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生存的12條法則: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

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
改變厭棄自己的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從實踐12條法則做起~
強推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會員好評 ★★★★★(2)
  • 222個人喜歡

出版情報

習慣閱讀,讓你的生命更強大

2019/12/16 如果可以每天早起半個小時,用這段晨光時間來閱讀紙本書,以文字的能量傾注一天的開始,這是很美的靜心,也給了自己心靈的養份去面對這天一切的發生,這樣日積月累下來,內在會更深刻更豐富,看待外界的眼光也會漸漸不一樣,無形中改變了氣場,甚至改變了人生。親愛的,養成閱讀的習慣將會讓你的生命更強大。 推薦書單→《2011771245338》 喬登彼得森被譽為西方最具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並非浪得虛名,本書在在表現了他旁徵博引的敘事功力,以及創造話題的能力;閱讀如此聰明博學又睿智的心靈所寫的書,有如被貫注了充盈飽滿的能量,令人聖靈充滿,心悅誠服,並且深深同意作者所言:生命偉大而崇高,與其追求快樂,不如追求意義,才能在混亂失序的世界裡生存下去。 推薦書單→《2011720038547》 這本書探討心想事成,與新時代訊息的「你創造你的實相」以及古典經文的「萬法唯心造」同源同軌,不同的是以科學證據來架構闡述,因此特別具有說服力。作者整合了心理學、生物學及物理學各個不同領域的研究報告,歸納出一條心靈顯化物質的路徑,證實信念會創造現實,同時也提供增強心靈能量的方法,讀來既有知識又有啟發。 推薦書單→《2018551836540》 這是一本告別之書,也是我為每一個追尋自我的人寫的情書。書中的31個故事,可能就有你的影子,可能就是你的心情。但願所有想要找回自己的人都可以讀讀這本書,衷心希望它能帶給你一些穿越悲歡離合的勇氣,對已成過往的別人告別,也對曾經徬徨破碎的自己告別,回到寧靜自在的自己,從此以後也真正愛自己。 前往→ 2019年度出版情報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橫空出世之作

 

── 全球最突出的現象級大書 ──

★ 銷售突破300萬冊,多國暢銷榜Top1

★ 衍生出無數的熱門激辯影片以及筆戰

★ 50種語言版本陸續推出中

 

當討論嚴肅生存問題的YouTube頻道,也能擊敗網紅,創下97百萬點閱率;當心理學結合哲學及神學的著作成為全球暢銷書,我們知道,現代人需要的,不是虛假的勵志、無法帶來真實改變的安慰,而是直率到近乎殘酷地剖開生存的真相,讓我們看清人類這個物種有多麼擅長輕賤自己、傷害他人,也知道這一切不是無法改變。而解決之道,就藏在生物幾近永恆的演化史、人類亙古以來的集體智慧,以及嶄新的科學成果中。

 

作者試圖為這價值混亂的當代生活開出解方,處理人類受苦的問題。受苦來自一己的局限及不完美,也來自外界社會的嚴苛和評斷。然而,這一切並不是毫無意義。事實是,人類並不會因為完美而感到幸福。

 

「除非看到自己正在進步,否則我們不會快樂。」

 

我們比誰都能看清自己的殘缺、軟弱,也比誰都為自己的不符合理想厭棄自己,然而正是這樣的不足,給了我們目標,而目標的追求則給我們生存下去的意義。我們正是踏在混亂和秩序的那條交界上,一步步向前完成自己── 一開始就到達目標的生命,不值得活。

 

混亂在哪裡?混亂在霸凌、壓迫,然而作者也解釋了階級結構等社會特性是如何在演化的長河中浮現,這些特性又如何幫助人類生存。他舉龍蝦為例,龍蝦這成功在地球上存活了幾億年的古老生物,跟人類的共同點比我們所能想到的還要多,而且由於神經系統相對簡單,因此科學家能夠精確勘測龍蝦的神經電路,這有助於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龍蝦就有階級結構──戰勝的龍蝦取得一切,戰敗的龍蝦腦部基本上會逐漸消失,重新長出劣勢者的腦,並分泌較低的血清素和較高的章魚胺,以適應新的劣勢者地位:變得不好鬥(膽怯、垂頭喪氣、躲躲藏藏),只需要少量刺激就會觸發逃跑的反射動作(罹患創傷後壓力症的士兵或受虐兒童典型的高度驚嚇反應)。

 

作者由此展開,用《創世記》裡最古老的人類故事講出人類這個物種自我輕賤、為惡的本質,以及追求超越的神聖形象,一路往下到心理學中的集體潛意識、哲學中的存在主義、文學中的邊緣人格,旁及道家的陰陽思想,以及作者在嚴寒、充滿歧視的生長環境中求生存的親身體驗──「我們知道懼怕和痛苦會如何打擊我們,因此也知道如何用別人的缺失來傷害、羞辱別人。然而,也正因如此,人類不分全體或個體都該得到一些憐憫…… 要治療人類的自覺所帶來的自我輕賤,最適當的處方正是憐憫,因為人類固然有理由自我輕賤,但那只傳遞出故事的一半真相。我們必須平衡掉自己對自我和人類的憎惡,而那有賴我們對傳統心存感激,並為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更別說真正傑出者的卓越成就)感到驚奇。」

 

人類的基因、大腦、生理和心理現狀,都是在漫長的生存奮鬥史中形塑而出。所謂生存法則,正是生物一路努力至今的成就。而作者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愛的關係、智慧的傳統,或是心理學的洞見的幫助,單一個人要處理自身受苦的問題,會是多麼孤獨、偏頗又困難。但他也讓我們知道,在面對受苦的問題時,人是可以從個人的、內在的層面,生發出力量去改變困境。

 

改變厭棄自己的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從實踐12條法則做起──

 

.龍蝦的腦神經系統告訴我們哪些關於抬頭挺胸和成功生命的訊息?

.為什麼亞伯那麼令上帝滿意,上帝卻讓他死去?

.為什麼我們可以輕易揪出小型謊言,卻不由自主相信大型謊言?

.為什麼小孩玩滑板時,不要干擾他們?

.為什麼在街上看到貓(狗也可以),不妨過去拍一拍?

 

讓我們一起加入這場全球對生存的討論!

心理學、生物學的嶄新發現哲學、神學的深刻探索

幫助我們找到穩定踏立的堅實地面

面對自己的脆、惰性及自我輕賤,也面對外界的惡意和批評。

 

本書特色

 

【2018年全球性文化現象

文章一開始的故事,原本讀來覺得平凡無奇。不料行文峰迴路轉,犀利又充滿文化和知識底蘊的觀點從平凡的事實中破繭而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最後的結果是:讓人心悅誠服去遵守作者提出的生活/生存規則,甚至覺得自己的細微改變、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智慧和知識的重量。作者在陳述人類疾病時帶到的知識,也能給人意外的亮光。

 

名人推薦

◆ 當今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 當代任何思想家都無法比擬,我們這個時代的先知──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

編輯推薦


龍蝦這種古老生物告訴我們的事
文/宋宜真(大家出版特約編輯)



人們厭倦規則,是因為規則通常被視為統治者奴役人民的方便途徑,意味著操控。但我們也發現,人類無法良好生活在無規則的狀態中,因為一旦棄絕規條,人們就會成為自身情欲和情緒的奴隸。

人們厭倦規則,也是因為規則常以枯燥、乾澀的形式呈現,而失去內在精神的規則,就成了教條。但其實,許多規則是在豐富的古老神話和歷史中浮現,而這些神話蘊含了深刻的人類心理狀態、人類處理混亂世界的智慧,以及人類面對未知的勇氣。

人們厭倦規則,也是因為有太多規則包裝在一知半解的偽科學、基於意識型態上的虛假承諾,以及過度浪漫和一廂情願的主觀幻想之中。這些包裝方式,經常在事實或真實的探針下一戳就破。

喬登.彼得森意在處理人類受苦的問題。受苦的問題來自生存的問題,而處理生存問題就是處理混亂。從一片混沌不明的處境中,理出頭緒、讓規則浮現,然後適應自然。因此生存問題是十分生物性的、心理性的,但也是群體性的、社會性的。不過,他的進路不是將受苦歸罪於社會結構、大環境對個人的系統性迫害;他也不是把問題丟回給統治者,或是讓個人從道德規範中釋放而出。他是從心理學、生物學、宗教學,去解釋恐懼、偏見等人類的個人情緒,或是階層結構或性別差異等社會特性,是如何在演化的長河中浮現,而這些特性出又如何幫助人類生存。他是擁抱規則的人,他也深切了解擁抱的原因:這些規則能幫助人生存。人類的基因、大腦、生理和心理現狀,都是在漫長的生存奮鬥史中形塑而出。

例如第一章,他從龍蝦這種生存了三億五千萬年的生物,討論這種古老生物的生存策略。戰勝和戰敗的龍蝦,大腦分別會分泌血清素和章魚胺這兩種化學物質。腦中血清素比例越高,龍蝦的信心、氣勢就越高昂;腦中章魚胺比例越高,龍蝦就顯得氣餒、退縮。而龍蝦在生存鬥爭、爭奪地盤中,會形成社會階層,節節敗退者就位居底層,拾取最零碎的食物,在最貧瘠、危險的環境中求生。位居高層的,幾乎是贏者全拿。

龍蝦跟人類有什麼關係?關係在於,龍蝦活得夠久,看著各種生物來去,而階層結構則是牠們用來降低風險的近乎永恆的生存策略,又足以由如此簡單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來掌握應對。

如果我們認清人類社會也是由此建構,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那麼,身為弱者的人(身居社會底層的人,或是處理混亂的功能失調的人),更要認清「你其實不必一直處在同樣狀態」(在家在校遭到罷凌或遭排擠)。你越顯得像個失敗者,越是退卻,周圍的人就越以失敗者來對待你、欺壓你,而你的焦慮、恐慌,越會反饋到自己身上,讓惡劣情況加劇。但你可以反轉情勢。而這一切,其實可以從最微小的事情開始: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及好好吃頓早餐。當你開始活得有秩序,表現出願意捍衛自己,他人也會用同樣方式待你。

這結論聽起來頗為老套,像極了那些長輩圖或是心靈雞湯甚至跟宇宙下訂單會有的字句。然而,作者不是自行腦補或是一廂情願的訴求,也不是空洞的喊話。這是遠古的演化生物學和社會學提交給人類的第一條生存智慧。

作者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愛的關係、智慧的傳統,或是心理學的洞見的幫助,單一個人要處理自身受苦的問題,會是多麼孤獨、偏頗又困難。但他也讓我們知道,在面對受苦的問題時,人是可以從個人的、內在的層面,生發出力量去改變困境。這些方法來自於生物幾近永恆的演化史、人類亙古以來的集體智慧,以及最嶄新的科學成果。這些生存法則是所有生物一路努力至今的成就,而作者將這些法則濃縮成12條規則,集結成書。

作者

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異常心理、社會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學,尤其是五大人格。以在網路上帶動的話題、訂閱率驚人的講學影片,被稱為「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他跟哈佛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及同事共同發表了一百多篇科學論文,推動當代對人格的理解。經典著作《意義的地圖:信仰的構造》(Maps of Meaning: The Architecture of Belief)改寫了宗教心理學,並由加拿大公共電視台製作成13集的熱門電視節目,許多國際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也都參與演出。《生存的12條法則》是他萬眾矚目的第二本書,未上巿便已登上暢銷排行榜,一推出便成為全球話題。

 

他在加拿大亞伯達北部寒冷的荒地上長大,做過洗碗工、加油站員工、吧枱手、短期廚師、養蜂人、鑽油井工人、合板研磨工及鐵路工人,也向律師、醫生和商界人士講授神話,為聯合國秘書長提供諮詢,協助臨床病人處理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擔任加拿大大型律師事務所資深合夥人的顧問,並在北美和歐洲廣泛講學。

 

創立的精神健康網站(www.selfauthoring.com)已協助數千人處理過去的問題並改善未來。同時,他在www.understandmyself.com上的新人格測驗也協助受試者認識自己與別人。

目錄

推薦序/諾曼‧多吉
自序
法則01 ────  站直,抬頭挺胸
法則02 ────  善待自己,就像善待任何你有責任幫助的人
法則03 ────  結交希望你變得更好的朋友
法則04 ────  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
法則05 ────  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法則06 ────  批評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法則07 ────  做有意義的事,不要便宜行事
法則08 ────  說實話,或至少不要說謊
法則09 ────  假設你聆聽的對象,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
法則10 ────  說話要精準
法則11 ────  孩子玩滑板時,不要干擾他們
法則12 ────  在路上遇到貓,就摸一摸

序/導讀

諾曼‧多吉博士《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文

現今年輕一輩對於規則(或至少是指引)的渴望更甚於從前,這有其理由。至少在西方社會,千禧世代生活在一個獨特的歷史處境中。我相信,世上從來沒有哪一代人像千禧世代這樣,在讀中小學和大學時,被我這一輩的許多人同時灌輸了兩種似乎互相矛盾的道德觀念。這個矛盾導致這世代的人有時會無所適從、猶豫不決,並且失去指引。更可悲的是,這些人被剝奪了豐富的資產,卻渾然不知。

第一種觀念或教導是:道德是相對的,充其量只是個人的「價值判斷」。相對表示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道德和相關規則只是一種個人見解或偶然事件,是「相對於」或「有關於」某個特定框架,例如一個人的族群、教養,或出生於哪個文化或歷史時刻,只是出生時的機遇而已。根據這種論點(現已成為教條),歷史教導我們的是,不同的宗教、部落、國家與族群很容易對根本問題產生歧見,歷來也都是如此。如今,後現代左翼人士又提出另一個主張,認為某個群體的倫理道德純粹只是試圖行使權力,以凌駕另一個群體。因此,一旦明顯看出自己和所屬社會的「道德價值」何等武斷,該做的事就是包容想法與背景不同(多元)的人。強調包容極為重要,因而對許多人而言,最嚴重的性格缺陷就是具有「批判性」。此外,既然我們無法區別對錯好壞,或許成年人最不恰當的舉動就是指導年輕人如何生活。

於是,有一整個世代的人,成長過程中沒有被傳授往日稱為「實踐智慧」的內容,而這些智慧引領了過去的世代。千禧世代經常被告知自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但這樣的教育實際上卻嚴重疏於傳授某種思索和道德。與我和彼得森同輩的相對主義者,有許多人成為千禧世代學生的教授,這些人選擇貶抑人類的數千年知識,將如何培養品德斥之為陳腐過時、「沒意義」,或甚至「壓迫」……

彼得森所做的,正是明智的嚮導總是會做的事:他沒有宣稱人類的智慧從他自己開始,而是先向自己的嚮導取經。本書的主題雖然嚴肅,但彼得森往往處理得舉重若輕而趣味橫生,從各章標題就可看出這一點。他沒有宣稱做到詳盡徹底,有些篇章也廣泛討論了他所了解的心理學。

那麼,為何不將這本書稱為「人生指南」呢?這不是比「規則」更輕鬆、更便於使用,也更不死板嗎?
因為這些內容真的是規則,而最重要的規則就是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是這樣。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個世代的人不斷從意識形態更強烈的老師口中聽到自己擁有的權利、權利及權利,因此會抗拒聽到承擔責任會讓他們更成功的說法。但這一輩的人有許多成長於小家庭,由過度保護的父母帶大,且從小習慣了柔軟的玩樂場,上大學後則在「安全空間」中聽課,不必聽自己不想聽的事——被訓練得很會規避風險。然而,這當中有好幾百萬人因為潛在的韌性被低估,因此覺得自己現在毫無行動力。這些人熱烈推崇彼得森傳遞的信息,贊同每個人都要承擔起終極責任,以及若想充分發揮人生價值,第一步就要將自己的屋子整理好,唯有如此,才能切實致力於承擔更重大的責任。這些回應的熱烈程度,經常令我和彼得森眼眶發熱。

試閱

▎摘自〈法則1:站直,抬頭挺胸〉

分配不均原理


根據統計,當戰敗的龍蝦重新鼓起勇氣再次出戰,再度敗北的可能性會高於你根據牠先前的戰績所做的預估。相對的,勝方則更可能再度獲勝。龍蝦的世界是贏家通吃的世界,和人類社會一樣,金字塔頂端一%人口拿到的戰利品與底層五十%拿到的一樣多,而且最富有的八十五個人擁有的財富相當於三百五十萬個低端人口的資產。

這個殘酷的分配不均原理在財務之外的領域也成立。實際上,所有需要創意的產業都是如此。一小群科學家發表了大多數的科學研究成果,極少數作曲家幾乎創作了所有錄製的商業音樂作品,一小撮作家獨霸整個書市。美國每年發售一百五十萬種書籍(!),但銷售超過十萬冊的只有五百種。同樣的,四位古典音樂作曲家(巴赫、貝多芬、莫札特、柴可夫斯基)譜寫的樂曲幾乎包辦現今管弦樂團演出的所有曲目,而巴赫一個人的作曲量之龐大,單是要抄寫他的樂譜就得耗掉數十年,但如此龐大的產量卻只有極小部分經常被演奏。另外三位超級作曲大師的作品也是如此,至今仍經常彈奏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古今所有古典音樂作曲家當中,只有極小部分的人譜寫的極少數作品,構成全世界所認識並喜愛的古典音樂。

這個原理有時也稱為普萊斯定律(Price’s law),得名自研究者普萊斯(Derek J. de Solla Price),他在一九六三年發現該定律可用於科學領域。這個定律可用一個近乎L形的曲線圖來表示,縱軸是人數,橫軸是生產力或資源,而其基本原理則發現得更早,二十世紀初就有一位義大利博學家帕雷托(Vilfredo Pareto)注意到,此定律適用於財富分配,且每個受過研究的社會都適用,無論其政府形式為何。這個定律還適用於許多情形,像是城市人口數(極少數城市裡幾乎住著所有居民)、星球的質量(極少數星球積聚了所有物質),以及語言中常用的字彙(九成的溝通只用得到五百個字詞)等。有時這也稱為「馬太效應」,出自《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九節,是基督講過最嚴酷的一段話:「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當你講的格言連甲殼動物也適用時,你真的會知道自己就是上帝之子。 頂端與底層

在你大腦深處的基底,有一個原始到無法形容的計算機,它深埋在你的想法和感受的下方,準確監測你在社會上處於什麼地位。為了方便討論,以下用一到十的量表來說明。假如你位居第一,處在最高階的位置,你就是占壓倒性優勢的成功人士。如果你是男性,就可以優先取得最佳居住地、最優質的食物,而且大家都爭相向你示好,你有無限的戀愛與性交機會。你是成功的龍蝦,最有魅力的雌性排隊競相等你垂青。

如果妳是女性,就會有許多優秀的追求者,他們身材高壯勻稱,具開創性又可靠,誠實且慷慨。妳就像強勢的男性一樣,與人競爭時凶猛又不留情,好在同樣你爭我奪的女性交配階層中維持或提升自己的地位。雖然妳比較不可能訴諸肢體攻擊,但妳有許多有效的言辭伎倆和策略可用,包括毀謗對手,而妳可能相當精通此道。

相反的,無論男女,只要落在最底層的第十級,就會無處可住(或沒有好的居住地點),只要沒有到飢不擇食的地步,食物看起來都糟到不行,且身心狀態都很慘。任何人都沒什麼興趣跟你交往,除非跟你一樣窮途末路。你很可能會病倒、快速老化、早逝,而且只有幾個人會為你哀悼(如果有的話)。即使有錢也可能沒什麼用,你不知道怎麼花錢,因為要妥善運用金錢並不容易,尤其是你跟錢很不熟的話。如果你長期不快樂,錢會害你一下子便落入毒品和酒精的危險誘惑中,因為這些東西會帶來更多立即的滿足。錢也會令你成為掠奪者和精神病質人格者的目標,這些人就是靠剝削社會底層人士發達致富。權力階層的底部是可怕又危險的地方。

大腦那個專門評估地位的古老區塊,會觀察你受到怎樣的對待,然後據此決定你的價值,分配你的地位。如果同儕認定你微不足道,這個計算機便會限縮你可獲得的血清素,導致你在任何會引發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的情境或事件發生時,出現更大的身體或心理反應。然而你需要這樣的反應,突發狀況在底層生活早已司空見慣,你必須隨時準備求生。

不幸的是,身體的過度反應,也就是持續的警戒,會燃燒大量的寶貴能量和身體資源。這種反應就是所謂的壓力,而且絕對不只關乎心理,甚至主要也不是影響心理層面。壓力反映的是惡劣處境的真實限制。 古老的大腦計算機在底層運作時,會假設即使是最小的意外阻礙也可能產生一連串無法控制的負面事件,而你只能獨自應付,畢竟處在社會邊緣,的確沒多少朋友能幫忙。

因此你將不斷犧牲掉實際上是為日後所儲備的資源,將這些全耗在加強戒備及屆時可能出現的驚慌舉動上。當你不知該如何是好,你會為了以防萬一,做足準備去應付任何事情,就好像坐在汽車駕駛座,把油門和煞車都踩到底,做過頭反而導致一切崩毀。這個古老的計算機甚至會關閉你的免疫系統,在危機出現當下耗盡身體日後健康所需的能量和資源。它讓你變得衝動,這樣你才能撲過去抓住任何短暫的交配機會,或是任何享樂的可能性,無論那有多麼低俗、可恥或不合法。結果是,當千載難逢的享樂機會出現了,你卻很有可能因此而這活得大意、死得草率。為突發狀況備戰的身體需求,會在各方面削弱你的力量。

相反的,如果你的地位很高,這個計算機冷漠的前爬蟲類機制便認定你所處的環境穩固、安全又富饒,也有充分的社會支持,於是覺得你受到損害的風險很低,低到你可以安全地忽略。這機制也會認為改變可能是機會,而非災難。你的血清素分泌充裕,讓你既自信又沈著,站得又直又挺,更不會持續處於警戒狀態。由於你的地位穩固,因此前途很可能大有可為,值得長遠思考、規畫更美好的未來。你不必急迫地抓緊眼前的殘羹剩飯,因為你確實可以指望美好事物將源源不絕。你能夠延宕滿足,不用永遠放棄滿足。你有能力當可靠又深思熟慮的好公民。

功能障礙

然而,計算機有時會出錯。睡眠和飲食習慣不規律會干擾它的功能,不確定性會令它驚慌失措。整具身體及身體的各個部位都需要像充分排練過的管弦樂團那樣運作,每個系統都必須在一絲不差的恰當時間善盡職責,否則會造成噪音和混亂。因此必須要有規律的作息,讓每天重複的日常活動變得自動化,成為穩定又確實的習慣,才能去除這些活動的複雜性,達到可預測性和簡易性。這一點最能在幼童身上清楚觀察到:如果他們按時吃飯和睡覺,就會可愛逗趣又活潑,否則就會暴躁、煩人又粗魯。 所以我都先詢問臨床個案有關睡眠的問題:早上醒來的時間是不是跟一般人差不多?是不是每天都一樣?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會建議先處理這個問題。每天晚上是否按時就寢比較不那麼重要,但是必須按時起床。患者的日常作息如果無法預測,焦慮和憂鬱就不容易治癒。調解負面情緒的系統,與循環得宜的晝夜節律是緊密相連的。

接下來我會問到早餐。我通常建議個案早上醒來後盡快食用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早餐(不要吃單一碳水化合物和糖類,這些東西消化得太快,會造成血糖驟升又暴跌),這是因為焦慮和憂鬱的人已經很緊張,尤其是當他們的生活已經失控了好一陣子。因此,如果他們進行複雜或吃力的活動,身體就會做好準備去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若是在整夜沒有進食和空腹時這樣做,血液中過量的胰島素會將所有的血糖處理掉,他們就會血糖過低,出現心理生理上的不穩定,並影響一整天。這樣的身體系統必須有更多睡眠,之後才能重新設定。我有許多個案只是開始按時入睡、吃早餐,焦慮就減輕到輕微程度。

其他壞習慣也會干擾這個計算機的準確度。有時候這會直接發生,但生理原因還不得而知;有時候是因為這些壞習慣引發了複雜的正回饋循環。正回饋循環需要一個輸入偵測器、一個擴大器,再加上某種形式的輸出。想像某個信號被輸入偵測器接收,然後放大,再以放大的形式發送出去。到目前為止一切還好。但是當輸出物再度被輸入偵測器,再次通過系統,再次放大並傳送出去,問題就發生了。經過幾回合的增強,情況就會變得危險失控。

▎摘錄自〈法則8:說實話,或至少不要說謊〉

佛說,人生是苦的。基督信仰中,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以意象描繪相同的看法。猶太信仰處處有這樣的感慨。有限是人生的同義詞,這是存在最主要且不爭的事實。存有的脆弱性,使我們容易落入重重的苦,因社會的評價與輕蔑而苦,也為肉體的終將衰敗而苦。但即便有這麼多苦,即便這些苦有多麼可怕,都不足以腐化這個世界,將世界變成地獄,就像納粹分子、毛派與史達林主義者做的那樣。希特勒清楚說過,要使那樣的事情發生,你需要謊言: 巨大的謊言永遠有某種使人信服的力量,因為一個國家的廣大民眾在情感深處,總是比自己所意識到更不由自主地受到腐蝕。比起微小的謊話,他們簡單天真的心靈更容易成為巨大謊言的受害者,因為他們經常在小事上撒謊,但恥於撒大型的謊言,因此絕對想不到有人會捏造出漫天大謊,也不相信有人能如此厚顏無恥地扭曲真相。就算腦海中清楚知道這個事實,他們還是會懷疑和動搖,不斷去想背後也許有其他合理的解釋。

為了成就一個巨大謊言,首先你必須撒點小謊。打個比方,這些小謊就像是謊言之父惡魔撒但為了引誘受害者所放的餌。人類的想像力使我們能夠夢想與創造另一個世界,這是我們創造力的重要來源。但就像硬幣的反面,這個能力也會有負面效果:我們能夠自欺欺人,相信並表現得彷彿事情不是我們知道的那樣。

我們又為何不說謊?為何不扭曲事物來獲取蠅頭小利,或平息事端、維繫和平,以及避免傷害感情?現實有其險惡之處,而我們真的有必要在意識清醒的每一刻以及人生每個轉折處,都去面對現實那張帶著蛇頭的臉嗎?或至少,連注視都太過痛苦的時候,為何不能就這樣別過頭去?

理由很簡單,事物會崩潰瓦解,昨天可行的事,今天未必仍行得通。我們從先祖那繼承了國家與文化的宏大體系,但前人已死,無法再處理當代的變動。然而,活著的人可以,我們能睜開眼睛,在必要時調整我們擁有的體制,使體制運作順暢。或者,我們可以假裝一切都沒問題,不做必要的修正,然後在事情未如預期進展時詛咒命運。

事物會崩潰瓦解,這是人類的偉大發現。因為盲目、不作為與欺騙,我們加速了偉大事物的自然衰退。若不稍加留意,文化便會逐漸衰退而死去,邪惡會延開來。

當你表現得虛偽(多數謊言是用行動做出來的,而不是用嘴說出來的),你看到的謊言很少是它實際的樣貌。謊言與一切事物相連,對這世界的影響,就像在最大瓶的水晶香檳裡滴入一滴濁水。謊言最好被視為有生命且不斷增長的東西。

當謊言達到一定規模,整個世界就會毀壞。如果你觀察得夠仔細,最大的謊言都是由較小的謊言組成,而小謊言裡面又有更小的謊言——最小的謊言就是巨大謊言的起點。 謊言不止是不實的陳述,更是一種行動,能以最嚴重的陰謀來操控人類種族。最小的謊言看起來既無害,也不是非常卑劣。它只是因些許傲慢而出現,想要規避的責任似乎也微不足道——這些都有效掩蓋了它的真實本質、它真正的危險之處,以及它等同於人類所犯下並樂在其中的巨大邪惡。謊言腐化世界,更糟的是,這正是它們的目的。

一開始是一個小謊,接著許多小謊構成支撐,然後扭曲想法來避免這些謊言帶來的羞愧感,接著又以更多的謊言來掩飾扭曲想法的後果。而後,最糟的是,這些已經變得必要的謊言,因為反覆練習而轉變成自動化、專一化、結構化、在神經生理層次體現的「無意識」信念與行動。接下來,以謊言為基礎的行動帶來令人難受的經驗,但無法產生想要的結果。你不相信高牆的存在,但當你一頭撞上去時,你還是會受傷,然後你就會咒罵現實為何造了這堵牆。

接下來,是成功的謊言必然伴隨的高傲與優越感(假設為成功的謊,而那是最危險的事之一:看來大家都被愚弄了,所以大家都是笨蛋,只有我不是。每個人都蠢到受我擺布,所以我可以得逞逃脫)。最後得出的論點是,「存有本身容易被我操弄,因此不值得尊重」。

▎摘錄自〈法則2:善待自己,就像善待任何你有責任幫助的人〉

為什麼你就是不肯吃藥?


假設有一百個人拿到醫師開立的處方箋,試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其中三分之一的人不會按照處方拿藥,剩下的六十七人中,有一半會按照處方拿藥,但不會正確服用,或是服用的劑量不足,或是不久後自行停藥,甚至有可能根本沒吃。

醫師和藥劑師會責怪這些病人不聽話、怠惰、自誤。他們推斷道,你只能把馬牽到水邊,但不可能強迫馬喝水。心理學家向來不贊同這類評斷,我們的訓練使我們認為病人沒有依循專業建議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醫療從業人員的問題。我們相信醫護人員有責任提出病人將會遵循的建議,提供病人將會尊重的介入,並與病人或個案共擬計畫,以達到理想的結果,而且會繼續追蹤,以確保一切都按部就班進行。這只是心理學家值得欽佩的許多原因之一(笑)。當然,我們有充裕的時間跟個案相處,不像其他專業醫療人員那麼焦頭爛額,他們不懂病人為何不吃藥,這些人是哪裡有毛病?難道不想讓病情好轉嗎? 還有更慘的。試想有個人接受器官移植,假設是腎臟好了。器官移植通常要先經過長時間焦急的等待,因為只有少數人會在死後捐贈器官(活體捐贈更少),而捐出的器官又只有很少數可以跟希望受贈者配對成功。這表示典型的腎臟移植病人都已做了多年的血液透析,這是唯一的替代選項。血液透析會用機器把病人全部的血液送出體外處理,再輸送回體內,是一種難以想像又非常神奇的治療。過程沒什麼問題,但不舒服,而且必須每週進行五到七次,每次八小時,每晚睡覺都要做,實在太過痛苦,沒有人會想一直做透析治療。

然後,移植的併發症之一是排斥。你的身體縫上別人身體的某部分後,會不開心,免疫系統會攻擊並摧毀這些外來者,就算那是你活下去的關鍵。為了避免發生排斥,你必須服用抗排斥藥物以減弱免疫作用,這會讓你容易感染疾病。但是大部分的人樂於接受這個交換條件。儘管有這些藥物之助,接受移植者依然飽受器官排斥的折磨,這並非因為藥物無效(有時候確實是無效),更多時候是因為當事人並未服藥。真是匪夷所思。腎臟衰竭是嚴重的健康問題,血液透析也不是輕鬆的事。經過漫長等待才換來的器官移植,風險極高、費用極貴,卻因為不服藥而前功盡棄?怎麼會有人這樣對待自己?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

平心而論,這件事很複雜。許多接受器官移植的人都很孤立,或是受到好幾種身體疾病的折磨,更不必說還有失業問題或家庭危機。他們可能在認知上有缺損,或是意志消沉,也可能不完全信任醫師,或沒有真正了解服藥有多麼必要。或許他們負擔不起這些藥物,只好絕望、無益地降低藥量。

不過,令人訝異的是,假設不是你生病,而是你的狗病了,你帶牠去看獸醫,獸醫開了藥,然後呢?你有同樣多的理由不信任獸醫師,而且假如你不那麼關心寵物,才不會在乎獸醫可能開出什麼不適當、不合標準或錯誤連篇的處方,你一開始就不會帶狗去就診。可見你很在乎,你的行動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通常是<很>在乎。人類會乖乖按照處方箋為寵物買藥並正確用藥,而對自己比較不會這樣。這可不是好事,就算從寵物的觀點來看也不是。你的寵物(或許)很愛你,如果你乖乖服藥,牠會更高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軟精裝
    • ISBN
    • 978957954273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68
    • 商品規格
    • 22*17*2.3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2 則好評)
  • 46********961 說:
    2024-10-05
    作者寫作風格比較跳、引經據典,會有一點難啃,但他引用這些東西都是為了辨證如何在當今的社會中生存(他認爲西方文明正遭遇危機)、人生的意義等等,有大部分是對後現代主義的批評,可能有外文、文哲背景的人比較知道他在講什麼。我中英文都看過覺得翻譯翻得蠻流暢的,這本書跟作者放在YT上的lecture改變我的人生,大推。
  • da***723 說:
    2024-04-01
    【荒島書單活動推薦】這島上最需要規範的大概剩下我自己。

相關商品

全選
※ 出版日十年以上商品需另下訂,調貨時間較長,無法與一般商品合併結帳,敬請見諒。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共和國書籍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0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