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好人怎麼會幹壞事?我們不願面對的隱性偏見

Blindspot:Hidden Biases of Good People
小心,潛意識正在背叛你!白人警察誤殺黑人,都是潛意識偏見作祟?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1個人喜歡
  • 9 288
    32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我們真像自以為的那樣,慷慨、公正、誠實?
 
小心,潛意識正在背叛你!
骨子裡,你仍然排擠窮人、只對自己人好?
白人警察誤殺黑人,都是潛意識偏見作祟?
 
雖然意識上已認同人人平等,偏見歧視早就自動儲存大腦中,我們卻渾然不知。
當內隱關聯測驗掀開心智盲點, 證明隱性偏誤的確影響心態行為,我們竟難以置信。
 
要別人這樣看待你,你卻那樣看待別人?
在意識上,我們反思後理性認知;偶而說謊、以好人自居、正確回答調查,這都是自我印象管理的一環,無非希望別人這樣看你待你。但在潛意識裡,我們卻自動直覺聯想;在過往文化環境裏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形成社會心智臭蟲和盲點,潛移默化,讓你不知不覺用異樣眼光看別人,以反射動作待別人。
 
偏見與歧視,一直藏在潛意識裡
在意識上,對黑人、女人、老人、窮人、自己人,對非我族類,對特定群體,公平公正已是主流價值;但在下意識無意識裡,在不知不覺中,在作為與不作為上,我們的偏見與歧視,繼續以更隱形的方式出現,四處可見。
 
你看得見自己的盲點嗎?你了解自己的內心嗎?你能公正而準確地評價他人嗎?
兩位心理學家發明了「內隱關聯測驗」,多年來,讓人類潛意識中的心智臭蟲、問答謊言、思維失調、刻板印象、內群體偏好等類不自覺的偏見與歧視一一顯形。像喜歡白人討厭黑人、女主內男主外、男生數學比較好、幫助自己人…等。這些看似無傷大雅、我們不願承認、不明顯甚至不相信的盲點、偏見與歧視,雖還不構成道德指控,但因無意識的認不認同、行不行為,卻的確已影響了社會與世界。
 
其實,在種種文化態度先入為主的影響下,涉及年齡、性別、種族、國籍、性取向、宗教信仰、社會階級乃至是否殘障,每個人心底都對他人有些偏見;在潛意識的刻板印象中,對特殊社會群體的好惡,仍然不假思索影響著我們對他人性格、能力、潛力的評價。
歧視與偏見雖然愈來愈隱而不顯,卻足以使弱勢更劣勢,使強勢更具優勢。
 
如何消除或超越潛意識偏見?讓人們更認識自己、更客觀公正、更表裡如一?有哪些指導原則與策略?
當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兩位心理學家提出呼籲,也在持續努力中。
 
【關於本書】
 
2005年1月14日,哈佛大學校長賴瑞‧薩默斯(Larry Summers)提出,導致女性在數學領域表現相對落後的三個原因之一,是她們數學方面的天賦能力的欠缺。由於有些人在這一問題上持其他看法,一場全美性的激烈大辯論隨之展開。即使後來世界各地有超過2,000篇的社論和新聞報導參與了薩默斯的大辯論,但並沒有產生明顯的贏家。
本書關注的是包括上述例子在內的一系列隱性偏誤(hidden bias),它們指的是我們對特定社會群體的零散知識(bits of knowledge)。我們在文化環境中反覆接觸到這些知識,將它們儲存在大腦裡,一旦成型,將影響我們對待特定社會群體的行為,我們卻對這種區別對待全然不知。通過與人們探討隱性偏誤,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對自身行為被潛意識的思想所影響表示不敢相信。
 
這種隱性偏誤造成的盲點和雙眼視網膜上的盲點一樣,我們本身察覺不到。本書最大的挑戰,就是要說服讀者,我們如何在大腦毫無意識的情況下證明事實確實存在。
本書最重要的起點來自包括作者在內的很多人於1995年開始研究的內隱關聯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如今在implicit.harvard.edu網站上,已有超過1400萬人完成了這項測驗。內隱關聯測驗能夠幫助我們揭示大腦中隱性偏誤形成的盲點,深入探究了隱性偏誤的盲點並發現它的組成部分。
隱性偏誤的盲點普遍存在於很多好人身上。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充分解釋科學知識,從而使這些好人更能做到自己的行為與出發點保持一致。

編輯推薦

《好人怎麼會幹壞事?》窺見每個人心中的隱性偏誤

乍看到書名時,小編心中滿是疑惑:「好人怎麼會幹壞事呢?」仔細讀完之後才明白,這裡所謂的壞事,並非指十惡不赦的殺人放火之類的大壞事,而是自以為是慷慨、和善、公正與誠實的人,殊不知在骨子裡,仍然會不自覺地排斥老人窮人、只對自己人好……等等,其實這些偏見與歧視(隱性偏誤)早就自動儲存在大腦中,只是我們渾然不知罷了。

更可怕的是,隱性偏誤的盲點普遍存在於很多好人身上,但我們本身卻察覺不到。於是本書兩位作者瑪札琳.貝納基和安東尼.格林華德不僅僅在書中揭示了何謂「隱性偏誤」,更共同研究了「內隱關聯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希望能夠幫助人們揭示大腦中隱性偏誤所形成的盲點,深入探究隱性偏誤的盲點並發現它的組成部分,進而使普羅大眾、自認為是好人的人,更能做到自己的行為與出發點保持一致。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任何特定黑人是罪犯的可能性很低,但認為黑人等同於罪犯的觀點依舊存在,這便是最典型的刻板印象及隱性偏誤。美國最具代表性案件便是阿馬杜.迪阿羅槍擊案。迪阿羅是一名23歲來自幾內亞的移民,他在紐約市的人行道上賣光碟,想要攢錢一圓自己的大學夢。不料1999年2月的某天清晨,他在公寓門口被誤認為是當時通緝的一宗連環強姦案的罪犯。為了向員警出示身分證明,迪阿羅準備伸手掏出錢包,卻被誤解是要拿槍襲擊,恐慌之下,幾名警官在接下來的幾秒鐘內射出41發子彈。他可說是「黑人=罪犯」這潛意識刻板印象底下,最無辜的受害者了。

所以混血作家馬肯.格拉威爾在接受歐普拉的專訪時,對自己做「內隱關聯測驗」的結果進行了坦誠的描述:「我第一次測驗的結果表明我有自動化白人偏好……我對黑人有偏見,輕微的偏見,這個結果讓我震驚,因為我媽媽是牙買加人……在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那個人就是黑人。而我做了個測驗,結果表明我對黑人並沒有好感。」

除了「黑人=罪犯」的隱性偏誤之外,其實在我們週遭也到處充斥著隱性偏誤的盲點──喜歡白人討厭黑人、存在著同性戀=不好的關聯、職業無分貴賤,但對「入殮師」還是會不由自主產生負面看法、雖然沒有向老年人表達過強烈不友好的感情,但潛意識裡還是有年輕=好,老人=不好的聯想、總忍不住偏袒自己人……等等,這些看似無傷大雅、我們不願承認的盲點與歧視,雖然還不至於構成道德指控,但無意識的認同與行為,卻已明顯影響了整個社會的觀感。

然而像這樣的隱性偏誤可以終結嗎?在某些偏誤上的確是可以透過方法加以導正,像是「演奏家=男性」的刻板印象,只要採用盲聽的招募方式,使評委只能聽見演奏而看不到演奏者,的確就能有效使交響樂團的女性成員比例增加一倍,從不足20%增加到40%。然而作者也不諱言,就像拉橡皮筋一樣,某些實驗中被改造的聯想,有可能很快就回到最初的狀態,意即抑制是有效的,但不能和消除完全畫上等號。

你看得見自己的盲點嗎?你了解自己的內心嗎?你能公正而準確地評價他人嗎?透過本書,相信很多人都不能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是好人。不過,我們可以努力摒除一些既有的隱性偏誤和刻板印象,讓自己能夠和「好人」再更靠近一些喔!

目錄

前言
 
第1章 心智臭蟲 
受騙的眼睛/視覺心智臭蟲/記憶心智臭蟲/可得性捷思法與錨定/社會心智臭蟲/背離效用最大化原則
 
第2章 五顏六色的謊言 
無意與有意之間的謊言/灰色謊言:抱歉,她不在/無色謊言:我每天只抽半包煙/紅色謊言:我愛你/藍色謊言:我總是勇於認錯/問答題敵不過印象管理/重新審視誠實度
 
第3章 直搗盲點 
觸及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撲克牌分組測試/花卉─昆蟲內隱關聯測驗/內隱關聯測驗的妙用/種族內隱關聯測驗/自動化偏好=偏見?/用測試結果預測人的行為?/中度相關的含義
 
第4章 雙面心智 
「同性戀並沒有什麼錯」/割裂的心智:反思與自動/解離:理性與直覺的拉扯/認知失調:難以直面的矛盾/有其身必有其心/你會和入殮師約會嗎?/同時知道也不知道/你覺得好笑嗎?/誰喜歡老年人?/將憂慮轉化為改變自我的力量
 
第5章 大家都在貼標籤 
這怎麼可能?/有些刻板印象更合理/當刻板印象不刻板/負面居多的刻板印象/分類影響行為/大腦的分類本領/刻板印象怎麼用/刻板印象與獨一無二的人類個體/每個人都在用
 
第6章 偏見的隱藏成本 
M醫師的誤判/地球是球形vs.地球是平的/一夜成名記憶實驗/如果Sebastian 是Samantha 呢?/錯把好人當罪犯/疑心的負擔:歐巴馬競選之路/自我擊敗的刻板印象/女性是自己事業的絆腳石/哈佛校長惹的禍
 
第7章 我們和他們 
星肚史尼奇vs.光肚史尼奇/把雨靴當媽媽的雛鳥/「像我的」和「不像我的」/性別俱樂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最小團體實驗的驚人發現/大腦在不在乎「我們」vs.「他們」?/裁縫的手與耶魯教授的手
 
第8章 終極目標
要比心智臭蟲更聰明樂團如何招募最優秀的演奏家?/心智臭蟲可以終結嗎?/不花腦筋的解決方式/數字解決?/不安的平等主義者/脫對自身的偏見/心智臭蟲、盲點和解決方案
 
附錄1 種族態度的科學研究
 
附錄2 種族、劣勢與歧視

序/導讀

【前言】
 
一如所有脊椎動物,人類雙眼的視網膜上也有一個盲點。這個區域叫作scotoma(希臘語的原意是「黑暗」),意思是沒有對光敏感的細胞,因此雖然光照射在此區域,卻無法通過有效途徑被大腦的視覺區域所感知。
弔詭的是,人們能「看見」自己的盲點。不信讓我們嘗試一下:下圖中的長方形中間有個「+」號,用手遮住一隻眼睛,另一隻手將這幅圖舉起離眼睛一臂距離。然後緩緩將這幅圖拉近,這時眼睛還是關注「+」號不變。當距離眼睛大約6呎時,與睜開的那隻眼睛同側的黑點將會消失。將這幅圖繼續拉近,黑點又會重新出現。黑點消失的那一刻就是那一點的光線射入視網膜中盲點的時刻。有意思的是,當你將視線轉換到另一側能看見的黑點上時,「+」號就會消失。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黑點消失的位置,並沒有在網格背景上留下空缺,你看見的是沒有間斷的格線。你的大腦相當了不起,它用合理的事物─這個長方形上格線的延伸─彌補了盲點的空缺。除了剛才你經歷的現象,還有一種病理學條件下的現象叫做盲視(blindsight)。盲視病患患者能夠準確地伸手拿取放在他們面前的物體,卻完全意識不到對該物體的視覺體驗。如果在盲視病患患者面前放一把錘子,然後問:「你能看見面前的東西嗎?」患者病患會回答:「不能。」但是如果讓患者病患伸手去拿那把錘子,病患他卻能夠成功地完成這個動作,可他剛才竟然說看不見面前的錘子。之所以出現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正是由於盲視的條件創造了一條視網膜與大腦之間的通道,即使在沒有視覺意識的情況,也能對行為進行指引。
 
本書的關注點並不是視覺感知的影響,而是另一種類型的盲點,包括一系列隱性偏誤(hidden bias)。這種隱性偏誤造成的盲點和人們在剛才的網格實驗中產生的盲點有個相同點:和自己雙眼視網膜上的盲點一樣,我們察覺不到這種隱性偏誤。這種盲點與戲劇性的病理學現象盲視也有個共同特徵:一如「看」不見錘子的病患患者,他們的行為不受盲視的影響,隱性偏誤也能夠在我們潛意識的情況下指導我們的行為。
 
本書所指的隱性偏誤包括哪些內容呢?它們─由於找到不更好的詞─是我們對特定社會群體的零散知識(bits of knowledge)。由於我們在文化環境中反覆接觸到這些知識,因此將它們儲存在大腦裡。一旦在大腦中成型,隱性偏誤將影響我們對待特定社會群體的行為,我們卻對這種區別對待全然不知。通過與人們探討隱性偏誤,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對自身行為被潛意識的思想所影響表示不敢相信。
 
本書的目的在於說明為什麼以作者為主的眾多科學家,認為隱性偏誤十分可信。大量的科學證據都能證實這個結論。想說服讀者並不是個簡單的挑戰,我們如何在大腦毫無意識的情況下證明事實確實存在呢?
幾年前,我們給人們提供了一項測試,試圖揭示可能存在的隱性偏誤。這項測試是詢問人們對兩位美國文化偶像─歐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和瑪莎.史都華(Martha Stewart)─的偏好。一封措辭完美而幽默的電子郵件,證實了我們的行為被處於大腦盲點區的資訊所左右這一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實。郵件中寫道:「親愛的哈佛人,我絕對不是那種喜歡瑪莎.史都華勝過歐普拉.溫弗瑞的人。請你們調整測試。法蘭克。」
 
我們明白法蘭克想表達的意思。他清楚,在大家的共識中,這句話隱含的意思就是,他喜歡瑪莎.史都華超過歐普拉.溫弗瑞。但是,法蘭克不相信,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他的大腦裡有一個附加的偏好。因此,這項測試本身需要重新設計!
法蘭克眼中這份有瑕疵的測試問卷,是包括我們在內的很多人於1995年開始研究的內隱關聯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正如前面實驗中的長方形及黑點幫助我們看到視網膜上的盲點一樣,內隱關聯測驗能夠幫助我們揭示大腦中隱性偏誤形成的盲點。視網膜上的盲點僅僅證實了人類視覺系統中盲點的存在,內隱關聯測驗則深入探究了隱性偏誤的盲點並發現它的組成部分。
 
我和瑪札琳在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Columbus)相遇。1980年,瑪札琳從印度來到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讀博士時與我一起共事。可以說,1980年代見證了心理學這個分支的重大改變。研究方法的變革,使心理學成為能夠揭示內省無法觸及的強大的心理內容和過程。在當時,心理學只是在這個範疇的邊緣徘徊。我們兩個人試圖研究這些方法能否逐漸揭示並解釋這些對社會行為看不見的影響。
 
潛意識的心理功能大大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不斷激增,人們也逐漸加深了理解。二十五年前,大多數心理學家秉持的觀念是,人類行為主要由有意識的想法和感覺所支配;現在,大多數研究者傾向於認為人類的判斷和行為很少是意識的產物。二十五年前,「潛意識」這個詞基本上不會出現在我們平時閱讀或發表文章的科學期刊中─因為在20世紀早些時候,它並不為心理學研究所青睞;現在,「潛意識認知」這個術語頻繁出現,直到1990年代,它的出現頻率才被另一個相關的術語「內隱認知」超越。二十五年前,心理學家研究大腦的主要方法僅限於詢問人們的心理狀況及意圖;現在,研究方式各式各樣,其中大多數都不用研究對象報告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況或行為意圖。
細讀參考文獻的讀者會發現,我們高度依賴過去八十年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並緊跟其步伐。其中兩位科學家的卓越發現讓包括我們在內的後人受益匪淺。通過多年的共同努力,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 率領的團隊於1944年完成《美國困境》(An AmericanDilemma),這本書與當時其他力量相結合,從此將種族歧視問題列入國家議事日程。戈登.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於1954年寫成《偏見的本質》(The Nature of Prejudice),為科學研究偏見奠定了基礎與組織架構,從而推動了21世紀新的科學研究的繼續發展。
 
正如已故的美國參議員丹尼爾. 莫伊尼漢(Daniel PatrickMoynihan)所言:「人人都有權擁有自己的觀點,卻無權擁有自己的事實。」這點說來容易做來難,因為事實的構成往往比較模糊甚至充滿爭議。政治諷刺作家史蒂芬.科爾伯特(Steven Colbert)創造了一個相關術語叫做「事實性」(truthiness),將之定義為:人們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觀點,而忽略了常規意義上被證實的事實。
 
為了嘲諷事實性,偽保守主義者科爾伯特假裝自己更偏向於事實性而不是事實。他說:「我不相信書籍,書裡只有事實,卻沒有心理感覺。」為了避免耽溺於事實性,我們選擇更加忠實於證據,尤其是實驗結果得到專家的廣泛認同。換句話說,我們一貫堅持並有意識地選擇,更加注重事實而不是內心想法。
和其他科學家一樣,我們沒有資格斷定,現在經過證實真實有效的,未來一樣經得起考驗。未來的知識一定會超越並取代現在的理解。但是,我們如果以謙遜的態度做好手頭的事,就能使本書中的結論在未來幾十年避免被推翻的命運。其中一個重要的結論是:隱性偏誤的盲點普遍存在於很多好人身上。
對「好人」這個詞我們有些惶恐。我們(更不用說道德權威)沒有識別好人、壞人的特殊技能。這裡的「好人」指的是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那些出發點良善且能據此約束自己行為的人。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充分解釋科學知識,從而使這些好人更能做到自己的行為與出發點保持一致。
 

試閱

割裂的心智:反思與自動

我們對經過反思後的偏好十分瞭解,特別是在這種選擇對我們有重大意義時。例如,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宗教觀念,或者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我們能清楚表達選擇某一政治候選人的優劣之處。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我們能夠清晰陳述在認知上和情感上都很複雜的觀點,例如:「如果X候選人當選,我本人會從中受益,但是我會投票給Y候選人,因為對整個國家來說,他更適合這個職位。」有時,這種觀念及偏好也會反映到行動中。對上帝的信仰促使人們祈禱,幫助教派中的其他成員,或是從軍參戰保衛宗教國家。正如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說,思考促成行動。的確如此,經過深思熟慮的想法能為行動注入動力。

相反的,自動化心智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對我們來說它更加陌生,我們隱約知道或感覺到一件事,這種想法或感覺同樣會反映到我們的行動中。不同的是,通常情況下,我們無法解釋這些行為,而且這些行為也常常與我們的意識傾向相悖。一位商學院的教授,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談判學老師,去經銷商那裡買汽車。由於家庭成員日漸增多,離家時他內心盤算著應該買一輛休旅車——可以坐得下孩子們、寵物狗,放得下日常的食品雜貨,富豪(Volvo)休旅車似乎不錯。幾個小時後,他卻將一輛紅色保時捷(Porsche)跑車停在自家車位上。

我們應該都能想到類似的例子,即使反差沒這麼大。是什麼造成教授深思後的意圖與現實行為之間的差異呢?更有意思的是,為什麼自始至終他都沒有預料到自己最終的選擇呢?這個例子實際上揭示出一個比較普遍的經驗。通常情況下,我們更容易被事物表象化的特徵所吸引,例如顏色、形狀和風格,從而不理智地忽視了更實用的特性。例如,當我們選車時更注重時髦的外形而不是車型的維修記錄,買細高跟鞋時更多地考慮它對異性的吸引力而不是舒適度,買房時更看重圍牆外的法國丁香而不是房子的節能設計。基本上每一天,自動化偏好都能指引我們做出意識性不強的決定。但由於有意識的動機無法探尋其理,我們很難對此做出解釋。如此一來,儘管我們能夠詳細說明自己應該偏愛的選擇有什麼好處(如富豪車的安全性),但當需要做出選擇時,我們(說服自己買那輛富豪)的理智往往與自動化偏好(這個聲音說不行,我想要那輛火紅的保時捷)兜不起來。我在密西根大學的一位同事菲比.埃爾斯沃斯(Phoebe Ellsworth)曾經說,有一次她通過做一份資產規模對照表來決定應該選擇哪個工作,結果做到一半時她對自己說:「哦,該死,這個結果不對,要想個辦法給另一種選擇多加幾分!」菲比這種坦誠的自我表白揭示了我們都經歷過的既好笑又令人費解的理性選擇行為。只是最後我們還是任由衝動和直覺顛覆了理性,幫我們做出選擇。

解離:理性與直覺的拉扯

2005年1月,《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記者尚卡.韋丹坦(Shankar Vedantam)寫了一篇關於我們這項研究的報導。他的一名受訪者是同性戀主義者,在受訪過程中,她不出我們所料激烈地表達自己支持同性戀的態度。韋丹坦隨後邀請她進行內隱關聯測驗,測試她在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中的潛意識偏好。後來,這名同性戀主義者被自己的測試結果驚呆了。內隱關聯測驗顯示,她的想法中存在著強烈的「同性戀=不好」的關聯,而不是「同性戀=好」。一個大腦同時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偏好:一種是大腦反思式心智作用的結果,另一種是自動化心智作用的結果。

對任何一個犀利到能體認這種自我矛盾的人來說,這個發現指出一個實際的衝突。多年來觀察Project Implicit網站上各式各樣內隱關聯測驗的結果使我們確信,韋丹坦的受訪者身上出現的思維系統的分離現象是十分普遍的。雖然大家對此一現象已經習以為常,但每次遇到還是會感到困擾,即使每天面對內隱關聯測驗的人也是如此。例如,長期以來瑪札琳視自己種族內隱關聯測驗的結果為「不及格」。當然,這項測試並沒有一個客觀存在的及格分數線。那麼,測馬人結果不及格是什麼意思呢?瑪札琳認為測驗結果指出她有自動化白人偏好,而這個結果與她經過思考後所持的種族平等態度截然不同。換句話說,她判定自己不及格是對測試所揭露出的東西表達不滿的方式。如果沒有測驗提供的特殊視角,瑪札琳永遠無法發現自己反思式心智和自動化心智之間的差距(白人—黑人的態度)。測驗傳遞出一個不容忽視的資訊:潛意識的威力。這是她所體驗過的自我啟示中最有意義的發現之一,使她對「自我比任何一顆行星都要遙遠」的含義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混血作家馬肯.格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接受歐普拉的專訪時,對於自己做內隱關聯測驗的反應進行了坦誠的描述:

我第一次測驗的結果表明我有自動化白人偏好……我對黑人有偏見,輕微的偏見。這個結果讓我震驚,因為我媽媽是牙買加人……在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那個人就是黑人。而我做了個測驗,結果表明我對黑人並沒有好感。所以,一如其他人,我又測驗了一次。本想可能是哪個環節出錯了,是吧?但結果還是一樣。第三次測試的結果也一樣,簡直令我毛骨悚然、沮喪萬分、瀕臨崩潰。

在這些偏見中處於弱勢的人群,他們的觀念也會存在這樣的分離。例如,參加性別內隱關聯測驗的同性戀主義者以及參加種族內隱關聯測驗的格拉威爾,他們對自己所屬的群體同樣持有隱性偏誤。

心理學家用解離(dissociation)來描述這種思維系統的崩潰。這個詞包含了人類態度和行為的自相矛盾,也是心理學家提出的最有影響力的概念之一,其定義是:解離是大腦中存在的互相矛盾且彼此獨立的不同觀念。更確切地說,在本書中,我們感興趣的前後矛盾的觀念,主要是指反思式心智與自動化心智的產物。內隱關聯測驗,就是用來揭示這種存在於意識和潛意識、反思式與自動化之間的巨大鴻溝,它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認知失調:難以直面的矛盾

過去十年,許多給反同性戀立法投贊成票的政客都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這些一度隱瞞自己性取向的政客在出櫃前的想法和《歡樂單身派對》的傑瑞的想法形成有趣的對比。他們的心理與傑瑞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他們公開表達的觀點常常是反同性戀的,而他們的潛意識(決定他們的性取向)又是支持同性戀的。對這些政客來說,他們很可能已經意識到反思式心智與自動化心智之間的衝突。為了更加連貫地探討在同一個大腦中存在的互相矛盾的觀點、想法、感覺、判斷或行為,我們需要將當下一個著名的專業術語納入討論範疇:失調(dissonance)。心理學家借用此一音樂領域的術語,用來描述這種衝突:不僅包括當事人對此有意識的情況,也包括當事人對這種矛盾完全無意識的情況。如果當事人對這種斷離毫無意識麼就會像鋼琴上兩個相鄰的琴鍵,雖然一起按下,但其中一鍵的聲響很難被人察覺。

內隱關聯測驗的角色就是揭示第二種類型的心理失調,它所傳遞的資訊,正如格拉威爾描述的一樣不受歡迎。「令我毛骨悚然、沮喪萬分、瀕臨崩潰」——這種描述正是很多人直面自己內心隱藏的偏見時的真正感受。

有其身必有其心

為了更客觀地看待存在於同一個大腦中的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我們可以類推一下每個人身體的運轉方式。當無法精確探測自己的動脈血壓時,我們會感到困惑還是尷尬?我們似乎能接受自己沒有「動脈意識」的這個現實。實際上,大多數人在給心臟收縮及舒張下定義時都會感到困惑。然而,當任何一位拿著血壓計和袖帶的醫師要幫我們測量這些資料時,我們都會伸出胳膊配合。我們似乎能輕易接受自己對身體機能知之甚少的事實,包括血液循環、縮氨酸分泌、細胞再生、神經元激發、氨基酸分解這些平均千分之一秒就發生一次的複雜過程。

那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接受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心智中,並接受自己不瞭解其中的重要面向的事實呢?可能的原因是,我們認為自己理應不瞭解各項身體機能,但堅信對自己的心智應有更深入的瞭解。佛洛伊德理論的影響所及,對有能力進行有意識思考的人類而言,那些足以定義人類自身的信仰和偏好會受到意識之外的力量左右,是很難接受的事實。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神經系統科學家艾瑞克.肯德爾(Eric Kandel),因在記憶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榮獲諾貝爾獎。有人曾問他心智潛意識運轉的情形如何,他估計80~90%的時間都是如此。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心理學家約翰.巴奇(John Bargh)則指出,確切的數字並不重要,也不可能推斷出來。重點是,專家認同人類意識到自己的思想的比率是很低的。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對自我洞見保持謙卑的態度。

在讀者心懷謙卑之時,我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會和入殮師約會嗎?

你會和入殮師約會嗎?

你遇到一名陌生人,瞬間被他的魅力、才華和外表所吸引。你對自己說,這就是我的夢中情人。於是,你問他:「你是做什麼的?」他的答案讓你當場傻眼:「我在太平間裡做入殮師。」即使電視劇《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將入殮師的形象刻畫得如此性感,你還是無法克服對眼前這位魅力四射、帥氣無比、奪人眼球的男人不由自主地產生負面看法。有意識的思考還讓你保持著熱情,但是在此之前你就會對自己說:「並不是說這有什麼不好!」因為你非常清楚為逝者提供服務的職業還是會被人瞧不起。你可能會再多停留一會兒,然後問:「你每天給多少具屍體塗防腐劑?」但是,在你意識到之前,甚至當你覺察到自己對與屍體息息相關的人會自發產生厭惡感之前,你早就把頭扭開,加入身邊大談投資銀行複雜性的對話中了。

如果你願意,自動化偏好能像智慧手機中的導航應用軟體一樣,引領我們在單身酒吧或是相親場所穿梭自如。它們悄無聲息、速戰速決,在人們感覺到任何不適之前,就將我們的注意力成功地從入殮師之類的認知失調的誘因上轉移開。如此一來,好像我們在潛意識裡已經和媽媽進行了這樣一番對話:「他是個入殮師……是的,一個入殮師……不,他不將工作外包出去,那些塗防腐劑的事都是他自己做的。」然而,你已經竭盡全力避免了與爸媽進行類似的對話。同時知道也不知道

潛意識的想法對我們的判斷和觀點產生影響,最好的例證來自記憶力出現障礙的患者。在一項研究中,現任職於耶魯大學的馬西婭.強生(Marcia Johnson)和她的同事找來了一群失憶症(amnesia)患者,這些患者都有某種記憶力障礙,他們在罹病以前的記憶都很正常,但患病之後,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記憶就有限了。

這種無法製造新記憶的障礙症會引發十分奇怪的症狀。他們可能會記得小時候唱過的歌,卻記不起一小時以前聽過的。他們很難意識到現在的國家總統早就不是他們患病前的總統了。因為對他們來說,失憶之後的經歷都沒有轉化成為記憶,之後的生活成了來來往往的陌生人和新事件的堆積。

強生向一組病患展示兩個人的照片,並且分別介紹了兩人的資訊。其中一個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不遺餘力地幫助自己的父親,得到部隊嘉獎等;另一個卻是劣跡斑斑,偷東西,打架的時候把別人的胳膊打斷。分別聽過這兩個人的相關資訊之後,這些病患接受一個簡單的記憶測試。實驗人員拿著之前那兩張照片讓患者進行描述。不出所料,患者幾乎記不起這兩人的任何資訊。

然而,問起這兩張照片中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時,他們的回答都驚人地準確:89%的情況下能對照片中的兩人準確地定性為好或壞。似乎與正常人一樣,好與壞的印象在他們的大腦中已經形成。雖然不能有意識地記起確切的印象,他們卻能夠不假思索、不由自主地對兩個人的品性好壞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個實驗同樣揭示出自動化心智與深思式心智之間的分歧。或者用強生的話說,「情感」(感覺)和「深思」(理性)之間的區別。

強生實驗中的失憶症患者都是神經學家挑選出來的。這些患者都沒有正常的記憶能力,然而,他們有時候也具有正常人某些方面的記憶力。這種失憶病理中不同記憶的解離現象,在神經系統正常的人中是否也是如此呢?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與朋友說起不久前看的一齣電影,卻想不起片名、情節甚至是演員,但能夠清晰地記得自己對這部電影的喜愛(或厭惡)之情。即使不記得自己當初為什麼喜愛這部電影,卻能清晰地記得自己對電影的好感,這樣的經驗雖然不能與失憶症患者的戲劇性經驗相提並論,卻也如出一轍。

關於失憶症患者的研究,為我們探索解離現象打開了一扇窗,並且有助於我們理解潛意識的強大威力。內隱關聯測驗也為我們的研究打開了一扇窗,不同的是,不管大腦是否受到損傷,都不影響為人類思想提供寶貴洞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562310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