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人格:榮格 × MBTI 心理指南,實現真正成熟的人生
內容簡介
撕掉 MBTI固有標籤,看見壓力下的真實自己
華人世界結合榮格心理學與 MBTI 的大師級專家,
首創「心靈水怪」概念,帶你辨識16型人格的壓力暴走模式,
轉化人生中場的心理內耗,才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你是否正處於人生的「半熟狀態」?
生活看似穩定,卻總有一種說不出的空虛;
明明有工作、有家人、有朋友,卻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
房貸的負擔、父母的照護、孩子的求學、職場的競爭,你看似穩住局面,卻常孤單無助;
別人以為你已成熟安定,但你常覺得愈來愈不像自己,反覆叩問:「我真的要這樣過下去?」
這不是失敗,而是潛意識的召喚,是靈魂在邀請你重新與自己相遇。
第一本結合榮格與 MBTI 的人生中場轉化專書,
獻給那些在路上、在痛裡、在轉彎處,對自己產生疑問的人!
長年深耕心理學與人格發展的王凱琳博士,具有美國MBTI®心理學人格類型分析諮商大師級認證,早在2012年就將MBTI引進華人世界。她在提供職涯發展與企業輔導的現場,不斷看到許多三十幾歲到四、五十歲的人,陷入「半熟狀態」的困境:不再年輕,卻也未真正成熟;外表看似穩定,內心卻時常迷惘焦慮。
她將榮格「面具與陰影」理論,與 MBTI 人格系統深度結合,為解答你我的中年困惑寫成專書;首創「心靈水怪」概念,具體剖析 MBTI 的16型人格在壓力下,如何浮現出那些被壓抑已久、卻在崩潰邊緣現身的真實樣貌。
這本書就像一本「自我」的深度使用說明書,提供一套完整的內在救援系統:
☆獨創「心靈水怪」人格圖鑑
本書獨家揭示16 型人格專屬的「水怪」樣貌。為什麼溫柔的 ISFP 會突然變身「憤世嫉俗的偏激戰士」?為什麼果斷的 ENTJ 會成為「一蹶不振的頹廢少年」? 當你看懂這些暴走模式與背後的求救訊號,就能在崩潰前辨識徵兆,並找到修復處方。
☆超越標籤,回到「原廠設定」
不同於網路測驗只告訴你「你是哪一型」,本書帶你撕掉標籤,看懂人格是可擴充、能成長的系統。你將學會辨識自己與生俱來的心理偏好,擴充未開發的功能,整合成更完整的自己。
☆五部曲+12個內在轉化任務
提供「心靈之路五部曲」,從覺察→辨認→定錨→接納→整合,並搭配12個可實際操作的「內在轉化任務」,例如「寫下角色剝落清單」、「照見你藏在他人身上的影子」、「讓水怪成為你的老師」等。每一個任務都是帶你走出混亂的校準點,讓你從理解走向真正的改變。
☆找到關係的解碼器
這份轉化指南不僅可以幫助整合更真實的自己,當家人、朋友、伴侶突然「變了」,你得以探知那是他的「水怪」現身了,在關係破裂前、不激化衝突下,適時修復。
每一段崩解,都是一次重新選擇自由的機會。
真正的強大,不是從外在穿上盔甲,而是從內在長出力量!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朱芯儀 視障心理師/心理韌性培訓師|吳淡如 暢銷作家/知名主持人|彭菊仙 《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作者|歐馬克 馬克信箱/聲藝創辦人|鄧惠文 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謝文憲 企業講師/職場作家
「我曾給自己下了魔咒:我是I人,我是高敏人。後來,在中年身心低盪的時刻,我被迫面對很難討好的混亂自我,居然探索出自己多種陌生的面貌,同時,也把以上固著的標籤撕去了。
謝謝這本書,很生動地、很有系統地結合了榮格心理學及MBTI人格分析,讓我對照出自己蛻變的歷程。未定型的半熟時期,或許會陷入混亂,但正是深度開發自己的最佳時刻。菊仙大力推薦給想要超越自我限制、拆去固化人格面具的讀者朋友。」――《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作者 彭菊仙
「愈是在變動快速的時代,人們愈急著尋找屬於自己的標籤,並且牢牢地貼上。
當我們得到了一個標籤,向世界宣告:『我就是這樣的人。』背後沒說出口的話是:『你們要理解這樣的我。』但標籤是固定的,而人生是成長的。
找到自己很重要,做自己更重要。而做自己的真意,不是做一個不知長進的自己,而是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馬克信箱/聲藝創辦人 歐馬克
獻給你的心靈筆記
☆當你最不缺責任與成就的時候,卻偏偏最缺自己。
☆我們從小就學會成為「某種樣子」,但這些角色,終究只是暫時的容器。
☆我們不是在終點才變成自己,而是在崩解中慢慢成形。
☆中年不是下坡,而是一場重新與自己相遇的旅程。
☆那些讓你覺得快要崩潰的危機時刻,其實正是我們真正成為自己的路上一個必經的過程。
☆安全感,不是來自擁有多少優點,而是來自你允許自己有缺點。
☆別怕迷惘,這不是你的人生走錯,而是靈魂正帶你走向真正的自己。
☆成長的最終目的,不是成為別人,而是成為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真正的強大,不是從外在穿上盔甲,而是從內在長出力量。
☆這一次,請為自己翻開這本書,不是為了變成誰,而是為了找回真實的你。
華人世界結合榮格心理學與 MBTI 的大師級專家,
首創「心靈水怪」概念,帶你辨識16型人格的壓力暴走模式,
轉化人生中場的心理內耗,才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你是否正處於人生的「半熟狀態」?
生活看似穩定,卻總有一種說不出的空虛;
明明有工作、有家人、有朋友,卻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
房貸的負擔、父母的照護、孩子的求學、職場的競爭,你看似穩住局面,卻常孤單無助;
別人以為你已成熟安定,但你常覺得愈來愈不像自己,反覆叩問:「我真的要這樣過下去?」
這不是失敗,而是潛意識的召喚,是靈魂在邀請你重新與自己相遇。
第一本結合榮格與 MBTI 的人生中場轉化專書,
獻給那些在路上、在痛裡、在轉彎處,對自己產生疑問的人!
長年深耕心理學與人格發展的王凱琳博士,具有美國MBTI®心理學人格類型分析諮商大師級認證,早在2012年就將MBTI引進華人世界。她在提供職涯發展與企業輔導的現場,不斷看到許多三十幾歲到四、五十歲的人,陷入「半熟狀態」的困境:不再年輕,卻也未真正成熟;外表看似穩定,內心卻時常迷惘焦慮。
她將榮格「面具與陰影」理論,與 MBTI 人格系統深度結合,為解答你我的中年困惑寫成專書;首創「心靈水怪」概念,具體剖析 MBTI 的16型人格在壓力下,如何浮現出那些被壓抑已久、卻在崩潰邊緣現身的真實樣貌。
這本書就像一本「自我」的深度使用說明書,提供一套完整的內在救援系統:
☆獨創「心靈水怪」人格圖鑑
本書獨家揭示16 型人格專屬的「水怪」樣貌。為什麼溫柔的 ISFP 會突然變身「憤世嫉俗的偏激戰士」?為什麼果斷的 ENTJ 會成為「一蹶不振的頹廢少年」? 當你看懂這些暴走模式與背後的求救訊號,就能在崩潰前辨識徵兆,並找到修復處方。
☆超越標籤,回到「原廠設定」
不同於網路測驗只告訴你「你是哪一型」,本書帶你撕掉標籤,看懂人格是可擴充、能成長的系統。你將學會辨識自己與生俱來的心理偏好,擴充未開發的功能,整合成更完整的自己。
☆五部曲+12個內在轉化任務
提供「心靈之路五部曲」,從覺察→辨認→定錨→接納→整合,並搭配12個可實際操作的「內在轉化任務」,例如「寫下角色剝落清單」、「照見你藏在他人身上的影子」、「讓水怪成為你的老師」等。每一個任務都是帶你走出混亂的校準點,讓你從理解走向真正的改變。
☆找到關係的解碼器
這份轉化指南不僅可以幫助整合更真實的自己,當家人、朋友、伴侶突然「變了」,你得以探知那是他的「水怪」現身了,在關係破裂前、不激化衝突下,適時修復。
每一段崩解,都是一次重新選擇自由的機會。
真正的強大,不是從外在穿上盔甲,而是從內在長出力量!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朱芯儀 視障心理師/心理韌性培訓師|吳淡如 暢銷作家/知名主持人|彭菊仙 《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作者|歐馬克 馬克信箱/聲藝創辦人|鄧惠文 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謝文憲 企業講師/職場作家
「我曾給自己下了魔咒:我是I人,我是高敏人。後來,在中年身心低盪的時刻,我被迫面對很難討好的混亂自我,居然探索出自己多種陌生的面貌,同時,也把以上固著的標籤撕去了。
謝謝這本書,很生動地、很有系統地結合了榮格心理學及MBTI人格分析,讓我對照出自己蛻變的歷程。未定型的半熟時期,或許會陷入混亂,但正是深度開發自己的最佳時刻。菊仙大力推薦給想要超越自我限制、拆去固化人格面具的讀者朋友。」――《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作者 彭菊仙
「愈是在變動快速的時代,人們愈急著尋找屬於自己的標籤,並且牢牢地貼上。
當我們得到了一個標籤,向世界宣告:『我就是這樣的人。』背後沒說出口的話是:『你們要理解這樣的我。』但標籤是固定的,而人生是成長的。
找到自己很重要,做自己更重要。而做自己的真意,不是做一個不知長進的自己,而是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馬克信箱/聲藝創辦人 歐馬克
獻給你的心靈筆記
☆當你最不缺責任與成就的時候,卻偏偏最缺自己。
☆我們從小就學會成為「某種樣子」,但這些角色,終究只是暫時的容器。
☆我們不是在終點才變成自己,而是在崩解中慢慢成形。
☆中年不是下坡,而是一場重新與自己相遇的旅程。
☆那些讓你覺得快要崩潰的危機時刻,其實正是我們真正成為自己的路上一個必經的過程。
☆安全感,不是來自擁有多少優點,而是來自你允許自己有缺點。
☆別怕迷惘,這不是你的人生走錯,而是靈魂正帶你走向真正的自己。
☆成長的最終目的,不是成為別人,而是成為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真正的強大,不是從外在穿上盔甲,而是從內在長出力量。
☆這一次,請為自己翻開這本書,不是為了變成誰,而是為了找回真實的你。
目錄
好評推薦
自序 我們是在崩解中慢慢成形,才抵達終點
第一部 霧中之年|當人生不再按劇本演出
第一章 人生曲線的最低點
第二章 不惑之年,卻仍困惑
內在轉化任務1:寫下角色剝落清單
內在轉化任務2:在空白處安放你的心
第二部 潛意識的召喚|榮格與半熟靈魂的對話
第三章 踏上英雄的旅程
內在轉化任務3:傾聽內在的多重聲音
第四章 面具與陰影
第五章 由陰影變身的水怪
內在轉化任務4:照見你藏在他人身上的影子
第六章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內在轉化任務5:為你的失落種下一棵種子
內在轉化任務6:鬆開你緊抓的人生信念
第三部 MBTI與心理功能的交會|了解你的人格操作系統
第七章 花開的模樣
第八章 心靈之花的八片花瓣
第九章 從八片花瓣,到十六種綻放的樣貌
第十章 MBTI的指標架構
內在轉化任務7:探索你的心理偏好
第十一章 測不準的心
第十二章 找到你的原廠設定
內在轉化任務8:連回最自然的心理模式
內在轉化任務9:整合與接納自己的心理定位
第十三章 撕掉標籤
內在轉化任務10:超越那些限制你的性格標籤
第四部 水怪現身|十六種人格的面具與陰影
第十四章 ESTP的水怪
第十五章 ESFP的水怪
第十六章 ISTP的水怪
第十七章 ISFP的水怪
第十八章 ESTJ的水怪
第十九章 ESFJ的水怪
第二十章 ISTJ的水怪
第二十一章 ISFJ的水怪
第二十二章 ENTJ的水怪
第二十三章 ENTP的水怪
第二十四章 INTJ的水怪
第二十五章 INTP的水怪
第二十六章 ENFJ的水怪
第二十七章 ENFP的水怪
第二十八章 INFJ的水怪
第二十九章 INFP的水怪
第五部 整合之路|成為完整的自己
第三十章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
內在轉化任務11:讓水怪成為你的老師
第三十一章 從渾沌到圓融
第三十二章 由內至外
內在轉化任務12:找到有意義的那個「什麼」
結語
自序 我們是在崩解中慢慢成形,才抵達終點
第一部 霧中之年|當人生不再按劇本演出
第一章 人生曲線的最低點
第二章 不惑之年,卻仍困惑
內在轉化任務1:寫下角色剝落清單
內在轉化任務2:在空白處安放你的心
第二部 潛意識的召喚|榮格與半熟靈魂的對話
第三章 踏上英雄的旅程
內在轉化任務3:傾聽內在的多重聲音
第四章 面具與陰影
第五章 由陰影變身的水怪
內在轉化任務4:照見你藏在他人身上的影子
第六章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內在轉化任務5:為你的失落種下一棵種子
內在轉化任務6:鬆開你緊抓的人生信念
第三部 MBTI與心理功能的交會|了解你的人格操作系統
第七章 花開的模樣
第八章 心靈之花的八片花瓣
第九章 從八片花瓣,到十六種綻放的樣貌
第十章 MBTI的指標架構
內在轉化任務7:探索你的心理偏好
第十一章 測不準的心
第十二章 找到你的原廠設定
內在轉化任務8:連回最自然的心理模式
內在轉化任務9:整合與接納自己的心理定位
第十三章 撕掉標籤
內在轉化任務10:超越那些限制你的性格標籤
第四部 水怪現身|十六種人格的面具與陰影
第十四章 ESTP的水怪
第十五章 ESFP的水怪
第十六章 ISTP的水怪
第十七章 ISFP的水怪
第十八章 ESTJ的水怪
第十九章 ESFJ的水怪
第二十章 ISTJ的水怪
第二十一章 ISFJ的水怪
第二十二章 ENTJ的水怪
第二十三章 ENTP的水怪
第二十四章 INTJ的水怪
第二十五章 INTP的水怪
第二十六章 ENFJ的水怪
第二十七章 ENFP的水怪
第二十八章 INFJ的水怪
第二十九章 INFP的水怪
第五部 整合之路|成為完整的自己
第三十章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
內在轉化任務11:讓水怪成為你的老師
第三十一章 從渾沌到圓融
第三十二章 由內至外
內在轉化任務12:找到有意義的那個「什麼」
結語
序/導讀
「我曾給自己下了魔咒:我是I人,我是高敏人。後來,在中年身心低盪的時刻,我被迫面對很難討好的混亂自我,居然探索出自己多種陌生的面貌,同時,也把以上固著的標籤撕去了。
謝謝這本書,很生動地、很有系統地結合了榮格心理學及MBTI人格分析,讓我對照出自己蛻變的歷程。未定型的半熟時期,或許會陷入混亂,但正是深度開發自己的最佳時刻。菊仙大力推薦給想要超越自我限制、拆去固化人格面具的讀者朋友。」――《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作者 彭菊仙
「愈是在變動快速的時代,人們愈急著尋找屬於自己的標籤,並且牢牢地貼上。
當我們得到了一個標籤,向世界宣告:『我就是這樣的人。』背後沒說出口的話是:『你們要理解這樣的我。』但標籤是固定的,而人生是成長的。
找到自己很重要,做自己更重要。而做自己的真意,不是做一個不知長進的自己,而是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馬克信箱/聲藝創辦人 歐馬克
謝謝這本書,很生動地、很有系統地結合了榮格心理學及MBTI人格分析,讓我對照出自己蛻變的歷程。未定型的半熟時期,或許會陷入混亂,但正是深度開發自己的最佳時刻。菊仙大力推薦給想要超越自我限制、拆去固化人格面具的讀者朋友。」――《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作者 彭菊仙
「愈是在變動快速的時代,人們愈急著尋找屬於自己的標籤,並且牢牢地貼上。
當我們得到了一個標籤,向世界宣告:『我就是這樣的人。』背後沒說出口的話是:『你們要理解這樣的我。』但標籤是固定的,而人生是成長的。
找到自己很重要,做自己更重要。而做自己的真意,不是做一個不知長進的自己,而是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馬克信箱/聲藝創辦人 歐馬克
試閱
第二章
不惑之年,卻仍困惑 |當熟悉的自己開始變得陌生
「我曾以為自己是個合群又樂於助人的人,卻在最近的人際相處中,忍不住感到厭煩,愈來愈渴望孤獨。」
「我以前在工作上充滿幹勁,無往不利。如今卻容易焦慮、消極,經常感到猶疑不決。」
「我一直自認溫和,不與人爭。但近來脾氣暴躁,敏感易怒,彷彿身邊的一切都成了引爆的導火線。」
「我一向勤儉自持,安分守己。卻突然冒出一種衝動,渴望奢侈地揮霍,買下那些年輕時不敢想像的夢想物品。」
「我本性是比較冷靜與理性的,如今卻很容易為了一點小事、,一首歌或一個場景而動容,甚至熱淚盈眶。」
「我一直以來都順從家人與社會的期待,如今卻突然想拋下一切,只為自己活一次。」
你也曾有這樣的感覺嗎?
也許只是一閃而逝的想法,也許是逐日壓倒性的滲透。這些變化,如同悄悄鬆動的地基,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發現自己已不再是從前那個被熟悉的形象所定義的人。
過去,這些反轉的故事被歸納為「中年危機」,人們總以為它會在四十歲之後降臨。但如今,這股動盪的浪潮來得更早,三十出頭,便已有人在焦慮與困惑之海中載浮載沉。
原本應該是「三十而立」的年紀,卻反而成為了「三十而惑」,成為了第一次對自己真正發問的關口。
我之所以關心這個主題,並非出於學術的冷眼旁觀,而是因為我也曾親歷那段自我撕裂與尋索的幽暗時光。後來,在陪伴許多介於三十五到五十五歲之間的諮詢者時,我發現:這種看似個別、孤獨的掙扎,其實是普遍且深刻的人生節奏。
內心深處傳來無法照舊的倦感
中年轉化往往是從一種「模糊的不適感」開始的。不是明確的挫折或失敗,而是內心深處傳來的一種鬆動,一種無法再照舊的倦感。
有時劇烈,有時隱微,但無論強弱,每個對自己認真的靈魂,幾乎都會在這段時間裡,被迫重新面對自己,重新定義自己。
那麼,為什麼孔子會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呢?
為何在今日,我們反而在三十歲開始困惑,到了四十、五十歲,依然迷惘,甚至是更大的困惑?
也許,因為時代變了。
古人生活在緩慢而恆定的世界裡,一輩子可能只需要扮演好幾個清楚明確的角色,目標單純,環境穩定,智慧可以在時間的長河中自然沉澱。
而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甚至失速的時代。資訊的取得與交換既容易又即時,一切講究效率。人們的生活、社交、工作方式不停地變化,而且速度愈來愈快。要處理的訊息及議題太多,壓力的來源千奇百怪。世界瞬息萬變,新知如洪水,市場不間斷地轟炸,社會規則變幻莫測,科技拉近了距離,卻也稀釋了歸屬感。以上這種種,都壓縮了我們生活的空間與時間,以及心靈的呼吸。
忙碌且緊張的生活型態,讓我們和古時候的人比起來,更加缺少習慣性的自我內觀,以及更難獲得來自與大自然和諧連結的修復力量。沒有了古人那種擁有精神與靈性作為重要支撐的生活方式,使得我們更加地單薄與孤立,失去心靈與物質之間的平衡。我們習慣了在忙碌中迷失,在效率中耗盡,在永無止境的更新中失去方向。
更何況,亞洲文化強調服從與集體,年輕時的我們,往往太過努力去滿足他人的期待,忽略了內在那個微弱卻真實的聲音。所以到了某個時刻,那些壓抑的、被遺忘的東西,終於開始叩門,甚至破門而入。
我們從小就學會成為「某種樣子」:要懂事、要有用、要受歡迎、要讓人安心。於是,我們開始累積各種身份、各種面具,把自己裝進一個個角色的框架裡。但這些角色,終究只是暫時的容器。它們曾經保護我們、定義我們,卻也可能在某個階段,成為壓抑我們內心的硬殼。
當這些身分開始鬆動,你可能會慌張:「我是不是失去了自己?」 ,問題接踵而來:
我是誰?
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我的人生還有其他可能嗎?
我是否真正為自己活過?
曾經,那些簡單的答案,如今支離破碎;那些自以為是的自我認同,在中年的風吹雨打中,開始裂開縫隙。
不只是這樣,大部分人在壓力與失落之中,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正在老去。
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老」這個字好像是與自己無關的,好像有個不切實際的假想:自己永遠都不會老。而到了這個時刻,你才第一次意識到,人生的那個頂端,那個高潮,已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鏡子裡的自己,不再是昨日那個毫無懷疑的青年。而更深刻的恐懼是,突然明白:時間,不再是無盡的資源。身邊可能有些同齡的朋友已經因故早逝了。我們驚覺到生命原來是有限的,剩餘在世上的時間愈來愈少了。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攀登,那麼中年,就是站在半山腰的時刻。身後,是曾經咬牙前行的辛苦與成就;眼前,是一片未竟的高地,和未曾預料的下坡。
而你,正站在這個模糊又清晰的交界處,問著自己:
我還要繼續這樣走嗎?
還有別的路嗎?
在這個節點,被壓抑的夢想,被忽略的情感,開始慢慢從潛意識的深處甦醒。它們化作焦慮、憤怒、悲傷、叛逆,用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提醒你:
你還沒有完成自己。
不惑之年,卻仍困惑 |當熟悉的自己開始變得陌生
「我曾以為自己是個合群又樂於助人的人,卻在最近的人際相處中,忍不住感到厭煩,愈來愈渴望孤獨。」
「我以前在工作上充滿幹勁,無往不利。如今卻容易焦慮、消極,經常感到猶疑不決。」
「我一直自認溫和,不與人爭。但近來脾氣暴躁,敏感易怒,彷彿身邊的一切都成了引爆的導火線。」
「我一向勤儉自持,安分守己。卻突然冒出一種衝動,渴望奢侈地揮霍,買下那些年輕時不敢想像的夢想物品。」
「我本性是比較冷靜與理性的,如今卻很容易為了一點小事、,一首歌或一個場景而動容,甚至熱淚盈眶。」
「我一直以來都順從家人與社會的期待,如今卻突然想拋下一切,只為自己活一次。」
你也曾有這樣的感覺嗎?
也許只是一閃而逝的想法,也許是逐日壓倒性的滲透。這些變化,如同悄悄鬆動的地基,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發現自己已不再是從前那個被熟悉的形象所定義的人。
過去,這些反轉的故事被歸納為「中年危機」,人們總以為它會在四十歲之後降臨。但如今,這股動盪的浪潮來得更早,三十出頭,便已有人在焦慮與困惑之海中載浮載沉。
原本應該是「三十而立」的年紀,卻反而成為了「三十而惑」,成為了第一次對自己真正發問的關口。
我之所以關心這個主題,並非出於學術的冷眼旁觀,而是因為我也曾親歷那段自我撕裂與尋索的幽暗時光。後來,在陪伴許多介於三十五到五十五歲之間的諮詢者時,我發現:這種看似個別、孤獨的掙扎,其實是普遍且深刻的人生節奏。
內心深處傳來無法照舊的倦感
中年轉化往往是從一種「模糊的不適感」開始的。不是明確的挫折或失敗,而是內心深處傳來的一種鬆動,一種無法再照舊的倦感。
有時劇烈,有時隱微,但無論強弱,每個對自己認真的靈魂,幾乎都會在這段時間裡,被迫重新面對自己,重新定義自己。
那麼,為什麼孔子會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呢?
為何在今日,我們反而在三十歲開始困惑,到了四十、五十歲,依然迷惘,甚至是更大的困惑?
也許,因為時代變了。
古人生活在緩慢而恆定的世界裡,一輩子可能只需要扮演好幾個清楚明確的角色,目標單純,環境穩定,智慧可以在時間的長河中自然沉澱。
而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甚至失速的時代。資訊的取得與交換既容易又即時,一切講究效率。人們的生活、社交、工作方式不停地變化,而且速度愈來愈快。要處理的訊息及議題太多,壓力的來源千奇百怪。世界瞬息萬變,新知如洪水,市場不間斷地轟炸,社會規則變幻莫測,科技拉近了距離,卻也稀釋了歸屬感。以上這種種,都壓縮了我們生活的空間與時間,以及心靈的呼吸。
忙碌且緊張的生活型態,讓我們和古時候的人比起來,更加缺少習慣性的自我內觀,以及更難獲得來自與大自然和諧連結的修復力量。沒有了古人那種擁有精神與靈性作為重要支撐的生活方式,使得我們更加地單薄與孤立,失去心靈與物質之間的平衡。我們習慣了在忙碌中迷失,在效率中耗盡,在永無止境的更新中失去方向。
更何況,亞洲文化強調服從與集體,年輕時的我們,往往太過努力去滿足他人的期待,忽略了內在那個微弱卻真實的聲音。所以到了某個時刻,那些壓抑的、被遺忘的東西,終於開始叩門,甚至破門而入。
我們從小就學會成為「某種樣子」:要懂事、要有用、要受歡迎、要讓人安心。於是,我們開始累積各種身份、各種面具,把自己裝進一個個角色的框架裡。但這些角色,終究只是暫時的容器。它們曾經保護我們、定義我們,卻也可能在某個階段,成為壓抑我們內心的硬殼。
當這些身分開始鬆動,你可能會慌張:「我是不是失去了自己?」 ,問題接踵而來:
我是誰?
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我的人生還有其他可能嗎?
我是否真正為自己活過?
曾經,那些簡單的答案,如今支離破碎;那些自以為是的自我認同,在中年的風吹雨打中,開始裂開縫隙。
不只是這樣,大部分人在壓力與失落之中,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正在老去。
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老」這個字好像是與自己無關的,好像有個不切實際的假想:自己永遠都不會老。而到了這個時刻,你才第一次意識到,人生的那個頂端,那個高潮,已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鏡子裡的自己,不再是昨日那個毫無懷疑的青年。而更深刻的恐懼是,突然明白:時間,不再是無盡的資源。身邊可能有些同齡的朋友已經因故早逝了。我們驚覺到生命原來是有限的,剩餘在世上的時間愈來愈少了。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攀登,那麼中年,就是站在半山腰的時刻。身後,是曾經咬牙前行的辛苦與成就;眼前,是一片未竟的高地,和未曾預料的下坡。
而你,正站在這個模糊又清晰的交界處,問著自己:
我還要繼續這樣走嗎?
還有別的路嗎?
在這個節點,被壓抑的夢想,被忽略的情感,開始慢慢從潛意識的深處甦醒。它們化作焦慮、憤怒、悲傷、叛逆,用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提醒你:
你還沒有完成自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