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對話: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
善用提問,挖掘真實歷程內容簡介
	對話溝通資深講師李崇義首部力作,打開薩提爾冰山新視野
	薩提爾模式推手李崇建╳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李儀婷 真誠撰序推薦
	
	有效的溝通,目標不在解決問題
	真正的對話,以靠近自己為起點
	
	李崇義曾任職科技業高階主管多年,在本書中將自身擅長的團隊管理與人際溝通技巧,融合20世紀最偉大心理師之一薩提爾提出的「冰山理論」,整合出一套可以依循的對話路徑,幫助讀者改變自身的溝通慣性,免除與人溝通時不必要的衝突與困難,讓對話成為獲取和諧關係、達成雙贏的有力工具。
	
	很多時候,當我們糾結於溝通問題上,其實是卡在自己的內在狀態上。
	這是一條由內向外的道路,先釐清了自己,才能在面對別人時,也能貼近他人的內在,給予支持的力量,優化對話的面貌。
	──李崇義
	
	溝通3步驟,確立有效的對話模式
	
	1.連結自我,以SAGE安定內在
	˙「See It」看見情緒,替情緒命名,讓身體與情緒開始靠近
	˙「Acknowledge It」承認情緒,大腦才會開始運作,對身體發出警報
	˙「Grant It」允許情緒,排除我執,任由內在的所有發生
	˙「Embrace It」接納情緒,擁抱所有感覺,這也是愛自己的方法
	˙改變自身慣性,不要急著回應外在
	˙感受真實內在情緒,從自己開始對話路徑
	˙深呼吸覺知當下,替身體感受命名
	
	2.修正應對姿態,截長補短,打造無敵「西遊記團隊」
	˙軟化唐三藏:不要一直講道理,要貼近內在,少點規則
	˙點醒孫悟空:少點指責,真心關懷,才能與他人維持良好連結
	˙改良豬八戒:做事要專注當下,熟悉內在,不要一直分心打岔
	˙敲打沙悟淨:要挺直腰桿,不用委屈討好或一味犧牲奉獻
	˙不被情緒主宰身體,利用對話找出對方優點
	
	3.一致性的應對,「在、表、關」讓彼此更靠近
	˙在乎情境,產生意念,確立對話目標
	˙表達自我,說出內在的感受、觀點與期待
	˙關照他人,留意、同理對方感受
	˙誠實接納內在感受,達成內外在一致的溝通
	
	對話2訣竅,創造有力量的談話
	
	1.從感受開門
	˙積極傾聽,帶來療癒效果
	˙核對與回映,同理對方感受
	˙好奇提問,開啟內在覺知
	˙善用回溯工具,探索思維走向
	
	2.以渴望關門
	˙設立界線,討論最佳解決方案
	˙給予自由,讓生命能量自在運行
	˙發掘正向資源,導引自我負責並下決定
	˙連結渴望,觸及生命價值與意義
	
	本書特色
	
	1.李崇義曾任職科技業高階主管多年、擅長團隊管理與人際溝通的,將其浸潤薩提爾模式多年,並廣泛涉獵心理學的背景,融合大量個案晤談經驗,歸納出實用且貼近日常情境的冰山對話框架。
	
	2.以三個步驟和兩個訣竅,確立有效的溝通對話模式,免除與人溝通時不必要的衝突與困難,創造高效率又有力量的談話。
	
	3.以獨特的生命歷練與目光,重新詮釋薩提爾模式的精神,架構了在 、表、關「在乎情境、表達自我、關照他人」的對話脈絡,輔以SAGE「看見情緒、承認情緒、允許情緒、接納情緒」的情緒引導訣竅,讓溝通對話有了全新的生命。
名人推薦
	好評讚譽(依來稿順序排列)
	
	《冰山對話》一書,將職場生涯的狀況,以及生活裡常見的衝突,歸納整理並詳加彙整,從應對的姿態、互動要素、表達自己、留白的美,正向聚焦的示範,崇義細膩的基礎解說,將薩提爾模式變簡單了。
	我一邊閱讀一邊讚嘆,崇義將對話的精髓詳細闡述,寫得相當精采且精準,這是一本好看又實用的書。
	──李崇建(薩提爾模式推手)
	
	崇義賦予了對話清楚的方向,以他獨有的溫柔引領著讀者。
	薩提爾女士說:「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崇義的對話方式,在兄長崇建的對話基礎上,走出了不同以往的框架,更有別於我在家庭教養中實行的對話模式,這是崇義透過生命的歷程自己領略出來的──第三度對話模式。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跟崇義的對話,讓我深深臣服於對話的力量。
	幾句對話就能讓當下的我啟動少用的右腦,而有不一樣的看見與發現。
	──溫絮如(巨大機械幕僚長)
	
	真正的陪伴一個人,並不是拿來掛在嘴上,也不是拿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陪伴,就只是陪伴而已。
	崇義老師就是這樣,一個真實的「人」。不是講台上的神。
	──朱芳儀(長耳兔心靈維度經理)
	
	崇義老師穩定的接住我的情緒,像船長般的掌舵著,讓我能在波濤洶湧的心海中航行,看見自己、承認自己、了解自己和接納自己。
	──林文修(流行音樂產業工作者)
	
	崇義老師帶我走入薩提爾的領域,讓我更靠近覺察自己。這是我在這條路上,即便走得跌跌撞撞還是能繼續下去,很重要的力量。
	──陳韋蓁(長耳兔心靈維度志工/學員)
	
	崇義就像是「心靈捕手」,溫柔的接住學員。
	我從崇義溫暖寧定與清晰分明、精萃出拔的對話指引中,啟動生命的翻轉,學習敞開覺察、連結自己、貼近他人。
	──羅琪(退休教師/長耳兔心靈維度學員)
書店員推薦
福科店/瞻九氏/
「你怎麼可以這麼說?」「他怎麼這麼可惡?」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審判別人的某些言語或某件行為。換個方向看,我們自己也被他人如此審判著。作者崇義老師透過薩提爾的「冰山理論」,整合出對話框,面對溝通時,會讓人在得到理解、接納之後,有新生的力量,就自己找到解決方法。真正偉大的力量其實是存在自我覺醒的生命中。
目錄
	推薦序 美好的薩提爾時光/李崇建(薩提爾模式推手)
	推薦序 第三度的對話模式/李儀婷(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作者序 從想要到不想要,發生了什麼事?
	前 言 我可以做得不好嗎?
	
	1 看見一個人的內在:善用提問,挖掘真實歷程
	事件
	感受
	感受的感受
	觀點
	期待
	渴望
	自我
	
	2 溝通第一步,連結自我:回到當下,脫離我執
	內在感受的「三十一種味道」
	情緒清單
	SAGE,允許自己內在的所有發生
	看見「接納」過程裡的抗拒
	引導他人靠近內在
	
	3 溝通第二步,修正應對姿態:多點覺察,善用優勢
	討好
	指責
	超理智
	打岔
	西遊記團隊
	
	4 溝通第三步,一致性的應對:站在同樣的場域,彼此理解
	一致性
	在乎情境
	表達自我
	關照他人
	「在、表、關」讓彼此更靠近
	
	5 對話,從開門到關門:說出想要的目標,創造有力量的談話
	溝通始於傾聽
	積極傾聽
	核對與回映
	好奇的提問
	對話的開門
	回溯的力量
	對話的關門
	
	6 從自我到團隊共好的溝通:誠信為本,勾勒共同藍圖
	放過自己
	積極面對「人」,而非「問題」
	走入對話的細節
	多點觀察,少點評論
	聚焦正向,看見歷程
	以成長型思維取代固定型思維
	刺激與回應間留白
	對團隊傳遞訊息
	
	7 連結渴望,跨越藩籬:同理思考,尊重他人自由
	設立界線並搬好臺階
	撇開觀點,找到正向資源才能連結渴望
	時刻回應與檢測內在,跳脫既有慣性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
	
	附錄 夥伴的回饋
	崇義老師是個「人」/朱芳儀(長耳兔心靈維度經理)
	對話,讓我們有更多的看見/溫絮如(巨大機械幕僚長)
	我允許自己愛自己/林文修(流行音樂產業工作者)
	陪伴我自己/陳韋蓁(長耳兔心靈維度志工/學員)
	連結自己,貼近他人/羅琪(退休教師/長耳兔心靈維度學員)
序/導讀
	作者序 從想要到不想要,發生了什麼事?
	
	我回臺灣創業這些年來,遇到不少機構來邀約演講與工作坊,主題多圍繞在如何運用對話來改變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及職場溝通,參與者多數是為了解決遇到的困難。
	
	記得有一家知名的科技業龍頭公司邀請我去演講,主題是「職場的溝通之鑰」。主辦的幾位工作人員為求慎重,請我在講座之前先與他們聊聊演講的重點,好讓他們預做準備,也可以給老闆一個交代。
	
	由於是短短三小時的演講,我將重點放在「多覺察自我狀態,以連結他人內在為目標,先不要解決問題」,因為我們若是像過去一樣,執著於「解決問題」,通常不但解決不了,反而造成職場同事間彼此對立,如此一來更解決不了問題。
	
	工作人員很認可這樣的主題,也相信演講內容可以給同仁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只不過,工作人員很快的又問我:「老師,那在覺察之後呢?能不能講一些解決問題的溝通步驟,讓大家有所依循?」
	
	聽到這個問題,我頓時覺得很有趣。我以為之前我們已經討論出一個結論,跳脫「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重新塑造新的對話方向,但怎麼會還是想要圍繞著「解決問題」來打轉呢?
	
	我猜想,是不是有很多人與這群夥伴有著一樣的思維,雖然頭腦已經同意「不要解決問題」,但思考過程仍然無法繞過這個慣性,仍不免俗的還是要回到「解決問題」的方向上。
	
	試想,如果連對方的內在我們都靠近不了,形同兩列平行火車,永遠不會有交集的一天,怎麼還有辦法期待透過語言的交集,讓對方能解決問題呢?
	
	我想著該怎麼解釋如何轉換腦袋裡的慣性思維,讓我們真正變換目標,不會下意識的在語言上不斷踩雷。
	
	我腦袋中突然迸出一個例子,恰好可以解釋這個狀態。
	
	在我還沒上小學以前,老家後方有一條小溪,哥哥們經常帶我去溪裡玩耍。有次我不小心掉入溪中坑洞,幸好哥哥機警,緊急把我「打撈上岸」,我才免於滅頂的厄運。只不過在那之後,我對於戲水活動總是多抱持一份謹慎。
	
	雖然是這麼說,但每到夏天看到很多人泡進游泳池裡,我這個旱鴨子也不由得羨慕。上了小學後,我常拜託哥哥們帶我去游泳,教我怎麼游,但那個教導的過程讓我感受不好,也因此後來我對學游泳也興致缺缺。
	
	在我印象中,學游泳時總是被罵。
	「怎麼這麼笨,腳要踢水啊!」
	「你要放鬆啊,不要緊張。」
	「已經教過幾次了,怎麼都不會,到現在還不會游?你自己要大膽練習呀!」
	聽到這些話語,我漸漸沒有了學游泳的興趣。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我「想」與「不想」學游泳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怎麼會有這樣的轉變?這是否也是我們很多人共同的經驗?
	「腳要踢水」、「不要緊張」、「大膽練習」都是教「方法」,目的是為了解決「不會游泳」這個問題,但傳統教方法的指導,很少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只關注成敗或結果,忽略真正要達到這個結果的當事人的「感受」。
	
	仔細想想,你說我不想學游泳嗎?倒也不是,而是我不想在學游泳時還被人斥罵、威脅,在嘗試的過程裡被粗暴、羞辱式的對待。
	
	在這樣的對待方式下,原本從別人觀點而來的責備語言,無形中也會轉化成我們對自己的觀點,然後告訴自己:「算了吧!別學了。」
	
	所以,達到目標重要嗎?當然重要,但如果我們把解決問題、達到目標當成是腦袋裡的思考過程,我們就會不斷陷入以前的習慣裡,忘記關心其中的當事人。
	
	放掉「解決問題」的思維,改以「靠近人的內在」為目標,我們會發現,當事人在得到理解與接納之後,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不需要旁人的引導。
	
	後來我三十幾歲時與朋友出遊,他們只告訴我:「一起玩水吧,不會游泳無妨。」我才拾起了學習的興趣,慢慢熟悉了水性,也學會了游泳。
	
	因為過往的學習經驗都告訴我們要目標導向,不要理會情緒帶來的干擾,但事與願違的是,我們從來逃離不了內在感受帶來的影響。既然如此,我們何不重新釐清內在感受,打造一條新的對話路徑呢?
	
	我在本書第一章談到父親生前與我通電話時大罵我小氣的故事,當時的我感覺被誤解,受了很多委屈,也因此好幾天沒打電話回家。如果當年我能學到如何探索一個人的內在,明白父親也是為了對後媽有所交代才不得不斥責我,我就能坦然對父親的舉動釋懷,並且會更關注他的心理狀態,也不至於跟他生氣好幾天。畢竟,我並非不想與他溝通,只是在行動之前心裡有了窒礙。
	
	所以,在想與不想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
	
	有的時候不是我不想,而是心裡有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我期待在這本書裡,能透過幾個切身的例子,讓大家一窺新的對話風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