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存在主義遇見論語:從東西方哲思交會,洞悉亂局中的自我修行之道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窺論語中蘊含的存在哲學,
看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如何在亂局中安頓身心
孔子72門徒之首顏回第77代後人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顏鐘祜
重新解讀論語中的處世之道
當西方的存在主義遇見東方的《論語》時,個人的焦慮可以從《論語》中的智慧得到化解。無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藍圖,還是「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個人修養。
本書將以九個章節呈現《論語》的存在哲思。在《論語》中,我們看到裡面的人物會哭、會笑、會欺騙、會挖苦。他們與我們現代人一樣面臨疾病和死亡。當他們遇到存在困惑時,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在前三章,我們將帶領讀者思考這些問題。
此外,對《論語》的結構分析與解讀,最好能與孔子的生命維度相互映照。孔子總結他的心路歷程:「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書中我們將把這些歷程解讀為對人生不同維度的關注。從關注個人維度,到關注社會維度,再到關注形上的維度。
無論是存在主義還是儒家思想,都在試圖回答人類最基本的存在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我們如何活得更真實、更有意義?」存在主義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不是預設的,我們必須在世界的荒謬中自己創造意義;而儒家則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不是孤立的,它在道德修養、社會責任和對「天道」的理解中逐步展現。
或許,這兩者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的。當我們感到世界荒謬時,存在主義提醒我們勇敢地選擇;當我們因個體自由而感到孤獨時,儒家則提醒我們與他人、與世界建立真實的聯繫。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不必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在自由與責任之間,在個體與社會之間,在意義的創造與接受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看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如何在亂局中安頓身心
孔子72門徒之首顏回第77代後人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顏鐘祜
重新解讀論語中的處世之道
當西方的存在主義遇見東方的《論語》時,個人的焦慮可以從《論語》中的智慧得到化解。無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藍圖,還是「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個人修養。
本書將以九個章節呈現《論語》的存在哲思。在《論語》中,我們看到裡面的人物會哭、會笑、會欺騙、會挖苦。他們與我們現代人一樣面臨疾病和死亡。當他們遇到存在困惑時,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在前三章,我們將帶領讀者思考這些問題。
此外,對《論語》的結構分析與解讀,最好能與孔子的生命維度相互映照。孔子總結他的心路歷程:「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書中我們將把這些歷程解讀為對人生不同維度的關注。從關注個人維度,到關注社會維度,再到關注形上的維度。
無論是存在主義還是儒家思想,都在試圖回答人類最基本的存在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我們如何活得更真實、更有意義?」存在主義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不是預設的,我們必須在世界的荒謬中自己創造意義;而儒家則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不是孤立的,它在道德修養、社會責任和對「天道」的理解中逐步展現。
或許,這兩者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的。當我們感到世界荒謬時,存在主義提醒我們勇敢地選擇;當我們因個體自由而感到孤獨時,儒家則提醒我們與他人、與世界建立真實的聯繫。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不必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在自由與責任之間,在個體與社會之間,在意義的創造與接受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目錄
前言 存在的困境
第一章 個人維度:以「己」及「人」
一、田立克的存在結構與《論語》中的「己」
二、《論語》中對自我的認識
三、自我與修養
四、《論語》中「知/智」的概念
五、儒家知識觀
六、誰是智者?比較的視角
七、勇(勇氣)及勇氣的源泉
第二章 社會維度:以「仁」統「禮」
一、田立克的存在結構的第二種張力
二、做為存在形式的「禮」的內涵
三、做為完全人的「仁」的意義
四、禮與仁之間的關係
五、君子 : 道德典範的人
六、耶穌與孔子的教義中人的歸屬
第三章 形上維度:以「德」正「命」
一、田立克存在結構的第三種張力
二、命與天命
三、儒家之「天」
四、《論語》中的「道」與「德」
五、聖人:道、德與天的化身
第四章 篤志於學
一、孔子的心路歷程
二、學的涵義
三、詩教
四、音樂的道德與文化力量
五、教育意義的再思
六、立志的重要性
七、孔子與弟子言志
第五章 三十而立
一、孔子的素質
二、孔子的教育成就
三、何謂「立」?
四、孔子如何立身
五、孔子的立志對現代人的啟發
第六章 四十不惑
一、「不惑」的涵義
二、情感和理智的平衡
三、知己及人達不惑
四、「知己」與「知人」的關係
五、現代心理學的洞見
六、孔子的心理學洞見
第七章 知天知命
一、孔子對「天」的認識
二、「至上神」,比較宗教視野
三、自由與命定的關係
四、如何順應天命:易經智慧和現代心理學解釋
五、《易傳》:易學的新高度
六、孔子思想中的密契主義維度
第八章 耳順之年
一、孔子的挫折
二、孔子如何達到「耳順」的境界?
三、孔子對音樂的尊崇:音樂與天道的關聯
四、從音樂到喜樂
五、人不快樂的原因
六、道通而樂
第九章 從心不逾
一、孔子晚年的貢獻
二、孔子心目中的自由
三、存在主義的自由觀
四、存在主義可以從儒家學到什麼?
五、儒門五聖
結語 存在主義與儒家的交匯與超越
第一章 個人維度:以「己」及「人」
一、田立克的存在結構與《論語》中的「己」
二、《論語》中對自我的認識
三、自我與修養
四、《論語》中「知/智」的概念
五、儒家知識觀
六、誰是智者?比較的視角
七、勇(勇氣)及勇氣的源泉
第二章 社會維度:以「仁」統「禮」
一、田立克的存在結構的第二種張力
二、做為存在形式的「禮」的內涵
三、做為完全人的「仁」的意義
四、禮與仁之間的關係
五、君子 : 道德典範的人
六、耶穌與孔子的教義中人的歸屬
第三章 形上維度:以「德」正「命」
一、田立克存在結構的第三種張力
二、命與天命
三、儒家之「天」
四、《論語》中的「道」與「德」
五、聖人:道、德與天的化身
第四章 篤志於學
一、孔子的心路歷程
二、學的涵義
三、詩教
四、音樂的道德與文化力量
五、教育意義的再思
六、立志的重要性
七、孔子與弟子言志
第五章 三十而立
一、孔子的素質
二、孔子的教育成就
三、何謂「立」?
四、孔子如何立身
五、孔子的立志對現代人的啟發
第六章 四十不惑
一、「不惑」的涵義
二、情感和理智的平衡
三、知己及人達不惑
四、「知己」與「知人」的關係
五、現代心理學的洞見
六、孔子的心理學洞見
第七章 知天知命
一、孔子對「天」的認識
二、「至上神」,比較宗教視野
三、自由與命定的關係
四、如何順應天命:易經智慧和現代心理學解釋
五、《易傳》:易學的新高度
六、孔子思想中的密契主義維度
第八章 耳順之年
一、孔子的挫折
二、孔子如何達到「耳順」的境界?
三、孔子對音樂的尊崇:音樂與天道的關聯
四、從音樂到喜樂
五、人不快樂的原因
六、道通而樂
第九章 從心不逾
一、孔子晚年的貢獻
二、孔子心目中的自由
三、存在主義的自由觀
四、存在主義可以從儒家學到什麼?
五、儒門五聖
結語 存在主義與儒家的交匯與超越
序/導讀
前言 存在的困境
我們並非自己選擇來到這個世界。按照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說法,我們是被「拋進」(thrown)這個世上,這種被拋擲感(the sense of being thrown)使我們很容易與這個世界產生「疏離」(estrangement),並且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而加深。當我們經歷病痛或看到親人遭受病痛的折磨、目睹好友死亡、感到孤單無助或經歷貧窮,這些際遇都可能會引起我們的哲思,或使我們投入某個精神傳統的懷抱中尋求慰藉或安頓。
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對《論語》的研究一般多注重其政治哲學方面的意涵。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闡釋有它的價值。的確,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以這種方式被廣泛閱讀;特別是實行科舉制度後,《論語》的政治意義更加凸顯。然而,《論語》的價值絕不局限於此。從古至今,許多人讀《論語》的目的,是想從中尋找安身立命之道,即個人精神得到慰藉的指引。我們認為,把《論語》當成個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思想資源,符合《論語》編寫的初衷,因為該文本所展示的不僅是孔子傳授給學生的求官之道,而是在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時,如何保持超越的心境。用這樣的角度釋讀,可以發現原來《論語》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無怪乎北宋理學家程頤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之歎。
讓我們先回顧《論語》記載,孔子和弟子與生存困境有關的對話段落,以便探究古典儒學如何應對存在的焦慮(angst):
疾病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篇・第六章)
【今譯】孟武伯請教何為孝。孔子說:「除了身體疾病沒辦法,別的不要讓父母擔憂。」
對身體健康的擔憂是正常的人類反應,疾病似乎是被造物身體構成的一部分;用猶太-基督教的思想來說,是亞當和夏娃吃下禁果後上帝對人類的一種懲罰。不管怎麼解釋,我們的身體衰敗屬於必然。《論語》並不指導我們如何治未病或者治已病,而是教導我們如何順應命運的安排。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篇・第十章)
【今譯】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這個人活不久了,這是命裡註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死亡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篇・第九章)
【今譯】顏淵死了。孔子痛呼道:「唉!老天把他從我這裡拿走了!老天把他從我這裡拿走了!」
人無法感知自己的死亡,但對與我們生命有重大交集的人的死亡,我們往往有切膚之痛。顏淵之死讓孔子感到錐心之痛。當他的弟子勸他不要過度悲傷時,孔子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先進篇・第十章)(今譯:孔子說:「傷心嗎?不為這種人傷心,還為誰傷心啊!」)與我們有交集的人逝去,意味著我們靈魂中的一部分喪失了,我們需要慢慢癒合創傷。孔子和他的弟子沒有靈魂「救贖者」的觀念,卻有著對超越自然生命維度的認知。自然生命固然重要,但不能違背人類共同體生存所需的「禮」和「義」。當弟子們厚葬顏子時,孔子反對:「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篇・第十一章)(今譯:顏回把我看作他父親,現在我卻不能對他像兒子一樣。這不是我的本意啊,是這些同學們非要這樣啊!」)
貧窮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第十一章)
【今譯】孔子說:「賢達啊,顏回!一個小竹筐盛飯吃,一支小瓢舀水喝,住在小巷子裡,別人為他發愁,顏回還是往常那樣樂呵呵的。賢達啊,顏回!」
如同疾病和死亡,絕大多數人也不願經歷貧窮,因為貧窮意味著享受不到人生中很多美好的東西,生存空間也受到限制,現在流行的「財務自由」,即意味著有餘裕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或者基本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考慮經濟因素。俗話說,「富者如龍,遊過五湖四海;貧者如虎,驚動六親九眷。」貧窮到極點時甚至可能影響自己、配偶及子女的生存。孔子對財富的觀點在於:是否取之有道。一方面,他對弟子中的大富翁子貢表示讚賞(先進篇・第十九章);另一方面,他又鼓勵弟子追求更高的理想,即「道」:「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篇・第三十二章)(【今譯】孔子說:「君子首要的是求道,而不是求財。耕地的也有可能沒飯吃,而求道的卻可能有俸祿。君子擔心道,不擔心財。」)。頗像《馬太福音》6:33中耶穌所言:「你們要先求神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這樣就更容易理解孔子為何讚賞安貧樂道的顏回了。
孤獨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逹。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篇・第三十五章)
【今譯】孔子說:「沒人理解我啊!」子貢問:「怎麼說別人不理解先生呢?」孔子說:「不怨老天,不怪別人,下學人事,上達天命。理解我的,只有老天吧。」
做為一種心理狀態,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有孤獨感。「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約伯記》1:21)即便有親朋好友陪伴,我們仍然感到孤單;我不是獨自一人,但仍覺孤獨。孤單的深處是我們無可化約的個體,這個個體自出生以來受獨特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所塑造,各自帶著獨特的使命來到人間,生命歸宿也各不相同。由於孔子思想高度超越常人,發出只有上天才理解他內心最深處的感嘆,我們自然也可明白孔子有時不想說話的原因。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篇・第十九章)
【今譯】孔子說:「我不想說話了。」子貢說:「老師不說話,那麼弟子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說了什麼呢?四季運行,萬物生長,天說了什麼呢?」
疾病、死亡和孤獨是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會遇到的問題,貧窮的體會則因人因環境而異。在某種意義上,不同宗教和哲學的興起,就是為了應對這種生存困境所產生的存在焦慮。而源於中國的古典儒學提供的應對路徑,有別於西方的宗教或哲學的方法。
存在與存在主義
面對存在的焦慮和困境,西方傳統哲學傾向於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舉例而言,我們可以說柏拉圖的「理念」(idea)是一種超越「洞穴」(cave)桎梏的「存在療法」(existential therapy);黑格爾(Hegel)的「精神」(Geist)也導向超越命定的自由等等。雖然我們無法就此對整個西方哲學進行梳理,但可以從二十世紀中葉產生的「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核心思想角度來一窺究竟——因為存在主義處理的正是關於人的存在中所感受到的「疏離或異化」(alienation)的問題:我們存在這個世界,而世界似乎被完全物化,並非我家。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潮試圖找回人和世界的內在關係,認為「人」不能被理解成外部世界客體的一部分,因為人不是靜態的,而是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不能被物化的動態存在。
西方宗教的源起和發展則更明顯地表達了對存在困境這個永恆主題的回應,例如:基督耶穌的使徒聖保羅在經歷存在的絕望時感歎說:「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哥林多後書》1:8)但他傳揚的不是絕望之道,而是「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哥林多後書》1:9-10)基督教思想家聖奧古斯汀在他的《懺悔錄》中更是坦言,自己是與神隔絕的罪人,「我們的內心躁動不安,直到在祢內安息。」
與存在的困境相關的中文表達,是「安身立命」。「安身」是出自《呂氏春秋》,其中有一個小故事:老燕雀和小燕雀居住在某戶人家的樑上,自以為非常安全,不料有一天,這戶人家突然失火,燕雀的巢也跟著遭殃了。這個故事提醒人們,如果天下紛亂,就沒有安定的國家;如果國家紛亂,就沒有安定的家庭;如果家庭紛亂,就沒有得以容身的地方。這裡的「安」既有物理意義的棲息之處,又有精神安頓的意思。
「立命」則是出自《孟子.盡心上》,據說孟子曾受學於子思的門人,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存心養性,不違背天道,那麼他對於壽命的短長就毫無疑慮,只專心地修養心性,等待命數,這就是成全天命之道。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安身立命」,用來指居處得以容身,生活便有著落,精神上亦有所寄託。
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當我們遇到困頓時,《論語》是否可以提供精神支持,幫助我們安然度過呢?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保羅・呂格爾(Paul Ricoeur)認為對文本的解析有三個層次:語意(semantics)、哲學反思(philosophical reflection),以及存在(existence)層次。語意層次所要處理的是文本所要表達的語意結構;哲學反思則是對文本進行修正性的批評,以防止誤解;存在層次則是探索文本語言及邏輯背後所隱藏的實存本體。 當代中外學者對《論語》的解讀,基本上停留在語意與哲學反思層次。本書則嘗試從存在視野對《論語》進行解讀。就西方哲學而言,對存在的關注莫過於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潮。
存在主義是一種哲學流派,強調個人的自由、選擇和存在的意義。它起源於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在歐洲尤其流行。存在主義者關注個體如何在一個看似荒謬和無意義的世界中尋求自我定義和價值。初看起來,這個思潮在很多方面與儒家思想對立。例如: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沒有預設意義,個體必須在荒謬世界中創造意義(卡繆Albert Camus),而儒家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社會責任實現自身價值;存在主義認為,個人完全自由,但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沙特Jean-Paul Sartre),而儒家認為個人的自由受到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倫理規範制約,責任優先于自由;以及人面對自由和死亡會產生焦慮(海德格)而儒家通过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超越死亡。如果我們深入地閱讀《論語》會發現,其文本背後的存在體驗與存在主義哲學思潮背後的存在體驗非常相似。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基本上包括:
一、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 這是沙特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他認為人沒有預設的本質,而是通過自己的選擇和行動塑造自己。與此相對,西方傳統哲學通常認為人類具有某種固定的本質(如理性動物或神聖形象)。
•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第二章)這句話可以解讀為,孔子不認為人有固定的本質,實存決定了個性的差異。
二、自由與責任(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 存在主義者認為人是自由的,這種自由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選擇和生活方式完全負責。沙特強調「人被註定要自由的」(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即便我們不想選擇,也是在做出選擇。
• 「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第三十章)是否願意行仁完全是自己自由選擇的結果。
三、荒謬與虛無(Absurdity and Nihilism)
• 卡繆認為世界本身沒有內在的意義,人類的需求和世界的無意義之間存在一種「荒謬」(Absurd)。卡繆用《薛西弗斯的神話》比喻人生:人必須面對荒謬,並在其中創造自己的價值。
•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篇・第九章)孔子對於最有資格傳承衣缽的弟子早逝所發出的深刻感慨。
四、焦慮與恐懼(Anxiety and Dread)
• 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和海德格都討論了焦慮的問題。他們認為,當個體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和存在的虛無性時,會產生一種深刻的焦慮感。這種焦慮不是普通的恐懼,而是一種對自身存在的本質性體驗。
•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篇・第十章)孔子看到門徒患重病而產生焦慮感。
五、個體性與孤獨(Individuality and Isolation)
• 存在主義強調個體的重要性,每個人必須獨立面對世界,不能依賴宗教、社會或傳統來定義自己的存在。這種強調個體的態度,導致許多存在主義者關注孤獨、疏離感,以及人與世界的脫節。
•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篇・第三十五章)孔子不被世人理解的深刻孤獨感。
六、真實性(Authenticity)
• 真實性意味著人要活出自己真正的選擇,而不是盲從社會、傳統或外在權威。海德格認為,「不真實的存在」是指人只是按照社會期待去生活,而「真實的存在」意味著人要直面自身存在的本質。
我們並非自己選擇來到這個世界。按照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說法,我們是被「拋進」(thrown)這個世上,這種被拋擲感(the sense of being thrown)使我們很容易與這個世界產生「疏離」(estrangement),並且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而加深。當我們經歷病痛或看到親人遭受病痛的折磨、目睹好友死亡、感到孤單無助或經歷貧窮,這些際遇都可能會引起我們的哲思,或使我們投入某個精神傳統的懷抱中尋求慰藉或安頓。
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對《論語》的研究一般多注重其政治哲學方面的意涵。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闡釋有它的價值。的確,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以這種方式被廣泛閱讀;特別是實行科舉制度後,《論語》的政治意義更加凸顯。然而,《論語》的價值絕不局限於此。從古至今,許多人讀《論語》的目的,是想從中尋找安身立命之道,即個人精神得到慰藉的指引。我們認為,把《論語》當成個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思想資源,符合《論語》編寫的初衷,因為該文本所展示的不僅是孔子傳授給學生的求官之道,而是在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時,如何保持超越的心境。用這樣的角度釋讀,可以發現原來《論語》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無怪乎北宋理學家程頤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之歎。
讓我們先回顧《論語》記載,孔子和弟子與生存困境有關的對話段落,以便探究古典儒學如何應對存在的焦慮(angst):
疾病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篇・第六章)
【今譯】孟武伯請教何為孝。孔子說:「除了身體疾病沒辦法,別的不要讓父母擔憂。」
對身體健康的擔憂是正常的人類反應,疾病似乎是被造物身體構成的一部分;用猶太-基督教的思想來說,是亞當和夏娃吃下禁果後上帝對人類的一種懲罰。不管怎麼解釋,我們的身體衰敗屬於必然。《論語》並不指導我們如何治未病或者治已病,而是教導我們如何順應命運的安排。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篇・第十章)
【今譯】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這個人活不久了,這是命裡註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死亡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篇・第九章)
【今譯】顏淵死了。孔子痛呼道:「唉!老天把他從我這裡拿走了!老天把他從我這裡拿走了!」
人無法感知自己的死亡,但對與我們生命有重大交集的人的死亡,我們往往有切膚之痛。顏淵之死讓孔子感到錐心之痛。當他的弟子勸他不要過度悲傷時,孔子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先進篇・第十章)(今譯:孔子說:「傷心嗎?不為這種人傷心,還為誰傷心啊!」)與我們有交集的人逝去,意味著我們靈魂中的一部分喪失了,我們需要慢慢癒合創傷。孔子和他的弟子沒有靈魂「救贖者」的觀念,卻有著對超越自然生命維度的認知。自然生命固然重要,但不能違背人類共同體生存所需的「禮」和「義」。當弟子們厚葬顏子時,孔子反對:「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篇・第十一章)(今譯:顏回把我看作他父親,現在我卻不能對他像兒子一樣。這不是我的本意啊,是這些同學們非要這樣啊!」)
貧窮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第十一章)
【今譯】孔子說:「賢達啊,顏回!一個小竹筐盛飯吃,一支小瓢舀水喝,住在小巷子裡,別人為他發愁,顏回還是往常那樣樂呵呵的。賢達啊,顏回!」
如同疾病和死亡,絕大多數人也不願經歷貧窮,因為貧窮意味著享受不到人生中很多美好的東西,生存空間也受到限制,現在流行的「財務自由」,即意味著有餘裕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或者基本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考慮經濟因素。俗話說,「富者如龍,遊過五湖四海;貧者如虎,驚動六親九眷。」貧窮到極點時甚至可能影響自己、配偶及子女的生存。孔子對財富的觀點在於:是否取之有道。一方面,他對弟子中的大富翁子貢表示讚賞(先進篇・第十九章);另一方面,他又鼓勵弟子追求更高的理想,即「道」:「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篇・第三十二章)(【今譯】孔子說:「君子首要的是求道,而不是求財。耕地的也有可能沒飯吃,而求道的卻可能有俸祿。君子擔心道,不擔心財。」)。頗像《馬太福音》6:33中耶穌所言:「你們要先求神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這樣就更容易理解孔子為何讚賞安貧樂道的顏回了。
孤獨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逹。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篇・第三十五章)
【今譯】孔子說:「沒人理解我啊!」子貢問:「怎麼說別人不理解先生呢?」孔子說:「不怨老天,不怪別人,下學人事,上達天命。理解我的,只有老天吧。」
做為一種心理狀態,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有孤獨感。「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約伯記》1:21)即便有親朋好友陪伴,我們仍然感到孤單;我不是獨自一人,但仍覺孤獨。孤單的深處是我們無可化約的個體,這個個體自出生以來受獨特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所塑造,各自帶著獨特的使命來到人間,生命歸宿也各不相同。由於孔子思想高度超越常人,發出只有上天才理解他內心最深處的感嘆,我們自然也可明白孔子有時不想說話的原因。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篇・第十九章)
【今譯】孔子說:「我不想說話了。」子貢說:「老師不說話,那麼弟子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說了什麼呢?四季運行,萬物生長,天說了什麼呢?」
疾病、死亡和孤獨是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會遇到的問題,貧窮的體會則因人因環境而異。在某種意義上,不同宗教和哲學的興起,就是為了應對這種生存困境所產生的存在焦慮。而源於中國的古典儒學提供的應對路徑,有別於西方的宗教或哲學的方法。
存在與存在主義
面對存在的焦慮和困境,西方傳統哲學傾向於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舉例而言,我們可以說柏拉圖的「理念」(idea)是一種超越「洞穴」(cave)桎梏的「存在療法」(existential therapy);黑格爾(Hegel)的「精神」(Geist)也導向超越命定的自由等等。雖然我們無法就此對整個西方哲學進行梳理,但可以從二十世紀中葉產生的「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核心思想角度來一窺究竟——因為存在主義處理的正是關於人的存在中所感受到的「疏離或異化」(alienation)的問題:我們存在這個世界,而世界似乎被完全物化,並非我家。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潮試圖找回人和世界的內在關係,認為「人」不能被理解成外部世界客體的一部分,因為人不是靜態的,而是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不能被物化的動態存在。
西方宗教的源起和發展則更明顯地表達了對存在困境這個永恆主題的回應,例如:基督耶穌的使徒聖保羅在經歷存在的絕望時感歎說:「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哥林多後書》1:8)但他傳揚的不是絕望之道,而是「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哥林多後書》1:9-10)基督教思想家聖奧古斯汀在他的《懺悔錄》中更是坦言,自己是與神隔絕的罪人,「我們的內心躁動不安,直到在祢內安息。」
與存在的困境相關的中文表達,是「安身立命」。「安身」是出自《呂氏春秋》,其中有一個小故事:老燕雀和小燕雀居住在某戶人家的樑上,自以為非常安全,不料有一天,這戶人家突然失火,燕雀的巢也跟著遭殃了。這個故事提醒人們,如果天下紛亂,就沒有安定的國家;如果國家紛亂,就沒有安定的家庭;如果家庭紛亂,就沒有得以容身的地方。這裡的「安」既有物理意義的棲息之處,又有精神安頓的意思。
「立命」則是出自《孟子.盡心上》,據說孟子曾受學於子思的門人,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存心養性,不違背天道,那麼他對於壽命的短長就毫無疑慮,只專心地修養心性,等待命數,這就是成全天命之道。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安身立命」,用來指居處得以容身,生活便有著落,精神上亦有所寄託。
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當我們遇到困頓時,《論語》是否可以提供精神支持,幫助我們安然度過呢?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保羅・呂格爾(Paul Ricoeur)認為對文本的解析有三個層次:語意(semantics)、哲學反思(philosophical reflection),以及存在(existence)層次。語意層次所要處理的是文本所要表達的語意結構;哲學反思則是對文本進行修正性的批評,以防止誤解;存在層次則是探索文本語言及邏輯背後所隱藏的實存本體。 當代中外學者對《論語》的解讀,基本上停留在語意與哲學反思層次。本書則嘗試從存在視野對《論語》進行解讀。就西方哲學而言,對存在的關注莫過於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潮。
存在主義是一種哲學流派,強調個人的自由、選擇和存在的意義。它起源於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在歐洲尤其流行。存在主義者關注個體如何在一個看似荒謬和無意義的世界中尋求自我定義和價值。初看起來,這個思潮在很多方面與儒家思想對立。例如: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沒有預設意義,個體必須在荒謬世界中創造意義(卡繆Albert Camus),而儒家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社會責任實現自身價值;存在主義認為,個人完全自由,但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沙特Jean-Paul Sartre),而儒家認為個人的自由受到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倫理規範制約,責任優先于自由;以及人面對自由和死亡會產生焦慮(海德格)而儒家通过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超越死亡。如果我們深入地閱讀《論語》會發現,其文本背後的存在體驗與存在主義哲學思潮背後的存在體驗非常相似。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基本上包括:
一、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 這是沙特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他認為人沒有預設的本質,而是通過自己的選擇和行動塑造自己。與此相對,西方傳統哲學通常認為人類具有某種固定的本質(如理性動物或神聖形象)。
•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第二章)這句話可以解讀為,孔子不認為人有固定的本質,實存決定了個性的差異。
二、自由與責任(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 存在主義者認為人是自由的,這種自由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選擇和生活方式完全負責。沙特強調「人被註定要自由的」(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即便我們不想選擇,也是在做出選擇。
• 「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第三十章)是否願意行仁完全是自己自由選擇的結果。
三、荒謬與虛無(Absurdity and Nihilism)
• 卡繆認為世界本身沒有內在的意義,人類的需求和世界的無意義之間存在一種「荒謬」(Absurd)。卡繆用《薛西弗斯的神話》比喻人生:人必須面對荒謬,並在其中創造自己的價值。
•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篇・第九章)孔子對於最有資格傳承衣缽的弟子早逝所發出的深刻感慨。
四、焦慮與恐懼(Anxiety and Dread)
• 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和海德格都討論了焦慮的問題。他們認為,當個體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和存在的虛無性時,會產生一種深刻的焦慮感。這種焦慮不是普通的恐懼,而是一種對自身存在的本質性體驗。
•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篇・第十章)孔子看到門徒患重病而產生焦慮感。
五、個體性與孤獨(Individuality and Isolation)
• 存在主義強調個體的重要性,每個人必須獨立面對世界,不能依賴宗教、社會或傳統來定義自己的存在。這種強調個體的態度,導致許多存在主義者關注孤獨、疏離感,以及人與世界的脫節。
•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篇・第三十五章)孔子不被世人理解的深刻孤獨感。
六、真實性(Authenticity)
• 真實性意味著人要活出自己真正的選擇,而不是盲從社會、傳統或外在權威。海德格認為,「不真實的存在」是指人只是按照社會期待去生活,而「真實的存在」意味著人要直面自身存在的本質。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