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沒那麼討厭!:用性格統計學讀懂說話風格差異,人際溝通不再心累
內容簡介
覺得和人溝通好難嗎?
不是你不好,也不是他故意,而是彼此的「說話風格不同」!
4型性格解析 × 3步驟接納法,
帶你破解誤會,不再為一句話氣炸或心累!
◆◆◆
★破解「說話風格差異」的實用指南,幫你化解誤會與衝突。
★16年研究 × 4大性格模型,精準剖析日常溝通困境。
★職場、家庭、伴侶皆適用,50+真實案例,教你讀懂彼此、減壓相處。
你是否常有這樣的心聲?
「為什麼他總是聽不懂我的意思?」
「明明是好意,卻被誤會成壞心眼。」
「我只是想安慰,對方卻覺得我冷漠。」
其實,問題不在性格不合,而是——說話風格不同。
我們常常預設「對方和我想的一樣」,卻因此陷入誤會與衝突。
▌四大性格,揭開溝通誤會的真相
稻場真由美透過長達16年的觀察研究,提出「性格統計學」,將人分為四種溝通風格:
①邏輯型:重視效率與計畫,最怕臨時變動。
②創造型:靈活有創意,卻怕被冷淡忽視。
③平穩・計畫型:重視秩序與關係,最怕被比較或忽視。
④平穩・應變型:希望大家都開心,擔心被逼著做選擇。
當說話風格不合拍時,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可能讓你心累。
▌生活裡最常見的誤會
‧「氣氛正好時卻潑冷水」、「工作都丟給我做!」→感覺不爽
‧「話說一堆卻沒有結論」、「交代的工作不馬上做」→感到困擾
‧「渴望安慰卻被冷漠對待」、「連一句謝謝都沒有」→感覺受傷
‧「只是詢問理由就發怒」、「送上好禮卻不見開心」→無法理解
看似「對方故意」,其實只是說話風格不同!
▌讀懂彼此,從「接納」開始
本書不是要你改變別人,而是教你換個角度去看人:
認識自己 → 理解對方 → 承認差異。
只要改變「接收訊息」的方式,就能讓誤會消散,讓溝通變得輕鬆自在。
你會發現——「原來,他不是故意的!」、「其實他沒那麼討厭!」
案例①「工作全部丟給我」
創造型以為是信任,邏輯型卻需要具體指示。
→學會接納:原來他是想讓我自由發揮。
案例②「每次都問東問西」
平穩型只是想了解原因,創造型卻覺得被否定。
→學會接納:他只是想知道理由,不是拒絕我。
案例③「沒有計畫就出門」
計畫型需要目的地,應變型享受隨興過程。
→學會接納:原來他很享受討論的樂趣。
案例④「渴望安慰卻被冷漠對待」
平穩型需要情感支持,邏輯型卻只想給建議。
→學會接納:他其實很認真在幫我想辦法。
案例⑤「反應冷淡讓人洩氣」
創造型重視回應,邏輯型不擅長表現情緒,但內心是開心的。
→學會接納:雖然反應不大,但不代表他不開心。
◎結論:人際關係不必是消耗,而可以是理解。
學會接納,就能讓「討厭的人」變得可愛,讓誤會不再糾纏。
【本書特色】
‧圖解實用情境,分析差異性
大量生活、職場案例,幫你找到最常見的誤解來源。
‧三步驟接納法,輕鬆上手
認識自己→理解對方→接納差異,學會輕鬆化解衝突。
‧科學分類模型,簡單易懂
首創「性格統計學」,透過四型性格立即判斷最佳溝通模式。
‧改善人際壓力,不用強迫
不必改變別人,只要換個角度,就能擁有自在的人際關係。
【適合閱讀對象】
✔在職場上常覺得同事、上司難以理解的你
✔在家庭或伴侶關係裡,常因小事爭吵的你
✔喜歡透過具體案例學習溝通技巧的人
✔想減輕人際壓力、提升自我肯定感的人
不是你不好,也不是他故意,而是彼此的「說話風格不同」!
4型性格解析 × 3步驟接納法,
帶你破解誤會,不再為一句話氣炸或心累!
◆◆◆
★破解「說話風格差異」的實用指南,幫你化解誤會與衝突。
★16年研究 × 4大性格模型,精準剖析日常溝通困境。
★職場、家庭、伴侶皆適用,50+真實案例,教你讀懂彼此、減壓相處。
你是否常有這樣的心聲?
「為什麼他總是聽不懂我的意思?」
「明明是好意,卻被誤會成壞心眼。」
「我只是想安慰,對方卻覺得我冷漠。」
其實,問題不在性格不合,而是——說話風格不同。
我們常常預設「對方和我想的一樣」,卻因此陷入誤會與衝突。
▌四大性格,揭開溝通誤會的真相
稻場真由美透過長達16年的觀察研究,提出「性格統計學」,將人分為四種溝通風格:
①邏輯型:重視效率與計畫,最怕臨時變動。
②創造型:靈活有創意,卻怕被冷淡忽視。
③平穩・計畫型:重視秩序與關係,最怕被比較或忽視。
④平穩・應變型:希望大家都開心,擔心被逼著做選擇。
當說話風格不合拍時,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可能讓你心累。
▌生活裡最常見的誤會
‧「氣氛正好時卻潑冷水」、「工作都丟給我做!」→感覺不爽
‧「話說一堆卻沒有結論」、「交代的工作不馬上做」→感到困擾
‧「渴望安慰卻被冷漠對待」、「連一句謝謝都沒有」→感覺受傷
‧「只是詢問理由就發怒」、「送上好禮卻不見開心」→無法理解
看似「對方故意」,其實只是說話風格不同!
▌讀懂彼此,從「接納」開始
本書不是要你改變別人,而是教你換個角度去看人:
認識自己 → 理解對方 → 承認差異。
只要改變「接收訊息」的方式,就能讓誤會消散,讓溝通變得輕鬆自在。
你會發現——「原來,他不是故意的!」、「其實他沒那麼討厭!」
案例①「工作全部丟給我」
創造型以為是信任,邏輯型卻需要具體指示。
→學會接納:原來他是想讓我自由發揮。
案例②「每次都問東問西」
平穩型只是想了解原因,創造型卻覺得被否定。
→學會接納:他只是想知道理由,不是拒絕我。
案例③「沒有計畫就出門」
計畫型需要目的地,應變型享受隨興過程。
→學會接納:原來他很享受討論的樂趣。
案例④「渴望安慰卻被冷漠對待」
平穩型需要情感支持,邏輯型卻只想給建議。
→學會接納:他其實很認真在幫我想辦法。
案例⑤「反應冷淡讓人洩氣」
創造型重視回應,邏輯型不擅長表現情緒,但內心是開心的。
→學會接納:雖然反應不大,但不代表他不開心。
◎結論:人際關係不必是消耗,而可以是理解。
學會接納,就能讓「討厭的人」變得可愛,讓誤會不再糾纏。
【本書特色】
‧圖解實用情境,分析差異性
大量生活、職場案例,幫你找到最常見的誤解來源。
‧三步驟接納法,輕鬆上手
認識自己→理解對方→接納差異,學會輕鬆化解衝突。
‧科學分類模型,簡單易懂
首創「性格統計學」,透過四型性格立即判斷最佳溝通模式。
‧改善人際壓力,不用強迫
不必改變別人,只要換個角度,就能擁有自在的人際關係。
【適合閱讀對象】
✔在職場上常覺得同事、上司難以理解的你
✔在家庭或伴侶關係裡,常因小事爭吵的你
✔喜歡透過具體案例學習溝通技巧的人
✔想減輕人際壓力、提升自我肯定感的人
目錄
【前言】請用我的話來說
Chapter 1 用「接納」看待,人際關係就會變輕鬆
那句話,真的有傳達到嗎?
四大性格類型
兩軸線看性格
不合拍的類型
在「表達」之前先學會「接納」
本書閱讀方法
Chapter 2 感覺不爽的時候
把工作全部丟給我
幫了忙卻換來不悅
到了約定時間才連絡
每次都問東問西
氣氛正好時卻潑冷水
「總之就先這樣」的敷衍
完全不懂我的心情
總想一起行動
無法確認回來時間
看不出真心話
外出時緊迫盯人
老把「但是」、「可是」掛在嘴上
Chapter 3 感到困擾的時候
未經思考就衝動行事
話說一堆卻沒有結論
交代的工作不馬上做
沒有計畫就出門
總想把時間和順序安排清楚
一句「你決定」讓我好困擾
突然過來搭話
總是被問接下來的計畫
不依指示行動
不讓人把話說完
所有一切都想共享
無法拒絕只能接受
話題總是突然跳開
總是拿我跟別人比較
Chapter 4 感覺受傷的時候
特別過來卻叫我回去
渴望安慰卻被冷漠對待
總是敷衍地讚美
連一句謝謝也沒有
被冷淡對待
回應總是冷冰冰
明明約好卻以其他事情優先
在人前讚美我
把我的事擺在後面
被說「很冷淡」
特別做的事卻被嫌多此一舉
一催促就生氣
認真教導卻換來臭臉
聽見有人說壞話或爭吵時
從細節裡挑毛病
光憑外表就下結論
被築起心牆而感到寂寞
感覺被忽視了
Chapter 5 無法理解的時候
只是詢問理由就發怒
反應冷淡讓人洩氣
不先說明用意
期待討論卻遲遲不開口
時間快到才開始行動
想溝通時卻沉默
完全不聽勸告
只是想要你的共鳴
送上好禮卻不見開心
沒有合理順序的行事
還沒做就先說「沒辦法」
收到手作禮物
只是改變計畫就生氣
【結語】你感受到「換個角度接納」的力量了嗎?
Chapter 1 用「接納」看待,人際關係就會變輕鬆
那句話,真的有傳達到嗎?
四大性格類型
兩軸線看性格
不合拍的類型
在「表達」之前先學會「接納」
本書閱讀方法
Chapter 2 感覺不爽的時候
把工作全部丟給我
幫了忙卻換來不悅
到了約定時間才連絡
每次都問東問西
氣氛正好時卻潑冷水
「總之就先這樣」的敷衍
完全不懂我的心情
總想一起行動
無法確認回來時間
看不出真心話
外出時緊迫盯人
老把「但是」、「可是」掛在嘴上
Chapter 3 感到困擾的時候
未經思考就衝動行事
話說一堆卻沒有結論
交代的工作不馬上做
沒有計畫就出門
總想把時間和順序安排清楚
一句「你決定」讓我好困擾
突然過來搭話
總是被問接下來的計畫
不依指示行動
不讓人把話說完
所有一切都想共享
無法拒絕只能接受
話題總是突然跳開
總是拿我跟別人比較
Chapter 4 感覺受傷的時候
特別過來卻叫我回去
渴望安慰卻被冷漠對待
總是敷衍地讚美
連一句謝謝也沒有
被冷淡對待
回應總是冷冰冰
明明約好卻以其他事情優先
在人前讚美我
把我的事擺在後面
被說「很冷淡」
特別做的事卻被嫌多此一舉
一催促就生氣
認真教導卻換來臭臉
聽見有人說壞話或爭吵時
從細節裡挑毛病
光憑外表就下結論
被築起心牆而感到寂寞
感覺被忽視了
Chapter 5 無法理解的時候
只是詢問理由就發怒
反應冷淡讓人洩氣
不先說明用意
期待討論卻遲遲不開口
時間快到才開始行動
想溝通時卻沉默
完全不聽勸告
只是想要你的共鳴
送上好禮卻不見開心
沒有合理順序的行事
還沒做就先說「沒辦法」
收到手作禮物
只是改變計畫就生氣
【結語】你感受到「換個角度接納」的力量了嗎?
序/導讀
【前言】請用我的話來說
「為什麼要這樣說?」
「為什麼就是不懂我?」
你是不是也對誰有過這樣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與人互動時,
總會遇到一些讓人驚訝的情況,讓你忍不住想說:
「怎麼會變成這樣!?」
對方完全無法理解你的話、
用出乎意料的反應傷害了你,
有時甚至被對方耍得團團轉。
你應該經常有這種感覺到有疙瘩的時候吧。這的以為,認為「對方用的是跟我一樣的語言」。
這樣的煩悶感,大家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吧?
然而或許那背後其實只是你自己的某種「預設立場」。
例如:「對方也一定和我有相同的語言/想法。」
當你心裡想著:「為什麼要這樣說?」
其實意思是:「為什麼不這樣說呢?」
當你說:「為什麼就是不懂我?」
其實意思是:「為什麼聽不懂我說的話呢?」
這些話語背後都有個前提──「請用我的語言來與我對話」。
若我們先放下這個前提,試著窺探對方的真心話,
就能逐漸發現自己與對方的「不同」。
「什麼嘛,原來你是這樣想的啊!」
只要能夠這樣思考,心情應該也會變得輕鬆許多吧!
讓我們學習如何更準確地理解自己,也溫柔地接納他人吧!
「為什麼要這樣說?」
「為什麼就是不懂我?」
你是不是也對誰有過這樣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與人互動時,
總會遇到一些讓人驚訝的情況,讓你忍不住想說:
「怎麼會變成這樣!?」
對方完全無法理解你的話、
用出乎意料的反應傷害了你,
有時甚至被對方耍得團團轉。
你應該經常有這種感覺到有疙瘩的時候吧。這的以為,認為「對方用的是跟我一樣的語言」。
這樣的煩悶感,大家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吧?
然而或許那背後其實只是你自己的某種「預設立場」。
例如:「對方也一定和我有相同的語言/想法。」
當你心裡想著:「為什麼要這樣說?」
其實意思是:「為什麼不這樣說呢?」
當你說:「為什麼就是不懂我?」
其實意思是:「為什麼聽不懂我說的話呢?」
這些話語背後都有個前提──「請用我的語言來與我對話」。
若我們先放下這個前提,試著窺探對方的真心話,
就能逐漸發現自己與對方的「不同」。
「什麼嘛,原來你是這樣想的啊!」
只要能夠這樣思考,心情應該也會變得輕鬆許多吧!
讓我們學習如何更準確地理解自己,也溫柔地接納他人吧!
試閱
●那句話,真的有傳達到嗎?
A君把主管交辦的資料完成後交出去。
「喔!做得很好啊!」主管對A君大力稱讚。
然而,A君不僅看起來不高興,甚至一臉不服氣。
為什麼A君會不高興?知道原因嗎?
人們常常會把自己聽了會開心的話,拿來對別人說。
然而,對你來說,什麼樣的話語才算是「稱讚」呢?
如果你是一個聽到「你好厲害!」就會很開心的人,那麼在稱讚別人時,也很可能會說出「你好厲害!」這句話;而如果你喜歡聽到「謝謝你」,那你在表達感謝或讚美時,也很可能會說「謝謝你」。
無論是誰,都以為只要是自己聽了開心的話語,對方也一定會開心。
當對方反應不如預期,也就表示那是我們「自己的以為」。
「他會很開心吧」,當主管以為自己說的話會讓下屬開心,但對A君來說卻不是稱讚。
你也曾經有過這樣煩惱吧!覺得沒辦法把自己的話好好傳達給對方,又或者是無法理解對方所說的話?
・明明大力稱讚,對方的反應卻很差!
・「隨便做做就好」,主管含糊不清的指示讓人困擾不已。
・一句「謝謝」都沒有讓人好失望!
雖然都是些小事,但當對方反應不如預期,就容易心生不滿。這樣的經驗,應該每個人都有過吧!
當人際關係出現不公平或不滿的情緒時,問題往往不在於對方的性格,而是在於我們自以為對方跟自己「一樣」。
前面的例子之所以會讓人感到不爽,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心裡有這樣的預設:
「大力稱讚的話,任誰聽到都會開心吧!」
「工作當然是指示愈明確愈容易進行啊!」
「經常說『謝謝』是理所當然的吧!」
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的價值觀和自己是一樣的,也在這種思維模式下進行著溝通,問題正是由此而來。
我過去也曾這樣深信不疑。
對我而言,「你真厲害!」就是讚美,所以總是積極地對身旁的人這樣說。然而有一次對方卻回我:「我不知道你覺得哪裡厲害,這句話聽起來只覺得是隨便看看。」我當場愣住,腦袋一片空白。
「我明明這麼努力地在讚美,卻完全無法傳達給對方……」
那時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對我來說是讚美的話語,聽在對方耳裡卻是負面的意思。當我發現這件事時,已經有不少部屬默默疏遠我了。
「不能再這樣下去!」當意識到自己那種自以為的想法,我決定徹底改變做法。針對讚美語言的差異、工作風格的不同,我開始透過各種觀點研究「溝通」方式。
經過十六年的調查與觀察,我發現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大類型,每一種類型都有自己獨特的溝通方式。
我將這個理論稱為「性格統計學」,透過它,不僅可以認識自己的性格,也能判斷對方的性格,進而掌握彼此之間的差異。
透過認知到彼此不同,即使對方的性格不變,我們也能改變自己接收與解讀對方的方式。
例如:無法把「真厲害!」當作讚美的人,那是因為他們更在乎被「具體評價」。
與其聽到:「你把浴室刷得亮晶晶,真厲害!」更希望聽到:「不只是浴缸,就連窗戶都擦得好乾淨,每個細節都注意到了,做得真好!」像這樣具體的評價,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讚美。
一開始提到的A君也是如此。當他聽到主管說「真厲害!」時,因為不明白說的是哪個部分,導致他以為「主管根本就沒認真看我做的資料」。
只要理解這個不同,就能把A君從「被稱讚還不開心的可惡小子」,變成一個「期待聽到具體評價的人」。下次對他說的話也會不一樣,人際關係就會有所改善。
我們只要活著就會遇見各式各樣的人。
強勢的人、煩人的人、任性的人、沒幹勁的人、冷漠的人、沉重的人……
每天都有可能在某個瞬間對某人產生:「怎麼會這樣?」的困惑或不滿。
但這或許只是你一廂情願的誤會呢?
或許那些反常行為的背後,其實藏著對方未曾說出口的真心話呢?
只要理解對方話中之意,日常中那些不爽、受傷、煩躁的情緒就會減少。
只要改變自己「接收訊息」的方式,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壓力,也能大大減輕。
A君把主管交辦的資料完成後交出去。
「喔!做得很好啊!」主管對A君大力稱讚。
然而,A君不僅看起來不高興,甚至一臉不服氣。
為什麼A君會不高興?知道原因嗎?
人們常常會把自己聽了會開心的話,拿來對別人說。
然而,對你來說,什麼樣的話語才算是「稱讚」呢?
如果你是一個聽到「你好厲害!」就會很開心的人,那麼在稱讚別人時,也很可能會說出「你好厲害!」這句話;而如果你喜歡聽到「謝謝你」,那你在表達感謝或讚美時,也很可能會說「謝謝你」。
無論是誰,都以為只要是自己聽了開心的話語,對方也一定會開心。
當對方反應不如預期,也就表示那是我們「自己的以為」。
「他會很開心吧」,當主管以為自己說的話會讓下屬開心,但對A君來說卻不是稱讚。
你也曾經有過這樣煩惱吧!覺得沒辦法把自己的話好好傳達給對方,又或者是無法理解對方所說的話?
・明明大力稱讚,對方的反應卻很差!
・「隨便做做就好」,主管含糊不清的指示讓人困擾不已。
・一句「謝謝」都沒有讓人好失望!
雖然都是些小事,但當對方反應不如預期,就容易心生不滿。這樣的經驗,應該每個人都有過吧!
當人際關係出現不公平或不滿的情緒時,問題往往不在於對方的性格,而是在於我們自以為對方跟自己「一樣」。
前面的例子之所以會讓人感到不爽,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心裡有這樣的預設:
「大力稱讚的話,任誰聽到都會開心吧!」
「工作當然是指示愈明確愈容易進行啊!」
「經常說『謝謝』是理所當然的吧!」
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的價值觀和自己是一樣的,也在這種思維模式下進行著溝通,問題正是由此而來。
我過去也曾這樣深信不疑。
對我而言,「你真厲害!」就是讚美,所以總是積極地對身旁的人這樣說。然而有一次對方卻回我:「我不知道你覺得哪裡厲害,這句話聽起來只覺得是隨便看看。」我當場愣住,腦袋一片空白。
「我明明這麼努力地在讚美,卻完全無法傳達給對方……」
那時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對我來說是讚美的話語,聽在對方耳裡卻是負面的意思。當我發現這件事時,已經有不少部屬默默疏遠我了。
「不能再這樣下去!」當意識到自己那種自以為的想法,我決定徹底改變做法。針對讚美語言的差異、工作風格的不同,我開始透過各種觀點研究「溝通」方式。
經過十六年的調查與觀察,我發現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大類型,每一種類型都有自己獨特的溝通方式。
我將這個理論稱為「性格統計學」,透過它,不僅可以認識自己的性格,也能判斷對方的性格,進而掌握彼此之間的差異。
透過認知到彼此不同,即使對方的性格不變,我們也能改變自己接收與解讀對方的方式。
例如:無法把「真厲害!」當作讚美的人,那是因為他們更在乎被「具體評價」。
與其聽到:「你把浴室刷得亮晶晶,真厲害!」更希望聽到:「不只是浴缸,就連窗戶都擦得好乾淨,每個細節都注意到了,做得真好!」像這樣具體的評價,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讚美。
一開始提到的A君也是如此。當他聽到主管說「真厲害!」時,因為不明白說的是哪個部分,導致他以為「主管根本就沒認真看我做的資料」。
只要理解這個不同,就能把A君從「被稱讚還不開心的可惡小子」,變成一個「期待聽到具體評價的人」。下次對他說的話也會不一樣,人際關係就會有所改善。
我們只要活著就會遇見各式各樣的人。
強勢的人、煩人的人、任性的人、沒幹勁的人、冷漠的人、沉重的人……
每天都有可能在某個瞬間對某人產生:「怎麼會這樣?」的困惑或不滿。
但這或許只是你一廂情願的誤會呢?
或許那些反常行為的背後,其實藏著對方未曾說出口的真心話呢?
只要理解對方話中之意,日常中那些不爽、受傷、煩躁的情緒就會減少。
只要改變自己「接收訊息」的方式,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壓力,也能大大減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