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特別收錄10個情緒引導音頻QR Code)
每一段關係,都是反射自我的明鏡,也是自我救贖的出口。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關係心理學教練 吳姵瑩 全新療癒力作!
越親近的關係,越能喚醒你的焦慮,
每一段關係,都是反射自我的明鏡,也是自我救贖的出口。
★【特別收錄/10個情緒引導音頻】
在心煩意亂時,「聆聽」自己真正的心聲,
為各種情感、人際關係而生的焦慮,找到專屬你釋放的解答。
◆焦慮是一扇門,
讓我們可以檢視困住自己的心理陰影,
療癒傷痛,順利通過人生困境。
/
焦慮,是一種心理警訊,讓我們看見自己過往未癒的傷。
本書解析因感情、家庭、工作、自我成長而焦慮的本土實例,
實際透過音頻的心理練習,陪你和內在小孩對話,一一解開陳年心結,
重建內心的安全堡壘,告別長年來負面自我的內在聲音帶給你的壓力,
進而和各種人際關係所造成的糾結、問題坦然和解。
|擁抱內在小孩語錄|
◆
有很多孩子童年時就被迫當著大人。
遺失的童年,讓你的自我無法好好長出,
也讓你無法好好感受被愛。
◆
我們需要為自己打造理想父母,
在我們心中,永恆地陪伴自己。
◆
不會焦慮的人,他們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
也相信自己並非總需要一個人面對。
擁有後盾的支持感,
會讓自己更具備行動的勇氣,往前走。
◆
當我們感受自己擁有足夠的心靈存款後,
就會更輕易看到自己對別人的好,
看到他人對自己的好。
◆
當你有能力看見,
你就能夠提醒自己停下來,
更能夠提醒自己轉個方向。
本書特色
1.【從關係心理教練視角,引導走過人生必經的10 種焦慮難題】
◆走出關係焦慮:
從「親情焦慮」、「愛情焦慮」、「約會焦慮」、「情感焦慮」到「人際焦慮」,
為你煩惱的關係排毒,安慰因人際互動疲憊的心。
◆ 釋放情緒壓力:
從「權威焦慮」、「形象焦慮」、「競爭焦慮」、「拖延焦慮」到「死亡焦慮」,
引導你拆解內心深處的不安,重建「自我穩定度」的心理根基。
2.【心靈存款表】
回顧人生,寫下「愛的存款」(心靈收入)與「傷的存款」(心靈支出),
了解你的「心靈存款表」是豐盈還是虧損。檢視你的焦慮來自何處?
3.【修正內在聲音的3種心法】
用「書寫與視框移轉法」、「神明療癒法」、「擁抱內在小孩法」,
讓你從一次次的自我調節中,越來越淡定心安,有能力回應日後的焦慮。
4.【~吳姵瑩老師親錄~10個情緒引導音頻】
在任何你備感焦慮的時刻,無論是工作、情感、人際不順時,及時應援!
透過這10個冥想音頻,展開10場修復自我的練習。
不僅即時療癒受創的心。還能真正告別受創的過去,
未來面對各種關係,都能更加相信自己,無憂無懼。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擁抱推薦
全方位創作藝人 又仁
演員 吳可熙
插畫家 盈青
演員 姚愛寗
作家 許常德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資訊快速的現今,這本書對我來說像是個禮物,讓我們回歸到內在的同時,
也讓不同特質的你我,在面對各種關係上的焦慮時看見端倪,並找到平靜的方式。─全方位創作藝人 又仁
灼人的焦慮感很多時候都是來自於深埋在記憶或是淺意識深處裡的那些秘密,
身為演員的我可以藉由戲劇的力量抽絲剝繭我在人生裡的每一個當下,
進而獲得明瞭、洗滌與釋放。
這本書的許多內容與此方法不謀而合或是殊途同歸,
都是能更加了解自己並成功解開那灼人秘密的明燈良方。─演員 吳可熙
這本書是一本關於心理迷宮的出口指南,引導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焦慮的本質,進而理解、放下,甚至最後有幸能擁抱其焦慮。
認識自己是門至關重要,且需要終身進修的學問,學校沒有教過我們,也沒有教過我們的父母,好消息是,依憑著好的引導,只要我們願意多走幾步試試,遲早會看到出口的光。─插畫家 盈青
每個人都有傷痕,但是每個人的內在,也都有足以撫平傷痕的溫暖。閱讀完我十分相信這本書可以成為一位老師,在覺得自己不被愛時指引我們走過生命旅程的一段。─演員 姚愛寗
目錄
自序/看懂情緒傷口,就能療癒那疼痛
Chapter 1 焦慮,反映過去的心理陰影
焦慮,其實是為了保護你
與焦慮同在,安頓散亂的心
無止境的擔憂,來自「認同上癮症」
遺傳自父母身上的焦慮基因
為何有人總能保持淡定?
Chapter 2 化解內心的負面自我,從關係中成長
【親情焦慮】太親近會窒息,太疏遠又想念
|情緒引導音頻01|「設立情緒界限」練習:關照自我感受,卸下與己無關的責任
【愛情焦慮】他愛我,還是不愛我?
|情緒引導音頻02|「沐浴在愛中」練習:靜下來,就能感受到愛無所不在
【約會焦慮】是什麼讓「愛」無法成形?
|情緒引導音頻03|「破解詛咒」練習:破除自我批評,感到自在自信
【情感焦慮】總是憶起舊情人的焦慮感
|情緒引導音頻04|「好好道別」練習:清理情緒,把梗住的話說出來
【人際焦慮】我在團體中會不會被喜歡?
|情緒引導音頻05|「替自己發聲」練習:釋放情緒,找回力量
Chapter 3 釋放情緒壓力,遇見最好的自己
【權威焦慮】面對主管,總是不知所措
|情緒引導音頻06|「掙脫枷鎖」練習:擺脫無形壓力,讓心自由
【形象焦慮】我若不完美,就一無是處
|情緒引導音頻07|「直視他人」練習:卸下對不完美的憂慮,自在做自己
【競爭焦慮】若我不努力就輸了,失去立足之地
|情緒引導音頻08|「自我肯定」練習:回想溫暖的人事物,獲得正面能量
【拖延焦慮】明明有很多事要做,卻力不從心
|情緒引導音頻09|「正念呼吸」練習:回到當下,真正與自己同在
【死亡焦慮】有一天,你會不會離開我?
|情緒引導音頻10|「阿拉丁神毯」練習:悲傷失落時,尋回內心定錨
Chapter 4 修正內在聲音,成為自己永恆的守護者
與焦慮保持距離:「書寫與視框移轉法」
修正內在聲音:「神明療癒法」
成為自己的英雄:「擁抱內在小孩法」
試閱
焦慮,其實是為了保護你
〈焦慮的出現,是為了保護我們在遇到真正的危險前有所準備。〉
本書的內容共有三大階段,我將一步步引導你看懂自己的焦慮情緒,接著,反思、檢核你所遭遇的焦慮時刻和情境,並帶你找到合適的面對方法,最後,陪你一起練習因應焦慮的終極心法。
第一章,我們將從第一階段「為什麼人會焦慮?」談起,焦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將和你一起解析焦慮,帶你看懂焦慮的成因,以及對你造成的影響。
◆焦慮是種警報
首先,回想一下,你有遇過以下的狀況嗎?
隔天就要完成報告,但你卻腦中一片空白,或者一直找其他事情來做,就是無法面對現實?
明明你可能還不到生病的程度,但有時心中那股焦慮感發作起來,卻特別難受?像是如坐針氈的感覺,你無法遏止內心波濤洶湧的焦慮不安,在房間裡來回踱步,忍不住拿起手機,翻找著可以陪你講話的對象,或雙手握拳,讓指甲用力掐進掌心,你以為增加身體的疼痛感,可以降低內心像是千百隻螞蟻在鑽洞的恐懼,但卻發現一點用都沒有。或者你沒辦法停止手上的動作,不斷用手指繞頭髮,抓皺衣服又把它撫平,又或者你反覆按著電視遙控器,最終卻發現沒有什麼節目好看時,想把遙控器摔向牆壁。
也許你會讓嘴巴閒不下來,一口接著一口不停咀嚼食物,即使你知道高熱量會破壞瘦身計畫產生罪惡感,但至少咀嚼讓你有事做,可以從焦慮中分心;或者你需要不斷講話,無法忍受嘴巴闔上時周遭安靜沉悶的氛圍。當然你也可能開始滑起手機,打開一個個社交媒體,寄望能找些跟人互動的感覺,可以舒緩心中那股悶到不行的怨氣。你的手在手機螢幕滑上滑下,想要假裝自己在關心別人的生活,心裡卻深深地感覺厭煩,為什麼他人的生活總是多采多姿?一下子時間過去了,玩累之後,你又開始感覺焦躁不安,似乎應該去做點正事、不再浪費時間,但停下手機後的焦躁感,又讓你難以忍受地繼續打開手機。
如果你經歷過一個人莫名的焦慮感,相信你對上面的描述並不陌生。焦慮有時候最令人煩惱的,是你容易覺得「時間不知道都耗費在哪裡」,因為焦慮感會佔據我們的認知空間,而擠壓人正常思考的能力,因而你會覺得很難集中注意力做事。而焦慮其實也是一種身心分離的狀態,常顯現出的行為是「你人在這裡,但心不在這裡」,你的思緒可能飄到遙遠的未來,也可能受困在過往的經驗裡,讓身心無法和諧共處、同在當下。
但是,親愛的,我想告訴你:焦慮的引發,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人只要對外在壓力感到擔心、害怕,焦慮的情緒就會自然流露。它的出現,是為了保護我們在真正遇到危險前有所準備。當考試在即,焦慮就會拉起警報,督促我們開始做準備。
所以,焦慮的出現,原先是為了用來保護你的情緒,可是怎麼反而困住了你呢?
◆遠離情緒的毒害
其實,「持續不斷的焦慮」便會形成「有毒的焦慮」,而這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極度焦慮」,讓你只要碰到新的情況、變化,或是遭遇不幸事件,就會像縮頭烏龜躲進殼裡;另一種則是「長期焦慮」,讓你每天面對一點點挑戰都會嚇得方寸大亂、毫無頭緒。或者明明身處平靜的生活中,你總是擁有無止盡的憂慮和煩惱,讓自己一刻不得閒。
接著,我們再更深入想想,究竟是什麼讓你這麼焦慮?
所有的事情都是從腦子想出來的,因此你要先好好觀察自己的思想。
若你不曾靜下來檢視自己的念頭,那麼現在,請你稍微想一想,你大部分時間都在想些什麼?腦袋都繞著什麼事轉?這就是有毒焦慮的關鍵所在,因為你腦袋裡的思緒「用錯誤的方式詮釋現實」。例如:你可能經常認為自己有義務擔起整個部門的績效,忽略團隊裡每個人都有份,而過度擔負責任;或者你經常覺得自己過得不好,而對生活有很多煩惱,拼命努力賺錢,但又一直覺得不夠、不滿足,結果因為一直達不到想要的標準,而更覺得自己過得不好。在有毒的焦慮中,我們為了掩蓋焦慮的痛苦感受,或那股空洞又空虛的迷茫感,可能暴飲暴食或瘋狂埋首工作,而出現另一種癮頭;或者出現愛鑽牛角尖、猶豫不決、喃喃自語、眼神空洞呆滯的情況,甚至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等。英國知名牧師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曾說:「焦慮無法透支明日的擔憂,只能消滅今日的力量。」所以,你必須學會不再讓不真實的事物毒害你,學會讓腦袋遠離情緒的毒害。
◆如何判斷身心是否已「超負荷」?
相信閱讀到這裡,你一定會納悶,那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焦慮」成為保護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傷害呢?這些因焦慮所產生的行為,可能正悄悄地偷走你的時間與人生,但又為什麼這些令人困擾的行為得以被保存下來?你要先清楚知道,生命中所有被保存下來的行為,往往有其存在必要性,也就是說,它是有功能的。我們先一起來看懂它的功能。
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曾提出「容納之窗」的概念,也就是 Window of Tolerance,這是指一個人面對壓力時,身心可承受的範圍。在此視窗的範圍中,人的身心可以容納適度的壓力,能夠放鬆自在、專心致力並擁有理智,有能力感受正負向情緒,且不會影響與他人溝通和解決問題。可是,當壓力超出負荷、使一個人的身心處於「過度激發」的狀態時,他就容易出現戰鬥、攻擊,或者趕快逃跑的反應;當壓力過小、使一個人的身心處於「過低激發」的狀態時,他就容易出現無力、憂鬱、麻木、癱瘓的反應,而表現出僵在原地、腦中一片空白的模樣。個人「容納之窗」的壓力承載範圍,則是處於「過度激發」與「過低激發」這兩種狀態之間。
然而,每個人的容納之窗大小都不一樣,當人受創時,則會使容納之窗變窄。
若一個人的身心常常重複擺盪在過度激發與過低激發的狀態時,就會使身心不斷受創,而導致承載壓力的容納之窗變得越來越窄的惡性循環。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某些場合你突然語無論次,但離開那個場合後,你再次回想時,就開始自責,為什麼自己剛才講話毫無邏輯,明明已經準備了很久?或者,有時候你會因為一件小事,跟別人起衝突,克制不住地罵人或摔東西,但冷靜下來後仔細想想,似乎事情也沒有這麼嚴重,自己顯然過度反應了。
其實前者語無倫次的表現,就是身心處於「過低激發」的狀態,你突然感到腦中一片空白,像是被凍僵一般,使得自己原本的能力或反應都無法好好展現;後者表現則是身心處於「過度激發」的戰鬥反應,因此使你突然怒不可遏,忍不住心中那股氣。當焦慮發作時,就會激發出我們戰鬥、逃跑或僵住系統(Fight、Flight、Freeze system)的錯誤警訊,並且通常在十分鐘內,這些反應的強度就會到達巔峰。
如果某人焦慮發作時,他可能會出現僵住或魂不守舍的樣子,又或者表現出極度恐慌或發狂的模樣,而他還可能會害怕自己心臟病發作,或出現其他身體病症,因為這時的自己對於生理徵狀的感受是非常強烈的。
那問題來了,你覺得一個人身上為什麼會持續地需要這套戰鬥、逃跑與僵住系統?如果這套系統是用來保護自己的,那究竟又保護了什麼呢?
人們會持續出現的這些行為,往往是出自於對環境的反應。也就是長期處於危險情境時,一個人需要具備這套戰鬥、逃跑與僵住的系統,才有可能存活。在面對生死存亡之戰時,人們需要有敏銳的警覺和反應,趕緊逃走,才能保住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可能需要戰鬥去先發制人,避免自己被欺負得更慘;或可能需要讓自己防堵外界的聲音而腦中一片空白,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不會往心裡去。為了讓不好的事不會被自己記憶下來,產生身心分離的現象。所以簡單來說,這些反應都是一種生存反應,很可能是因為長期環境的不友善,導致你的焦慮情緒和行為不斷被強化而發生。
可是,這一切只能怪罪於外界的環境嗎?我們又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你所相信的,不一定就是真實
有時候,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真是環境問題,那你是否有辦法離開環境,或減少與高壓環境接觸的機會然而有時候是,你早就遠離原初讓你受創的環境,但你卻依舊不斷重回到戰鬥、逃跑與凍僵的系統裡,而讓你重複創造類似的環境,使得你持續在不斷縮小的容納之窗中,感到強烈的焦慮不安。
想像一下,如果你習慣戰鬥反應了,那你就容易覺得別人講話都別有用意,因此當今天你提早到公司時,同事問了句:「今天比較早喔!」你可能下意識地認為別人在批評你,而回應對方說:「你是覺得我每天都很晚進辦公室嗎?」「你自己又多早了?」但對方可能只是想跟你打開話題、打聲招呼,卻被你帶有攻擊性的回應給激怒。這時,你就為自己製造了更容易焦慮的環境,周而復始下,你的容納之窗自然會越來越小了。
其實,在心理諮商的領域裡,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問題解決的專家,因此你一定具備足夠多的知識與能力面對問題,只是當你太常擺盪到容納之窗外時,在不斷過度激發或過低激發的情況下,就會壓縮了你的認知空間,使得你無法如常地好好表達、好好做事。
心理學家葛莉亞.蘇羅(Giulia Suro)認為,焦慮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人們的「認知扭曲」,也就是我們受到社會環境或教育影響,而不自覺培養出的某些想法,將主導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並不斷製造與累積焦慮。「扭曲的認知是大腦的謊言,就像通過濾鏡看世界一樣,總是增強我們的疑慮或恐懼。」就如同剛剛談到的「提早到公司」的例子,如果你認知扭曲地認為「所有人都是不友善的」,在內心製造並累積焦慮,這長期下來的思維,就會形成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但你以為的,卻不一定是真實的世界,而僅僅是你一個人所相信的世界。
當你可以理解自己的容納之窗,看見自己思維的方式,以及看見反覆出現的情緒與行為模式,就能逐步幫助自己管理好焦慮。
在後面的章節裡,我將帶著你逐步瞭解與偵測自己的思維,再來調整思維與行為,最終幫助你達到身心合一,體驗內在真正的和諧與平靜。當然,想做到這點,有另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讓自己撫平受傷的感受,讓過往的受傷經驗不再被輕易激發,使得自己再次陷入戰鬥、逃跑與凍僵的狀態,如此你才能破除焦慮的循環,讓自己處於安全與安適的狀態。◆走不出情傷的心理特質二:逃避親密關係
具有這特質的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活在過去型:
心思經常不在現在,往往停留在「過去」,但即使回到過去,也沒有好好對待身邊的人。簡單來說,他們不願好好待在眼前真實上演的人生中,即使現在有伴侶,也經常嫌東嫌西,拿他跟前任比較,而這樣的心態其實是一種逃避現實,因為現實中有太多挑戰,包括關係經營與維繫的挑戰,因此心思停留在過去很方便,可以貶低一下身旁的人,還可以陶醉於前任的美好,但當最後現任決定退出,心想他應該會去找前任時,他卻因為現任成為前任,前任成為前前任,而開始再次懷念「前任」,進入鬼打牆的無限循環。
◇第二種,銅牆鐵壁型:
其實這類人不太有朋友,也不容易跟人建立關係,每次有人靠近就會處處防範,其背後的心理狀態可能有:
1.經常覺得跟人相處很累、很麻煩,每個人期待要求不同,要迎合,很辛苦,乾脆不要來往來得省事,如果你有這樣的情形,很可能生長自家中一直有個「不滿足」的家人,深信人的慾望無底線,根本滿足不了。
2.認為關係就是責任,責任就是痛苦,因此你在進入關係時異常謹慎,也可能因為不想承擔責任,而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3.因為失去過而感覺痛苦,不想再與人親近,避免再有過去痛苦的經驗,而內心深信關係到最後總會失去,也不會積極維繫關係。
4.不知道怎麼交朋友,或者在人際互動有太多挫敗經驗,包括被排擠、被霸凌過,或曾經被說是怪人等經驗,都讓你在人際互動中充滿隔閡感。
這四個是銅牆鐵壁型的人可能有的心理狀態,要嘛逃避關係,要嘛一旦進入關係,就有種宿命感,而且要三生三世不放手,來生還要繼續當夫妻的執著和認定,這其實是他們開放自己的內心,讓別人進入的比例太低,而導致「請神容易送神難」的情形,一直到關係結束後還是念念不忘。
你會發現,這些描述也很符合我們前面提到「心靈存款破洞的人」的狀態,也就是自我價值的不穩定。這些狀態的人,容易在關係中產生焦慮,在一起也焦慮、不在一起也焦慮,擁有也焦慮、失去也焦慮,沒有一刻得到安寧。而往往,難以忘懷舊愛又感到焦慮者,通常是自己現在也過得很不滿意,在舊愛出現之前的生活也過得不順心如意,因此特別懷念那一段時間的美好。親愛的,離開的他,是在提醒你將自己愛回來,提醒你不用害怕去面對孤單的自己,這段美好之所以刻骨銘心,是你們邂逅在你人生低落或脆弱的時刻,而對方正扮演重要的角色,去喚醒你對自己的關注。也就是:「你不夠愛自己,在自己所做的任何事裡,你看不見自己的好,而他看見了」;「你懷疑你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與未來徬徨無助,他是那穩定你心靈的錨,讓你感覺安心」;「你失去動力對自己失望,在生活裡感覺挫敗又碰壁,他是那激勵你向前的火把,燃起你的鬥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
關係界限:解決人際、愛情、父母的情感糾結症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特別收錄10個情緒引導音頻QR Code)
愛無能:為什麼我們想愛,卻無法好好愛?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