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經濟:AI運算、區塊鏈、元宇宙如何打造下一代的網際網路
The Metaverse: Building the Spatial Internet
內容簡介
「清楚明晰、切中時勢……為我們打開通往新領域的大門。」
──《經濟學人》
全美與國際暢銷著作
亞馬遜年度最佳書籍
哈德遜書店(Hudson Booksellers)年度最佳書籍
《衛報》年度最佳書籍
「FT中文網」年度最佳書籍
《經濟學人.商論》年度最佳書籍
元宇宙已經退燒?
不,所謂的「空間」、「沉浸式」都是在發展元宇宙技術
元宇宙沒有經濟效益可言?
不,其實矽谷巨頭反而都在加大投資力道。
元宇宙還要很久才會實現?
不,隨著AI技術快速演進,元宇宙會比想像中更快來臨。
開創性的科技人暨企業家馬修.柏爾,為網際網路的未來提出權威的藍圖。他認為,元宇宙是一個由許多3D虛擬世界連結形成、且將長久存續的網路,終有一天會成為絕大多數線上體驗的入口,以及實體世界許多面向的重要基礎。
如柏爾所言,這場建構「沉浸式網際網路」的元宇宙競賽,正在不斷加速發展。當大眾討論熱度逐漸消失,元宇宙的沉浸式經濟已經搭上區塊鏈、AI等最新科技,在我們周遭慢慢成形,扎根於消費科技、工業工程、健康照護、教育、交友約會等眾多領域。
這個「沉浸式的下一代網際網路」要如何打造?需要哪些條件?會對所有人產生什麼影響?作者將以清晰易懂、詳細專業的內容,配合四十張圖表一一說明。
當矽谷科技巨頭的戰爭已經悄悄開打,我們身為網路世代的居民,與其追逐趨勢,不如預先洞見趨勢!
專業推薦
對於運算的未來,柏爾可說是想得最透徹的寫作者。本書討論了目前業界出現的諸多突破,特別是AI與元宇宙的結合。
──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Meta創辦人暨執行長
本書能讓我們區分事實與虛構、炒作與現實,只要想了解元宇宙的可能性,都應該以此為最基本的讀物。
──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Netflix共同創辦人暨共同執行長
這些年來,馬修.柏爾的文章定義、分析、啟發了元宇宙。他的著作平易近人、不容錯過,讓我們了解這種新媒體的策略、技術與哲學基礎。
──提姆.斯維尼(Tim Sweeney),Epic Games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深思熟慮、引人入勝、切中時代脈動……馬修.柏爾在本書所提出的議題將會繼續形塑我們在線上與實體的未來。
──菲爾.史賓塞(Phil Spencer),微軟遊戲執行長
本書成就非凡:對於一種可能形塑整個數位世界、全球經濟、甚至是人類意識的新興現象,提出最權威可靠的論述。
──德瑞克.湯普森(Derek Thompson),暢銷著作《引爆瘋潮》作者
本書對虛擬世界在小說和電腦科學中的歷史概述,提供有益的背景資訊。但此書最具價值的貢獻,在於作者對元宇宙的定義……對想了解元宇宙的建構過程以及其中利害關係的人而言,本書清楚明晰、切中時勢,為我們打開通往新領域的大門。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柏爾十分清楚還需要哪些努力才能讓元宇宙開花結果,而哪些因素又可能讓元宇宙偏離軌道。
──蘇.哈爾彭(Sue Halpern),《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這正是馬修・柏爾深具影響力的關鍵所在……他超越了術語與行銷煙霧,揭露網際網路演化時面臨的真實挑戰。如果你不僅關心數位生活的未來,還關心人類隨之已有怎樣的演化,本書都是必讀之作。
──吉恩.朴(Gene Park),《華盛頓郵報》記者
從高深的理論到具體的技術細節,帶領讀者一覽元宇宙概念。
──西西莉亞.德安娜斯塔西奧(Cecilia D'Anastasio),彭博新聞(Bloomberg)
這本著作不僅記錄了我們的當下,還將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
──泰勒.羅倫茲(Taylor Lorenz),《華盛頓郵報》科技專欄作家
在產業、人性與創新等面向都發人深省。
──卡莉.克勞斯(Karlie Kloss),超級名模暨企業家
──《經濟學人》
全美與國際暢銷著作
亞馬遜年度最佳書籍
哈德遜書店(Hudson Booksellers)年度最佳書籍
《衛報》年度最佳書籍
「FT中文網」年度最佳書籍
《經濟學人.商論》年度最佳書籍
元宇宙已經退燒?
不,所謂的「空間」、「沉浸式」都是在發展元宇宙技術
元宇宙沒有經濟效益可言?
不,其實矽谷巨頭反而都在加大投資力道。
元宇宙還要很久才會實現?
不,隨著AI技術快速演進,元宇宙會比想像中更快來臨。
開創性的科技人暨企業家馬修.柏爾,為網際網路的未來提出權威的藍圖。他認為,元宇宙是一個由許多3D虛擬世界連結形成、且將長久存續的網路,終有一天會成為絕大多數線上體驗的入口,以及實體世界許多面向的重要基礎。
如柏爾所言,這場建構「沉浸式網際網路」的元宇宙競賽,正在不斷加速發展。當大眾討論熱度逐漸消失,元宇宙的沉浸式經濟已經搭上區塊鏈、AI等最新科技,在我們周遭慢慢成形,扎根於消費科技、工業工程、健康照護、教育、交友約會等眾多領域。
這個「沉浸式的下一代網際網路」要如何打造?需要哪些條件?會對所有人產生什麼影響?作者將以清晰易懂、詳細專業的內容,配合四十張圖表一一說明。
當矽谷科技巨頭的戰爭已經悄悄開打,我們身為網路世代的居民,與其追逐趨勢,不如預先洞見趨勢!
專業推薦
對於運算的未來,柏爾可說是想得最透徹的寫作者。本書討論了目前業界出現的諸多突破,特別是AI與元宇宙的結合。
──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Meta創辦人暨執行長
本書能讓我們區分事實與虛構、炒作與現實,只要想了解元宇宙的可能性,都應該以此為最基本的讀物。
──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Netflix共同創辦人暨共同執行長
這些年來,馬修.柏爾的文章定義、分析、啟發了元宇宙。他的著作平易近人、不容錯過,讓我們了解這種新媒體的策略、技術與哲學基礎。
──提姆.斯維尼(Tim Sweeney),Epic Games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深思熟慮、引人入勝、切中時代脈動……馬修.柏爾在本書所提出的議題將會繼續形塑我們在線上與實體的未來。
──菲爾.史賓塞(Phil Spencer),微軟遊戲執行長
本書成就非凡:對於一種可能形塑整個數位世界、全球經濟、甚至是人類意識的新興現象,提出最權威可靠的論述。
──德瑞克.湯普森(Derek Thompson),暢銷著作《引爆瘋潮》作者
本書對虛擬世界在小說和電腦科學中的歷史概述,提供有益的背景資訊。但此書最具價值的貢獻,在於作者對元宇宙的定義……對想了解元宇宙的建構過程以及其中利害關係的人而言,本書清楚明晰、切中時勢,為我們打開通往新領域的大門。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柏爾十分清楚還需要哪些努力才能讓元宇宙開花結果,而哪些因素又可能讓元宇宙偏離軌道。
──蘇.哈爾彭(Sue Halpern),《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這正是馬修・柏爾深具影響力的關鍵所在……他超越了術語與行銷煙霧,揭露網際網路演化時面臨的真實挑戰。如果你不僅關心數位生活的未來,還關心人類隨之已有怎樣的演化,本書都是必讀之作。
──吉恩.朴(Gene Park),《華盛頓郵報》記者
從高深的理論到具體的技術細節,帶領讀者一覽元宇宙概念。
──西西莉亞.德安娜斯塔西奧(Cecilia D'Anastasio),彭博新聞(Bloomberg)
這本著作不僅記錄了我們的當下,還將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
──泰勒.羅倫茲(Taylor Lorenz),《華盛頓郵報》科技專欄作家
在產業、人性與創新等面向都發人深省。
──卡莉.克勞斯(Karlie Kloss),超級名模暨企業家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部 一個世紀以來的定義與發展
第1章 一部簡單的未來史
第2章 元宇宙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第3章 為什麼是現在?
第二部 打造元宇宙
第4章 「完整規格」的元宇宙
第5章 網路連結與光的速度
第6章 運算整個宇宙
第7章 虛擬世界引擎與平臺
第8章 互通性的科技、哲學與經濟
第9章 硬體、HMD、這個時代最困難的技術挑戰
第10章 支付管道、平臺偏好、公共政策
第11章 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元宇宙:支持與反對的理由
第12章 AI的角色與催化劑
結論
致謝
注釋
前言
第一部 一個世紀以來的定義與發展
第1章 一部簡單的未來史
第2章 元宇宙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第3章 為什麼是現在?
第二部 打造元宇宙
第4章 「完整規格」的元宇宙
第5章 網路連結與光的速度
第6章 運算整個宇宙
第7章 虛擬世界引擎與平臺
第8章 互通性的科技、哲學與經濟
第9章 硬體、HMD、這個時代最困難的技術挑戰
第10章 支付管道、平臺偏好、公共政策
第11章 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元宇宙:支持與反對的理由
第12章 AI的角色與催化劑
結論
致謝
注釋
試閱
摘自【序言】
為什麼「元宇宙」的內容這麼快就要更新?請讓我用幾個數字來說明。這本「修訂版」包含將近七成的新增內容,其中又有四分之一是全新的章節。舉例來說,第12章主要談的是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雖然這個主題早在《元宇宙》就貫串全書,這本書也依然如此,但是,我們除了要談AI如何在許多層面加速與豐富元宇宙的發展之外,有鑑於AI在2022年後突飛猛進、勢不可當,實在值得專門獨立一章討論電腦視覺、機器學習與transformer模型等概念。
本書第10章與第11章,談的是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的硬體與區塊鏈,雖然《元宇宙》也有這些內容,但本書是全新重寫的內容。這兩個領域的發展已分別邁入第八年與第二個十年,但就在短短三年內,它們也經歷顯著的變化。蘋果(Apple)推出Vision Pro,不但成為頭戴式顯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從1950年代早期原型發展至今最受矚目的一款產品,也可說是蘋果自2007年推出iPhone之後最重要的產品。研發Vision Pro足足花了蘋果大約八年時間,投入200~300億美元,相較於iPhone,所費時間超過兩倍,所費資金更高達十至十五倍。至於臉書(Facebook),自2014年以來,已經為各種混合實境設備砸下超過600億美元,整個2023年也不斷發表各種設備原型,並可能在2030年前正式推出──其中有些設備與其說是攝影鏡頭,其實長得更像蜻蜓的眼睛。從這些發展,我們不但能看到臉書已經為研發投下多麼龐大的資金,也能了解這幾億年的演化如何影響人類的數位未來。
2021年11月,所有公開交易的加密貨幣總市值來到高峰,約合3兆美元。但是到了2022年4月,加密貨幣便迎來史上最大跌幅──短短十週,就從2兆2,500億美元跌到只剩8,250億美元。同年,以太坊(Ethereum)無縫完成「合併」更新,堪稱區塊鏈社群最重要且讓人佩服的成就,但隨即又捲入一場可能顛覆區塊鏈核心價值主張的「版稅之戰」(royalties war)。從2012年以來,區塊鏈新創公司的募資總額超過800億美元(但只有20%是在2020年前取得),每個月都能看到更多事證,證明區塊鏈的成功與失敗、挑戰與潛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紛爭。時至2024年3月,加密貨幣的歷史性崩盤已經過去將近兩年,總市值也回升到2兆6,000億美元。
在過去三年裡,並不是所有元宇宙技術的改變都堪稱天翻地覆,但肯定都在向前邁進。Google在2023年推出的新型量子電腦,效能比2019年的版本高出兩億四千一百萬倍。輝達(Nvidia)這間公司已有三十年歷史,原本業務重心在於設計電玩遊戲使用的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但搭上前述AI領域進步的風潮,一躍成為全球重要性數一數二的企業,他們生產的GPU也成為科技界最寶貴的資源。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已經預測,元宇宙經濟總有一天會超越實體世界經濟。2023年,SpaceX旗下公司星鏈(Starlink)發射第五千六百五十枚衛星,這些網際網路衛星彷彿成為滿天星座,在地球所有運作的衛星當中占了將近三分之二。到了2024年,臉書預計將實際擁有或實質控制全球將近13%的海底網際網路骨幹,特別集中在非洲與亞太大陸。靠著運算與網路連結方面的技術飛躍(第5章與第6章),就會改變元宇宙裡的權力平衡、可能的商業模式,以及全球的潛力。
互通性(第8章)可說是元宇宙發展最難以捉摸的方面,而這一點也在2022與2023年大有進展。電子遊戲與軟體開發公司Epic Games不只推出Verse、期望將它打造成「元宇宙的程式語言」,同時也讓旗下熱門電玩遊戲《要塞英雄》(Fortnite)生態系變得更豐富,加入《樂高要塞英雄》(LEGO Fortnite)、《火箭賽車》(Rocket Racing)、《要塞英雄音樂節》(Fortnite Festival)等新成員,讓這款已經推出多年的遊戲在玩家人數、遊玩時數與收入方面都創下歷史新高。兩個月後,迪士尼(Walt Disney Company)宣布投資Epic Games高達15億美元,要打造一個「全新、可延續、可互通的世界」,納入《要塞英雄》生態系的一部分,其中涵蓋的系列與品牌包含《阿凡達》(Avatar)、《星際大戰》(Star Wars)甚至是ESPN、迪士尼郵輪(Disney Cruise Line)等,讓使用者能夠打造自己的迪士尼樂園與迪士尼世界,並觀賞、購買各種迪士尼內容與產品。與此同時,皮克斯(Pixar)、Adobe、蘋果、Autodesk、輝達等公司則攜手Linux基金會、Epic Games與Unity,推出OpenUSD(通用場景描述),輝達稱之為「元宇宙的HTML」──這是一套綜合框架,能夠用於3D世界的描述、組合、模擬與協作。
至於本書其他更新內容,則是反映讀者的意見回饋與其他想了解的內容。本書加入Epic Games與Oculus VR等公司的詳細創立歷史,也探討為什麼元宇宙議題從2021年開始躍上全國頭條(第3章)。第4章則同樣針對我廣受各方引用的元宇宙定義,一一解析關鍵字,並且重新修訂用詞,使語意更清楚,同時進一步區分「最低規格」與「完整規格」的元宇宙有何不同。《元宇宙》只有四張說明圖表,而本書的圖表數目超過十倍。
本書推出的時機,正值總體經濟邁入相當不同的週期。我們一般認為,2002年AWS(Amazon Web Services,亞馬遜網路服務)推出,以及2007年iPhone上市,分別代表雲端運算和行動運算這兩個重要時代的開始。然而自2022年底以來,利率上升的速度達到網際網路誕生以來的新高,利率水準甚至高過上述兩個時期。由於資金成本上升、利潤受到壓縮,許多公司減少對元宇宙的投資,轉而追求短期的商業獲利。這樣的敘事風向轉變,讓大眾懷疑元宇宙的前途,許多一度以「元宇宙」為號召的公司也拋棄這個詞彙,而讓過去已經流行幾十年的詞彙捲土重來,像是「沉浸式」或「空間」。但不管用的是什麼詞、風向怎麼吹,趨勢其實十分明顯。每年新打造的虛擬世界數量、參與虛擬世界的人數、人們在其中花費的金錢與時間,以及這些空間的文化影響力,都在持續成長。此外,即時3D模擬與遊戲引擎技術的運用也在持續增加,功能日益強大,商業應用也欣欣向榮。無論在健康照護、工業設計、公共行政管理、汽車、航太和AI領域,都已經看到相關工具應用於娛樂,或是提升生活、甚至是拯救生命。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已經有百年歷史,Metaverse這個詞也存在長達三十年;但不論叫什麼名字,總之它每天都愈來愈接近、樣貌也愈來愈清晰。
為什麼「元宇宙」的內容這麼快就要更新?請讓我用幾個數字來說明。這本「修訂版」包含將近七成的新增內容,其中又有四分之一是全新的章節。舉例來說,第12章主要談的是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雖然這個主題早在《元宇宙》就貫串全書,這本書也依然如此,但是,我們除了要談AI如何在許多層面加速與豐富元宇宙的發展之外,有鑑於AI在2022年後突飛猛進、勢不可當,實在值得專門獨立一章討論電腦視覺、機器學習與transformer模型等概念。
本書第10章與第11章,談的是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的硬體與區塊鏈,雖然《元宇宙》也有這些內容,但本書是全新重寫的內容。這兩個領域的發展已分別邁入第八年與第二個十年,但就在短短三年內,它們也經歷顯著的變化。蘋果(Apple)推出Vision Pro,不但成為頭戴式顯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從1950年代早期原型發展至今最受矚目的一款產品,也可說是蘋果自2007年推出iPhone之後最重要的產品。研發Vision Pro足足花了蘋果大約八年時間,投入200~300億美元,相較於iPhone,所費時間超過兩倍,所費資金更高達十至十五倍。至於臉書(Facebook),自2014年以來,已經為各種混合實境設備砸下超過600億美元,整個2023年也不斷發表各種設備原型,並可能在2030年前正式推出──其中有些設備與其說是攝影鏡頭,其實長得更像蜻蜓的眼睛。從這些發展,我們不但能看到臉書已經為研發投下多麼龐大的資金,也能了解這幾億年的演化如何影響人類的數位未來。
2021年11月,所有公開交易的加密貨幣總市值來到高峰,約合3兆美元。但是到了2022年4月,加密貨幣便迎來史上最大跌幅──短短十週,就從2兆2,500億美元跌到只剩8,250億美元。同年,以太坊(Ethereum)無縫完成「合併」更新,堪稱區塊鏈社群最重要且讓人佩服的成就,但隨即又捲入一場可能顛覆區塊鏈核心價值主張的「版稅之戰」(royalties war)。從2012年以來,區塊鏈新創公司的募資總額超過800億美元(但只有20%是在2020年前取得),每個月都能看到更多事證,證明區塊鏈的成功與失敗、挑戰與潛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紛爭。時至2024年3月,加密貨幣的歷史性崩盤已經過去將近兩年,總市值也回升到2兆6,000億美元。
在過去三年裡,並不是所有元宇宙技術的改變都堪稱天翻地覆,但肯定都在向前邁進。Google在2023年推出的新型量子電腦,效能比2019年的版本高出兩億四千一百萬倍。輝達(Nvidia)這間公司已有三十年歷史,原本業務重心在於設計電玩遊戲使用的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但搭上前述AI領域進步的風潮,一躍成為全球重要性數一數二的企業,他們生產的GPU也成為科技界最寶貴的資源。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已經預測,元宇宙經濟總有一天會超越實體世界經濟。2023年,SpaceX旗下公司星鏈(Starlink)發射第五千六百五十枚衛星,這些網際網路衛星彷彿成為滿天星座,在地球所有運作的衛星當中占了將近三分之二。到了2024年,臉書預計將實際擁有或實質控制全球將近13%的海底網際網路骨幹,特別集中在非洲與亞太大陸。靠著運算與網路連結方面的技術飛躍(第5章與第6章),就會改變元宇宙裡的權力平衡、可能的商業模式,以及全球的潛力。
互通性(第8章)可說是元宇宙發展最難以捉摸的方面,而這一點也在2022與2023年大有進展。電子遊戲與軟體開發公司Epic Games不只推出Verse、期望將它打造成「元宇宙的程式語言」,同時也讓旗下熱門電玩遊戲《要塞英雄》(Fortnite)生態系變得更豐富,加入《樂高要塞英雄》(LEGO Fortnite)、《火箭賽車》(Rocket Racing)、《要塞英雄音樂節》(Fortnite Festival)等新成員,讓這款已經推出多年的遊戲在玩家人數、遊玩時數與收入方面都創下歷史新高。兩個月後,迪士尼(Walt Disney Company)宣布投資Epic Games高達15億美元,要打造一個「全新、可延續、可互通的世界」,納入《要塞英雄》生態系的一部分,其中涵蓋的系列與品牌包含《阿凡達》(Avatar)、《星際大戰》(Star Wars)甚至是ESPN、迪士尼郵輪(Disney Cruise Line)等,讓使用者能夠打造自己的迪士尼樂園與迪士尼世界,並觀賞、購買各種迪士尼內容與產品。與此同時,皮克斯(Pixar)、Adobe、蘋果、Autodesk、輝達等公司則攜手Linux基金會、Epic Games與Unity,推出OpenUSD(通用場景描述),輝達稱之為「元宇宙的HTML」──這是一套綜合框架,能夠用於3D世界的描述、組合、模擬與協作。
至於本書其他更新內容,則是反映讀者的意見回饋與其他想了解的內容。本書加入Epic Games與Oculus VR等公司的詳細創立歷史,也探討為什麼元宇宙議題從2021年開始躍上全國頭條(第3章)。第4章則同樣針對我廣受各方引用的元宇宙定義,一一解析關鍵字,並且重新修訂用詞,使語意更清楚,同時進一步區分「最低規格」與「完整規格」的元宇宙有何不同。《元宇宙》只有四張說明圖表,而本書的圖表數目超過十倍。
本書推出的時機,正值總體經濟邁入相當不同的週期。我們一般認為,2002年AWS(Amazon Web Services,亞馬遜網路服務)推出,以及2007年iPhone上市,分別代表雲端運算和行動運算這兩個重要時代的開始。然而自2022年底以來,利率上升的速度達到網際網路誕生以來的新高,利率水準甚至高過上述兩個時期。由於資金成本上升、利潤受到壓縮,許多公司減少對元宇宙的投資,轉而追求短期的商業獲利。這樣的敘事風向轉變,讓大眾懷疑元宇宙的前途,許多一度以「元宇宙」為號召的公司也拋棄這個詞彙,而讓過去已經流行幾十年的詞彙捲土重來,像是「沉浸式」或「空間」。但不管用的是什麼詞、風向怎麼吹,趨勢其實十分明顯。每年新打造的虛擬世界數量、參與虛擬世界的人數、人們在其中花費的金錢與時間,以及這些空間的文化影響力,都在持續成長。此外,即時3D模擬與遊戲引擎技術的運用也在持續增加,功能日益強大,商業應用也欣欣向榮。無論在健康照護、工業設計、公共行政管理、汽車、航太和AI領域,都已經看到相關工具應用於娛樂,或是提升生活、甚至是拯救生命。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已經有百年歷史,Metaverse這個詞也存在長達三十年;但不論叫什麼名字,總之它每天都愈來愈接近、樣貌也愈來愈清晰。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