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
探索清末民初時期道德意識的轉化,前此所鋪陳思想的課題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旨在探索清末民初時期道德意識的轉化,前此所鋪陳思想的課題,均是為特殊脈絡所設計的對比背景,美其名則是「理念型態」(ideal type)的手法。職是之故,並非一部近世倫理學史。
本書的「下篇」,收入數篇延續性的文章,大多攸關孔廟文化的研究,尤其側重宗教性的議題。一方面,得以延伸之前實證研究的不足;另方面,則可萃取理論與方法的意涵,算是接續的工作。
本書的「下篇」,收入數篇延續性的文章,大多攸關孔廟文化的研究,尤其側重宗教性的議題。一方面,得以延伸之前實證研究的不足;另方面,則可萃取理論與方法的意涵,算是接續的工作。
目錄
序
上篇 《從理學到倫理學》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理學的黃金時代及其餘蘊
第三章 理學家的道德觀——以《大學》、《近思錄》與《傳習錄》為例證
第四章 太平天國的挑戰與義理學的再興
第五章 追求倫理的現代性:梁啟超的「道德革命」及其追隨者
第六章 清末民初道德意識轉化的幾點觀察
第七章 結語
引用書目
下篇 《儒教的反思及其他》
壹、研究儒教的反思
貳、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
參、荀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
肆、蛻變中的思想史:一個史學觀點的考察
伍、以序為書:評介《朱熹的歷史世界》
陸、師門六年記(1977-1983)
附錄一 克里歐的學徒〔黃進興口述∕陳菁霞訪問整理〕
附錄二 把握儒教的歷史真實不能僅僅從經典出發〔黃進興口述∕李純一訪問整理〕
上篇 《從理學到倫理學》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理學的黃金時代及其餘蘊
第三章 理學家的道德觀——以《大學》、《近思錄》與《傳習錄》為例證
第四章 太平天國的挑戰與義理學的再興
第五章 追求倫理的現代性:梁啟超的「道德革命」及其追隨者
第六章 清末民初道德意識轉化的幾點觀察
第七章 結語
引用書目
下篇 《儒教的反思及其他》
壹、研究儒教的反思
貳、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
參、荀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
肆、蛻變中的思想史:一個史學觀點的考察
伍、以序為書:評介《朱熹的歷史世界》
陸、師門六年記(1977-1983)
附錄一 克里歐的學徒〔黃進興口述∕陳菁霞訪問整理〕
附錄二 把握儒教的歷史真實不能僅僅從經典出發〔黃進興口述∕李純一訪問整理〕
序/導讀
年輕時負笈西方,恆有一個心事縈繞心頭,那就是作為一個當代的華人,其文化心理距離三百年前的中國人較遠,或者與現代的西方文化較隔閡?雖然純粹出自好奇心的作梗,但日久揮之不去,念茲在茲,遂成構作本書的緣起。
中國面對「兩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傳統文化誠然起了極大的變化。在物質方面,食衣住行顯而易見,不言而喻;但論到精神層面,則大費周章,難以說清楚、講明白。拙作特意選擇「道德意識」作為分析的焦點,盼能略窺一二。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旨在探索清末民初時期道德意識的轉化,前此所鋪陳思想的課題,均是為特殊脈絡所設計的對比背景,美其名則是「理念型態」(ideal type)的手法。職是之故,並非一部近世倫理學史。而後者亦非個人學力可以承擔。
過去三年的摸索,雖然覺得距離原先所懸的目標依舊相當遙遠,不只思慮有欠周詳,下筆亦嫌粗略;但為研究計畫時程所限,只得抱著醜媳婦總得見公婆的心態,勉強付梓,和讀者見面。套句俗語,只堪以「拋磚引玉」,慰藉自己了。
在研究的過程,受益於史語所優越的環境,個人得以潛心探究,甚或胡思亂想,無所羈絆。這純然拜史語所自由、獨立的學風所賜。況且中研院資源豐富,有諸多方家得以執經解惑,遊走其間,偶有所獲,樂不可支。這一點無疑是研究者無上的福氣,打從心裡頭,萬分的珍惜與感念。
此外,個人復幸得諸多學侶的扶持與賜教,受益良多,無法一一致謝。但是我仍然必須提到幾位與拙作相關的學者:陳永發、王汎森、李孝悌、沈松僑諸位教授在撰寫過程慷慨的賜教。
本書的「下篇」,收入數篇延續性的文章,大多攸關孔廟文化的研究,尤其側重宗教性的議題。一方面,得以延伸之前實證研究的不足;另方面,則可萃取理論與方法的意涵,算是收尾的工作。在這個議題,我必須特別感謝芝加哥大學余國藩(Anthony C. Yu)教授多年來對我研究孔廟的支持與鼓勵,他堅信以孔廟作為宗教聖域的探討,乃是中西宗教史另闢蹊徑的進路。他的厚愛,不啻是個人一路走來,意想不到的精神支柱。
「下篇」的第四篇,係根據多年來所積累的讀書心得,試圖勾勒出西方思想史的研究在近百年的發展軌跡,容或有助於掌握思想史的蛻化與動向。原則上,個人傾向多元主義(pluralism),既反對理論上定於一尊,且反對逐新競異、一昧盲從;只要有所成就,不妨百家齊鳴、眾聲喧嘩。
雖說「史無定法」,但探討自身的歷史,絕難脫離原有文化的形塑;議題的選擇與材料的特殊性,在在影響了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有效性。
總之,拙作不揣翦陋,立說大膽係事實,故諒必為智者所笑,尚請博雅君子多多海涵。
「附錄」另收入兩篇訪問稿,均涉及儒教研究的議題,容可補充拙作未能盡意之處。由衷感謝陳菁霞和李純一兩位女士,慨予應允收入其所作的訪問稿。國家科學委員會提供必要的研究經費,俾便進行拙作的撰寫計畫,於此必須一併申謝。陳靜芬、李雅玲及張雅芳三位女士不耐其煩地整理文稿,使得拙作得以順利付梓,感謝之至。
中國面對「兩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傳統文化誠然起了極大的變化。在物質方面,食衣住行顯而易見,不言而喻;但論到精神層面,則大費周章,難以說清楚、講明白。拙作特意選擇「道德意識」作為分析的焦點,盼能略窺一二。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旨在探索清末民初時期道德意識的轉化,前此所鋪陳思想的課題,均是為特殊脈絡所設計的對比背景,美其名則是「理念型態」(ideal type)的手法。職是之故,並非一部近世倫理學史。而後者亦非個人學力可以承擔。
過去三年的摸索,雖然覺得距離原先所懸的目標依舊相當遙遠,不只思慮有欠周詳,下筆亦嫌粗略;但為研究計畫時程所限,只得抱著醜媳婦總得見公婆的心態,勉強付梓,和讀者見面。套句俗語,只堪以「拋磚引玉」,慰藉自己了。
在研究的過程,受益於史語所優越的環境,個人得以潛心探究,甚或胡思亂想,無所羈絆。這純然拜史語所自由、獨立的學風所賜。況且中研院資源豐富,有諸多方家得以執經解惑,遊走其間,偶有所獲,樂不可支。這一點無疑是研究者無上的福氣,打從心裡頭,萬分的珍惜與感念。
此外,個人復幸得諸多學侶的扶持與賜教,受益良多,無法一一致謝。但是我仍然必須提到幾位與拙作相關的學者:陳永發、王汎森、李孝悌、沈松僑諸位教授在撰寫過程慷慨的賜教。
本書的「下篇」,收入數篇延續性的文章,大多攸關孔廟文化的研究,尤其側重宗教性的議題。一方面,得以延伸之前實證研究的不足;另方面,則可萃取理論與方法的意涵,算是收尾的工作。在這個議題,我必須特別感謝芝加哥大學余國藩(Anthony C. Yu)教授多年來對我研究孔廟的支持與鼓勵,他堅信以孔廟作為宗教聖域的探討,乃是中西宗教史另闢蹊徑的進路。他的厚愛,不啻是個人一路走來,意想不到的精神支柱。
「下篇」的第四篇,係根據多年來所積累的讀書心得,試圖勾勒出西方思想史的研究在近百年的發展軌跡,容或有助於掌握思想史的蛻化與動向。原則上,個人傾向多元主義(pluralism),既反對理論上定於一尊,且反對逐新競異、一昧盲從;只要有所成就,不妨百家齊鳴、眾聲喧嘩。
雖說「史無定法」,但探討自身的歷史,絕難脫離原有文化的形塑;議題的選擇與材料的特殊性,在在影響了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有效性。
總之,拙作不揣翦陋,立說大膽係事實,故諒必為智者所笑,尚請博雅君子多多海涵。
「附錄」另收入兩篇訪問稿,均涉及儒教研究的議題,容可補充拙作未能盡意之處。由衷感謝陳菁霞和李純一兩位女士,慨予應允收入其所作的訪問稿。國家科學委員會提供必要的研究經費,俾便進行拙作的撰寫計畫,於此必須一併申謝。陳靜芬、李雅玲及張雅芳三位女士不耐其煩地整理文稿,使得拙作得以順利付梓,感謝之至。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