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寫給肩負照護父母及養育子女雙重責任,每日辛苦生活的你

這本寫給照護年邁父母的子女們的心靈撫慰之書。
  • 79 300
    380

出版情報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卻能選擇讓彼此都舒服的共處模式

2023/05/15 「讀完這本書,讓我能更加客觀地看待年紀越大、內心感到越沉重的父母。重新給予我與逐漸老去的父母,一起好好生活的勇氣。」這是當時在選書時,在書評上看到的一段話,引起了我想更進一步了解這本書的動機。 其實,我並不是所謂的三明治族,沒有需要撫養孩子的壓力與金錢上的負擔,但從年幼時期至今,與父母間的相處總是爭執不斷,父母說出的每句話,在我耳中聽來,都充滿了「指責與不信任感」。一直到自己進入了某個年歲後,才開始想面對家人間相處的難解課題。我與父母親相處上的問題,真正的癥結點到底是什麼呢?看完這本書後,仔細想想,應該是源自於他們對我的「過度關注與期待」吧!這樣的愛對我來說,原來是沉重的、極度想掙脫的,我常想著:「為何住在國外的姊姊可以這麼自由自在?不顧扶養父母的責任?但在父母心中她卻是永遠的優等生?我的努力總是難以得到認可?如果可以,我也想拋下父母、也想成為陌生人。」 從前,遇到與父母意見不合的狀況時,直覺反應是逃避處理,也早已放棄了溝通,畢竟經過幾十年的人生歷程,累積成現在的他們,對於子女的想法,不論對與錯,都非一夕之間就能改變。我不曾想改變我的父母,但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當中,從中得到了一點救贖,也發掘了相處上的盲點。原來,我們之間靠得太近、界線過於模糊,我嘗試著向後退一步,重新將父母當成朋友般相處,便不再自動認定他們「應該要為我著想」、「我的付出他們應該知道」,傾聽年長父母真正想表達的聲音,不再像從前急著反駁或解釋,這段時間,我發現與父母的爭執減少、父母的笑容隨之增加,原來,只需要簡單的同理心,就能明顯改善家人間相處的問題。如同作者所說:「不存在『父母就應該要』,或『子女就應該要』」的道理。 《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也許一開始看到書名,會以為是訴求以反抗視角與家人相處的一本書,但實際上,「陌生人」代表的並不是冷漠,而是更多客觀認識彼此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建立適合雙方的互動方式,才能成為真正的家人,閱讀完後,心中留下的依然是溫暖。

金石堂好好聽

曲目

聽全部
  • 1 書店員導讀

作者/書店員導讀/名人導讀

面對高齡社會,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思考和年長父母的關係?
如何真正了解老年的情緒特徵,並尊重他們的心理變化?
如何同理成年子女所背負照護責任的心情?
親子間如何設定安全界線,並改善彼此的關係?

《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一書是寫給照護年邁父母的子女們的心靈撫慰之書。作者孫廷沇是擁有十年以上專業諮商經驗的心理師,以真實案例解析,陪你理解家人這種病,一起突破相處上的困境。

內容提到的『三明治世代』是指,上有年邁的父母要關心,下有在學的孩子要教養。基於對上與對下的強烈責任感,以及家庭、工作和生活中交疊的壓力,容易令人感到疲乏,此時守住家人間的『界線』便相當重要,適時提醒自己量力而為,避免因為照顧家人而越界,進而掉入負面情緒的黑洞。維持身體的健康很重要之外,心理層面健康地變老也不容忽視。

音樂來源:
Business Corporate OFFICE by Alex-Productions
https://onsound.eu/
Music promoted by https://www.free-stock-music.com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License (CC BY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deed.en_US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隨著人生進程,我們將面臨哪些心理課題?
成年後,家人間的最適距離該如何拿捏?

擁有十年以上專業諮商經驗的心理師,以真實案例解析,
陪你理解家人這種病,一起突破相處上的困境。


他們是第一次當父母,而我們也是第一次為人子女。
「我就是我,而你是你。」──即使是家人,也不存在理所當然的應該。

「沒有你,我什麼也做不了。」
「如果沒有我的幫助,你能有今天嗎?」
「你要是知道我為你犠牲多少,就不會這樣對待我。」

你曾因父母的一句話,感到罪惡不已,
進而讓你不得不捨棄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嗎?

這本寫給照護年邁父母的子女們的心靈撫慰之書,
希望能陪伴讀者探索以下的課題:

1→理解父母進入「退休期」的失落,而他們的現狀,就是你的未來。
2→看見成年子女正背負的重擔,給予同理與自我覺察。
3→親子間的界線何在?如何建立起彼此心理的安全距離?
4→學習修復關係:自我表達對話法、停止責怪、找出自我價值。

以「先理解,後獨立」的客觀態度,化解親子間長年累積的衝突,
從此擺脫好兒子、好女兒的枷鎖,不再無止盡地討好與付出。
也在給予關愛的同時,尊重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
允許各自有重新找回幸福人生的選擇,而成為真正的家人。

 

名人推薦

【暖心推薦】


台灣妞韓國媳
何戎|知名主持人
李崇義|薩提爾模式資深對話講師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推廣人
彭菊仙|親子作家
潘榮吉|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當家中長輩對子女的期待越高,就越有可能會在溝通時帶來指責、諷刺、自怨自艾甚至情緒勒索的字眼。先別急著跟父母親解釋、爭執,而是先看見自己情緒。在本書中,你將能見到如何化解緊張的家庭僵局,找到彼此和諧的相處之道。」──李崇義|薩提爾模式資深對話講師

 

「大家心中都同時住著『孝順盡責的好兒女』與『不受拘束自在做自己』兩個衝突的角色。可以試著給『自由』帶來的解脫感打分數;再給『罪惡感』打分數。客觀評估後,優勝劣敗便可做出抉擇。但必須認清:自責或怨憤的情緒不可能就此消失,仍然會反覆出現,在書中我們將找出和這些雜訊情緒和平共處的方針。」──彭菊仙|親子作家

 

「因過去親子間衝突頻仍,或諸多心結未解,導致相愛相殺,成為名符其實最熟悉的陌生人。作者在此提供身為諮商心理師的經驗與專業發揮的淋漓盡致,用一個個故事讓讀者看見,親子間沒有所謂『應不應該』,雙方都請學習像『成熟的成年人』般思考,面對自己的心結,在最後時光負起自己人生的責任,再考慮能為彼此做些什麼。」──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推廣人

 

「面對高齡社會,本書作者一語道破: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思考和年長父母的關係?全書緊扣幾個核心的問題:如何真正了解老年的情緒特徵,並尊重他們的心理變化?如何同理成年子女所背負照護責任的心情?親子間如何設定安全界線,並改善彼此的關係?這樣層次分明的脈絡,對於即將邁入超高齡的台灣社會,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潘榮吉|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在實際閱讀後,覺得更像是讓大家理解什麼是『老去』,可能比想像中充滿更多的無力感。在時代快速變化的衝擊之下,除了維持身體的健康很重要之外,心理層面健康地變老也不容忽視。看完本書,讓我在面對父母時更具有同理心,也同時學習如何讓身心健康變老的方式。」──台灣妞韓國媳

 

「如今我也是接近奔五『知天命』之年,正好是書中提到的『三明治世代』,上有年邁的父母要關心,下有在學的孩子要教養。基於對上與對下的強烈責任感,以及家庭、工作和生活中交疊的壓力,容易令人感到疲乏,此時守住家人間的『界線』便相當重要,希望大家在善盡照顧家中老小責任的同時,也能適時提醒自己量力而為,避免因為照顧家人而越界,進而掉入負面情緒的黑洞。」──何戎|知名主持人

編輯推薦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卻能選擇讓彼此都舒服的共處模式
文/悅知文化編輯 AA


「讀完這本書,讓我能更加客觀地看待年紀越大、內心感到越沉重的父母。重新給予我與逐漸老去的父母,一起好好生活的勇氣。」這是當時在選書時,在書評上看到的一段話,引起了我想更進一步了解這本書的動機。

其實,我並不是所謂的三明治族,沒有需要撫養孩子的壓力與金錢上的負擔,但從年幼時期至今,與父母間的相處總是爭執不斷,父母說出的每句話,在我耳中聽來,都充滿了「指責與不信任感」。一直到自己進入了某個年歲後,才開始想面對家人間相處的難解課題。我與父母親相處上的問題,真正的癥結點到底是什麼呢?看完這本書後,仔細想想,應該是源自於他們對我的「過度關注與期待」吧!這樣的愛對我來說,原來是沉重的、極度想掙脫的,我常想著:「為何住在國外的姊姊可以這麼自由自在?不顧扶養父母的責任?但在父母心中她卻是永遠的優等生?我的努力總是難以得到認可?如果可以,我也想拋下父母、也想成為陌生人。」

從前,遇到與父母意見不合的狀況時,直覺反應是逃避處理,也早已放棄了溝通,畢竟經過幾十年的人生歷程,累積成現在的他們,對於子女的想法,不論對與錯,都非一夕之間就能改變。我不曾想改變我的父母,但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當中,從中得到了一點救贖,也發掘了相處上的盲點。原來,我們之間靠得太近、界線過於模糊,我嘗試著向後退一步,重新將父母當成朋友般相處,便不再自動認定他們「應該要為我著想」、「我的付出他們應該知道」,傾聽年長父母真正想表達的聲音,不再像從前急著反駁或解釋,這段時間,我發現與父母的爭執減少、父母的笑容隨之增加,原來,只需要簡單的同理心,就能明顯改善家人間相處的問題。如同作者所說:「不存在『父母就應該要』,或『子女就應該要』」的道理。

《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也許一開始看到書名,會以為是訴求以反抗視角與家人相處的一本書,但實際上,「陌生人」代表的並不是冷漠,而是更多客觀認識彼此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建立適合雙方的互動方式,才能成為真正的家人,閱讀完後,心中留下的依然是溫暖。

作者

孫廷沇

我想對生活忙碌,甚至沒時間照顧自己的你,獻上一句心靈問候。
一個人從出生到完全立足於世界,內心總會經歷過無數次的高低起伏。
當你好不容易度過孤獨的一天,如果此時有人願意問你:「今天過得如何?」該有多好。

韓國諮商大學諮商心理學碩士。

身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師,一直以來都致力於關懷人際關係中精疲力盡的人們之心理狀態。

於2012年成立情感療癒互助會「心理沙龍」,在每次的聚會中,提供客製化的心理諮商,協助社會邊緣人在痛苦的人生中自我療癒,也見證了療癒與正向、支持與鼓勵的力量,能對周遭的群體帶來多麼強大的正面影響。

目前擔任心理諮商中心「sostory」代表,除了持續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並為韓國各大企業的員工專門授課。

著有:《告別傷害我們的一切》、《我正和媽媽保持距離》、《梳理複雜關係的技術》、《給今天也在工作中受傷的你》、《如果早知道,我的愛會不會稍稍改變?》、《淨空情緒,回填情緒》(以上暫譯)。

 

目錄

前言

Part 1 理解父母的心情,他們怎麼想?

不做人生的退休者,要做新舞台的主角
心中的失落,謝幕後的主角
什麼都沒有改變──接受衰老
聰明老化──為體力做好規劃
衰敗無可避免,但仍可找到對應人生的法則
理解這些變化,將對老年生活大有幫助

老人不是一具空殼
拒絕年齡歧視(Ageism)
不必為了年紀大,而感到抱歉
別讓老人變成不受歡迎的人物
為人子女,別裝做什麼都不知道

滿嘴抱怨,處於叛逆期的年邁父母
未被消化的不滿情緒
步入老年,隨之而來的叛逆期
沒有人想聽的抱怨
「孩子比不上別人」,父母的心聲真是如此嗎?
【關係修復處方】心中的兩個聲音:理解父母矛盾的心理

老化,不是問題的開始
讓人不自在的監視器
逐漸喪失自己存在的價值
該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失落?
難道上了年紀都會這樣?
陪伴喪失自律性的年邁父母

父母也需要自立
沒有永遠的回應
他們需要能夠給予同理的人
試著走進他們的生活經驗裡
自立,陪伴而非孤單的生活

我真正的情緒是什麼?
面對自己真正的情緒
故障的情緒信號
發現真正的情緒
【關係修復處方】面對痛苦,接受痛苦,放下痛苦

Part 2 成年子女和年邁父母的角色

想要隨心所欲的自由
孩子,可以放著不管嗎?
無法擺脫的心理債
好兒子/好女兒vs壞兒子/壞女兒
母親的淚水使我善良
【關係修復處方】不受兩種聲音左右

放棄扶養也未嘗不可
要是陌生人就好了
我要放棄扶養的義務
切斷心理臍帶
【關係修復處方】過度的關愛和責任感反而有害

我們需要一些時間放下
從無條件付出到放下
沒有被消化的情緒
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眼不見,心仍念

適當的責任分配
沒有理所當然的角色
長子,也可以遞出辭呈嗎?
扶養的角色不分兒子女兒
克服扶養的低潮

和父母一起慢慢變老
成年孤兒
罪惡感和厭煩,兩種情緒的拉扯
各式各樣的情緒
【關係修復處方】發現真正的聲音

Part 3 在父母和子女之間,看清自己的心

不理所當然要求愛的回報
將愛的價值,折合為現金
從失望開始,彼此鎖上心門
不存在「父母就應該要」或「子女就應該要」的道理
父母和孩子之間,無法單方面付出
【關係修復處方】改變觀點,就能填補衝突的鴻溝

想牢牢抓住的心
製造問題是誰的錯?
子女不是冤親債主
用子女的人生當武器,設下情緒圈套的父母
【關係修復處方】解開情緒的枷鎖

錯綜複雜的怨恨
再次出現的噩夢
人生至今累積的怨恨情緒
什麼都做不了,我已經沒用了
試著與失落和解

小小的誤會,累積成巨大的不信任
難道家不能是避風港嗎?
家人既是支持的源泉,也是衝突的原因
令人身心俱疲的不成熟父母
【關係修復處方】傾聽彼此的真心話

不應產生疏離和孤立感
失去人生的快樂
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
不是沒有立足之地,而是我們的位置變了
我們是流著相同血脈的家人,尊重彼此的自主和獨立

Part 4 我們都是彼此的陌生人

撰寫屬於自己的人生回憶錄
整理人生的時間歷程
父母是子女的鏡子
子女必須扮演的最後角色
發現有意義的人生

我們依然對關係感到棘手
深入理解自己想要逃離的心情
改變以往僵化的溝通習慣
停止責怪彼此的心
學習表達自我的對話方式

讓我們成為溫暖的陌生人
子女是體外的心臟
當個溫暖的陌生人
宣告心理上的獨立
排除情緒的毒素

序/導讀

前言

在定義人際關係的詞語中,
有什麼形容比「流著相同的血液」更溫暖的?
又有什麼詞彙比「陌生人」更冰冷的呢?

本書探討的是年邁父母與成年子女間的相處,這樣的關係本該熱絡,如今卻逐漸變得冰冷。這不僅是我的故事,也會是你的故事。

我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曾無數次見到了將近八十高齡的母親,和想起已經辭世的父親。在我小時候,每到大年初一母親接受孩子們的拜年時,總會說自己又老了一歲,非常抗拒拜年,對年齡相當敏感。但是現在,母親已變成了老奶奶,即使還要好一陣子才過新年,也會提早準備好給孫子、孫女的壓歲錢,臉上藏不住激動、興奮的情緒。

這雖然是我至今出版的第七本書,寫作順序卻是第六本。對我而言,寫作依然是陌生且令人痛苦的工作,但這次抱著稿子那麼久不放,證明這本書尤其折磨我。我想,原因或許在於「逐漸的老化」吧!這是無論再怎麼想像,也不可能真正經歷的感受。所以我想告訴各位,這本書談的並不是我個人的老去,而是希望能深入了解比我更早步入老年的父母,是在這樣的心情之下所彙整出來的。

書中有心理諮商案例的分析,還有其他朋友們的真實經驗。一些個案中的父母令人感到不捨;而另一些則是忙著照顧父母和子女,成了身心俱疲的三明治族,也讓人揪心。有時,我腦中甚至會浮現父母的生活和死亡的影像,使我不得不面對難以消化的情緒。或許在父母眼中,我還是個不成熟的孩子,所以在寫這本書的期間,我不斷經歷了祈求原諒、獲得體諒,也重啟了被延誤許久的心理修復。

希望正在閱讀本書的各位,都能擁有和我一樣的省思機會,如此一來,才能避免我們即使上了年紀,同樣為人父母以後,卻依然用孩子的心態去理解關係,因而讓關係變得惡化。

本書所談論的,是一個人在進入老年生命週期時必然經歷的心理問題,以及年邁父母和成年子女間,可能出現的矛盾與解決辦法。Part1以理解年邁父母的心情為出發,他們已經進入人生的退休期,正處於「失落的歲月」中;Part2道出了身為三明治族子女的心情,儘管已經身心俱疲,卻依然揹著責任感的枷鎖,勉強撐過每一天;Part3則是分析親子之間必須遵守的界線,以保持心理上的安全距離;Part4提出有助於改善關係的方案,能讓彼此成為最溫暖的陌生人,而不是冰冷的陌生人。這本書中最終想傳達的概念,是完形治療法(Gestalt Therapy)創始人波爾斯(Fritz Perls)的祈禱文──「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不是為了實現你的期望而活在這世界,
而你也不是為了我的期望而活在這世界。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如果我們偶然發現彼此心意相通,
那是很美好的事。
如果沒有,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摘自波爾斯〈完形祈禱文(Gestalt Prayer)〉

所有人生來就是某人的子女,接著在某一天為人父母,而不久的將來,又將成為子女的孩子,繼續生活下去。因此,「衰老」自然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課題。閱讀本書時,如果某些段落能體會到子女們無法理解父母的心聲、能讀出父母厭惡子女的心聲,或許就能理解為什麼親子間會彼此反目,成為冰冷的他人,那時也才能看見雙方互相同理的可能。

一旦關係變得密切,我們就可能將父母或子女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因而疏於遵守彼此的界線,或是隨意侵犯個人的空間。如果不想繼續犯錯,就必須認知到父母與子女之間,比世界上任何一種關係更需要努力守住界線。

希望本書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為父母和子女提供成熟的人生方向和心靈慰藉,讓他們知道彼此是獨立的個體,儘管關係親密,體內流著同樣溫暖的血液,但是在給予關愛的同時,也應懂得尊重彼此的個體差異性。


孫廷沇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28813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