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心理學
對心理學總是一知半解?怎麼做才能了解人類的行為?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暢銷12萬本,排行榜上銷售最好、最快的心理學書籍
日本超人氣的臨床心理醫師‧最受好評的心理學入門指南
千萬別以為心理測驗、人格分析就是心理學了,
它其實客觀、有系統,是合乎科學精神的實際學問!
對心理學總是一知半解?怎麼做才能了解人類的行為?
本書回歸心理學的基礎,透過「實驗」與「觀察」等科學方法分析人類行為,包含心理研究者實證後所得出的實用心理學理論,以及臨床心理師、諮商師如何解開人們內心世界的技法。書中全新的歸納和整理方式,一解你對心理學的疑惑與誤解,幫助你理解心理學問的真正原貌。
日本超人氣的臨床心理醫師‧最受好評的心理學入門指南
千萬別以為心理測驗、人格分析就是心理學了,
它其實客觀、有系統,是合乎科學精神的實際學問!
對心理學總是一知半解?怎麼做才能了解人類的行為?
本書回歸心理學的基礎,透過「實驗」與「觀察」等科學方法分析人類行為,包含心理研究者實證後所得出的實用心理學理論,以及臨床心理師、諮商師如何解開人們內心世界的技法。書中全新的歸納和整理方式,一解你對心理學的疑惑與誤解,幫助你理解心理學問的真正原貌。
名人推薦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林文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林惠蓉
羅吉斯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高育仁
聯合推薦
推薦文
書中內容從一般人最感興趣的社會心理學進入,全部以問題加深印象……,一路涵蓋了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理論與臨床療法,不但介紹經典實驗,並且以「小常識」的貼心方塊說明書中人名與術語,讀來趣味盎然,深深展現心理學的迷人之處。
──林文瑛,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心理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對於想從心理學的層面了解日常生活經驗,增進對自身及他人的了解,探討人生的意義的大眾,本書是符合現代生活需要又有趣的心理學書籍,提供讓人「馬上能用」的知識……,除了心理學教科書外,也是很好的參考書籍,值得推薦給學生。
──林惠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目前台灣出版界所出的心理學專書多半為「大部頭」,尚不易看到適合一般大眾閱讀且較「親民」的心理學書籍,當正統科學式微,……有不可思議的很多高知識份子會跟著社會風氣相信星座、算命等學說,究其根本因素乃心理學常識缺乏所致,如果您正想初踏此學習領域,這該是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高育仁,羅吉斯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林惠蓉
羅吉斯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高育仁
聯合推薦
推薦文
書中內容從一般人最感興趣的社會心理學進入,全部以問題加深印象……,一路涵蓋了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理論與臨床療法,不但介紹經典實驗,並且以「小常識」的貼心方塊說明書中人名與術語,讀來趣味盎然,深深展現心理學的迷人之處。
──林文瑛,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心理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對於想從心理學的層面了解日常生活經驗,增進對自身及他人的了解,探討人生的意義的大眾,本書是符合現代生活需要又有趣的心理學書籍,提供讓人「馬上能用」的知識……,除了心理學教科書外,也是很好的參考書籍,值得推薦給學生。
──林惠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目前台灣出版界所出的心理學專書多半為「大部頭」,尚不易看到適合一般大眾閱讀且較「親民」的心理學書籍,當正統科學式微,……有不可思議的很多高知識份子會跟著社會風氣相信星座、算命等學說,究其根本因素乃心理學常識缺乏所致,如果您正想初踏此學習領域,這該是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高育仁,羅吉斯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目錄
推薦序一、二、三/前言
第1章 何謂心理學
01就算看不見,也還是存在?
02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
03如何活用「馬上能用」的知識
04如何整理才能正確了解心理學?
05依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學習心理學
Column 德國人和美國人誰比較殘忍?
第2章 從「現象」看心理學→現象
OUTLINE 從日常現象推測人類本質的心理學
01如何喜歡自己?
02隨著團體的規模擴大,人類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03俊男美女真的比較占便宜嗎?
04為什麼人家叫你不要看,你越想看?
05記憶為什麼會說謊?
06如何充分激發人的潛能?
07加深第一印象的技巧
08如果放任小惡不管,人的心態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09只要能夠感同身受,別人就會想「報答」你
10老師該如何面對班級瓦解?
Column 如廁所需的時間會因為什麼而改變?
第3章 以「實驗」測量心理學→實驗
OUTLINE 心理學-一門講究假設與驗證的「科學」
01如何提振他人的鬥志?
02如何控制一個人的心志?
03什麼樣的情況會讓人喪失鬥志?
04如何給糖果才最能刺激對方的鬥志?
05記憶達人怎麼記?
06如何製造虛假記憶?
07謠言如何產生和散播?
08什麼樣的情況能夠讓自己的意見容易被接受?
Column 動機只有「外在和內在」嗎?
第4章利用「觀察」看穿心理學→觀察
OUTLINE長期觀察人類,將語言和行為一般化的心理學
01「靈感」是怎麼來的?
02回憶在大腦如何運作?
03虛假記憶何時會出現?
04哪種人容易遭到性騷擾?
05高學歷者能不能幹?
06「聞一知十」的人的思考模式
07父母和子女如何才能成為「親子」?
08孩子的社交性是如何形成的?
09如何建立「友情」?
10什麼時候才能夠談真正的戀愛?
Column如何了解自己?
第5章 整理「理論」的心理學→理論
OUTLINE 為了分類而將現象模式化的心理學
01一件事要多困難才會讓人想做?
02為什麼怎麼努力都做不好?
03提高「欲望」的2個公式
04如何表現智力的高低?
05心智可以測量嗎?
06如果以科學來分析「人格」,會發現什麼?
07如何和壓力相處?
08思緒如何變成記憶?
09如何才能夠有效記憶資訊?
10馬上忘記的記憶和始終不忘的記憶有何不同?
Column何謂有效的學習方式?
第6章 提示「技法」的心理學→技法
OUTLINE應用理論貢獻臨床的心理學
01 如何控制「問題行為」?
02 容易導致憂鬱的特殊思考模式
03 如何跳脫因凡事耿耿於懷而影響身體健康的惡性循環?
04 如何跳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05 看清你的心的最好方法
06 如何自我暗示保持心理健康?
07 諮商師應該與病患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08 如何順利觸及內心?
09 有時全家人都必須進行諮商?
Column 你能夠客觀地思考嗎?
第1章 何謂心理學
01就算看不見,也還是存在?
02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
03如何活用「馬上能用」的知識
04如何整理才能正確了解心理學?
05依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學習心理學
Column 德國人和美國人誰比較殘忍?
第2章 從「現象」看心理學→現象
OUTLINE 從日常現象推測人類本質的心理學
01如何喜歡自己?
02隨著團體的規模擴大,人類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03俊男美女真的比較占便宜嗎?
04為什麼人家叫你不要看,你越想看?
05記憶為什麼會說謊?
06如何充分激發人的潛能?
07加深第一印象的技巧
08如果放任小惡不管,人的心態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09只要能夠感同身受,別人就會想「報答」你
10老師該如何面對班級瓦解?
Column 如廁所需的時間會因為什麼而改變?
第3章 以「實驗」測量心理學→實驗
OUTLINE 心理學-一門講究假設與驗證的「科學」
01如何提振他人的鬥志?
02如何控制一個人的心志?
03什麼樣的情況會讓人喪失鬥志?
04如何給糖果才最能刺激對方的鬥志?
05記憶達人怎麼記?
06如何製造虛假記憶?
07謠言如何產生和散播?
08什麼樣的情況能夠讓自己的意見容易被接受?
Column 動機只有「外在和內在」嗎?
第4章利用「觀察」看穿心理學→觀察
OUTLINE長期觀察人類,將語言和行為一般化的心理學
01「靈感」是怎麼來的?
02回憶在大腦如何運作?
03虛假記憶何時會出現?
04哪種人容易遭到性騷擾?
05高學歷者能不能幹?
06「聞一知十」的人的思考模式
07父母和子女如何才能成為「親子」?
08孩子的社交性是如何形成的?
09如何建立「友情」?
10什麼時候才能夠談真正的戀愛?
Column如何了解自己?
第5章 整理「理論」的心理學→理論
OUTLINE 為了分類而將現象模式化的心理學
01一件事要多困難才會讓人想做?
02為什麼怎麼努力都做不好?
03提高「欲望」的2個公式
04如何表現智力的高低?
05心智可以測量嗎?
06如果以科學來分析「人格」,會發現什麼?
07如何和壓力相處?
08思緒如何變成記憶?
09如何才能夠有效記憶資訊?
10馬上忘記的記憶和始終不忘的記憶有何不同?
Column何謂有效的學習方式?
第6章 提示「技法」的心理學→技法
OUTLINE應用理論貢獻臨床的心理學
01 如何控制「問題行為」?
02 容易導致憂鬱的特殊思考模式
03 如何跳脫因凡事耿耿於懷而影響身體健康的惡性循環?
04 如何跳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05 看清你的心的最好方法
06 如何自我暗示保持心理健康?
07 諮商師應該與病患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08 如何順利觸及內心?
09 有時全家人都必須進行諮商?
Column 你能夠客觀地思考嗎?
試閱
就算看不見,也還是存在?
▼潛意識和深層心理
如果有人問你誰是心理學之父,你會想到誰呢?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說是佛洛伊德或榮格吧!以前的我也會說出相同的答案。
他們提出的自我、性慾、自卑感和夢的分析等概念,全都讓人難以理解卻充滿魅力。深層心理學這門不可思議的學問,至今仍不斷吸引著我們。
十九世紀「不科學的心理學」
但是我希望大家好好地想一想,誰曾經親眼看到「自我」?又有誰曾經測量提出有關「自卑感」的數據。
十九世紀,佛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等人研究「心」時,心理學或多或少都受到哲學和基督教的影響。也就是說,心理學在初初建立時,尚未具備「現代科學」的架構,也尚未從當時的思想、文化和神話中獨立出來。
當時的研究重視的是可信度(Believability),因此以「眼睛」來測量潛意識或壓抑的概念,或「證明」它們是否真的存在,對「思想家」而言,並不是那麼重要。
即使看不見且無法實際觸摸,但只要完整擁有思想的整合和美觀,就無疑是「上帝」所造。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這是當時研究思想的捷徑。也就是說,當時突然流行的心理學,近似於某種「魔法、宗教」的思想。
此外,外人是絕對看不見「被壓抑的深層心理」(這是因為它是「深層」的),而潛意識也絕對無法觀測(因為是「潛在」的意識)。因此這些東西是否存在,以科學的角度來說,至今仍是謎團。而今後在理論上,也應該無法驗證佛洛伊德等人所提出的各種概念,是否真的存在。
儘管如此,他們的想法在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歲月中,深受大家的支持。除了研究人員以外,也深深吸引市井小民。根據我的觀察,女性尤其著迷。大多數的女性在聽到精神科醫師嚴肅地告訴自己,你不自覺深受隱藏的自我所苦時,都會覺得心有所感而淚流滿面(旁人卻覺得不明所以)。真的非常不可思議。事實上,在我服務的身心醫學科,有不少患者第一次諮商時,對歐洲式的傳統精神分析,都比對近代的心理療法和諮商感興趣。
大家都誤會「心理學」了嗎?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精神分析的關係,年輕人對於「你不自覺有某種慾望」,或者「出現這種動作的人,其實是想要這麼做」之類的話題,非常感興趣。我經常會接到綜藝節目、雜誌和出版社的邀約,但是我無法把這些不確定的事說得跟真的一樣。因為我實在受不了大家誤解心理學真正的意義。
即使你看不見,但它還是存在,這樣的想法的確浪漫,而且充滿夢想。但是在這樣的階段,無法將心理學稱為是一種「科學的學問」。
而且我怕得罪那些號稱是佛洛伊德或榮格信徒的狂熱分子。我認為他們的主張不過是將極受歡迎的「古典神話」,建立成系統繼續傳承。嚴格來說,應該和心理學研究加以區分。
小常識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為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和精神分析學家。他假設人因壓抑幼兒期遭受性的外傷的經驗而引發歇斯底里,因此建立獨特的精神分析學體系,對後世的心理學研究造成極大的影響。
榮格(Carl Jung 1875~1961)為瑞士的精神科醫師和分析心理學家。他認為潛意識除了個人之外也包括團體,並擴大解釋性慾,日後與原本互有往來的佛洛伊德對立。他也很重視心理學與人類學、神話學、宗教和藝術之間的關係。
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
▼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如果你問堅持以「科學」的方式研究實驗心理學的人,「心理學之父是誰?」的話,得到的答案應該毫無意外是馮德吧!
他和佛洛伊德同為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神經和生理學家,但是研究「心」的方法和深層心理學家完全不同。他徹底推翻潛意識和壓抑等假設,存在於大腦中的概念,建立並注重可測量和數據化的知識,這也就是實驗心理學的基礎。
此外,他和佛洛伊德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的研究並不是由心理諮商師進行深層的心理分析,而是在以實驗管制的條件下,由病患有組織的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意志的方法。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馮德等人測量的對象並非「潛」意識,而是能夠將病患清楚表達的發話時間和發話量變成數據的「有」意識。
也就是說,他除了確立實驗心理學的體系之外,同時也將測量和數學等科學引進心理學當中,試圖挑戰、成為將心理學與哲學和宗教切割的第一人。
我從很久以前就對他提倡的研究法,也就是「科學心理學」十分著迷。除了我之外,在我就讀研究所真正開始學習心理實驗時,實驗室裡的年輕研究員對此也都非常熱衷,企圖以「科學的」方式來證明新的現象。
以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已經是現代心理學的主流,同時也是一大潮流。
從諮商室的躺椅上看不見事實
我為什麼會想要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學呢?原因之一就是這麼做很有趣。
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會如何思考、行動和成長?團體在特定的情況下,又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而男人和女人又有什麼樣的差別?要想知道這些事,光是躺在諮商室的躺椅上冥想是不行的。如果不親自到實驗室或最實際的情況下,以嚴謹的科學方法,透過建立假設、實驗、說明、驗證來研究的話,無法了解人真正的模樣。
即使如此,「心」的構造並沒有這麼簡單。即使利用科學方法也無法立刻找出真相,但這又是另一種趣味。
大多數的實驗結果都與假設不同,讓做實驗的人徹底失望,而這個與我們用大腦建立出的理論完全不同的結果,經常在實驗室引起騷動(原因我會在後面詳細說明。不過,如果結果會和我們預期的一模一樣的話,這個實驗就沒有作的意義了)。
每回作實驗時,人心的複雜程度和行為的不可思議,都讓我們非常驚訝。我們經常因為這個存在充滿謎團、難以理解且無法想像,而感到心中五味雜陳。因此讓研究人員不斷有強烈的動機,來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新的實驗,所以實驗「失敗」一點也不可惜。
「心理學」對於日常生活的幫助
此外,也必須談談實驗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舉例來說,假設某個業務每個月能做到的業績只有1萬元。
如果他身邊有一位實驗心理學家的話,應該會不斷從不同的條件和假設中,例如「為什麼會這樣?到底是哪裡有問題?」來試圖找出原因。這麼一來,馬上就能夠了解為什麼他的業績會不盡理想了。
與其長時間分析他「被壓抑的自我」,實驗心理學能夠簡單快速地提供有用的提示。
儘管如此,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實驗心理學這個方法太過壓抑缺乏夢想,它始終不像佛洛伊德等人的學說受歡迎。但是長久以來,卻對大多數的生理和心理學家產生深遠的影響。
舉例來說,包括克雷普林、克拉克‧赫爾(Clark L. Hull)、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Edward Spearman)和日本的松本亦太郎、桑田芳藏和野上俊夫等學者在內,事實上都是馮德的學生。他們透過動物和人體實驗,堅持以和科學相同的手法,將心理學當作「科學」來研究。
其是最近半個世紀,心理學研究特別講究科學的證據。「只有看得見的東西,才是真正存在」或「科學家不應該討論無法測量的失誤」等看法,成為心理學界的主流。尤其是行動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心理學家,更是完全遵照這樣的法則。
因此,我建議今後想要正式學習心理學的人,可以從科學心理學開始。
小常識
威廉‧馮德(Wilhelm Wundt 1832~1920)德國的心理學家。1879年成立全球第一間心理學實驗室,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他將心理學定義為直接經驗之學,以內省實驗分析意識作為研究主題。
如何喜歡自己?
▼用「自我肯定」來豐富人生
待人親切是為了誰?
有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上了電車之後,沒有位子坐,搖搖晃晃地站在你的面前。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
○1把座位讓給她
○2視若無睹
○3裝睡
每個人的選擇雖然都不同,但如果是我,無論是拿著多重的東西或多累,我都會選擇○1。這不是因為我很善良,或是老太太很可憐。
而是因為做了好事之後,自我的感覺非常良好。大多數的人都會因為這種自戀和爽快的感覺,覺得心情大好,甚至可以因此減輕疲勞。
雖然老太太會跟我道謝,但我才想跟她說「不!您別客氣!您讓我感覺超好,我才要謝謝您呢!」。待人親切會讓你愛上自己,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因為愛上這種「因親切待人而產生的自我良好的感覺」,所以當然要讓位。上下樓梯時一定要牽住老人家的手,還要幫忙拿行李,這根本已經變成一種嗜好。就算沒有人拜託你,根本是自己多事,你也一定要主動提供服務。
因為只要持續這麼做,就可以為自己營造出正面的形象,讓你覺得自己很親切或遊刃有餘,很容易因此迷戀自己。你甚至會愛上自己,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不知不覺產生一股積極的能量,要自己更努力,這真的很不可思議。
‧小常識
自我肯定 是指認同並尊重自己的存在和模樣的感覺。為他人著想,鼓勵他人,為他人奉獻可提升自我肯定的感覺。
喜歡照顧人的人元氣十足
這種現象和諮商應該也有某種程度的共通之處。其中當然也有為客戶全力以赴的使命感,以客戶的心情為優先考量,但事實上對我自己也有好處。
一般來說,擅長鼓勵他人的專家,例如老師、體育教練、占卜師、喜歡作義工的人或心理諮商師等,基本上都有不少獲得自我肯定的機會。此外,受部下仰慕的上司,或是在朋友中扮演大哥大姊角色的人,一定都有這樣的心理。
「好心有好報」雖然是指「對別人好不是為了別人,到頭來會是為了自己」,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對別人好可以提升自我肯定的感覺,讓自己成為一個可愛的人。自我肯定會明顯提升主觀的幸福感受,心理學將這種感覺稱為「欣快感」。
為別人犧牲奉獻的行為,讓人覺得「我活著是有意義的」或「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進而產生基本的自我肯定的感覺。事實上,喜歡照顧他人的人,大多比較積極具有活力,看起來也很幸福。
相反地,封閉自己獨居的人,大概沒辦法喜歡自己或覺得自己有優點吧!因為不和他人互相比較、摩擦是無法了解自己的。
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社會比較理論」。每個人從小就在學校等團體透過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提升肯定自我感覺(自戀和自尊)的方法,就算長大之後也一樣。對人親切的結果,是提升自我的評價,也就是讓自己的心更健康。
小常識
社會比較理論 人類為了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希望能夠正確評估自己的意見和能力,因此會和他人比較。比較對象的意見和能力可能與自己相近,或劣於或優於自己。
欺負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看見老人家上車就裝睡的人,心裡其實忐忑不安,進而會越來越討厭自己。而且,不斷採取類似的逃避行為,會讓你覺得人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活著變成一種痛苦,因此越來越容易感到身心俱疲。
事實上,我認識的某人才二十歲,就已經是這個樣子了。他常說他一看到有老人上車就滿肚子氣,表現出來的行為更是嚇人。
他故意在電車裡大聲說「有些人很討厭,總是一臉『我是老人!快點讓位!』的表情,老人?就乖乖待在家裡啊!出來找什麼麻煩?」甚至還大咧咧地用東西占住旁邊的空位。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外人非常嚴格,而且不友善。
和他一聊,我才發現他其實非常和藹可親,而且很聰明,還會主動幫我拿東西。這麼親切的人,卻如此敵視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外人。因為敵視外人,心中充滿空虛和寂寞。有時候還會大叫說他討厭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割腕自殺,哭著罵自己是個爛人,死了算了。類似的事發生過好幾次。
他的例子讓我深深感覺到,一個人只要敵視他人,最後就會變成敵視自己。當你討厭或欺負別人時,無形中是在重傷自己。因此,如果不好好把握善待他人的機會,得不償失的將會是自己。欺負別人的人會越來越討厭自己,討厭人生,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
最近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好心明明真的會有好報,他們卻因為捨不得發揮自己與生俱來「助人」的本能,或因為蔑視他人,使得自己都不愛自己了。這樣的情況非常嚴重。現象02
隨著團體的規模擴大,人類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社會懈怠」的實際情形
三個人比兩個人好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事實上,與其一個人絞盡腦汁,集合眾人的意見,似乎真的能夠產生有如諸葛亮般的智慧。而且如果有人可以一起解決問題,總是可以壯壯膽子。曾經有研究報告指出,由三個人進行腦力激盪,能夠激發出最多的創意。
此外,認知心理學家清河幸子曾提出「肩車模式」,她認為與其讓兩個人不斷討論同樣的內容,不如讓第三個人加入,從更高的角度提醒兩人:○1言歸正傳、○2討論重點、○3歸納談話內容並開啟新話題。這麼一來,談話就不至於草草結束,而且更容易討論出結果。
所以「三」這個數字,似乎不是隨便說說的。
小常識
‧拉丹(Bibb Latane 1937~)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曾經有一名女性遭到暴徒攻擊,當時有三十八個人目擊此事,卻沒有人伸出援手或報警。拉丹對此事非常感興趣,因而透過各種實驗證明團體的人數越多,大家就越會偷懶。
人一旦加入團體,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
那麼,如果超過三個人,情況又會如何呢?
還有一句話正好和「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形成對比,那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如果第三個臭皮匠夠優秀,能夠從另一個角度領導另外兩個人,那也就算了,但遺憾的是這樣的人並不多。
因此,心理學基本上認為團體就是導致大家偷懶的原因。
最有名的相關實驗,就是拉丹的「拍手實驗」。在經過多次實驗之後,他發現當他要求六個人用力拍手時,大家只會用單獨拍手時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力氣。而且有趣的是,大家都認為自己使盡全力,並沒有偷懶。
此外,林格曼的「拔河實驗」也出現類似的結果。如果只有兩個人拔河的話,每個人都會使出九十三%的肌力。但是如果是三個人的話,就會減少為八十五%。如果是八個人,就只剩下四十九%了。
人只要一多,就會下意識做出一些「偷工減料」的判斷和行為,心理學將它稱為「林格曼效應」、「社會懈怠」或「搭便車現象」(Free rider),同時並提出許多「偷懶」現象的研究報告。
社會懈怠的現象十分常見,與年齡、文化和性別無關。原因雖然不詳,但比起男性和重視團體的社會(如中國、日本和台灣等),更常出現在女性和著重個人主義的社會(如美國和加拿大等)。
避免社會懈怠產生的方法
「鎖定」這個方法可以解決社會懈怠的現象。
以壽險廣告為例,保險基本上雖然和每個人都有關係,但是你就算要「大家」買保險,也沒有什麼人會理你吧!因為「大家」這個字和之前提到的拍手實驗一樣,只會助長社會懈怠的情況出現。這種說法只會讓人覺得這是別人家的事,無法打動任何人。
然而最近有不少保險公司利用鎖定客戶的方式,大幅提升業績。
保險公司利用「三十歲的女性保險」或「從六十歲開始加保」等訴求,鎖定特定對象,成功地讓不少消費者覺得「這是為我量身訂做的保險」。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反而會鴉雀無聲。但是如果將問題鎖定由女同學回答的話,人數剩下一半之後,女生反而會突然開始七嘴八舌。
此外,最近暢銷書的書名也很講究鎖定特定的讀者。
如果將書名取為「三十歲學會○○術」或「讀大學時一定要作的○○○」,縮小潛在讀者的範圍後,就會讓這些人產生購買欲望,覺得自己非讀不可。就算對產品根本不怎麼感興趣,但是一旦被鎖定,消費者就會不知不覺掏錢買單。
稀有價值是最好的調味料
為了防止社會懈怠的情況出現,減少人數雖然也一種方法,但減少目標物的數量,也可抑制偷懶的想法。舉例來說,一看到限量十碗的拉麵或二十袋的福袋,不管味道和內容如何,大家都會去排隊。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稀有價值」的效果。
以下是我的經驗。如果不小心炸出一大堆難吃的可樂餅,就算來了五個客人,我也會只端出去三個。因為分食少量的食物,可以提高心理價值。與其端出一大堆,量少一點,味道好像也就不那麼差了。雖然飢餓也可以是調味料,但稀有價值調出來的味道更好。
小常識
林格曼 (Maximilien Ringelmann 1861~1931)原為德國的農業工學研究人員,日後成為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於20世紀初進行有關社會懈怠的實驗,一般稱為「林格曼效應」。
現象03
俊男美女真的比較佔便宜嗎?
▼「得失效果」的陷阱
長得美的人,心地也一定善良?
一直以來,俊男美女理所當然會受到比較好的待遇,而有關「外表」和給人的印象之間關係的研究,更是不勝枚舉。
從這些研究中不難看出,這個社會對俊男美女有一種刻板印象(偏見),那就是「俊男美女都是天真無邪的,沒有心機、不會耍小聰明」。
為了證明這樣的說法,法國進行了一項大膽的實驗。
他們將兩百八十名女性的履歷(包括照片、自我介紹、學、經歷、興趣、是否結過婚、家庭成員、出生地和年齡等資料),交給四百名男性面試官,請他們針對每位女性的人格特質加以想像並給予評分。
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男性面試官,最重視的審查資料都是照片。對方如果長得漂亮的話,面試官給予「她應該是個好人」或「她不會說謊」等評語的比例,是長相普通者的七倍。
此外,對於長相普通的女性,評語大多是「看起來很聰明,不過應該是屬於壞心眼,而且攻於心計的那一型」。這個實驗清楚呈現出這種毫無根據的評估方式,長得美的就天真無邪,而長得醜的就是狡猾。
附帶一提,如果將被評估者換成男性,由女性來進行評估的話,結果也一樣。
此外,法國還曾經進行過一場相當大規模的實驗,美國人將它稱為「模擬法庭實驗」。這個實驗將扮演犯人的被告(女性)照片,拿給五百三十名扮演陪審團的男性看,之後請他們決定犯人的刑期(上表)。
從圖表中可以清楚看出,判刑較輕的果然還是長相較美的犯人。這是因為大家通常會一廂情願地認為「美女不會有壞心眼,她其實是天真無邪的」。
同樣的情形,如果將犯人換成男性,由女性擔任陪審團的話,結果也會一樣。如果犯人的長相英俊,大家就會認為他或許只是一時的不小心。
這應該是因為我們對於長得漂亮的人,幻想或希望他/她的內心也一樣漂亮,因而讓我們無法作客觀的判斷。
長相普通的人三天後逆轉勝
上述的現象是典型的「月暈效應」(halo effect)。心理學用這個說法來表示人在建立對他人的印象時,產生的偏見或錯覺。月暈指的是後光,如同大家所知,就是佛像或基督像背後的那一圈模糊的光暈。即使只是一尊木刻雕像,只要有後光,看起來就會充滿神聖尊貴的感覺,而人也是一樣。只要有「長得美」這個特徵,它就會和佛像的後光一樣閃閃發亮,讓你的「一切」看起來都比別人好。
不過,俗話說「美女看三天就膩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的確也是事實。因為「月暈效應」的有效期限非常短,三天雖然太誇張,不過只要看上幾個星期,真的就會覺得膩了。實驗證明只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在,無論長相如何,對他/她的個性和能力的評價都會變得比較公平,月暈效應的威力也會跟著減弱。
除此之外,美女也有可憐的一面。一般人因為月暈效應,會認為美女貌美、聰明、個性好,所以不能犯錯。因為期待越大,失望就會越大,這就是「得失效果」中的「失」。
相反的,一開始被認為其貌不揚個性又差的人,可能因為待人接物得當,得分忽然拉高,這就是「得失效果」中的「得」。類似現象的威力不容小覷。
有不少人就是用這種一開始故意惹人厭,第二次見面時突然變得和藹可親,藉以擄獲對方芳心的方式來騙婚。
無論如何,美女只有在一開始的時候占便宜。時間一久,美女背後的光環開始變得模糊,之後大家就會發現「什麼嘛!這個人根本只是個木雕,哪是什麼女神?」,因為得失效果導致幻想破滅。
如果一開始不多加幻想,而是因為對方真正的模樣而喜歡對方,應該會比較好吧!
專欄Column
德國人和美國人誰比較殘忍?
以往的實驗心理學流行以人類作為實驗對象。
舉例來說,為了了解人類被關在一個一無所有的地方多久會發瘋,就把受試者關進只有水、食物和空氣的筒狀空間(感覺遮斷實驗);為了測試人類可以多殘忍,就對受試者洗腦,告訴對方因為他是負責看守的人,所以可以虐待囚犯,藉此觀察受試者能夠以多少伏特的電流電擊犯人(監獄實驗)。
類似的實驗已經在美國做過,受試者當然是美國人。在經過多次的實驗之後,發現人類在緊急的情況下接到命令,會立刻陷入瘋狂的狀態,而若無其事的做出殘忍的行為。
當時美國人大肆批評納粹,認為德國人是冷酷殘忍的危險人種。但諷刺的是,這樣的說法卻被美國人自己給否定了。因為他們的實驗結果顯示,德國人之所以做出這些殘忍的事,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德國人,而是因為在面對緊張的團體心理時,無論哪個民族都可能引發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慘劇。
▼潛意識和深層心理
如果有人問你誰是心理學之父,你會想到誰呢?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說是佛洛伊德或榮格吧!以前的我也會說出相同的答案。
他們提出的自我、性慾、自卑感和夢的分析等概念,全都讓人難以理解卻充滿魅力。深層心理學這門不可思議的學問,至今仍不斷吸引著我們。
十九世紀「不科學的心理學」
但是我希望大家好好地想一想,誰曾經親眼看到「自我」?又有誰曾經測量提出有關「自卑感」的數據。
十九世紀,佛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等人研究「心」時,心理學或多或少都受到哲學和基督教的影響。也就是說,心理學在初初建立時,尚未具備「現代科學」的架構,也尚未從當時的思想、文化和神話中獨立出來。
當時的研究重視的是可信度(Believability),因此以「眼睛」來測量潛意識或壓抑的概念,或「證明」它們是否真的存在,對「思想家」而言,並不是那麼重要。
即使看不見且無法實際觸摸,但只要完整擁有思想的整合和美觀,就無疑是「上帝」所造。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這是當時研究思想的捷徑。也就是說,當時突然流行的心理學,近似於某種「魔法、宗教」的思想。
此外,外人是絕對看不見「被壓抑的深層心理」(這是因為它是「深層」的),而潛意識也絕對無法觀測(因為是「潛在」的意識)。因此這些東西是否存在,以科學的角度來說,至今仍是謎團。而今後在理論上,也應該無法驗證佛洛伊德等人所提出的各種概念,是否真的存在。
儘管如此,他們的想法在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歲月中,深受大家的支持。除了研究人員以外,也深深吸引市井小民。根據我的觀察,女性尤其著迷。大多數的女性在聽到精神科醫師嚴肅地告訴自己,你不自覺深受隱藏的自我所苦時,都會覺得心有所感而淚流滿面(旁人卻覺得不明所以)。真的非常不可思議。事實上,在我服務的身心醫學科,有不少患者第一次諮商時,對歐洲式的傳統精神分析,都比對近代的心理療法和諮商感興趣。
大家都誤會「心理學」了嗎?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精神分析的關係,年輕人對於「你不自覺有某種慾望」,或者「出現這種動作的人,其實是想要這麼做」之類的話題,非常感興趣。我經常會接到綜藝節目、雜誌和出版社的邀約,但是我無法把這些不確定的事說得跟真的一樣。因為我實在受不了大家誤解心理學真正的意義。
即使你看不見,但它還是存在,這樣的想法的確浪漫,而且充滿夢想。但是在這樣的階段,無法將心理學稱為是一種「科學的學問」。
而且我怕得罪那些號稱是佛洛伊德或榮格信徒的狂熱分子。我認為他們的主張不過是將極受歡迎的「古典神話」,建立成系統繼續傳承。嚴格來說,應該和心理學研究加以區分。
小常識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為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和精神分析學家。他假設人因壓抑幼兒期遭受性的外傷的經驗而引發歇斯底里,因此建立獨特的精神分析學體系,對後世的心理學研究造成極大的影響。
榮格(Carl Jung 1875~1961)為瑞士的精神科醫師和分析心理學家。他認為潛意識除了個人之外也包括團體,並擴大解釋性慾,日後與原本互有往來的佛洛伊德對立。他也很重視心理學與人類學、神話學、宗教和藝術之間的關係。
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
▼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如果你問堅持以「科學」的方式研究實驗心理學的人,「心理學之父是誰?」的話,得到的答案應該毫無意外是馮德吧!
他和佛洛伊德同為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神經和生理學家,但是研究「心」的方法和深層心理學家完全不同。他徹底推翻潛意識和壓抑等假設,存在於大腦中的概念,建立並注重可測量和數據化的知識,這也就是實驗心理學的基礎。
此外,他和佛洛伊德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的研究並不是由心理諮商師進行深層的心理分析,而是在以實驗管制的條件下,由病患有組織的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意志的方法。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馮德等人測量的對象並非「潛」意識,而是能夠將病患清楚表達的發話時間和發話量變成數據的「有」意識。
也就是說,他除了確立實驗心理學的體系之外,同時也將測量和數學等科學引進心理學當中,試圖挑戰、成為將心理學與哲學和宗教切割的第一人。
我從很久以前就對他提倡的研究法,也就是「科學心理學」十分著迷。除了我之外,在我就讀研究所真正開始學習心理實驗時,實驗室裡的年輕研究員對此也都非常熱衷,企圖以「科學的」方式來證明新的現象。
以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已經是現代心理學的主流,同時也是一大潮流。
從諮商室的躺椅上看不見事實
我為什麼會想要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學呢?原因之一就是這麼做很有趣。
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會如何思考、行動和成長?團體在特定的情況下,又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而男人和女人又有什麼樣的差別?要想知道這些事,光是躺在諮商室的躺椅上冥想是不行的。如果不親自到實驗室或最實際的情況下,以嚴謹的科學方法,透過建立假設、實驗、說明、驗證來研究的話,無法了解人真正的模樣。
即使如此,「心」的構造並沒有這麼簡單。即使利用科學方法也無法立刻找出真相,但這又是另一種趣味。
大多數的實驗結果都與假設不同,讓做實驗的人徹底失望,而這個與我們用大腦建立出的理論完全不同的結果,經常在實驗室引起騷動(原因我會在後面詳細說明。不過,如果結果會和我們預期的一模一樣的話,這個實驗就沒有作的意義了)。
每回作實驗時,人心的複雜程度和行為的不可思議,都讓我們非常驚訝。我們經常因為這個存在充滿謎團、難以理解且無法想像,而感到心中五味雜陳。因此讓研究人員不斷有強烈的動機,來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新的實驗,所以實驗「失敗」一點也不可惜。
「心理學」對於日常生活的幫助
此外,也必須談談實驗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舉例來說,假設某個業務每個月能做到的業績只有1萬元。
如果他身邊有一位實驗心理學家的話,應該會不斷從不同的條件和假設中,例如「為什麼會這樣?到底是哪裡有問題?」來試圖找出原因。這麼一來,馬上就能夠了解為什麼他的業績會不盡理想了。
與其長時間分析他「被壓抑的自我」,實驗心理學能夠簡單快速地提供有用的提示。
儘管如此,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實驗心理學這個方法太過壓抑缺乏夢想,它始終不像佛洛伊德等人的學說受歡迎。但是長久以來,卻對大多數的生理和心理學家產生深遠的影響。
舉例來說,包括克雷普林、克拉克‧赫爾(Clark L. Hull)、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Edward Spearman)和日本的松本亦太郎、桑田芳藏和野上俊夫等學者在內,事實上都是馮德的學生。他們透過動物和人體實驗,堅持以和科學相同的手法,將心理學當作「科學」來研究。
其是最近半個世紀,心理學研究特別講究科學的證據。「只有看得見的東西,才是真正存在」或「科學家不應該討論無法測量的失誤」等看法,成為心理學界的主流。尤其是行動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心理學家,更是完全遵照這樣的法則。
因此,我建議今後想要正式學習心理學的人,可以從科學心理學開始。
小常識
威廉‧馮德(Wilhelm Wundt 1832~1920)德國的心理學家。1879年成立全球第一間心理學實驗室,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他將心理學定義為直接經驗之學,以內省實驗分析意識作為研究主題。
如何喜歡自己?
▼用「自我肯定」來豐富人生
待人親切是為了誰?
有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上了電車之後,沒有位子坐,搖搖晃晃地站在你的面前。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
○1把座位讓給她
○2視若無睹
○3裝睡
每個人的選擇雖然都不同,但如果是我,無論是拿著多重的東西或多累,我都會選擇○1。這不是因為我很善良,或是老太太很可憐。
而是因為做了好事之後,自我的感覺非常良好。大多數的人都會因為這種自戀和爽快的感覺,覺得心情大好,甚至可以因此減輕疲勞。
雖然老太太會跟我道謝,但我才想跟她說「不!您別客氣!您讓我感覺超好,我才要謝謝您呢!」。待人親切會讓你愛上自己,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因為愛上這種「因親切待人而產生的自我良好的感覺」,所以當然要讓位。上下樓梯時一定要牽住老人家的手,還要幫忙拿行李,這根本已經變成一種嗜好。就算沒有人拜託你,根本是自己多事,你也一定要主動提供服務。
因為只要持續這麼做,就可以為自己營造出正面的形象,讓你覺得自己很親切或遊刃有餘,很容易因此迷戀自己。你甚至會愛上自己,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不知不覺產生一股積極的能量,要自己更努力,這真的很不可思議。
‧小常識
自我肯定 是指認同並尊重自己的存在和模樣的感覺。為他人著想,鼓勵他人,為他人奉獻可提升自我肯定的感覺。
喜歡照顧人的人元氣十足
這種現象和諮商應該也有某種程度的共通之處。其中當然也有為客戶全力以赴的使命感,以客戶的心情為優先考量,但事實上對我自己也有好處。
一般來說,擅長鼓勵他人的專家,例如老師、體育教練、占卜師、喜歡作義工的人或心理諮商師等,基本上都有不少獲得自我肯定的機會。此外,受部下仰慕的上司,或是在朋友中扮演大哥大姊角色的人,一定都有這樣的心理。
「好心有好報」雖然是指「對別人好不是為了別人,到頭來會是為了自己」,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對別人好可以提升自我肯定的感覺,讓自己成為一個可愛的人。自我肯定會明顯提升主觀的幸福感受,心理學將這種感覺稱為「欣快感」。
為別人犧牲奉獻的行為,讓人覺得「我活著是有意義的」或「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進而產生基本的自我肯定的感覺。事實上,喜歡照顧他人的人,大多比較積極具有活力,看起來也很幸福。
相反地,封閉自己獨居的人,大概沒辦法喜歡自己或覺得自己有優點吧!因為不和他人互相比較、摩擦是無法了解自己的。
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社會比較理論」。每個人從小就在學校等團體透過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提升肯定自我感覺(自戀和自尊)的方法,就算長大之後也一樣。對人親切的結果,是提升自我的評價,也就是讓自己的心更健康。
小常識
社會比較理論 人類為了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希望能夠正確評估自己的意見和能力,因此會和他人比較。比較對象的意見和能力可能與自己相近,或劣於或優於自己。
欺負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看見老人家上車就裝睡的人,心裡其實忐忑不安,進而會越來越討厭自己。而且,不斷採取類似的逃避行為,會讓你覺得人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活著變成一種痛苦,因此越來越容易感到身心俱疲。
事實上,我認識的某人才二十歲,就已經是這個樣子了。他常說他一看到有老人上車就滿肚子氣,表現出來的行為更是嚇人。
他故意在電車裡大聲說「有些人很討厭,總是一臉『我是老人!快點讓位!』的表情,老人?就乖乖待在家裡啊!出來找什麼麻煩?」甚至還大咧咧地用東西占住旁邊的空位。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外人非常嚴格,而且不友善。
和他一聊,我才發現他其實非常和藹可親,而且很聰明,還會主動幫我拿東西。這麼親切的人,卻如此敵視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外人。因為敵視外人,心中充滿空虛和寂寞。有時候還會大叫說他討厭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割腕自殺,哭著罵自己是個爛人,死了算了。類似的事發生過好幾次。
他的例子讓我深深感覺到,一個人只要敵視他人,最後就會變成敵視自己。當你討厭或欺負別人時,無形中是在重傷自己。因此,如果不好好把握善待他人的機會,得不償失的將會是自己。欺負別人的人會越來越討厭自己,討厭人生,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
最近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好心明明真的會有好報,他們卻因為捨不得發揮自己與生俱來「助人」的本能,或因為蔑視他人,使得自己都不愛自己了。這樣的情況非常嚴重。現象02
隨著團體的規模擴大,人類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社會懈怠」的實際情形
三個人比兩個人好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事實上,與其一個人絞盡腦汁,集合眾人的意見,似乎真的能夠產生有如諸葛亮般的智慧。而且如果有人可以一起解決問題,總是可以壯壯膽子。曾經有研究報告指出,由三個人進行腦力激盪,能夠激發出最多的創意。
此外,認知心理學家清河幸子曾提出「肩車模式」,她認為與其讓兩個人不斷討論同樣的內容,不如讓第三個人加入,從更高的角度提醒兩人:○1言歸正傳、○2討論重點、○3歸納談話內容並開啟新話題。這麼一來,談話就不至於草草結束,而且更容易討論出結果。
所以「三」這個數字,似乎不是隨便說說的。
小常識
‧拉丹(Bibb Latane 1937~)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曾經有一名女性遭到暴徒攻擊,當時有三十八個人目擊此事,卻沒有人伸出援手或報警。拉丹對此事非常感興趣,因而透過各種實驗證明團體的人數越多,大家就越會偷懶。
人一旦加入團體,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
那麼,如果超過三個人,情況又會如何呢?
還有一句話正好和「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形成對比,那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如果第三個臭皮匠夠優秀,能夠從另一個角度領導另外兩個人,那也就算了,但遺憾的是這樣的人並不多。
因此,心理學基本上認為團體就是導致大家偷懶的原因。
最有名的相關實驗,就是拉丹的「拍手實驗」。在經過多次實驗之後,他發現當他要求六個人用力拍手時,大家只會用單獨拍手時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力氣。而且有趣的是,大家都認為自己使盡全力,並沒有偷懶。
此外,林格曼的「拔河實驗」也出現類似的結果。如果只有兩個人拔河的話,每個人都會使出九十三%的肌力。但是如果是三個人的話,就會減少為八十五%。如果是八個人,就只剩下四十九%了。
人只要一多,就會下意識做出一些「偷工減料」的判斷和行為,心理學將它稱為「林格曼效應」、「社會懈怠」或「搭便車現象」(Free rider),同時並提出許多「偷懶」現象的研究報告。
社會懈怠的現象十分常見,與年齡、文化和性別無關。原因雖然不詳,但比起男性和重視團體的社會(如中國、日本和台灣等),更常出現在女性和著重個人主義的社會(如美國和加拿大等)。
避免社會懈怠產生的方法
「鎖定」這個方法可以解決社會懈怠的現象。
以壽險廣告為例,保險基本上雖然和每個人都有關係,但是你就算要「大家」買保險,也沒有什麼人會理你吧!因為「大家」這個字和之前提到的拍手實驗一樣,只會助長社會懈怠的情況出現。這種說法只會讓人覺得這是別人家的事,無法打動任何人。
然而最近有不少保險公司利用鎖定客戶的方式,大幅提升業績。
保險公司利用「三十歲的女性保險」或「從六十歲開始加保」等訴求,鎖定特定對象,成功地讓不少消費者覺得「這是為我量身訂做的保險」。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反而會鴉雀無聲。但是如果將問題鎖定由女同學回答的話,人數剩下一半之後,女生反而會突然開始七嘴八舌。
此外,最近暢銷書的書名也很講究鎖定特定的讀者。
如果將書名取為「三十歲學會○○術」或「讀大學時一定要作的○○○」,縮小潛在讀者的範圍後,就會讓這些人產生購買欲望,覺得自己非讀不可。就算對產品根本不怎麼感興趣,但是一旦被鎖定,消費者就會不知不覺掏錢買單。
稀有價值是最好的調味料
為了防止社會懈怠的情況出現,減少人數雖然也一種方法,但減少目標物的數量,也可抑制偷懶的想法。舉例來說,一看到限量十碗的拉麵或二十袋的福袋,不管味道和內容如何,大家都會去排隊。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稀有價值」的效果。
以下是我的經驗。如果不小心炸出一大堆難吃的可樂餅,就算來了五個客人,我也會只端出去三個。因為分食少量的食物,可以提高心理價值。與其端出一大堆,量少一點,味道好像也就不那麼差了。雖然飢餓也可以是調味料,但稀有價值調出來的味道更好。
小常識
林格曼 (Maximilien Ringelmann 1861~1931)原為德國的農業工學研究人員,日後成為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於20世紀初進行有關社會懈怠的實驗,一般稱為「林格曼效應」。
現象03
俊男美女真的比較佔便宜嗎?
▼「得失效果」的陷阱
長得美的人,心地也一定善良?
一直以來,俊男美女理所當然會受到比較好的待遇,而有關「外表」和給人的印象之間關係的研究,更是不勝枚舉。
從這些研究中不難看出,這個社會對俊男美女有一種刻板印象(偏見),那就是「俊男美女都是天真無邪的,沒有心機、不會耍小聰明」。
為了證明這樣的說法,法國進行了一項大膽的實驗。
他們將兩百八十名女性的履歷(包括照片、自我介紹、學、經歷、興趣、是否結過婚、家庭成員、出生地和年齡等資料),交給四百名男性面試官,請他們針對每位女性的人格特質加以想像並給予評分。
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男性面試官,最重視的審查資料都是照片。對方如果長得漂亮的話,面試官給予「她應該是個好人」或「她不會說謊」等評語的比例,是長相普通者的七倍。
此外,對於長相普通的女性,評語大多是「看起來很聰明,不過應該是屬於壞心眼,而且攻於心計的那一型」。這個實驗清楚呈現出這種毫無根據的評估方式,長得美的就天真無邪,而長得醜的就是狡猾。
附帶一提,如果將被評估者換成男性,由女性來進行評估的話,結果也一樣。
此外,法國還曾經進行過一場相當大規模的實驗,美國人將它稱為「模擬法庭實驗」。這個實驗將扮演犯人的被告(女性)照片,拿給五百三十名扮演陪審團的男性看,之後請他們決定犯人的刑期(上表)。
從圖表中可以清楚看出,判刑較輕的果然還是長相較美的犯人。這是因為大家通常會一廂情願地認為「美女不會有壞心眼,她其實是天真無邪的」。
同樣的情形,如果將犯人換成男性,由女性擔任陪審團的話,結果也會一樣。如果犯人的長相英俊,大家就會認為他或許只是一時的不小心。
這應該是因為我們對於長得漂亮的人,幻想或希望他/她的內心也一樣漂亮,因而讓我們無法作客觀的判斷。
長相普通的人三天後逆轉勝
上述的現象是典型的「月暈效應」(halo effect)。心理學用這個說法來表示人在建立對他人的印象時,產生的偏見或錯覺。月暈指的是後光,如同大家所知,就是佛像或基督像背後的那一圈模糊的光暈。即使只是一尊木刻雕像,只要有後光,看起來就會充滿神聖尊貴的感覺,而人也是一樣。只要有「長得美」這個特徵,它就會和佛像的後光一樣閃閃發亮,讓你的「一切」看起來都比別人好。
不過,俗話說「美女看三天就膩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的確也是事實。因為「月暈效應」的有效期限非常短,三天雖然太誇張,不過只要看上幾個星期,真的就會覺得膩了。實驗證明只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在,無論長相如何,對他/她的個性和能力的評價都會變得比較公平,月暈效應的威力也會跟著減弱。
除此之外,美女也有可憐的一面。一般人因為月暈效應,會認為美女貌美、聰明、個性好,所以不能犯錯。因為期待越大,失望就會越大,這就是「得失效果」中的「失」。
相反的,一開始被認為其貌不揚個性又差的人,可能因為待人接物得當,得分忽然拉高,這就是「得失效果」中的「得」。類似現象的威力不容小覷。
有不少人就是用這種一開始故意惹人厭,第二次見面時突然變得和藹可親,藉以擄獲對方芳心的方式來騙婚。
無論如何,美女只有在一開始的時候占便宜。時間一久,美女背後的光環開始變得模糊,之後大家就會發現「什麼嘛!這個人根本只是個木雕,哪是什麼女神?」,因為得失效果導致幻想破滅。
如果一開始不多加幻想,而是因為對方真正的模樣而喜歡對方,應該會比較好吧!
專欄Column
德國人和美國人誰比較殘忍?
以往的實驗心理學流行以人類作為實驗對象。
舉例來說,為了了解人類被關在一個一無所有的地方多久會發瘋,就把受試者關進只有水、食物和空氣的筒狀空間(感覺遮斷實驗);為了測試人類可以多殘忍,就對受試者洗腦,告訴對方因為他是負責看守的人,所以可以虐待囚犯,藉此觀察受試者能夠以多少伏特的電流電擊犯人(監獄實驗)。
類似的實驗已經在美國做過,受試者當然是美國人。在經過多次的實驗之後,發現人類在緊急的情況下接到命令,會立刻陷入瘋狂的狀態,而若無其事的做出殘忍的行為。
當時美國人大肆批評納粹,認為德國人是冷酷殘忍的危險人種。但諷刺的是,這樣的說法卻被美國人自己給否定了。因為他們的實驗結果顯示,德國人之所以做出這些殘忍的事,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德國人,而是因為在面對緊張的團體心理時,無論哪個民族都可能引發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慘劇。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