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的快樂:存在的喜悅
由哲學、靈性層面著手,透過「臣服」與「參」,運用現代人最豐富的頭腦與感受,徹底翻轉生命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你快樂嗎?」
財權名利所帶來的快樂,總是短暫而不永久,
快樂,是否有公式可以依循?
本書從哲學、靈性層面切入,
和你一起練習,把快樂找回來。
我們天生本來就是快樂,而且腦和生理架構就是支持快樂。可惜,現代人長期的失衡,過度偏重頭腦,透過人生和環境帶來的經驗,讓我們變得不快樂。
世間的快樂,當然離不開物質和形相的成就,包括財富、名氣、地位、影響力。而另一種快樂則來自更深的層面,和物質不相關。它不光更容易獲得,甚至,是永久的。只是我們往往分不清,完全投入人間快樂的追求,誤以為這是可以永恆的生命的快樂。
讓注意力落回身體,才能超越身心
身心的快樂必然受制於「享樂適應」原則。即使用盡所有「合理」的方式來追求,「合理的快樂」早晚還是會疲乏,甚至帶來不快樂。
快樂,有一個「不合理」的層面。它不是純粹理性的產物、離不開感受。人生的快樂是身心綜合的產物,既離不開大腦、也離不開身體。讓注意力落回身體,自然讓念頭降下來。身心均衡,自然快樂,我們也才能超越身心,找回真正的快樂。
這種觀點,對頭腦而言,是不理性、不合理的。但只要深入探討下去就會發現,快樂,是「存在」,也就是「在」的觀念。假如真有永恆的快樂存在,其實是一種存在的成就,它是「在的喜悅」(joy of being),而不是「追求的快樂」(joy of doing)。
透過練習,進入「不合理的快樂」
要走出不快樂,本書談的不只是理論,更是每個人、隨時隨地可做的練習。楊定一博士從《真原醫》經由身心均衡健全、靜坐、正向心態建立腦部的新迴路,這次更大膽地切入真正的「全人快樂科學」,由哲學、靈性層面著手,透過「臣服」與「參」,運用現代人最豐富的頭腦與感受,徹底翻轉生命,和讀者一起進入「不合理的快樂」。
對頭腦而言,「不合理的快樂」是一種矛盾。然而,解開這個矛盾,同時也解開念頭帶來的虛構境界,破解我們對世界、對人生的「錯覺」。面對種種問題的時候,不再被「錯覺」阻礙,真正的潛能於是爆發出來。存在,同時喜悅。
原來,要得到快樂,比任何人想的都更簡單。
練習一:臣服
一早睜開眼睛,還沒起床前,先檢視一下自己的狀態──晚上睡得好不好,作了好夢還是惡夢,身體疲勞還是有精神,內心是平靜還是煩惱,是舒暢、恐懼還是憂鬱?有沒有其他萎縮或激烈的反彈。接下來告訴自己:
我都知道,而我都可以承擔,我可以完全接受、完全容納、完全包容,一切都好。沒有事。我本身,就是臣服。
這個練習,從早到晚、無論發生何事都可以做。一旦可以接納、包容,會發現心自然就安定下來,而能平靜地處理任何事情。
臣服,不是放棄。它本身雖然不費力,卻是最有效的作法。我們會發現,是內心帶著我們做,講該講的話,做該做的動作,該做什麼,都會自然發生。就好像宇宙突然把我們環抱起來,帶著我們走,保護我們。任何過去的煩惱,好像也就自然解散,自然會找出最好的一條路。
練習二:參
參,也就是──
體察這個「我」的感覺,同時肯定更大的真實,也就是含著一個更深層的理解──「我」不是大我,不是全部的我,也不是一體或整體。
無論這些體驗或思想多麼微妙,還只是「我」創造出來的,跟一體、整體、大我一點都不相關。
也含著這樣的理解──大我(或說一體)從來沒有動過,根本不在意「我」做或不做、看或不看、聽或不聽、體會不體會……,跟它一點都不相關。Good. All good. 好。一切都好。一切都OK。
接下來,再輕輕地問自己──我是誰?Who am I? 我到底是誰?
一個念頭生起,輕輕的問自己「對誰而言有這個念頭?又是誰產生的?」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不快樂的念頭,就可以參──
對誰而言不快樂?是誰不快樂?
有了煩惱──對誰而言是煩惱?在煩惱的是誰?
委屈──誰受委屈?現在,委屈到哪了?受委屈的人在哪裡?
這麼一來,我們會發現一切的念頭都是「我」產生的,而「我」,從整體來看,一點都不成比例。也就是從所參的「我」,自然回到大我。透過「參」,腦海自然踩個剎車,任何念相都不那麼實在,都是虛的。
只要我們輕輕鬆鬆面對「我」,自然發現它不存在,也自然讓我們落在大我──回家,回到存在的家。
本書特色
在這本書,楊博士透過綿密的論證,在前半部強調三大重點:
一、享樂適應的原則:也就是說「人間的快樂靠不住」不是一個哲學上的說教,而是一個人間生理與心理上的事實。這一點,對理性而強調世界重要性的讀者非常重要。
二、身心的合一:大多數這類書籍是把身心合一當作一個不用解釋的前提,等於是要讀者直接接受。然而,楊博士透過能量與神經科學的角度,把這一點說得清淸楚楚。
三、身心快樂是綜合性的結果。
這三個切入點,等於是對人類身心快樂的體質 (constitution) 做一個彙總與描述。即使一個人無法體會意識的兩個軌道,無法切入不合理的快樂,至少,他能對身為人、體會人間身心的快樂得到一點收穫。
到了中場(六、七、八卷)談的其實是人類有史以來對快樂的追求,從哲學、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以及種種試圖超越常識的探索。楊博士要說的其實是,即使所探索的領域似乎擴大了,然而,意識不經過一番徹底的轉化,人類也難以真正回到真實或說生命本質快樂的根源。
最後兩卷(九、十),透過身心合一、臣服與參的詳細說明,楊博士從《真原醫》以來的身心健全走向靈性圓滿,也指出了不合理的快樂真正的來處。
【楊定一書房】書系簡介
人的健康,身、心、靈從來沒有分開過。「楊定一書房」系列,便是站在全人健康的角度,重新整合從古到今、世界各地的健康法門與哲學系統,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表達,幫助你我活出全部的生命潛能。
目錄
寫在《不合理的快樂》之前/楊定一
序/楊定一
導論
一、快樂ABC
1. 你快樂嗎?
2. 再問一次──你真的快樂嗎?
3. 追求快樂
4. 世界的快樂地圖
5. 快樂的條件
6. 經濟和快樂,哪一個重要?從不丹談起
7. 快樂,可以透過科學來探討嗎?
8. 對快樂的追求有止盡嗎?
9. 人要滿足到什麼地步,才可以快樂?
二、快樂是身心合一的體驗
1. 快樂是生命的振動
2. 笑──發自內心的喜悅
3. 身體的快樂
4. 先有哪個快樂?是身,還是腦?
5. 沒有身體相應,身心不能快樂
三、心情,幫助我們生存
1. 快樂是演化頒給生存的獎品
2. 情緒提供生存的快捷線索
3. 解開腦的恐懼迴路
4. 快樂有很豐富的面貌
5. 痛快──痛,並快樂著
四、總想要更快樂
1. 追求和期待
2. 追求,帶來更多追求
3. 身心快樂,大腦更年輕
4. 快樂,也會消退
5. 上癮:對快樂的追求,成為不快樂的來源
6. 「不快樂」的生理學
五、「我」和「我們」的快樂
1. 怎樣的人比較容易快樂?
2. 與人親近的快樂,可以提高生存的機率
3. 愛──大自然對繁衍下一代的獎勵
4. 快樂的人,活得更久、更健康
六、快樂,從整體來看
1. 快樂可以流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發揮正面的影響
2. 從場的觀念談起
3. 正向心理學
4. 超個人心理學
5. 找回人類的潛能
6. 超感官知覺 (ESP)
七、沒有「我」的快樂
1. 超越經驗
2. 心流:透過快樂,發揮潛能
3. 怎麼進入心流
4. 靜坐與快樂
5. 信念的力量
6. 意識轉化──沒有目的的快樂
7. 真正的快樂──一種徹底的顛覆
八、進入真正的快樂
1. 快樂背後的真相
2. 人間的快樂不是永久
3. 從「合理」走向一體
4. 透過科學,走到一體的門口
5. 一體和永恆的快樂,在哪裡?
6. 人間:一個海市蜃樓
7. 等同於形相
8. 情緒:從生存的工具,變成不快樂的來源
9. 我們就是快樂
10. 快樂,就是永恆
11. 活在不確定,是最大的快樂
12. 跨越科學,進入不合理的快樂
九、真實,就是快樂
1. 身心均衡,活出不合理的快樂
2.&am
序/導讀
寫在《不合理的快樂》之前
我相信,你只要打開這本書,很快就會發現──雖然我希望探討的是快樂的不合理的層面,但是,我還是用合理的科學和醫學,先為快樂這個主題做一個彙總。這個彙總非常完整,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從各角度來詳盡的說明。
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無論用多少文字來銜接,都會讓你感到很突然。這兩者本來就是不同的邏輯軌道,彼此之間沒有交會。
有意思的是,熟悉《真原醫》的讀者,可能會重視第一卷到第六卷的科學和醫學,而喜歡《全部的你》和《神聖的你》的讀者,可能會期待後半的章節。
你也許想問──假如重點是要談不合理的快樂,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篇幅,對合理的快樂做詳盡的說明?
答案其實相當簡單。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都受到理性和「人」帶來的種種制約。人類的邏輯,本身已經框住了我們理解的範圍。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先把這個合理的層面──人類所帶來的知識,做一個詳細的說明,讓你親眼見到人類窮盡理性的限制。再從這個平台跳出來,到一個更大、更廣、不合理的層面。
我相信你自然會發現,透過科學,人是快樂不起來的。但是,這本書的前半給我們一個完整的基礎,讓我們透過現代的科學,可以解釋人間的種種快樂,或不快樂。
我在科學與醫學的層面做那麼仔細的分享,其實還有另一個理由。
我個人認為很少有主題像「快樂」一樣,能讓那麼多人注意。多年來,集中了各種學門的人才,不只是科學、神經醫學、心理學,想解開快樂的謎底。在科學領域,這是相當難得的現象。所以,透過這本書,你也可以對科學的運作有一個全面的觀察,而可以理解,為什麼科學家會有這樣的熱情去做種種深入的研究。對科學這樣一個全面回顧的機會,坦白說,並不多。
總之你會發現,無論多完整,目前的科學還是像我前面提到的,沒辦法帶來快樂。所以,另一個用意是讓你深深體會古人的偉大。他們早就解開了這樣一個與我們生命最相關的問題,而現代人透過科學還在定義和說明的階段原地踏步。
我盡量用最簡單的語言和方法來說明,希望把專業的用詞變得透明清晰,你最多只需要中學的科學程度就可以輕鬆閱讀。即使有些詞不懂,也不用擔心,並不會影響到這本書的要旨。
「全部生命系列」的朋友,會發現書後半的不合理的層面,其實是延續《全部的你》、《神聖的你》這兩本書的精神,還帶來一些具體的觀念和練習方法。相信你會同意,這些實在的練習,對你的日常生活絕對有幫助。所以,願意的話,可以從第八、九卷先讀起,再回到前面探討身心的快樂。
楊定一
序
這本書的書名《不合理的快樂》,本來也可以稱為──存在的喜悅、頓時的快樂,或者,不理性的快樂。
在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生命不希望快樂。人類以外的每一個生命,自然都在活出最快樂、最舒暢的狀態,也就是生命最根本的狀態。可惜只有人類不快樂,讓自己不快樂,也帶給周遭的人和生命種種不快樂。
一個人不快樂,是不可能健康的。快樂和健康是一體的兩面。找回快樂,其實也只是回復身心的健全與安康。
不快樂的來源,也只是煩惱。只有人,才有憑空造出種種煩惱的能力。把快樂找回來,也只是解開人生種種的問題,消除煩惱。
多年來,我一直期待看到這樣的一本書──不光是整合各領域關於快樂的說法,從科學、文學、哲學、經濟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探討快樂這個主題,甚至能透過這個作品本身帶來快樂,與讀者一同活出快樂的生命。
雖然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類似的作品,我之所以想寫《不合理的快樂》,最主要還是覺得這些作品在理念上不夠完整、不夠直接,還在人間的快樂著手,甚至顛倒了真實快樂的因果關係。
即使透過每個學術的領域,懂了許多快樂的概念,取得種種快樂的知識,然而,這些概念和知識沒有讓人更快樂,反而讓我們受到更多的制約,更多的限制。
我才會說,人間種種對快樂的追求,因果是顛倒的。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活出快樂其實比什麼都簡單。然而,這個問題的解答卻可能和你所想、所認為的截然不同。
真正的快樂,不需要有理由。
真正的快樂,也是追求不來的。
真正的快樂,是每一個人本來就擁有的本性,不是在外界尋找或是追求的對象。
真正的快樂,只是輕鬆透過心境的轉變,而自然浮出來。
醫學乃至各門科學領域的努力,最多是拿來描述這種快樂所附帶的屬性。我在《真原醫》、《靜坐》所表達的也正是──身心的健康和靜坐所帶來的意識轉變,最多只能說是透過科學、醫學來驗證,而不是透過科學、醫學來追求。
不合理的快樂,是一個我老早就想寫的主題。
我寫作這本書的「野心」不可謂不大──希望透過這本書,讓你一生的價值觀和意識帶來徹底的轉變,對生命本來的快樂有充份的理解和體會。甚至,能為你打好快樂的基礎,讓你透過這份領悟,隨時把快樂帶回來。
這種快樂是永恆,是每個人本來都有的。
這本書引介的科學、醫學和各領域的證據,最多只是讓你體會人間對快樂的種種說明。無論從生理學、神經化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的角度來分析,都會發現人的結構就是來支持我們快樂的。快樂,也只是身心最有效率的狀態,讓我們活的最舒暢、反應最靈光,也最有成就感,最能感到心滿意足。
你自然會把這些證據當作工具來用,而且還會發現,這些證據,非但跟這本書要談的快樂一點都不矛盾,還驗證了這本書所要探討的──生命最大的快樂。
快樂,其實是貫通身-心-靈共同的門戶。
這種說法,很可能和一般人所談、所想的剛好顛倒。對大多數人來說,快樂是需要追求的,要符合某種條件、或完成某個目標才可能得到的。然而,這本書所想表達的是──真正的快樂,不過是反映我們最輕鬆、最自在的心理狀態。
身心合一,自然會快樂。換一個頭腦能夠理解的說法,快樂最多只是一個反映健康的指標。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以完全不同的角度,和你一起探討這個問題。我相信,只要你敞開心胸來尋求解答,也自然會得到相同的答案,自然發現這本書所帶來的種種觀念可以隨時落實在生活中。
然而,更重要的是你親自驗證這本書所談的觀念。透過它們,完全轉變人生的價值觀和意義。讓快樂直接浮現,讓快樂就在眼前。
這本書能豐富精彩並深入淺出,我要感謝兩位同事的貢獻。
Jan Martel馬奕安博士,與我合作了很長時間。二○○八年在加拿大Université de Sherbrooke 畢業後,遠赴台灣加入長庚大學的研究團隊,投入奈米細菌和中草藥蕈菇類的研究,已經有相當豐碩的成果。他是個快樂的人,對「快樂」這個主題特別感興趣。我好幾次和他分享我一路走來的藍圖、在這本書想表達的重點、以及希望囊括的學術領域,請他在研究之餘查閱文獻。他很快就進入狀況,花了很多時間收集、整理「快樂科學」的研究成果供我們篩選,讓我能在這本書為近代的快樂科學做一個整合。
陳夢怡,最初將《真原醫》的部份文章、《靜坐》和其他作品譯成中文。若沒有她的翻譯,這些作品也不可能在國內受到廣大的歡迎。接下來,她又和我合作《全部的你》和《神聖的你》,除了記錄我口述的文章,並徹底地和我討論、編輯。多年來的接觸,也是合作完成這本書的不二人選。這本書從科學、哲學、心理學到全部生命一路貫串下來,走到「活出不合理的快樂」,也要有她融會所學的精彩編輯才得以完成。她自己提到,每合作一本書,就把「我」(自我)更鬆動一些。我也為她相當高興。
合作這本書,其實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比任何其他項目都更輕鬆愉快。倘若不是如此,這本書所傳達出的理念,也不可能符合這個主題。
同時,我也希望你能抱著輕鬆愉快的心情來讀這本書。有些比較難以掌握的觀念,我會設法用最簡單的語言,不同的切入角度來說明。當然,這不是要讓每個人都成為「快樂學」的專家。有了這些快樂的知識,最多只是讓我們在人間有一些根據,可以充滿信心地走上這條路,找回全部生命的快樂。
最後,我希望你讀完這本書之後,可以真正成為快樂的人,活出快樂的人生。以此為基礎,為身邊的人帶來快樂。
這,才是我們這一生來最大的目的。
編者的話
一起聽見──
試閱
導論
在我們人生的快步調之下,快樂已經不再是一種選擇。不快樂,是現代人面對的最大危機。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訊息指出,二○二○年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憂鬱症正是其中之一。
憂鬱症在現代社會不斷地蔓延。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憂鬱以及憂鬱帶來的慢性失調已經成為女性最普遍的健康問題,也是男性除了心血管疾病之外的大問題。四分之一以上的美國人一生會遭遇至少一次嚴重的憂鬱症,台灣的憂鬱人口則逾百萬,中國大陸超過一六%的大學生出現中度以上的情緒問題。
美國有兩位科學家針對全球各地四十三個國家超過六千名年輕學生,調查他們的快樂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華人學生的快樂程度最低,如果得分最低是一分,最快樂是七分,那麼華人學生的得分只有三‧三,而荷蘭學生最高是五‧四。如果被詢問到理論上一個人可以多快樂,華人學生的得分四‧五一樣是最低的,而巴西學生的得分六‧二最高。或許可以這麼說,我們的年輕孩子非但不快樂,甚至不敢奢望快樂。
年輕人不快樂的情況,愈來愈普遍。我相信每一個人身邊都遇過憂鬱、甚至有自殺念頭的年輕人。長期照護的疲憊、擔心憂鬱家人自殺的不安與無力感,還可能進一步引發身邊親近的人一併產生憂鬱。不快樂,帶來的社會成本,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高得多,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社會是否能夠永續生存。
不快樂,不光造成健康的衰退,而且是人生幸福和滿足感最大的殺手。懂得快樂,自然深化生命的意義,也自然找回生命的健康和潛能。一個快樂的人,不光是學習、工作更有效率,也自然對自己和身邊的人更友善,更有利他的行為。
這本書的中心理念──要得到快樂,其實比任何人想的都更簡單。我們天生本來就是快樂,而且腦和生理架構就是支持快樂。可惜,透過人生和環境帶來的經驗,我們變得不快樂。
這本書會分成幾個層面來探討這個主題──用現代的心理學、社會學、醫學和生物學,來重新定義──何謂快樂。目前有沒有足夠的根據,可以得出一套通往快樂的實證公式?我會盡量將這些各自獨立的事實貫通,帶領讀者回到一個整體觀,這是這本書前半所要觸及的。我相信你很快就會發現,快樂,其實有一個「不合理」的層面。快樂,不是純粹理性的產物,它離不開感受,也就是英語裡的 “gut feeling”(直接翻譯過來是「腸道的感覺」,指的就是靈感或直覺)。你會發現,人生的快樂是身心綜合的產物,既離不開大腦的快樂,也離不開身體的快樂。
而且,和大家想的不一樣,是透過身體的快樂,我們才會找到身心均衡的快樂。現代人長期的失衡,過度偏重頭腦,而帶來不快樂。讓注意力落回身體,自然讓念頭降下來。身心均衡,自然快樂,我們也才能超越身心,找回真正的快樂。
這種觀點,對頭腦而言,是不理性、不合理的。但我相信,只要深入探討下去,你一定也會同意,而且符合你對快樂、對生命最直觀的體會。
懂了這些,就已經推翻了我們自己過去對快樂的種種看法和限定,所得到的公式也會截然不同。
這一不合理的層面,還不僅於此。我們可能不會想到,快樂和人生追求的目標及成果不見得直接相關。怎麼活這一生,比這一生活成什麼樣子,有時候是更重要的。
快樂,不需要理由。這一句話,和流行的觀點完全不同。就我目前為止所看到的心理學和科學,都還在合理的層面不斷強調──快樂是可以學來的,也可以追求到的。然而,所有「合理」的快樂非但短暫,身心很快就會適應,甚至對快樂的追求,反而成了不快樂的來源。
我在這本書的後半,想帶給你一個全然不同的理解──快樂,其實是「存在」,也就是「在」的觀念。假如真有永恆的快樂存在,其實是一種存在的成就,它是「在的喜悅」(joy of being),而不是「追求的快樂」(joy of doing)。
我相信,徹底懂了這些觀念,而可以隨時帶回生活中,會讓你這一生截然不同。但願這本小書能成為我們一起快樂的同伴。
書摘2
追求和期待
人間最期待的快樂,大概就是期待本身了。
巴夫洛夫(Ivan Pavlov)是一百多年前的俄國科學家,在聖彼得堡大學附設醫院進行研究。有一天,他注意到實驗室的狗只要看到他穿著實驗衣走進來,就開始流口水,而且產生快樂的反應。他很快聯想到,狗在期待接下來的餵食。他後來發現,除了白色的實驗衣,他還可以用別的方式引起同樣的反應。他餵狗吃肉,同時敲鈴。這樣的組合重複了幾次,到後來,只要敲鈴,狗就會流口水,效果和他的實驗衣一樣。就這樣,巴夫洛夫就發現了制約反射,而且認為這是學習的基礎。無論動物或人,把一個刺激和自己的反應建立連結,這就是學習。
這個發現,使他得到一九○四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巴夫洛夫不光證實了制約反射的存在,也同時驗證了一個非常古老的道理──熟能生巧 (Practice makes perfect.)。希臘七賢之一佩里安德(Periander, 627 - 587 BC) 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練習,即是一切」(Practice is everything.)。也就是說,任何學習,包括身心的快樂,都必須要重複再重複。
以前的人認為,快樂是可以學得來的。只要抑制負面的情緒,包括貪婪、嫉妒、恐懼,快樂自然就能浮出來。無論各個文化也都有禁欲、苦修、控制自己的感受 (askesis)的傳統。透過練習,透過一再的重複,化為生命的習慣,等於是為頭腦做了重新的制約,也就是學習。當然,用現代的語言,包括我所稱的新的神經迴路,談的也是「練習」這個古老的學問。
多巴胺和期待系統
從巴夫洛夫的制約學習,演變出一套獎懲的理論。我們會發現,對獎勵(也就是好的結果)的期待,自然引領著我們去做某件事。舉例來說,每個人都體驗過愛情的威力,光是想起那一個人,心頭小鹿亂跳,腳步也不由自主地輕快起來,時間過得特別長或特別短。為了約會或等電話,可以特別早起或晚睡。
戀愛中的大腦發生了什麼?研究人員找來十名女性和七名男性,戀愛時間從一個月到十七個月,請他們輪流看愛人和一位熟人的照片,中間還安排一些讓他們分心的事情,以免兩張照片的效果相互干擾。同時,用fMRI拍下他們的大腦影像。發現大腦中分泌多巴胺(dopamine)的位置都活化起來了。
談到在腦內帶來快樂的小分子,大概沒有一個比多巴胺更重要。
多巴胺的結構比起前面提到的腦內啡和喜悅酼胺都簡單,早在一九一○年就已經在實驗室用含有九個碳原子的左旋多巴(L-dopa)透過一個簡單的反應,得到由八個碳原子所組成的多巴胺。然而一直要到一九五七年,科學家才知道多巴胺也存在於腦部,再隔一年,才知道多巴胺不只是其他神經傳導分子的前身,它本身就有神經傳導的功能,在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時,分泌出來傳遞訊息。這項發現,後來得到二○○○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如果你看過電影《無語問蒼天》(Awakenings,也譯做《睡人》),大概還記得原本像蠟像一樣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的患者,在用藥之後「解凍」了。這個藥物就是左旋多巴,能通過血腦屏障,在腦中轉化成多巴胺。
相信你看到多巴胺的結構,會覺得相當不可思議。這麼簡單的構造,就是一個胺基(-NH2)再多連上幾個碳氫的結構,就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動起來,帶來積極進取的快樂。
不只是動起來,多巴胺還帶來期待的心情,讓人願意為了美好感覺的獎勵,而去嘗試新的經驗、認識新的人、學習新的事物。就連剛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都可能帶來很多生理和心理的興奮反應。就好像腦部有一套期待系統(anticipation system,又稱獎勵系統 rewarding system)帶領著我們去投入,而多巴胺就是其中的主角。
期待和獎勵所帶來的快樂其實不太一樣。在追求的時候,主導著我們積極進取的,是一種興奮感。我們都看過小孩子為了一根還沒到手的棒棒糖,多麼開心地跳上跳下,或心甘情願地去等待。對獎勵的期待,本身就帶來快樂的心情。等拿到棒棒糖時,拆開糖果紙,放到嘴裡,期待已久的獎勵終於實現了,化成甜蜜的心情和滿足。有意思的是,獎勵本身帶來的快樂,不像期待那麼持久和激動,好像獎勵到手那一瞬間,也就到底了。
科學家用期待和獎勵這兩個詞來描述同一個系統,也正表達了這種快樂的兩個層面──期待引領我們去追求,而追求到的時候,帶來快樂的獎勵,而這樣的學習也就構成了正向的制約。
期待系統完全受到多巴胺的作用,不光是帶來正向的念頭,還會促使我們去規劃、執行。說到這裡,希望你忍耐一下科學家凡事都要說明白的習慣。這個期待或獎勵系統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腦部有一個明確的腦區,和前幾章提到的邊緣系統,也就是「情緒腦」的位置很接近。
期待系統包括了前腦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中腦的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和中腦的黑質(substantia nigra)。這些位置,含有許多生成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我們也可以從下圖看到這些區域與腦部其他位置的連線,包括與負責認知、規劃的前額葉之間的連線。這也代表了,期待系統對整個腦的運作影響重大。書摘3
快樂,也會消退
可惜的是,對於身心的快樂,腦部有一個「適應」的機制,也就是前頭提到的享樂適應。舉例來說,人會期待好事發生,像加薪、升職、獎勵,一旦得到了,就好像沒有原本還在期待時那麼快樂。透過刺激帶來的快樂,「劑量」好像要愈加愈多,而增加的邊際效應愈來愈少。
任何活動,比如看電視,使用電腦、電話、網路、飲食所帶來的滿足感,都會很快地飽和,沒多久就乏味了。人要逃避無聊的感覺,自然會追求變化。包括外遇,或換一個伴侶,也有一部份是出於逃避一再重複的感覺,想得到快樂。
為什麼會如此,從神經細胞運作的角度來看,一點也沒有什麼好驚訝的。
不同的神經細胞掌管不同的訊息,有些專管外界的刺激,如聲、光、壓力的變化,有些專門接收其他細胞的訊號,包括神經細胞。一個神經細胞接收到某種訊息,也許是電,也許是神經傳導分子的刺激,內外的離子濃度發生變化,造成電位的改變,進而去改變下一個神經細胞的狀態。這個促成改變其他神經細胞狀態的電位,就叫做「動作電位」。
只要刺激的量達到一定的門檻,神經細胞就會放電。然而,每次放電的大小都一樣。也就是面對任何刺激,只有「放電」、「不放電」兩種可能。放電後,短時間內不會再產生動作電位。膜上的鈉離子通道變得不敏感,必須要更大的刺激,才能達到再度放電的門檻。然而,反覆刺激同一個神經細胞,這些刺激對樹突的作用也會降低。
由於神經系統的傳遞速度相當快,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單一細胞電生理」的特殊方法,幫助我們立即觀察神經細胞受到刺激之後的變化。我以前也用這樣的方法,帶領年輕的學生探討神經的運作。我請來自加拿大的馬奕安博士(Jan Martel Ph.D.)重新繪製下圖,一方面說明「單一細胞電生理」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讓「重複刺激,會讓細胞敏感性降低」的概念更為清晰。
圖下方的箭頭,就是神經細胞受到刺激的時間點。除了透過物理、電,也可以用化學物質(例如尼古丁或本來就會出現在腦部的神經傳導分子)來刺激神經細胞。從這張圖,我們會看到,只要刺激神經細胞,就會產生電壓的變化。這種電壓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動作電位」,經過軸突的傳遞,可以活化或抑制下一個細胞。然而,神經細胞很快就會恢復原狀,讓電壓回到原本的水平。我們可以看到,反覆地給予同一個刺激,所觀察到的動作電位逐漸變小。甚至到最後,即使繼續刺激,也不會再產生動作電位。
腦部的運作,是透過神經傳導分子和神經元之間的作用,而這些分子常常釋放,自然會達成飽和,造成對刺激的適應。從心理的層面來說,前面提到的享樂適應也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我們一再重複某個刺激,那麼同一刺激帶來的快樂強度也會慢慢消退。也難怪人天性會追求變化。變化可以重新設定腦部的神經迴路,讓它回復原本的反應門檻值。
前頭提過舒茲做的猴子和蘋果的實驗,相信你還記得,一開始給猴子蘋果時,牠們腦中分泌多巴胺的位置(黑質)都活躍起來了。只是,多重複幾次,再怎麼給蘋果,引發的效益愈來愈低,幾乎和沒給過蘋果之前差不多。
然而,這時候如果把蘋果改成葡萄乾,這個意外的驚喜會使腦部大量釋放多巴胺,你也會看到猴子露出驚喜的表情,甚至感染到牠的快樂。不過,一樣地,如果葡萄乾再來幾次,這個效應也會淡化。再怎麼好吃,猴子也習慣了。
人也是一樣的,習慣了美食之後,再怎麼精心烹調,吸引力也會減少。
最有意思的是,吃過葡萄乾的猴子,如果再回到蘋果餐,會發現多巴胺的釋放量甚至比還沒有吃蘋果時更低。和葡萄乾相較,蘋果太令人失望了,多巴胺的量才釋放得那麼低,就像中國人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不過,假如蘋果餐繼續持續下去,那麼腦部還是會繼續分泌多巴胺,就好像沒發生過葡萄乾這回事一樣。
透過經驗的轉換,所自然造出的對比,等於是重新設定快樂的路徑。一般心理學家建議要輪替帶來快樂的經驗,以避免「對快樂的疲乏」。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即使疲乏了,腦內自然有某種生理機制幫助我們適應這一疲乏,再度回到快樂的固定值。只是人和動物不同在於,透過前額葉造出發達的認知和記憶,對於過去經驗過的總是念念不忘,對於未來還沒得到的更是充滿期待。於是,總是需要更多,永遠不會滿足。有了更多,會想要更多。再怎麼變化,永遠會想要更新鮮的變化。
說真的,再怎麼去追求新鮮感,人還是有飽和的一天,早晚要落回不快樂的窠臼。無論多巴胺帶來多少的刺激,或血清素為我們踩多少次不快樂的剎車,最後我們還是會習慣的。一再重複愉快的經驗,愉快的感受也會逐漸降下來,可以說,我們都適應了。
這種「溜溜球效應」相信我們都經驗過,也只是證明腦必須不斷地要新的,要好的刺激。不光要多,還要有妥當的變化。然而,再怎麼變化,也總有疲乏的一天。我才說,要想透過外在的刺激,來達到永恆的快樂,是靠不住的。而透過種種方式去逃避無聊,逃避對快樂的疲乏,也只是白費力氣。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真原醫:21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
呼吸,為了療癒:全新的呼吸科學與醫學,透過清醒的呼吸,徹底轉化身心
療癒的飲食與斷食:新時代的個人營養學
最簡單、居家隨時做的結構調整運動:感恩身體的功課
好睡:新的睡眠科學與醫學
透過運動和療效姿勢結構調整(附贈DVD)
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21世紀最實用的身心轉化指南
轉捩點
必要的創傷
唯識:新的意識科學
豐盛
我:弄錯身分的個案
清醒地睡
無事生非:不同,甚至顛倒的生命與靈性觀
短路:心靈的科學
時間的陷阱 Trapped in Time
奇蹟
定
集體的失憶
落在地球
我是誰:找回快樂與自由的隨身練習
全部的你(增訂版)
神聖的你
頭腦的東西:一個真實的新科學
不合理的快樂:存在的喜悅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