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哈佛人也能偷學的8個關鍵特質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不是哈佛人也能偷學的8個關鍵特質
行動讓你改變際遇;心態讓你扭轉命運。
本書毫不藏私地公開哈佛人的成功人生關鍵秘訣。
你上班時用的windows作業系統,
空閒時滑來滑去玩的Facebook,
好巧,
這是兩名哈佛中輟生毅然決然一搏的時代成就。
企業管理專業顧問
林均偉◎著
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
已當選的歐巴馬是哈佛法學院畢業,
而競爭對手羅姆尼也是哈佛商學院出身,
這麼巧,
難道是哈佛大學派出的種子隊?
哈佛如你所想,俯拾皆是人才。
但令人欣羨的人生並沒有絕對的偶然,更沒有絕對的必然,
有的只是:他們都滿足達成夢想的8種關鍵心態。
哈佛大學成為世界各國莘莘學子心目中的學術聖地,有著非常充分的理由。
至今已有7位美國總統畢業於哈佛大學,且多達了40位教授榮獲諾貝爾獎,另有多達30位以上校友曾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榮譽,更不用說擁有超過數十家跨國公司的總裁。
此外,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II,已成功連任),也曾先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法學院;他的競爭對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Willard Mitt Romney)也同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
哈佛當然如你我所知的培養了無數著名的學術創始人、文學家、思想家等。這裡畢業的學生,在世界各地的企業界都受到相當歡迎,校友均有其相當不錯的社會地位及權力,在財富方面也自然就十分雄厚,因此每年哈佛大學所獲得的學術研究經費,均高達幾兆幾千億美元,由此可知,哈佛校友的經濟實力與人際關係網的力量可見一斑。
為什麼哈佛有這麼多成功人士?
本書從八個方面分別闡述了由哈佛校訓引導出的哈佛理念、哈佛精神,如獨立思考、創新能力、擁有夢想、回饋意識與社會責任等等。其中每個主題又分別以不同方面加以論述,在編寫上闡述以發生在哈佛人身上真實、通俗的事例,重點說明其能輔助讀者達成夢想與目標的關鍵特質。
哈佛著名的輟學生
★比爾.蓋茲(William Henry ”Bill” Gates III),哈佛校史上「最著名的輟學生」。
據悉,哈佛的學生報《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將比爾.蓋茨稱為「最成功的輟學生」。他在一九七三年進入哈佛大學,兩年後輟學,之後與比他高兩個年級的保羅艾倫(Paul Allen)一同創辦了微軟公司,在《富比士》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他連續十三年蟬聯世界首富;二00八年正式退出微軟,並五百八十億美元的個人財產全數捐給基金會;二00九年再以四百億億美元資產重登榜首。
比爾.蓋茲在哈佛大學二00七年的畢業典禮上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哈佛校史上「最著名的輟學生」在輟學創業三十二年之後,終於「正式畢業」。
★馬克.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有潛力成為「下一個賈伯斯」。
二00四年,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決定從哈佛退學,全職運營網站。他後來回憶道,他從哈佛輟學是受了比爾.蓋茲的影響,因為蓋茲有一次在哈佛演講時說道:「如果微軟失敗,我會重返哈佛。」
哈佛資訊科學系教授馬蘭(David Malan)並誇讚,祖克柏跟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前微軟執行長蓋茲一樣,都算是百年難得一見、舉世聞名的科技巨星。賈伯斯辭世時,美媒預測祖克柏有潛力成為引領科技風潮的「下一個賈伯斯」。
據《美聯社》報導,祖克柏大二時創立校園社交平台「臉書」時,哈佛校方也正在建立大學師生網路名冊。而祖克柏當時批評校方花費數年時間架設網站「愚蠢至極」,還說:「給我一個禮拜,我可以做得比他們更好。」
★麥特.戴蒙(Matt Damon),以奧斯卡金像獎《心靈捕手》聞名全球的影星。
麥特.戴蒙在一九八八年進入哈佛大學,在大二時請假拍攝電影《旭日東昇》(Rising Son),這是專門在電視上播放的電影。戴蒙在大三和大四時也經常外出拍戲,一直沒有修夠畢業所需要的學分數,在學分未修滿的情況下肄業前往洛杉磯發展。
戴蒙在接受《哈佛深紅報》採訪時回憶到:「實際上,當時我經常準備回去,我幾乎讀完最後幾個學期,但還是被迫離開了」。
戴蒙與好友,同時也是演員的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因為撰寫了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劇本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與金球獎的最佳原著劇本獎,而他本人也因同一部電影而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的入圍提名。
哈佛部分亞洲校友
▲馬友友:美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
▲劉軒:臺灣知名DJ,名作家劉墉之子。
▲趙小蘭:美國第二十四任勞工部長、美國內閣第一位亞裔婦女。
▲胡剛複:中國物理學家。
▲竺可楨:中國地學家。
▲胡先驌:中國生物學家。
▲陳寅恪: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梁實秋:中國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學家,建築師,教育家。
▲趙元任:中國語言學家,漢語言學之父。
▲丁祟吉:留美,回國後曾任職大沽砲臺,後曾任記者,亦曾任江海關代理副稅務司。
▲王良登:留美,回國後曾任駐古巴總領事。
▲皇太子妃雅子(Princess Masako):日本王妃、前外交官。
▲曾蔭權:前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林滿紅:台灣歷史學家。
▲張光直:台灣人類學家。
▲呂秀蓮:中華民國第十、十一任副總統,台灣首位女副總統,女權運動先驅。
▲林義雄:中華民國前立法委員。
▲黃偉哲: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賴清德:現任台南市長。
▲李應元:中華民國前行政院秘書長。
▲吳乃仁:前台灣糖業公司董事長。
▲許達然:台灣歷史學家、作家。
▲張介英:年代新聞臺與東風衛視主播,暢銷作家,TOEIC滿分與IELTS紀錄保持人。
▲馬英九:中華民國第十二、十三任總統。
▲林清澤:臺灣影像醫學教授。
▲林書豪:NBA休士頓火箭隊台裔美籍籃球員控球後衛。
▲賴英照:前任中華民國司法院長。
▲陳長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
▲吳志揚:現任台灣桃園縣長。
哈佛錄取標準是?
哈佛大學這座具有三百七十多年歷史的世界名校,承載了多少莘莘學子的歡笑與淚水,因而多數人都關心這樣的事——究竟有什麼特質的人才能被哈佛錄取呢?
哈佛大學的招生簡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哈佛招生沒有公式可言,高中學業非常重要,且招生委員會還會考慮許多其他標準,例如社區服務、領導才能、課外活動和工作經驗,招生委員會不設任何限定。我們信賴中學教師、學校輔導員、校長和校友所提供的關於考生的傑出品德、戰勝逆境的能力以及其他個性人格的證明,這些都會影響招生委員會的決定。」
曾擔任十年哈佛大學校長的尼爾.陸登庭(Neil Rudenstine)教授表示:「想成為一名哈佛學生,不只是學習要好,還要看他是否具有創造性。只有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具有創新精神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是一流學生必備的素質,除了關心自身專業的領域,還要看他是否關心其他領域,有沒有廣泛的興趣。」
也就是說,成績好並不是被哈佛錄取的唯一標準,哈佛大學在招生時會特別注重學生是否具有特長和潛質。如果具有創造與發展的潛力,那麼成績不佳的偏才也可能被錄取。
聰明並非是成功的唯一要件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個例子:
悲劇性的天才人物,威廉.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十九世紀末在紐約出生。他擁有極高的數學和語言天賦,其智商估計達兩百五十至三百,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數值。
席德斯在六個月時,就學會了二十六個字母;一歲半能看紐約時報;三歲時他開始對高等數學感興趣;四歲時已精通法文;八歲時他從高中畢業,已能流利地使用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法語、俄羅斯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和亞美尼亞語。
九歲在哈佛大學舉辦四維空間的講座,因而很早就已出名。席德斯很可能是人類有記錄以來的智力巔峰,但他與社會格格不入。成年後,他竭力避免接觸數學,並透過各種化名進行寫作,據說他後來一共懂得二百種語言,並能在一天之內學會一門外語,且能互相翻譯。晚年後,他的行為變得古怪,最終慢慢淡出了公眾的視野,他毅然放棄學術,選擇了體力勞動,當了一名印刷廠工人並以收集車票為嗜好。最終於四十六歲時因腦中風死於波士頓一間租來的房間裡。
儘管席德斯年幼時展現出神童的威力,成年之後,卻沒有常人期待的成就。雖令人惋惜,卻也是能夠理解的事實。這也驗證了天才或神童不過是一個「過程」,階段性的成功並不能保證永遠的成就。
聰明,或許是成功的因素,但並不是成功的條件。哈佛是社會菁英寶地,不是因為哈佛人天生就是菁英,而是因為他們的視野更高,志向更遠,付出的更多。
擁有獨立思考與解決事情的能力
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目前這個社會最欠缺的能力,人們總是人云亦云,容易受媒
行動讓你改變際遇;心態讓你扭轉命運。
本書毫不藏私地公開哈佛人的成功人生關鍵秘訣。
你上班時用的windows作業系統,
空閒時滑來滑去玩的Facebook,
好巧,
這是兩名哈佛中輟生毅然決然一搏的時代成就。
企業管理專業顧問
林均偉◎著
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
已當選的歐巴馬是哈佛法學院畢業,
而競爭對手羅姆尼也是哈佛商學院出身,
這麼巧,
難道是哈佛大學派出的種子隊?
哈佛如你所想,俯拾皆是人才。
但令人欣羨的人生並沒有絕對的偶然,更沒有絕對的必然,
有的只是:他們都滿足達成夢想的8種關鍵心態。
哈佛大學成為世界各國莘莘學子心目中的學術聖地,有著非常充分的理由。
至今已有7位美國總統畢業於哈佛大學,且多達了40位教授榮獲諾貝爾獎,另有多達30位以上校友曾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榮譽,更不用說擁有超過數十家跨國公司的總裁。
此外,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II,已成功連任),也曾先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法學院;他的競爭對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Willard Mitt Romney)也同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
哈佛當然如你我所知的培養了無數著名的學術創始人、文學家、思想家等。這裡畢業的學生,在世界各地的企業界都受到相當歡迎,校友均有其相當不錯的社會地位及權力,在財富方面也自然就十分雄厚,因此每年哈佛大學所獲得的學術研究經費,均高達幾兆幾千億美元,由此可知,哈佛校友的經濟實力與人際關係網的力量可見一斑。
為什麼哈佛有這麼多成功人士?
本書從八個方面分別闡述了由哈佛校訓引導出的哈佛理念、哈佛精神,如獨立思考、創新能力、擁有夢想、回饋意識與社會責任等等。其中每個主題又分別以不同方面加以論述,在編寫上闡述以發生在哈佛人身上真實、通俗的事例,重點說明其能輔助讀者達成夢想與目標的關鍵特質。
哈佛著名的輟學生
★比爾.蓋茲(William Henry ”Bill” Gates III),哈佛校史上「最著名的輟學生」。
據悉,哈佛的學生報《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將比爾.蓋茨稱為「最成功的輟學生」。他在一九七三年進入哈佛大學,兩年後輟學,之後與比他高兩個年級的保羅艾倫(Paul Allen)一同創辦了微軟公司,在《富比士》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他連續十三年蟬聯世界首富;二00八年正式退出微軟,並五百八十億美元的個人財產全數捐給基金會;二00九年再以四百億億美元資產重登榜首。
比爾.蓋茲在哈佛大學二00七年的畢業典禮上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哈佛校史上「最著名的輟學生」在輟學創業三十二年之後,終於「正式畢業」。
★馬克.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有潛力成為「下一個賈伯斯」。
二00四年,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決定從哈佛退學,全職運營網站。他後來回憶道,他從哈佛輟學是受了比爾.蓋茲的影響,因為蓋茲有一次在哈佛演講時說道:「如果微軟失敗,我會重返哈佛。」
哈佛資訊科學系教授馬蘭(David Malan)並誇讚,祖克柏跟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前微軟執行長蓋茲一樣,都算是百年難得一見、舉世聞名的科技巨星。賈伯斯辭世時,美媒預測祖克柏有潛力成為引領科技風潮的「下一個賈伯斯」。
據《美聯社》報導,祖克柏大二時創立校園社交平台「臉書」時,哈佛校方也正在建立大學師生網路名冊。而祖克柏當時批評校方花費數年時間架設網站「愚蠢至極」,還說:「給我一個禮拜,我可以做得比他們更好。」
★麥特.戴蒙(Matt Damon),以奧斯卡金像獎《心靈捕手》聞名全球的影星。
麥特.戴蒙在一九八八年進入哈佛大學,在大二時請假拍攝電影《旭日東昇》(Rising Son),這是專門在電視上播放的電影。戴蒙在大三和大四時也經常外出拍戲,一直沒有修夠畢業所需要的學分數,在學分未修滿的情況下肄業前往洛杉磯發展。
戴蒙在接受《哈佛深紅報》採訪時回憶到:「實際上,當時我經常準備回去,我幾乎讀完最後幾個學期,但還是被迫離開了」。
戴蒙與好友,同時也是演員的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因為撰寫了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劇本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與金球獎的最佳原著劇本獎,而他本人也因同一部電影而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的入圍提名。
哈佛部分亞洲校友
▲馬友友:美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
▲劉軒:臺灣知名DJ,名作家劉墉之子。
▲趙小蘭:美國第二十四任勞工部長、美國內閣第一位亞裔婦女。
▲胡剛複:中國物理學家。
▲竺可楨:中國地學家。
▲胡先驌:中國生物學家。
▲陳寅恪: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梁實秋:中國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學家,建築師,教育家。
▲趙元任:中國語言學家,漢語言學之父。
▲丁祟吉:留美,回國後曾任職大沽砲臺,後曾任記者,亦曾任江海關代理副稅務司。
▲王良登:留美,回國後曾任駐古巴總領事。
▲皇太子妃雅子(Princess Masako):日本王妃、前外交官。
▲曾蔭權:前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林滿紅:台灣歷史學家。
▲張光直:台灣人類學家。
▲呂秀蓮:中華民國第十、十一任副總統,台灣首位女副總統,女權運動先驅。
▲林義雄:中華民國前立法委員。
▲黃偉哲: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賴清德:現任台南市長。
▲李應元:中華民國前行政院秘書長。
▲吳乃仁:前台灣糖業公司董事長。
▲許達然:台灣歷史學家、作家。
▲張介英:年代新聞臺與東風衛視主播,暢銷作家,TOEIC滿分與IELTS紀錄保持人。
▲馬英九:中華民國第十二、十三任總統。
▲林清澤:臺灣影像醫學教授。
▲林書豪:NBA休士頓火箭隊台裔美籍籃球員控球後衛。
▲賴英照:前任中華民國司法院長。
▲陳長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
▲吳志揚:現任台灣桃園縣長。
哈佛錄取標準是?
哈佛大學這座具有三百七十多年歷史的世界名校,承載了多少莘莘學子的歡笑與淚水,因而多數人都關心這樣的事——究竟有什麼特質的人才能被哈佛錄取呢?
哈佛大學的招生簡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哈佛招生沒有公式可言,高中學業非常重要,且招生委員會還會考慮許多其他標準,例如社區服務、領導才能、課外活動和工作經驗,招生委員會不設任何限定。我們信賴中學教師、學校輔導員、校長和校友所提供的關於考生的傑出品德、戰勝逆境的能力以及其他個性人格的證明,這些都會影響招生委員會的決定。」
曾擔任十年哈佛大學校長的尼爾.陸登庭(Neil Rudenstine)教授表示:「想成為一名哈佛學生,不只是學習要好,還要看他是否具有創造性。只有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具有創新精神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是一流學生必備的素質,除了關心自身專業的領域,還要看他是否關心其他領域,有沒有廣泛的興趣。」
也就是說,成績好並不是被哈佛錄取的唯一標準,哈佛大學在招生時會特別注重學生是否具有特長和潛質。如果具有創造與發展的潛力,那麼成績不佳的偏才也可能被錄取。
聰明並非是成功的唯一要件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個例子:
悲劇性的天才人物,威廉.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十九世紀末在紐約出生。他擁有極高的數學和語言天賦,其智商估計達兩百五十至三百,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數值。
席德斯在六個月時,就學會了二十六個字母;一歲半能看紐約時報;三歲時他開始對高等數學感興趣;四歲時已精通法文;八歲時他從高中畢業,已能流利地使用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法語、俄羅斯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和亞美尼亞語。
九歲在哈佛大學舉辦四維空間的講座,因而很早就已出名。席德斯很可能是人類有記錄以來的智力巔峰,但他與社會格格不入。成年後,他竭力避免接觸數學,並透過各種化名進行寫作,據說他後來一共懂得二百種語言,並能在一天之內學會一門外語,且能互相翻譯。晚年後,他的行為變得古怪,最終慢慢淡出了公眾的視野,他毅然放棄學術,選擇了體力勞動,當了一名印刷廠工人並以收集車票為嗜好。最終於四十六歲時因腦中風死於波士頓一間租來的房間裡。
儘管席德斯年幼時展現出神童的威力,成年之後,卻沒有常人期待的成就。雖令人惋惜,卻也是能夠理解的事實。這也驗證了天才或神童不過是一個「過程」,階段性的成功並不能保證永遠的成就。
聰明,或許是成功的因素,但並不是成功的條件。哈佛是社會菁英寶地,不是因為哈佛人天生就是菁英,而是因為他們的視野更高,志向更遠,付出的更多。
擁有獨立思考與解決事情的能力
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目前這個社會最欠缺的能力,人們總是人云亦云,容易受媒
目錄
◆前言
Chapter1 聰明非成功要件,EQ決定人生 Condition
1.哈佛,要的不只是成績
2.聰明並非是成功的要件
3.除了IQ,EQ更重要
4.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5.比爾.蓋茲,下一個未來潛力
6.人生贏家:好名聲就是好財富
Chapter2 所有的天才,都是放對了地方 Advantage
7.認識自己,比追求目標更重要
8.即使哈佛畢業,仍須自己努力
9.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0.天才或白癡,只是放對或放錯地方
11.自信,哈佛人的成功秘訣
12.接納與學習比你優秀的人
Chapter3 貪心地作夢,並歡迎挫折的到來 Dreams
13.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14.挫折,始終是成功的推手
15.改變心態,提升自我價值
16.正向心理:幸福的秘方
17.哈佛裸奔的背後秘密
18.哈佛的夢想家,設下目標不放棄
Chapter4 人格特質,造就哈佛人的成就 Personality
19.哈佛人的中心思想:真理
20.高EQ創造哈佛人的成就
21.誠信,尊重,堅持原則
22.哈佛人的領袖特質是?
23.抓住機會不如創造機會
24.將壓力轉為無限的動力
Chapter5 好的人脈關係,好習慣成就好人生 Connection
25.溝通從聆聽開始是基本
26.將自己劃為他人的「自己人」
27.讓人脈成長,就能更快成功
28.團結共識,累積更多人脈
29.有特色,做自己最堅實的依靠
30.胸懷越寬廣,走的路也就越長
Chapter6 大膽行動,抓住一瞬的機會 Boldness
31.行動為你改變了際遇
32.膽大心細,邁出成功第一步
33.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34.為目標早準備,勇於挑戰
35.選對方向,就成功了一半
36.掌握時間,就是先發制人
Chapter7 競爭與雙贏,是馳騁社會的手段 Reciprocal
37.哈佛不變的傳統與創新
38.競爭意識,哈佛成就的動力
39.面對敵手,也是一門學問
40.「心機」,也是手段裡的一種
41.在平凡之中找出不平凡的價值
42.菁英也需有合作雙贏的意識
Chapter8 回饋社會,是幸福之源 Feedback
43.為什麼畢業自哈佛的富翁最多?
44.從自身優勢創造無盡財富
45.聰明人不被金錢的貪欲奴役
46.財富,人生中的極小部分
47.哈佛輟學生看待工作的三種進程
48.心懷感恩,回饋社會
Chapter1 聰明非成功要件,EQ決定人生 Condition
1.哈佛,要的不只是成績
2.聰明並非是成功的要件
3.除了IQ,EQ更重要
4.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5.比爾.蓋茲,下一個未來潛力
6.人生贏家:好名聲就是好財富
Chapter2 所有的天才,都是放對了地方 Advantage
7.認識自己,比追求目標更重要
8.即使哈佛畢業,仍須自己努力
9.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0.天才或白癡,只是放對或放錯地方
11.自信,哈佛人的成功秘訣
12.接納與學習比你優秀的人
Chapter3 貪心地作夢,並歡迎挫折的到來 Dreams
13.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14.挫折,始終是成功的推手
15.改變心態,提升自我價值
16.正向心理:幸福的秘方
17.哈佛裸奔的背後秘密
18.哈佛的夢想家,設下目標不放棄
Chapter4 人格特質,造就哈佛人的成就 Personality
19.哈佛人的中心思想:真理
20.高EQ創造哈佛人的成就
21.誠信,尊重,堅持原則
22.哈佛人的領袖特質是?
23.抓住機會不如創造機會
24.將壓力轉為無限的動力
Chapter5 好的人脈關係,好習慣成就好人生 Connection
25.溝通從聆聽開始是基本
26.將自己劃為他人的「自己人」
27.讓人脈成長,就能更快成功
28.團結共識,累積更多人脈
29.有特色,做自己最堅實的依靠
30.胸懷越寬廣,走的路也就越長
Chapter6 大膽行動,抓住一瞬的機會 Boldness
31.行動為你改變了際遇
32.膽大心細,邁出成功第一步
33.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34.為目標早準備,勇於挑戰
35.選對方向,就成功了一半
36.掌握時間,就是先發制人
Chapter7 競爭與雙贏,是馳騁社會的手段 Reciprocal
37.哈佛不變的傳統與創新
38.競爭意識,哈佛成就的動力
39.面對敵手,也是一門學問
40.「心機」,也是手段裡的一種
41.在平凡之中找出不平凡的價值
42.菁英也需有合作雙贏的意識
Chapter8 回饋社會,是幸福之源 Feedback
43.為什麼畢業自哈佛的富翁最多?
44.從自身優勢創造無盡財富
45.聰明人不被金錢的貪欲奴役
46.財富,人生中的極小部分
47.哈佛輟學生看待工作的三種進程
48.心懷感恩,回饋社會
序/導讀
前言
創立於一六三六年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是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其前身稱為哈佛學院 (Harvard College),直到一七八0年才擴建為哈佛大學。
不需宣傳,全世界都知道哈佛是一所群英薈萃、人才輩出的一流大學學府,更是所有莘莘學子夢想中的知識殿堂。哈佛至今對美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科學與高等教育等都產生了源遠流長的極大影響,稱為一股「哈佛勢力」也不為過。
提到哈佛,就不能不提其創下的輝煌記錄。如哈佛的畢業校友之中,已有七人先後成為美國總統,迄今擁有超過四十名的諾貝爾獎得主,及三十名以上的普立茲獎得獎者,更不用說許多傑出的世界級學者、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外交官等皆出自於哈佛。而即便是與其僅有些淵源的學生,在自己的領域闖出一片天的成功者更是難以計數。
在此,並非是「神化」哈佛的豐功偉業,而是如此驚人的紀錄實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到哈佛的教育理念究竟為何?而又為什麼哈佛畢業的學生(甚至肄業者)多半都能闖出些成就?這單單只是因為他們有著高於常人的智商嗎?絕對不是。
哈佛的大學部學生約有六千八百人,研究生一萬一千人,全職或兼職的教職員共有一萬兩千人。而每年來自台灣的研究生約會有三十至四十人,多半就讀於公共衛生學院及設計學院。
所有的哈佛人都並非一出生就注定了將來是個菁英份子,即便是家境優渥、特別予以栽培者,我們也能夠從其成長的歷程當中,發現多數出自哈佛的成功者所擁有的共通點都非常相似,無論是人格特質或是對於目標的企圖心,通常都是既能柔軟又能強烈的。
而多數的哈佛人除了IQ,其EQ指數(情緒商數)也相當地高。他們多半具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有效轉化挫折為行動力,同時也非常瞭解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能計畫周詳地大膽作夢。與其等待機會,他們多半會選擇主動出擊去創造機會。此外,在競爭之中偏向謀求雙贏,在心志動搖時以真理為方向,即便是成功之後也願意回饋於母校、造福社會,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仿效的關鍵特質。
哈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出更遠的視野,更高的志向,同時,他們自身也得更努力才能達成目標,即便是具有成功素質卻無法有效發揮,始終不願認真以待,那麼也只是徒然無功,我們也不能忽視其「咬牙付出」的艱辛學習過程。
實際上,哈佛大學能夠培養出如此多不勝數的頂尖人才,不僅僅在於其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更在於其在承載了長久歷史下,已沉澱、淬煉許久的哈佛智慧。在長期與卓越的教授及優秀的同儕互相砥礪、思考碰撞之後,耳濡目染,得到的便是脫胎換骨,使學子進入更高標準的境界,無論是學術,還是自我心態亦然。
哈佛,早已不只是一所大學的名字,更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處世智慧。百年哈佛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夢,也是夢想起步的地方,而它帶給世界的不僅是優秀人才,還有更多值得借鑑的人生哲學。
本書闡述了哈佛人的人格特質、習慣、夢想與機遇等各個關鍵心態,同時詮釋了哈佛的哲理精髓,觸及了人性中最質樸的情感,並挖掘出其中的哲理。沒有冗長無謂、類教科書的說教,只有與你分享真實故事中的哈佛力量。
此外,敘事筆觸通俗易懂,期望能為讀者朋友們帶來愉快的閱讀體驗。透過本書,願你能感受並汲取到有益於啟發人生之路的哈佛百年智慧。
創立於一六三六年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是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其前身稱為哈佛學院 (Harvard College),直到一七八0年才擴建為哈佛大學。
不需宣傳,全世界都知道哈佛是一所群英薈萃、人才輩出的一流大學學府,更是所有莘莘學子夢想中的知識殿堂。哈佛至今對美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科學與高等教育等都產生了源遠流長的極大影響,稱為一股「哈佛勢力」也不為過。
提到哈佛,就不能不提其創下的輝煌記錄。如哈佛的畢業校友之中,已有七人先後成為美國總統,迄今擁有超過四十名的諾貝爾獎得主,及三十名以上的普立茲獎得獎者,更不用說許多傑出的世界級學者、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外交官等皆出自於哈佛。而即便是與其僅有些淵源的學生,在自己的領域闖出一片天的成功者更是難以計數。
在此,並非是「神化」哈佛的豐功偉業,而是如此驚人的紀錄實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到哈佛的教育理念究竟為何?而又為什麼哈佛畢業的學生(甚至肄業者)多半都能闖出些成就?這單單只是因為他們有著高於常人的智商嗎?絕對不是。
哈佛的大學部學生約有六千八百人,研究生一萬一千人,全職或兼職的教職員共有一萬兩千人。而每年來自台灣的研究生約會有三十至四十人,多半就讀於公共衛生學院及設計學院。
所有的哈佛人都並非一出生就注定了將來是個菁英份子,即便是家境優渥、特別予以栽培者,我們也能夠從其成長的歷程當中,發現多數出自哈佛的成功者所擁有的共通點都非常相似,無論是人格特質或是對於目標的企圖心,通常都是既能柔軟又能強烈的。
而多數的哈佛人除了IQ,其EQ指數(情緒商數)也相當地高。他們多半具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有效轉化挫折為行動力,同時也非常瞭解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能計畫周詳地大膽作夢。與其等待機會,他們多半會選擇主動出擊去創造機會。此外,在競爭之中偏向謀求雙贏,在心志動搖時以真理為方向,即便是成功之後也願意回饋於母校、造福社會,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仿效的關鍵特質。
哈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出更遠的視野,更高的志向,同時,他們自身也得更努力才能達成目標,即便是具有成功素質卻無法有效發揮,始終不願認真以待,那麼也只是徒然無功,我們也不能忽視其「咬牙付出」的艱辛學習過程。
實際上,哈佛大學能夠培養出如此多不勝數的頂尖人才,不僅僅在於其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更在於其在承載了長久歷史下,已沉澱、淬煉許久的哈佛智慧。在長期與卓越的教授及優秀的同儕互相砥礪、思考碰撞之後,耳濡目染,得到的便是脫胎換骨,使學子進入更高標準的境界,無論是學術,還是自我心態亦然。
哈佛,早已不只是一所大學的名字,更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處世智慧。百年哈佛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夢,也是夢想起步的地方,而它帶給世界的不僅是優秀人才,還有更多值得借鑑的人生哲學。
本書闡述了哈佛人的人格特質、習慣、夢想與機遇等各個關鍵心態,同時詮釋了哈佛的哲理精髓,觸及了人性中最質樸的情感,並挖掘出其中的哲理。沒有冗長無謂、類教科書的說教,只有與你分享真實故事中的哈佛力量。
此外,敘事筆觸通俗易懂,期望能為讀者朋友們帶來愉快的閱讀體驗。透過本書,願你能感受並汲取到有益於啟發人生之路的哈佛百年智慧。
試閱
比爾‧蓋茲,下一個未來潛力
關於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茲(William Henry "Bill" Gates III)的名字你一定不陌生。
根據《富比士》(Forbes)雜誌的全球富豪排行榜資料顯示,他在一九九五年至二○○七年的十三年間蟬聯了世界首富寶座;二○○八年他排名世界第三,二○○九年又奪回一次首富頭銜;接著,二○一○年至二○一二年保持在世界第二。
比爾‧蓋茲的財富傳說就像神話,他三十九歲時便成為世界首富,並擁有十四年登上富比士榜首的紀錄。截止目前為止,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oration)市值二○二一億美元,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員工人數達到了九萬四千人。
究竟是什麼造就了比爾‧蓋茲的成功?我們說他過人的EQ和IQ決定了他事業的輝煌。
蓋茲成功的秘訣:鍥而不捨地逐夢
「爸爸,下次有人問你,你是不是真的比爾‧蓋茲時,我希望你回答:『是。』我希望你告訴他們,你是另一個比爾‧蓋茲一直努力想成為的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如此說。他最想感謝的人是另一個「比爾‧蓋茲」─與他同名的父親,始終是他最敬重的偶像。
比爾‧蓋茲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家庭,父親威廉‧亨利‧蓋茲(William Henry Gates, Sr.)是當地的律師,他過世的母親瑪麗‧蓋茲(Mary Maxwell Gates)是銀行董事。比爾和兩個姊姊一起長大,他就讀於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和私立的湖濱中學(Lakeside School),在湖濱中學時,蓋茲認識了比他高兩個年級的保羅‧艾倫(Paul Gardner Allen)。
蓋茲是出色的學生,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寫起了電腦程式設計,蓋茲與艾倫他們一起獨佔了湖濱中學的唯一一台微型電腦。為了電腦能有更好的運作功能,他們偷偷潛入了華盛頓大學的電腦實驗室,因艾倫的父親是華盛頓大學的圖書館副館長,有機可趁的他們瞞著大人進行了這次秘密行動。雖然事件最後被揭發,但兩人與管理人員達成協議,以提供學生電腦的支援服務作為補償。
根據蓋茲高中同學的回憶,他曾斷言自己會在二十五歲時賺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美金。
少年時的蓋茲曾是童子軍,他們的團隊經常會以販賣堅果來募集活動經費。不同小隊之間會進行良性的競爭,看誰募集到的經費最多,而好勝的蓋茲經常樂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推銷堅果。
在晚上和周末時,蓋茲的父親會開車將他送往不同社區。下車之後,蓋茲會挨家挨戶地推銷堅果,他的父親則在車上等他。
「事實上,蓋茲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累積並記錄做生意的經驗了。例如,瞭解上門銷售產品的推銷員是什麼樣的感覺,哪些因素會對客戶的購買決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找對合適的市場對產品整體的銷售程度如何等等。」蓋茲的父親在《比爾‧蓋茲是這樣教出來的》一書當中這樣評價自己的兒子。
當蓋茲成功之後,很多人恭維蓋茲的父親,說他的兒子是天才,但這位父親卻說:「孩子是不笨,但是跟他一樣聰明的孩子多得是,這個孩子比人強的地方在於他有熱情,能鍥而不捨去追求夢想。」成功不是只能靠智慧,「堅持」和「熱情」也不可缺一。想想亞洲的父母親大概很少能像蓋茲父親一樣有足夠的膽量安心放手,讓兒子哈佛唸到三年級時輟學去追夢。
從微軟的官方標語「Be What’s Next」(當下一個未來潛力)便可得知蓋茲散發出的自信。
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9擁有高人一等的智商就可以前進哈佛嗎?當然不是,如前述所說,哈佛更看重的是具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
在行動之前先仔細思考,比較出最省時省力的解決方法,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我們都該學會的處事方法。
培養能提出質疑的思考力
有句俗語說:「學源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創新的不竭動力,也是進步的開始。我們都應該養成隨時質疑的思考模式,避免輕易地認為那些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都是正確的。
理查茲(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是美國著名的化學家,是哈佛創立以來最年輕的博士,也是美國第一個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人,他被人們稱之為「測定原子量專家」。
理查茲從不迷信權威,他對以前的原子量提出質疑,並改進了測試方法,重新精確核定了六十多種元素的原子量,並對鉛的同位素進行了研究。他除了在哈佛大學任教之外,還兼任吉布斯(Walcott Gibbs)研究所所長,曾兩次被選為美國化學會會長。此外,他更是一個以善教聞名的教授,培養了許多有名的物理化學家。
在這些榮譽的背後,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查理茲不斷地思考、抱持懷疑,並持續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努力。
他是一位手巧且實驗技術高超的化學家。理查茲的學術生涯都致力於更精確地測試如原子量、表面張力、能量變化、電化學數據等基本自然常數,以驗證某些自然規律,以求對自然奧祕有更深入的瞭解。
理查茲總認為自然界所表現出的某些不均勻、不規律的異常現象,就像是一個裂縫,而我們從裂縫中進行研究,就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質。
他在研究上總是精益求精,在他發表的約三百篇的論文當中,他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校驗前人(也包括自己)的研究結果,充分表現出了他不懈追求真相的精神。理查茲在工作中總是抱持著十分嚴謹的態度,對測試的每一個細節都必然有細心的審視。
他將自己從事精密化學研究的經驗總結在《精密化學研究方法》一書中,在書中他清楚地指出從事精密研究的人應該遵循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強調人們不應滿足於現有的試驗方法與科學理論,對實驗的每一步驟都應該抱有問號,盡量避免每一種會造成誤差的可能性,並且要有無限的耐心,只有經過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能得知最終的真相。
若我們能培養起提出質疑的能力,那麼許多看似困難的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
理查茲就是突破了前面無數人的優秀表現的「束縛」之後,保持著先思考,再質疑的做法,才能發現更精確地測量原子量的方法。
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說,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目前社會最欠缺的能力之一,人們總是人云亦云,容易受到媒體操控。那些從電視上看到的、報紙上看到的資訊都是單方面「餵養」給視聽者的情報,並非全然是真相,所謂的「媒體亂象」,經常也等同於「社會亂源」。
也因此,在資訊如此爆炸的年代,如不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很容易隨聲附和,盲從跟隨,甚至隨之渲染起舞。雖然世間事的是非曲直自有公論,但現在世人還是人云亦云的居多,這就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所造成的立場偏頗。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也曾表示當他在哈佛及麻省理工學院唸書時,都學到了兩種重要的能力,一是懂得並養成如何學習,二是學會了獨立思考的習慣與方法。
他更說明:「方法是要有紀律、有系統、有計劃。系統是指一套一套的學問,並不是今天看一點小說,明天看一點歷史,後天看一點藝術,這是隨興、沒有系統的學習,效果很低。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獨立思考要有知識基礎,基礎則是隨著終身學習慢慢建立起來,累積思考的材料。對所有的書籍、資料,也要發展『合理的懷疑』,因為沒有一個人講的話是完全對的,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必須保持獨立思考、自行研判的清醒。」
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那麼即便在畢業之後的日子裡,依舊能持續成長,保持一顆尋找真相的心。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能讓我們重新產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與不達目的絕不甘休的決心。
如果一個人只接收他人思考過、整理過的資訊,那麼最好的理解結果也就是他人所能達到的程度而已,但如果你能習慣對一件事獨立思考,那麼就能產生更多的「你自己的發現」,也不至於被「洗腦」了。
挫折,始終是成功的推手
人生如同一場航行,在航向目的地的過程中,你不可能總是一路順風還經常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難免會有出現狂風暴雨的倒楣日。當你遇到這些突如其來的挫折時,你會做些什麼、又會怎麼想?
從哈佛畢業的名人不勝枚舉,大多是科學家、企業家和有力的政商人士。但也許你不知道,其實現代第一個奧運冠軍跟哈佛也有關係。
我拒絕哈佛的榮譽博士頭銜
在一八九六年四月六日,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田徑比賽中的第一個男子三級跳遠冠軍誕生了,他就是來自哈佛大學的詹姆斯‧康納利(James Brendan Connolly)。
康納利當時已經二十八歲了,是哈佛大學古典文學系一年級的學生。他出生在波士頓一個並不富裕的人家,家裡有十二個兄弟。康納利十五歲的時候因家境不好被迫輟學,進了保險公司當推銷員,但業餘時間裡他一直保持著對田徑運動的興趣,而他最擅長的就是跳遠。
後來,憑著工作時存起來的一些錢,還有出色的運動成績,他終於在十三年後重返校園,進了哈佛大學的校門。當時,他已經是全美三級跳遠的冠軍,所以當他聽說奧運要在希臘舉行的時候,就找了當時哈佛大學的校長,還有哈佛的體育委員會主席,希望能夠得到八個禮拜的長假,以代表美國和哈佛大學去參加此次的奧運。
但他沒想到的是,這個要求竟然被拒絕了,而且還沒有商量的餘地。「只不過是去一次長時間的公費旅遊。」這是體育委員會主席的理由;而校長更是不理會康納利的解釋,只是淡淡地告訴他:「如果你去歐洲,這就意味著你從哈佛退學了,想再回來,就要重新申請才能復學。」康納利不清楚為什麼自己就這樣被拒絕了,但他沒有放棄比賽,他反而被激怒地說:「我不會退學,更不會申請復學!我的大學到今天就讀完了!」然後便轉頭走出了校長辦公室。
康納利離開了哈佛,這同時意味著他失去了獲得資助的機會。那個時候從美國去希臘是一筆不少的費用,於是康納利一邊打工賺錢,一邊找廠商贊助,希望能夠湊齊參加奧運的交通費用。
在距離奧運開幕還有一個月時,他終於湊齊了七百美元,同時還獲得了一個體育俱樂部的贊助,而他們家所屬的愛爾蘭教堂也為他舉辦了蛋糕義賣,這些款項加起來足以讓他在前往義大利的一艘德國貨船上買下一個鋪位。
但是,康納利的奧運之旅並不順利。他先是在出發前兩天扭傷了背,然後在從義大利到雅典的火車上丟了錢包,不過最倒楣的,還是他們在到達雅典之後聽到的第一句話:「明天,奧運就要開幕了。」
在出發時康納利認為自己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花上十八天從美國到雅典,還有大約兩周的時間可以進行賽前訓練。但是到了希臘他們才知道,當時在希臘所使用的曆制和美國的不一樣,希臘要比美國的曆制早上十二天,所以第二天奧運就開幕了,而且就要開始正式比賽。
事情到這裡,沒想到康納利的霉運還沒結束。他仔細一看發給運動員的比賽規則,發現奧運上的三級跳遠和他在美國參加的三級跳遠是「不一樣」的。在美國,他是單足跳、跨步、起跳,而這裡的規則是單足跳、單足跳、起跳。他從來沒有這樣跳過,要是還像在美國時那樣跳,他就要犯規失去資格了。
經過了抽籤,康納利在七名參賽者當中最後一個出場,這是一場沒有預賽也沒有熱身的比賽,每個運動員只有三次跳的機會,誰跳得最遠,誰就是冠軍。
根據當時的美國《波士頓環球報》報導,那天主持三級跳遠的裁判,一個是英國的喬治王子,一個是希臘的喬治王子。在兩個裁判的面前,康納利站上了起跳線,同時大聲喊道:「這一跳,是為了戈爾韋的榮耀!」─康納利的家族是從愛爾蘭的戈爾韋移民到美國波士頓的。然後,他用自己沒有練習太多次的單足跳、單足跳、起跳的動作,從觀眾們的眼前飛了出去。康納利這一跳真可說是技驚四座,他就像在空中短暫地飛行了一樣,跳出了13.71米的成績,得到了冠軍。
此後,康納利再一次參加了奧運,但只獲得了第二名。不過對他來說,兩次參加奧運只是他人生中的一個豐富又精彩的經驗。後來他跟隨漁船幾乎走遍了全世界,還作為麻薩諸塞州愛爾蘭軍團的一員參加過一八九八年美國和西班牙的戰爭,期間在波士頓報紙上發表戰地通訊連載《來自古巴前線的信》。他後來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一生出版了數百篇小說。
一九四九年,康納利已八十一歲,哈佛大學試圖與他和解,並希望授予康納利榮譽博士頭銜,但被他所拒絕。
康納利在經歷了無奈之下離開哈佛、背部受傷、錢包被偷、比賽日期提前、比賽規則的改變,在通往奧運冠軍的路上,康納利遭遇了接二連三的挫折,並且每個對他都有著不小的打擊。但是,他終究咬牙挺了過來,成就了自己奧運冠軍的夢想。
來自哈佛的名人箴言
痛苦製造性格,性格製造希望,希望不會讓我們失望。
──NBA籃球選手 林書豪(Jeremy Lin)
關於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茲(William Henry "Bill" Gates III)的名字你一定不陌生。
根據《富比士》(Forbes)雜誌的全球富豪排行榜資料顯示,他在一九九五年至二○○七年的十三年間蟬聯了世界首富寶座;二○○八年他排名世界第三,二○○九年又奪回一次首富頭銜;接著,二○一○年至二○一二年保持在世界第二。
比爾‧蓋茲的財富傳說就像神話,他三十九歲時便成為世界首富,並擁有十四年登上富比士榜首的紀錄。截止目前為止,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oration)市值二○二一億美元,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員工人數達到了九萬四千人。
究竟是什麼造就了比爾‧蓋茲的成功?我們說他過人的EQ和IQ決定了他事業的輝煌。
蓋茲成功的秘訣:鍥而不捨地逐夢
「爸爸,下次有人問你,你是不是真的比爾‧蓋茲時,我希望你回答:『是。』我希望你告訴他們,你是另一個比爾‧蓋茲一直努力想成為的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如此說。他最想感謝的人是另一個「比爾‧蓋茲」─與他同名的父親,始終是他最敬重的偶像。
比爾‧蓋茲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家庭,父親威廉‧亨利‧蓋茲(William Henry Gates, Sr.)是當地的律師,他過世的母親瑪麗‧蓋茲(Mary Maxwell Gates)是銀行董事。比爾和兩個姊姊一起長大,他就讀於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和私立的湖濱中學(Lakeside School),在湖濱中學時,蓋茲認識了比他高兩個年級的保羅‧艾倫(Paul Gardner Allen)。
蓋茲是出色的學生,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寫起了電腦程式設計,蓋茲與艾倫他們一起獨佔了湖濱中學的唯一一台微型電腦。為了電腦能有更好的運作功能,他們偷偷潛入了華盛頓大學的電腦實驗室,因艾倫的父親是華盛頓大學的圖書館副館長,有機可趁的他們瞞著大人進行了這次秘密行動。雖然事件最後被揭發,但兩人與管理人員達成協議,以提供學生電腦的支援服務作為補償。
根據蓋茲高中同學的回憶,他曾斷言自己會在二十五歲時賺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美金。
少年時的蓋茲曾是童子軍,他們的團隊經常會以販賣堅果來募集活動經費。不同小隊之間會進行良性的競爭,看誰募集到的經費最多,而好勝的蓋茲經常樂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推銷堅果。
在晚上和周末時,蓋茲的父親會開車將他送往不同社區。下車之後,蓋茲會挨家挨戶地推銷堅果,他的父親則在車上等他。
「事實上,蓋茲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累積並記錄做生意的經驗了。例如,瞭解上門銷售產品的推銷員是什麼樣的感覺,哪些因素會對客戶的購買決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找對合適的市場對產品整體的銷售程度如何等等。」蓋茲的父親在《比爾‧蓋茲是這樣教出來的》一書當中這樣評價自己的兒子。
當蓋茲成功之後,很多人恭維蓋茲的父親,說他的兒子是天才,但這位父親卻說:「孩子是不笨,但是跟他一樣聰明的孩子多得是,這個孩子比人強的地方在於他有熱情,能鍥而不捨去追求夢想。」成功不是只能靠智慧,「堅持」和「熱情」也不可缺一。想想亞洲的父母親大概很少能像蓋茲父親一樣有足夠的膽量安心放手,讓兒子哈佛唸到三年級時輟學去追夢。
從微軟的官方標語「Be What’s Next」(當下一個未來潛力)便可得知蓋茲散發出的自信。
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9擁有高人一等的智商就可以前進哈佛嗎?當然不是,如前述所說,哈佛更看重的是具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
在行動之前先仔細思考,比較出最省時省力的解決方法,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我們都該學會的處事方法。
培養能提出質疑的思考力
有句俗語說:「學源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創新的不竭動力,也是進步的開始。我們都應該養成隨時質疑的思考模式,避免輕易地認為那些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都是正確的。
理查茲(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是美國著名的化學家,是哈佛創立以來最年輕的博士,也是美國第一個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人,他被人們稱之為「測定原子量專家」。
理查茲從不迷信權威,他對以前的原子量提出質疑,並改進了測試方法,重新精確核定了六十多種元素的原子量,並對鉛的同位素進行了研究。他除了在哈佛大學任教之外,還兼任吉布斯(Walcott Gibbs)研究所所長,曾兩次被選為美國化學會會長。此外,他更是一個以善教聞名的教授,培養了許多有名的物理化學家。
在這些榮譽的背後,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查理茲不斷地思考、抱持懷疑,並持續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努力。
他是一位手巧且實驗技術高超的化學家。理查茲的學術生涯都致力於更精確地測試如原子量、表面張力、能量變化、電化學數據等基本自然常數,以驗證某些自然規律,以求對自然奧祕有更深入的瞭解。
理查茲總認為自然界所表現出的某些不均勻、不規律的異常現象,就像是一個裂縫,而我們從裂縫中進行研究,就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質。
他在研究上總是精益求精,在他發表的約三百篇的論文當中,他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校驗前人(也包括自己)的研究結果,充分表現出了他不懈追求真相的精神。理查茲在工作中總是抱持著十分嚴謹的態度,對測試的每一個細節都必然有細心的審視。
他將自己從事精密化學研究的經驗總結在《精密化學研究方法》一書中,在書中他清楚地指出從事精密研究的人應該遵循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強調人們不應滿足於現有的試驗方法與科學理論,對實驗的每一步驟都應該抱有問號,盡量避免每一種會造成誤差的可能性,並且要有無限的耐心,只有經過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能得知最終的真相。
若我們能培養起提出質疑的能力,那麼許多看似困難的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
理查茲就是突破了前面無數人的優秀表現的「束縛」之後,保持著先思考,再質疑的做法,才能發現更精確地測量原子量的方法。
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說,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目前社會最欠缺的能力之一,人們總是人云亦云,容易受到媒體操控。那些從電視上看到的、報紙上看到的資訊都是單方面「餵養」給視聽者的情報,並非全然是真相,所謂的「媒體亂象」,經常也等同於「社會亂源」。
也因此,在資訊如此爆炸的年代,如不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很容易隨聲附和,盲從跟隨,甚至隨之渲染起舞。雖然世間事的是非曲直自有公論,但現在世人還是人云亦云的居多,這就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所造成的立場偏頗。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也曾表示當他在哈佛及麻省理工學院唸書時,都學到了兩種重要的能力,一是懂得並養成如何學習,二是學會了獨立思考的習慣與方法。
他更說明:「方法是要有紀律、有系統、有計劃。系統是指一套一套的學問,並不是今天看一點小說,明天看一點歷史,後天看一點藝術,這是隨興、沒有系統的學習,效果很低。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獨立思考要有知識基礎,基礎則是隨著終身學習慢慢建立起來,累積思考的材料。對所有的書籍、資料,也要發展『合理的懷疑』,因為沒有一個人講的話是完全對的,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必須保持獨立思考、自行研判的清醒。」
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那麼即便在畢業之後的日子裡,依舊能持續成長,保持一顆尋找真相的心。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能讓我們重新產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與不達目的絕不甘休的決心。
如果一個人只接收他人思考過、整理過的資訊,那麼最好的理解結果也就是他人所能達到的程度而已,但如果你能習慣對一件事獨立思考,那麼就能產生更多的「你自己的發現」,也不至於被「洗腦」了。
挫折,始終是成功的推手
人生如同一場航行,在航向目的地的過程中,你不可能總是一路順風還經常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難免會有出現狂風暴雨的倒楣日。當你遇到這些突如其來的挫折時,你會做些什麼、又會怎麼想?
從哈佛畢業的名人不勝枚舉,大多是科學家、企業家和有力的政商人士。但也許你不知道,其實現代第一個奧運冠軍跟哈佛也有關係。
我拒絕哈佛的榮譽博士頭銜
在一八九六年四月六日,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田徑比賽中的第一個男子三級跳遠冠軍誕生了,他就是來自哈佛大學的詹姆斯‧康納利(James Brendan Connolly)。
康納利當時已經二十八歲了,是哈佛大學古典文學系一年級的學生。他出生在波士頓一個並不富裕的人家,家裡有十二個兄弟。康納利十五歲的時候因家境不好被迫輟學,進了保險公司當推銷員,但業餘時間裡他一直保持著對田徑運動的興趣,而他最擅長的就是跳遠。
後來,憑著工作時存起來的一些錢,還有出色的運動成績,他終於在十三年後重返校園,進了哈佛大學的校門。當時,他已經是全美三級跳遠的冠軍,所以當他聽說奧運要在希臘舉行的時候,就找了當時哈佛大學的校長,還有哈佛的體育委員會主席,希望能夠得到八個禮拜的長假,以代表美國和哈佛大學去參加此次的奧運。
但他沒想到的是,這個要求竟然被拒絕了,而且還沒有商量的餘地。「只不過是去一次長時間的公費旅遊。」這是體育委員會主席的理由;而校長更是不理會康納利的解釋,只是淡淡地告訴他:「如果你去歐洲,這就意味著你從哈佛退學了,想再回來,就要重新申請才能復學。」康納利不清楚為什麼自己就這樣被拒絕了,但他沒有放棄比賽,他反而被激怒地說:「我不會退學,更不會申請復學!我的大學到今天就讀完了!」然後便轉頭走出了校長辦公室。
康納利離開了哈佛,這同時意味著他失去了獲得資助的機會。那個時候從美國去希臘是一筆不少的費用,於是康納利一邊打工賺錢,一邊找廠商贊助,希望能夠湊齊參加奧運的交通費用。
在距離奧運開幕還有一個月時,他終於湊齊了七百美元,同時還獲得了一個體育俱樂部的贊助,而他們家所屬的愛爾蘭教堂也為他舉辦了蛋糕義賣,這些款項加起來足以讓他在前往義大利的一艘德國貨船上買下一個鋪位。
但是,康納利的奧運之旅並不順利。他先是在出發前兩天扭傷了背,然後在從義大利到雅典的火車上丟了錢包,不過最倒楣的,還是他們在到達雅典之後聽到的第一句話:「明天,奧運就要開幕了。」
在出發時康納利認為自己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花上十八天從美國到雅典,還有大約兩周的時間可以進行賽前訓練。但是到了希臘他們才知道,當時在希臘所使用的曆制和美國的不一樣,希臘要比美國的曆制早上十二天,所以第二天奧運就開幕了,而且就要開始正式比賽。
事情到這裡,沒想到康納利的霉運還沒結束。他仔細一看發給運動員的比賽規則,發現奧運上的三級跳遠和他在美國參加的三級跳遠是「不一樣」的。在美國,他是單足跳、跨步、起跳,而這裡的規則是單足跳、單足跳、起跳。他從來沒有這樣跳過,要是還像在美國時那樣跳,他就要犯規失去資格了。
經過了抽籤,康納利在七名參賽者當中最後一個出場,這是一場沒有預賽也沒有熱身的比賽,每個運動員只有三次跳的機會,誰跳得最遠,誰就是冠軍。
根據當時的美國《波士頓環球報》報導,那天主持三級跳遠的裁判,一個是英國的喬治王子,一個是希臘的喬治王子。在兩個裁判的面前,康納利站上了起跳線,同時大聲喊道:「這一跳,是為了戈爾韋的榮耀!」─康納利的家族是從愛爾蘭的戈爾韋移民到美國波士頓的。然後,他用自己沒有練習太多次的單足跳、單足跳、起跳的動作,從觀眾們的眼前飛了出去。康納利這一跳真可說是技驚四座,他就像在空中短暫地飛行了一樣,跳出了13.71米的成績,得到了冠軍。
此後,康納利再一次參加了奧運,但只獲得了第二名。不過對他來說,兩次參加奧運只是他人生中的一個豐富又精彩的經驗。後來他跟隨漁船幾乎走遍了全世界,還作為麻薩諸塞州愛爾蘭軍團的一員參加過一八九八年美國和西班牙的戰爭,期間在波士頓報紙上發表戰地通訊連載《來自古巴前線的信》。他後來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一生出版了數百篇小說。
一九四九年,康納利已八十一歲,哈佛大學試圖與他和解,並希望授予康納利榮譽博士頭銜,但被他所拒絕。
康納利在經歷了無奈之下離開哈佛、背部受傷、錢包被偷、比賽日期提前、比賽規則的改變,在通往奧運冠軍的路上,康納利遭遇了接二連三的挫折,並且每個對他都有著不小的打擊。但是,他終究咬牙挺了過來,成就了自己奧運冠軍的夢想。
來自哈佛的名人箴言
痛苦製造性格,性格製造希望,希望不會讓我們失望。
──NBA籃球選手 林書豪(Jeremy Lin)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