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學習課題分離,卸下歉疚感,做個體貼但有原則的人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你是真心在討好,還是不敢當壞人?
跳脫童年習得的討好模式
找回善解人意與自我尊重的平衡
使命必達者、給予型、服務型人格必讀經典
少幫點忙沒關係,你已經做得夠多夠好了!
你有以下狀況嗎?
・對人彬彬有禮,很容易為他人設想?
・寧可自己受苦,也對他人使命必達?
・常被人稱讚是個體貼的另一半、體貼的同事、體貼的朋友?
・委屈時,眼淚往肚裡吞,對他人強顏歡笑?
本書作者是一位英國臨床心理師,她在將近二十年的諮商工作中,看到太多個案受苦於好好先生、好好小姐的心理制約。他們通常有以下特點:永遠彬彬有禮,善良溫厚,熱心助人,不想令人失望,盡力避免衝突,把別人的需求擺在自己之上。
作者將其命名為「體貼者的詛咒」。體貼的人,以為表達自身需求會遭受排斥及冷淡,於是壓抑憤怒、厭惡等情緒,總是面帶微笑、和藹可親,等到某天他們忽然炸鍋了,才嚇壞眾人。這些人渴望改變,卻又非常害怕讓人失望。
體貼的人,往往傾向於「全有或全無」的迷思:假如我沒有全心投入,給予人們所期望的一切,那我就是個卑劣、自私、差勁的人。這導致自己筋疲力盡。幸好,這些思維背後的信念都是學習而來,因此也可以用對自己有益的方式重新學習。
大多數受體貼者詛咒折磨的人,童年時都曾習得扭曲的自我價值感。「有條件的愛」意味著:唯有你做些什麼,或不做什麼,別人才會愛你。本書提供一些方法,幫你慢慢打破這些信念,掙脫旁人期待的緊箍咒,擁有更完整充實的人生。
【體貼但有原則的生活演練】
練習:向餐廳反應(餐點有誤)
練習:向店家退貨(商品有誤)
練習:提出客訴(遇服務不佳)
練習:據理力爭(遇不合理對待)
練習:不做安撫對方情緒的行為(被情緒勒索)
練習:拒絕他人的請求
練習:請人別再做某些事情
練習:放下對自己的批判責備
專業推薦
尼克小姐(精神科職能治療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張家齊(臨床心理師、管理學博士、組織心理學助理教授)
莊芷昀(諮商心理師)
許妮婷(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諮商心理師、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充滿洞見、勇氣和幽默感自助叢書精采的生力軍!《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不故作姿態,豐富深刻的個案研究,引領讀者從寬容的自我覺醒邁向深刻的改變。我發現這本書就像一場親密的諮詢,讓你學到如何卸下及挑戰體貼者的詛咒。我深信它將成為我們這些很難說『不』的人的歸依。」──F.傑.麥克萊倫(F. Jay McClellan),心理學博士
「透過《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賈姬.瑪森帶你踏上旅程──一趟感性寬容的自我發現之旅。它以無邊迷人、不帶批判的風格,答覆了什麼、如何及為何,然後又技巧地帶你理解如何改變你最痛苦的面向。」──琵亞.辛哈(Pia Sinha),特許輔導心理學家暨HM監獄管理部門副總監
「對於苦苦想要捍衛自己的人,《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是深具啟發、充滿力量的指南,帶你邁向正面的改變。讀了它,你將不再受他人期待之重的詛咒!步向真實的自己,以瑪森作你溫暖、智慧的同伴。有她那些充滿創意的實際協助,你必能憑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華爾.桑普森(Val Sampson),伴侶諮商師
「討好型的人──讀過此書,你將從你的謬誤中破繭而出!這是讓討好型的人獲得釋放的首部真實指南,創新、實用,並且教你如何以真誠取代良善。」──奧利佛.詹姆斯(Oliver James),臨床心理學家
目錄
序/導讀
前言
何謂體貼者的詛咒?
在我剛滿四十五歲不久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明白自己正飽受「體貼者的詛咒」之苦,並意識到我若不設法加以打破,日後的下場恐怕會很慘。
那時我表姊的女兒舉辦三十歲生日派對,我和先生盡責地依約出席。雖然到那間教堂開車要兩個小時,但我決心前往,一來我喜歡這些親戚,而且我很愛跳穀倉舞,那正是這場派對的重頭戲。當天晚上十一點左右,滴酒未沾的我,熱烈地飛身(這是術語)進舞池的兩排人馬中,卻在隊伍尾巴摔了個狗吃屎。我無法形容我倒地時的巨響──也許是砰的一聲,甚至像是爆破聲,總之聲音大到讓兩排舞者倒抽一口氣,紛紛出言關切:「你沒事吧?」我當然立即跳起來站好,歡快地顫聲說:「我很好,沒事,大家繼續!」
儘管那一跤讓我有點想吐,我仍連跳了三支舞,之後又負責開車回家,因為回程輪到我當駕駛。我的手臂抽搐,每次換檔都發痛,但我想說早上就會好轉。隔天醒來時,手臂變得僵硬疼痛,我仍沒打算看醫生,因為我不想浪費辛勞的急診人員的時間,再說,我從小就學會別小題大作。
當時正值學校放假,接下來的十天我按照計畫帶孩子們從事各種活動,包括開了三百二十公里的車去薩默塞特郡找朋友,一起到湖上划船。我告訴朋友,我的手臂疼痛,而且嚴重瘀青,她便勸我不要輪替划槳,而基於某種發神經、「體貼」的原因,我堅持一定要公平,於是有了那張我認為很經典的照片,充分捕捉到了我的舉止和信念背後的瘋狂。如果圖片附上說明,那會是:賈姬以斷臂划船(並微笑依然)。
等我終於來到當地的急診部門,醫護人員並未責怪我浪費他們的時間,反倒對於有人這樣忽視身體訊息真心感到不解。「這發生在十天前?」他們反覆問我,不可置信地搖頭。(順便讓你知道,我不是骨頭刺出來的那種折斷。不過雖不到那個程度,但我的肘關節橈骨碎裂了。)
醫護人員為我綁上亮眼的藍色吊帶,所以我有權不使用這隻手,這也讓全世界都看得出我確實受傷了,而不是(違規地)小題大作或裝病。現在我可以理直氣壯地提出要求,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如今我這漂亮的吊帶告訴人們:這名女子手臂骨折,幫幫她!
我的繼女,也是我在家的同盟(她本身也很理解體貼者的詛咒是怎麼回事),傳來一則簡訊:「離火柱遠些,聖女貞德。」我覺得那真是非常好笑,並且一語道破。基本上我領悟到,假如我老想當個烈士,始終把他人的需求擺在自己的需求前面,下次碰到的麻煩就不只是斷臂了。
那天我聯繫上一位十年來一直想合作的諮商師,展開打破這項詛咒之路(也種下此書的緣起)。我從自己的經歷中學到許多,也從我在倫敦診間的諮商個案們身上學到很多,他們有不少人慷慨允許我在這裡分享他們的故事。這麼多人讓我進入他們的生活與掙扎,我深感榮幸。
這本書為誰而作?
關於打破體貼者的詛咒,人們最常問我的三個問題是:
1.那只屬於迷人、有吸引力的人嗎?(而那種人有什麼好煩心的呢?)
2.我們當然不希望人們變得沒那麼善良吧?
3.那純粹是女性的問題嗎?
首先,我所謂的「體貼」,與外表無關;它不是指長得好看、美麗或英俊,而是個性貼心、善體人意,人們常將這類舉止形容為體貼,好比:「啊,他/她真是個體貼的人呀!」
至於第二個問題,這本書並非針對那些可能該學著更加善良的人,而是針對那些自發性反應永遠是體貼別人(仁慈、關懷、取悅等),而且體貼到對自己造成問題的人。如果你發現你的言行及思考幾乎只有「善良」一途並為此感到困擾,這本書就很適合你。
接下來回答問題三。不,這個問題並非只限於女性。你大概也認識至少一位人們口中「體貼善良」的男性,而我的直覺是,這對他們造成的困擾跟體貼善良的女性是一樣的。
在我從事特許輔導心理師的十五年當中,我看過太多男女以為必須展現旁人認可的言行才會被接納和喜愛,導致他們的生活、情感、工作、健康都充滿了陰影。他們可能有以下這些舉止:永遠彬彬有禮,善良溫厚,熱心助人,迷人風趣,讓他人感到自信,不令人失望,從不說「不」,避免衝突,別人的需求總在自己的需求之上。
我之所以命題為「體貼者的詛咒」,因為那其實是個悖論:大多數人都想當個體貼、善解人意的人,但對這些人來說,這卻有如一出生就遭到巫婆下咒。旁人的期待使他們感到困擾和窒息,卻覺得無法改變。體貼的人以為表達自身需求就會遭受排斥及受到冷淡,於是他們壓抑許多重要部分,包括憤怒、厭惡等情緒,結果卻讓這些情緒堵在內心裡悶燒。旁人對此一無所悉,因為體貼的人總是面帶微笑、和藹可親,等到某天他們忽然炸鍋了,便會嚇壞眾人。此時體貼的人覺得不被認可,再度加重自己那種不應對人發怒的不健康觀念,於是循環(即「詛咒」)便一直延續下去。
這本書將會提出一些方法,讓你慢慢開始打破這項詛咒,掙脫旁人期待的緊箍,擁有更完整充實的人生。
如何運用此書
我一再看到從微小處做起最為有效,因為成功是很棒的自我強化體驗,能鼓勵我們繼續前進,但也請依你個人的狀況使用這本書。有人跟我開玩笑說,她作為一名追求完美的高成就者,將直接跳到第九章嘗試進階版的行為實驗。假如你想這麼做,當然沒問題,不過我仍會建議你讀完全書,看看有哪些地方與你呼應。如果有人產生新的想法或嘗試不同做法,我會非常開心,因為我知道自己就是這樣從一些自助好書中受益,而且我會不時複習,並屢屢得到新的洞見、想法或資源。
閱讀此書時,隨手記下你想到的好點子、想法和洞見,也會很有幫助。當然,如果你不喜歡這個主意,那就別做!
碰到書中的某些議題時,你也可能會想跟可靠的朋友及親人深聊,或找諮商師進一步探討。
祝你好運。記住,這不是奧運花式滑冰比賽,沒人會為你評分。以寬厚的好奇看待這段經歷,願你甚至能享受些許輕鬆歡樂。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