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感總序
		譯序 描繪一個不存於任何地方的圓周
		導讀 回望《物體系》:布希亞的幻象形上學與攝影消失術
		導論
		
		A.功能性系統或客觀論述
I. 擺設的結構
		傳統環境
		純功能解放現代物
		模範性室內
		元件
		牆壁與光線
		照明
		鏡子與畫像
		時鐘與時間
		邁向擺設的社會學?
		擺設人 
		
		II. 氣氛的結構
		氣氛價值:色彩
		傳統色彩
		「自然的」色彩
		「函數」色彩
		溫暖與冷峻
		氣氛價值:材質
		自然木材、文化木材
		氣氛的邏輯
		模範材質:玻璃
		關係人和氣氛人
		座位
		文化性與檢查制度
		氣氛價值:手勢與形式
		傳統手勢:勞力
		功能化手勢:操控
		一個新的操作場域
		迷你化
		風格化──順手性──封套
		象徵面向的終結
		力量的抽象化
		功能性形式:打火機
		形式的延伸義:汽車的翅翼
		形式的[不在場]無罪證明
		
		III. 結論:自然性和功能性
		
		附錄:居家世界和汽車
		
		B. 非功能性系統或主觀論述
		
		I. 邊緣物──古物
		
		它的氣氛價值:歷史性
		它的象徵價值:起源神話
		「真確性」
		新-文化症候群:古蹟修復
		共時性、貫時性、時代錯亂
		反向投射:「原始人」心目中的技術產品
		古物市場
		文化新帝國主義
		
		II. 邊緣體系:收藏
		
		由功能中抽象出來的物品
		激情-對象物
		最美麗的家庭寵物
		系列遊戲
		由量到質:獨一無二之物
		物品與習慣:手錶
		物品與時間:被引導的週期循環
		禁閉物:嫉妒
		去結構物:變態
		由系列性動機到真實動機
		針對自我的論述
		
		C. 後設及功能失調體系:新奇的小發明和機器人
		
		技術層面的引伸義:自動化主義
		「功能化」的超越性
		功能錯亂:無意義的小發明
		偽功能性:玩意兒
		後設功能性:機器人
		技術的災難
		技術與潛意識系統
		
		D. 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型態體系
		
		I. 模範與系列
		
		前工業文明物品與工業模範
		「個性化」物品
		選擇
		邊緣性差異
		模範的理念性性格
		由模範到系列
		技術缺失
		「風格」上的缺失
		階級差異
		現時性的特權
		人格的厄運冒險
		模範的意識形態
		
		II. 信用貸款
		
		消費者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先行消費:一項新倫理
		強迫購買
		購買的奇蹟
		家居事物的曖昧性
		
		III. 廣告
		
		針對物品的論述和作為物品的論述
		廣告的命令式和直陳式
		聖誕老公公的邏輯
		母性作用元:艾爾朋扶手椅
		購買力的嘉年華會
		恩寵與壓制:雙重作用元
		集體的推定
		和平牌洗衣粉
		有廣告意味的競賽
		Garap
		新人文主義?
		系列性制約
		由欠缺產生的自由
		一種新的語言?
		結構與分割:品牌
		普遍符碼:地位
		
		結論:邁向「消費」的定義
		
		譯後記:一個閱讀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