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恐懼的哲學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9 300
    380

出版情報

看見被遺忘的內心

2025/06/06 當初審書時看了第一章,就被作者誠實的自我揭露所打動。她發現丈夫外遇後,明快果決地選擇離婚,但在那之後,腦子裡卻塞滿了各種問題,像是:變成單親媽媽的我能養活自己和女兒嗎?我們是不是要搬家?我有能力幫助女兒度過這段可怕的時期嗎? 身為專業的臨床心理學家,離婚後過了五年,她仍走不出對於孤獨的恐懼。她赤裸裸地坦承,「我以為我了解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我以為我知道如何從創傷中走出來。然而,恰好相反,成人生活中最低谷的時刻,讓我知道自己錯過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這段經歷讓她意識到,傳統的談話療法有可能會反覆觸發大腦的恐懼中樞,讓前來求助的人受到二次傷害。於是她花了許多年研究自我挫敗模式與大腦活動之間的關係,運用最新的大腦科學,開創了「塑造勇敢大腦」六步驟: STEP 1:講述你的故事 STEP 2:找出你的地雷 STEP 3:描述自我破壞的模式 STEP 4:想像最壞的情境 STEP 5:塑造勇敢的大腦 STEP 6:走出恐懼的牢籠 近來我在工作上跟同事發生了衝突,正在煩惱怎麼進一步溝通時,這本書的第三章「你害怕起衝突嗎?」竟成了我的救命稻草。 第一步,用寫日記的方式講述我的故事,釐清內在有哪些情緒。第二步,找出我的地雷,當我感覺到不被信任,就會引發內在的憤怒、委屈和不安。第三步,我的自我破壞模式,是不斷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把大部分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我也發現自己很害怕衝突,以為在職場上只要迴避正面衝突,不表達真正的情緒,問題就可以解決。但就像作者說的,為了避免衝突,我們會壓抑憤怒或討好他人,結果怒氣反而會用隱晦的方式釋放出來,惹得別人不舒服、不開心。或者我們會因為自己的感受而責怪對方,忽略自己在衝突中扮演的角色。長久累積的負面情緒,使我變成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我和同事在一次對話中擦槍走火,積壓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 冷靜下來後,我鼓起勇氣向同事說出真正的感受,並討論日後相處上彼此會更自在的界限。原來衝突並不如想像中的可怕,只要好好面對,就有改變的可能。 我每週固定上一次瑜伽課,藉此轉換頻率,暫時從工作的壓力中抽離,但是,坦白說,到了瑜伽課最後的環節「大休息」,有時還是很難專注於當下,一直想著工作的未盡事宜。這次花了15分鐘做了第三章的「專注冥想練習」,做完之後,我的呼吸變得和緩了,身體不再那麼緊繃,腳步也放慢下來。 我發現即使有許多獨處的時間,也不見得能深刻地自我覺察,往往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事物,卻很少聆聽內在真正的需求。這本書,幫助我看到了很重要、卻常常被遺忘的――我的內心。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身處史上最安全時代,為何恐懼感更無孔不入?

 

英國《衛報》強力推薦

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對抗巨大而無形威脅自由之作

                                                         

我們的恐懼,是奢侈的副產品——

 

「我們應當懼怕恐懼,它損害我們生命中太多真正重要的事物了。

監視器。機場安檢。鐵柵窗戶。我們每天都看得到社會中各種表現出恐懼的具體形式,新聞報導中最新的家庭危險或提高的恐怖威脅級別,不斷激起我們「厄運即將到來」的感覺……

 

超越社會恐懼、看清楚真實風險、樂觀相信未來的希望之書

恐懼是種強大的情感。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先從神經生物學出發,分析恐懼如何支配我們「戰或逃」的本能,而後探討恐懼在娛樂形式中的矛盾性,如恐怖電影、極限運動。接著研究恐懼文化、大眾媒體的渲染,如何高度侵蝕人際間的信任而形成「風險社會」。最後再轉向政治和社會領域,提出恐懼在馬基維利和霍布斯哲學、恐怖主義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一步一步深入思考:

 

① 為何我們既追求刺激又迴避恐懼?

② 恐懼文化來自本能還是政治媒體?

③ 焦慮與恐懼的相似相異之處為何?

④ 風險意識是一種流行或真實需要?

 

令人懼怕的事物始終都在,它提醒了我們生活的意義。但本書最後叩問:當恐懼持續不斷、成了操弄手段與社會氛圍,侵害了身而為人最重要的自由,我們能否從中逃脫出來,又如何以希望取代恐懼——

 

在混亂世代藉哲學思考日常,重新對焦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挪威當代知名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擅長以輕鬆淺白的語言,透過哲學持續不斷研究現今社會的日常議題,譬如無聊、孤獨、謊言、恐懼、自由、邪惡等,挖掘人性中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面,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也讓我們在資訊嘈雜的現世,學會用理性探求本質,重新檢視各個普世共通的心理情狀,從而構築出適合自己的思維,堅韌心智、活得更加自在。

 

本書特色

 

●跨領域分析結合哲學論述,全面釐清恐懼此一情感從何而來,並以流行文化下的電影、戲劇、文學為例,探討恐懼所引起的各種具體形貌。

●深入批判當今恐懼文化,關於其造就的矛盾性、政治手段和社會現象,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

●予以讀者重新審視自我處境的思考根基,進而活得更加自由、富安全感、懷抱希望。

 

名人推薦

「不久之前,人們生活在一種真實的恐懼中,害怕隨時可能爆發的核浩劫會結束地球上的生命。如今我們害怕全球變暖。還有金融崩潰。哦,是的,還有恐怖主義。然後還有流感大流行,更不用說食物中致癌化學物質、街頭犯罪和戀童癖教師的問題。在英國,我們對彼此的害怕甚至達到了每十四人就擁有一台閉路監視器。但諷刺的是,我們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安全、更健康。根據挪威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的說法:『我們的恐懼是奢侈的副產品。』大眾媒體、壓力團體和保姆國家都有罪,它們挑起了當前的偏執氣氛。恐懼是一種強大的情感。它可以拯救生命。但它也『剝奪了我們的自由』,且破壞了那至關重要的社會膠著劑——信任。史文德森同意羅素曾經說過的:『征服恐懼是智慧的開端。』在這本簡短卻廣泛,並且有洞察力的書中,他令人信服地主張我們需要用希望和信任的文化來取代風險社會。」
——《衛報》(The Guardian)

「這是一場令人愉快、寫得很好且引人入勝的哲學治療之旅,強調了在背景的恐懼狀態下生活的社會後果。這本書既學術又通俗,提供了對小說、電影和其他流行媒體的深入哲學探討,同時避免了說教或災難預言的調調。」
——《高等教育時報》(Times Higher Education)

「史文德森鼓勵讀者從更橫向的角度思考那些旨在激發恐懼的龐大訊息洪流,希望人類對未來更加樂觀,並更有識別力地處理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他成功解構了最令人不安的恐懼,並對這些恐懼為何存在,以及人們為何接受,甚至是鼓勵它們提出了深刻的問題。對於那些喜好思考更甚於被告知的人來說,這是一次愉快的閱讀。」
——《M/C評論》

作者

拉斯.史文德森(Lars Svendsen, 1970- )

 

挪威哲學家,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哲學系教授,曾任挪威最具影響力的智庫之一奇維塔(Civita)計畫主持人、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哲學系的研究員、《晚郵報》(Aftenposten)專欄作家,以及挪威廣播公司第一台(NRK1)談話節目「Store studio」固定來賓。他的寫作風格獨特,擅長以簡明直白的方式探討當代國際難解的日常議題,挖掘人性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面,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史文德森獲獎無數,包括漢諾威哲學研究院(Hannover Research Institute for Philosophy;FIPH)頒發的最佳哲學圖書獎(The Philosophical Book Prize)、獻給傑出研究傳播的梅爾策獎(Meltzer)、由和平研究院(PRIO)與活躍和平之旅(Aktive Fredsreise)發起的囚犯的證言獎(The Prisoners' Testament)。

 

著有《無聊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Boredom)、《邪惡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Evil)、《時尚:一種哲學》(Fashion: A Philosophy)、《自由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Freedom)、《理解動物:狗和貓愛好者的哲學》(Understanding Animals: Philosophy for Dog and Cat Lovers)、《孤獨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Loneliness),和《謊言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Lying)等,已被翻譯為三十餘種語言出版。

 

譯者

蔡耀緯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譯有《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當上帝踩到狗屎》、《暗渡文明》、《間諜、虐待狂與巫士》、《平凡的美德》、《1921穿越福爾摩沙》、《偉大的俄羅斯回來了》、《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和《棉花、絲綢、牛仔褲》等書。

 

目錄

前言

 

1恐懼文化

2何謂恐懼?

3恐懼與風險

4恐懼的吸引力

5恐懼與信任

6恐懼的政治

7超越恐懼?

 

試閱

前言

 

本書是我對於我們的生活世界(life-world)遭受恐懼殖民,感到愈來愈惱怒而產生的結果。受恐懼刺激而成的書籍皆有論戰傾向,本書也不例外。本書抨擊的是運用恐懼視角考量幾乎一切現象的趨勢。恐懼文化其中一項自相矛盾的特徵,正是它興起於人們生活的安全程度從各方面說來皆屬於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這個時代。我最重要的一項反恐懼文化論證,就是它侵害了我們的自由。

我曾著書討論過我們活在厭煩文化中,而後再寫一本書討論我們活在恐懼文化中,或許顯得怪異。這兩本書分別將我們當今的文化診斷為恐懼文化和厭煩文化,表面看來似乎互相矛盾。要是心中充滿恐懼,就不會感到厭煩。但一切生命都會同時包含這兩種元素。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在詩作〈多克利與兒子〉(Dockery and Son, 1963)之中,似乎暗指這兩種情感大致說來總結了人類存在:「生命先是厭煩,而後是恐懼」。

每個社會(尤其後現代社會)都由許多截然不同的運動和現象形塑。但厭煩和恐懼這樣的兩種現象卻不純粹是彼此對立,兩者也能彼此支撐強化。恐懼不只是我們被迫違背本意而遭遇的事物;它也往往是我們試圖超越某種平庸且令人厭煩的日常存在而自願遭遇的事物。我在本書中試圖釐清恐懼是怎樣一種情感,它在今天的文化中發揮什麼作用,尤其是它能發揮何種政治作用。

本書共有七章。我在第一章簡述「恐懼文化」,也就是恐懼如何成為一種被文化決定的放大鏡,讓我們透過它打量世界。第二章試圖敘述恐懼是怎樣一種現象,並採用多種不同方法,從神經生物學到現象學不一而足。第三章探討恐懼在「風險社會」的作用,並表明我們將風險最小化的企圖,含有許多非理性的層面。第四章講述的事實,是我們往往自願追求駭人之事(例如在極限運動和娛樂之中),考慮到我們通常試圖迴避恐懼根源,此舉顯得自相矛盾。第五章思考「信任」這一概念,並指出恐懼文化損害信任的效果,信任受損隨之增強了恐懼的規模。當一般信任(general trust)減損,就會產生瓦解社會關係的效果,即使恐懼本身也有可能發揮整合效果。這種整合作用是許多政治哲學的主旨所在,尤其是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和霍布斯(Thomas Hobbes),第六章看待恐懼作為政治哲學基礎的作用,以及近年來「反恐戰爭」對於恐懼的政治運用。最後一章則叩問擺脫恐懼的方法,叩問我們能否破解今日圍繞在身邊的恐懼氣氛。

有一個主題只會稍稍帶過,那就是一般而言對死亡的恐懼,由於它是個廣泛的主題(需要將我們對死亡的概念徹底主題化),因此必須在他處探討。焦慮(或不安)也只會同樣簡短地觸及。顯而易見的問題在於:在哲學傳統上探討焦慮多過恐懼之際,為何要寫一本「恐懼的哲學」?既然焦慮被額外歸屬了形上學的重要意涵,恐懼相形之下就會顯得不足掛齒。焦慮「深沉」,而恐懼「淺薄」。我們可以套用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話,說恐懼會顯現為一種「庸俗又不值得的情感」。儘管如此,恐懼如今的文化和政治後果,看來卻更大於焦慮。除此之外,擺脫掉伴隨焦慮概念而來的一切「形上學隨身包袱」,基本上頗令人愉悅。

感謝安妮.格蘭伯格(Anne Granberg)、海爾格.約德海姆(Helge Jordheim)、英格麗.桑德.拉森(Ingrid Sande Larsen)、托瑪斯.塞維紐斯.尼爾森(Thomas Sevenius Nilson)、艾利克.托爾斯登森(Erik Thorstensen)、英格麗.烏格爾維克(Ingrid Ugelvik)以及克努特.奧拉夫.阿莫斯(Knut Olav Åmås)評論書稿。仍然存在的一切失誤、不準確和謬誤之處,皆由我負起全責。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314653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1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共和國書籍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庫存量大於10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