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
SCHOPENHAUER YOKUBOU NI MAMIRETA SEKAI O IKINUKU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青春哲學三部曲之「叔本華」
──引領你從煩惱與內心糾葛解脫。
◆ 在慾望與匱乏之間,幸福與痛苦可以共存。
從日本到韓國,亞洲掀起閱讀叔本華熱潮,「厭世代」必讀!
◆ 本書重點
.叔本華在年少時目睹人類社會的「悲慘處境」。
.世界只不過是「虛妄的幻象」。
.為了從慾望獲得解脫而「否定意志」。
.從「惡」中獲得解放的「共苦」與「藝術」。
.給日本年輕人帶來衝擊的「青春哲學」。
.與人往來變成在「比賽演技」。
.與其隱瞞缺點,不如坦誠表露。
.對於主張「何必來到這個世上」的反出生主義,提出「救贖之道」。
【從生存的痛苦中,在內心獲得庇護所】
「是命運在切牌,為我們決定勝負。」叔本華認為,人生不會一直如我們所願,而是由無數千鈞一髮的成敗構成。
我們還尚未明瞭生存的目的,就要不斷面對接踵而來的課題,摸索置身環境中最佳的解決方式,時而面臨失敗,費盡千辛萬苦過日子。
當然,也無法正確預測未來,我們尚未具備這樣的智慧。只能依據有如內在衝動的敏銳直覺,做出最好的選擇。
然而,儘管認真地活,試圖為善,無論身在何處總會有不理解自己的人,災害與疾病也會毫無道理地降臨。
閱讀叔本華的哲學,會在我們心底形成庇護所。
這種庇護所能幫助我們擺脫「生存的意志」,以及「意志」產生的一切「迷妄」,在內心保留自由的空間。
現代社會以滿足慾望為驅力所造成的偏差,使得存在的痛苦變本加厲。
透過閱讀叔本華的思想,思考生存的本質,便能理解「我現在感覺很幸福」與「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原來可以並存。
叔本華當頭棒喝、略帶諷刺針砭的言論,有助於減輕你的人生煩惱。
◆ 關於〔青春哲學三部曲〕出版企劃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2024年9月出版)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惡夢》(2024年9月出版)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2024年10月出版)
三位思想家的三個主題,簡單扼要歸納思想精華。
① 闡述究竟這是什麼樣的思想(概論)
② 這種思想為什麼會誕生(時代背景)
③ 現在為什麼應該閱讀這樣的思想(當下能如何應用)
從以上三個方向探討關於個體、人生、社會、政治與國家等主題,是能一氣呵成讀完的「當代思潮」精巧一冊!
──引領你從煩惱與內心糾葛解脫。
◆ 在慾望與匱乏之間,幸福與痛苦可以共存。
從日本到韓國,亞洲掀起閱讀叔本華熱潮,「厭世代」必讀!
◆ 本書重點
.叔本華在年少時目睹人類社會的「悲慘處境」。
.世界只不過是「虛妄的幻象」。
.為了從慾望獲得解脫而「否定意志」。
.從「惡」中獲得解放的「共苦」與「藝術」。
.給日本年輕人帶來衝擊的「青春哲學」。
.與人往來變成在「比賽演技」。
.與其隱瞞缺點,不如坦誠表露。
.對於主張「何必來到這個世上」的反出生主義,提出「救贖之道」。
【從生存的痛苦中,在內心獲得庇護所】
「是命運在切牌,為我們決定勝負。」叔本華認為,人生不會一直如我們所願,而是由無數千鈞一髮的成敗構成。
我們還尚未明瞭生存的目的,就要不斷面對接踵而來的課題,摸索置身環境中最佳的解決方式,時而面臨失敗,費盡千辛萬苦過日子。
當然,也無法正確預測未來,我們尚未具備這樣的智慧。只能依據有如內在衝動的敏銳直覺,做出最好的選擇。
然而,儘管認真地活,試圖為善,無論身在何處總會有不理解自己的人,災害與疾病也會毫無道理地降臨。
閱讀叔本華的哲學,會在我們心底形成庇護所。
這種庇護所能幫助我們擺脫「生存的意志」,以及「意志」產生的一切「迷妄」,在內心保留自由的空間。
現代社會以滿足慾望為驅力所造成的偏差,使得存在的痛苦變本加厲。
透過閱讀叔本華的思想,思考生存的本質,便能理解「我現在感覺很幸福」與「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原來可以並存。
叔本華當頭棒喝、略帶諷刺針砭的言論,有助於減輕你的人生煩惱。
◆ 關於〔青春哲學三部曲〕出版企劃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2024年9月出版)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惡夢》(2024年9月出版)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2024年10月出版)
三位思想家的三個主題,簡單扼要歸納思想精華。
① 闡述究竟這是什麼樣的思想(概論)
② 這種思想為什麼會誕生(時代背景)
③ 現在為什麼應該閱讀這樣的思想(當下能如何應用)
從以上三個方向探討關於個體、人生、社會、政治與國家等主題,是能一氣呵成讀完的「當代思潮」精巧一冊!
目錄
推薦序 一個厭世主義者的成長之旅 文◎厭世哲學家
前言 充滿痛苦的人生
如何從生存的痛苦獲得解脫
「求道的哲學」與「處世的哲學」
第一章 哲學家叔本華的誕生──其生涯與歷程
1 提出「意志的否定」的哲學家
憂鬱與黑暗時期
「阿圖爾」這個名字
少年叔本華內心的糾葛
影響叔本華哲學的早期經歷
2 生涯與歷程
叔本華的修業時期
撰寫主要著作時期
法蘭克福時期
第二章 悲慘的人生與「意志的否定」──代表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蘊含的求道哲學
1 世界是我們的表象
求道的哲學
世界的凝視
什麼是表象
時間.空間.因果性
2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我究竟是什麼
我既是身體也是意志
生存的意志
意志所象徵的世界
意志與表象究竟有什麼關係
3 如何從慾望解脫
意志的否定
藝術究竟是什麼
藝術與概念的各階段
藉由共苦否定意志
宗教禁慾的本質出於否定意志
第三章 人生究竟該怎麼活──從晚年的《附錄與補遺》看處世哲學
1 叔本華哲學的另一種面向
求道的哲學/處世的哲學
附錄與補遺
牽著貴賓犬散步的哲學家
2 叔本華的箴言
獨立思考
根據「心理學的備忘錄」
3 幸福究竟是什麼
《幸福論》的篇章
對幸福的臆想
三種財富
內在的財富
生存與老化
靈魂的照顧
第四章 叔本華哲學在現實生活的運用
1 明治時期叔本華哲學傳入日本
井上哲次郎、拉斐爾.馮.庫伯、高山樗牛
「人生問題」與叔本華
2 叔本華與反出生主義
大衛.貝納塔的反出生主義
叔本華是反出生主義者嗎?
3 從「重複的歷史」脫離
叔本華與「重複的歷史」
脫離「歷史」獲得自由
無歸屬者的安身立命之處
結語
相關書目
前言 充滿痛苦的人生
如何從生存的痛苦獲得解脫
「求道的哲學」與「處世的哲學」
第一章 哲學家叔本華的誕生──其生涯與歷程
1 提出「意志的否定」的哲學家
憂鬱與黑暗時期
「阿圖爾」這個名字
少年叔本華內心的糾葛
影響叔本華哲學的早期經歷
2 生涯與歷程
叔本華的修業時期
撰寫主要著作時期
法蘭克福時期
第二章 悲慘的人生與「意志的否定」──代表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蘊含的求道哲學
1 世界是我們的表象
求道的哲學
世界的凝視
什麼是表象
時間.空間.因果性
2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我究竟是什麼
我既是身體也是意志
生存的意志
意志所象徵的世界
意志與表象究竟有什麼關係
3 如何從慾望解脫
意志的否定
藝術究竟是什麼
藝術與概念的各階段
藉由共苦否定意志
宗教禁慾的本質出於否定意志
第三章 人生究竟該怎麼活──從晚年的《附錄與補遺》看處世哲學
1 叔本華哲學的另一種面向
求道的哲學/處世的哲學
附錄與補遺
牽著貴賓犬散步的哲學家
2 叔本華的箴言
獨立思考
根據「心理學的備忘錄」
3 幸福究竟是什麼
《幸福論》的篇章
對幸福的臆想
三種財富
內在的財富
生存與老化
靈魂的照顧
第四章 叔本華哲學在現實生活的運用
1 明治時期叔本華哲學傳入日本
井上哲次郎、拉斐爾.馮.庫伯、高山樗牛
「人生問題」與叔本華
2 叔本華與反出生主義
大衛.貝納塔的反出生主義
叔本華是反出生主義者嗎?
3 從「重複的歷史」脫離
叔本華與「重複的歷史」
脫離「歷史」獲得自由
無歸屬者的安身立命之處
結語
相關書目
試閱
(節錄)
前言 充滿痛苦的人生
.如何從生存的痛苦獲得解脫
時至今日,閱讀叔本華的意義之一是能夠客觀地思考,如果除去成敗的因素,人生究竟是什麼,為頭腦闢出哲學思考的空間。這對於處在境況日益艱辛的現代社會中,可說是種救贖,也是讀哲學書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幾乎從所有的西洋哲學都能看出,確保這樣的思考空間有何意義。
不過叔本華哲學的思考空間,具有無與倫比的傑出特色。叔本華哲學扎根於西洋傳統,其中心思想是西洋思想史上首次引進古印度哲學與佛教思想的哲學,至今在世界上仍有讀者,不僅列入世界哲學,更是罕見的例子。它的真正面貌是「意志的否定」,叔本華經過思索,最後察覺從生存的痛苦獲得自由的「解脫」境界。這也是叔本華哲學無可比擬的特色,帶有不褪色的魅力。
本書是叔本華哲學的入門書,以讓讀者跟叔本華一起思考生命的本質為目標,擷取其哲學思想的精華。
.「求道的哲學」與「處世的哲學」
我會想寫這樣的一本書,是因為以慾望為原動力的現代社會,以及推動社會的人們的心,恐怕已瀕臨極限。資本主義的結構是以無限發展為前提。也就是不斷追求利潤,持續開發新東西,以更富裕為目標「刺激消費」,否則資本主義社會將會崩解。
然而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從小到大所認識的人陸續從眼前消失,目睹周遭的人離開人世、死傷累累的現狀,對於持續受到慾望驅使而活、不斷競爭感到疲倦厭煩,不也覺得失望、瀕臨極限了嗎?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必須憑藉叔本華的哲學,探索生命的本質。
本書闡述兩種思想,包括叔本華所揭示的生存的痛苦,以及應對之道。其中之一是在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提到,徹底地否定慾望。叔本華面對生存的痛苦,否定成為痛苦泉源的慾望,試圖超越自我。他所展現的,是透過嚴厲否定而達到的開悟境界──以「意志的否定」為終點的「求道的哲學」。
叔本華的言論不是只有嚴苛,可說是像糖與鞭子一樣,在叱吒激勵讀者的同時,也表示理解大家的感受;在陳述時將痛苦與幽默交織,給予大家提示,思索人生的方針。因此可說是有助於解決人生煩惱的思想,所以到現在仍繼續流傳。
由於叔本華哲學具有這樣的面向,本書特別標榜為「處世的哲學」。他晚年的著作《附錄與補遺》與《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大異其趣。當然,由於這是主要著作的「補遺」,核心思想仍是「意志的否定」這點不變。但是其中包括主要著作沒有收錄的訊息。相較於原著勸人尋求真理,《附錄與補遺》為了讓讀者理解「意志的否定」的重要性,也為即使沒有真正融入慾望橫流的世界,仍須求生存的人們揭示處世的智慧。而叔本華提出的是為了平穩度日,要盡量將慾望「捨棄」,減少煩惱的思考方式。無可奈何的事就隨它去,「直接放棄」的處世哲學。
本書是比對叔本華思想的上述兩種面向,並聚焦於後者的人生論,成為獨樹一幟的著作。另外,本書的特徵是清楚提到叔本華的哲學涉及「心靈的照顧」。自古希臘時期以來,哲學在傳統上是「關照靈魂」的學問,叔本華也依循了這項傳統,他所提出的哲學,可能正符合現代人所需的「心靈的照顧」。
為呈現上述概念,本書由四章構成。第一章介紹叔本華的生平,他為什麼追求「意志的否定」,並回溯叔本華成為哲學家的時間點。第二章分析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闡述的「求道的哲學」。相對於這部分,第三章就「處世的哲學」觀點,介紹《附錄與補遺》的思想。第四章則是叔本華哲學落實在現實層面。根據以上架構,本書將讀者導向艱難的哲學之道,直指可作為人生煩惱處方箋的叔本華哲學核心。
第二章 悲慘的人生與「意志的否定」
1 世界是我們的表象
在這一章,我們將解讀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的核心,檢視叔本華哲學最主要的架構「求道的哲學」。此外,「求道」在本書中象徵的佛教色彩比較少,更意味著澈底面對「生命的悲慘」,追求真理的過程。
.求道的哲學
叔本華在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提出的哲學主張是「意志的否定」。它的核心不是「肯定」而是「否定」,因為他確信在「虛假之物」充斥的世界裡,仍然有值得找出的「真實」。為了尋找「真實」,他透過強烈的自我批判與孤獨的自省,走過險峻的求道之路。於是叔本華超越充斥著「虛假」的世界,抵達富有哲理的真實。
閱讀叔本華的代表著作,無非也是學習求道的方法。讀者為了一步步跟隨叔本華的足跡,必須理解他所提到的難解概念與哲學的問題意識。所謂哲學的思考,就是客觀地詢問什麼是「真實」,從過去覺得理所當然、認定是正確的思考方式解脫。有許多事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且正確的,但其實是沒有根據的主張,在本書稱為「臆見」。
察覺自己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只不過是「臆見」而深感訝異──於是哲學的辯證展開。驚訝之後很重要。哲學家將自己原先的「臆見」重新語言化,把不明瞭的部分轉化為明確的問題,轉為更真實的主張,亦即從「臆見」解脫,這就是哲學。
.世界的凝視
真正的哲學,始於凝視世界時的訝異。叔本華曾表示,一個人想成為哲學家,並不是透過讀書或學習。直視現實世界並感到驚訝:「怎麼會這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思索著怎樣脫離這種混亂時,人會成為哲學家。
而叔本華成為哲學家的契機之一,正如第一章所述,是在哥廷根大學時接觸到康德的哲學。尤其康德「現象與物自體的區別」的想法,給叔本華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正面接納這個問題並試著克服,可說是他哲學最大的課題之一。
這裡所謂的「現象」(Erscheinung),來自我們所感知的經驗。或許完全相反、不在經驗之內的事物則稱為「物自體」。根據康德的說法,我們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有限,也不可能知道「物自體」。因此正如傳統的形而上學者們所討論的:對於神與不滅的靈魂,或是關於宇宙整體秩序的探究,必然會失敗,因為那是不可能實際體驗的。
根據叔本華的理論,康德對「現象與物自體」有所區別,因此,他主張構成「現象」時,基礎而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主觀的。像這樣的「區別」也成為叔本華哲學的主要精神。
前言 充滿痛苦的人生
.如何從生存的痛苦獲得解脫
時至今日,閱讀叔本華的意義之一是能夠客觀地思考,如果除去成敗的因素,人生究竟是什麼,為頭腦闢出哲學思考的空間。這對於處在境況日益艱辛的現代社會中,可說是種救贖,也是讀哲學書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幾乎從所有的西洋哲學都能看出,確保這樣的思考空間有何意義。
不過叔本華哲學的思考空間,具有無與倫比的傑出特色。叔本華哲學扎根於西洋傳統,其中心思想是西洋思想史上首次引進古印度哲學與佛教思想的哲學,至今在世界上仍有讀者,不僅列入世界哲學,更是罕見的例子。它的真正面貌是「意志的否定」,叔本華經過思索,最後察覺從生存的痛苦獲得自由的「解脫」境界。這也是叔本華哲學無可比擬的特色,帶有不褪色的魅力。
本書是叔本華哲學的入門書,以讓讀者跟叔本華一起思考生命的本質為目標,擷取其哲學思想的精華。
.「求道的哲學」與「處世的哲學」
我會想寫這樣的一本書,是因為以慾望為原動力的現代社會,以及推動社會的人們的心,恐怕已瀕臨極限。資本主義的結構是以無限發展為前提。也就是不斷追求利潤,持續開發新東西,以更富裕為目標「刺激消費」,否則資本主義社會將會崩解。
然而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從小到大所認識的人陸續從眼前消失,目睹周遭的人離開人世、死傷累累的現狀,對於持續受到慾望驅使而活、不斷競爭感到疲倦厭煩,不也覺得失望、瀕臨極限了嗎?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必須憑藉叔本華的哲學,探索生命的本質。
本書闡述兩種思想,包括叔本華所揭示的生存的痛苦,以及應對之道。其中之一是在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提到,徹底地否定慾望。叔本華面對生存的痛苦,否定成為痛苦泉源的慾望,試圖超越自我。他所展現的,是透過嚴厲否定而達到的開悟境界──以「意志的否定」為終點的「求道的哲學」。
叔本華的言論不是只有嚴苛,可說是像糖與鞭子一樣,在叱吒激勵讀者的同時,也表示理解大家的感受;在陳述時將痛苦與幽默交織,給予大家提示,思索人生的方針。因此可說是有助於解決人生煩惱的思想,所以到現在仍繼續流傳。
由於叔本華哲學具有這樣的面向,本書特別標榜為「處世的哲學」。他晚年的著作《附錄與補遺》與《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大異其趣。當然,由於這是主要著作的「補遺」,核心思想仍是「意志的否定」這點不變。但是其中包括主要著作沒有收錄的訊息。相較於原著勸人尋求真理,《附錄與補遺》為了讓讀者理解「意志的否定」的重要性,也為即使沒有真正融入慾望橫流的世界,仍須求生存的人們揭示處世的智慧。而叔本華提出的是為了平穩度日,要盡量將慾望「捨棄」,減少煩惱的思考方式。無可奈何的事就隨它去,「直接放棄」的處世哲學。
本書是比對叔本華思想的上述兩種面向,並聚焦於後者的人生論,成為獨樹一幟的著作。另外,本書的特徵是清楚提到叔本華的哲學涉及「心靈的照顧」。自古希臘時期以來,哲學在傳統上是「關照靈魂」的學問,叔本華也依循了這項傳統,他所提出的哲學,可能正符合現代人所需的「心靈的照顧」。
為呈現上述概念,本書由四章構成。第一章介紹叔本華的生平,他為什麼追求「意志的否定」,並回溯叔本華成為哲學家的時間點。第二章分析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闡述的「求道的哲學」。相對於這部分,第三章就「處世的哲學」觀點,介紹《附錄與補遺》的思想。第四章則是叔本華哲學落實在現實層面。根據以上架構,本書將讀者導向艱難的哲學之道,直指可作為人生煩惱處方箋的叔本華哲學核心。
第二章 悲慘的人生與「意志的否定」
1 世界是我們的表象
在這一章,我們將解讀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的核心,檢視叔本華哲學最主要的架構「求道的哲學」。此外,「求道」在本書中象徵的佛教色彩比較少,更意味著澈底面對「生命的悲慘」,追求真理的過程。
.求道的哲學
叔本華在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提出的哲學主張是「意志的否定」。它的核心不是「肯定」而是「否定」,因為他確信在「虛假之物」充斥的世界裡,仍然有值得找出的「真實」。為了尋找「真實」,他透過強烈的自我批判與孤獨的自省,走過險峻的求道之路。於是叔本華超越充斥著「虛假」的世界,抵達富有哲理的真實。
閱讀叔本華的代表著作,無非也是學習求道的方法。讀者為了一步步跟隨叔本華的足跡,必須理解他所提到的難解概念與哲學的問題意識。所謂哲學的思考,就是客觀地詢問什麼是「真實」,從過去覺得理所當然、認定是正確的思考方式解脫。有許多事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且正確的,但其實是沒有根據的主張,在本書稱為「臆見」。
察覺自己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只不過是「臆見」而深感訝異──於是哲學的辯證展開。驚訝之後很重要。哲學家將自己原先的「臆見」重新語言化,把不明瞭的部分轉化為明確的問題,轉為更真實的主張,亦即從「臆見」解脫,這就是哲學。
.世界的凝視
真正的哲學,始於凝視世界時的訝異。叔本華曾表示,一個人想成為哲學家,並不是透過讀書或學習。直視現實世界並感到驚訝:「怎麼會這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思索著怎樣脫離這種混亂時,人會成為哲學家。
而叔本華成為哲學家的契機之一,正如第一章所述,是在哥廷根大學時接觸到康德的哲學。尤其康德「現象與物自體的區別」的想法,給叔本華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正面接納這個問題並試著克服,可說是他哲學最大的課題之一。
這裡所謂的「現象」(Erscheinung),來自我們所感知的經驗。或許完全相反、不在經驗之內的事物則稱為「物自體」。根據康德的說法,我們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有限,也不可能知道「物自體」。因此正如傳統的形而上學者們所討論的:對於神與不滅的靈魂,或是關於宇宙整體秩序的探究,必然會失敗,因為那是不可能實際體驗的。
根據叔本華的理論,康德對「現象與物自體」有所區別,因此,他主張構成「現象」時,基礎而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主觀的。像這樣的「區別」也成為叔本華哲學的主要精神。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