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豈好辯哉?孟子的人性論與政治觀:先秦儒家的歷史語境、哲學內涵與文化影響之系統考察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孟子以性善立論,開顯義利與仁政之道
其哲思綿延千載,成為儒學不朽的根基
▎生平與時代的印記
孟子生活於戰國動盪之世,他承繼孔子之道,卻又在政治、倫理與哲學上自成體系。本書首先回顧其家世、遊說諸侯與著書立說的歷程,帶出孟子在現實困境中如何奮力實踐理想,並逐步建立起思想聲望。他的行跡,不僅是士人遊說的縮影,更折射出時代的矛盾與呼聲。
▎性善論的思想核心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視仁、義、禮、智為天賦的端緒。本書深入剖析他如何藉對告子等人的辯駁,闡明善的萌芽只要經由培養與擴展,便能化為完備的德性。這一理論不僅繼承了孔子的仁學精神,更提供後世中國哲學探討人性、道德與教育的根基,顯示孟子思想在東亞文化長河中的歷久彌新。
▎內聖與仁政的實踐路徑
對孟子而言,修身與治國從不分離。書中闡明他如何透過義利之辨與「內聖之道」,要求士人養成高尚品格;同時在政治上主張王道仁政,提出「民有恆產」以保社會安定,並倡導尊賢使能的制度設計。此一思想展現出儒家由個體修養推及國家治理的完整視野,也使孟子成為政治哲學的重要先聲。
▎民本思想與哲學慧識
「民為貴,君為輕」是孟子最具震撼力的政治名言。本書以此為核心,剖析孟子如何將百姓置於政治的首位,奠定民本思想的深厚基礎。同時,他對天命、認識與方法的省思,展現出一種兼具宗教感與理性精神的哲學慧識,說明孟子並非僅止於道德家,更是深思宇宙與人性的思想者。
▎雄辯、經學與經典考證
孟子的影響力,還來自其卓越的辯才與對經典的掌握。本書揭示他以氣勢與譬喻取勝的雄辯術,如何在思想交鋒中贏得優勢;並展示他廣泛援引《詩》、《書》、《易》、《春秋》等經典的學養。此外,對《孟子》名句的細緻考證,讓讀者進一步體會其語言背後的深刻哲理,從而全面理解孟子的學術地位。
〔本書特色〕
孟子生活於戰國動盪時代,他承繼孔子仁學,卻自成思想體系,提出人性本善、仁政王道與民貴君輕等觀點。本書以生平事跡為起點,深入解析性善論、內聖修養、民本思想與哲學慧識,並展現其雄辯之術與經學淵源。透過嚴謹的架構與通俗的筆觸,讀者不僅能全面理解孟子的思想精華,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反思當代社會與人生價值。
其哲思綿延千載,成為儒學不朽的根基
▎生平與時代的印記
孟子生活於戰國動盪之世,他承繼孔子之道,卻又在政治、倫理與哲學上自成體系。本書首先回顧其家世、遊說諸侯與著書立說的歷程,帶出孟子在現實困境中如何奮力實踐理想,並逐步建立起思想聲望。他的行跡,不僅是士人遊說的縮影,更折射出時代的矛盾與呼聲。
▎性善論的思想核心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視仁、義、禮、智為天賦的端緒。本書深入剖析他如何藉對告子等人的辯駁,闡明善的萌芽只要經由培養與擴展,便能化為完備的德性。這一理論不僅繼承了孔子的仁學精神,更提供後世中國哲學探討人性、道德與教育的根基,顯示孟子思想在東亞文化長河中的歷久彌新。
▎內聖與仁政的實踐路徑
對孟子而言,修身與治國從不分離。書中闡明他如何透過義利之辨與「內聖之道」,要求士人養成高尚品格;同時在政治上主張王道仁政,提出「民有恆產」以保社會安定,並倡導尊賢使能的制度設計。此一思想展現出儒家由個體修養推及國家治理的完整視野,也使孟子成為政治哲學的重要先聲。
▎民本思想與哲學慧識
「民為貴,君為輕」是孟子最具震撼力的政治名言。本書以此為核心,剖析孟子如何將百姓置於政治的首位,奠定民本思想的深厚基礎。同時,他對天命、認識與方法的省思,展現出一種兼具宗教感與理性精神的哲學慧識,說明孟子並非僅止於道德家,更是深思宇宙與人性的思想者。
▎雄辯、經學與經典考證
孟子的影響力,還來自其卓越的辯才與對經典的掌握。本書揭示他以氣勢與譬喻取勝的雄辯術,如何在思想交鋒中贏得優勢;並展示他廣泛援引《詩》、《書》、《易》、《春秋》等經典的學養。此外,對《孟子》名句的細緻考證,讓讀者進一步體會其語言背後的深刻哲理,從而全面理解孟子的學術地位。
〔本書特色〕
孟子生活於戰國動盪時代,他承繼孔子仁學,卻自成思想體系,提出人性本善、仁政王道與民貴君輕等觀點。本書以生平事跡為起點,深入解析性善論、內聖修養、民本思想與哲學慧識,並展現其雄辯之術與經學淵源。透過嚴謹的架構與通俗的筆觸,讀者不僅能全面理解孟子的思想精華,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反思當代社會與人生價值。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孟子的生平和時代
第二章 人之性善
第三章 內聖修養
第四章 仁政王道
第五章 民貴君輕
第六章 哲學慧識
第七章 雄辯之術
第八章 經學大師
第九章 《孟子》三考
第一章 孟子的生平和時代
第二章 人之性善
第三章 內聖修養
第四章 仁政王道
第五章 民貴君輕
第六章 哲學慧識
第七章 雄辯之術
第八章 經學大師
第九章 《孟子》三考
試閱
第五章 民貴君輕
第一節 民本與民主
民本與民主,現在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兩個本質上不同的概念,這是很有道理的。所謂民本,即民為君本,民為邦本。這裡的「民」,指的是與「君」相對的所有人,既包括了平民、奴隸,也包括了貴族,但一般是指平民百姓,指以農民為主體的被統治者。 「本」,《說文》云:「木下曰本。」本即樹根,引申為指事物在空間上的基礎或時間上的起點,可以衍生和維繫他物,是他物之存在不可缺少的條件。「民本」就是說民是君王的資本、憑藉。由於「朕即國家」,君主是國家、社稷的代表,所以「民本」又含有民是國家、社稷的基礎的意義。先秦時期出現的「重民」、「保民」、「愛民」、「仁民」、「恤民」、「息民」、「得民」、「裕民」、「利民」等概念,都屬於民本論的範疇。它們的核心都是重民。為什麼要重民呢?因為民為君本,民為邦本,民是君王的資本,是國家社稷的基礎。君主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必須要將君民矛盾調節在一定範圍內,以保證「水」不覆「舟」。所以,民本論是以維護君權為目的的一種重民思想,是建立在君、民不平等基礎上的,主張君主要愛惜百姓、重視自己的統治資本。
「民主」一詞,源於希臘文,由「人民」和「權力」兩個詞合成,意為「人民的權力」或「主權在民」。從狹義上說,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作為一種政體,「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 ,意味著少數服從多數,意味著排除個人的專斷。從廣義上說,凡是遵循或展現平等原則,主張少數服從多數,反抗專制的政策、法令、制度、思想及各種行事,都可以冠以「民主」之稱,所以,民主的實質就是「民為主」。
由此可知,儘管「民本」與「民主」這兩個概念都有重民的內涵,但其出發點有著本質的不同。民本是以君為本位,視民為君王事業的資本,故要重視民眾。實質上,在民與君的關係上,君是第一位的,民是第二位的;君是出發點,而民只是達到目的的工具。而民主卻不然,它不但重民,而且以民為本位,在民與君的關係上,民是第一位的,君是其次的;民是君的出發點,而君只是民的工具。
正因為民主是對君主專制的否定,而民本論卻是對君主專制的維護,所以歷史上的專制君主們可以容忍民本思想,採納民本學說,而對於民主思想,他們往往會加以排斥,因為這觸動了他們的根本利益。
釐清了「民本」和「民主」概念的內涵,再來看人們對歷史上特別是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認識,就會發現有很多的分歧。
曾有學者提出,先秦不存在「民本」論,只有「重民」論。因為「民本」一詞,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一語。而〈五子之歌〉係後人偽作,「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一語經閻若璩考定係竊自《淮南子.泰族訓》。因此,於先秦最好稱「重民」而不應稱「民本」,「民本」一詞非先秦所有。
此說有待商榷。姑且不論《淮南子》一書材料多出自先秦,且就現在公認的先秦文獻而言,「民本」的提法也並不罕見。如《管子.霸形》云:「管仲對曰:『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這是說齊國百姓為齊桓公圖霸王之業的資本和憑藉,是所謂民為君本說。又如《管子.霸言》云:「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這裡的「人」和「理」,可能為唐寫本避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諱所致:「以人為本」即「以民為本」,「本理則國固」即「本治則國固」。《嬰子春秋》(曾有學者疑其非先秦之書 ,不過現銀雀山漢簡中就有《晏子》 ,可見其屬先秦作品無疑)也兩次提到「民本」,《內篇.問上》說:「義謀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故及義而謀,信民而動。」《內篇.問下》則說:「嬰聞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孟子》中也有一段話可與此相互證明:「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上〉)這裡的「家」,不是「大夫曰家」的家,而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家庭。身,指個人,實指一般意義上的民。諸侯的國是天下的基礎,家庭是國的基礎,而個人又是家的基礎。換言之,就是說人是天下國家之本。人,絕大部分都是民,所以孟子之意也是說民是國之本。因此,認為先秦時期沒有「民本」的提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近代以前的中國,沒有「民為主」意義上的「民主」概念。先秦文獻如《尚書》、《左傳》等,雖屢屢提及「民主」,如「簡代夏作民主」、「天惟時求民主」、「其語偷,不似民主」等,但其含義皆非「民為主」,而是「民之主」。因此,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中國只有民本思想而無民主思想。這種認知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特別是不符合孟子思想的實際。因為它沒有分清什麼是民本思想,什麼是民主思想,結果把前人的民主思想也誤認為民本思想。我們分析孟子思想,尤其要注意區分這兩種既有連繫又有本質區別的思想。
第一節 民本與民主
民本與民主,現在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兩個本質上不同的概念,這是很有道理的。所謂民本,即民為君本,民為邦本。這裡的「民」,指的是與「君」相對的所有人,既包括了平民、奴隸,也包括了貴族,但一般是指平民百姓,指以農民為主體的被統治者。 「本」,《說文》云:「木下曰本。」本即樹根,引申為指事物在空間上的基礎或時間上的起點,可以衍生和維繫他物,是他物之存在不可缺少的條件。「民本」就是說民是君王的資本、憑藉。由於「朕即國家」,君主是國家、社稷的代表,所以「民本」又含有民是國家、社稷的基礎的意義。先秦時期出現的「重民」、「保民」、「愛民」、「仁民」、「恤民」、「息民」、「得民」、「裕民」、「利民」等概念,都屬於民本論的範疇。它們的核心都是重民。為什麼要重民呢?因為民為君本,民為邦本,民是君王的資本,是國家社稷的基礎。君主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必須要將君民矛盾調節在一定範圍內,以保證「水」不覆「舟」。所以,民本論是以維護君權為目的的一種重民思想,是建立在君、民不平等基礎上的,主張君主要愛惜百姓、重視自己的統治資本。
「民主」一詞,源於希臘文,由「人民」和「權力」兩個詞合成,意為「人民的權力」或「主權在民」。從狹義上說,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作為一種政體,「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 ,意味著少數服從多數,意味著排除個人的專斷。從廣義上說,凡是遵循或展現平等原則,主張少數服從多數,反抗專制的政策、法令、制度、思想及各種行事,都可以冠以「民主」之稱,所以,民主的實質就是「民為主」。
由此可知,儘管「民本」與「民主」這兩個概念都有重民的內涵,但其出發點有著本質的不同。民本是以君為本位,視民為君王事業的資本,故要重視民眾。實質上,在民與君的關係上,君是第一位的,民是第二位的;君是出發點,而民只是達到目的的工具。而民主卻不然,它不但重民,而且以民為本位,在民與君的關係上,民是第一位的,君是其次的;民是君的出發點,而君只是民的工具。
正因為民主是對君主專制的否定,而民本論卻是對君主專制的維護,所以歷史上的專制君主們可以容忍民本思想,採納民本學說,而對於民主思想,他們往往會加以排斥,因為這觸動了他們的根本利益。
釐清了「民本」和「民主」概念的內涵,再來看人們對歷史上特別是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認識,就會發現有很多的分歧。
曾有學者提出,先秦不存在「民本」論,只有「重民」論。因為「民本」一詞,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一語。而〈五子之歌〉係後人偽作,「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一語經閻若璩考定係竊自《淮南子.泰族訓》。因此,於先秦最好稱「重民」而不應稱「民本」,「民本」一詞非先秦所有。
此說有待商榷。姑且不論《淮南子》一書材料多出自先秦,且就現在公認的先秦文獻而言,「民本」的提法也並不罕見。如《管子.霸形》云:「管仲對曰:『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這是說齊國百姓為齊桓公圖霸王之業的資本和憑藉,是所謂民為君本說。又如《管子.霸言》云:「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這裡的「人」和「理」,可能為唐寫本避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諱所致:「以人為本」即「以民為本」,「本理則國固」即「本治則國固」。《嬰子春秋》(曾有學者疑其非先秦之書 ,不過現銀雀山漢簡中就有《晏子》 ,可見其屬先秦作品無疑)也兩次提到「民本」,《內篇.問上》說:「義謀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故及義而謀,信民而動。」《內篇.問下》則說:「嬰聞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孟子》中也有一段話可與此相互證明:「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上〉)這裡的「家」,不是「大夫曰家」的家,而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家庭。身,指個人,實指一般意義上的民。諸侯的國是天下的基礎,家庭是國的基礎,而個人又是家的基礎。換言之,就是說人是天下國家之本。人,絕大部分都是民,所以孟子之意也是說民是國之本。因此,認為先秦時期沒有「民本」的提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近代以前的中國,沒有「民為主」意義上的「民主」概念。先秦文獻如《尚書》、《左傳》等,雖屢屢提及「民主」,如「簡代夏作民主」、「天惟時求民主」、「其語偷,不似民主」等,但其含義皆非「民為主」,而是「民之主」。因此,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中國只有民本思想而無民主思想。這種認知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特別是不符合孟子思想的實際。因為它沒有分清什麼是民本思想,什麼是民主思想,結果把前人的民主思想也誤認為民本思想。我們分析孟子思想,尤其要注意區分這兩種既有連繫又有本質區別的思想。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