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9 395
    500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心理學心理學總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詹姆斯.齊姆林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唐澄暐
  • 出版社: 鷹出版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3/09/27

出版情報

當比較被濫用……

2025/09/05 有一段時間,娛樂新聞熱衷於製作表格,逐項比對兩位女星的年齡、身高、胸圍,甚至感情史,最後再宣布其中一人勝出。這樣的比較看似熱鬧,實則荒謬──兩個生命軌跡完全不同的人,被硬生生放上擂台,只憑幾個能滿足偷窺欲的項目來定輸贏。輸贏對觀眾來說並不重要,因為真正的目的是炒作話題和娛樂,卻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生活中,這樣的比較比比皆是,卻總讓人不自在。《這樣比太扯!讓你看穿荒謬比較的思考武器》一書作者安德魯・布魯克斯提醒我們:隱喻深植於語言之中。若能善用,隱喻能賦予文字層次與意義;然而,一旦被濫用,它就淪為誤導與操弄的工具。比較原是一種有用的方法:透過隱喻,我們能更立體地理解事物;透過模範,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透過標準,能感知並抓住事物的核心。但當比較本身偏差時,就只會剩空洞的排名與受傷的社會。 那麼,什麼時候比較才真正成立?兩個性質迥異的事物如何放在同一基準下衡量?一顆蘋果與一條魚如何比較?而我們習慣接受的標準又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往往被忽視,卻正是作者要我們重新思考的。 書中,布魯克斯將主題分為三大部分:人的比較、地的比較與歷史的比較。他細緻地揭示了這些領域中,常被濫用的比較方式與背後隱藏的問題。 在人際層面,他先從家庭談起。許多父母習慣把孩子互相比較,明知會傷害孩子自尊,卻依然難以避免。接著,他延伸到運動圈與政治圈,分析名人排行榜如何以幾顆星來簡化爭議,將粗糙的判斷描繪成「大眾共識」。這種看似客觀的排名,不僅可能損害公眾人物的心理健康,也掩蓋了他們成就背後的複雜社會脈絡。 第二部是作者的專長──地理學視角下的比較。他帶領讀者走訪莫三比克、獅子山、里斯本、英國與南非等地,揭露當前流行的「比較地方」做法,例如將不同的大學、醫院、城市甚至國家互相比對。這些比較看似中立,卻常常孤立地分析某個地點,而未能呈現其背後更完整的社會與歷史網絡。正因如此,作者強調:拆解比較最重要的方法,是回歸更全面的社會脈絡思考,不能抽離脈絡、以偏概全,更不能讓片面的數據取代整體的真實。 至於「歷史的比較」,書中同樣提出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布魯克斯提醒我們,在充斥任意比較的世界裡,黑的可以被說成白的,數據與語言隨時可能被操弄。面對政治人物與媒體話語,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學會拆解其中的隱喻與比較,才能看穿背後的動機。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每天都在接受「比較」──排名、榜單、評比,但唯有回到脈絡思考,我們才能看穿那些表面華麗實則荒謬的比較,拒絕被話術牽著走。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拆解比較」的工具書,更是一份思考訓練。它邀請我們重新檢視日常所見的各種比較,學會追問標準是否合理,並將眼光放回完整的脈絡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理解比較背後隱藏的權力與意圖。讀完後,你不僅會更清楚:不是所有的比較都值得相信,也不是所有的排名都能反映真實;更會發現理解語言的力量,是打造更好社會的重要一步。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人為什麼總是判斷失誤?

 

看穿選舉、商業、科學等領域的心智偏誤,

你會被別人誤導,也會被自己誤導。

無論是數字或言語,只要加一點或減一點,就會徹底改變結果。

 

在我們的偏見即將讓我們做出錯誤決定之前,

我們都需要懂得分辨語言和數字的細微差異,和把戲

 

一家速食連鎖店曾經為了與麥當勞1/4磅重的漢堡一較高下,推出1/3磅重的漢堡,最後卻因消費者認為1/3磅小於1/4磅 (因為3小於4) 而以失敗收場。此外,一連串玩「龍與地下城」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引起家長和媒體的恐慌,認為D&D導致青少年自殺——而事實上,青少年D&D玩家自殺的比例遠低於全國青少年自殺的平均數。

 

《誤判的總和》一書廣泛研究人類活動中的各種認知偏誤,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分數的形式存在,透過人們不擅長分數來改變基數 (分母) 或個別案例 (分子) ,人的認知很容易被誤導而犯下許多錯誤。舉例來說,你想過以下問題嗎?


•為什麼兩位政治人物都使用了正確的數據,卻提出立場完全相反的主張?
•死於空難的風險遠低於死於車禍,人們為何依然覺得開車比坐飛機安全?
•在美國,少數族裔被警察殺死的機率較高,但這等於種族歧視嗎?  
•《聖經密碼》能幫我們一探未來?其實《白鯨記》也可以!  
•讀心術者如何利用人們對機率的錯覺猜中人們的心思?
•有人一生中被閃電打到兩次,其實並不稀奇?

這些問題乍看直截了當,其實每一個都以分數形式存在,並為我們的心智設下陷阱。然而,我們是如何以及為何不斷落入這些陷阱的?

本書作者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認為,人類大腦常犯下的許多錯誤可歸結為對分數的誤解。我們看到大量本質上為分數形式的統計數據,如百分比、機率、頻率和比例時,往往傾向於誤解其意義;也因此,心懷不軌的人會透過選擇性地呈現數據或扭曲信息來操縱我們;也有些時候,馬虎的溝通者會無意中忽略關鍵訊息而誤導我們;更多時候,我們會自欺欺人,犯了錯只能怪自己。然而現代生活不太可能不遇到或不運用這些概念,因此熟悉分數形式的問題,並探討分數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如何理解或誤解分數,對我們來說就很重要了!

本書結合認知心理學的關鍵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範例,幫助讀者發現從政治到刑事司法系統、從戰爭到科學、從商業戰略到新時代宗教、在到自然世界,總是在日常訊息中潛伏著的種種偏誤。作者舉出各個領域中可能存在的混淆形式或錯誤描述,讓我們能看穿在政治人物、警察、廣告商、科學家的主張中潛藏的分數和偏誤類型,如:可得性捷思、確認偏誤、專挑好資料、首位效應、檢察官謬誤、倖存者偏誤、從眾偏誤、機會效應、人擇原理等等……。

儘管違反直覺,齊姆林還探討了這些缺陷能使我們受益的原因,強調個人錯誤可能有利於集體解決問題,也讓我們一窺演化的力量。

 

名人推薦

洪裕宏 ◎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所榮譽教授

彭甫堅 ◎數學咖啡館社團創辦人、臺中市立中港高級中學教師

賴以威 ◎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謝伯讓 ◎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家

 

各界讚揚

 

「在這部精彩的著作中,齊姆林帶領讀者進入某種因數盲而導致的人類推理經典錯誤的偵探故事中。從糟糕的社會政策到流行病,再到恐怖主義,他展示了人類的決策如何經常出錯。不過,我喜歡這本書不是因為它讓我們瞭解我們都會犯錯,還告訴我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以相當有見地且具可讀性的方式介紹了人類思維的複雜演化。若你喜歡康納曼的《快思慢想》,你也會喜歡這本書。

——李•麥金太爾,《如何與科學否認者交談》的作者

 

齊姆林以分數的簡單概念,富洞察力地探討了從認知心理學到新時代信仰、再到政治誤解的各種各樣問題。思慮周全、範圍廣泛。

——約翰•艾倫•保羅斯(John Allen Paulos),《數學家讀報》和《數學家》作者

 

在本書中,齊姆林提供了有趣和具啟發性的視角,看我們是如何誤解並扭曲構成我們傳統智慧基礎的數字和數據。

——大衛•茨威格,《隱形:無情自我推銷時代匿名工作的力量》的作者

 

齊姆林介紹了人類認知在處理數字、機率、風險和評估證據時的各種失敗方式。他以清晰的文字闡明了政治家如何利用我們的認知缺陷、數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誤導我們,以及這些如何作用在種族化刑事司法、戰爭販子和公眾的科學信仰等重要社會議題上。—— 凱林•歐康諾(Cailin O'Connor),《錯誤信息時代:錯誤信念如何傳播》一書的作者

 

數字在齊姆林手中變得不再抽象。我在這本書的每一頁中都學到了令人著迷和啟發性的東西——關於政治、社會政策、經濟、文化選擇、刑事司法等等。

——盧貝特,《審訊民族志:證據為何重要》的作者

 

這是一本需要仔細閱讀、然後放在辦公桌上的書。至少在我們的偏見即將讓我們做出錯誤決定或愚蠢投票之前,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幫助。

——福布斯

 

這本書很容易閱讀,有有趣的例子,並且不需要數學。這本書應該是所有人的必讀書目。――Choice

 

 

作者

作者∣ 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Thomas W. Tillack實驗病理學教授。著有《科學是什麼以及如何運作》(2019)一書的作者。

 

譯者

譯者∣唐澄暐

 

政治大學新聞系、台南藝術大學紀錄所畢業。曾任《台灣立報》國際版版主及編譯。喜愛怪獸及幻想作品,目前同時從事翻譯及怪獸小說寫作。譯有《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五十億年的孤寂》、《地球之後》、《數字公民:如何打造你的識數世界觀,輕鬆成為現代公民!》、《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等書。

 

目錄

【目次】

 

致謝

前言

 

第一部

錯誤感知的問題

 

第1章  分數問題

第2章  我們的心智如何將世界分數化

第3章  確認偏誤

    我們的心智如何根據既有信念來評估證據

第4章  偏誤頂上再添花

    專挑好資料

 

第二部

不同場合的分數問題

 

第5章  刑事司法系統

第6章  邁向戰爭

第7章  靜態中的模式

第8章  替代醫療與新時代信仰

第9章  自然世界中的設計現象

第10章 硬科學

 

第三部

我們能否逆轉錯誤感知,

且我們有必要嘗試嗎?

 

第11章 錯誤感知機率如何帶來好處

第12章 我們能否解決人類感知與推理的問題,

     且我們有必要試嗎?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試閱

第三章 確認偏誤

我們的心智如何根據既有信念來評估證據

 

死刑是意見兩極的政治議題。因為人犯了罪而把那人殺掉,有著長久深遠的歷史。在至今仍行使的一套最古老的法制系統──英國法的脈絡中,處決一度極為普遍。1800年代的人會因為超過兩百種不同的犯行而遭處決,包括擅闖他人土地時穿著偽裝,或有強力證據顯示孩童有犯意(你沒讀錯,不是孩童有犯意,而是孩童犯意)這類雞毛蒜皮小事。自從那高峰過後,能處決人的犯行就日漸減少。當前除了美國以外,沒有哪個工業化國家會處決囚犯;該國五十州裡有二十七州有死刑法律。從全世界來看,一百九十五個國家中有五十六個有死罪並實際執行死刑。

 

關於死刑的爭論,一般包括能否嚇阻犯罪的問題。換言之,死刑能否降低適用死刑的犯行之犯罪率?想一想你目前對這議題的看法。相關資料很複雜。

 

就美國死刑來說,克隆諾(Kroner)和菲力普(Phillips)的研究,比對了其中十四州在採用死刑前後一年之間謀殺率是否有差異。十四州當中,有十一州的謀殺率在採用死刑後降低。因此,該研究支持死刑的嚇阻效應。由帕瑪(Palmer)和克蘭達爾(Crandall)進行的另一個研究,則比對了十對有著不同死刑法律的相鄰州。而在十對相鄰州中,有八對出現死刑州謀殺率較高的情況。這個研究反駁了死刑的嚇阻效應。考量這些研究結果後,你現在怎麼看?這些資料如何影響你對於「死刑是否有嚇阻力」的信念,又為何影響了你?花點時間來想想吧。

 

這個練習源自於1970年代晚期在史丹佛大學進行的一個心理實驗。該研究是對兩組研究生進行,而在幾周前就已根據課堂上針對既有信念的問卷,將這兩組人識別出來。第一組人支持死刑,並覺得死刑有嚇阻作用;第二組人則持相反看法。來自這兩組的一些受試者,混同研究人員一起圍著大桌子坐下,執行實驗的人不知道哪個受試者屬於哪組。每位受試者都被告知,他們會拿到兩張隨機選出的索引卡,標示著二十項有關死刑嚇阻效果的研究。卡上會顯示其中一項研究的結果。受試者被指示要讀第一份研究,以此評估他們的想法是否被改變,以及如果有的話是如何造成的;接著再讀第二份研究,再次評估想法是否被改變,若有的話又是如何造成(受試者在計分量表上替自己的信念評分)。

 

但其實所有受試者閱讀的是同樣兩份研究的描述,而這兩份研究皆為虛構,但刻意寫成具有「會在司法判決引用的當前文獻中找到的那種研究之特徵」。實驗結果是,兩組人馬在閱讀了索引卡之後,都增進了對自己最初立場的信念。換言之,以完全一樣的方式呈現出同樣資訊,可同時強化大相逕庭的兩種對立看法。重要的是,這不是研究的內在性質(亦即某一份比另一份嚴謹)所造成的,因為當研究者把虛構研究的研究結果互調之後,還是會出現一樣的效應。這也不是受試者閱讀研究的順序所致;研究者也控制了這部分。

 

同一份資料怎麼有辦法同時支持相反互斥的看法?受試者對閱讀過的研究寫下評估,而他們的回應揭露了一個清楚的效應,那就是:每一組人馬都把支持自己先入為主看法的研究評分為高品質,而把反對的研究評為低品質。此外,這還不只是陳述偏好的問題而已。受試者給出了非常具體的理由,說明他們為何偏好某些研究勝過其他研究,也評論了實驗設計、研究時間長度、接受比對團體的隨機化,以及自變項的數量。這些都是研究中應考量的適當科學問題;然而,它卻提出一個疑難問題。受試者並沒有把研究的優缺點認定為研究本身造成的結果,而是當成研究結論是否合乎受試者既有信念造成的差異。

 

我們正在描述的效應有別於前兩章提出的效應。在這種情況下,人人接觸的是一樣的資料,但卻會根據接觸資訊前的想法而以不同的方式評估。這種下意識的程序稱作「確認偏誤」,被描述為「以偏袒既有信念、期望或手上某個假說的方式,來尋求或詮釋證據」。人們面對遇到的證據時,並不是客觀的觀察者;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反而受到我們早已相信的東西所影響。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並不是「眼見為憑」,而是「眼見所信」。

 

如果你覺得你的看法受到現有證據的強力支持,而反對的證據沒有,那麼你最好重新思考。情況或許真是如此,但不管真實情況是否如此,你可能都會這麼覺得。那些反對你看法的人,可能也一樣深信既有證據證明他們的看法沒錯,而你的沒有。

 

儘管「確認偏誤」這個詞要到1960年代才由瓦森(Peter Cathcart Wason)發明,但人們早就發覺到人有確認偏誤的傾向。早在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西元前431~404年)時,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就寫道:「人有種習慣,就是把渴望的事物寄託於粗率的希望上,並使用獨斷的理由來把不想要的事物推到一邊。」二千二百年後,我們身上還是有這個傾向,就如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談起在森林中尋找特定某類植物時所言:「我們在擁有某個想法並開始相信這想法以前,是沒辦法看到任何事物的――而那之後,我們就很難再看見其他事物了。」

 

確認偏誤的正式實驗研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開始。尼克森(Raymond S. Nickerson)於1998年對這主題寫下一份傑出而詳盡的評論,雖然在那之後人們於確認偏誤的認識一直都有所進展,但沒有人比他更能刻劃該問題的深度和廣度。[8] 確認偏誤的一個特點是:在人心中,支持某信念之證據的分量,會高過反駁某信念的證據分量――人並不會公平地權衡所有證據。用尼克森的話來說,就是「一旦某人對某議題採取了一個立場,他的首要目標就變成替該立場辯護,或者為該立場賦予正當理由。也就是說,不論一個人在採取立場之前對待證據有多公正無私,在採取立場之後,便會變得十分偏頗。」比這更極端的是,當人遇到反對其信念的證據時,人可能不只會忽視該證據,甚至有可能會用該證據來增強他們對於「該證據駁斥的事物」的信念。

 

舉凡注意美國激烈政爭辯論的人,都免不了看見確認偏誤即時在眼前開展。梅西耶(Hugo Mercier)和斯珀伯(Dan Sperber)特別指出,人不是只會對任何碰巧出現在腦中的想法尋求肯定而已。他們也很擅長替違反自身既有信念的想法尋找否定證據。出於這個理由,梅西耶和斯珀伯偏好使用「我方偏誤」(myside bias)一詞,而它似乎很適合當今世界。你可以在同一晚花上一小時,看看政治傾向不同的新聞(在美國,可能是福斯新聞[Fox News]、CNN和MSNBC)。你一定很難相信這些新聞是在報導同一起事件。任何國家都能觀察到這種關於不同資訊來源的現象。用尼克森的話來說,

 

許多人已經寫過這種偏誤,而且這種偏誤看來夠強大也無所不在,以至於人們會去想說,能不能光憑這種偏誤來說明大部分發生在個人、團體和國家之間的爭論、爭吵和誤會。[12]

 

人們可能會有更憤世嫉俗的看法,認為有些新聞出處是刻意偏誤,是幕後有特定意圖的操縱者的宣傳工具。當然,情況有可能確實如此。然而,因為有確認偏誤的存在,所以在解釋意見的差異時,情況也未必就是如此。當然,這些選項並非互斥的;兩種因素都有可能正在運作。

 

確認偏誤是無心之過,對於自利一無所知

 

對人類行為和思考的分析揭露了各式各樣的偏誤。我們的一般對話,常包含許多對於種族、宗教、年齡、性別、族群和性偏好(以及其他多種)偏誤的擔心。偏見和歧視這類用詞,常用來指涉這類偏誤。然而,確認偏誤的本質打從根本就不一樣。確認偏誤並非一種信念。確認偏誤是種程序,我們藉著這種程序來強化我們的信念――任何信念都行,而不去管那信念的源由或正確性。

 

我們最初的信念來自幾個不同源頭(我們觀察到的事物、我們閱讀的內容、別人跟我們說的事、我們夢到的事物、我們推理的事物、直覺以及心念一動)。我們活著就會有持續不斷的經驗,而它們有可能會符合我們的信念(也可能不會)。人可能會以為人類會根據持續不斷的經驗來調整自己的信念,但有了確認偏誤,我們反而會根據我們的信念來調整我們的經驗。因此,不論信念的起源為何,確認偏誤幾乎是所有信念能夠維持下去的關鍵。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25518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共和國書籍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0 出貨 參考庫存量:2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