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2018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4)
  • 1139個人喜歡
  • 79 221
    280

出版情報

What's next?世界一直向你而來,你有本事聽到嗎?

2017/09/11 10年前電影裡面,在高樓大廈裡面穿梭的飛行車場景令人無法忘懷,我們一方面期待著未來的改變,卻又無法預測未來的樣子,不知不覺facebook、智慧型手機已充斥我們的生活,世界的權力中心已經從美國漸漸移轉出來,只要留意你會發現未來世界絕對不是在一夜蔚然成形。這群背景大有來頭資歷深厚的大人物,把自己的思考脈絡寫出書,將眼光放遠,拼湊看似彼此獨立的瑣碎線索,歸結現象預測未來,無論你選擇哪一本,看完以後,你對周遭世界的解讀絕對會為之改變。 「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獸威脅著所有人的生活,金融化正一步步危及美國夢的未來! 《2015610090851》一書深入探討美國企業轉向偏好財務操作而不再是著力於實體生產製造;而當企業不再重視創新、生產,反造就出財務管理人領導生產製造的現象。企業不再追求實質獲利與員工分享利潤,而是以股票市場價格和股東獲利掛帥;企業不再創造就業機會與背後所帶來的社會力量,而是不斷想著如何縮減成本、創造短期巨額收益。種種作為縮減了員工就業機會、剝奪職場創造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獸威脅著所有人的生活,金融化正一步步危及美國夢的未來! 美歐衰弱,中印成為世界重心,我們需要看清這個權力轉移的過程。 在《2015780073623》本書,《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拉赫曼,以一場習近平接見外賓、氛圍卻宛如蠻夷晉見古代皇帝的外交盛會,展開了論述中國崛起的序幕。他絲絲入扣地描繪了亞洲各國如何被捲入中美兩大強國的角力,並在東方化的過程裡各自謀求最大利益。而衰退的歐盟、安穩如化外之境的澳洲、以及無力表態的德國,也在這場強國競逐中各占一席之地。透過耙梳各個國際事件與第一手觀察,拉赫曼帶領我們一覽國際新聞背後錯綜複雜的運作角力。 學習解讀今日的邊緣另類,免得錯過明日的尖端商機! 《2014941501104》作者艾美‧韋伯是國際知名未來學家,被《富比士》選為科技界「改變世界的五位女性」之一,創辦「未來今日研究所」是預測未來的領導品牌之一。本書介紹的是如何掌握未來的方法,只要照著做,可以讓你在世界改變的當下看得更加透徹。你將學到如何像未來主義者一樣思考,掌握逐漸自邊緣地帶躋入主流的嶄新趨勢,並且了解怎樣在當下,為未來做出更理想的決策。 這12個科技趨力都是軌道,科幻小說也將變成科學事實! 《2015410260584》作者KK是過去30年來資訊科技革命的主要參與者及報導先驅。沒有筆電,不帶智慧型手機,不玩推特,不看電視,卻仍走在數位時代的尖端,精準預測科技趨勢的演變。他認為科技與社會就像是個巨大的有機集合體,自主地往前邁進,而我們身處其中,回顧過往的軌跡與蠕動的波濤卻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只要你知道這一切都變化,都來自於科技底層的科學原理與科技所依附的社會與人群。你就能理解波濤中的流向,社會變化的趨力。 不可逆的科技化、全球化,如何影響二十一世紀的工作 《2015500158258》面對破壞力堪可比擬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數位革命與自動化趨勢,現代社會是否有能力因應?人類正走進巨大的歷史未知,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經濟形勢之下,我們該想的是:從根本上重新評估現代工作者需要什麼樣的工作?以及為什麼要工作? 這股變革力量來襲,正是思考工作、生活與社會應有面貌的時刻。艾文在本書中,為這股力量如何影響工作及人類過生活的方式,提出很好的理解起點。 VR如何人與人溝通的新空間,更將顛覆既有的商業模式與人類生活? 《2014840041855》二○一六年開始被稱作「VR元年」。頭戴式顯示裝置,是運用電腦圖像及影片宛如身歷實境般呈現於視聽者眼前的「虛擬實境(Virtual R eality)」技術,不少人其實會覺得:「那種玩意,應該只有宅男會買單吧。」不過,作者預測成功實現頭戴式顯示裝置這項技術的VR,就是繼個人電腦(PC)、智慧型手機之後,於IT網路革命的新一代指標。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金石堂總裁推薦 !

 

除了本業,你還擁有什麼?

除了職稱,你還有沒有比名片更亮眼的故事?

席捲全球新風潮!

不是迫於生存,而是不甘平庸!

 

年──Slash是一種生活態度!

共享經濟時代,越來越多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和身分的束縛,開始選擇一種能夠利用自身專業和才藝,經營多重身分的多職人生。這些人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斜槓青年/Slash。

 

對於一個斜槓青年最重要的是:

不是身兼很多種賺錢的方式,而是擁有許多真正熱愛的事物。

透過不同管道,讓你的才華和機會超/展/開!

斜槓青年並不浪漫,但可能精采。

他們投資的不是財富,而是自己人生的故事────

一邊做設計同時開書店、從事攝影也是健身教練、寫程式邊做Youtuber……

如今全球斜槓青年的故事已越堆越厚,如果你還未上路,那你該緊張了。

未必要辭職去旅行,

拋棄麵包追逐詩與遠方。

但是你該捫心自問,

除了一份安穩的工作,你還會什麼?

如果世界是精采的,

當你delete人生的其他選擇,自然就沒得選擇。

你要做一隻在猴群裡爬樹的魚?還是也同時痛快地游水!

讓現在的業餘愛好,成為你未來謀生的手段

從今以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這個時代,大家都處於一種不斷變動的焦慮,過去的一招半式闖江湖,一份工作做到底,已經過去了。

現在的經驗法則,就是沒有法則,必須依靠探索和嘗試來瞭解這個「沒有模式的時代」的新規則。

作者這本書以他自身的觀察出發,提供在生活之樂中找到生存之道的思考與路徑,適合仍在理想及麵包兩端心理交戰、期望有所不同的朋友閱讀。

——前公務員/《公門菜鳥飛》作者/生態保育NGO/政治工作者 林于凱

 

本書完整解釋了「斜槓青年」一詞的真正來由,也加入許多作者有感於科技蓬勃發展的當下,對比過

往與現今社會而給出的許多應逐漸捨棄或轉換的價值觀建議。
這是一本適合以下兩種人閱讀的書:沒察覺但其實正逐漸成為斜槓青年一份子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懂當下青年到底在想什麼的中生代青年。

──Workis創辦人toetoe共同創辦人tico及時通訊創辦人 楊皓宇Howie

編輯推薦


從今以後,按照自己夢想中的方式過活。
(文/圓神出版社 主編吳靜怡)


「斜槓青年∕Slasher」這個概念來自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的著作,她提到,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開始藉由多重收入、多重職業來體驗更豐富的生活。

這或許與我們過去所熟悉的「兼職」聽起來有些類似,但事實上,兩者間不論動機或結果都大相逕庭。傳統兼職的動機是用時間換取金錢,結果也僅限於金錢。而斜槓青年的動機是將興趣發展成可供謀生的技能,並將生活、工作、興趣結合一體,結果同樣能賺取金錢,但往往不局限於金錢,還能體驗更豐富的生活,並深耕多種技能,拓展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這樣的概念令我們接觸這本書時便覺眼睛一亮。細讀全書便可以看得出作者的立論建構在大量的閱讀與知識的理解,而非個人經驗的泛泛之談。在現今這個網路時代,多媒體打破了傳統的職場生態,幾乎人人可以是自媒體,人人都可以是微電商。可以想見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企業模式,未必會是可以終老的倚靠。那麼這本書對所有即將踏入職場,甚至已在職場的上班族將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埋首工作之餘,或許世界的變化已超出想像。

而這本書之所以能獲得這麼大的矚目,也正巧妙印證了這個觀點。網路上有許多擅長以自製影片分享閱讀心得的知識型Youtuber,他們自身往往也是個「斜槓青年」,不局限於單一職稱或身分,擁有多面向的職涯與技能。於是我們將此書推薦給他們的時候,獲得了很大的迴響,而經由他們閱讀消化後的分享,更印證了其超乎傳統媒體的擴散力與影響力。

簡單來說,就是一群斜槓青年們,身體力行了斜槓人生所帶來的影響力。

斜槓青年絕對不是一種更輕鬆的方式,但卻是你未來不得不面對的趨勢,而且將是更接近你夢想生活的方式,你準備好了嗎?


***** ***** ***** ***** ***** ***** *****

強力推薦給年輕人閱讀!從興趣發展多元人生,實現自我的斜槓青年
總裁書房 2018.01.25



「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概念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的多元生活,並以斜槓來區分自己的多重身分。

那麼為什麼我們需要閱讀《斜槓青年》呢?隨著科技進步,未來AI智慧的新時代來臨,社會工作模式在快速變動下不斷面臨挑戰,縱向單一向上提升已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橫向多元發展才能讓自己保持競爭力,同時也是一種更適合個人未來生活方式的自我發展策略,根據自身興趣而培養的專業,讓自己樂在生活也樂在工作,以正向的人生觀充實自我,將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

我們要怎麼成為斜槓青年?「人」才是核心價值,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產品經理。新時代的一個關鍵變化就是去中心化,以微博、臉書、IG、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出現,Uber、Airbnb等共享經濟市場新平台。而要成為斜槓青年除多元地培養興趣,做每件事情都能去思考其中的「WHY」、「HOW」、「WHAT」,扎實並熱切地投入其中,以「精實創業」的想法,將其喜好興趣升級當作一個產品規劃,將你所熱愛的事物分享給他人,在回饋中自己與他人都可以獲得幫助與成長。

《斜槓青年》強力推薦給年輕人閱讀,不要限制自己,以正向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挑戰,隨時保持求知與閱讀的欲望進步,了解失敗是必然,即便有些身分並不能給你帶來收入,都不影響你成為斜槓青年,從自己的興趣實現自我,才能讓人生更靠近自己真實的樣子。


龍顏FUN書獎徵文

書店員推薦


強力推薦給年輕人閱讀!從興趣發展多元人生,實現自我的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概念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的多元生活,並以斜槓來區分自己的多重身分。

那麼為什麼我們需要閱讀《斜槓青年》呢?隨著科技進步,未來AI智慧的新時代來臨,社會工作模式在快速變動下不斷面臨挑戰,縱向單一向上提升已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橫向多元發展才能讓自己保持競爭力,同時也是一種更適合個人未來生活方式的自我發展策略,根據自身興趣而培養的專業,讓自己樂在生活也樂在工作,以正向的人生觀充實自我,將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

我們要怎麼成為斜槓青年?「人」才是核心價值,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產品經理。新時代的一個關鍵變化就是去中心化,以微博、臉書、IG、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出現,Uber、Airbnb等共享經濟市場新平台。而要成為斜槓青年除多元地培養興趣,做每件事情都能去思考其中的「WHY」、「HOW」、「WHAT」,扎實並熱切地投入其中,以「精實創業」的想法,將其喜好興趣升級當作一個產品規劃,將你所熱愛的事物分享給他人,在回饋中自己與他人都可以獲得幫助與成長。

《斜槓青年》強力推薦給年輕人閱讀,不要限制自己,以正向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挑戰,隨時保持求知與閱讀的欲望進步,了解失敗是必然,即便有些身分並不能給你帶來收入,都不影響你成為斜槓青年,從自己的興趣實現自我,才能讓人生更靠近自己真實的樣子。

作者

Susan Kuang


留美MBA, Linkedin專欄作家,自媒體人。

文章〈「多重職業」成為全球新趨勢〉曾被近千家媒體轉載,是將「斜槓青年」概念引入中國的第一人。關於人在生活中各領域、各種角色的探索,有著豐富的經驗與心得。從研究所畢業後陸續擔任美國州政府的數據分析員、網路公司分析師,她一直利用工作之餘進行不同的嘗試,先後創辦了「思想者小組」(The Thinker Group)論壇和「蘭溪沙龍」女性社群,舉辦過兩次個人畫展,並獨立營運自媒體、撰寫專欄,並創辦《如果生活是一幅畫,你會如何創作》《我的十個基本生活信念》等四本雜誌書,創立兩個教育品牌,並在北京教授百老匯爵士舞蹈,同時是Cross Fit健身課程一級教練。

2015年正式結束職場生涯後,成為一名獨立創業者,實現了生活與工作的完美結合。作為引入「斜槓青年」的第一人,她希望藉由打造一個專業的自我發展空間,幫助人們在豐富生活的同時,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微信公眾號ID:susankuang2014。

目錄

自序:從此以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Chapter 1  在人生的交叉口,你會往哪裡走?
 
全新的開始
生命的意義,誰決定?
誰奪走了工作的樂趣?
現代企業還能生存多久?
從紐約颳起的「斜槓青年」風
金錢與快樂,如何兼得?
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
這樣賺錢,最有尊嚴
財務自由只有一步之遙
創業者的謊言
 
Chapter 2  迎接多職人生
強者的答案
「我不夠好」,怎麼辦?
一萬小時的虛幻馬拉松?
你被堅持「綁架」了嗎?
利己的盤算,道德嗎?
 
小心!倖存者偏差
壓力與思考的悖論
「內聖外王」的人生哲學
 
Chapter 3  成長,請先折磨自己
天賦的啟示
累積優勢
扒開活埋你的惰性
 
  【晨間日記:自我管理的關鍵】
進步的關鍵:刻意練習
 
  【我的網球訓練日誌】
如何打造你的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決定你的生活
讓理性之燈,照亮你的迷茫
一千個鐵粉理論
從0到1
 
 
 
Chapter 4  此時此刻,就過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圖個內外一致
「防守」的奧祕
「理想生活」長什麼模樣?
幸福的反向思考
我為什麼簡單生活?
 
冥想,不備情緒控制的練習
Cross Fit,讓身體帶給自己快樂
 
 
後記:我的「斜槓生活」

試閱

Chapter 1 在人生的交叉口,你會往哪裡走?

誰奪走了工作的樂趣?

二○一六年六月三十日,我離職滿一年。毫不誇張地說,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充實,也是產出最高的一段時光。這一年的經歷,甚至改變了我對工作的看法。

我曾經與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工作就意味著被控制、管理,做著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它讓工作變成了有趣和快樂的對立面。我估計九○%以上的人會相信,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只要能不工作,自己肯定會選擇不工作。我們也常聽人說最大的夢想是盡早實現財務自由,如此一來就無需再工作。在傳統的觀念中,工作彷彿是一件痛苦的、令人討厭的事。然而,真是如此嗎?

過去一年中,我已經忘記有多少次在鬧鐘響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起床,坐在電腦前,興奮地開啟一天的工作,直到飢餓難耐才去吃早餐。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的的確確發生了。同樣是工作,為什麼以前去上班感覺像上刑場,而現在卻成為一件無比開心的事?這種差異得從人類行為動機的角度來理解。

關於人類行為動機,早年科學家存在著錯誤的認知。

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認為人類行為的驅動力只有兩種:一種是生物性驅動力,即滿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動力;另一種是外在驅動力,意即因外在環境刺激(例如獎懲措施)而產生的行為動力。早年科學家認為,人類天生懶惰,只擁有滿足最基本需求的動力,如果想要求人類做基本需求之外的事,就必須依賴外在刺激—獎勵或懲罰手段。

然而,這種錯誤的認知卻成為現代管理學的基礎。在現代管理學中,員工被認為是懶惰的,只要無人監督,就會偷懶、不認真工作。也因此在企業中,「胡蘿蔔和棍子」一直被視為最重要的管理策略,而管理階層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更有效地控制各層級員工,也象徵著管理階層對員工普遍的不信任感。如此一來,員工對手上的任務不容易產生共鳴與成就,同時可能變得被動消極。人只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時,才會有真正的愉悅感,這也是大多數人在工作中難以快樂的關鍵原因。慶幸的是,這種觀點最終得到了糾正。心理學家透過大量的實驗與研究,證明人類還存在第三種驅動力:主動學習、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動力。科學家認為人類天生就有發現新奇事物,藉由尋求挑戰來施展才能和獲取新技能的內在傾向。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激勵的條件下,人也會自主行動,這種行動的驅動力源自於對挑戰和成長的渴望。史丹佛企管教授詹姆斯.柯林斯就曾在《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中寫道:「追求進步的驅動力源自人類一種深沉的衝動,一種探索、創造、發現、成功、改變和改善的衝動。追求進步的驅動力不是枯燥的理性認識,而是深入內心、具強迫性、幾乎與生俱來的原動力。」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想做一件事時,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我們去做,不是為了得到報酬或獎賞,而是在做的過程中能獲得樂趣。例如我們喜歡打電動、運動,不是為了獲得獎賞,而是我們從中得到挑戰和成就感。同樣的,很多人在業餘時間不求回報地參與一些組織和活動,也是渴求發揮自己的價值,希望藉由行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工作背後的動力。我們以為自己討厭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人最快樂的時候並非是無事可做的閒散時光,無所事事會讓人感到乏味和空虛;反而當投注身心到一件喜愛的事時,會讓人擁有高度興奮又無比充實的感覺,這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流」(注:flow,從事感興趣、具挑戰性,且技術較有清楚架構的活動,樂在其中並全神貫注的心理狀態。)。

既然我們天生喜歡挑戰,渴望學習與成長,但為什麼我們如此厭惡工作?到底是什麼奪走我們本應在工作中獲得的樂趣?

美國暢銷作家丹尼爾.品克在著作《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給出了答案,他認為我們在工作中無法獲得快樂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被剝奪了決定權。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人類有獨立、自主、尋求歸屬感的內在動機。當此動機被滿足,人們就能取得更多成就感,生活得更充實。丹尼爾.品克在書中提到,現代經濟正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經濟發展的動力從「左腦能力」轉移到「右腦能力」,意即創造力、同理心和全域思維能力變得越發重要。過去「胡蘿蔔和棍子」的管理思維已經行不通了,當工作僅僅被看成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時,員工會缺乏內在動機,潛能與創造力即無法獲得發揮。因此若想有效鼓勵員工,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價值,管理上就必須釋出更大的自主性,讓員工有機會選擇工作內容、時間、方法,甚至團隊。

Google、Facebook、小米等公司都已將大部分的主動權交給了員工。這些公司有著非常扁平的組織架構,在這裡被管理的是專案,而不是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只要不影響專案合作與進度,員工可以根據需求來決定工作時間和地點。有的公司甚至賦予員工極大的創新空間,鼓勵公司內創業,只要你的想法被證明是有潛力的,就能向公司申請資金,自行組織團隊。
然而,這樣的變革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在此之前,我們從工作中獲得樂趣的唯一辦法是主動探索和創造;抑或離職,然後去做自己喜愛又能賺錢的事—聽起來十分理想,也是許多人所渴望的,但未必是當下最合適的選擇,因為這代表著你需要有明確的自我認知、清晰的商業頭腦、足夠的實力、執行力,以及強大的內心。

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目前更需要思考的並非離職與否,而是如何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斜槓青年」所提倡的多職人生就是一種主動尋求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的方式,它讓我們在保留一份穩定工作的同時,也能去探索不一樣領域的可能性,從而發掘人生的熱情與意義。

美好的人生來自於在工作中享受快樂,是時候去找回那些我們本應在工作中獲得的樂趣了。

從紐約颳起的「斜槓青年」風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在其著作中描述了紐約的一個現象:在紐約很多人都不只擁有一種職業,每當遇到「你是做什麼的」之類的問題時,他們並不能像其他人那樣用一個完整的詞來介紹自己,而是選擇用「斜槓;/」來區分不同的身分,於是她為這些人創造了一個名詞:斜槓青年。在書中,艾波赫舉出許多真實案例,例如:桑賈伊.古普塔,神經外科醫生/CNN記者
卡麗.萊恩,藝術顧問/皮拉提斯教練
丹.米爾斯坦,工程師/戲劇導演
羅德.霍夫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詩人/劇作家
羅伯特.蔡爾茲,心理治療師/小提琴工藝家

她把這種現象稱為「斜槓現象」,亦即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與愛好和業餘生活相關的身分,而不僅僅是以工作中的職位來定義自己。工作只告訴他人你是做什麼職業、靠什麼維持生計;而工作外的身分則體現了你是誰、喜歡什麼、有何特別之處。

艾波赫認為用這種方式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加有趣、完整和立體,而且相比於傳統的單一職業,多重職業的生活讓人更滿足,保持收入的同時還能追求和發展更多的自我。

關於斜槓青年,很多人存在著誤解。

有人以為斜槓青年就是擁有幾份兼職;有人則把它等同於沒有穩定收入的自由職業;我甚至還聽過類似「多一個兼職會不會忙不過來?」「斜槓青年會不會影響本業?」「如何保障收入來源?」的問題。

儘管在那些大家所熟知的斜槓青年故事中,主角似乎都因為多重職業而擁有了多重收入,然而成為斜槓青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甚至也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

即便你有固定的工作,即便有些身分並不能給你帶來收入,這些都不影響你成為斜槓青年。事實上,艾波赫就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她是美國一家非營利組織的副總裁,但這並不影響她成為斜槓青年,因為她還同時擁有作家、演說家和人生教練等其他身分。而今年因中篇小說《北京折疊》而獲得第七十四屆雨果獎的郝景芳,也是一位擁有固定工作的業餘作家。

斜槓青年的思考

某天,我去參加一位朋友的生日聚會,朋友介紹我認識他的另一位朋友,當這位新朋友問起我的職業,我很自豪地告訴他自己是斜槓青年,並特地解釋了它的意涵。然而,令我大吃一驚的是,他一本正經地對我說:「一個人只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因為我們無法同時做好那麼多事。」聽到這裡,我只能禮貌地點頭微笑,然後默默走開。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他們喜歡用固有的思維與信念來判斷所有事物,但問題是,信念是有力量的,它能夠影響人的行為,狹隘的信念很可能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和成長:如果有人認為一輩子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那麼他就不會開始其他的嘗試;但如果他相信人有多重潛能,人生也可以有其他可能,那麼他就會選擇體驗與嘗試不同的事,讓自己成為更多面向的人。不同的信念會導致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構成了不同的人生。

然而人的信念是難以動搖的,所以對於堅信「只能專注做一件事」的人,我並無意去改變他們的想法,但對於思想開放、渴望不同生活的人來說,斜槓青年是一種新的啟發,能讓人們看到不一樣的理念與生活方式,並鼓勵人們在人生中開創出更多可能。

艾波赫在著作出版後,收到了世界各地讀者的來信,許多讀者因為書中的故事而深受啟發,他們突然意識到,做喜愛的事與賺錢並不衝突,夢想與工作也並非無法並肩而行。於是很多人重拾了過去的夢想,或者深入發展既有的愛好,讓生活慢慢走向自己想要的面貌。

事實上,我身邊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一些朋友受斜槓青年概念的影響,利用各種優勢與特長,過上了一種全新的、更自主的生活;還有一些朋友利用業餘時間培養新的興趣,例如插花、繪畫、鋼管舞、瑜伽、廣播主持等等……即使這些愛好目前還無法成為穩定收入來源,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因此更快樂和自信了。

斜槓青年是一種策略

過去我們在考量職涯時,基本只有一種策略:縱向單一發展。根據自身優勢決定職業,再一步步往上爬。然而斜槓青年帶來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策略:橫向多元發展,也就是根據自身優勢與愛好發展多種領域,並獲得多重收入。

在我看來,橫向多元發展是一種更適合未來生活方式的自我發展策略。它能適度結合愛好與工作,不僅平衡生活,也提升了個人發展的靈活度,收入也更有保障。

然而斜槓青年並非一蹴可幾。如同傳統的生涯規畫,斜槓青年的發展同樣需要審慎規畫和全心投入,你必須思考為了達到某個職業要求,要做哪些自我投資。艾波赫根據許多的案例與讀者回饋,將斜槓青年總結為左列五種:① 穩定收入+興趣愛好組合
這種模式比較適合還在興趣愛好探索階段,或興趣愛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撐生活的人。

② 左腦+右腦組合
這是一種理性與創造性思維共同發展的模式,例如前文提到的工程師兼戲劇導演丹.米爾斯坦就是這種類型。理性與藝術是非常好的互補,可以帶給人們更開闊的思維。

③ 大腦+身體組合
這種模式能夠讓人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相互切換,確保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平衡,例如卡麗.萊恩, 她的雙重身分包括藝術顧問和皮拉提斯教練。對於腦力工作者而言,如果能同時發展出體力勞動的職業,是個挺不錯的選擇,我自己就在業餘時間教爵士舞,同時也是CrossFit(混合健身)一級教練。

④ 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
這可說是一個黃金組合,也是艾波赫自己的斜槓模式。這四種身分間可以形成完美的迴圈:寫作讓你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演講邀約也隨之出現,等到累積足夠經驗之後又能開展教學和顧問領域。這條斜槓青年發展之路適合知識型人才。

⑤ 一項工作多項職能型
事實上,你不必擁有多種職業就能成為「斜槓青年」。也許你只有一種職業,但它要求你須具備全方位能力,並涉及不同領域,那麼你也是斜槓青年。所有的CEO都符合這個標準,不過這樣的角色在企業中將會越來越多。

斜槓青年實際上可被視為一種全新的人生理念和個人發展策略,它強調的是人生多面向的平衡,以及個體潛能的探索,同時鼓勵我們將工作、生活和愛好進行適度結合,最終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額外的收入,而是更充足圓滿的人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133631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4 則好評)
  • 72********016 說:
    2020-05-14
    我十分認同斜槓青年的概念,但本書大量引用諸多作家的著作,以及多在分享個人經驗的闡述方式稍微不符我閱讀前對本書的期待。只能說這本書更傾向於書腰上所說的個人勵志書,或許斜槓的概念適用於所有想要成長的人,但作者的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讀者。
  • ia******000 說:
    2019-06-02
    在這變動且網絡發達的年代,透過自身的專業和才藝,經營多重身分的職業和人生,這寫不單只是可能的多種賺錢方式,更讓你的生活多采多姿,而不單單只是單純的生活!
  • sa******566 說:
    2018-04-09
    不單只屬於青年的書,每個人都該有斜槓,讓自己更勇敢面對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每一段歷程,都要有斜槓態度,是新生活方式,投資自己,才有多職人生。
  • 17********893 說:
    2018-02-26
    還是學生的我很慶幸自己能在現階段接觸到這本書,作者以自身經驗淺談現代社會所面對的問題及未來的趨勢變化,這都有助於釐清我身處於什麼樣的一個世代,實在推薦!
  •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