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不說,卻默默在做的33件事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上市一個月連七刷,讀者好評不斷的人生突破指南!
★不需要強大的意志力,不需要準備的時間!現在讀完,就能立即實踐!
差距,就在不起眼的地方
微小執行力,造就大不同的人生!
成功的人,每天都做著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小事!
克服小小的怠惰、比別人多堅持幾分鐘、把事情徹底做好……
這些微小差異,也能助你跳脫平庸,享受富裕和成功。
短跑比賽,差0.01秒,名次就差很大。
人生中,一點點的不同,也決定了勝負!
這就是「微小差異」。
本書介紹33種從細節中創造微小差異的方法,
引用知名人士如傑克.威爾許、比爾.柯林頓、韓國三星電子會長李健熙等人的親身經驗。
書中同時還歸納了「臨界狀態」的科學實驗,告訴你為什麼只要掌握住別人忽略的機會,就能累積出最後的驚人成果。
今天開始,創造你的「微小差異」:
1 先撥出時間,實現微小的差異:以早晨時間為最佳
2 選擇眼前看得到的東西閱讀:什麼內容都可以
3 在心中植入微小差異的種子:不需要太深奧
4 在身邊找出實踐微小差異的機會:找不到也沒關係
5 觀察周邊的人有什麼微小的差異:不需特別挑選優劣
6 在常用的筆記本上記錄今天的微小差異:可以只寫下簡單的感覺
7 告訴自己,又是成功的一天:同時對明天的小小成功感到樂觀
8 在一個月內以1~7的方式實踐微小的差異:偶爾跳過也沒關係
9 試著找出還未實踐的部分:最好有充裕的時間
10 重讀念過的書,回顧這段時間的資產
11盡情地讚美自己
★不需要強大的意志力,不需要準備的時間!現在讀完,就能立即實踐!
差距,就在不起眼的地方
微小執行力,造就大不同的人生!
成功的人,每天都做著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小事!
克服小小的怠惰、比別人多堅持幾分鐘、把事情徹底做好……
這些微小差異,也能助你跳脫平庸,享受富裕和成功。
短跑比賽,差0.01秒,名次就差很大。
人生中,一點點的不同,也決定了勝負!
這就是「微小差異」。
本書介紹33種從細節中創造微小差異的方法,
引用知名人士如傑克.威爾許、比爾.柯林頓、韓國三星電子會長李健熙等人的親身經驗。
書中同時還歸納了「臨界狀態」的科學實驗,告訴你為什麼只要掌握住別人忽略的機會,就能累積出最後的驚人成果。
今天開始,創造你的「微小差異」:
1 先撥出時間,實現微小的差異:以早晨時間為最佳
2 選擇眼前看得到的東西閱讀:什麼內容都可以
3 在心中植入微小差異的種子:不需要太深奧
4 在身邊找出實踐微小差異的機會:找不到也沒關係
5 觀察周邊的人有什麼微小的差異:不需特別挑選優劣
6 在常用的筆記本上記錄今天的微小差異:可以只寫下簡單的感覺
7 告訴自己,又是成功的一天:同時對明天的小小成功感到樂觀
8 在一個月內以1~7的方式實踐微小的差異:偶爾跳過也沒關係
9 試著找出還未實踐的部分:最好有充裕的時間
10 重讀念過的書,回顧這段時間的資產
11盡情地讚美自己
目錄
1比期限提早兩天完成
2不喜歡的事,再多做三分鐘
3和家人一起吃早餐
4坐第一排的位子
5隨身帶著筆
6在手機背景畫面寫上自己的目標
7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十五分鐘到達
8先訂好玩樂的計畫
9先大聲向別人問好
10在一週內寄E-mail給初見面的人
11正確喊出對方的姓名與職稱
12剪掉信用卡
13興趣是你一輩子的同伴
14三秒之後再回答
15一邊聆聽一邊附和
16別按關門鍵
17少吃一口飯
18每天和別人共進午餐
19吃飯時不要掉落食物
20每天走路或跑步三十分鐘
21送客要送到電梯門口
22所有的回答都從「是」開始
23睡前五分鐘向自己提出問題
24五分鐘內記錄夢的日記
25仔細閱讀報紙
26隨身帶著一本書
27每週一次,從不同的路線上下班
28靜靜坐著觀察周遭的人
29電腦關機再下班
30裝做不知道
31壞消息別用電子郵件告知
32讚美不在場的人
33向自己道謝
2不喜歡的事,再多做三分鐘
3和家人一起吃早餐
4坐第一排的位子
5隨身帶著筆
6在手機背景畫面寫上自己的目標
7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十五分鐘到達
8先訂好玩樂的計畫
9先大聲向別人問好
10在一週內寄E-mail給初見面的人
11正確喊出對方的姓名與職稱
12剪掉信用卡
13興趣是你一輩子的同伴
14三秒之後再回答
15一邊聆聽一邊附和
16別按關門鍵
17少吃一口飯
18每天和別人共進午餐
19吃飯時不要掉落食物
20每天走路或跑步三十分鐘
21送客要送到電梯門口
22所有的回答都從「是」開始
23睡前五分鐘向自己提出問題
24五分鐘內記錄夢的日記
25仔細閱讀報紙
26隨身帶著一本書
27每週一次,從不同的路線上下班
28靜靜坐著觀察周遭的人
29電腦關機再下班
30裝做不知道
31壞消息別用電子郵件告知
32讚美不在場的人
33向自己道謝
序/導讀
前言
用微小的差異,踏出偉大的一步
我們總是認為小事不重要,所以一心憧憬著大事,因而忽略了小事。
看到想辦存款的同事忙著找一家利率稍微高一點點的銀行,我常會忍不住生悶氣。還有,當看到有人為了省幾塊油錢,而跑到最便宜的加油站排隊等加油時,我也會感到無法理解。
我這麼說好了:
「這樣做,有好到哪裡去嗎?」
有一家汽車公司將汽車銷往美國,同時進行了品質測試。雖然安全測試沒有問題,但是產品卻出現許多小瑕疵,結果在品質方面就得到比較差的評價。
汽車公司的行銷負責人在網路上張貼文章表示不滿,他說:
「評價的標準並不公平。這些問題只不過是小瑕疵,卻被放大成好像是引擎的問題,實在不合理。」
隔天,在這個負責人的貼文下方出現了一篇回應文章。
「你可能覺得那是個小問題,但是消費者每次開車門都會聽到『嘎』一聲,這可是會讓人神經緊繃的。」
那些「微小差異」,看起來好像微不足道,所以人們看到對每件小事都在意的人,有時反而認為他們太過挑剔。然而有些微小差異,正是形成日後「巨大差異」的決定性關鍵。
大家的起跑點都一樣,不管是世界紀錄保持人,還是排名前二十名的選手,大家都是從同一條線、聽同一聲槍響後才出發。但在過程中卻隱含著看不到的微小差異,那些比別人率先跨出的每一步,到最後終於累積成巨幅的紀錄差異。
我們也是一樣。大家剛進公司時,起薪都差不多,而且每個人都有機會升到主任或課長,然後再升到經理。可是此後出現的差異愈來愈明顯,等經過十五、二十年之後,彼此的差異已經擴大到讓人很難相信起跑點是在同一條線上。
還有,一家公司的聲譽變好或變差,通常不是一、兩個重大事件所造成的。因為每天發生的許多瑣事會逐漸累積,到最後就像滾雪球一樣,變成巨大的情緒性社會觀感。同樣地,如果把員工們的每個小提案匯集起來,將可使公司持續改善,終有一天變身成為超越競爭對手的公司。
不妨想想高爾夫球比賽的例子,你就能發現微小的差異是如何產生決定性的差異的。
不懂的人在看高爾夫球比賽時,會覺得這些職業選手之間的實力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因為大部分選手都可以把球穩健地打上果嶺,然後輕易地把球推進洞裡。
然而,排名領先的選手們卻不容許犯下絲毫的失誤。即使不小心失誤了,也要更加集中精神,找機會逆轉。比賽結束後會計算分數,藉此確認選手們對任何小細節的專注程度。也就是說無論容易或困難,每一次揮桿的差異累積起來,就會擴大成為最後的分數差距。
所謂的「職業選手」,就是從細節中決定勝負的人。他們能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創造出差異,這種細膩的特質使得他們可以掌握住別人忽略的機會,選擇別人所不注意的方式,也因此使他們踏上別人所無法到達的成功之路。
一九八七年,美國布魯克海文國立研究所的三位物理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在桌上撒下一顆顆沙粒,同時觀察其中的變化。剛開始是使用真的沙粒,後來為了方便觀察,改成以電腦進行模擬實驗。他們想像自高處俯望沙堆,在沙堆坡度較平緩穩定的地方標示成草綠色,較陡、有坍塌之虞的地方標示成紅色。他們發現,當沙粒慢慢堆高,草綠色的地方會在一瞬間變成紅色,最後終於倒塌。而斜度較陡的紅色沙堆,卻不一定會立即倒塌。
三位物理學家在進行多次的實驗之後,導出以下這段結論。
「只有達到特定狀態的紅色沙堆才會倒塌,因為那時候只要任意加上一顆沙粒,就足以讓目前為止所堆積的沙完全倒塌,這就是所謂的『臨界狀態』。臨界狀態的形成,是來自於每顆沙粒的不同重量、倒塌角度和方向,以及其他沙粒的衝擊等各種變數長時間的累積,而且各有不同。由於每個沙堆的堆積過程不一樣,所以雖然外表看起來相似,但倒塌的時機點還是不同。」
我們的生活就像是用「瑣碎日常生活」的沙粒所堆出的城堡一樣。一顆又一顆的沙粒,堆積出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天的沙堆,又再堆出一個星期,每個星期累積成一個月,每個月又形成一年,一年再堆積成十年。日常生活就像沙粒,堆積出我們的一生。
我們每天累積的小沙堆,終有一天會達到臨界狀態。到了那時,我們將會面臨和以往不同的全新人生。而那會是什麼樣的人生,就是由你堆沙的方式──也就是由你怎麼過瑣碎的每一天而決定。
所謂「微小」,通常伴隨著兩種意義。它具有「微不足道」的意思,同時也可以視為具有「容易完成」的正面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微小的差異,把這些小事做好,這點並不困難。只要持之以恆,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請記得,在我們不經意的瑣碎日常生活中,正隱藏著驚人的成功關鍵呢。
用微小的差異,踏出偉大的一步
我們總是認為小事不重要,所以一心憧憬著大事,因而忽略了小事。
看到想辦存款的同事忙著找一家利率稍微高一點點的銀行,我常會忍不住生悶氣。還有,當看到有人為了省幾塊油錢,而跑到最便宜的加油站排隊等加油時,我也會感到無法理解。
我這麼說好了:
「這樣做,有好到哪裡去嗎?」
有一家汽車公司將汽車銷往美國,同時進行了品質測試。雖然安全測試沒有問題,但是產品卻出現許多小瑕疵,結果在品質方面就得到比較差的評價。
汽車公司的行銷負責人在網路上張貼文章表示不滿,他說:
「評價的標準並不公平。這些問題只不過是小瑕疵,卻被放大成好像是引擎的問題,實在不合理。」
隔天,在這個負責人的貼文下方出現了一篇回應文章。
「你可能覺得那是個小問題,但是消費者每次開車門都會聽到『嘎』一聲,這可是會讓人神經緊繃的。」
那些「微小差異」,看起來好像微不足道,所以人們看到對每件小事都在意的人,有時反而認為他們太過挑剔。然而有些微小差異,正是形成日後「巨大差異」的決定性關鍵。
大家的起跑點都一樣,不管是世界紀錄保持人,還是排名前二十名的選手,大家都是從同一條線、聽同一聲槍響後才出發。但在過程中卻隱含著看不到的微小差異,那些比別人率先跨出的每一步,到最後終於累積成巨幅的紀錄差異。
我們也是一樣。大家剛進公司時,起薪都差不多,而且每個人都有機會升到主任或課長,然後再升到經理。可是此後出現的差異愈來愈明顯,等經過十五、二十年之後,彼此的差異已經擴大到讓人很難相信起跑點是在同一條線上。
還有,一家公司的聲譽變好或變差,通常不是一、兩個重大事件所造成的。因為每天發生的許多瑣事會逐漸累積,到最後就像滾雪球一樣,變成巨大的情緒性社會觀感。同樣地,如果把員工們的每個小提案匯集起來,將可使公司持續改善,終有一天變身成為超越競爭對手的公司。
不妨想想高爾夫球比賽的例子,你就能發現微小的差異是如何產生決定性的差異的。
不懂的人在看高爾夫球比賽時,會覺得這些職業選手之間的實力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因為大部分選手都可以把球穩健地打上果嶺,然後輕易地把球推進洞裡。
然而,排名領先的選手們卻不容許犯下絲毫的失誤。即使不小心失誤了,也要更加集中精神,找機會逆轉。比賽結束後會計算分數,藉此確認選手們對任何小細節的專注程度。也就是說無論容易或困難,每一次揮桿的差異累積起來,就會擴大成為最後的分數差距。
所謂的「職業選手」,就是從細節中決定勝負的人。他們能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創造出差異,這種細膩的特質使得他們可以掌握住別人忽略的機會,選擇別人所不注意的方式,也因此使他們踏上別人所無法到達的成功之路。
一九八七年,美國布魯克海文國立研究所的三位物理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在桌上撒下一顆顆沙粒,同時觀察其中的變化。剛開始是使用真的沙粒,後來為了方便觀察,改成以電腦進行模擬實驗。他們想像自高處俯望沙堆,在沙堆坡度較平緩穩定的地方標示成草綠色,較陡、有坍塌之虞的地方標示成紅色。他們發現,當沙粒慢慢堆高,草綠色的地方會在一瞬間變成紅色,最後終於倒塌。而斜度較陡的紅色沙堆,卻不一定會立即倒塌。
三位物理學家在進行多次的實驗之後,導出以下這段結論。
「只有達到特定狀態的紅色沙堆才會倒塌,因為那時候只要任意加上一顆沙粒,就足以讓目前為止所堆積的沙完全倒塌,這就是所謂的『臨界狀態』。臨界狀態的形成,是來自於每顆沙粒的不同重量、倒塌角度和方向,以及其他沙粒的衝擊等各種變數長時間的累積,而且各有不同。由於每個沙堆的堆積過程不一樣,所以雖然外表看起來相似,但倒塌的時機點還是不同。」
我們的生活就像是用「瑣碎日常生活」的沙粒所堆出的城堡一樣。一顆又一顆的沙粒,堆積出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天的沙堆,又再堆出一個星期,每個星期累積成一個月,每個月又形成一年,一年再堆積成十年。日常生活就像沙粒,堆積出我們的一生。
我們每天累積的小沙堆,終有一天會達到臨界狀態。到了那時,我們將會面臨和以往不同的全新人生。而那會是什麼樣的人生,就是由你堆沙的方式──也就是由你怎麼過瑣碎的每一天而決定。
所謂「微小」,通常伴隨著兩種意義。它具有「微不足道」的意思,同時也可以視為具有「容易完成」的正面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微小的差異,把這些小事做好,這點並不困難。只要持之以恆,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請記得,在我們不經意的瑣碎日常生活中,正隱藏著驚人的成功關鍵呢。
試閱
三秒之後再回答
即使問題來得很急,也要慢慢回答。
──義大利俗諺
我的個性原本就不善於拒絕,所以每當聽到有誰說些令人惋惜的話時,我就會附和地回答:「嗯,沒錯。」
因為這樣的性格,曾經發生過一件令我狼狽不堪的事。
有一天,一位老朋友忽然和我連絡,他說人就在附近,想過來和我見個面。雖然感覺不怎麼好,但我還是說不出拒絕的話。多年以前,我們曾經是要好的朋友。
朋友聊著瑣事,聊了好一會,最後終於明白說出他來找我的目的。
「你,是不是能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幫我這個忙,一次就好……」
其實我根本不該答應這個要求,因為這並不是我吃一點虧就可以解決的事。
然而,我無法拒絕他人的這部分性格,卻在此時出現。
不知為何,我竟然這樣回答他。
「啊……這樣嗎?嗯,也不過就一次……」
從那時候起,我後悔了好幾天,而且為此煩惱不已。身邊的人都勸我:
「趁事情鬧大之前,趕快脫身吧。」
我鼓起勇氣打電話,朋友也開心地接電話。一聽到他的聲音,我突然覺得腦海一片空白,不知該說些什麼。
「這……對不起,我仔細考慮了一下,那天答應的事可能幫不上忙了。」
要破壞一段長久的關係,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他的內心被拒絕的弓箭狠狠地傷害,幾句道歉的話,恐怕也很難讓傷口復原。
都是我的錯,沒考慮清楚就答應他,結果卻對他造成更深的傷害。因為剛開始讓他滿懷期待,沒想到又突然反悔,反而使他跌入失望的谷底。如果一開始就拒絕他,或許可以避免讓他受到這種不必要的傷害。
在職場生活中,有時難免會說錯一些無心之語。那些話在我們慌張或困擾的情況下倉促說出口,經常沒有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在和對方談話的過程中,我們說的話開始出現矛盾,也使我們逐漸處於劣勢。儘管不經思考的話只是出於無心,對方卻可能將它視為謊言,因而對我們招來嚴重的影響。畢竟就對方的立場而言,「與事實不符的話」或「無法遵守的諾言」,就跟謊話沒兩樣。
一家研究所曾經以韓國企業的CEO為對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經營者最不喜歡的員工類型就是「會說謊的人」。沒想到不小心說出的一句話,最後竟然被老闆當成謊話。
調查結果分析還指出,這些老闆們對員工的「嘴巴」特別敏感。除了最討厭說謊的人之外,其次討厭的類型是只會用嘴巴做事的人,以及喜歡辯解或找藉口的人。
經過那次令人困擾的事件之後,我開始養成「思考三秒後再回答」的習慣。要養成這種習慣並不難,而且對方也不會因為你回答得比較慢,就感到不耐煩,或是看不起你。
三秒後回答的習慣,反而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三秒鐘的時間可以讓我們冷靜思考,然後拒絕一些不該答應的請求。當場拒絕雖然會不好意思,但是卻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坦然,而且也可以避免帶給對方不必要的期待。
每個人都一樣,當碰到有什麼問題迎面而來時,會急著躲開,結果卻在倉皇間犯下了錯誤。這是人的本能,但是請記得別馬上反應,要在收集外部資訊之後,利用三秒鐘的時間讓理智發揮作用,這樣就可以防止在倉促之下犯錯。
在從事行銷實務的人之間,流傳著一項所謂的「三秒鐘法則」。一位優秀的行銷人員在接受客戶的詢問時,一定會等三秒鐘之後再回答。而且當自己向客戶提出問題後,也會先敷衍一下,等三秒鐘後再說。
人們很貪心,總希望在有效的時間內得到最好的成果,所以會急著表達,然後想要盡快知道答案。然而前面提到的行銷人員卻願意多等三秒鐘,因為這樣反而能縮短和客戶溝通的時間,並得到更好的效果。
不同的人,有的會覺得「不過是三秒鐘」,有的卻會覺得「漫長的三秒鐘」。能力好的人可以將這三秒鐘做最有意義的充分利用。對他們來說,三秒鐘就像是一條快速道路,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有些延遲,其實卻是一條最快到達目的地的捷徑。
三秒鐘法則也可以應用在面試的時候。當面試者問問題時,不要馬上回答,先思考三秒鐘後再回答,這樣可以給對方做事謹慎的印象。
專家曾經針對三秒鐘法則所可能帶來的利益做出以下整理。
三秒鐘法則所能得到的效果:
.雙方可以對所講的話稍作修飾,以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可以再次思考對方所說的話,然後提出問題或是做出附和的回應。
.三秒鐘的時間累積起來,可以增加談話過程中彼此的思考時間,使邏輯更加清楚。
.可以使彼此的用語和主張更加正確,避免產生誤解的可能性。
.可以做多方面的考量,提供對方更好的構想。
.可以增加對彼此的信賴,進而影響對方的態度。
語言是足以影響情緒的觸媒劑。當你說出「肚子餓死了」或是「煩死了,他怎麼還沒來?」之類的話時,那種感覺也會傳達給對方,讓對方感到飢餓或是焦躁。
人們的潛意識,具有將語言和行動一致化的傾向。當口中說出負面的話時,內心的情緒和行動也會變得較為負面。同理,正面的話也一樣會影響到心情和行動。
在相愛的人之間,三秒鐘法則也可以發揮作用。通常人們很快就會忘記別人對自己所說的好話,但是不好的話卻會記得很久。
那些傷害別人的話,似乎很輕易就能脫口而出。話傷人的威力愈強,對對方造成的傷害也愈深。還有,我們常對遭遇過挫折的人說:
「你看吧,早就知道會變成這樣。」
這句話對曾經受過傷的人來說無疑像一把匕首,狠狠地插在心上。原本還鼓勵對方嘗試,沒想到態度突然轉變,殘忍地撇清責任,責怪對方說:「我早就勸過你,是你固執不聽,所以應該自行承擔失敗的後果。」
與整個人生相比,三秒鐘實在微不足道,而且很難賦予它任何意義。不過有些人卻有可能因為無法忍耐三秒鐘,結果批其逆麟,惹到別人。
「逆麟」的典故出自於韓非子的〈說難〉。韓非子說,龍是可以馴服騎乘的,但是在龍的喉嚨下方有著直徑約一尺長的倒生麟片,這就是「逆麟」。原本可以馴服龍、騎乘在龍背上的人,如果隨意去撫摸龍的喉下逆麟,龍就會很生氣,甚至將主人殺死。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逆麟,在相處一段時間後,你會在某一瞬間突然發現到對方的逆麟。從這時候起就分成兩種人:一種人是裝做不知道,然後想一些肯定正面的話題來說;但是還有另一種人,會馬上碰觸對方的逆麟,使對方懷恨在心。
而我們要當哪一種人呢?一、二、三!
少吃一口飯
節制,這個小幫手,
對所有事物淺嘗輒止,
是幸福和健康的祕訣。
──茱莉亞.柴爾德,烹飪高手
英祖是朝鮮時期最長壽的君王,享壽八十三歲。當時的百姓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四歲,由此可見英祖當時的身體有多麼健康。
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開英祖長壽的祕密,答案其實很簡單。他並沒有服用山蔘或熊膽之類的補藥,長壽的祕訣就在於他的「少餐」──吃比較少的飲食習慣。
依照慣例,朝鮮時期的王族們通常一天要吃五餐。除了早餐、午餐、晚餐等三餐之外,還要再加上下午的點心及晚上的宵夜,總計五餐。也就是說,幾乎一整天都會準備豐盛的食物,讓他們愉快地享用。
但是英祖和其他的王族不同。他對於美食似乎沒有太大的興趣,一天只吃三餐,而且聽說食量很少。最特別的是,他不喜歡吃白米飯,而是偏好雜糧類主食。
雖然現代人都知道暴飲暴食對身體不好,但在當時這種常識並不普及,而且一般平民百姓終生的心願.就是能「吃白米飯填飽肚子」。就時代上的對比來看,英祖當時的食性的確很特別。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樣,英祖之外的大部分君王一天要吃五餐,而且多半以米飯及麵食等碳水化合物為主,也因此他們多半患有糖尿病及肥胖等成人病。對朝鮮的君王來說,這些成人病就像是職業病,而他們的平均壽命是四十七歲。
暴飲暴食是成人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身體內的器官為了消化過多的食物,因而感到疲勞或是承受壓力,這種過程如果一再重複,最後就會發展為成人病。過剩的營養也會引起腹部肥胖,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各種疾病。
此外,暴飲暴食也被認為是引起老化的主因。在勉強消化過多食物的過程中,體內會產生一種氧自由基,它會破壞細胞、引發老化。尤其眾所皆知的是氧自由基還會促使癌細胞活化。
相反地,少餐不僅可以減少身體的負擔,對於血液循環也有正面的幫助。
以色列大學的麥西摩教授為了了解少餐的效果,特別選在伊斯蘭齋戒月的禁食期間進行研究。在為期二十八天的齋戒月當中,穆斯林會在日出後開始禁食,直到日落才開始吃一點東西充飢果腹,藉此方式表達對神的感謝之意。
麥西摩教授在齋戒月期間針對參加者做了數次抽血檢查,以了解他們在這四個星期內因禁食所產生的健康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了一項有趣的變化。在齋戒月禁食期間,參加者血液中的HDL高密度膽固醇數值有明顯的提高。HDL膽固醇可以清潔血管,是一種好的膽固醇,它的數值愈高,對人體的健康愈有幫助。
另一方面,參加者的LDL低密度膽固醇卻有明顯的下降。LDL膽固醇會在血管中沉澱油脂,引發心血管疾病,是一種不好的膽固醇。它的數值愈高,對身體健康愈不利。
由此可見,齋戒月禁食期間的少餐,確實對身體健康產生了正面的效果。
在禁食結束後,他再度對這些已經回歸平日飲食習慣的齋戒月參加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HDL膽固醇和LDL膽固醇數值又再度回復到齋戒月以前的水準。也就是說,當飲食習慣恢復到平日時,齋戒月所產生的效果也隨之消失。
英祖的飲食習慣還有一項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他喜歡吃雜糧更甚於白米飯。他的飲食是以非精製穀物為主,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非精製穀物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一項關鍵。
稻穀脫去外殼後成為糙米,糙米再經過數次的碾製過程之後,剩下的就是白米。碾米次數愈多,白米飯的味道愈好。因為粗糙結實的穀殼已經在重複的碾米過程中被完全去除。
不過在碾米過程中,稻米的營養成分也會流失,各種維他命、礦物質、纖維質等必需成分都會一併被去除。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糙米粗糙而無味」,所以他們比較喜歡吃白米。
多次碾製的穀物對健康不好的原因,不僅在於它的養分已經流失,更可怕的是在於它可以被快速地吸收。
稻米或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精製多次的白米及麵粉在攝取後很快就會被身體吸收,使得血糖值快速上升。這個結果將導致胰島素的分泌激增,同時也會提高罹患肥胖及糖尿病的機率。
因此,如果平時就有暴飲暴食的習慣,再加上食物多半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那健康必然會亮起紅燈。
實驗結果顯示,少餐確實可以保持免疫力,而且有助於防止老化。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威爾福特教授團隊曾經用老鼠進行過實驗。他們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是不停地餵飽牠們,另外一組則是以少餐控制,然後觀察牠們一直到死亡為止。結果飽餐的老鼠群平均壽命為二七.二個月,而少餐的老鼠群平均壽命為三二.八個月,兩者間有著顯著的差異。
經常餵飽飼料的老鼠群有明顯老化及免疫力降低的情況。至於嚴格控制飲食的老鼠群,老化的速度則較為緩慢。
人們常以忙碌為藉口,忽略了該吃些什麼這個重要的問題。大家不斷在網路上尋找,想吃些有益的美食,但是最後都把錢花在對身體有害而且難吃的食物上。經濟上看起來好像更富裕,不過卻離真正有益的食物愈來愈遠。
對現代人來說,有三項是必須節制的。第一是貪吃,第二是消費習慣,第三是壓力或憤怒的情緒,其中最難控制的就是吃。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上的欲望,看起來好像簡單,做起來卻最困難。很少人能夠抵抗「只吃一口」的誘惑。
吃飯可以提供我們活動所需的熱量,不過少吃一口飯卻能訓練我們如何克制。克制能凝聚我們的能量,幫助我們朝目標前進。藉由這個凝聚的能量,我們可以跳得更高、更遠。
一口飯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過從那口飯所產生的節制力量,卻足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即使問題來得很急,也要慢慢回答。
──義大利俗諺
我的個性原本就不善於拒絕,所以每當聽到有誰說些令人惋惜的話時,我就會附和地回答:「嗯,沒錯。」
因為這樣的性格,曾經發生過一件令我狼狽不堪的事。
有一天,一位老朋友忽然和我連絡,他說人就在附近,想過來和我見個面。雖然感覺不怎麼好,但我還是說不出拒絕的話。多年以前,我們曾經是要好的朋友。
朋友聊著瑣事,聊了好一會,最後終於明白說出他來找我的目的。
「你,是不是能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幫我這個忙,一次就好……」
其實我根本不該答應這個要求,因為這並不是我吃一點虧就可以解決的事。
然而,我無法拒絕他人的這部分性格,卻在此時出現。
不知為何,我竟然這樣回答他。
「啊……這樣嗎?嗯,也不過就一次……」
從那時候起,我後悔了好幾天,而且為此煩惱不已。身邊的人都勸我:
「趁事情鬧大之前,趕快脫身吧。」
我鼓起勇氣打電話,朋友也開心地接電話。一聽到他的聲音,我突然覺得腦海一片空白,不知該說些什麼。
「這……對不起,我仔細考慮了一下,那天答應的事可能幫不上忙了。」
要破壞一段長久的關係,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他的內心被拒絕的弓箭狠狠地傷害,幾句道歉的話,恐怕也很難讓傷口復原。
都是我的錯,沒考慮清楚就答應他,結果卻對他造成更深的傷害。因為剛開始讓他滿懷期待,沒想到又突然反悔,反而使他跌入失望的谷底。如果一開始就拒絕他,或許可以避免讓他受到這種不必要的傷害。
在職場生活中,有時難免會說錯一些無心之語。那些話在我們慌張或困擾的情況下倉促說出口,經常沒有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在和對方談話的過程中,我們說的話開始出現矛盾,也使我們逐漸處於劣勢。儘管不經思考的話只是出於無心,對方卻可能將它視為謊言,因而對我們招來嚴重的影響。畢竟就對方的立場而言,「與事實不符的話」或「無法遵守的諾言」,就跟謊話沒兩樣。
一家研究所曾經以韓國企業的CEO為對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經營者最不喜歡的員工類型就是「會說謊的人」。沒想到不小心說出的一句話,最後竟然被老闆當成謊話。
調查結果分析還指出,這些老闆們對員工的「嘴巴」特別敏感。除了最討厭說謊的人之外,其次討厭的類型是只會用嘴巴做事的人,以及喜歡辯解或找藉口的人。
經過那次令人困擾的事件之後,我開始養成「思考三秒後再回答」的習慣。要養成這種習慣並不難,而且對方也不會因為你回答得比較慢,就感到不耐煩,或是看不起你。
三秒後回答的習慣,反而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三秒鐘的時間可以讓我們冷靜思考,然後拒絕一些不該答應的請求。當場拒絕雖然會不好意思,但是卻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坦然,而且也可以避免帶給對方不必要的期待。
每個人都一樣,當碰到有什麼問題迎面而來時,會急著躲開,結果卻在倉皇間犯下了錯誤。這是人的本能,但是請記得別馬上反應,要在收集外部資訊之後,利用三秒鐘的時間讓理智發揮作用,這樣就可以防止在倉促之下犯錯。
在從事行銷實務的人之間,流傳著一項所謂的「三秒鐘法則」。一位優秀的行銷人員在接受客戶的詢問時,一定會等三秒鐘之後再回答。而且當自己向客戶提出問題後,也會先敷衍一下,等三秒鐘後再說。
人們很貪心,總希望在有效的時間內得到最好的成果,所以會急著表達,然後想要盡快知道答案。然而前面提到的行銷人員卻願意多等三秒鐘,因為這樣反而能縮短和客戶溝通的時間,並得到更好的效果。
不同的人,有的會覺得「不過是三秒鐘」,有的卻會覺得「漫長的三秒鐘」。能力好的人可以將這三秒鐘做最有意義的充分利用。對他們來說,三秒鐘就像是一條快速道路,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有些延遲,其實卻是一條最快到達目的地的捷徑。
三秒鐘法則也可以應用在面試的時候。當面試者問問題時,不要馬上回答,先思考三秒鐘後再回答,這樣可以給對方做事謹慎的印象。
專家曾經針對三秒鐘法則所可能帶來的利益做出以下整理。
三秒鐘法則所能得到的效果:
.雙方可以對所講的話稍作修飾,以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可以再次思考對方所說的話,然後提出問題或是做出附和的回應。
.三秒鐘的時間累積起來,可以增加談話過程中彼此的思考時間,使邏輯更加清楚。
.可以使彼此的用語和主張更加正確,避免產生誤解的可能性。
.可以做多方面的考量,提供對方更好的構想。
.可以增加對彼此的信賴,進而影響對方的態度。
語言是足以影響情緒的觸媒劑。當你說出「肚子餓死了」或是「煩死了,他怎麼還沒來?」之類的話時,那種感覺也會傳達給對方,讓對方感到飢餓或是焦躁。
人們的潛意識,具有將語言和行動一致化的傾向。當口中說出負面的話時,內心的情緒和行動也會變得較為負面。同理,正面的話也一樣會影響到心情和行動。
在相愛的人之間,三秒鐘法則也可以發揮作用。通常人們很快就會忘記別人對自己所說的好話,但是不好的話卻會記得很久。
那些傷害別人的話,似乎很輕易就能脫口而出。話傷人的威力愈強,對對方造成的傷害也愈深。還有,我們常對遭遇過挫折的人說:
「你看吧,早就知道會變成這樣。」
這句話對曾經受過傷的人來說無疑像一把匕首,狠狠地插在心上。原本還鼓勵對方嘗試,沒想到態度突然轉變,殘忍地撇清責任,責怪對方說:「我早就勸過你,是你固執不聽,所以應該自行承擔失敗的後果。」
與整個人生相比,三秒鐘實在微不足道,而且很難賦予它任何意義。不過有些人卻有可能因為無法忍耐三秒鐘,結果批其逆麟,惹到別人。
「逆麟」的典故出自於韓非子的〈說難〉。韓非子說,龍是可以馴服騎乘的,但是在龍的喉嚨下方有著直徑約一尺長的倒生麟片,這就是「逆麟」。原本可以馴服龍、騎乘在龍背上的人,如果隨意去撫摸龍的喉下逆麟,龍就會很生氣,甚至將主人殺死。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逆麟,在相處一段時間後,你會在某一瞬間突然發現到對方的逆麟。從這時候起就分成兩種人:一種人是裝做不知道,然後想一些肯定正面的話題來說;但是還有另一種人,會馬上碰觸對方的逆麟,使對方懷恨在心。
而我們要當哪一種人呢?一、二、三!
少吃一口飯
節制,這個小幫手,
對所有事物淺嘗輒止,
是幸福和健康的祕訣。
──茱莉亞.柴爾德,烹飪高手
英祖是朝鮮時期最長壽的君王,享壽八十三歲。當時的百姓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四歲,由此可見英祖當時的身體有多麼健康。
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開英祖長壽的祕密,答案其實很簡單。他並沒有服用山蔘或熊膽之類的補藥,長壽的祕訣就在於他的「少餐」──吃比較少的飲食習慣。
依照慣例,朝鮮時期的王族們通常一天要吃五餐。除了早餐、午餐、晚餐等三餐之外,還要再加上下午的點心及晚上的宵夜,總計五餐。也就是說,幾乎一整天都會準備豐盛的食物,讓他們愉快地享用。
但是英祖和其他的王族不同。他對於美食似乎沒有太大的興趣,一天只吃三餐,而且聽說食量很少。最特別的是,他不喜歡吃白米飯,而是偏好雜糧類主食。
雖然現代人都知道暴飲暴食對身體不好,但在當時這種常識並不普及,而且一般平民百姓終生的心願.就是能「吃白米飯填飽肚子」。就時代上的對比來看,英祖當時的食性的確很特別。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樣,英祖之外的大部分君王一天要吃五餐,而且多半以米飯及麵食等碳水化合物為主,也因此他們多半患有糖尿病及肥胖等成人病。對朝鮮的君王來說,這些成人病就像是職業病,而他們的平均壽命是四十七歲。
暴飲暴食是成人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身體內的器官為了消化過多的食物,因而感到疲勞或是承受壓力,這種過程如果一再重複,最後就會發展為成人病。過剩的營養也會引起腹部肥胖,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各種疾病。
此外,暴飲暴食也被認為是引起老化的主因。在勉強消化過多食物的過程中,體內會產生一種氧自由基,它會破壞細胞、引發老化。尤其眾所皆知的是氧自由基還會促使癌細胞活化。
相反地,少餐不僅可以減少身體的負擔,對於血液循環也有正面的幫助。
以色列大學的麥西摩教授為了了解少餐的效果,特別選在伊斯蘭齋戒月的禁食期間進行研究。在為期二十八天的齋戒月當中,穆斯林會在日出後開始禁食,直到日落才開始吃一點東西充飢果腹,藉此方式表達對神的感謝之意。
麥西摩教授在齋戒月期間針對參加者做了數次抽血檢查,以了解他們在這四個星期內因禁食所產生的健康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了一項有趣的變化。在齋戒月禁食期間,參加者血液中的HDL高密度膽固醇數值有明顯的提高。HDL膽固醇可以清潔血管,是一種好的膽固醇,它的數值愈高,對人體的健康愈有幫助。
另一方面,參加者的LDL低密度膽固醇卻有明顯的下降。LDL膽固醇會在血管中沉澱油脂,引發心血管疾病,是一種不好的膽固醇。它的數值愈高,對身體健康愈不利。
由此可見,齋戒月禁食期間的少餐,確實對身體健康產生了正面的效果。
在禁食結束後,他再度對這些已經回歸平日飲食習慣的齋戒月參加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HDL膽固醇和LDL膽固醇數值又再度回復到齋戒月以前的水準。也就是說,當飲食習慣恢復到平日時,齋戒月所產生的效果也隨之消失。
英祖的飲食習慣還有一項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他喜歡吃雜糧更甚於白米飯。他的飲食是以非精製穀物為主,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非精製穀物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一項關鍵。
稻穀脫去外殼後成為糙米,糙米再經過數次的碾製過程之後,剩下的就是白米。碾米次數愈多,白米飯的味道愈好。因為粗糙結實的穀殼已經在重複的碾米過程中被完全去除。
不過在碾米過程中,稻米的營養成分也會流失,各種維他命、礦物質、纖維質等必需成分都會一併被去除。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糙米粗糙而無味」,所以他們比較喜歡吃白米。
多次碾製的穀物對健康不好的原因,不僅在於它的養分已經流失,更可怕的是在於它可以被快速地吸收。
稻米或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精製多次的白米及麵粉在攝取後很快就會被身體吸收,使得血糖值快速上升。這個結果將導致胰島素的分泌激增,同時也會提高罹患肥胖及糖尿病的機率。
因此,如果平時就有暴飲暴食的習慣,再加上食物多半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那健康必然會亮起紅燈。
實驗結果顯示,少餐確實可以保持免疫力,而且有助於防止老化。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威爾福特教授團隊曾經用老鼠進行過實驗。他們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是不停地餵飽牠們,另外一組則是以少餐控制,然後觀察牠們一直到死亡為止。結果飽餐的老鼠群平均壽命為二七.二個月,而少餐的老鼠群平均壽命為三二.八個月,兩者間有著顯著的差異。
經常餵飽飼料的老鼠群有明顯老化及免疫力降低的情況。至於嚴格控制飲食的老鼠群,老化的速度則較為緩慢。
人們常以忙碌為藉口,忽略了該吃些什麼這個重要的問題。大家不斷在網路上尋找,想吃些有益的美食,但是最後都把錢花在對身體有害而且難吃的食物上。經濟上看起來好像更富裕,不過卻離真正有益的食物愈來愈遠。
對現代人來說,有三項是必須節制的。第一是貪吃,第二是消費習慣,第三是壓力或憤怒的情緒,其中最難控制的就是吃。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上的欲望,看起來好像簡單,做起來卻最困難。很少人能夠抵抗「只吃一口」的誘惑。
吃飯可以提供我們活動所需的熱量,不過少吃一口飯卻能訓練我們如何克制。克制能凝聚我們的能量,幫助我們朝目標前進。藉由這個凝聚的能量,我們可以跳得更高、更遠。
一口飯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過從那口飯所產生的節制力量,卻足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