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現在就出發:別把人生清單留到以後

79特價356
上市通知我
下次再買
一堂心理學的課:戰勝內心的恐懼
罹癌後每三個月的回診都是命運的審判,別人的人生有這麼多時間可以想像未來,可是我卻只能看見三個月的我。於是我想做的事情我等不了,我不一定有下一次的機會。
有人說這樣很悲觀,但我一點都不覺得。相反地,我覺得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樂觀,正是因為我知道我擁有的只有三個月,才能勇敢地去完成想做的事情。有些事情一旦想多了,就做不了。
我用自己的速度,一路超越自己,達到我的目標。
罹癌後,為了鼓勵癌友走向自然,我開始發起登山活動,走出自己的興趣。從小山到大山,為了回應癌友的問題,去念了心理學研究所,不只能回答問題,也對自己的內心有更多的探究。回望這些年,我發現只要心存好意,不只是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善良也會回到自己身上。
在一堂心理學的課堂演練中,老師與我談著疾病的未來,為什麼總是急急地追著三個月?為什麼總是把行程濃縮在三個月裡?
對於念完心理研究所的課程後,要不要去兼職實習?全職實習?也讓我很是困擾。實習時間要一年,「一年」對我來說好久。我常常皺著眉頭詢問前輩的意見,在同儕之間似乎比較難得到共鳴,對大家來說,一年實習就是很基本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對我來說,要做出一年的承諾,非常不容易。
透過不斷地對話,我才明白原來是三個月的例行檢查,讓我有著跟旁人不一樣的時間感。承諾對當時的我來說好難,我能給出的只有三個月的承諾。
在師長的鼓勵與循循善誘下,我把一年的時間框架放下,以試試看的心情開始實習的路,在其中也得到許多成長。在實習過程中,聆聽來訪者的心事,在空間裡,用生命影響生命,對話變得如此神奇。
如果說第一個研究所讓我學習口語傳播,第二個研究所就是學習到語言帶來生命的激盪,很多事「說了才知道」。
實習過程中也有很多思維的調整,在十年的媒體採訪工作中,每一次的提問都是有目的,也有預設的回覆,通常會有一些假設。而在心理的提問就很不同,不能預設,也不能誘導,就是要把自己的目的性放下,跟著來訪者去看他的世界,他所要帶你去的地方。
這對我後來的採訪工作也有很大的啟發。訪談的世界變得更大、更寬廣,不再受限。說故事也不一定要是名人,但凡是人,故事都很迷人。

旅行,不只是遠行,更是尋找自己
對生命發問,也是對自己的探問,這是找尋自己的過程。面對罹癌、生病,許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為什麼是我?」
在我們所理解的平凡人生裡,不應該有「罹癌」這件事。究竟是因為什麼,我罹癌了?我的人生也罹癌了?是不是這一路以來做錯了什麼,才會是我?生病,總不會是因為做對了什麼。
於是,一連串的自我檢討開始發生。然而,醫學告訴我們,不管做對了什麼,或是做錯了什麼,都有可能罹癌。
面對罹癌這件事,我算是相對豁達。比起追問「為什麼是我?」我更想知道:「如何擁有一個無憾的此生?」我要為我的心去找答案,我要不留遺憾。
我積極地去實現人生清單,去做好多、好多的事。既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罹癌,那麼至少要努力避免復發——這是我對生命最積極的回應。過往自己的生活型態, 往往是最基本的事做得最差,包括沒有好好吃飯、也沒有好好睡覺,總是把工作擺在自己前面。
第二人生,我把自己擺在所有事情的前面,讓自己成為第一順位。
工作真的不是人生的第一順位。在職場上,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可是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無可取代。
在第二人生裡,我想要沒有遺憾。我想要自己變得快樂。原本我以為,買了奢侈品會快樂,實際體驗後發現,那樣的快樂很短暫,無法持久。我想要學習心靈的平靜,想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地過每一天。而這個「好」字,也包含了這份期待。
起初並不容易,後來我發現,「夠好」就可以了,不必事事做到「最好」。
在自我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罹癌讓人畏懼的,並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死亡」。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向死而生」的概念——學習面對死亡,才能真正學會如何活著。明白生與死的關係,才能無懼死亡;人,是以一種面向死亡的方式活著。
我面對罹癌的方式,就是如此——面向死亡,而活著。
我以為內心已無波瀾的那一刻,竟然在印度流下眼淚。是什麼打動了我?在那一瞬間,我深刻感受到:原來我以為的寧靜,其實心裡還藏著一些難過,還有一些心疼自己的眼淚——那是罹癌後,堅強了很久沒有落下的眼淚。
我一直告訴自己,要活得堅強、快樂,卻讓心裡的難過埋得更深。
我不再壓抑眼淚,而是接受它就是我自己的一部分,還記得那次,瑜伽老師輕輕梳開我的眉心,當下從心頭湧上的眼淚,像是宣洩了很久的情緒,從那一次掉淚後,一向不太喜歡哭的我,卻開始經常流淚,情緒變得流動,不再埋藏於內心深處。
也正因如此,我再次走訪印度,並且深入瑜伽,只為了回答心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流下這樣的眼淚?」
我再次啟程,只為了我的心,去找答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