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3-「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

Nachgefragt: Philosophie
即使提出來的問題讓我們看起來像傻子,我們也是傻得有道理。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社會議題社會族群/階級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克莉絲汀.舒茲—萊斯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繪者:薇瑞娜?巴浩斯 追蹤 ? 追蹤繪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繪者新書通知。
  • 譯者:王榮輝
  • 出版社: 麥田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7/06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德國最受歡迎的思辨讀本_哲學篇※
即使提出來的問題讓我們看起來像傻子,
我們也是傻得有道理。

──為什麼香蕉是彎的?
──因為這樣它才能塞進香蕉皮裡!
那些「愚蠢的問題」會被這樣的說詞給擱在一旁。事實上,這個問題一點也不愚蠢,因為香蕉的彎曲其實是可以被解釋的。而能被解釋的事情,自然也就有其意義。

你好奇、你懷疑,藉由每個思考你將得到一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會讓你重新去對那些已知的知識提出問題。最棒的是,在所有事物的背後,的確都還隱藏著某些事物。那些試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便是正在進行哲學思考。

.我到底是實際存在著,或者只是在做夢?
.發號施令的是誰,是「本我」還是「自我」?
.事物就是事物看起來那樣嗎?
.如果再也沒有任何問題,那會如何?

藉由每個新的問題,你將會愈潛愈深。

※本書特色
◎全書共11個主題、84個子題,涵蓋超過50位重要哲學家的思想;
◎內容循序漸進,化繁於簡:作者克莉絲汀.舒茲-萊斯先是以調皮的方式介紹哲學所關注的一些基本問題,再從古希臘的自然哲學過渡到哲學的演變。作者善於組織哲學家的理論思維,並未刻意迴避困難的主題,而是以容易理解的話語講解,並融入日常生活中實際會遭遇到的問題,讀者可以在一兩頁的篇幅中,清楚了解到某位哲學家思想的特別之處。
◎搭配得獎插畫,書末並附有哲學家簡介,整體可謂兼具深度與活潑度。


●《哲學的力量》作者羅惠珍: 
閱讀哲學書就如爬山,一點都不休閒舒適。當你進入思考時,必須耗費腦力和專注力。而哲學書有趣的地方是每個論點你都可以提出質疑和反駁,例如本書中有關說謊者的悖論,我們可以問:「難道會說謊的人時刻都在說謊嗎?」這本書的內容廣泛,你也可以和家人朋友針對某個段落共同討論,例如「人可以全憑經驗做判斷嗎?」這就如同你在爬山時略作休息一般,讓你的思考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這是一本西方哲學「微百科」,它為你開啟了哲學的門縫,書中的某些論點,如果你覺得重要,接下來就要靠你自己做延伸閱讀,逐步推開哲學思考的大門。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沈清楷:
作者在〈哲學篇〉中,不採取哲學史或概念系統的方式寫作,試圖將哲學知識「化繁為簡」,並建議我們「隨意翻閱」,是因為我們總是要有個機會脫離系統性的知識建構,但這並非意謂著「隨意閱讀」,而是放開既定的框架,留有餘裕地重新思考我們周遭以及自身上所發生的事情。

●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
當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時,代表說話者已在眾生喧嘩的後現代中失去發言權了。因此我們需要閱讀《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重新思考在民主、政治、哲學等架構中,我們的素養拼圖因為缺了哪一塊,而無法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發聲者?本書簡明曉暢,以現世為實例,清晰易讀,是德國青少年基本讀物的長銷書籍。期待法政制度多襲自德國的台灣,可以認真研讀這一套書,讓台灣如德國,因為懂得發言,成為世界政經文化的中心!

名人推薦

【媒體讚譽】
★這本為年輕讀者而寫的哲學史,以簡潔明快的方式引領他們進入哲學殿堂,提供有別於冗長的學術入門書或糾結於軼事的內容,是另一種便捷的選項。──德國最具權威性報紙《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一部激起個人對於哲學思考與提問濃厚興趣的成功之作。──《提洛閱讀報》(Lesen in Tirol)
★這是一本非常聰明的書:不僅有助讀者去聊一聊,更有益讀者去想一想!──《福音日報》(Evangelische Zeitung)
★對於追問與反思的一種鼓勵──無論是對於九歲以上青少年,抑或是對於成人。──瑞士大報《洞察報》(Blick)
★成人也必讀!──奧地利《小報》(Kleine Zeitung)


【各界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豐維 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沈有忠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周威同 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
林育立 記者、《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作者
林佳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領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倩如 建國中學公民社會科教師
林莉菁 《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作者
林靜君 南港高中哲學課教師與規畫人
洪偉 清華哲學所碩士、里山咖啡老闆、沃草烙哲學召集人之一
梁家瑜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
許全義 台中一中社會科教師
番紅花 親子作家
黃益中 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葉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蔡淇華 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蔡慶樺 獨立評論 @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鄭凱元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

作者

克莉絲汀.舒茲萊斯Christine Schulz-Reiss


曾先後於愛爾朗根與慕尼黑修習日耳曼學、歷史學、政治學及傳播學。於《斯圖加特新聞報》完成實習後,轉任《慕尼黑晚報》政治組記者與編輯,其後晉升報導、雜誌暨新聞部副理。一九九一年,開始以特約記者的身分自立。長期為許多雜誌撰稿,尤其鍾愛針對青少年族群的雜誌,因為在女兒身上獲得大量的啟發。二〇〇四年,以《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Nachgefragt: Politik)一書獲得「古斯塔夫.海涅曼少兒圖書和平獎」提名。
著有《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Nachgefragt: Philosophie)、《這個世界相信什麼?》(Was glaubt die Welt?)等書。

相關著作:《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

譯者

王榮輝


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法律系;其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Gottingen)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

繪者
薇瑞娜・巴浩斯Verena Ballhaus


出身德國劇場和演藝世家,從小展現出對線條造型和顏色極高的天分,畢業於慕尼黑美術學院,是童書與青少年叢書插畫界中極具分量的老手,偶爾也創作讀本。作品獲獎無數,包括「德國少年文學獎」的肯定。

目錄

總導讀1 「借鏡」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總導讀2 一份給青少年參與社會討論的基礎知識──陳中芷(德國畢勒佛大學、維藤.赫德克大學文化反思學院歷史系博士生/自由寫作者)
專文導讀 你聽到「哲學」二字就頭皮發麻?──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

●前言    

◎第1章 誰、如何、什麼:為何、何故、為什麼……
.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為何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坐上雲霄飛車!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一種科學嗎?知識與智慧有何不同?
.哲學家是什麼?無論如何,不會是自作聰明的人
.沒有語言的思考……這行得通嗎?長襪皮皮與「Spunk」
.是我們讓事物變成了事物,或者,一塊石頭就只是一塊石頭?
.是誰做的?萬物是怎麼產生的?
.這個世界是從哪裡開始,又在哪裡結束?
.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會變成什麼?
.你打我,我就打你!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第2章 發現自然--萬物是如何開始的?
.神與世界:信仰和哲學彼此有何關係?
.發現自然:誰是最早的哲學家?
.我們是水做的嗎?米利都的泰勒斯是如何發現他的原始物質
.什麼是哲學學派?第一個哲學學派是如何在米利都形成?
.萬物皆數?好吧,謝謝你,畢達哥拉斯先生!
.我能否在同一條河流裡游兩次泳?赫拉克利特的萬物皆流
.虛無不能存在嗎?巴門尼德的「存在」
.世界是一個拼圖嗎?德謨克利特所想到的永生

◎第3章 思考、談論、行為
.斷章取義的人或自以為是的人:誰是詭辯學者?
.什麼是懷疑論者?普羅泰格拉與「人是萬物的尺度」
.什麼存在,什麼不存在?高吉亞的「玩笑」
.問、問、問:什麼是蘇格拉底的原則?
.這位蘇格拉底到底是誰?為哲學開啟新方向的怪人
.事物就是事物看起來那樣嗎?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與觀念論
.什麼人是最好的君主?柏拉圖的靈魂、國家和愛的觀念
.什麼是邏輯?亞里斯多德如何利用概念推得正確的結論
.人該如何正確地過活?從自然到國家
.加油!我要快樂!伊比鳩魯派是什麼人?
.什麼是斯多噶的平靜?芝諾的門廊使徒
.古希臘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第4章 我的上帝,讓我更靠近祢一點!
.思考需要多少的自由?上帝到底是福還是禍?
.惡從哪裡來?哲學家主教奧古斯丁
.什麼是上帝的預見?波艾修斯的《哲學的慰藉》
.先相信再思考,還是先思考再相信?經院哲學是什麼?
.我可否想要我想要的?愛留根納的人的概念
.能否證明上帝的存在?坎特伯雷的安瑟倫:信仰才能理解
.一頭啞牛能否吼叫?聖阿奎納的五項上帝存在證明
.無是可以計算的嗎?阿拉伯的哲學與「零」的祕密
.在我知道了那麼多的事情之後,我還能信仰嗎?
.如果能夠簡單處理,為何要弄得那麼複雜?奧卡姆的剃刀

◎第5章 回到根源,可是揚棄舊習!
.從天上回地上: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是什麼?
.君王能做些什麼?馬基維利的國家哲學
.烏托邦是什麼?摩爾的理想國度
.知識如何變成力量?培根的思想新工具
.人性本惡?霍布斯與他的「利維坦」

◎第6章 進入新時代!
.理性主義:人是可測度的嗎?
.我到底是實際存在著,或者只是在做夢?笛卡兒的「人是一種在思考著的東西」
.如果我存在,那麼我是什麼?史賓諾沙與做為某種「上帝的思維」的人
.餅乾還是碎屑?萊布尼茲與他的單子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誰是經驗主義者?
.思想從何而來?洛克的白板
.誰能做什麼?權力分立的發明者洛克
.當我感覺到它時,它才存在?還是說,光是想到它,就夠了?

◎第7章 腦袋還是肚子?
.全都脫離蒙昧!是什麼讓人變成人?
.知識讓人不幸福?盧梭的「高貴的野蠻人」
.誰來救救自由?盧梭的「公共意志」
.能多有趣?喜歡嘲諷的伏爾泰與他的上帝存在證明
.理性讓我們跌入深淵?康德如何讓我們免於傷腦筋
.己所不欲……康德的「絕對命令」
.又是康德!?向現代前進

◎第8章 上到令人頭暈目眩的高處──「我」的祕密
.「我」在哪裡?從冷靜的康德到觀念的世界
.我是我,或者,我只是一場夢?費希特的害怕自由
.一切都只是上帝的精神?謝林,第一個綠黨黨徒
.一加一如何等於三?黑格爾的辯證法 Part 1
.吵架會讓人變聰明?黑格爾的辯證法 Part 2
.熱情何在?齊克果,第一位存在主義者
.誰創造了上帝?費爾巴哈的相信自己
.只是我一廂情願?悲觀主義者叔本華
.什麼是幸福?功利主義與人類行為的益處
.究竟是我是我所知道的,抑或是我知道我是什麼?從存在到意識,或者顛倒過來
.價值有價值嗎?尼采是如何宣告道德與信仰為廢物
.誰在生存的競爭中活了下來?達爾文與他的演化論
.發號施令的是誰,是「本我」還是「自我」?佛洛伊德如何揭露心靈

◎第9章 美麗新世界
.人類還是過去的人類嗎?進步與科技如何翻轉思想
.人生在世是被詛咒?存在主義者
.為死而生?馬丁・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
.是什麼讓人成為人?卡爾・雅斯培的自我關懷
.總是我自作孽嗎?沙特的「判處自由」
.全都只是廢話?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
.如果再也沒有任何問題,那會如何?羅素的關懷人類

◎第10章 還是缺了什麼!
.女性在哪?沉默的智者
.女性讓男性變聰明?最早的女哲學家
.從靈視到智慧:上帝會令人恍然大悟嗎?
.是什麼讓人生成為人生?漢娜・鄂蘭的對世界的愛
.是什麼讓女人成為女人?西蒙・波娃的女性主義哲學


◎第11章 落入無底深淵還是飛上新的高峰?
.所有的問題都被思考過了嗎?為何你還是必須自己去動動腦筋
.複製有限公司:如果人造了人,人會變成什麼?

●附錄:54位哲學家簡歷    

序/導讀

※專文導讀:你聽到「哲學」二字就頭皮發麻?──────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
對台灣的年輕人來說,光是應付學校的課程、考試和補習就已經精疲力盡了,還要讀哲學書,不就是「壓垮駱駝的那一根稻草嗎?」如果你聽到哲學就頭皮發麻,其實很正常,因為人家都說哲學很艱澀,哲學很難懂;因為人家說,哲學要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讀哲學會腦筋打結……總之,哲學很無聊,哲學很煩。
可是,哲學又很有趣,無論是哲學家的故事還是哲學的主題與概念,都和你我的人生體驗很接近,好像不管經過多少年或在哪個地方,每個人的腦海裡轉的都是很相似的問題。
那些時不時一閃而過的念頭,例如「那麼多人去教會,上帝真的存在嗎?」、「神明真的有在保佑我嗎?」、「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我就不能做壞事嗎?」「爸媽都不會約束我,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我的人生真的百分之百自由嗎?」、「為什麼長大後一定要工作?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嗎?」、「為什麼班上有些同學的想法跟我不一樣?我們的成長環境相同,為什麼價值觀差那麼多?」、「說謊就是壞孩子嗎?我們可不可以為了某些理由說謊呢?」、「對某些東西特別著迷就是欲望嗎?意志力克制得了欲望嗎?」、「欲望驅使我們實現夢想,為什麼還說不要有太多欲望呢?」、「為什麼要有國家?國家到底是在保護人民,還是限制人民?」
隨著年齡成長,還有好多好多的問題不斷浮現,然而,這些問題在參考書找不到答案,因為都不是考試的內容。這些問題恐怕也沒有標準答案。從小到大所有考試的經驗,讓你以為凡事都有標準答案,而我們不能去質疑是否絕對正確。課堂上,老師拚命趕進度,我們拚命反覆練習背誦,每一字每一句深深刻劃、佔滿了記憶匣,讓你以為長大之後只要遵循那一堆字句就能確保什麼似的。因此,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談論那些不時在腦海裡浮現的問題,甚至認為那些問題都是多餘的。
可是,跟考試無關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嗎?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就不需要討論嗎?其實,我們經常這麼問自己,而當你開始思索這些問題時,你已經進入了哲學思考的奇妙世界。不過,若是缺乏繼續往前走的動力和能力,在原地打轉,最後也許會覺得那些根本無關緊要,再糾結下去也只是浪費時間。
直到有一天,咦?好像有人開始談論法國高中生必修的哲學課,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門課。還有一些很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哲學書在台灣出版了,例如你手上這一本。書中的內容幾乎涵蓋了你腦海裡那些想不透的問題:關於生命欲望,神的存在、人的信仰,社會到底要怎樣才算公平,網路時代和過去產生的斷裂,還有,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
這本書好像很厲害,可是你怎麼只讀了三頁就想把它扔到一旁?你覺得每個字都懂,但是每一句都很難懂?有時候好像繞口令似的令人心煩,而且讀了半天根本沒有解決問題嘛!如果你被它搞得精疲力盡其實很正常,因為就算文字簡單易懂,閱讀哲學書還是有點吃力。
這種感覺跟爬山的情況很接近。不常爬山的人可能沒幾分鐘便覺得兩腿沉重、氣喘吁吁,而且身體發熱汗流不止,這些感覺加起來很難用「舒適」來形容。此時只要稍微放慢腳步調整呼吸,讓身體漸漸適應爬坡的體力耗費,繼續往上時就不會那麼吃力了。
閱讀哲學書好比爬山,一點都不休閒舒適。當你進入思考時,必須耗費腦力和專注力。而哲學書有趣的地方是每個論點你都可以提出質疑和反駁,例如本書中有關說謊者的悖論,我們可以問:「難道會說謊的人時刻都在說謊嗎?」這本書的內容廣泛,你也可以和家人朋友針對某個段落共同討論,例如「人可以全憑經驗做判斷嗎?」這就如同你在爬山時略作休息一般,讓你的思考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這是一本西方哲學「微百科」,它為你開啟了哲學的門縫,書中的某些論點,如果你覺得重要,接下來就要靠你自己做延伸閱讀,逐步推開哲學思考的大門。


◎總導讀1「借鏡」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一套三本的書籍,分別是〈人權與民主篇〉、〈政治篇〉、〈哲學篇〉,它假設了,人活在民主的共同體與世界中,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
什麼是「基本」知識?它指的是每一個人都要會的。很可能是我們自以為會的東西,而我們卻不懂或早已遺忘的。另一方面,「基本」知識也可能代表一種「理所當然」的知識。不過,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卻可能是有問題的,而早已成為我們思考或推論的前提。若是如此,我們依據「所謂的」理所當然所推論出來的東西,會是錯誤或是帶有偏見的。是否因為我們缺乏反思這樣理所當然的機會,而一再積非成是? 
就是人在質疑「理所當然」,並且重新回到「基本」,反思自己的前提以及背後整個價值系統,才能更理解自身,澄清思考與行動基礎的來源。即使這樣回到基本的過程中,最後了解到自己過去所認識的是盲目的,這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開端。
1.    對人的想像
當我們談論人性尊嚴,看似是自然而然的,或是將它視為一個不可侵犯的價值,然而人性尊嚴的確立,在西方歷史上卻經過一個漫長的道路,歷經「神權、君權、人權」不斷抗爭的過程,才稍稍地在制度上肯定人之為人的價值,逐漸地確立國家必須為了保護人民而存在。不過,即使一個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被監督、無法自我反省,它將會反過來,逐漸從「讓人自由」變成「讓人成為奴隸」,制度也會從保障自由轉變成箝制個人自由的枷鎖。
因此,儘管人類看來變得所謂文明了,卻依然有奴役與剝削他人的現象,相互蔑視而無法相互肯認,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甚至更多的機巧輔助了一種更大的殘忍,文明無法讓我們停止懷疑人性、擺脫人類固有的自私,人依然壟罩在「我是誰」的巨大謎團當中。但是我們也發現到一些充滿希望的靈魂,他們認為人對自己有責任,相信存在的勇氣,面對任何的不公不義,努力介入,並思索著既然我們並非那麼相信人性的良善,人會被惡所引誘,那麼應該建立起一個好制度。不過,任何的制度都可能避免不了腐化,透過制度來圖利自身,而形成更大的惡。即使一個標榜人民主權的民主國家,它會是保障人權價值的良心所在,也可能變成一塊遮羞布。一個國家是否民主,是依它能保障多少「個人」的人權做為指標。
根據《世界人權宣言》揭櫫所保障每個人享有的權利與自由「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而有任何差別;並且不得基於個人所屬之國家或領土上政治、法律狀態或國際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世界人權宣言》明示著人性尊嚴必須不斷捍衛,必須避免苦難重覆不斷地發生在每個人身上。自1948年宣讀開始,根據捍衛不同形式的人權,許多跨國性組織不斷地催生、集結,規範並制止現代國家用各種形式迫害自己的人民。透過一次次的救援行動,對那些不被聞問的弱勢個體,伸出援手,將個人良心凝聚成集體的關懷。如著名的國際特赦組織,試圖營救威權統治下的異議分子,反對國家可以不經正當程序,就隨意地逮捕、監禁、施加酷刑,甚至在毫無辯駁的情況下不明不白地被處死。在台灣過去的戒嚴年代,也曾因為國際特赦組織的援助,將威權時代那些勇敢爭取人權的人拯救出來。
〈人權與民主篇〉透過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無國界記者等堅持基本人權價值的眾多不同組織的介紹,不僅對照出那些虛弱悲觀靈魂的自怨自艾,而助長了壓迫與自私,也提醒了我們:是否對那些一波波正向我們侵襲而來的不公平浪潮渾然不覺?是否我們對人如何朝向共善的想像依舊不足? 
2.    政策只能由政府主導嗎?
沒有人可以獨自生活,在共同生活中也不存在一種永久和平:人會彼此爭吵,甚至武力相向。當然,如果在共同生活中,找到一種協調的方式,不僅使得人與人之間不至於陷入永恆的衝突,還可能基於某種理想的設定,增進彼此的利益,產生一種良性的互惠,增進整體共同的善,讓「公共性最大化」。無論如何,共同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去設定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然而,政治中所有利益的角力不見得是以公共化為主,反而有許多不同的力量,企圖將公共利益變成私人利益,因此,政治制度的設計和反省有其必要性。我們政治制度的反省有兩種,一種是效益性的反省,另外一種是從價值面的反省。因為政治制度容易淪為官僚化,看起來具有某種程度的效益,卻也容易陷入「依法行政」而導致「惡法亦法」,讓保護人民的法律僵化在形式主義的思維當中,也因此,當政治制度無法被反省,無法回到原初設計的價值設想當中,就容易陷入一種政治危機。
當我們問:政治是什麼?同樣也在問我們要什麼樣的政治?政治是否只是少數政治人物在媒體上讓人厭煩的喧囂?當我們具有一種判讀能力,還是可以在這些喧囂中辨識出真假與良善之所在。而最讓人擔心的是人們對政治的冷漠,乃至於進入到「去政治化」的狀態之中,因為去政治化的語言,就是一種用來鞏固保守勢力的政治化的修辭,進一步地讓政治孤立轉換成個人存在感的孤單,讓不談政治變成一種清高的道德姿態,當政治用更加複雜的語言試圖讓你覺得不用、也不需要知道政治人物在做什麼的時候,這就是我們應該要警覺的時候,因為政治之惡可能在我們的冷漠與無感當中發生。
〈政治篇〉從公民權到聯邦制的介紹,從政黨政治、權力分立到法案通過,以及各種不同的政治理論從左右光譜到各種主義如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代表的

試閱


●坐上雲霄飛車!什麼是哲學?

你曾經戀愛過嗎?如果有過的話,那麼你就會了解這樣的感覺:當你的心裡只想著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你會有種暈頭轉向的感覺。哲學思考的感覺就像這樣,它就像你在自己的腦袋裡乘坐雲霄飛車。

哲學(Philosophie)的意思是「愛智慧」。這個詞彙源自於希臘文,因為兩千七百多年前古希臘人「發明」了哲學;無論如何,至少他們是最早為哲學命名的人。如同愛情,當我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時,會感到暈頭轉向,它就像個漩渦,會把我們帶往更深的地方。陷入情網的人,也會不斷地想要得到更多,起先或許只是渴望能夠瞧上一眼,接著便會渴望更靠近對方,和對方牽牽小手,多了解對方一點;最後更會渴望找個地方共組家庭,一起過著甜蜜的生活。

人們也會利用哲學,在這個世界上尋找一個安身立命之處。不過,為了達到這一點,人們必須先了解,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因此,那些投入哲學思考的人便會問:這個世界是什麼?它是由什麼所組成?接著,他們會問:人是什麼?我是誰?為何我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我所察覺與思考的那些事物,是否的確是真實的,還是說,我的感官反映給我的,其實都只是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正如我在湖面上所見到的天空?這片天空是什麼?它從哪裡開始、在哪裡結束?在天空的後面又是什麼?為何存在著善與惡?我是從哪裡得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在我出生之前我在哪裡?為何我一定會死?隨之而來的是什麼?如果到時什麼都沒有,這個什麼都沒有又是什麼?最後這個問題也經常令人感到害怕。害怕失戀的人,請勿墜入情網。不過在哲學裡,每個人倒是都可以自行決定,自己何時要步下思考的雲霄飛車。

◎「philos」的意思是愛好者,「sophia」,的意思是智慧。「哲學是對我們自身的關懷。」──卡爾・雅斯培(參見P.118)

●問、問、問:什麼是蘇格拉底的原則?

哪一種方式的學習效果比較好:老師用一些教材去填鴨學生,還是由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試著去找出正確答案呢?大家都會覺得自主學習的成效比較好。採取第二種方法,至少不會有人在課堂上睡覺……

借助問題學習,以取代被人教授:這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蘇格拉底所採取的方法。蘇格拉底生於西元前470年,卒於西元前399年。他有時會以一連串沒完沒了的問題,質問雅典同胞到快要發瘋的程度。無論他在哪裡、遇到什麼人,他都會用這種方式「招待」對方:不管是在城市廣場,還是雅典的街頭,無論他談話的對象是受過教育的人,還是沒受過教育的人。蘇格拉底的精神武器是語言。不過,有別於辯士學派的人,他的目的並不在於強詞奪理或傳授技藝,而是要激勵自己的同胞獨立思考。與他交談的人,通常一開始都沒察覺到他要把他們引誘到哪去:舉例來說,如果有人說了像是勇敢、虔誠或美德之類厲害的詞彙,蘇格拉底就會問他們這些詞彙到底是什麼意思。每提出一個解釋,蘇格拉底就會跟著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往往他的「受害者」到了最後只能傻站在那裡。蘇格拉底曾經用「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這樣的話來形容自己。他的意思其實是,我們人類必須不斷地去追尋真與善。在這個過程中,理智能夠幫助人類。蘇格拉底的反問法也稱作「接生術」(Mäeutik),這是根據他母親的職業來命名。在他看來,知識其實已存於在每個人的身上。他希望能充當助產士,幫助和他對話的人,將他們自己的知識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他促使他們去運用自己的理智。

◎我們對於蘇格拉底所知的一切,多半都是來自於他的學生柏拉圖(參見P.42)的記述。他沒有任何親自撰寫的作品流傳於世,據說他本身其實從不書寫。

●這位蘇格拉底到底是誰?為哲學開啟新方向的怪人

據說蘇格拉底長得很醜,他經常光著腳在城裡走來走去,有時他還會因陷於沉思而站在路中間許久,直到突然靈光乍現。這一站,可能就是好幾個鐘頭。

也難怪這位古怪的哲學家遭到許多人的嘲諷:像是「雅典的傻瓜」這類綽號,至少還算是比較好聽的。不過,這位哲學家倒是為哲學帶來了一些新的東西。蘇格拉底向人們提出一些惱人的問題(參見上一節),但並不像某些詭辯家那樣,是為了強詞奪理或賺取金錢。他並不以此牟利,雖然他經常因為賺錢的事和他的妻子贊西佩(Xanthippe)發生口角。蘇格拉底的目的其實是在於,找出什麼是真、善及正確。

他尋找人生背後更高的意義。

直到今天,與道德上的正確行為有關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倫理學,仍然不是只有哲學家在探究,我們所有的人其實也一直在探究這些問題。蘇格拉底認為,如果要正確地過生活,思考、談論與行為這三者就必須相互協調。

身為雅典的議員,這位石匠與產婆的兒子十分受人敬重,因為他總是堅持不懈地致力於追求正義。然而,他在雅典街頭的提問,卻也造成了民眾的不安。他所說的「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這句話是一種挑釁嗎?他是想要嘲弄大家嗎?可是德爾菲神廟(在那裡,人們可以請女祭司皮媞亞〔Pythia〕指點迷津)的神喻卻曾表明,蘇格拉底是最聰明的希臘人。蘇格拉底那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如果我們能夠認清,有多少東西是我們不知道的,就會明白我們所知道的其實少得可憐。

為了讓蘇格拉底閉嘴,人們以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心靈為由,將他告上法庭。蘇格拉底為自己辯護的演說,可說是上古時期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1]。這位被告表示,公開的哲學思考,是他內心一股神聖的聲音賦予他的使命,他必須聽從。這股聲音告訴他,他必須督促這個城邦,就好比一隻蚊子叮咬一匹懶洋洋的馬,促使這匹馬快步奔跑。而法庭的判決是:有罪!處以的刑罰則是:死刑。在被問到就他自己看來,對他施予什麼樣的懲罰才算合理?蘇格拉底的回答竟是:給他終身免費的食宿招待。在當時,這是給予奧運選手的獎勵。於是,蘇格拉底就這樣確定了自己的死刑。他拒絕逃亡,因為這種舉動無異於認罪,而且這也是對城邦不忠(不尊敬)的行為。最後,蘇格拉底就在飲盡一杯毒堇汁後,親自執行了自己的死刑。

◎直到今天,人們還會以贊西佩來稱呼那些喜歡吵架的女性。19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參見P.110)曾表示,如果沒有贊西佩,或許就沒有蘇格拉底,說得更明白一點,如果沒有她的嘮叨把他趕出家門,蘇格拉底或許就不會成為蘇格拉底。

◎由於他的死亡,蘇格拉底成了哲學的殉道者。一個殉道者寧可一死,也不願背叛自己的信念。蘇格拉底相信某種死後的生命。也因此,他對死亡一點也不恐懼。

[1] 即柏拉圖《對話錄》的其中一篇〈申辯篇〉(Apology);柏拉圖記錄了蘇格拉底接受審判時的個人申辯詞。

●事物就是事物看起來那樣嗎?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與觀念論

你們想要買一匹馬,於是你們前去某個養馬場參觀。你看上一匹灰斑白馬,可是你的哥哥卻覺得另一匹棕色的馬比較漂亮。他說,「馬」必須是「棕色的」!

這簡直是胡說八道!無論白馬還是黑馬,牠們不也都是馬。但是你的哥哥眼裡卻只有棕馬,馬在他的觀念裡就是棕色的。你才不管牠們是什麼顏色,只要會乖乖聽話就好。

這世上有無限多的馬,可是當我們提到馬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曉得,那指的是什麼,雖然我們每個人所想的或許不盡相同。在基本的外型上,所有的馬看起來全都大同小異,牠們看起來不會像豬。為何會如此?是否存在著某種組成一匹馬的模式?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椅子、樹木……那麼,在價值方面呢,例如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不正義等等,它們的情況又是如何?

蘇格拉底有個名叫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學生,他也參與了控告蘇格拉底的那場審判,並且深深地為自己的老師所遭到的判決及死亡感到哀傷。後來,他不斷地思索:那場審判是否真是正義?到底什麼是善與惡?蘇格拉底不是曾經說過,這一切應當一以貫之,而非取決於意見?萬事萬物,無論是東西還是價值,不是都應該有個基本的理念嗎?

柏拉圖也曾問自己:為何我們會把一匹馬認作是馬?那無非是因為,當我們見到一匹馬的時候,我們再次認出了存在於我們腦袋裡的馬的形式。可是,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馬的一種外型,因為每匹馬看起來還是有所不同。善與惡、正義與不正義這些情況,難道不是類似於馬的情況嗎?蘇格拉底所說的內在的聲音,所指的無非是良心。每個人都曉得這種,當我們做了什麼不是完全正確的事情時,會在內心裡產生的嘀咕。我們通常會稱這種情況為良心不安。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每個人都會如此,難道沒有某種關於善與惡的基本理念,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當中?

後來,柏拉圖發現到,人如何才能找到這些本源理念。在他看來,人的心靈(參見下一節)是感官世界與觀念世界的中間人。

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全都是感官世界的組成部分,而這一切的外貌都會改變。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人類的身體:一個人出世時是個嬰兒,接著他會變成兒童、青少年、成人,最後變成老人。我們出世,然後老化,最後死亡。然而,關於什麼是人的觀念,卻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

這些本源理念是萬事萬物不變的形式。

它們存在於觀念世界裡。為此,柏拉圖想出了一個稱作「洞穴比喻」的故事:有一群被綁住的人坐在一個洞穴裡。他們的身體被固定住,只能背向洞口,面向洞內的一面牆。外頭的光線會透過這個洞穴的裂隙照進來,他們則會在牆上見到一些他們認為是樹木、馬匹、岩石之類的東西。他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樹木、馬匹、岩石等東西的原型所造成的陰影,這些東西全在那個洞穴之外,洞裡的這些人對它們一無所知。如果其中有人解開綁住自己的繩索,爬到上頭去,他將會看見那些真實的東西,它們的理想(ideale)原型:也就是樹木、馬匹或岩石等東西最完美、最真實的形式。他同時也將發現,自己在洞穴裡所見到的影像,只不過是些蹩腳的副本。這時他會回去找其他的人,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他們,試著說服他們,與他一同進入那個真實的世界,也就是觀念世界。柏拉圖認為,找出這樣的原型正是哲學家的使命。

◎柏拉圖曾在一片以希臘神話人物阿卡德摩斯(Akademos)命名的小樹林裡,創立了一所哲學學校(學院)。至今,那些做研究的人仍被稱為學者(Akademiker)。

◎理想是完美的體現。沒有什麼能比它更美、更好。它百分之百符合一項事物賴以為基礎的理念。

全都脫離蒙昧!是什麼讓人變成人?

藝術課還是拉丁文課?從前,包括學業在內的各種決定,全都是由你的父母一手包辦。如今,他們則會說:你必須自己做決定。你已經長大了,有足夠的理智。

17、18世紀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對於人之所以為人,也有過同樣的思考。這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康德(參見P.92及接續頁)曾說:「Sapere aude!」這句拉丁文的意思就是:「勇敢地運用你的理智吧!」洛克、休謨與柏克萊(參見P.79及接續頁)這幾位經驗主義者,是這個時期的先祖。

他們曾經挖空心思思索,人如何達到理智,理智究竟是什麼,人可以用理智來做什麼。有別於他們,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則認為,無論理智如何運作,它都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關鍵。它讓人有別於其他的動物。所有的人都擁有它,它讓所有的人平等。就所有的人來說,並不存在什麼「大人物」與「小人物」的差別。這樣的想法也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社會秩序首次遭到質疑。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啟發了人們的蒙昧,他們向人們說明了:如果你們過得不好,無非只是因為你們脫離了平等與自由的天賦人權。關於何謂啟蒙,康德曾經表示:「啟蒙就是人類擺脫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經他人引導就無法運用自己的理智。」

如果你的父母經常鼓勵你藉由理性的決定去形塑自己的未來,他們的目的無非在於此。他們不希望見到你因為懶惰或貪圖方便,在思想上任人擺布。

啟蒙時代的思想家認為,自由、平等、寬容和教育是幸福的基本前提。哲學家憑藉這些價值創造出一套新的政治思想。人們應當察覺、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權利,別再容忍某個當權者去決定他們和他們的人生。

歐洲的王朝與教會注意到了這一點。

啟蒙運動是法國大革命思想上的溫床。1789年,法國人民將專制君主從王位上趕了下來。而在美國,早在1776年人們便已在《獨立宣言》的前言裡,寫下生命、自由、財產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不可剝奪。這是第一份人權與公民權目錄。時至今日,這些人權幾乎成為普世所認同的價值。

◎所謂的專制,是指所有的權力和(統治)暴力全都集中在某個統治者手上。

◎(圖說)《自由引導人民》(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繪,1830)

知識讓人不幸福?盧梭的「高貴的野蠻人」

馬克思和弟弟合資買了一台電腦。馬克思的年紀比較大,比較有錢,所以他出的錢比較多。不過他也因而老是霸占著電腦。他的弟弟總是得向他苦苦哀求,才有機會玩一下電腦。有時馬克思甚至還會耍點心機,不讓弟弟使用。

馬克思的行為十分可惡。不過他卻覺得自己有理。那台電腦在他們兄弟之間引發了許多的爭執。這場兒童房裡的戰爭,直到他們的爸爸出面對兩人做了嚴格的規定,才總算落幕。不單只有在兄弟姊妹間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這種關於「我的」和「你的」,關於自身利益的爭執,其實一直以來也都在人與人或民族與民族之間上演。

如果惡鄰不喜歡和平,即使是最好相處的人也難以得到安寧;這麼說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就連領導地位的競爭,如果涉及到知識與科技進步,同樣也可能造成不正義與不和平。誰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誰可以用最低廉的成本製造商品,藉此搶得最大的市占率?誰製造出第一個能夠自己思考的機器人?如果有人警告世人,進步也可能是一種詛咒,人們或許會把他們說成是牢騷滿腹的悲觀主義者。

在三百多年前的啟蒙時代,進步的信念在歷史上首度顯得極為生氣蓬勃。這個時代的格言之一就是:人類懂得愈多,過得就愈好。然而,有位哲學家卻不以為然,這位哲學家就是出生於瑞士的法國人尚—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他的基本信念是:人類的本質其實是好的,是由於文明、知識與文化,人類才變壞。盧梭曾表示,上帝讓我們在幸福的無知狀態下來到這個世界上,在這種原始狀態下的我們,可謂是「高貴的野蠻人」。之所以高貴是因為,良心告訴了原始的人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所有我覺得是善的便是善,所有我覺得是惡的便是惡。」

文化破壞了人類的這種良心。

因為隨著文化的誕生出現了所有權。而人類的不幸也就此展開。盧梭曾罵道:「那個最先將一塊地圍起,並且跟別人說『這塊地是我的!』的人,就是國家與不平等的締造者。」隨著第一道柵欄的出現,人類忘記了「果實是屬於大家的,但土地卻並非屬於任何人的」。我們都很清楚後果是什麼:如果有人占有了些什麼,他便會想要保有它們,便會去阻止其他人將它們奪走。可是,那些一無所有的人,他們也想擁有些什麼。於是,對盧梭來說,這就開始了人與人之間犯罪,謀殺與戰爭的惡性循環。盧梭的哲學可以用「回歸自然」這句話來總結。人類應該在心態上回歸曾經有過的幸福自然狀態。

◎盧梭也是個浪漫主義者。浪漫主義者希望回歸自然,認為人類不應再被自己的理智所支配。

◎文明是指基於教育、技術發展與人的觀念所促成的進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44465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60
    • 商品規格
    • 21*14.8*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0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