 重 455
《儒生文叢》第一輯之《儒家回歸──建言與聲辯》跋 任 重 457
陳明專訪:《儒生文叢》在京出版,記錄近十年儒家復興之路 周懷宗 459
遊魂的復歸──《儒生文叢》(第一輯)讀後 王 正 467
《儒生》(第二卷)跋 任 重 471
《儒生》(第三卷)跋 任 重 473
《儒生》(第四卷)跋 任 重 475
《大陸新儒家文叢》總序 陳 明 477
《中國儒學年度熱點(2015)》序 劉百淞 479
《中國儒學年度熱點(2016)》序 吳 歡 483
《中國必須再儒化──「大陸新儒家」新主張》讀後 毛朝暉 487
工作報告
「儒家中國」網站開通說明 本站站訊 493
關於「儒家中國」更名為「儒家網」的說明 任 重 495
儒家網二○一六年度工作報告 儒家網全體義工 497
同行者言
儒生任重:一人之行而儒門所望 陳彥軍 507
「大陸新儒家」及其批評者 慕朵生 513
義工手記
不如此,道不行──我與儒家網 姚近復 521
青春儒學:我的青春和儒家網一起激揚 子 虛 529
後記 535
成立背景
那些讀書吹劍的日子──我與儒學聯合論壇及《原道》輯刊 任 重 3
木鐸之行於四方──《儒家郵報》五年記 任 重 19
十年記錄
倡議
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建議書 湯一介、龐樸、張立文等五十六人 27
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 王達三及十博士生 43
須尊重歷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 三十九家儒家團體 49
尊重中華文化聖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關於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
蔣慶、陳明、康曉光等十人 53
儒門各界對計畫生育政策的意見 姚中秋、盛洪、彭永捷等十九人 59
關於立即停止「平墳運動」的緊急呼籲書 姚中秋、許章潤、張千帆等五十八人 69
三十七位儒者就《南方週末》新年獻詞事件告天下書 任鋒、白彤東、張晚林等三十七人 79
優化孔廟文化功能,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關於孔廟使用和保護問題的建議書 曾亦、丁耘、唐文明等 85
敬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儘快啟動《教師法》修訂程式的建議 秋風、林安梧、干春松等百餘人 93
儒家十教授:對當前高校動員鼓勵學生告密問題的看法 張新民、劉強、王瑞昌等十人 101
十年賀詞
海內外學者寄語《儒家郵報》百期 郭齊勇、楊儒賓、陳弘毅等四十人 111
慶祝儒家網創辦十週年賀詞暨寄語輯編 陳來、謝遐齡、王財貴等百餘人 127
這就是儒家的模樣──寫在儒家網十週年之際 胡子佩 165
儒家重新公共化的思想先鋒──慶賀儒家網創辦十週年 田飛龍 167
儒者非軟蛋蠢蛋,有知有勇有仁,匹夫豈可奪志?──賀儒家網十週年 林桂榛 169
凝聚社會共識,需要儒家的力量──儒家網之於當代中國的意義 李德嘉 173
從「批儒家」,「說儒家」,到「儒家說」──祝賀儒家網十週年 董璞中 177
中國大陸儒家文化復興的「微縮景觀」──賀儒家網十週歲有感 羅 德 179
當代儒家儒學發展的另類典型樣本──寫在儒家網創辦十週年之際 吳 歡 183
元旦獻詞
海內外學者致《儒家郵報》及其讀者二○○八元旦暨新春賀詞 劉述先、楊國榮、陳少明等二十三人 189
儒家網二○一四元旦獻詞: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林桂榛 197
儒家網二○一五元旦獻詞:重建文化制度,迎接儒家復興 王達三 201
儒家網二○一六元旦獻詞 紹 清 205
儒家網二○一七元旦獻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吳 鉤 207
儒家網二○一八元旦獻詞:富而好禮,強而不霸,文化自信,明德天下
齊義虎 209
儒家網二○一九元旦獻詞: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陳進國 211
儒家網二○二○元旦獻詞:
朝向多維的時間,朝向自由、活力與包容 周景耀 215
年度儒家十大熱點
二○一四年儒家十大熱點 217
二○一五年儒家十大熱點 225
二○一六年儒家十大熱點 229
二○一七年儒家十大熱點 235
二○一八至二○一九年儒家十大熱點 243
儒家網年度十大好書
儒家網甲午(2014)年度十大好書揭曉暨頒獎詞 247
儒家網乙未(2015)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257
儒家網丙申(2016)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265
儒家網丁酉(2017)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275
儒家網戊戌(2018)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285
儒家網己亥(2019)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293
出版座談會發言記錄
儒生重現之文化、歷史意義《儒生文叢》第一輯出版座談會發言記錄
致辭 李傳敢 303
今有《儒生文叢》,明有儒生重任 劉 明 305
儒生要為民族和人類帶來深層希望 張祥龍 307
儒生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創造者和傳承者 梁治平 311
儒學還是要沿著康有為開創的道路前進 彭永捷 317
中國未來的主導思想只能是儒家 康曉光 321
儒學的復興需要儒生樹立新的人格典範 高超群 325
儒生要從被動變為主動 唐文明 329
儒生之德行、公共性和實踐性 任 鋒 333
儒生要有憂患意識與緊迫感 溫 厲 337
儒學的要義或精髓在「禮樂刑政」 林桂榛 339
成立儒家社會組織的必要性 干春松 349
培養實踐主體,構建儒家式社會秩序 姚中秋 351
儒生對當下的問題要有準確的把握 陳 明 355
儒生歸來 蔣 慶 359
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發言記錄《儒生文叢》是儒家思想在當代中國思想場域登場的標誌──在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上的致辭 姚中秋 369
作為儒教的儒學有利於儒學之推行 張晚林 371
「親親相隱」問題的研究與禮樂刑政的儒學道路 林桂榛 375
反儒者思維和文風是典型的文革式 陳喬見 383
儒生事業,家國天下 許章潤 385
重啟道體,再造文明 胡水君 391
當今中國法律體系應該以家為基礎 張 龑 395
重建儒教也要有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 陳 明 399
在中西相互闡釋中發展和擴展儒學 姚中秋 403
我為什麼要參與「親親相隱」問題的討論 梁 濤 407
推動儒學復興,凝聚儒門力量 唐文明 411
大陸儒家的價值自覺與積極應對 任劍濤 413
文字背後的使命感與政治倫理關懷 程 農 417
政治儒學的新方向 張 旭 421
儒家與自由主義大同多於小異 高全喜 429
儒家:不主流,毋寧死! 慕朵生 431
序跋與讀感
《儒生》發刊詞 任 重 437
《儒生》(第一卷)跋 任 重 439
「儒生」歸來──《儒生》創刊有感 陳彥軍 441
儒生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儒生》(第一卷)讀後 陳喬見 445
《儒生文叢》總序 蔣 慶 451
《儒生文叢》第一輯之《儒教重建──主張與回應》跋 任 重 453
《儒生文叢》第一輯之《儒學復興──繼絕與再生》跋 任 重 455
《儒生文叢》第一輯之《儒家回歸──建言與聲辯》跋 任 重 457
陳明專訪:《儒生文叢》在京出版,記錄近十年儒家復興之路 周懷宗 459
遊魂的復歸──《儒生文叢》(第一輯)讀後 王 正 467
《儒生》(第二卷)跋 任 重 471
《儒生》(第三卷)跋 任 重 473
《儒生》(第四卷)跋 任 重 475
《大陸新儒家文叢》總序 陳 明 477
《中國儒學年度熱點(2015)》序 劉百淞 479
《中國儒學年度熱點(2016)》序 吳 歡 483
《中國必須再儒化──「大陸新儒家」新主張》讀後 毛朝暉 487
工作報告
「儒家中國」網站開通說明 本站站訊 493
關於「儒家中國」更名為「儒家網」的說明 任 重 495
儒家網二○一六年度工作報告 儒家網全體義工 497
同行者言
儒生任重:一人之行而儒門所望 陳彥軍 507
「大陸新儒家」及其批評者 慕朵生 513
義工手記
不如此,道不行──我與儒家網 姚近復 521
青春儒學:我的青春和儒家網一起激揚 子 虛 529
後記 535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