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1117_我的年度之書

重新發明自己的工作:不心累、不瞎忙的無限職涯地圖

  • 79 300
    380

活動訊息

分享今年你最有感的書,送50元電子禮券,再抽5000點金幣!

內容簡介

★社畜的希望與解答之書
★不必立刻辭職,現在就可以為你的工作輸入氧氣
★讓工作服務你的人生,探索你想要的生活
★作家葉揚專文推薦


你對現在的工作滿意嗎?
覺得好無聊?累到翻白眼,原本的熱情都快磨光……
還是已經爬到一定的位置,心裡卻不斷冒出問號:我的人生只能這樣嗎?這樣一路做到退休,真的好嗎?
曾經是外商金童的作者,原本職涯的下一步差不多就是頂峰了。然而做著喜愛的行銷工作的同時,卻對這種傳統升遷、為公司賣命感到懷疑。
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們的職涯真的只能直線進行,而不是有多種可能嗎?經過多年的摸索嘗試,作者終於開展了他的無限職涯地圖,這本書正是他對內心召喚的回應,也是寫給所有社畜的希望與解答之書。
書中會分享:如何有系統地認識自己,不一定要辭職也可以摸索出新的職涯樣貌、如何面對轉型時的恐懼、如何在不確定中穩住自己。以及更現實的部分:當金錢焦慮襲來,如何與它們共處,並保持彈性地前進。
在無限職涯的路上,你會越來越靠近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是誰。透過無盡的探索,你將開始為自己而工作。那種快樂,不是曇花一現的興奮,而是內心的火苗,穩穩但持續地燃燒。工作,將成為你探索自我、發揮潛能的舞台,進而活出向更自由、更豐盛的人生。

★好評推薦

工作,早已超脫非A即B的單一樣態,反而充斥著疊加與擴充的無限可能。很開心終於等到Terence這本書,從個人經歷出發,亦集結跨世代的經驗探索,由觀念乃至於實踐,具體替讀者勾勒出一幅可以立即輕裝上路的指南。──文心藍 / 職場作家

Terence 是那種真的走過的人——從有限職涯裡轉身,用行動開啟新的章節。所以當我讀《重新發明自己的工作》時,不只感同身受,也被許多觀點重新打開了眼界。在這條探索的路上,你會跌倒、懷疑、甚至想放棄。但書裡那些用非零和思維活出多元職涯的故事,會鼓勵到你:只要願意打破框架、做出小行動,就能一步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且無限的職涯。──布姐 /《布姐的沙發》Podcast 主持人

這本書談的不只是職涯,更是對人生態度的深刻提醒。書中揭示的三大職涯心魔,其實也是人生中反覆出現的掙扎。能否學會與這些限制對話,將決定我們是否能從「追尋唯一答案」的焦慮,走向「持續創造可能」的自由。──李家雯(海蒂)/ 諮商心理師、文字工作者

如果你在職場上的眼光只專注在賺錢、升遷或是永遠往上疊加的KPI,你很有可能會陷入有限職涯的自我內耗循環中,Terence的這本《重新發明自己的工作》不啻為職業人士點燃了一盞明燈,指引出自我實踐的道路。──李崇義 / 薩提爾溝通引導講師

如果你認為這本書,又是另一本成功人士的自剖,那就錯過了一次人生重啟的絕佳良機。──郭艾珊 / 作家、職場老鳥、成癮者。

現在的我每天都迫不及待投入工作。不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想創造更多價值,希望能影響更多的人。這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從「有限職涯」到「無限職涯」的轉變。邀請你翻開這本書,打開更多的可能性!──張忘形 / 溝通表達培訓師

作者

林浩賢(Terence Lam)
曾任 P&G 寶僑(台灣與香港)行銷長、曼秀雷敦(香港與新加坡)總經理。在快消品界打滾超過 20 年,從菜鳥小兵一路做到帶領跨國團隊衝鋒陷陣的高管。職涯巔峰之際,他卻開始思考:「我的工作,真的只能這樣嗎?」
44 歲那年,他選擇暫停爬升,走進斜槓中年的探索旅程。從頭學習美國 CTI 共創式教練課程,實踐「創造有意義的工作」的理念,用真實的故事、引導式對話與自我探索,陪伴更多人活出多元職涯的可能。
現為領導力教練、團隊引導師、企業講師與管顧公司創辦人,也是「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工作坊的核心推動者。他相信:職涯不必只有一種版本,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最自在的樣子。
 
臉書專頁: 領導力教練 林浩賢Terence Lam  ( Facebook.com/coachterencelam )

序/導讀

我的職涯,只限於往上爬嗎?
 
二〇二一年九月,我剛好四十四歲,正面臨人生一大轉折。我告別別人眼中的理想行銷職涯,卸下外商總經理的身分,轉身為以個人成長為核心的領導力教練。在新冠疫情橫行下,我戴著口罩,忍著淚水,向公司每一個夥伴告别,一瞬間,感覺好像一切歸零,我的人生以及職涯將會重新開機。
朋友都問我,你是哪來的勇氣或者傻勁,放棄其他人夢寐以求的職位?
我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勇敢,也不是討厭本來的工作,我只是對探索未來的自己有莫名的好奇心,在職涯上想實踐內心的一些渴望。說穿了,我是對別人定義的好職涯感到疲累了,我不想再管別人的目光,純粹想對自己好一些。
 
我前二十二年的職涯,就是別人口中那種「外商金童」。還記得剛進P&G寶僑公司的第一天,大老闆就語重心長地跟我們說:「你們要以成為總經理為目標。」聽起來是不是很熱血?那時候的我真的也信了,心緒昂揚,立志要衝到職涯金字塔的頂端。
P&G行銷部有一句潛規則:「升不上去,就請你離開。」所以前十幾年,我基本上每天都在超時工作,像在跑一場永無止境的馬拉松,比誰衝得快、誰扛得久,稍微一喘氣就可能被淘汰。休息?想都別想,在那個超競爭的環境裡,喘口氣都怕會被人超車,一個不留神你就是下一個要走的人。
老實說,一路爬上來,我仍然覺得自己滿幸運的,雖然這一路走來不輕鬆,中間也跌撞過,換過公司,但最後真的一步步走到總經理的位置,有自己的團隊,也做出亮眼成績。那時的我心裡是有點驕傲的,身邊很多人都以為,我會繼續往上爬,往職場金字塔的最頂端前進。
但是我沒有。
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自從踏入四字頭的人生,我卻越工作越疑惑。工作上的佳績再也沒有讓我內心得到真正的滿足。相反地,我總是覺得工作缺了一點什麼。我其實不討厭行銷的工作,帶領團體的工作也是我擅長的。只是幫公司多賣一瓶洗髮精,已越來越難激發我每天上班的熱情。但到底缺了什麼?當時的我也說不出來。
每天坐在明亮又舒服的辦公室裡,心裡那團火卻一天比一天弱。說真的,工作看起來一切都很好,好像沒什麼可以抱怨的。但就是,哪裡怪怪的。「我就這樣一路做到退休嗎?工作只能這樣嗎?」心裡總是有個小小的聲音,一直揮之不去。其實,沒熱情還是可以工作。但想到人生還有那麼長一段時間都在工作,如果心裡再也沒有火花、沒有期待,這樣下去,不會太可惜嗎?
 
那時的我,雖然很迷惘,但也沒有一股腦兒就辭職。反而是順著那股「工作除了現在這樣,還能不能有別種可能?」的好奇,慢慢開始去上課、去接觸一些以前沒接觸過的東西。一路上很幸運,遇到不少很棒的老師。他們不只是點醒我、啟發我,更像是一路陪我走過來的生命導師(我會在最後一個章節,好好介紹這些影響我很深的人)。
老師們帶來的啟發,讓我腦袋整個打開。我開始試著「重新發明自己的工作」,不是砍掉重練,而是在原本的工作裡,慢慢加上自己喜歡的元素。沒想到越做越有趣,不只重新想像了未來職涯的可能性,也用新的眼光看待現在的工作。那段時間,我探索了差不多三年。原本對行銷職涯感到很卡,年紀也不小了,領域也做到差不多頂了,轉換似乎太遲。但沒想到,我發現自己的可能性,其實比我以為的還要多、還要大、還要精彩。
這本書想傳達的,其實是一種職涯的「轉念」,不是叫你立刻辭職,也不是放棄追求成就,而是邀請你重新思考工作,除了「領薪水」、「拚升遷」,可不可以也是幫助你認識自己、探索潛能、慢慢長出自由人生的一個舞台?有時候,不一定要換工作,也可以換一種活法。
就像我自己,在原本的行銷工作裡也繼續探索了三年,樂在其中,直到有一天,我心裡很篤定──我準備好了。不是撐不下去才離開,而是因為對那個「未來可能的我」,實在太好奇了。我才鼓起勇氣,遞上辭職信。
當一切歸零、重新開機,也意味著,我必須放下那些過去用來保護自己的身分和關係。過去那些讓我感覺良好的外在標籤,突然之間都不再存在。而我也因此開始真正去體驗一種過去從未經歷過的生活樣貌──我試過不同的工作角色,從教練到培訓,從做顧問到引導,從錄Podcast到開始寫作。
一路上,我遇到不少挑戰與障礙,有時甚至質疑自己的選擇是否太過天真。但即便在多次的碰撞與懷疑中,我始終沒有回頭。因為我開始體會到,那些讓我真正感到快樂的時刻,從來都不是來自於頭銜或高薪,而是那一刻我感覺到自己「真的活著」──在試錯中學到新東西,在與人的深度對話中產生連結,在一字一句的書寫裡與自己相遇。
那不是短暫的興奮感,而是一種內心靜靜燃燒著的小火苗。這個火苗提醒我:原來我真正渴望的,不是贏了誰的感覺,而是一種真實地與自己同在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我開始重新深刻地認識自己。
很多人以為「認識自己」是理所當然的,但我發現,那往往只是停留在對社會角色的理解,例如我是某某公司的主管、我是誰的媽媽或誰的老公,但這些都不是內在真正的我。
當我開始問:「我真正的熱情是什麼?我最想體現的價值是什麼?」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卻讓我開始一點一點地,像拼圖一樣把內在更完整、更誠實的自己拼回來。
 
如果你想看一個從此高飛、無往不利的職涯轉型故事,拍謝啦,我手上沒有什麼保證成功的方程式可以教你。但如果你想看一個跌跌撞撞的轉型歷程,一個人在碰壁撞牆中摸索,一邊懷疑自己卻又一邊堅持走下去的故事──那麼這本書,也許會陪你一起思考屬於自己的可能性。
我將會在書中分享:如何有系統地認識自己,不一定要辭職也可以摸索出新的職涯樣貌、如何面對轉型時的恐懼、如何在不確定中穩住自己。我也會談到更現實的部分:當金錢焦慮襲來,我是如何與它們共處,並保持彈性地前進。
如果你是工作多年的中高階主管,正感到職涯倦怠甚至困住了,我相信我的故事能帶給你一點勇氣──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想要的工作型態與生活樣貌。職業轉型不僅是可能的,更可以是一段充滿樂趣與自我覺察的旅程。只要我們願意暫時放下爬樓梯的職涯賽局,停下腳步,往外探索世界與自己,也就有機會轉向截然不同的路徑,讓人生活得更豐盛、更自由。
如果你是Z世代的年輕人,對現在的工作感到厭倦、覺得沒意義,也沒人真的懂你,那麼我想告訴你:其實你們比我們這一代更早察覺,職涯與生涯早已貌合神離。你有權利去懷疑、去摸索、去創造。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帶給你一點啟發,就算一時之間還不清楚未來的路,只要你願意傾聽自己的內在、勇敢嘗試,在職涯路上你也可以海闊天空。
 
這本書不是要教你怎麼立刻辭職去追夢,而是想邀請你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現在這條路,還是你真心想走的嗎?如果不是,你願不願意多踏出幾步,去探索不一樣的可能性?
謹以這本書,獻給每一位在職涯旅途中感到迷惘的你。不管你現在走到哪裡,都值得停下腳步,換一副眼鏡,看看這段旅程,有不一樣的風景在等你發現。

試閱

1.1  我的職涯覺醒:P&G的震撼教育
 
二〇一四年,我三十七歲,失戀了。
不是感情上的失戀,是我人生最長一段職涯戀情,走到了盡頭。
P&G 寶僑公司是我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一待就是十五年。對我而言,P&G不只是一家公司,更像是一段深刻而長久的關係。我真心熱愛這間公司開放又重視人才的文化,喜歡被派到不同市場、不同品牌做行銷,每一項任務我都全力以赴。公司也很願意栽培我,讓我升遷一路順遂。
說真的,我曾經一度以為,我會在這家公司做到退休,白頭偕老。
分手的起因是我被外派到P&G中國的總部。老實說,我不太喜歡當時手上的品牌,也不太習慣廣州的生活。之所以會接受這個任務,唯一的理由是:半年前,公司通知我,職涯已經卡關了,除非願意去廣州接下這份「再證明自己」的工作,否則我的名字將不會在公司的高潛人才名單上。
對當時的我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
這次的「分手預告」,雖然澆了我一頭冷水,但我還是沒有馬上清醒過來。在一陣慌亂中,我點頭接了任務,像極了一段快走到盡頭的感情,還是想死撐著挽回。我試著在邊緣救這段關係,但每天都在沒有熱情、沒感覺的狀態下硬撐著上工,真的一天天過得像在熬刑。不到一年,就整個人撐不住、宣告陣亡。
 
那一次,我學到一課——別再把公司當戀人了。哪怕是世界級的好公司,也不能抱有「愛的幻想」。因為公司本質不是人,它是一台為利潤最大化而存在的機器。當你還有價值,公司會投資你、挺你,話講得跟家人一樣溫暖;一旦你沒用了,你就只是一個在員工表單上快要被刪除的名字,語氣冷得像冰。
與P&G分手後,我面對人生第一次的轉職,沒想到這個過程,竟然也讓我第一次,真正認清自己重視什麼。
那時我拿到兩份行銷工作的 offer,一個是美國知名連鎖咖啡店的品牌,一個是曼秀雷敦。如果單看錢,選咖啡那家沒什麼好猶豫的,對方開的薪資比我原本的多了快百分之三十,而曼秀雷敦反而還希望我降薪百分之二十。兩邊一比,前後差了超過五成。
但我最後卻選了曼秀雷敦。
真正吸引我的是在面試的過程中,跟他們兩位公司高層 Anita 和 Hay 的對談。他們都是公司資深的開朝元老,在會談中各自分享過去從零開始打造品牌的智慧、多年來披荊斬棘的經歷,講得我熱血沸騰、大受啟發。這種內心的悸動,是其他公司給不了的。
我記得面試尾聲,我問 Anita:「你會怎麼形容這家公司的行銷文化?」
她笑一笑,竟然回我:「我們就是那種『膽生毛』的行銷人啦,誰都不怕!」
那句話直接打中我心,也讓我選定了曼秀雷敦。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能大膽地創新、學到新東西」對我來說,遠比高薪重要得多,其實我根本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看重錢。
 
在曼秀雷敦前後工作七年,我胸口一直掛著「膽生毛」的招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進新市場,帶領團隊每年至少推出一個新品牌,取得亮眼成績,把競爭對手嚇到人仰馬翻,自己也忍不住大叫:行銷這樣玩,真的有夠過癮!。
但也因為這段「膽生毛」的經歷,我有時候禁不住偷偷問自己:如果把「膽生毛」放在自己的職涯上,我是否可以玩得更大,突破一些什麼?
「我想突破行銷總經理這些框框,去幹點別的事。」當心底裡這個念頭第一次冒出來的時候,我其實是有點嚇到的。
「幹點別的事?那是什麼事?你不要鬧了啦!」——理性那一派的我馬上跳出來潑冷水。要知道,「當總經理」可是我從畢業以來幫自己設定的職涯目標,是眾人眼中成功的象徵。而且我這輩子最會的,就是做行銷,這條路已走了二十年。我若突然說「想去幹點別的」,不就等於自己把那條好好的康莊大道拆了重蓋嗎?想到這裡我就不敢再想下去。
現在回頭看,那個時候的我其實已經有些「醒著了」,只是還不敢承認。我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這條路的高點,可奇怪的是,站在這裡,心裡卻沒有想像中的滿足。那張寫著「總經理」的名片,就像一個閃亮的光環,但那光只灑在外面,照給別人看,卻照不到我內在真正的自己。
我並沒有馬上辭職,而是選擇一邊工作,一邊展開一段長達三年的探索旅程,以了解我心裡覺得缺少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那是一段尋找、閱讀、上課、請教朋友的日子,希望為自己職涯下一個階段,找出讓我內在發亮的方向。
只是每當我以為快找到方向,腦海裡就會跳出那些熟悉的聲音:
「你現在的位置是多少人夢寐以求,怎麼會想放棄?」
「中年轉職?這只是輸家的藉口吧。你的家人和朋友會怎樣看?」
「你確定你的運氣還撐得住嗎?運氣不一定每次都那麼好的。」
我也反覆懷疑:「我真的可以選擇不一樣的路嗎?」
 
直到我遇見了日本的榎本英剛老師,參加了他帶領的「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工作坊,才開始有了某種內在的鬆動。老師沒有給我們什麼標準答案,只是靜靜分享他自己的故事,然後丟出一個邀請:「工作,原來可以是為了探索和實現我們是誰,想成為誰。」
原來,我一直困在一個「想證明自己」的輪迴裡,靠外界對自己的肯定、靠職稱加冕,拚命往上爬,以為爬到某個位置就會開心、幸福。可是當我真的「爬上去了」,才驚覺:那些外在的光,其實照不到我自己。只有不斷自我成長、去創造新的可能,我才能真正從內而外,把自己獨特的光芒活出來。
我開始問自己:想像一個不再做行銷、不再被稱呼為總經理的自己。那個版本的我,會是什麼模樣?他會在哪裡,用怎樣的方式與其他人連結?我很想看看,如果離開了原來的陽光與土壤,我會長出什麼新的枝葉,甚至新的果實。這也是我踏上探索「重新發明自己的工作」旅程的起點。
 
回頭看,我很感謝遇上曼秀雷敦給我的創新空間,更特別感恩那年在P&G的那場震撼教育。那一巴掌雖然打得我滿臉是問號,但也正因為那段失戀般的離職,才讓我開始問自己:「除了這條路,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現在的我,依然在實驗,依然在探索。但最大的不同是,我再也不會把職涯當成一場理所當然的競賽,而是像在打造一個園子,慢慢種下每一棵我喜歡的小樹,看它們交錯成林。
在P&G的職場上,我親眼見過不少站在金字塔頂端的老闆,看起來風光,其實每天都在為了證明自己、討好別人而累到不行。有一次,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大老闆彼得退休了,私底下跟我聊了聊心聲。他跟我說,早在十年前,他其實就很想停下來了,但因為捨不得那個他「應該」在的位置,捨不得別人認可自己的實力,所以硬是逼自己一路往上再拚去證明自己。結果呢?反而錯過了好多原本可以去體驗、去創造,對他來說更有意義的事。
 
聽他這樣說,我心裡真的很震撼。一個在跨國公司呼風喚雨、有錢有地位的人,最後還是放不下那種「再往上爬一點吧」的慣性腳步。
世界這麼大,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何必一定要自限於一條向上爬的窄路,患得患失,還要沿途委屈自己呢?
 
 
 
1.2   為何工作會變成一場自我遺忘?
 
說到工作與職涯,你有沒有曾經在某個時刻,心裡冒出過這種疑問:
1.「這份工作真的好無聊喔……是不是乾脆裸辭,來個 gap year,重新找找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2. 「每次升職加薪後,我工作只有更累,原本的熱情都快磨光了……現在轉換跑道,還來得及嗎?」
3.「雖然我已經爬到職涯的高點,看起來也算『成功』,但就這樣一路做到退休,真的好嗎?」
現在的你對哪一句最有感呢?
如果是1的話,也許你屬於Z世代。
如果是2的話,你可能是Y世代。
如果是3的話,你可能是X世代。
但也只是「可能」啦,畢竟這些答案只是我們的刻板印象,方便我們理解不同世代的輪廓。
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也有可能在職涯不同的階段,對工作產生這些問號。我自己就曾在職涯不同的時間,親身經歷過這三種困惑。
 
我在 P&G 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業務代表。每天的任務,就是跑通路、處理訂單、解決客訴,穿梭在大大小小的零售商之間,被各種抱怨和要求追著跑。
尤其是星期五──那簡直是我每週的惡夢。因為週末是銷售旺季,超市和藥妝店都要搶業績,每個零售商都在比促銷、拚價差,一通接一通的電話打進來:
「為什麼其他幾家的價格都賣得比我低?你是故意整我嗎?」
「如果今天不給我一個好方案,下週我就全部下架!」
「週末活動要開打了,你們贈品這麼少,是想看我出糗是不是?」
這些話,每天像子彈一樣射過來,而我就是那個每天要接下所有火力的「第一線防火牆」。剛畢業的我滿腔熱血,卻常常一天下來,只剩疲憊和挫敗。在很多失眠的晚上,腦子還在回放那些電話內容,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夠聰明,才會搞不定這些人際交鋒。
工作滿一年的時候,我終於鼓起勇氣,去找主管談心:「我真的覺得自己不適合做業務,能不能讓我試試看行銷部門?」但那天之後,什麼都沒改變。我沒有因此放棄,而是連續三年堅持提出這個想法,甚至一度下定決心要裸辭。直到最後才得到一次公司內部的面試機會,終於轉進了行銷部。
轉去行銷部,是我職涯中最正確的一個選擇。跟之前業務每天疲於奔命的日子不同,來到這裡,我每天都像一塊乾渴的海綿,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學習如何從不同角度思考行銷策略,甚至開始享受那種「用腦過度」的快感。
在行銷部,我終於有了「工作真的很好玩」的感覺,而且在公司的仕途也突然順利起來。直到職涯過了十週年,當時的我剛剛升上一個更高的職位,本來以為一切會更好,但迎來的卻是另一波低潮。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人際關係緊繃的職場環境,漸漸磨掉了我對工作的熱情,也開始影響到家人。那時我問自己:「這樣下去,真的好嗎?我還有可能轉換跑道嗎?」堅持了一年,我終於寫下人生第一封辭職信。
 
後來發生的事,卻有點出乎意料。公司很體諒我的狀況,主動提出讓我申請留職停薪一年。我的人生第一次 Gap Year,就這樣悄悄展開了。
那是一段很珍貴的時間。第一次我真正放慢腳步,深呼吸、停下來,好好跟自己說話。只是人生總是充滿轉折,我的Gap Year只維持了半年,公司決定把香港及台灣的行銷部合併,並安排了我夢寐以求的機會──讓我有機會涉獵台灣市場的行銷工作。最後我的Gap Year提早結束,雖然比想像中短,但這段暫停為我職涯帶來重要的兩個轉折:
第一,它像是一個職涯的中場休息,幫我清理掉原本堆積的疲累與情緒垃圾,重新整理內在的驅動力量,讓我更冷靜審視自己的職涯發展。
第二,在那段探索新事物的日子裡,我還沒遇到比行銷更讓我心動的工作。既然心裡還是偏愛行銷,就繼續走這條路吧。這一次,不是因為不得不接受,而是我主動再出發,為自己打開更寬廣的市場視野、挑戰更大的行銷創意。
 
幾年後,我轉到曼秀雷敦工作,無論是職稱,還是帶領的團隊規模,都是我職涯裡一個全新的高峰。頭幾年,我花了不少力氣打造創新的行銷策略和高效的團隊合作文化,帶領公司業績回到快速成長的軌道上,深得公司總部的嘉許。某種程度上,我也是再次證明了自己:這個位置,我扛得住。
那時候,剛好有獵頭聯繫我去面試另一家外商公司,要找一位更高階的管理職。面試過程一切都很順利,對方也不斷強調,他們非常重視團隊的穩定性,希望找一個願意長期一起打拚的夥伴。
人資長很正式地問我:「那你對接下來十年的職涯,有什麼規劃呢?」
我當然也很得體地回答:「我期待在下一份工作裡,有更多長期策略層面的貢獻……」
但就在我嘴上說得頭頭是道的同時,腦子裡卻冒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聲音:
「靠!我真的還要做十年、二十年這樣的工作,一路做到退休嗎?」  
那個畫面一閃而過,我的心竟然泛起一種說不上來的抗拒感。不是恐懼自己是否扛得住,而是一種深層的厭倦,彷彿身體先一步知道:「這條路,不是你真正想走下去的。」
幾天後,獵頭通知我,那家公司願意錄取我,我卻提不起任何興奮的感覺。當我靜下來仔細想,不是這個職位不夠好,也不是那家公司有什麼問題,而是我心裡對這種一層一層往上爬的職涯競賽,已提不起勁了。硬逼自己繼續玩下去,只會越來越說服不了自己。
那個瞬間,成了我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我開始靜靜問自己:
「除了拚命往上爬,我的職涯,難道就沒有別的可能了嗎?」
 
所以,不管你是哪一個世代,Z、Y還是X,走到職涯的某一個段落,總會不小心冒出一個老問題:「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不是一種脫序,也不是什麼中年危機或青春困惑,而是我們作為人的本性,很自然更深層的反思。不管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剛升上管理職的主管,還是已經站在高位的領導者,我們都可能在不同的職涯階段,遇上自我迷失的靈魂拷問。只差在你願不願意停下來聽,還是繼續假裝沒聽見。
說白一點,很多企業就是把員工當成一種「資源」而已,寫在他們的組織圖裡的「人力資源部」,甚至有一個部門叫 Compensation & Benefit(薪資與福利)。Compensation 這個字,如果照英文原意解釋,其實是「補償、賠償」的意思。說穿了,只要你願意賣肝賣時間,公司就用薪水福利去「賠償」你,包括要你放棄所有探索和實現自我的自由。
有些公司做得更人性化一點,推出彈性工時、居家辦公、生日假,也許你會覺得這是企業的溫柔。可說到底,那些「德政」,多半還是為了讓你更好地配合原有的制度與流程。這些福利不是錯,只是不應該遮住一個更大的盲點:人從來不該只是一種被配置的資源而已。
 
我們當然需要有收入的工作,但那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該是全部。我們會開始問「為什麼」,會渴望去做那些沒有人鼓勵我們嘗試的事。某個晚上,加班到辦公室只剩自己,盯著一成不變的報表,心裡一陣疲憊與空虛湧上來,忽然冒出一個念頭:「我難道只能這樣嗎?」
我相信,如果不自限於爬樓梯的職涯競賽,每一個人都可以重拾工作的主動權,創造一個對自己有獨特意義及形狀的職涯軌跡。
我希望自己的故事,能為你打開一扇窗,讓你知道,人不該只是完成工作任務的工具,而是愛渴望探險、追尋意義、發揮創造力的生命體。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418473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1*14.8*1.4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將於 2025/11/22 開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