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中國的道家下冊:萬奇競秀:與天地同流(簡體中文)

Taoism of China (Simplified Chinese): Competitions Among Myriads of Wonders: To Combine The Timeless
  • 9 432
    480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東方哲學道家思想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張成秋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漢世紀數位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2/12/01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何謂道?道者,首也,路也,路之起頭也,萬有之根源也,道理也,邏輯也,話也,言說也,絕對之道德標準也,至善也……

吾國思想,以儒、釋、道三家為主流。道與儒固無論矣,即釋家所云佛性、真如,亦何莫而非道也。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則異道之間,不能相授受,自古而然,不足異也。

愚治中國學術,始自儒家,攻學碩士階段,乃入道家。其後數十年,教學之中,蓋用力與此,既深且博。而老莊學會會長楊汝舟博士,啟發獨多,深為感謝。

今將既往有關中國的道家著作,匯集成書。以字數限制,分成兩冊。

上冊以先秦道家思想研究起首,蓋愚之碩士論文也。溯道家之起源,開後來之枝葉。

以後談道德經神秘主義,乃西方學者牽老子於基督信仰之一見,可供參考。

後接莊子篇目考,乃於莊子作精密之考證,於不疑之處生疑,細密精微,而亦不妨義理之探究。

下冊以老子王弼學起首,則對道家創始之始祖,其思想,作深入而徹底之抉發,謂之老子大全,亦不為過。

再後是道家之養生術,蓋自老子,流變至後世道家,斯學亦道家學術之一個特色也。

吾國文化,儒、釋、道三家,各有所長、亦各有千秋,前賢智慧,燭照光明;後學弟子,宜如何珍而勿忘,發揚蹈厲,以興我華夏之輝光,願與讀者相互期勉之!

作者

張成秋

張成秋教授,男。原籍遼北省西豐縣,一九四一年生,一九六四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對中國學術思想史發生興趣。以後到新竹高中教國文及服兵役,兩年後升入文化大學碩士班,碩士論文由林尹教授指導,題曰《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後由台灣中華書局出版。

一九六九年來新竹師範專科學校(今名新竹教育大學)任教講師,歷升副教授、教授。一九七六年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文大中文所推薦),同時取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的教授資格,迄今共歷經四十餘年。博士論文是《詩序闡微》,由王靜芝教授指導,由花木蘭出版社出版。

過去在職期間,曾兼任圖書館組主任職約十二年,兼任語文學系系主任兩年。二00六年八月一日,教授屆齡退休,身體粗健。教授篤信基督,退休後專心以傳教為務;二0一二年成為《臺灣學人出版網|Amazon微出版》臺灣學人作家,專職主編與出版域外漢學與古代思想系列。

目錄

《中國的道家》總序 I
老子王弼學讀法 VII
目錄 IX
老子王弼學 1
老子王弼學簡介 1
老子王弼學緒論 3
自序 3

第一章 老子書之作者——老聃 6
附錄 8

第二章 老子之學 13
一、尊道貴德 13
二、柔弱居下 15
三、自隱無名 16
四、謙虛守愚 17
五、清淨自正 18
六、無為自化 19

第三章 對老學之認識與批判 21
一、對老學之一般認識與評論 21
二、老子之道德與儒家之仁義 23
三、老學有功政術 27
四、老子之無為並愚民 28
五、老子反知識之利弊 31
六、老學中其他可取之論點 31
七、老學中其他可議之點 33
八、老學與他家相通 34

第四章 王弼傅 36

第五章 老子王弼學之資料 39
一、老子本文 39
二、老子王弼注二卷 41
三、王弼著老子微旨例略一卷 48
四、後世學者整理之資料 49

第六章 王弼之老學簡述 52
一、對於「無」之申論 52
二、對於「道」之理解 55
三、「無為政治」之最高陳義 60
王弼老學之道與無 67

序言 67

第一章 大道 69
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69
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3
三、道之恍惚希夷 82
四、道之沖虛先在與常存不毀 86
五、道之生成萬物並順其自然 90
六、道之大遠逝反 95
七、歸結 100

第二章 無與無名 103
一、無 103
二、「無」非真空而為根源之根源 106
三、無名 110
四、無(無名)之實踐 112
五、王弼「聖人體無」義 113

第三章 道為根本之法有益於人 116
一、道者萬物之奧 116
二、根本之法 116
三、事後救濟之無益 121
四、結論 125

第四章 正言若反 127
一、道理反常 127
二、道體與道理 128
三、正言若反之數例 130
四、守真處淡 134
五、道貴知行 137
王弼老學之弱道 139

序言 139

第一章 學道 140
一、天道 140
二、學道在效法自然 142
三、學道在素位而行 144
四、學道在棄知日損 145
五、學道在守靜復命不盈 147

第二章 柔弱不爭 150
一、弱道之淵源 150
二、柔弱勝剛強 151
三、知足與知止 155
四、居下不爭 159
五、含汙納穢 164

第三章 得道者如嬰兒 168
一、嬰兒代表守柔居下與單純 168
二、嬰兒為通道之兆 169
三、嬰兒為應世遠害之方 171
四、得道之效用 173

第四章 聖人與修養 175
一、三寶 175
二、慈 176
三、儉 178
四、不敢為天下先 179
五、和光同塵 181
六、抱道順天 184
七、聖人氣象 186
王弼老學之政術 189

序言 189

第一章 戰爭與用兵 191
一、從柔弱不爭說起 191
二、窮兵黷武之害 193
三、重敵慎戰 196
四、以根本之法解決兵爭 198

第二章 批評時政 202
一、戰爭 202
二、高壓 204
三、屠戮 205
四、極富與極貧 208
五、忌諱法令利器伎巧 210
六、豪奢重稅有為 212

第三章 政治論 214
一、自然 215
二、無為 218
三、清靜無事 224
四、上列主張之具體步驟 226
五、不尚賢智 228
六、不務察察 231
七、因才器使 233
八、以正治國 235
九、理想政術 237
十、國際之間 241
十一、小國寡民 242

第四章 帝王術 245
一、執大象 245
二、抱素樸 246
三、知常與容公 247
四、行不離輕重 248
五、配合天地 252
王弼老學之大智與小智 255

序言 257

第一章 智慧格言 259
一、大某若反 259
二、抑損之有利 264
三、禍莫大於不知足 267
四、論言語 269
五、真知與真強 271
六、曲則全枉則直 274
七、靜與恬淡 277

第二章 小智之失 278
一、小智之失何在 278
二、如何補救 282

第三章 王弼老學之總結 285
一、全文綜述 285
二、崇本息末守母知子 287
三、觀妙與觀微 289
四、從近代政治理論看無為說 295
五、由基督聖道觀察老學 297

(附錄)老子王弼學索引 303
一、老子王弼注各章之引證索引 303
二、老子微旨例略全文及引證索引 307
老子王弼學參考書目 312
道家的養生術 331
莊子“養生主”全文與白話分析 331
附錄:養生有五難

序/導讀

老子王弼學緒論

張成秋

自序
餘自幼好思辨論理,民國四十九年秋,負笈行都臺北之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已改制為國立),即曾博涉經子,泛覽哲學篇章。其老子之學,則從老學名家張起鈞教授所傳。張教授為有名之哲學大師,著有老子(協志工業叢書)、老子哲學(中央文物供應社)、及智慧的老子(新天地書局)、中國哲學史話(新天地書局),曾任教國內著名大學及美國華盛頓大學、夏威夷大學、南伊利諾大學教授,授課時生動風趣,講解精譬深刻,餘從之受業,獲益良多。當時曾就學習所得,撰有「老子的形而上學」一文,刊於中國世紀雜誌第一一五期。

大學畢業之後,升入中國文化學院(今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繼續深造。課餘復熟讀老莊之書,而於老子更具有心得。其碩士論文,即由國學大師、老莊專家林尹景伊教授之悉心指導,撰成「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後由臺灣中華書局出版)。夫道家思想,以老莊為重鎮,而莊出於老;至其流派,雖儀態萬方,十分複雜,要皆不出此二家之範圍。故茲書之成,對餘頗多融會貫通之樂,而所得益豐。

民國五十七年,餘來新竹師專任教,三餘之暇,從事莊子篇目之研究,越二載,撰成「莊子篇目考」一書(亦由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乃餘研究老莊之另一收穫。

其後,余入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進修。思及博士論文,須有一堂堂正正之大題目,而子學,自昔即列於經學史學之後,不被視為第一等大學問。故暫時拋棄老莊之鑽研,而改攻詩經。時餘對詩序大感興趣,認其為中國學術思想上極有意義之資料,因而進行研究。其後陸續完成「詩序闡微」「關於詩經與詩序的幾個問題」(皆文津出版社出版)二書,為餘心得之又一結晶。

此事告一段落之後,復思就老子覓一題目。以余曾對老子下過功夫,且頗具心得,故欲藉此有所發揮。而老子眾注之中,以王弼注最有深度,流傳極廣,價值最高,遂擬以之為底本,加以闡發,並灌以所學,俾成為一本較完備之老子讀本,並藉以管窺王弼之思想;而擬定之論文題目,則為「老子王弼注琉證」。

其後經師友指點,謂注疏之學,不宜稱研究,遂改變原意,而欲打散經(老子)與注(王注),重新歸納,作系統之分析討論,再補以他家之解說、例證,並附以己見,成一家之言。而著作之名稱,則改為「老子王弼學」。

在搜集資料之過程中,承蒙嚴靈?教授見惠「『陶鴻慶老子王弼注勘誤』補正」(嚴靈?著)及「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撰)老子眾說糾繆(嚴靈?著)」二書,使本人獲益良多。前者對王弼注之難讀者、不可解者,頗多疏通;後者除提供王弼之另一老學著作外,並於老子之學,多有創見。本人撰述此害時,已盡量予以參考、列入。

不久又見樓宇烈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其中對老子王弼注,參考無數文獻,詳為校釋;又有老子指略(輯佚),係就王維誠所輯王弼論老之作,加以改編、勘正,與「老子徽旨例略」時有異同,有所校正與闡發,對於研究王弼之老學,頗多助益,今此著亦盡量參考,列入。

牟宗三先生有才性與玄理一書,其第五章,王弼之老學:王弼老子注疏解。分析甚深入,邏輯甚嚴密,本文頗多借鏡,受益良多。

由於以上前賢之著作及其努力之成就,本人乃得以進一步作分析、歸納及演繹、推論、發揮之工作。故本著之成,對上述諸賢之貢獻,首應致以由衷之感謝。

就本人搜集之資料及寫作計劃言,此著共分二十一章,定名為「老子王弼學」,為發表之方便計,分為五篇,其目曰:一、老子王弼學緒論(共六章);二、王弼老學之道與無(共四章);三、王弼老學之弱道(共四章);四、王弼老學之政術(共四草);五、王弼老學之大智與小智(共三章)。將陸續於本學報刊佈,以就正於大方之家。此篇「老子王弼學緒論」,即其第一篇也,疏漏之處,自知不見,尚望學者專家,有以教之。

序於新竹師專教職員宿舍

庚戌仲秋東海 徐芹庭敬序

夫道家者。九流之冠冕。而諸子之樞機也。邇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稱神明之容。鑒窮八荒。澤周六合。明內聖外王之道。識古今治亂之由。通其道者。足以功濟塵劫。施治?有。與化為體。流萬代而冥物。隨感而應。順萬變以逍遙。上則足以與造物者遊。而並天地精神以相往來於寂?之域。下則足以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而齊大化流行以俱神靈于玄冥之境。棲遲於大干。則不撓無為之澹。應化於無道。則足以撥亂世而反諸正。堅林而焚燎。則不歇無盡之靈。時世而太平。則足以任帝王而為宗師。內德之貞芳。則絮矩於神明。養生之妙術。則方軌乎造化。河漢沍而不誰寒。土山焦而不能熱。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道至大。皆實學也。昔無懷葛天。得其一術。而杏玄冥於萬古。黃帝大庭。得其一方。而措天下於大治。赤松雨師。廣成仙子。得其一道。而乘雲氣之上。御飛龍之駕。涉乎太虛之阿。暢乎惚恍之庭。而躋其名於列仙之林。安期先生。姑射神人。得其一藝。而憑天地之正。騁六氣之辯。蹈乎無何之鄉。遊乎四海之外。而致其譽於神明之域。此皆上古得道術之要者也。洎乎中古。彭祖得其一術。而長壽於三代之間。蕭生得其一藝。而乘龍飛行於天地之外。接輿得其一偏。而佯狂以避世禍。晨門得其一曲。而肥遁以隱卑官。長沮桀溺。商山六皓。得其?糠之末。而隱居以避世亂。此則中古得道術之一隅者也。至若老聃關尹。得其術而澹然獨與神明居。芴乎寂乎。巋然有餘。列子莊生。得其藝而逍遙乎大道之岸。芒乎昧乎。宏大而辟。餘若浮丘公、王子晉、黃石公之倫。昌容、犢子、陽都、連眉之輩。玄俗、木羽、琴高、嘯父之徒。乃至洪崖、若士、淮南八師之類。或白日飛昇。遨遊天地之際。或駕鶴上漢。飛遁塵垢之外。此則中古得道術之較全者也。至若太公、張良。得道家之冶術。而用之於事功。卒能撥亂世而反諸正。其餘如孫吳之用兵。慎到之用勢。申不害之用術。鬼谷子之縱?捭闔。皆以道家思想之一偏。而用之於政事兵學者也。若乎鄒衍之談天。楊朱之為我。韓非之言法。乃至其餘諸家之學。皆嘗取資於道家思想而用之於學術者也。至於鎔鉛鑄汞。煉丹煉藥之徒。(或謂煉金術為科學之原。而此術由阿拉伯人自我國傳入西方。始造成科學之發展。)服食導引養生延年之輩。符籙書?。立教治病之士。皆廣取斑駁之道家思想。而施於用者也。夫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如此。此其所以為百家之冠冕,諸子之樞機者也。友人張君成秋。博聞強識。妙達六經。貫通百氏。明於道學。嫺于思理。因感道家思想之重要如此。遂探?鉤深。研精索微。弋釣書庫之藪。深涉道藏之林。專心潛研。勉精數載之勞。夙興夜寐。勤用三餘之暇。遂成先秦道家思想研究一書。余讀其書。深覺真能以閎識孤懷。貫穿道術之要。而考證精詳。說理博瞻。用意新穎。創見頗多。採科學之方法。用原始之資料。不假他人之語辭。而直用原文原意。闡釋義理。又能獨抒機軸之功。歸納其思想體系。如以內七篇貫串莊學之大旨。而統計其相互之關係。凡二十有八。又如後二章理論之精闢。皆頗有所得。是其書之優點頗多。足以昭章雲漢。暉儷日月。而為學者所取法潛研也。因喜其書之成。故樂而為之序。

試閱

第一章 老子書之作者——老聃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於知欲瞭解一篇作品,不可不知其作者;欲探究一家之思想,不可不略知其為人之生平。茲編之作,命之曰「老子王弼畢」,則老子與王弼生平之大略,首應討論。在此,先論老子書之作者——老聃。
老聃生平之最可靠記載,見於史記之老莊申韓列傳: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蔽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皆已朽矣,獨箕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默,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繒;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送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史記卷六十三)
由上之記載,可知老子書——今亦分上下篇,五千言,言道德之意——之作者,即為老子,名曰李耳,亦即老聃。高亨老子正詁云:「老李乃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晉同,變為李,非有二也。」
但老子為隱君子(見下引),不求闐達,且當時姓老而又思想相近,亦號稱老子者不一人,太史公為忠於歷史之學者,故又捃拾有關之資料,附記於老聃傳後,並列其世系焉。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借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復仕於漢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邛太傅,因家於齊焉。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李耳無為自化,清淨自正。(史記卷六十三,老莊申韓列傳)
近世學者,誤以史記老子傳中之數人為一人,再考其年代,諸多疑竇,因而對此傳大表懷疑(詳見古史辨第四冊第六冊)。既以正史為不可信,因而馳其聰明,大倡奇說,或曰老子生於黃河流域,或曰老子為印度之移住者,或曰老子在母胎中敷十年,生時已有白髮故名曰老子。或謂老子名耳,料屬緬甸地方大耳國之人種,遠徙中土。或曰老子姓李,係因其家有李樹。或曰老子人與老子書非同一時代,老子人早於孔子,老子書晚至戰國秦漢。又或曰不然,老子書當早於論語之前。或以為老子即一隱居之老先生,不必辯其為何人……驟訟紛紜,莫衷一是。
餘以為不必庸人自擾。老聃(李耳)著老子,且孔子向其問禮等事,載於正史,黑白分明,且莊子、禮記、呂氏春秋,均有甚多之佐證,皆絕對可信。老子世為史官,又典守周世之藏書,博學通禮,故孔子問焉。然老子雖學禮、守禮,至其晚年,則思想大有改變。夫禮為周公所制定,至老子時已敷百年。封建解體,禮壤樂崩。一般人非傲慢無禮,即貌恭而心不敬。老子既身受禮制之束縛,又痛時人之虛偽不誠,深感與其維護有名無實之禮制,何若放棄虛偽之形式而反璞歸真。故老子並非橫蠻無法之人,乃欲更進一步,達到禮制所不能達到之境界。(見拙著先秦道家思想研究中編第一章,中華書局。)
要之,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精於禮學,明於歷史故實,故孔子問焉。其基本主張,為聳道貴德,欲人得時則駕,不得時則退藏於野。並應謙虛守愚,柔弱居下,自隱無名,清淨自正,無為自化,為可信耳。
又,群書之中,記老子逸聞佚事者甚多,今擇其尤要者三條,錄之於下,以補史記老子傳之不足:
說苑曰:常樅有疾,老子往問焉。曰:「先生疾甚矣,無遺可以語弟子者乎?」常樅曰:「子雖不問,吾將語子。過故鄉而下車,子知之乎?」老子曰:「非謂其不忘故邪?」「過喬木而趨,子知之乎?」老子曰:「非謂敬其老邪?」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已矣。」「子知之乎?」老子曰:「豈非柔存而剛亡邪?」常樅曰:「噫,天下之事盡於此矣!吾何以復語子哉?」(高士傳作商容,世說註云:商容,老子師。)
史記孔子世家曰: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雲。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辨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已,為人臣者毋以有已。」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呂氏春秋曰: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附錄
漢代於吾邦產生一中華固有之宗教——道教,即以老子為其崇敬之博大真人,又以老子道德經之書為其主要經典,後先比附,老子遂成為神仙般之人物。太平廣記卷一引葛洪神仙傳,其中有對老子之記載,多取前史,而加入不少神奇之事,於可見道教對老子傳說之一斑,又有若干可補正史之不足。固不得全信,亦可資參研。愛錄於後,以供賞玩: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裡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振,雖受氣天然,見於李家,猶以李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蓋神靈之屬。」或云:「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或曰:「其母無夫,老於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或云:「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鬱華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顓頊時為赤精於,帝譽時為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一雲守藏史。」或云:「在越為範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朱公。」皆見於群書,不出神仙正經,未可據也。
葛稚川云:「洪以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當無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勞,背清澄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則有道術,道術之上,何時暫乏?是以伏羲以來,至於三代,顯明道術,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學之徒,好奇尚異,苟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說。其實論之,老於蓋得道之尤精者也,非異類也。」
按史記云:「老子之子名宗,事魏為將軍,有功封於段。至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之玄孫瑕,仕於漢。瑕子解,為膠西王太傅,家於齊。」則老子非神靈耳。淺見道士,欲以老子為神異,使後代學者從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長生之可學也。何者?若謂老子是得道者,則人必勉力競慕;若謂是神靈異頰,則非可學也。
或云:「老子欲西度關,關令尹喜知其非常人也,從之間道。老子驚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號,」一亦不然也。今按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老子未入關時,固已名聃矣。老子敷易名字,非但一聃而已。所以爾者,按九宮及三五經,及元辰經云:「人生各有厄會,到其時若易名字,以隨元氣之變,則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老子在周,乃三百餘年。二百年之中,必有厄會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老子本末,故當以史書實錄為主。井老仙經88文,以相參審。其他若俗說,多虛妄。
洪按西昇中胎、及復命苞、及珠韜玉機、金篇內經,皆云:「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鬥,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時,為守蔽史;至武王時,為柱下史。時俗見其久壽,故號之為老子。」夫人受命,自有通神遠見者,稟氣與常人不同,應為道主,故能為天神所濟,眾仙所從。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金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歷藏行氣,鍊形消災,辟惡治鬼,養性絕轂,變化厭勝,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書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記者也,自有目錄。其不在此數者,皆後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
老子恬淡無欲,專以長生為務者。故在周雖久,而名位不遷者,蓋欲和光同塵,內實自然,道成乃去,蓋仙人也。
孔子嘗往問禮,先使子貫觀焉。子貢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師名邱,相從三年而後可敬焉。」孔子既見老子,老子告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之曰:「何書?」曰:「易也,聖人亦讀之。」老子曰:「聖人讀之可也,女曷為讀之?其要何說?」孔子曰:「要在仁義。」老子曰:「蚊虻噆膚,通夕不得眠。今仁義慘然而汨人心,亂莫大焉!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明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區矣。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若擊蚊以求亡羊乎?夫子乃亂人之性也!」
老子問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老子曰:「使道可獻人,則莫不獻之其君;使進而可進入,則人莫不進之其親矣;使道可告人,則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傳人,則人莫不傳之其於矣。然而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道不可居也。」孔子曰:「邱治詩、書、疆、樂、易、春秋,誦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跡,以幹七十餘君,而不見用,甚矣人之難說也!」老子曰:「夫六藝,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陳哉?今子所陳者,皆因陳跡也。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
孔子歸,三日不談,子貢怪而問之。孔子曰:「吾見人之用意如飛鳥者,吾飾意以為弓弩射之,未嘗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麋鹿者,吾飾意以為走狗而逐之,未嘗不街而頓之也;人之用意如淵魚者,吾飾意以為鉤緡而投之,未嘗不釣而制之也。至於籠,乘雲氣,遊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使吾口張而不能翕,舌出而不能縮,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
陽子見於老子,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所以致射也。」陽子曰:「敢問明王之治?」老子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以不自已;化被萬物,而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稱其名位乎,不測而遊乎無有者也。」
老子將去,而西出關,以昇崑崙。關令尹喜占風氣,逆知當有神人來過,乃掃道四十裡,見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國,都未有所授。知喜命應得道,乃停關中。
老子有客徐甲,少賃於老子,約日雇百錢,計欠甲七百二十萬錢。甲見老子出關遊,行速,索償不可得,乃倩人作辭詣關令,以言老子。而為作辭者,亦不知甲已隨老子二百餘年矣,惟計甲所應得之值多,許以女嫁甲。甲見女美尤喜,遂通辭於尹喜。得辭大駭,乃見老子。
老子問甲曰:「汝久應死。吾昔賃汝,為官卑家貧,無有使役,故乙太玄清生符與汝,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言吾?吾語汝到安息國,固當以黃金計值還汝,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張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於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
喜知老子神人,能復使甲生,乃為甲叩頭請命,乞為老子出錢還之。老于復乙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錢二百萬與甲,遺之而去。並執弟子之禮,具以長生之事授喜。喜又請教誡,老子語之五千言,喜退而書之,名曰道德經焉。尹喜行其道而得仙。
漢竇太后信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諸竇,皆不得不讀,讀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謐然;而竇氏三世保其榮寵。太子太傅琉廣父子,深達其意,知功成身退之義,同日棄官而歸。散金布惠,保其清貴。及諸隱士,其遵老子之術者,皆外損榮華,內養生壽,無有顛沛於險世。其洪源長流所潤,洋洋如此,豈非乾坤所定,萬世之師表哉!故莊周之徒,莫不以老子為宗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簡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162503008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12
    • 商品規格
    • 2.5*15.2*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預計 2025/11/12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