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器,霸國名相管仲:當禮崩樂壞、諸侯爭雄,他從地牢走入朝堂,重導亂世秩序
活動訊息
黑五禮物買什麼?全站滿$1000送100點金幣,可累送! 新會員直接領$500!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烽火中,挺身改寫亂世格局
治國平天下,是智者的責任
以布衣之志,撐起傾頹的最後秩序
春秋大局下的管仲
本書是一部以春秋初年動盪歷史為背景,細膩描寫齊國名相管仲一生的歷史傳記型作品。全書從西周末期王綱解紐、東周興起的時代轉折寫起,透過詳實史料鋪陳,展現一個禮崩樂壞的世界,從而引出管仲如何在大亂之中洞察先機,藉由輔佐齊桓公,逐步完成從亂世求存到開創霸業的壯闊歷程。
書中不僅描述管仲本人的奮鬥過程,還涵蓋諸如周天子權威崩潰、鄭莊公爭霸、齊襄公政變等歷史大事,讓讀者置身於一個血與火、權與謀交織的時代現場。
從市井賈人到治國大才
管仲從一名潁上貧寒子弟、賈人、圉人,一路歷經軍政挫敗,到最終成為齊國丞相。書中細膩描寫他與鮑叔牙的情誼,以及兩人對理想、忠義、家國的不同理解,使管仲不只是傳統上的“名相”,更是一位深具人性光輝、有血有肉的立體人物。
作者著墨於管仲的思想與作為,如重商輕徭、整頓稅制、平衡貴族與平民利益等政策構想,並指出其遠見來自對現實社會的深刻觀察。這使管仲不僅是齊桓公霸業的推手,更是中國古代政治改革的先驅與實踐者。
考據嚴謹,敘事生動
本書廣泛引用《春秋》、《左傳》、《史記》等經典史籍,同時援引學術研究與出土文獻,對於春秋列國的政治結構、軍事制度、封建秩序與社會變遷皆有詳盡梳理。對軍陣、王室與諸侯間的禮儀、采邑制度的變質等議題,皆有深入分析。
在敘事上,作者筆法靈動,讓歷史知識轉化為可讀性極高的故事。管仲與齊桓公的君臣關係、與宿敵公子糾的政爭、以及與齊國內部大夫的權力博弈,都描寫得層層推進,高潮迭起。
歷史智慧的現代啟示
透過管仲的人生經歷與思想實踐,作者試圖探討在秩序崩潰的時代中,何謂有效治理?何謂真正的忠誠與變革?書中多次回應「亂世出英雄」的主題,認為制度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對現實的深刻洞察與大膽改革,而非墨守成規。
本書不僅重現了一位千古名相的光輝形象,也讓讀者理解到,治國理政的智慧,既植根於深厚的歷史土壤,也能為當代社會提供有力的啟示與借鑑。
本書特色:本書細緻描繪管仲的性格與歷史功業,展現他從卑微出身到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歷程。全書考據詳實,結合《左傳》、《史記》等史料與現代學術觀點,兼具深度與敘事張力。作者不僅重現管仲的治國理念與改革精神,也剖析周禮崩壞後的政治現實,突顯其歷史定位與思想價值,是深入理解古代政治與智者風範的重要作品。
治國平天下,是智者的責任
以布衣之志,撐起傾頹的最後秩序
春秋大局下的管仲
本書是一部以春秋初年動盪歷史為背景,細膩描寫齊國名相管仲一生的歷史傳記型作品。全書從西周末期王綱解紐、東周興起的時代轉折寫起,透過詳實史料鋪陳,展現一個禮崩樂壞的世界,從而引出管仲如何在大亂之中洞察先機,藉由輔佐齊桓公,逐步完成從亂世求存到開創霸業的壯闊歷程。
書中不僅描述管仲本人的奮鬥過程,還涵蓋諸如周天子權威崩潰、鄭莊公爭霸、齊襄公政變等歷史大事,讓讀者置身於一個血與火、權與謀交織的時代現場。
從市井賈人到治國大才
管仲從一名潁上貧寒子弟、賈人、圉人,一路歷經軍政挫敗,到最終成為齊國丞相。書中細膩描寫他與鮑叔牙的情誼,以及兩人對理想、忠義、家國的不同理解,使管仲不只是傳統上的“名相”,更是一位深具人性光輝、有血有肉的立體人物。
作者著墨於管仲的思想與作為,如重商輕徭、整頓稅制、平衡貴族與平民利益等政策構想,並指出其遠見來自對現實社會的深刻觀察。這使管仲不僅是齊桓公霸業的推手,更是中國古代政治改革的先驅與實踐者。
考據嚴謹,敘事生動
本書廣泛引用《春秋》、《左傳》、《史記》等經典史籍,同時援引學術研究與出土文獻,對於春秋列國的政治結構、軍事制度、封建秩序與社會變遷皆有詳盡梳理。對軍陣、王室與諸侯間的禮儀、采邑制度的變質等議題,皆有深入分析。
在敘事上,作者筆法靈動,讓歷史知識轉化為可讀性極高的故事。管仲與齊桓公的君臣關係、與宿敵公子糾的政爭、以及與齊國內部大夫的權力博弈,都描寫得層層推進,高潮迭起。
歷史智慧的現代啟示
透過管仲的人生經歷與思想實踐,作者試圖探討在秩序崩潰的時代中,何謂有效治理?何謂真正的忠誠與變革?書中多次回應「亂世出英雄」的主題,認為制度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對現實的深刻洞察與大膽改革,而非墨守成規。
本書不僅重現了一位千古名相的光輝形象,也讓讀者理解到,治國理政的智慧,既植根於深厚的歷史土壤,也能為當代社會提供有力的啟示與借鑑。
本書特色:本書細緻描繪管仲的性格與歷史功業,展現他從卑微出身到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歷程。全書考據詳實,結合《左傳》、《史記》等史料與現代學術觀點,兼具深度與敘事張力。作者不僅重現管仲的治國理念與改革精神,也剖析周禮崩壞後的政治現實,突顯其歷史定位與思想價值,是深入理解古代政治與智者風範的重要作品。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王綱解紐
第二章 脫杻拜相
第三章 作內政而寄軍令
第四章 尊王攘夷
第五章 政治思想
第六章 法治思想
第七章 倫理思想
第八章 經濟思想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王綱解紐
第二章 脫杻拜相
第三章 作內政而寄軍令
第四章 尊王攘夷
第五章 政治思想
第六章 法治思想
第七章 倫理思想
第八章 經濟思想
參考文獻
試閱
一、平王東遷
西元前771年,一支由申國(今河南南陽)、曾國(今河南方城一帶)和犬戎(游牧於周王室西邊涇渭流域的少數民族部落)組成的聯合部隊攻入了周王朝的都城鎬京,昏庸的周幽王苦等不到各地諸侯的勤王之師,危急之中帶著愛妻褒姒和愛子伯服驚慌失措地向東面的驪山奔逃,不久被窮追不捨的戎人追上並殺於驪山之下,都城鎬京也被戎人大肆劫掠了一番。延續了二三百年的西周王朝至此滅亡。
周幽王被殺之後,在申侯及魯侯、許文公的主持下,原來被周幽王廢掉的太子宜臼被擁立為王,這就是周平王。與此同時,有一個叫做虢公翰的諸侯也擁立王子餘臣為王,後世稱之為「攜王」。於是,周王朝出現了兩王並立的局面。十餘年後,晉國的文侯攻殺了攜王,周王朝重新統一。
鎬京被戎人大肆掠奪之後,殘垣斷壁,一片荒涼,要想在這裡收拾殘局、重新建都,再現昔時盛景,無論從財力還是人力方面來看都不可能。況且,鎬京臨近犬戎,即使在周王朝鼎盛之時,也常常受到戎人的侵擾。《詩.小雅.採薇》的作者就曾記下了當時人們面對戎人侵擾時的驚恐之狀: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沒有妻室沒有家,都因與獫狁去打仗)
……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怎能每日不戒備,獫狁情勢太緊張)
何況如今的周王朝,主力部隊已被消滅殆盡,只是靠了鄭、衛、秦、晉等諸侯國軍隊的支持才能勉強維持,假如戎人再度入侵,很可能會重演周幽王的驪山之逃。因此,重建鎬京的計畫被無可奈何地放棄了。西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周平王把都城遷到雒邑(今河南洛陽),史稱「平王東遷」。後人把東遷後的周王朝稱為「東周」。從這時到西元前476年的295年間,因為大體與孔子所修訂的《春秋》一書所記載的時間跨度(西元前722—前481年)相當,所以歷史上將這一歷史階段叫做春秋時期。
雖然經過兩周之際的戰亂紛擾,昔日繁華的宗周已化作一片廢墟,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損失過半,但是在春秋初年的周平王時期,周王室仍然擁有方六百里的土地。那時的周王朝,「西有虢,據桃林之險,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呂,扼天下之膂,屏東南之固,而南陽肩背澤潞,富甲天下,輟轅伊闕,披山帶河,地方雖小,亦足王也」(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四)。而當時的東都雒邑,地居天下之中,手工業和商業向來都很發達,是一個物阜民康的繁華之地。這時的周王室,不僅擁有「成周八師」的重兵,而且擁有天下大半賦稅的收入,勢力並不算弱。因此,在春秋初期的大半個世紀中,周王室的軍事活動不但頻繁,而且對各諸侯國依然能保持較大的影響力。
《詩.王風.揚之水》,據〈詩序〉講是諷刺周平王的。朱熹認為這首詩是「周人之戍申者,又以非其職而怨思」之作。詩中提到「戍申」、「戍甫」和「戍許」。申,即位於今河南南陽的申國①;甫,即呂國,也在今天的南陽境內;許,即許國,位於今河南許昌東。三國皆姜姓,因為受到南方楚國的侵擾,所以周王室派軍戍守。戍守申、甫、許的周人由於遠離家人,因為抱怨而寫了這首詩。在周平王和周桓王時代,周王室還有過一些軍事活動,曾出兵伐衛、伐晉、圍魏、伐宋。
周平王四十九年(西元前722年),鄭國發生內亂,鄭莊公的弟弟段叔以他的母親姜氏為內應,準備發動武裝政變。早有準備的鄭莊公得到段叔反叛的確切證據後,就命大夫子封率領200乘戰車進攻段叔的根據地京邑(今河南滎陽東南)。京邑的人也起來回應。段叔受到內外夾攻,逃奔到鄢,最後逃奔共國(今河南輝縣市境內)。段叔的兒子公孫滑在他父親失敗後逃到衛國,衛桓公收容了他,還派兵攻取了鄭國的廩延。當時鄭莊公還身兼王室卿士之職,於是鄭莊公便率領王室及虢國的軍隊討伐衛國,打到衛國的南郊,這是「伐衛」。
周桓王二年(西元前718年),晉國的小宗室曲沃莊伯聯合鄭國和邢國共同討伐晉國的大宗室翼侯,周桓王派王室大夫尹氏、武氏率軍協助曲沃莊伯,結果翼侯逃奔隨邑。曲沃莊伯在周王室的支持下取得勝利後卻又反叛了周王室,於是性格剛烈的周桓王便派虢公率王室軍隊討伐曲沃,並立翼侯之子哀侯於翼,這是「伐晉」。
周桓王六年(西元前714年),周桓王因為宋殤公不到京城朝覲,便讓鄭莊公以王室名義討伐宋國。初戰不利,鄭莊公又以周桓王的命令要魯國出兵,魯隱公又約齊國共同出兵。於是在第二年,鄭莊公以王室左卿士的身分率領鄭、齊、魯三國之軍討伐宋國,這是「伐宋」。
周桓王十一年(西元前709年),芮國(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南)國君芮伯的母親因為不喜歡芮伯的寵人太多,便把他趕出國都,另立新君,芮伯遷居於魏(今山西芮城北)。秦國見芮國內亂,以為有機可乘,便在第二年派兵入侵芮國。由於輕敵,秦國反為芮國所打敗。於是秦國說動好鬥的周桓王出兵,共同征討芮國。王室的軍隊和秦軍包圍了魏,逮住了芮伯,這是「圍魏」。
從曲沃莊伯「叛王」、宋殤公「不共(供)王職」(不朝覲)等事看來,周王室的威信比起西周時已經是一落千丈;但從周王命虢公率軍伐曲沃,命鄭、魯、齊等國伐宋之事來看,周王室還在為維護自己「天下共主」的權威做最後的打拚。
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的最後終結,則始自周、鄭的繻(ㄒㄩ)葛之戰。
西元前771年,一支由申國(今河南南陽)、曾國(今河南方城一帶)和犬戎(游牧於周王室西邊涇渭流域的少數民族部落)組成的聯合部隊攻入了周王朝的都城鎬京,昏庸的周幽王苦等不到各地諸侯的勤王之師,危急之中帶著愛妻褒姒和愛子伯服驚慌失措地向東面的驪山奔逃,不久被窮追不捨的戎人追上並殺於驪山之下,都城鎬京也被戎人大肆劫掠了一番。延續了二三百年的西周王朝至此滅亡。
周幽王被殺之後,在申侯及魯侯、許文公的主持下,原來被周幽王廢掉的太子宜臼被擁立為王,這就是周平王。與此同時,有一個叫做虢公翰的諸侯也擁立王子餘臣為王,後世稱之為「攜王」。於是,周王朝出現了兩王並立的局面。十餘年後,晉國的文侯攻殺了攜王,周王朝重新統一。
鎬京被戎人大肆掠奪之後,殘垣斷壁,一片荒涼,要想在這裡收拾殘局、重新建都,再現昔時盛景,無論從財力還是人力方面來看都不可能。況且,鎬京臨近犬戎,即使在周王朝鼎盛之時,也常常受到戎人的侵擾。《詩.小雅.採薇》的作者就曾記下了當時人們面對戎人侵擾時的驚恐之狀: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沒有妻室沒有家,都因與獫狁去打仗)
……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怎能每日不戒備,獫狁情勢太緊張)
何況如今的周王朝,主力部隊已被消滅殆盡,只是靠了鄭、衛、秦、晉等諸侯國軍隊的支持才能勉強維持,假如戎人再度入侵,很可能會重演周幽王的驪山之逃。因此,重建鎬京的計畫被無可奈何地放棄了。西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周平王把都城遷到雒邑(今河南洛陽),史稱「平王東遷」。後人把東遷後的周王朝稱為「東周」。從這時到西元前476年的295年間,因為大體與孔子所修訂的《春秋》一書所記載的時間跨度(西元前722—前481年)相當,所以歷史上將這一歷史階段叫做春秋時期。
雖然經過兩周之際的戰亂紛擾,昔日繁華的宗周已化作一片廢墟,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損失過半,但是在春秋初年的周平王時期,周王室仍然擁有方六百里的土地。那時的周王朝,「西有虢,據桃林之險,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呂,扼天下之膂,屏東南之固,而南陽肩背澤潞,富甲天下,輟轅伊闕,披山帶河,地方雖小,亦足王也」(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四)。而當時的東都雒邑,地居天下之中,手工業和商業向來都很發達,是一個物阜民康的繁華之地。這時的周王室,不僅擁有「成周八師」的重兵,而且擁有天下大半賦稅的收入,勢力並不算弱。因此,在春秋初期的大半個世紀中,周王室的軍事活動不但頻繁,而且對各諸侯國依然能保持較大的影響力。
《詩.王風.揚之水》,據〈詩序〉講是諷刺周平王的。朱熹認為這首詩是「周人之戍申者,又以非其職而怨思」之作。詩中提到「戍申」、「戍甫」和「戍許」。申,即位於今河南南陽的申國①;甫,即呂國,也在今天的南陽境內;許,即許國,位於今河南許昌東。三國皆姜姓,因為受到南方楚國的侵擾,所以周王室派軍戍守。戍守申、甫、許的周人由於遠離家人,因為抱怨而寫了這首詩。在周平王和周桓王時代,周王室還有過一些軍事活動,曾出兵伐衛、伐晉、圍魏、伐宋。
周平王四十九年(西元前722年),鄭國發生內亂,鄭莊公的弟弟段叔以他的母親姜氏為內應,準備發動武裝政變。早有準備的鄭莊公得到段叔反叛的確切證據後,就命大夫子封率領200乘戰車進攻段叔的根據地京邑(今河南滎陽東南)。京邑的人也起來回應。段叔受到內外夾攻,逃奔到鄢,最後逃奔共國(今河南輝縣市境內)。段叔的兒子公孫滑在他父親失敗後逃到衛國,衛桓公收容了他,還派兵攻取了鄭國的廩延。當時鄭莊公還身兼王室卿士之職,於是鄭莊公便率領王室及虢國的軍隊討伐衛國,打到衛國的南郊,這是「伐衛」。
周桓王二年(西元前718年),晉國的小宗室曲沃莊伯聯合鄭國和邢國共同討伐晉國的大宗室翼侯,周桓王派王室大夫尹氏、武氏率軍協助曲沃莊伯,結果翼侯逃奔隨邑。曲沃莊伯在周王室的支持下取得勝利後卻又反叛了周王室,於是性格剛烈的周桓王便派虢公率王室軍隊討伐曲沃,並立翼侯之子哀侯於翼,這是「伐晉」。
周桓王六年(西元前714年),周桓王因為宋殤公不到京城朝覲,便讓鄭莊公以王室名義討伐宋國。初戰不利,鄭莊公又以周桓王的命令要魯國出兵,魯隱公又約齊國共同出兵。於是在第二年,鄭莊公以王室左卿士的身分率領鄭、齊、魯三國之軍討伐宋國,這是「伐宋」。
周桓王十一年(西元前709年),芮國(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南)國君芮伯的母親因為不喜歡芮伯的寵人太多,便把他趕出國都,另立新君,芮伯遷居於魏(今山西芮城北)。秦國見芮國內亂,以為有機可乘,便在第二年派兵入侵芮國。由於輕敵,秦國反為芮國所打敗。於是秦國說動好鬥的周桓王出兵,共同征討芮國。王室的軍隊和秦軍包圍了魏,逮住了芮伯,這是「圍魏」。
從曲沃莊伯「叛王」、宋殤公「不共(供)王職」(不朝覲)等事看來,周王室的威信比起西周時已經是一落千丈;但從周王命虢公率軍伐曲沃,命鄭、魯、齊等國伐宋之事來看,周王室還在為維護自己「天下共主」的權威做最後的打拚。
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的最後終結,則始自周、鄭的繻(ㄒㄩ)葛之戰。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