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出發:別把人生清單留到以後
內容簡介
30歲罹癌,走過10年抗癌之路,
作者超越疾病匡限,跟死亡賽跑,
每3個月的回診,成為新的人生時間軸,
旅遊、購物、登山、心靈探索,一步步實踐人生清單,
給自己一個無悔的此生。
用盡全力感受生命的她,
展開人生清單的行動後,
領略到,最適合實踐人生的時刻,就是「現在」。
三十歲,青春正好,作者卻迎來癌症診斷,沒有家族病史,沒有預期,疾病讓她直視生命,向死而生,面對疾病也是面對自己的過程。這本書紀錄了從三十歲到四十歲,作者用十年旅程,展現其豐盛生命力,用時間對抗時間,用瀕死的時間感,走出自己的路。
面對每三個月的回診、三年復發高峰、五年存活率關卡,作者意識到生命如此脆弱,時間如此緊迫,很多事現在不做,也許就沒有以後了,回顧來時那些「想要」,作者放下等待的選項,立刻去做。
終發現人生很多的「想要」,也不一定是真的想要,裡面包括社會期待,還有無謂的想要,作者沉澱後轉向內心的探索後,開始登山,學習心理學,一次又一次的登山中,看見了大山大景,開拓了視野,也把心變得開闊,不再受限於疾病,尤其在走在喜馬拉雅山的美景中,抵達聖母峰基地營,作者了解到,也許在體能上就像烏龜走路一樣,慢慢走也能抵達心之所嚮。
體能的限制,無法說快就快,但只要還能走,就不會被困在原地,也不會無路可去,「走」就能讓生命動起來。
★愛智者書窩鐘穎老師專文推薦:「她的書讓我們看到了失去的力量、死亡的力量、以及減法的力量。」「如果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那麼重要的事物就絕不會是我們最終抵達的地方,而是旅程中發生的一切。」
★完成人生清單的黃金法則:勇敢走,別讓人生清單等太久!
▓ 法則1:你的願望,大膽說出來
想做的事,大膽說出來!儘管前方會遇到困難,但說出來就有機會遇到貴人,說出來本身就是一種行動,那是告訴世界,我要準備去做了。
▓法則2 :想做的事,現在就去做
有起心動念想做的事,把這件事寫在行事曆,寫在日常可以看到的地方,利用零碎時間開始規劃,也許是現在,也許是明天以後,只要開始,就有機會實現。
▓法則3:訂下清單目標,把夢想變成可執行的最小單位
在生活沒有餘裕下,很多人把夢想放到以後,「以後」是太遙遠的承諾,多數時候,人生的安排沒辦法隨心所欲,把夢想拆成小單位,三個月或六個月,慢慢完成,走在實踐自己的路上。
▓法則4:離開有毒關係,讓心沒有負擔
阻礙人生清單實踐的關係,不要留戀,一直前進的人,終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同行。
▓法則5: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呼吸
做好日常最重要的小事,就是最重要的能量,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呼吸,才能把人生清單走得更遠,一直走在實踐自己的路上,得先照顧好自己的基本。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法則6:不要害怕去愛,不要害怕受傷害
但凡付出真心都有受傷的可能,人生很短,勇敢去愛,不要害怕受傷害,愛就跟旅程一樣,過程最美。
▓法則7:人是選擇的總和
人生每個階段都是選擇的總和,你選擇做什麼事,選擇什麼樣的旅程,選擇如何面對人生,那關乎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法則8:所有的動機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去看待生命、朋友、伴侶,也會吸引到同樣頻率的人事物,對生命投以善良,善意也會回到自己身上。
▓法則9:或晴或雨,都是旅程的一部分
生命不會總是晴朗,或晴或雨,都是旅程的一部分,有陽光的地方也有陰影,走在完整自己的路上,成為夠好的自己,不必是完美的自己。
▓法則10: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去面對整個世界
現在就出發,別把人生清單留到以後,哪怕前面的路再難,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去面對整個世界,只要持續相信,保有信念,就能把人生走得更遠,更寬闊。
★靈魂拷問:現在就出發要去哪?人生清單有哪些?如果人生只剩3個月一定要完成的事?
回答完這三個問題,現在就出發,別讓人生清單留到以後。我們都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自己的故事。現在,就是實踐人生最好的時候。
作者超越疾病匡限,跟死亡賽跑,
每3個月的回診,成為新的人生時間軸,
旅遊、購物、登山、心靈探索,一步步實踐人生清單,
給自己一個無悔的此生。
用盡全力感受生命的她,
展開人生清單的行動後,
領略到,最適合實踐人生的時刻,就是「現在」。
三十歲,青春正好,作者卻迎來癌症診斷,沒有家族病史,沒有預期,疾病讓她直視生命,向死而生,面對疾病也是面對自己的過程。這本書紀錄了從三十歲到四十歲,作者用十年旅程,展現其豐盛生命力,用時間對抗時間,用瀕死的時間感,走出自己的路。
面對每三個月的回診、三年復發高峰、五年存活率關卡,作者意識到生命如此脆弱,時間如此緊迫,很多事現在不做,也許就沒有以後了,回顧來時那些「想要」,作者放下等待的選項,立刻去做。
終發現人生很多的「想要」,也不一定是真的想要,裡面包括社會期待,還有無謂的想要,作者沉澱後轉向內心的探索後,開始登山,學習心理學,一次又一次的登山中,看見了大山大景,開拓了視野,也把心變得開闊,不再受限於疾病,尤其在走在喜馬拉雅山的美景中,抵達聖母峰基地營,作者了解到,也許在體能上就像烏龜走路一樣,慢慢走也能抵達心之所嚮。
體能的限制,無法說快就快,但只要還能走,就不會被困在原地,也不會無路可去,「走」就能讓生命動起來。
★愛智者書窩鐘穎老師專文推薦:「她的書讓我們看到了失去的力量、死亡的力量、以及減法的力量。」「如果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那麼重要的事物就絕不會是我們最終抵達的地方,而是旅程中發生的一切。」
★完成人生清單的黃金法則:勇敢走,別讓人生清單等太久!
▓ 法則1:你的願望,大膽說出來
想做的事,大膽說出來!儘管前方會遇到困難,但說出來就有機會遇到貴人,說出來本身就是一種行動,那是告訴世界,我要準備去做了。
▓法則2 :想做的事,現在就去做
有起心動念想做的事,把這件事寫在行事曆,寫在日常可以看到的地方,利用零碎時間開始規劃,也許是現在,也許是明天以後,只要開始,就有機會實現。
▓法則3:訂下清單目標,把夢想變成可執行的最小單位
在生活沒有餘裕下,很多人把夢想放到以後,「以後」是太遙遠的承諾,多數時候,人生的安排沒辦法隨心所欲,把夢想拆成小單位,三個月或六個月,慢慢完成,走在實踐自己的路上。
▓法則4:離開有毒關係,讓心沒有負擔
阻礙人生清單實踐的關係,不要留戀,一直前進的人,終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同行。
▓法則5: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呼吸
做好日常最重要的小事,就是最重要的能量,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呼吸,才能把人生清單走得更遠,一直走在實踐自己的路上,得先照顧好自己的基本。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法則6:不要害怕去愛,不要害怕受傷害
但凡付出真心都有受傷的可能,人生很短,勇敢去愛,不要害怕受傷害,愛就跟旅程一樣,過程最美。
▓法則7:人是選擇的總和
人生每個階段都是選擇的總和,你選擇做什麼事,選擇什麼樣的旅程,選擇如何面對人生,那關乎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法則8:所有的動機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去看待生命、朋友、伴侶,也會吸引到同樣頻率的人事物,對生命投以善良,善意也會回到自己身上。
▓法則9:或晴或雨,都是旅程的一部分
生命不會總是晴朗,或晴或雨,都是旅程的一部分,有陽光的地方也有陰影,走在完整自己的路上,成為夠好的自己,不必是完美的自己。
▓法則10: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去面對整個世界
現在就出發,別把人生清單留到以後,哪怕前面的路再難,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去面對整個世界,只要持續相信,保有信念,就能把人生走得更遠,更寬闊。
★靈魂拷問:現在就出發要去哪?人生清單有哪些?如果人生只剩3個月一定要完成的事?
回答完這三個問題,現在就出發,別讓人生清單留到以後。我們都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自己的故事。現在,就是實踐人生最好的時候。
目錄
目錄Content
Chapter 1 勇敢走,別讓人生清單等太久
五年存活期?不,我還有更多夢想要實現
第二人生,不只是活下來,還要活得精彩
烏龜走路哲學:慢慢走,也能走得更遠
一堂心理學的課:戰勝內心的恐懼
真正的愛,是願意為彼此付出時間
看起來毫不費力,都是努力換來的
找到熱情所在,才能讓自己一直燦爛
醒醒!別落入很努力的陷阱
斷開有毒關係,找回真正的自由
身體就是心的偵測器:你的不快樂,身體都知道
Chapter 2 現在就出發:旅行,是人生清單的最好開始
現在就出發!我的人生沒有時間等待
意料之外的印度之旅,眼淚中找答案
旅行,不只是遠行,更是尋找自己
遇見絆腳石,你可以選擇無視它
放下執著,人生其實可以更簡單
危機就是轉機,學會看見人生的轉折點
想好好活著,就得好好呼吸
冥想與靜心:找到內心真正的歸屬
把旅行變成生活,就像是生活在這裡
人生是不斷前進的旅程
Chapter 3 用雙腳實踐夢想:徒步人生清單
當你開始有一個念頭,你就已經在路上了
箭頭的意義:生命的指向
「Buen Camino!」一路順風就是最好的祝福
朝聖之路終點,所有的證明都只對自己有意義
走到世界的盡頭 ,「零」是終點也是起點
告別活著卻不像活著的日子,找到人生的重量
用徒步,走出自己的心靈大道
只要心是自由的,我們都是自由的
跟著心去旅行,總有個聲音告訴自己下一步要去哪
在徒步的過程中,找回生活的重量
Chapter 4 走進大自然,走進人生風景裡
生命中有一種勇敢,是知道自己的軟弱
所有的善良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把心事放一邊,找回輕盈的自己
打開眼界,想要去更遠的地方
想要的就盡力去爭取一次,命運也會站在你這邊
拒絕被看沒有,自己的山自己攀登
登山學習減法,只帶真的需要的東西
Chapter 5喜馬拉雅的召喚:人生清單的極限挑戰
尼泊爾學習音樂治療,頌缽的力量
走進群山之國尼泊爾,雪地健行體會大山之美
喜馬拉雅山EBC聖母峰基地營 ,5364公尺的挑戰
喜馬拉雅山Kala Patthar看日出,超越疾病框架,成就自己
沐浴在喜馬拉雅山的能量裡,我把山跟光都帶回來了
扎西德勒!西藏朝聖之旅
阿里轉山,感受脆弱的力量
西藏天葬敬畏死亡,把身體還給大地
尼泊爾ACT豐收之旅,或晴或雨,都是旅程的一部分
後記:成為夠好的自己,不必是完美的自己
Chapter 1 勇敢走,別讓人生清單等太久
五年存活期?不,我還有更多夢想要實現
第二人生,不只是活下來,還要活得精彩
烏龜走路哲學:慢慢走,也能走得更遠
一堂心理學的課:戰勝內心的恐懼
真正的愛,是願意為彼此付出時間
看起來毫不費力,都是努力換來的
找到熱情所在,才能讓自己一直燦爛
醒醒!別落入很努力的陷阱
斷開有毒關係,找回真正的自由
身體就是心的偵測器:你的不快樂,身體都知道
Chapter 2 現在就出發:旅行,是人生清單的最好開始
現在就出發!我的人生沒有時間等待
意料之外的印度之旅,眼淚中找答案
旅行,不只是遠行,更是尋找自己
遇見絆腳石,你可以選擇無視它
放下執著,人生其實可以更簡單
危機就是轉機,學會看見人生的轉折點
想好好活著,就得好好呼吸
冥想與靜心:找到內心真正的歸屬
把旅行變成生活,就像是生活在這裡
人生是不斷前進的旅程
Chapter 3 用雙腳實踐夢想:徒步人生清單
當你開始有一個念頭,你就已經在路上了
箭頭的意義:生命的指向
「Buen Camino!」一路順風就是最好的祝福
朝聖之路終點,所有的證明都只對自己有意義
走到世界的盡頭 ,「零」是終點也是起點
告別活著卻不像活著的日子,找到人生的重量
用徒步,走出自己的心靈大道
只要心是自由的,我們都是自由的
跟著心去旅行,總有個聲音告訴自己下一步要去哪
在徒步的過程中,找回生活的重量
Chapter 4 走進大自然,走進人生風景裡
生命中有一種勇敢,是知道自己的軟弱
所有的善良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把心事放一邊,找回輕盈的自己
打開眼界,想要去更遠的地方
想要的就盡力去爭取一次,命運也會站在你這邊
拒絕被看沒有,自己的山自己攀登
登山學習減法,只帶真的需要的東西
Chapter 5喜馬拉雅的召喚:人生清單的極限挑戰
尼泊爾學習音樂治療,頌缽的力量
走進群山之國尼泊爾,雪地健行體會大山之美
喜馬拉雅山EBC聖母峰基地營 ,5364公尺的挑戰
喜馬拉雅山Kala Patthar看日出,超越疾病框架,成就自己
沐浴在喜馬拉雅山的能量裡,我把山跟光都帶回來了
扎西德勒!西藏朝聖之旅
阿里轉山,感受脆弱的力量
西藏天葬敬畏死亡,把身體還給大地
尼泊爾ACT豐收之旅,或晴或雨,都是旅程的一部分
後記:成為夠好的自己,不必是完美的自己
序/導讀
推薦序:遺願清單之外的生命答案
愛智者書窩 鐘穎
娮翎罹癌的這十年,活得比多數人的一生還精彩。她的書讓我們看到了失去的力量、死亡的力量、以及減法的力量。
對死亡的覺知會大大增加一個人生命的深度,因為這時我們的選項極為有限,時間不再是漫長的虛空,而是可以數算的現實。幾乎任何人,都能從對死亡的覺知中受益,因為人對死亡的心理防衛是最大的。它的撤除,會直接使我們看穿充斥在生命中的各種虛假。
托爾斯泰筆下的伊凡‧伊里奇是一個例子,娮翎也是一個例子。她說當她和癌友們這麼想活下來的時候,綻放的生命如此耀眼。讀者可以反思自己的人生,看看自己的周遭,是否能有一樣的底氣說出這番話?
多數的我們還在為過去懊悔,為未來焦慮。更多地關注別人的錯,自己的錯,而不是環顧身邊的一切,想方設法為擁有的事物而感謝。
春天沒有下雨的時候,南部尤其容易缺水,這時人們會看見路樹開滿了特別茂盛的花朵。那是植物警覺到死亡的來臨,從而將潛能利用到極致的表現。關於濱死經驗的研究指出,當事人經常會在事後獲得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更正向的方式看待原有的人生。
其實我們不需要自己去經歷死,只要能在象徵的層次上死去,就能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原始民族的成年禮,古代西方的秘教儀式,都有類似的作用。人會在沉默或無助中經驗小我的死亡,然後重獲一個活潑的生命。過年的習俗經常伴隨著世界末日的神話,它的意義也一樣,例如中國的年獸出沒、臺灣的燈猴與洪水,蘇美神話的馬爾杜克殺死提阿馬特等等,舊世界在此時消亡,新的一切重新誕生。
所以內疚的人應當原諒自己,自大的人應當放下驕傲,人應當將錯誤留在過去,把希望留給來年。在近代以前,歷史不是進步的,而是以循環往覆的型式被人理解,但我們活在一個強調向前看的時代,沒有機會重頭再來的結果,是人的內心弔詭地背負了比以往更多的包袱。
娮翎書中有句話就精準地點出了這個心理的現實:「為什麼完成了清單,心卻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滿足?」
電影不都告訴我們,我們要想辦法一筆筆劃掉遺願清單上的每個願望嗎?
我的答案是:因為遺願清單都是「向外求」的,而不幸福的源頭卻位於內心。此外,清單上的願望只會越來越少,但生命卻是持續的創造。
人的心中永遠會有遺憾,除非你曉得如何滿足它。滿足的方式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保持開放,保持經驗,不要關閉你的覺知,用心地去愛去給予、臣服那比你更偉大的規律或事物。
除此之外,你無法擊敗永遠存在的自我懷疑和來自他人的冷漠及敵意,你只能透過自己這麼做,然後自然地讓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你身邊。
就像娮翎找到了她那群愛山的朋友,找到了那群喜歡旅行、瑜伽、印度、等心靈成長的朋友。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頗受衝擊。因為她在第一頁就說「我很幸運,一路有這麼多的愛。」
其實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身邊都圍繞著夠多的愛,但基於各種理由,我們經常看不見它,反而會去抱怨自己得到的不夠。我很高興娮翎被死神給退了貨,然後懷上寶寶,寫了這本書。
但請記住:我們都會死。哲學家邊沁用這句話警醒著每個人,並且每年都會命人將其防腐過的遺體推出來出席倫敦大學學院的年度會議。他用這種諷刺的方式,提醒會議上的成員與貴賓,不要拿有限的生命做無聊的蠢事,例如埋怨,例如恨。
如果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那麼重要的事物就絕不會是我們最終抵達的地方,而是旅程中發生的一切。
娮翎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點。
自序: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
三十歲的禮物是癌症,40歲的禮物是一個自在自適的人生。《現在就出發,別把人生清單留到以後》這是我走過十年來,最深刻的體悟,也許是疾病的時間感不一樣,也許是向死而生,生命有了新的可能。
罹癌後,我開始書寫自己與癌友的生命故事,用生命影響生命,一面回答癌友的提問,一面前行,面對提問總會讓我反思自我,心理學家榮格提出「負傷的療癒者」概念,曾經歷受傷的人,透過自身療癒經驗轉化為力量,進而能夠理解和療癒他人,典故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半人半馬凱龍,他身中劇毒卻不死,成為偉大的醫者,而我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持續自我探索,也在今年考取諮商心理師執照,成為助人工作者。
我想,也許正是自身的罹癌經驗,讓我的生命有了更多不同的可能,走向大山,走向朝聖之路,走向心理學,走向自己,這一路走來,我與許多親友、癌友、山友同行,有些路一個人走,有些路一群人走,走過一個又一個的旅程,我總是在出發的路上。
我一直相信,只要願意「走」就不會困在原地。甚至不用跑起來,只需要走起來就可以了!走得像烏龜一樣慢也沒關係,慢慢走,還是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曾經走過的路,都是生命的經驗累積,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與疾病共處,不被疾病框限,只要心是自由的,我們就是自由的。
當朋友問我為什麼不等一等?我說:「山一直都會在,我不一定都會在。」所以趁能走時,多走走看看,我用腳步回應生命的提問,走出自己的答案來,雖然慢,但我的腳步堅定不已,我是生命的實踐者。
祝福每個閱讀的你,也能從此書中得到啟發,從現在開始回答生命的提問:現在就出發要去哪?人生清單有哪些?如果人生只剩3個月一定要完成的事?回答完這三個問題,現在就出發,別讓人生清單留到以後。
我們都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自己的故事。現在,就是實踐人生最好的時候。
愛智者書窩 鐘穎
娮翎罹癌的這十年,活得比多數人的一生還精彩。她的書讓我們看到了失去的力量、死亡的力量、以及減法的力量。
對死亡的覺知會大大增加一個人生命的深度,因為這時我們的選項極為有限,時間不再是漫長的虛空,而是可以數算的現實。幾乎任何人,都能從對死亡的覺知中受益,因為人對死亡的心理防衛是最大的。它的撤除,會直接使我們看穿充斥在生命中的各種虛假。
托爾斯泰筆下的伊凡‧伊里奇是一個例子,娮翎也是一個例子。她說當她和癌友們這麼想活下來的時候,綻放的生命如此耀眼。讀者可以反思自己的人生,看看自己的周遭,是否能有一樣的底氣說出這番話?
多數的我們還在為過去懊悔,為未來焦慮。更多地關注別人的錯,自己的錯,而不是環顧身邊的一切,想方設法為擁有的事物而感謝。
春天沒有下雨的時候,南部尤其容易缺水,這時人們會看見路樹開滿了特別茂盛的花朵。那是植物警覺到死亡的來臨,從而將潛能利用到極致的表現。關於濱死經驗的研究指出,當事人經常會在事後獲得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更正向的方式看待原有的人生。
其實我們不需要自己去經歷死,只要能在象徵的層次上死去,就能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原始民族的成年禮,古代西方的秘教儀式,都有類似的作用。人會在沉默或無助中經驗小我的死亡,然後重獲一個活潑的生命。過年的習俗經常伴隨著世界末日的神話,它的意義也一樣,例如中國的年獸出沒、臺灣的燈猴與洪水,蘇美神話的馬爾杜克殺死提阿馬特等等,舊世界在此時消亡,新的一切重新誕生。
所以內疚的人應當原諒自己,自大的人應當放下驕傲,人應當將錯誤留在過去,把希望留給來年。在近代以前,歷史不是進步的,而是以循環往覆的型式被人理解,但我們活在一個強調向前看的時代,沒有機會重頭再來的結果,是人的內心弔詭地背負了比以往更多的包袱。
娮翎書中有句話就精準地點出了這個心理的現實:「為什麼完成了清單,心卻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滿足?」
電影不都告訴我們,我們要想辦法一筆筆劃掉遺願清單上的每個願望嗎?
我的答案是:因為遺願清單都是「向外求」的,而不幸福的源頭卻位於內心。此外,清單上的願望只會越來越少,但生命卻是持續的創造。
人的心中永遠會有遺憾,除非你曉得如何滿足它。滿足的方式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保持開放,保持經驗,不要關閉你的覺知,用心地去愛去給予、臣服那比你更偉大的規律或事物。
除此之外,你無法擊敗永遠存在的自我懷疑和來自他人的冷漠及敵意,你只能透過自己這麼做,然後自然地讓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你身邊。
就像娮翎找到了她那群愛山的朋友,找到了那群喜歡旅行、瑜伽、印度、等心靈成長的朋友。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頗受衝擊。因為她在第一頁就說「我很幸運,一路有這麼多的愛。」
其實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身邊都圍繞著夠多的愛,但基於各種理由,我們經常看不見它,反而會去抱怨自己得到的不夠。我很高興娮翎被死神給退了貨,然後懷上寶寶,寫了這本書。
但請記住:我們都會死。哲學家邊沁用這句話警醒著每個人,並且每年都會命人將其防腐過的遺體推出來出席倫敦大學學院的年度會議。他用這種諷刺的方式,提醒會議上的成員與貴賓,不要拿有限的生命做無聊的蠢事,例如埋怨,例如恨。
如果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那麼重要的事物就絕不會是我們最終抵達的地方,而是旅程中發生的一切。
娮翎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點。
自序: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
三十歲的禮物是癌症,40歲的禮物是一個自在自適的人生。《現在就出發,別把人生清單留到以後》這是我走過十年來,最深刻的體悟,也許是疾病的時間感不一樣,也許是向死而生,生命有了新的可能。
罹癌後,我開始書寫自己與癌友的生命故事,用生命影響生命,一面回答癌友的提問,一面前行,面對提問總會讓我反思自我,心理學家榮格提出「負傷的療癒者」概念,曾經歷受傷的人,透過自身療癒經驗轉化為力量,進而能夠理解和療癒他人,典故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半人半馬凱龍,他身中劇毒卻不死,成為偉大的醫者,而我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持續自我探索,也在今年考取諮商心理師執照,成為助人工作者。
我想,也許正是自身的罹癌經驗,讓我的生命有了更多不同的可能,走向大山,走向朝聖之路,走向心理學,走向自己,這一路走來,我與許多親友、癌友、山友同行,有些路一個人走,有些路一群人走,走過一個又一個的旅程,我總是在出發的路上。
我一直相信,只要願意「走」就不會困在原地。甚至不用跑起來,只需要走起來就可以了!走得像烏龜一樣慢也沒關係,慢慢走,還是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曾經走過的路,都是生命的經驗累積,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與疾病共處,不被疾病框限,只要心是自由的,我們就是自由的。
當朋友問我為什麼不等一等?我說:「山一直都會在,我不一定都會在。」所以趁能走時,多走走看看,我用腳步回應生命的提問,走出自己的答案來,雖然慢,但我的腳步堅定不已,我是生命的實踐者。
祝福每個閱讀的你,也能從此書中得到啟發,從現在開始回答生命的提問:現在就出發要去哪?人生清單有哪些?如果人生只剩3個月一定要完成的事?回答完這三個問題,現在就出發,別讓人生清單留到以後。
我們都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自己的故事。現在,就是實踐人生最好的時候。
試閱
一堂心理學的課:戰勝內心的恐懼
罹癌後每三個月的回診都是命運的審判,別人的人生有這麼多時間可以想像未來,可是我卻只能看見三個月的我。於是我想做的事情我等不了,我不一定有下一次的機會。
有人說這樣很悲觀,但我一點都不覺得。相反地,我覺得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樂觀,正是因為我知道我擁有的只有三個月,才能勇敢地去完成想做的事情。有些事情一旦想多了,就做不了。
我用自己的速度,一路超越自己,達到我的目標。
罹癌後,為了鼓勵癌友走向自然,我開始發起登山活動,走出自己的興趣。從小山到大山,為了回應癌友的問題,去念了心理學研究所,不只能回答問題,也對自己的內心有更多的探究。回望這些年,我發現只要心存好意,不只是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善良也會回到自己身上。
在一堂心理學的課堂演練中,老師與我談著疾病的未來,為什麼總是急急地追著三個月?為什麼總是把行程濃縮在三個月裡?
對於念完心理研究所的課程後,要不要去兼職實習?全職實習?也讓我很是困擾。實習時間要一年,「一年」對我來說好久。我常常皺著眉頭詢問前輩的意見,在同儕之間似乎比較難得到共鳴,對大家來說,一年實習就是很基本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對我來說,要做出一年的承諾,非常不容易。
透過不斷地對話,我才明白原來是三個月的例行檢查,讓我有著跟旁人不一樣的時間感。承諾對當時的我來說好難,我能給出的只有三個月的承諾。
在師長的鼓勵與循循善誘下,我把一年的時間框架放下,以試試看的心情開始實習的路,在其中也得到許多成長。在實習過程中,聆聽來訪者的心事,在空間裡,用生命影響生命,對話變得如此神奇。
如果說第一個研究所讓我學習口語傳播,第二個研究所就是學習到語言帶來生命的激盪,很多事「說了才知道」。
實習過程中也有很多思維的調整,在十年的媒體採訪工作中,每一次的提問都是有目的,也有預設的回覆,通常會有一些假設。而在心理的提問就很不同,不能預設,也不能誘導,就是要把自己的目的性放下,跟著來訪者去看他的世界,他所要帶你去的地方。
這對我後來的採訪工作也有很大的啟發。訪談的世界變得更大、更寬廣,不再受限。說故事也不一定要是名人,但凡是人,故事都很迷人。
旅行,不只是遠行,更是尋找自己
對生命發問,也是對自己的探問,這是找尋自己的過程。面對罹癌、生病,許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為什麼是我?」
在我們所理解的平凡人生裡,不應該有「罹癌」這件事。究竟是因為什麼,我罹癌了?我的人生也罹癌了?是不是這一路以來做錯了什麼,才會是我?生病,總不會是因為做對了什麼。
於是,一連串的自我檢討開始發生。然而,醫學告訴我們,不管做對了什麼,或是做錯了什麼,都有可能罹癌。
面對罹癌這件事,我算是相對豁達。比起追問「為什麼是我?」我更想知道:「如何擁有一個無憾的此生?」我要為我的心去找答案,我要不留遺憾。
我積極地去實現人生清單,去做好多、好多的事。既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罹癌,那麼至少要努力避免復發——這是我對生命最積極的回應。過往自己的生活型態, 往往是最基本的事做得最差,包括沒有好好吃飯、也沒有好好睡覺,總是把工作擺在自己前面。
第二人生,我把自己擺在所有事情的前面,讓自己成為第一順位。
工作真的不是人生的第一順位。在職場上,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可是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無可取代。
在第二人生裡,我想要沒有遺憾。我想要自己變得快樂。原本我以為,買了奢侈品會快樂,實際體驗後發現,那樣的快樂很短暫,無法持久。我想要學習心靈的平靜,想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地過每一天。而這個「好」字,也包含了這份期待。
起初並不容易,後來我發現,「夠好」就可以了,不必事事做到「最好」。
在自我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罹癌讓人畏懼的,並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死亡」。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向死而生」的概念——學習面對死亡,才能真正學會如何活著。明白生與死的關係,才能無懼死亡;人,是以一種面向死亡的方式活著。
我面對罹癌的方式,就是如此——面向死亡,而活著。
我以為內心已無波瀾的那一刻,竟然在印度流下眼淚。是什麼打動了我?在那一瞬間,我深刻感受到:原來我以為的寧靜,其實心裡還藏著一些難過,還有一些心疼自己的眼淚——那是罹癌後,堅強了很久沒有落下的眼淚。
我一直告訴自己,要活得堅強、快樂,卻讓心裡的難過埋得更深。
我不再壓抑眼淚,而是接受它就是我自己的一部分,還記得那次,瑜伽老師輕輕梳開我的眉心,當下從心頭湧上的眼淚,像是宣洩了很久的情緒,從那一次掉淚後,一向不太喜歡哭的我,卻開始經常流淚,情緒變得流動,不再埋藏於內心深處。
也正因如此,我再次走訪印度,並且深入瑜伽,只為了回答心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流下這樣的眼淚?」
我再次啟程,只為了我的心,去找答案。
罹癌後每三個月的回診都是命運的審判,別人的人生有這麼多時間可以想像未來,可是我卻只能看見三個月的我。於是我想做的事情我等不了,我不一定有下一次的機會。
有人說這樣很悲觀,但我一點都不覺得。相反地,我覺得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樂觀,正是因為我知道我擁有的只有三個月,才能勇敢地去完成想做的事情。有些事情一旦想多了,就做不了。
我用自己的速度,一路超越自己,達到我的目標。
罹癌後,為了鼓勵癌友走向自然,我開始發起登山活動,走出自己的興趣。從小山到大山,為了回應癌友的問題,去念了心理學研究所,不只能回答問題,也對自己的內心有更多的探究。回望這些年,我發現只要心存好意,不只是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善良也會回到自己身上。
在一堂心理學的課堂演練中,老師與我談著疾病的未來,為什麼總是急急地追著三個月?為什麼總是把行程濃縮在三個月裡?
對於念完心理研究所的課程後,要不要去兼職實習?全職實習?也讓我很是困擾。實習時間要一年,「一年」對我來說好久。我常常皺著眉頭詢問前輩的意見,在同儕之間似乎比較難得到共鳴,對大家來說,一年實習就是很基本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對我來說,要做出一年的承諾,非常不容易。
透過不斷地對話,我才明白原來是三個月的例行檢查,讓我有著跟旁人不一樣的時間感。承諾對當時的我來說好難,我能給出的只有三個月的承諾。
在師長的鼓勵與循循善誘下,我把一年的時間框架放下,以試試看的心情開始實習的路,在其中也得到許多成長。在實習過程中,聆聽來訪者的心事,在空間裡,用生命影響生命,對話變得如此神奇。
如果說第一個研究所讓我學習口語傳播,第二個研究所就是學習到語言帶來生命的激盪,很多事「說了才知道」。
實習過程中也有很多思維的調整,在十年的媒體採訪工作中,每一次的提問都是有目的,也有預設的回覆,通常會有一些假設。而在心理的提問就很不同,不能預設,也不能誘導,就是要把自己的目的性放下,跟著來訪者去看他的世界,他所要帶你去的地方。
這對我後來的採訪工作也有很大的啟發。訪談的世界變得更大、更寬廣,不再受限。說故事也不一定要是名人,但凡是人,故事都很迷人。
旅行,不只是遠行,更是尋找自己
對生命發問,也是對自己的探問,這是找尋自己的過程。面對罹癌、生病,許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為什麼是我?」
在我們所理解的平凡人生裡,不應該有「罹癌」這件事。究竟是因為什麼,我罹癌了?我的人生也罹癌了?是不是這一路以來做錯了什麼,才會是我?生病,總不會是因為做對了什麼。
於是,一連串的自我檢討開始發生。然而,醫學告訴我們,不管做對了什麼,或是做錯了什麼,都有可能罹癌。
面對罹癌這件事,我算是相對豁達。比起追問「為什麼是我?」我更想知道:「如何擁有一個無憾的此生?」我要為我的心去找答案,我要不留遺憾。
我積極地去實現人生清單,去做好多、好多的事。既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罹癌,那麼至少要努力避免復發——這是我對生命最積極的回應。過往自己的生活型態, 往往是最基本的事做得最差,包括沒有好好吃飯、也沒有好好睡覺,總是把工作擺在自己前面。
第二人生,我把自己擺在所有事情的前面,讓自己成為第一順位。
工作真的不是人生的第一順位。在職場上,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可是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無可取代。
在第二人生裡,我想要沒有遺憾。我想要自己變得快樂。原本我以為,買了奢侈品會快樂,實際體驗後發現,那樣的快樂很短暫,無法持久。我想要學習心靈的平靜,想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地過每一天。而這個「好」字,也包含了這份期待。
起初並不容易,後來我發現,「夠好」就可以了,不必事事做到「最好」。
在自我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罹癌讓人畏懼的,並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死亡」。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向死而生」的概念——學習面對死亡,才能真正學會如何活著。明白生與死的關係,才能無懼死亡;人,是以一種面向死亡的方式活著。
我面對罹癌的方式,就是如此——面向死亡,而活著。
我以為內心已無波瀾的那一刻,竟然在印度流下眼淚。是什麼打動了我?在那一瞬間,我深刻感受到:原來我以為的寧靜,其實心裡還藏著一些難過,還有一些心疼自己的眼淚——那是罹癌後,堅強了很久沒有落下的眼淚。
我一直告訴自己,要活得堅強、快樂,卻讓心裡的難過埋得更深。
我不再壓抑眼淚,而是接受它就是我自己的一部分,還記得那次,瑜伽老師輕輕梳開我的眉心,當下從心頭湧上的眼淚,像是宣洩了很久的情緒,從那一次掉淚後,一向不太喜歡哭的我,卻開始經常流淚,情緒變得流動,不再埋藏於內心深處。
也正因如此,我再次走訪印度,並且深入瑜伽,只為了回答心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流下這樣的眼淚?」
我再次啟程,只為了我的心,去找答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