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放下不確定的未來,做出此刻最好的決定:未來無法預知,所以更要相信現在的自己。聽從真實的內心、捨棄無用的努力,就能朝幸福的路上持續前進!

  • 79 269
    34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別讓不確定的未來,綁架了現在的自己
你的不安,有91.4%
都不會成為現實。

把視角拉回當下,在「此刻.這裡」盡力而為,
我們將不再執著於「必須達成的目標」,而是能享受「活著的過程」。

 

決定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愛瑞克 《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 共同創辦人
Tings聽思 正面能量創作者
 

這些煩惱,都跟你對「未來」的想像有關?!
不常看的影音平台,要為了優惠續訂嗎?
整理時該丟掉什麼?買或不買如何選擇?
「一路上都在想事情,回過神來已經到家了」——這樣的人要特別注意!
比起金錢,為了老後生活更應該儲存的是……?

「我們之所以不安,是因為沒有適切地應對眼前的事態,反而搶先思考遙遠的未來。」

——古羅馬哲學家 塞內卡

 

我們的內心有著獨特的運作方式,總是在捕捉「未來」,對「當下」卻漫不經心。
更糟糕的是,這種內心的運作就像悲觀的占卜師,
會對微小的可能性捕風捉影,讓我們將幾乎不會發生的悲劇放大成「確定的結局」。
我們總是在妄想「不明白、不確定、不可能」的未來,進而深感焦慮,
再用各種「應該.必須」的規則束縛自己、重複著「不合理.沒有用
的努力,
想要掌控局面,把未來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到頭來只是讓自己停滯不前、精疲力盡。

社會與生活文化觀察家.研究者堀内進之介、吉岡直樹,
結合哲學、心理學理論與古今賢者的思想精華,
提出一份確實可行的幸福企劃書,引導你跳脫迷惘與不安,切實地感受生活、專注於當下。
全書從【自信、關係、物品、時間、金錢、成長】等各種課題切入,
剖析「過度想像未來」會如何影響我們對當前狀況的認知與判斷,
導致我們的行為受到箝制、想法也陷入負面迴圈,

同時彙整出實用、即效的要訣與方法,幫助我們重新聚焦於此時此地,
放下「無法控制的事」、投入「現在能做的事」,為人生做出更務實、有益的決定。

幸福不是未來的終點,而是每一刻都在累積、形塑的過程。
與其試圖主導不可知的未來,或只是憑空苦惱與煩心,
我們更該做的是面對當下能化解的恐懼,藉由一點一滴地改善,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希望這本書陪伴你找出消解不安的線索,用充實的每一個瞬間,鋪展成自在寬廣的未來。

不要因為擔憂未來,就延遲所有的樂趣,而是應該適度地享受當下,讓自己過得開心。
內心的答案時刻都在改變,
對的正解並不存在。
比起反覆糾結著「什麼才是未來無可撼動的答案」,
不如確實掌握當下的感受,選擇「在這一刻認為是正確」的決定,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

【現在的你,可以這樣與未來共處】

● 我們要做的不是無視過去或未來,而是去掌控面對它們的反應。
● 不確定自己想怎麼做時,可以用【Relax.Challenge.Stress】三種內心狀態來檢測!
● 人無法只靠「自力」改變,也要善用「外力」來驅動。
● 認清「讓所有人都喜歡」和「不被任何人討厭」是兩回事。
● 分辨「自私自利」和「忠於自我」,用對的方式「做自己」。
● 只要能和身邊約三成的人自在相處,就是成熟的大人!
● 偶爾相信直覺也很重要,沉浸於憂慮的CP值很低,先試著行動的幸福度更高!
● 我們並非是因為不安而無法行動,而是因為沒有行動才深感不安。
● 會感到不安,代表你是自由的,還擁有「可以選擇的未來」。
● 與其嘆息「為何不是那樣」,不如珍惜「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
● 成長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忍耐」,而是「避免無謂的努力」和「選擇能專注投入的努力」。
●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要總是責怪自己「還不夠完美」,而是要衷心稱讚「我已經做了這麼多」。
● 有錢人的用錢哲學是——「只把錢花在喜愛的事物上,其他方面則極度節約。」
● 韌性堅強的人,通常是不太在意結果的人。他們只專注於「持續做著自己當下覺得有趣的事」,而不是最終的成敗。
● 人生的可能性是很多樣化的,沒有必要始終執著於一件事。我們應該仰賴自己的判斷,而不是寄託於某種莫名的努力。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心理學中有種說法——是先感覺快樂,才會成功;而不是要等到成功,才能感覺快樂。以未來的成功為目標無可厚非,但當下做事時的狀態,也相當關鍵。與其過度想像不確定的未來,不如試著在當下樂在其中。很期待和讀者分享這本書,願我們能減少在無謂的擔憂中耗損時間與心力!——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不可預知的未來,總是充滿想像,讓人們不時地猜想、預測、賭注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不知不覺,當下消失了,此刻不見了。自己的目光、心思、時間、精力,就這樣耗損在不確定的未來。幸運的話,結果如你所預期;不幸的話,結局終究令自己不堪想像。不可逆的是,此時此刻已隨風而逝,無影無蹤。及時回頭吧,請擁抱那真切的現在。——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人們對於不確定的未來,耗費了過多的心神在擔憂和害怕,殊不知這些內心的聲音比真正的挑戰更危險又可怕!此書直指核心,點出了現代人在幸福路上的最大絆腳石——負面思考的自己,從自信、關係、物品、時間、金錢、成長等六大面向進行剖析,是用來戰勝自己的解憂百寶箱,讀來相當過癮!——《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 共同創辦人 愛瑞克

◎這本書以哲學與心理學為視角,細膩地剖析我們對未來過度擔憂的心態,作者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將焦點重新拉回此時此刻。未來的不可預知,正是我們需要專注於當下的最佳理由。這是一部充滿啟發與力量的心靈指南,每一頁都能帶來溫暖與指引,從書中我體會到,幸福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來自每一個真心選擇的當下。——正面能量創作者 Tings聽思

【讀者佳評】

◎我的工作交付期限都很短,我也常因此深感焦慮、甚至寢食難安。這本書讓我覺得像是在跟一位溫柔的諮商師對話,我於是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過著為未來擔驚受怕的日子,並且開始了解這有多麼浪費自己的人生。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不幸福,但讀了這本書,我才意識到自己「為了努力變幸福」,竟然承受了那麼多壓力。作者教導了我,要如何更相信內心的直覺,為自己打造一種免除過度壓力的理想生活型態。

◎作者告訴我們,需要處理的不是未來無法掌握的「不安」,而是當下可以因應的「恐懼」,並透過實證研究及賢哲箴言,提供各種「不為未來煩惱」的建議,讓人深獲慰藉與啟發,讀完也輕鬆自在許多。

◎這本書指出,悲觀的思維會讓人對現實的感受比實際情況更加沉重,令人深有同感。明明挑哪個選項都可能是正確的,卻無法下定決心,往往是因為我們無謂地擔憂一些瑣碎的事,從而不斷想像糟糕的未來。有時,少一點過度思考,而是認真理解當下的情緒、並順應內心去行動,也是十分重要的。

◎這本書給了我當頭棒喝,因為我的學生時代就是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的典型例子。當時我的人生目標就是努力賺錢成為富人,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全力以赴,只為了成為有價值的人才。現在的我已經有所成就,不必再為了未來犧牲當下,卻反而感到迷茫——接下來該怎麼辦呢?或許,是時候該開啟我的「第二輪」人生了。
 

作者

堀内進之介

立教大學文學院教育系特聘副教授、Screenless Media Lab.所長、東京都立大學客座研究員。擁有社會學博士學位,專攻為政治社會學、應用倫理學,著有《數據管理能讓我們幸福嗎?》《在AI時代好好活著的技能》、與他人合著《SENSE》《AI助理的核心概念》等書。特長是在讀一本書的休息空檔時,再讀另一本書。
X:x.com/Homocriticos


吉岡直樹

Screenless Media Lab.技術研究員,也是行銷專家。持有「深度學習」、「專案管理」、「網站分析」等領域之專業認證資格,與他人合著《AI助理的核心概念》等書。與妻子及三個孩子過著平淡踏實的每一天。

譯者

楊詠婷

輔大大眾傳播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選書企劃。譯有《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拐個彎、繞點路,避開職場麻煩人物》《一整天沒跟人說話也OK》《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只要存在著就好》(仲間出版)《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等書。
E-mail:norikoyang1973@yahoo.co.jp

目錄

前言別讓不確定的未來,綁架了現在的自己
不小心寄錯郵件,竟然就懊惱到想辭職?
我們的內心總是在捕捉未來、放大不安 
一直思考未來,人生就完蛋了
「應該.必須~」只是毫無根據的執念  
別讓「不合理.沒有用」的努力束縛自己 
追著未來跑的內心,讓現在的自己疲於奔命
善用方法,跳脫想掌控未來的惡性循環

——方法①做些和以往不同的事:突破停滯
——方法②放下「不合理.沒有用」:克服成見
——方法③讓意識集中於當下:改變對未來的反應
放下對未來的執著,安心過當下的生活  

1不要小看憑著當下心情所做的決定
不常看的影音平台,要為了優惠續訂嗎?
想得太多,最後會弄不清在煩惱什麼
根據三種「內心區域」,檢測當下的感受
內心的答案時刻都在改變,沒有絕對的正解

2自信你不需要當個完美的好人
你是不是變成「什麼都放不下」的「好人」了? 
你在意的事,別人可能已經忘得一乾二淨
人無法只靠「自力」改變,也要善用「外力」驅動 
——學習新事物:利用人際關係或情境的更新
——靈活切換內心的角色:利用自己以外的他人之力
——搬家:利用生活環境變化的影響
「想當個好人」,問題是出在「自我肯定感」 
——只要覺得有壓力,就不必勉強當個「好人」
——認清「讓所有人都喜歡」和「不被任何人討厭」是兩回事
——「不是每個人都討厭我」,這樣的狀態剛剛好
能和周遭三成的人自在相處,就是成熟的大人
不再苛求自己、正視內心感受,你會活得更自由
——略微突破自己的常識:做出「有別於平常」的選擇
——做完七成就稱讚自己:降低標準的「自賣自誇法」
——分辨「自私自利」和「忠於自我」:用對的方式「做自己」
——狀況不好時,可以延後約定:正視自己的感受
強迫你「必須完美」的人,根本不值得你重視 

3【關係】放下期待,守護自己也尊重對方
有些人就是想利用你的「好人性格」占便宜
期待善意獲得回報,會掉進不斷付出的陷阱
獲得幸福的必要思考——除了自己,沒有人會改變
就算不合拍,也不必歸咎於自己 
不對他人有所期待,是人際關係中成熟的表現
和偶像保持距離,更能享受追星的樂趣
人際關係需要「畢業」時,請心懷感謝
將社群媒體視為單純的工具,開啟連結的機會
要留意那個一直羨慕著他人的自己
那麼美好的人真的存在嗎?

4【物品】內心的整理,從丟掉寶特瓶開始
即使面對物品,我們也會被過去和未來所束縛
「垃圾屋」裡不會住著身心健全的人 
對你來說最必要的東西,真的有那麼多嗎? 
——極限測試:家裡失火了,你會搶救什麼帶出來?
設定好「從什麼開始」的規則,降低整理的壓力
——①首先,收好家中的寶特瓶
——②收好各種鐵罐、鋁罐
——③收好餐食或廚餘等和食物相關的垃圾
——④收好廢紙及可燃垃圾
——⑤收好衣物
不必想著「必須」整理,借助提示就能自然完成 
買或不買?我們總在滿足和後悔之間糾結
「當下」是購物之樂持續最久的一刻

5【時間】你的不安,有91.4%不會成為現實
許多憂慮都是毫無根據,不祥的預感也多會落空  
我們的內心,總在找尋擔憂成真的微小可能性
用這句「咒語」,改變內心關注的焦點 
「一路上都在想事情,回過神來已經到家了」……
確實去感受眼前真切存在的幸福吧!   
越是對現在感到遺憾,越要專注於當下 
面對「現在不想做的工作」時,應該怎麼辦? 
——借助周遭的力量,避免陷入孤軍奮戰   
——既然躲不掉,就帶著玩心去克服和超越

6【金錢】和金錢好好相處,讓未來豐盛幸福
「養老金短缺兩千萬日圓」是真的嗎?
只是「悶頭存錢」,其實也等於毫無計畫
有錢人的用錢哲學——只把錢花在喜愛的事物上
適度地享受當下,才是幸福的人生設計
真的擔心未來,儲存「這個」比存錢更重要!
降低門檻、持之以恆,用兩種方式累積健康資本

7【成長】不追求結果的行動,讓你更有韌性
人生的大部分,會因為「相處的人」而改變
在職場上遇見不合拍的人,要如何巧妙避開?
——①「容易避開」的不合拍之人:尊重對方,不期望超越界限的交流
——②「難以避開」的不合拍之人:與他人分享問題,必要時減少接觸
——③「應該避開」的不合拍之人:以健康幸福為優先,考慮轉換環境
成長不需要盲目的忍耐,而是該放下無謂的努力
與其糾結於答案對錯,試著相信自己的直覺
沒有付諸行動,想法就難以超越夢想的領域
未來無法預知,所以更要選擇「此刻相信的正確」
付出「擔憂」這項成本,實在太不划算   
既然都要做,就選擇CP值最高的方法
「韌性」堅強的人,通常是不太在意結果的人
要克服「怕麻煩」的心態,先跨出一小步就好
不是有幹勁才會行動,而是行動了才有幹勁
——前十分鐘要是感覺不對,就直接放棄   
——就算不順利,也可以提升經驗值   
放棄不等於認輸或失敗,人生還有更多可能性
我們不必執著於所謂的「成長」

終章幸福不在未來,而是當下每一刻的累積
幸福不是未來的目標,而是面對人生的態度
透過專注於當下,我們將能享受「活著的過程」
將未來的不安,轉化為當下具體可解的恐懼
放下無法控制的事,投入現在能做的事
會感到不安,代表你是自由而有選擇的

全書註釋

試閱

——〈第1章〉不要小看憑著當下心情所做的決定——

不常看的影音平台,要為了優惠續訂嗎?

某個晚上,我和朋友F在社群媒體上互傳訊息,他向我坦承了一件事。

「我訂閱了一個影音串流平台,已經三個多月沒看了,一直煩惱著要不要退訂。」

後來,F又說這不是什麼大事,便準備轉移到其他話題,但他似乎真的很煩惱,我就提議打電話聊聊吧。

(都三個多月沒看了,直接退訂不就好了?)

雖然我心裡這麼想,不過當下的氛圍,讓我沒辦法就這樣輕易地回應。

一想到F在深夜向我求助的心情,就覺得自己的態度不能太輕率。反正我也沒什麼特別的事要做,便打算集中精神,好好聽F訴說整個經過。

 

據F說,他是為了追某部外國影集,才訂閱了那個平台。平台的規定是只要訂閱超過兩年,就可以升級成「黃金會員」,原本每期一千日圓的會費則降為八百五十日圓。

聽到這裡,只是「三個多月沒看」就退訂,似乎的確有點可惜。

於是我問F:「你有特別想看的節目嗎?」

他回我:「也不是完全沒有……」這個回應似乎有點微妙。

F是這樣解釋的——「我一直想著,『不管什麼劇,只要持續追下去,應該都會看得蠻開心』。但我總是覺得『今天沒那個心情』,結果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整整三個月一次都沒看過。」

聽他這麼說,我大概就能理解了,因為我自己也有過一兩次這種經驗。

我試著站在F的立場,把自己當成他去模擬這個狀況。

 

即使「今天沒心情追劇」的狀況已經持續蠻長一段時間了,但說不定哪天自己想看的影片就上線了。如果現在退訂,屆時就得再花一千日圓去訂閱「原本用黃金會員價八百五十日圓就可以收看」的影音平台。

這確實會讓人很不甘心。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連平時聰明伶俐的F也會猶豫不決。

「我很清楚,付了錢不看就吃虧了。」

「可是,因為付了錢就勉強自己看,不是很奇怪嗎?」

「不對,都已經付錢了,不看才叫浪費吧。」

「不然這樣,乾脆直接退訂,這樣就不必煩惱看不看了?」

「……可是,要是現在退訂,之後就沒辦法用優惠價訂閱了。」

從這裡開始,F的思緒就糾結起來、亂成一團了。

 

想得太多,最後會弄不清在煩惱什麼

 

不過,F的態度卻出奇地堅定。「我現在不想看,但是以後可能會想看啊。」

他斬釘截鐵地說。的確,我也不否定有這個可能性。

或許,F糾結的是自己「現在明明沒看,卻為了未來繼續在付錢」吧!

他之所以下不了決心,也是想到如果退訂,「未來哪天想看了」,就得付出比現在多一百五十日圓的會費。

然而,退訂和續訂,到底哪一邊才划算呢?

如果要用最嚴謹的態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只能等到「F離世的那一刻」,才有辦法算清楚他最後是賺還是賠。

所以「現在哪一邊划算?」,正確答案是「不知道」。

因為「不知道」,所以在當下這個時間點無論「退訂」或「續訂」,都不能說是錯誤的選擇。

即便如此,F還是很認真地煩惱著,甚至忍不住在深夜打電話跟朋友傾訴。這樣的煩惱,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如同接下來的描述,有時我們會因為「無論選哪一個都沒錯的選項」,陷入猶豫不決而掙扎苦惱的無限循環。

這種令人困擾的循環,我們可以想像成是反覆陷入了以下這三種「泥沼狀態」。請套入我朋友F的情況,試著思考一下吧。

 

無意義的原地打轉狀態——首先,他會不由自主地一直思考著「自己以後會不會看」這個不確定的未來。(→進入②)

一毛不拔的狀態——接著,他會受困在「不想遭受一丁點損失」的執念裡,持續支出不必要的費用。冷靜想想,他為了不想放棄一百五十日圓這種蠅頭小利的優惠,反而每個月浪費了八百五十日圓。(→進入③)

動彈不得的狀態——最後,他會進退兩難,只能無奈地維持現狀,既下不了決心退訂,又為了要不情願地繼續付費而煩惱。(→回到①)

 

根據三種「內心區域」,確認當下的感受

 

「太過在意未來,只會製造出更多『不合理.沒有用』,讓自己動彈不得。」

那要怎麼做,才能從這種泥沼中脫身呢?本書要提供一個重新審視內心的方法,幫助大家脫離這種狀態。

這個方法並不難,只要依照自己當下的內心狀態來選擇即可,思考的根源則是植基於「壓力的科學」。

根據「壓力的科學」所示,人的內心狀態可以分成三大區域——「舒適區」(comfort)、「最佳表現區」(performance)和「危險區」(danger)。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在本書中會換成用以下三種區域來表示:

【放鬆區】(relax zone

【挑戰區】(challenge zone

【壓力區】(stress zone

雖然不如科學用語那麼嚴謹,但這個方法效益良好,可以確實地掌握、判斷自己內心的狀態。

 

以F為例,對於「每月持續支付八百五十日圓」的這個狀態,他的反應與認知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放鬆區】——「即使」沒看,為了隨時都能看,還是願意付八百五十日圓。

【挑戰區】——「雖然」沒看,但既然都付了八百五十日圓,就努力搜尋有趣的節目吧!

【壓力區】——「明明」沒看,卻付了八百五十日圓,實在很浪費。

同樣都是「八百五十日圓」,卻會隨著F的內心在當下是如何解讀,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雖然我們無從得知「哪天可能會看」的未來是否實現,但只要對照自己此刻的內心狀態,應該就會知道要做出什麼選擇。

若是【放鬆區】,那就繼續付費也無妨。

若是【挑戰區】,即使不知道下個月狀況如何,至少可以用積極的角度看待這個月的支出,先觀望一陣子再說。

如果陷入了F身處的【壓力區】,還是直接退訂比較好。

 

內心的答案時刻都在改變,沒有絕對的正解

 

我們常會受內心的狀態影響,而使自己的感受「偏好」或「偏壞」。也就是說,我們的內心有著另一項無關「損益」,而是以「當下有何感受」等情緒為中心的評價標準。

對於「這個月付了八百五十日圓」,我們可以覺得「這樣不管什麼時候想看,都只要付八百五十日圓,讚啦!」,也可以想成「果然一直都沒看,又虧了八百五十日圓,真不甘心!」。

即便最終付出的金額都一樣,但當下的心情如果不太好受,答案就很清楚了。那就是——直接退訂。

對我們的「內心」來說,答案時刻都在改變,所謂「絕對的正解」並不存在。與其反覆糾結著「什麼才是未來無可撼動的答案」,不如確實掌握當下的感受,選擇「此時與這份心情相應的正解」(在這一刻認為是「對」的答案),才是適切的做法。

聽起來可能有點極端,但是你的心情或許明天就變了,到時候「正解」就算跟著改變也無妨。執著於所謂的正確答案,只會徒增壓力,重要的是做出決斷時,要坦誠地聽從「當下這一刻」的心情。

 

一邊想著「這個月又虧了」,一邊繼續支付八百五十日圓,只會成為壓力的來源。

反過來說,為了「多少節約一點」,而拒付八百五十日圓,苛扣自己的快樂時光,也會讓內心逐漸受到侵蝕。

所以,選擇自己能夠認同的狀態就好。

重視當下的感受,是獲得幸福的唯一要訣,也是珍惜自己的生存之道。

 

——〈第3章〉【關係】放下期待,守護自己也尊重對方——

 

期待善意獲得回報,會掉進不斷付出的陷阱

 

越是認真的好人,往往越會過度努力。當你因為過度努力而備感艱辛,最讓人頭痛的就是那些想方設法,要利用你的「全力以赴」謀取好處的人,善良的人反而會因此吃虧。

有人利用你的「謙遜」獲得優越感。

有人利用你的「客氣」奪取你的時間和精力。

有人利用你的「努力」讓自己落得輕鬆。

當你發現自己「明明很努力卻不見成果」,你的周遭可能就有這些「努力吸血鬼」的存在。

說不定,你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那麼,你為何會心甘情願地為狡猾的「那個人」付出呢?

這是因為,在你的內心深處,還在期待「那個人」會有所回報。

「總有一天,那個人會改變想法,然後給我回報。」

你是不是這麼想呢?

阿德勒心理學教導我們,不要對他人有所期待,也不要認為自己能響他人。換言之,我們能夠影響的只有自己,因此「我」要如何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好人往往會親切地對待自私的人,希望對方理解自己的善意,並以相同的方式行動,最終給予自己回報,這卻使他們掉進了期待的陷阱。面對善意未必有所回報的事實,好人早已精疲力盡,卻依然在不斷地付出。

 

獲得幸福的必要思考——除了自己,沒有人會改變

 

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捨棄對他人的期待。我們可以控制自己,但無法控制他人,與其在意他人的回報,反而更應該重視本身的行動是否符合自我的價值觀。

這麼一來,即便善意被他人利用,也不會感到失望;當行動與自己的信念一致,就能從中獲得滿足感,不會因此讓身心燃燒殆盡。

阿德勒也說過,你可以把人帶到水邊,但喝不喝水得看那個人自己。這絕不是在說善意不會有所回報,而是當我們將自己的善意從他人的反應中獨立出來,基於自身的價值觀而行動,才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立場。

 

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常有過度的期待,認為「事情應該如己所願」, 或是「我們應該如自己想像中被愛」。

人際關係的精髓,則在於「不期待他人改變」和「不試圖改變他人」,也就是「不要強人所難」。

對方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變成「好人」,也可能不會改變。

但我要再說一次,基於對未來的期待或不安而犧牲了「現在」,實在是太可惜了。

「除了自己,沒有人會改變。」這種想法或許讓人感到寂寥,時而有些痛苦,卻是獲得幸福所必要的思考。當我們開始思考要如何應對身邊的「努力吸血鬼」,才算是走上了接近幸福的道路。

 

不對他人有所期待,是人際關係中成熟的表現

 

「不對他人有所期待」,不只是為了避免對他人失望而採取的防衛措施,也是人際關係中顯示尊重與成熟的表現。

首先,不對他人有所期待,確實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期待與失望有著密切的關係,不抱期待會將失望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不過,這個思考方式的本質其實還有更深刻的意義。

當我們對他人抱有某種期待,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都是在試圖控制對方;反過來說,不對他人有所期待,則是尊重對方的自由,不把自己的欲望或價值觀強加在對方身上,接受對方原本的模樣。

人就算能控制自身的行動,也無法控制他人要怎麼做,而對他人有所期待,等於是在間接地試圖控制對方。

因此,不對他人有所期待,就是只控制自身的行為,並且尊重對方的自由,這能確保我們的行動和情感步入正軌,同時守護他人的立場與自由。

關係再怎麼親密,也應該尊重彼此的想法、理解雙方都有各自認同的正確,這種成熟的態度會讓你的內心更輕鬆自在。

當然,有時我們還是會覺得「再怎麼說,這樣也太超過了」。

我們沒有必要壓抑這種憤怒的感受。但正因如此,我們也應該對他人展現寬容。

當心裡覺得「無法原諒」、「那種態度太過分了」,可以想想「對方或許有什麼苦衷」。

即便無法原諒對方,如果能放下自己的情緒,也可以拯救自己的內心。

然後,默默地走開、與對方保持距離,這才是守護自己也尊重對方的適切表現。

 

能和周遭三成的人自在相處,就是成熟的大人

 

人對於自己的了解,往往非常有限。雖然「溝通能力」一詞常被提起,但如果不過度勉強自己去發揮或提升溝通能力,或許就不必太在意自我肯定感的問題。

人際關係輕鬆自在,這樣很好;稍微努力一點,積極因應帶有挑戰性的人際關係,那也很棒。目前為止,我們面對的都是相處起來沒有壓力的人。

那麼,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能讓你毫無壓力地相處呢?

如果周遭有三成的人是這樣,那就足夠了;反過來說,即便有七成的人你不太喜歡,這也足以是成熟大人的生活態度了。

如果周遭有五成的人能讓你相處起來沒有壓力,你就是對他人心胸寬大的賢者;如果到達七成,那麼你已經是「最頂尖的社交達人」。

這項觀點源自於某位思想家,在日常人際互動中,確實能有效地幫助我們放鬆心情。

 

人際關係需要「畢業」時,請心懷感謝

 

對人際關係來說,也有需要「畢業」的時候。如果永遠困在某段關係之中,就跟留級沒兩樣,即使再不願意,我們也必須往前走。

無論哪一種人際關係,都會隨著時間變化,偶而也會難以維持適切的距離感。在這種情況下,或許就意味著「畢業」的時刻到來了。

在偶像與粉絲的關係中,偶像本身可能會引退、單飛而「畢業」;粉絲也會因為偶像轉型或發生醜聞,不得不從粉絲的身分「畢業」。

即使是感情緊密的朋友,也會因為生活環境的變遷,導致價值觀漸行漸遠。夫妻可能分開,親子之間有時也需要拉開距離。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要求對方「應該如何」,也不能讓對方逾越分際地要求你「應該如何」,這是最重要的事。只有單方面施壓索求著「應該如何」的關係,很快就會變成「負債」,必須選擇放手。

這就是所謂的「畢業」。

人就是在不斷地「畢業」之中,編織著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被沉重的羈絆所困住,請勇敢地考慮「畢業」。

如果你正在為某段關係不能長久而憂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其實已經「畢業」了,應該要好好稱讚自己。

因為,你已經成為一個能再度與全新對象建立關係的人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993440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共和國書籍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0 出貨 庫存量大於10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