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褚士瑩的21個人生提案
改變的時候到了。你準備上路了嗎?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很糟糕嗎?非主流人生代表褚士瑩,想對迷茫年輕人說:走向未來世界的能力,考試和成績真的不重要。
褚士瑩從17歲時開始旅行,學習當世界公民,如今已經前往世界超過100個國家,包括到南極洲裸泳、 南冰洋划獨木舟。他是NGO工作者,也從事哲學諮商,多年來不斷跟不同世代年輕人對話,如今以21則人生提案分享:如何真正做自己,而且是快樂的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自己。他的觀念非主流,但經得起辯證,有趣、微嗆辣又具有說服力。
全書分成三個改變未來的行動:「認識自己的本質」、「看見未來的自己」以及「培養自己的方法(技術篇)」,分別跟年輕讀者討論「此刻我是誰」、「未來我想成為誰」以及如何「成為那個我喜歡的自己」。
編輯推薦
文/遠流編輯部
小編很熱愛讀褚士瑩的文章,是因為他的字裡行間總充滿著對於生命的好奇、探索與熱忱,有一種灑脫的美。這樣的自由氣度與勇於在生命中思考、探險的精神,向來令我欽佩和嚮往。
褚士瑩的文字有很多顛覆傳統的價值觀,譬如一般人提到「不知道」、「不懂」,乍看代表迷茫與困擾,但在褚士瑩的眼裡,「不知道」其實代表了無限可能:
「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並不是像很多老師、家長、父母說的,是一件壞事,相反的,這可以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因為不知道、因為好奇,而有機會開始不斷地探索新的方向,
因為深深明白自己「不知道」,而擁有對未來無數的選擇權;因為不知道,我們開始踏上探尋自我的路,將「內在真實的我」逐步變成已知。
所有的「不知道」都開始變得新鮮而富有希望,對於未知的茫然和負面印象,被重新翻轉。褚士瑩的書總有這樣的魔力,讓人在字裡行間產生信心,開始更有自覺的朝自己的內在更走近一些。
一邊讀這本書,我一邊將擊中靈魂的語句劃下來:
• 如實呈現自己的內在,就會從「表演」中畢業,讓人看到真誠,容易被別人欣賞。
• 只有「改變」是恆定的,接受起落,就像接受潮起潮落一樣。
• 工作是為了「回應自己的需求」。沒有什麼比「我喜歡」而做一份工作,更重要的原因了。
• 尊重別人,就像尊重自己那樣。大量應用同理心,不要粗魯、輕率或任性。
•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只有「忠於自己」,才能「變成自己」。
真誠,勇於接受改變,工作與自我需求,尊重自己和他人,忠於自己的人生,全書21篇關於人生的指引,被放入三大章節中:
「認識自己的本質」,「認識未來的自己」,「培養自己的方法」。讓人看見自己的全貌並誠實以待,認識自己的內心渴望堅定邁向未來,在成為自己的路上可以學習、實踐的好方法……無論哪一個章節都直指內心,讓人在閱讀中逐步辨識出自我本質,字字句句支持所有人以最堅定的勇氣,看見自己。
「我們這一路都為了成長而做出很多努力,但是卻忘了只有「忠於自己」才能「變成自己」。我們是不是能夠答應自己,願意花時間慢慢來,跟世界保持適當的距離,學會對自己保持很高的期待,看到自己的價值,欣賞留白的美感生活,不害怕跟世界對立,勇敢選擇態度,放空讓自己保持無知,隨時保持開放?」
褚士瑩在書中如此寫著。這個問號,留給每一個人。
如果你也對人生充滿期待,誠心歡迎你翻開這本書。去探索、觸碰、檢視內心真實的渴望是什麼。
邁向世界的第一步,是先靠近自己的心。因為唯有靠近,才能以心做為指南針,將好奇與熱愛做為動力,勇敢的前進。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別害怕未知,別害怕「不知道」,因為所有的「不知道」都將在未來帶領你前往獨屬於你的「已知」。
熱愛自己,保持同理與開放,信任你內心的的答案,堅定的選擇自己,你將會擁有獨一無二的旅程。
目錄
目錄
〔作者序〕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很糟糕嗎?
跨出第一步:認識自己的本質
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走向未來世界的能力,考試和成績真的不重要…………
「我的工作會不會被AI取代?」──擔心之前先想想,人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我應該順從父母的期望,選擇自己的未來嗎?…………
人生冒險家:行動的原點,是我們對這世界的好奇心…………
什麼才叫「做自己」?──15個打開感官的練習,和10個讓你忠於自我的提醒…………
什麼樣的人不認識自己?…………
今天,你用看陌生人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了嗎?…………
跨出第二步:認識未來的自己
為什麼我一直沒有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人?…………
談競爭力之前,先想想你到底在跟誰競爭?…………
到底,什麼才是你的成功人生?…………
你到底想當狼,還是狗?(還是雞?羊?)…………
找到「非做不可,不做會死」的那件事!…………
找答案不如找路──不想當「失敗者」的人,真正想要什麼?…………
追求快樂有什麼不對?思考過後,再為自己的人生提案…………
跨出第三步:培養自己的方法(技術篇)
我是沉溺在物質享受中嗎?──如何用哲學諮商對自己近身觀察…………
迷惘時,就用問題來回答問題吧!——蘇格拉底的哲學方法…………
抓住自己的狐狸尾巴──找出那些你沒看見的自我特質…………
不知道要吃什麼的時候,先吃「一點」麥當勞,這樣好嗎?…………
為什麼要學語言?──鈔票和AI不能幫你翻譯的…………
社畜人生只想說聲「我就廢」?──莊子告訴你,耍廢、無用其實不簡單…………
培養你的「全視之眼」…………
〔後記〕21世紀的言靈師
序/導讀
【序】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很糟糕嗎?
文/褚士瑩
我最近為一個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泰國上班族朋友Joy做了哲學諮商,他的「症狀」很典型:因為公司方向的改變,工作不順,卻又捨不得貿然辭去這份在科技公司、薪水相當不錯的工作,所以開始去補習英語,準備考語文檢定去澳洲念書,期待畢業以後轉換跑道,進入醫療照護產業。他看到媒體報導說,這是未來高齡化社會一個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的職業,但是他又不敢真的踏出這一步。
「這是我很想、很想、很想做的事。」他強調了三次。
當然,這不可能是真的,如果真的很想、很想、很想做的事,他應該早就去做了 ——就像是真的很想、很想、很想去吃的那家餐廳,上周就已經排隊去吃了。
「很想、很想、很想」,不過是用「對未來的期待」,來當作「對現在的慰藉」而已,通常都不是真的。
「所以等你五十歲終於拿到了澳洲的看護師執照的時候,毫無工作經驗,背負著一大筆學貸,跟二十歲的年輕人一起競爭醫院的工作機會,那時你作為一個外國人,舉目無親,在異鄉競爭職場表現,競爭升遷加薪,同時承受高風險的感染環境,整天面對痛苦跟死亡,這就你說的那件『很想、很想、很想』做的事嗎?你對人類那麼有大愛嗎?」
Joy沉默了,表情甚至有點憤怒,好像我毀了他的完美人生計畫。
這就如同我們聽到很多公務員說:「繼續好好忍耐二十年,退休以後就可以過好日子了!」同樣不是真的。這種人一定不曉得什麼叫做好日子,更別說知道該如何過好日子。
你也是那個把「期待」跟「現實」混淆的人嗎?
真正的現實,必須像走路一樣。不能只是向前移動左腳一步,然後停下來一年、兩年,才思索下一步。
你的右腳要立刻跟上。
然後左腳接著邁出下一步。
下一步是右腳。
下一步又是左腳。
必須這樣,保持著節奏和韻律,才算走路。
思考是重要的,行動也是重要的,一連串有思考的行動,才能引導我們走向我們想要去的方向(或是我們認為自己想要去的方向)。如果我們在某個時刻,持續的思考讓我們意識到,當下腳的行動並不會引領我到想去的地方,那麼,要不是改變期待(覺察到這樣也很好,然後繼續安心的往前走),要不然就得轉動一下左腳,然後轉動一下右腳,持續這樣做,直到我們朝著新的方向前行。
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往往是因為飄在空中的期待。期待不是壞事,所有農夫播種之後,對於收成都有期待,但是農夫一定也知道,所有的期待都必須從播種的土地上長出來,而現實就是這片土壤。夢想的種子必須播種在現實的土壤,才會長出合理的期待。但是「向宇宙下訂單」的人,只能不斷地捕捉天上的雲朵跟彩虹,並且妄想著把雲朵和彩虹拉到自己站立的土地上。這樣的人生,當然是無止境的失望。
或許,改變的時候到了。你準備上路了嗎?
試閱
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
──走向未來世界的能力,考試和成績真的不重要
有一次趁著回臺灣的難得機會,我受邀到某個相當偏僻的私立職校去進行生涯工作坊。看著臺下嚼著泡泡糖的、拿著小鏡子在化妝的、滑手機的、打線上遊戲的、睡覺的、聊天的學生們,我想了一分鐘,決定關掉背後的投影設備,放棄我原本準備的簡報檔案,然後走到教室四周,把視聽教室所有的窗簾通通拉開。
瞬間,陰暗的視聽教室灌滿了午後明亮的陽光。老師跟學生們都露出困惑的樣子,不曉得臺上這個大叔在發什麼瘋?是不是要準備發飆了?前排嚼著泡泡糖的青少女,繼續嚼著,一副等著看好戲的備戰狀態。
其實我並沒有生氣。我深呼吸,重新調整自己,然後帶著微笑看著青春正盛的臉龐。
「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
沒有人有任何反應。
我又說了一遍:「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
漸漸的,一隻手、兩隻手,怯生生地舉起來。我帶著鼓勵的微笑,環顧著每一張以自己的方式美麗著的臉,然後慢慢的,有越來越多的手舉起來。過了一分鐘,除了少數幾位用懷疑的斜眼瞪著我之外,幾乎所有學生都舉手了。
「恭喜你們!」我為他們拍手,絲毫沒有諷刺的意味。今天會是一個很棒的下午,我知道。
我開始解釋,「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並不是像很多老師、家長、父母說的,是一件壞事,相反的,這可以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為:
你以後最想做的工作,搞不好現在根本還沒被發明出來!」
那些上一代人無法想像的職業
作為一個注重邏輯的人,我認為「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可以是很棒的事,必須有根據。
為了證明這個「偏激」的觀點不是空穴來風的信念,我請臺下的學生一起來想想,他們心目中有哪些工作,是現下年輕人認為「當然是真正的工作」,但是「老人」根本不懂的。
很快的,我們有了一長串有趣的名單:
.直播主
.經營網路商店
.代購
.Airbnb
.設計LINE貼圖
.網紅
.YouTuber
.韓國藝人
.叫車平臺司機
.平臺送餐外送員
……
我在身後的黑板把大家的答案寫下來以後,轉過來面對學生們:「你們的家長認為這些工作是真正的職業的,請舉手!」
全場只有兩三個學生舉手。
「你們認為這些工作,當然是真正的職業的,請舉手!」
幾乎所有學生都舉手了。
不知道比較好?
在場的職校年輕人都很清楚,身邊的大人之所以認為這些工作「不好」,或者「不是真正的工作」,只是因為他們成長的時候,身邊沒有這些工作罷了;簡單來說,就是「無知」,並非這些工作不是真的,或是比較不好。
其實不管是老人或年輕人,常常都會犯同樣的錯誤:以為已知的比較好,未知的比較不好。這解釋了為什麼老人家很容易一口咬定:新開的餐廳不好吃、新來的員工不好用、去國外生活不自在、新產品不耐用、新科技不安全。
你在健身房裡,是不是還看過堅持在跑步機上用有線耳機的人?他們不相信無線藍牙耳機更好。
你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堅持要在電視上看連續劇的人?他們不相信用手機追劇更好。
這是多麼可笑啊!
其實知道或不知道,跟一個東西好不好,在邏輯上是無關的。
有線的耳機沒有比較好,用電視看影集也沒有比較好,但對於活在「已知」的人來說,比較熟悉、有安全感罷了。
未知的東西,當然有可能要比已知的更好。工作也一樣。那些現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的工作,有可能更適合我們。是不是真的,等到這些工作出現以後、等嘗試做過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了,不是嗎?何必現在杞人憂天呢?
從小就知道自己要當醫生、當老師的孩子,對於要如何成為一個直播主、YouTuber,可能並不關心,畢竟,人是不可能去做連聽都沒聽過的工作。我記得BBC的新聞主播克里夫.米里(Clive Myrie)回憶他為什麼會立志進入新聞界,是因為在他從牙買加移民到英國,身為黑人而受到排擠的童年,原本他不相信自己會有什麼美好的未來,但突然有一天,ITV電視臺出現了一個叫做特雷弗.麥克唐諾(Trevor McDonald)的黑人主播,而且瞬間成了全村的希望。不誇張,全英國的黑人家庭每到新聞時間,就會聚精會神聚到電視前,只為了能夠看見一個跟他們同樣膚色的人,竟然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新聞播報員。
「你不可能成為你沒看過的人。」克里夫.米里在採訪中說了這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
國際NGO的工作,讓我有機會造訪世界各地許多偏鄉、部落的小學,當時我對這一點有特別強烈的感受。那些孩子,成績好的都想成為老師,成績不好的都說長大以後要去工地當打零工的建築工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對於老師或建築工人有什麼熱情,而是因為這只是他們在封閉生活環境裡,唯一看過的兩種職業。
「知道」會限制我們的想像。但是「無知」卻反而可能拓寬我們的想像。
只有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沒有一定非做什麼不可的人,在遇到一個未曾出現的新行業時,才會去嘗試、追求,所以就會變成一個比較有趣的人。古希臘哲學教父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就是要提醒我們,其實我們對未來都是無知的,不要假裝知道!這位老爺爺說的話,還真有道理!
「如果你現在去為未來的自己選職業,就算再新,無論是直播主或YouTuber,也是現在已經存在的、你已經知道的,那就跟堅持只用有線耳機、堅持只看電視的老人,有什麼兩樣呢?」
我聽到學生當中開始發出了笑聲。
「所以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是不是比較好呢?」
臺下原本黯淡的眼神,慢慢地露出了亮光。
現在的問題,就是未來的工作
我看到的這群學生,並不是老師們看到的「不知進取」的「迷惘年輕人」,而是學校並沒有教他們如何趁在學時做準備,才能成為一個「知道如何擁抱未知」的人。
我轉而又問:「但是!有沒有可能等你們出社會的時候,這些現在覺得很『新』、或是很想做的工作,到時候已經不夯、不想做了呢?」
想了想後,很多人都點頭。
「那怎麼辦?」我把這個問題丟回給在場的學生們。
一個人要如何透過「學校」、「教育」、跟「學習」,準備好自己去面對難以預測的未來?一個世紀以前,世界上大部分的職業都是農業相關的工作,但這些工作到今天,已經消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說不定現在去學習寫程式、學財務會計,未來十年都會被AI、機器人取代,就像機器取代插秧跟收割一樣革命性呢?
「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對問題保持好奇心。」我只給學生們這兩個建議。
多去看外面的世界,是因為你最想做的工作,搞不好已經被創造出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比如我在30歲去學習航海之前,我從來不知道原來已經有護士靠著在郵輪上開「海上洗腎中心」,一面賺錢,一面幫助別人,一面爽爽地環遊世界。
至於對問題保持好奇心,是因為我們雖無法預測未來的「職業」,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已經存在的問題,就一定有被解決的需要,只是解決的辦法,目前還沒出現而已。無論是上網速度太慢、癌症沒辦法被治癒、年輕人買不起房子、騎摩托車太危險,或者獨居老人越來越多等等,這些雖然現在看起來無法解決,但現在的問題一定會轉變成未來的工作。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
作者是我最愛的作家之一,
喜歡拜讀他的大作是因爲可以透過他的視角窺視到我們沒接觸過的世界,
推薦讀者可以輕鬆的讀著!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