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完全療癒身心的創傷:《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暢銷全新修訂版)+《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808
    898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療癒從理解開始,重建從閱讀展開。
你是否常常「太懂事」「太努力」,卻不懂怎麼照顧自己?
這套書寫給走過創傷、卻依然渴望愛與連結的人。
兼顧專業深度與溫柔療癒,
是身心療癒、自我成長與心理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經典組合。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暢銷全新修訂版)

這本書有極大的療癒性!

當所有的情緒、關係問題都沉重地壓到自己身上時,
該如何讓一顆受傷的心獲得真正的自由?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CPTSD相關議題暢銷Top1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8顆星好評支持
★全面性的分類與說解,直接點破會輕易忽略的心理創傷
★提供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理論教科書之外,值得細細研讀、反覆內省的第二本教科書等級的書


這本書要特別給—
有過不快樂的童年、與父母關係欠佳、人際關係經常不良、反覆出現親密關係困難、或長期以來人生觀黑暗的你!

你以為自己的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不被傾聽,
就是醫師所診斷的憂鬱症、成癮者、焦慮失眠患者……
但其實,根源是來自你童年所受的傷害:虐待、貶抑、忽視、責打辱罵、沒有愛……
以致你的「情緒調節」出了問題,讓你——
擁有一顆易破碎的玻璃心、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喪失信心、
覺得事情沒有自己來就很容易失敗、總覺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
成為別人眼中的暴躁公主、情緒王子……

◎來自自身有深度創傷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建言
本書作者是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也曾有嚴重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但在這本書裡,他以充滿慈悲和同理心的角度,完整地協助讀者理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種種複雜層面,尤其是情緒面的惡性循環與死胡同。
這樣完整性、系統性的理解,使得倖存者(從創傷中復原者)能夠更看清自己的狀況、突破盲點,也能更有動機、採用更好的角度來幫助自己。
在同類型的書籍中,被推崇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倖存者的療癒聖經,更在創傷倖存者社群中受到了極高的評價與推薦,同時也是被心理助人工作者所採用的寶貴工具。

◎不搞錯病症,對症治療才有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憂鬱症、解離性障礙,以致採用不當療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標不治本,或是誤診誤治的狀況。
本書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多元取向的治療方式(非單一性的治療方式),才是對CPTSD有效的療法。同時,也以精闢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得以正確地了解並確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非其他的常見錯誤標籤,進一步來幫助當事人更正確地了解自己,並且擺脫種種錯誤標籤和無效治療的自卑感或挫折感。

◎或許你忘了來自童年的傷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多數是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成長,遭受長期創傷經驗所致,而這創傷經驗,可以發生在語言、情緒、心靈或身體的層面。
孩子因為試圖努力與人親近或得到接納,但最後卻徒勞無功,所以只能在被遺棄所帶來的絕望中受苦。而一些父母更會透過體罰與輕蔑,來加深遺棄性的創傷。
父母的拒絕,放大了孩子的恐懼,再鍍上一層羞恥感,而隨著時間的進展,就演變成有毒的內在找碴鬼(惡性的自我批判),直到孩子長大後,都還在承擔著父母的拋棄,最終變成自己最糟糕的敵人,落入了CPTSD的深淵。
有太多的人因為忽略了這樣的創傷或情緒,造成了莫名的人際關係障礙、情感關係不協調……
「我為了自己所說所做的每件事而感到懷疑、羞恥,並因此感到痛苦。」
「我知道我對自己很嚴苛,但是如果我不時常督促自己,我會比現在更失敗。」
「人生爛透了,而我甚至更爛!我甚至連挑母親節卡片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
「看看我,沒有什麼嚇得了我,我這麼放鬆,連在椅子上都坐不直了。」
「你以為我會被那虛假的微笑給騙走嗎?」
「我真是個失敗者!我什麼都做不好!你一定對我很厭煩了。」
「我覺得好像要死了,我的背痛大概是腫瘤吧?我這個月瘦了將近一公斤,我就知道我有癌症!我真希望我趕快死了算了。」

◎你受傷了嗎?——5個常見的創傷症候
1.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s)。症狀是突發的,而且常有一段時間的退化現象,排山倒海地感受到童年受虐或受遺棄時的感覺,包括壓倒性的恐懼、羞恥、孤立、暴怒、哀慟或憂鬱。
2.毒性羞恥(toxic shame)。倖存者壓倒性地覺得自己醜陋、愚蠢、令人厭惡或爛得要命,於是消滅了受創者的自尊。毒性羞恥也可能來自於父母持續的忽略和拒絕。
3.自我拋棄(self-abandonment)。這是指嚴重失去了健康的自我意識。
4.惡性的內在批判(vicious inner critic,或稱內在找碴鬼)。自我羞辱和責備,感覺自己不夠好。
5.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對社交非常不自在,變得不願向他人尋求支持,並且不得不把「靠自己」當作求生的策略。

◎明白你受傷的心——4種創傷類型
童年虐待或遺棄的模式、出生排行、基因等差異,會導致受創的孩子偏向4F求生策略中的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以上),而小時候之所以會這麼做,是為了預防、逃離或改善更多的創傷。
「戰」(f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自戀性的防衛反應,突然用有攻擊性的反應去對待威脅。
「逃」(fl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類似強迫症的防衛反應,如逃跑,或象徵式地過度活躍。
「僵」(freeze)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解離的防衛反映,如放棄、麻木、進入解離或崩潰,像是接受注定會受傷一樣的反應。
「討好」(fawn)類型則會發展出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反應,用取悅或提供幫助的方式,企圖緩和或阻止對方。

◎13個實用步驟,幫你管理情緒重現
1.對自己說:「我正在經歷情緒重現。」
2.提醒自己:「我感到害怕,但我沒有危險!我現在很安全。」
3.承認自己有界線的權利和需求。
4.安慰鼓勵地對內在小孩說話。
5.破解永恆的想法。
6.提醒自己現在是處於成人的身體中。
7.重回你的身體。
8.抗拒內在找碴鬼的誇大和災難化。
9.允許自己哀悼。
10.培養安全的關係和尋求支持。
11.學習辨識會引起情緒重現的誘發因子。
12.搞清楚情緒重現的經歷是什麼。
13.對緩慢的復原過程要有耐心。

【國內名人強力推薦】
吳雅雯 李政洋身心診所及開心生活診所駐診精神科醫師、英國藝術治療師與創傷諮商師
呂伯杰 盼心理諮商所所長
李崇建 作家、親子作家、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留佩萱 美國諮商教育博士、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
張景然博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輔系系主任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葉國偉醫師 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盧蘇偉 世紀領袖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沒有人不需要母愛,
但如果媽媽給不了愛呢?
獻給在這段關係裡受挫的媽媽和孩子……

★研究童年情感忽視和母愛創傷30餘年★
★幫助成千上萬名個案療癒各種母愛缺失的隱藏創傷★

【本書適合】
*因母親疏忽或虐待而受創的孩子(無論年幼或成年)
*常在人際關係中苦苦掙扎或懷疑自我價值的人
*每一個為人母者或未來媽媽
*發揮母親功能的養父母、祖父母、父親、師長、伴侶……等等
*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士
*能為此提供支援的親友、社福團體、國家決策者


媽媽,妳在哪兒?妳不愛我嗎?
……是我害的嗎?
你小時候,媽媽總是在忙別的事、感覺很冷漠,甚至是出口傷人嗎?
你是否曾在人際關係中苦苦掙扎或經常懷疑自我價值?
你渴望與某人親近或建立親密感,但又對它感到陌生、不安或恐懼?
你看見溫馨的母子互動就會鼻酸、泛淚,或是不屑、批判這樣的互動?
你和母親在一起時會出現情感麻木或出神狀態,很難專注於當下?
你說你和母親關係很好,但若要你回想與母親的美好回憶,卻找不到這樣的畫面?
你不想要和另一半生孩子,因為你認為自己不適合當父母,很害怕自己會錯待孩子?
母親是我們與世界接觸的第一座橋樑,母親的影響力無與倫比。當母親因為各種原因而沒能為我們付出關愛和支持,長期下來,我們與母親的關係就有可能出問題,這會在我們內心留下空洞,影響我們的生命發展。
如果我們的母親在情感上缺席,我們通常無法確切指出自己的生命裡到底缺少了什麼,才導致我們在人際上的困境、不正確地理解世界和自我價值低落;相較之下,被母親情感虐待的孩子雖然知道自己遭受虐待,卻會刻意忽略或否認虐待的長期有害影響。


為媽媽提供撫育孩子應關注的焦點,
讓受創的孩子探索自己並展開療癒!
心理治療師潔絲敏‧李‧科里曾幫助成千上萬名個案療癒各種母愛缺失的隱藏創傷。她懷抱著對母親與孩子的關懷,引導我們認識母親的功能,以及當母親對此無能為力時,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有最重要的,我們如何為自己的療癒負起責任,讓母親留下的印記不再是綑綁,而是突破的力量:
*夠好的母親能傳遞給孩子的10大必需訊息是什麼?
*從10大好母親原型理解母親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母親心不在焉或傷害孩子的可能原因,以及她為何無法付出關愛。
*童年遭受情感忽視與虐待的長期影響。
*如何找到內在小孩,並藉由反思和練習填補「母愛缺口」。
*如何理解母親,我們認識的母親是自己眼中的母親,但我們得將母親視為一個完整的人……
*當你有能力時,如何決定對你與母親來說較好的關係,相敬如賓?斷絕往來?重建愛的互動?
*如何為自己(和你的孩子)開創更幸福的未來……

創傷可能不會消失,但你不會再為那些傷痕草木皆兵,
你不能回到童年重活一次,但你可以擁有當初你應當擁有的東西!

【國內名人強力推薦】
小熊媽張美蘭,親職、繪本作家
陳安儀,親職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名人推薦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暢銷全新修訂版)

「兒童時期在養育過程中的關係創傷很困難,因為在受傷的經驗裡混雜著愛與依附的需求,很難像外來的創傷事件一樣,被清楚切割。受創者常常有著想要保護父母,或者需要否認受創的部分。佩特.沃克作為一個曾經受創的治療師,深刻地分享了復原的路徑可以如何前進。
這本書讓我非常感動。我相信改變可以透過連結內在與外在的力量發生。」
—吳雅雯 李政洋身心診所及開心生活診所駐診精神科醫師、英國藝術治療師與創傷諮商師

「在我的諮商工作中,有機會諮商許多經歷童年創傷的個案:肢體虐待、情緒虐待與疏忽、性侵害、自戀型父母親、或父母親有藥物酒癮問題等等。在諮商這些個案時,我也理解到提供創傷相關教育非常重要──我一直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當我們可以了解創傷如何影響人(尤其是那些童年時期不斷重複的受創事件),就能夠理解到:「這不是我有問題!」
所以,我非常興奮看到佩特.沃克這本談論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書被翻譯成中文,也很感謝陳思含心理治療師翻譯這本書,讓臺灣人可以閱讀這些創傷心理教育。」
—留佩萱 美國諮商教育博士、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

「專業書籍必然會使用大量專門術語,從大眾較熟知的霸凌、憂鬱、羞恥、自尊……到進一步的情緒重現、社交焦慮、發展停滯、正念……甚至冷僻的名詞如EMDR、inner critic、D. W. Winnicott……不小心處理就可能形成文字沙拉(word salad)堆砌,在本書中則可以看到邏輯而有系統的排列闡釋。
諮商系所的學生或實務工作者往往求知若渴地參加各類研習、督導、案例研討,或是速讀式的翻閱理論與案例,本書是基本的理論教科書之外,值得逐句逐段逐頁細細研讀、反覆內省的第二本教科等級的書。
這本書具備教科書般的準確嚴謹,所有的註釋與粗體字重點也很精采。」
—張景然博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輔系系主任

「這本書的問世,讓國內的一般大眾與心理專業人員都能受惠。作者除了詳加介紹CPTSD的症狀與來源,幫助我們認識在威脅來臨時4F的反應模式——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與討好(fawn)是如何保護我們度過危機,同時也帶來諸多適應不良的後遺症;同時,更從各個不同心理治療理論取向的觀點與技術,去探討如何協助CPTSD的案主邁向療癒之路。
療癒的路可能很漫長,更會崎嶇顛簸不斷,但終究有撥雲見日的一天。這本書值得專業人員及受苦中的你細細品讀,反覆鑽研。」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人在生活歷程中難免遇到各種事件,而對事件發生後的調適去是會影響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受虐兒童即使身體的復原,但更造成心理深遠的影響,甚至表觀基因的改變及社會適應的課題。創傷復原更是現代醫療的顯學,閱讀本書可以幫助了解自我及自我修練。對於創傷復原在不同教養文化的解讀,或在社會被重視的程度,我們需要持續的學習與進步。
—葉國偉醫師 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國外好評與見證】
「佩特.沃克的書是如此地廣泛充分,以至於讀這本書可比擬為上了一門CPTSD(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課……佩特.沃克的書不是可以快速讀完的書,也不該如此。這是一本可以保留一輩子的書,可以一讀再讀,並且分享給案主、同僚和朋友的書。我自己是心理治療師,我可以很誠實地說,它會幫助我成為更好的治療者,也會幫助我個人在兩個重要的方面繼續成長:當自己有愛且慈悲的朋友,以及加深我與他人真摯且健康的關係。」—戴蘿.伊莉莎白.蓋德尼(Daryl Elizabeth Gedney),美國科羅拉多州心理治療師

「我代表加拿大的虐待倖存者療癒社團(Survivors of Abuse Recovering;S.O.A.R.)聯絡您。我們希望把您的『情緒重現管理十三步驟』納入我們的資源手冊中。」

「我找回了我自己。我在你的文字中找到了自己,就像你解開了我,踏入我受創的內在自我,在當中漫步,然後寫下你在我裡面發現的內容。我人生中第一次……我已經五十幾歲了……我不覺得自己有缺陷……或瘋了……或『奇怪』……或甚至不值得被愛。」—D. M.

「我在舊金山機場坐著讀你的書(在洗手間裡邊顫抖邊哭),然後鼓起勇氣進行下一段旅程。僅僅知道你就住在這個區域,就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很奇怪的是,我根本沒有見過你!你的網站和書對我是無價之寶。」—A. R.

「我要非常謝謝你給我的一切幫助(還有我把你的網站分享給其他人,他們也都受你幫助)。你對情緒重現的理解,對我的人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我從被大浪打垮,變成有了衝浪板可以至少衝一些浪;而且就算我摔下來,也知道那不是永遠的。」—來自紐西蘭的J

「謝謝你關於CPTSD和遺棄的一切教育資訊,我終於找到好幾年來試圖向心理治療師解釋的東西了。你的資訊的每個部分,完全都是我經歷的CPTSD和依附性憂鬱。」—A

「我從私人立場和專業立場都要謝謝你。你關於療癒CPTSD的文章令我興奮,也使我得到認同。現在我會是更好的心理治療師,並且自己也更進一步地療癒了。」—D

「你的文章會是我常態發給我的案主的資料。不用說,我覺得這些資訊還有你表達的方式,真是救星!」—L. P.

「你所寫的一切對我造成很大的影響,而且我也在你的網頁中得到很多的療癒。就像你寫的閱讀療法文章所提到的作者——我相信如果我有機會與你見面,你會對我有同理心。此時此刻,這個信念強大地實現了。」—J. S.

「從恐慌症,到分離焦慮,到依附疾患、躁鬱症、廣泛性焦慮……等,我都被診斷過,也貼過標籤。然後我找到了一位治療師,他說我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來自於我爸爸常期的情緒虐待和媽媽的情緒忽略,那時我才真的覺得有道理。我覺得我在你網站上讀到的一切,是我長期追尋的最後一塊拼圖,這真的給了我很多力量,也解放了我。」—A. M.

「我現在已經走了很久的復原之路,並且最近決定想要回顧和慶祝我的成就。你的文字正是我此時需要的,我覺得真的被看見、了解和欣賞。這真是個禮物!」—P.

「有了心理學的學位、諮商的訓練,以及數十年的治療,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描述了我的內在狀態!」—F. K.

「這幾年我都在用你的書。我人生中第一次能夠做自己,並且感到全面的感覺——我的孩子們因為這個辛苦的工作而開始茁壯。所以,謝謝你。」—N. A.

「我想要表達我的感謝,謝謝你分享關於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全部資訊,這顯然是網路上最好的資源。」—J. C.

「大約五年前,我發現了你的網路文章,然後我一邊和很棒的治療師處理CPTSD,一邊持續地回去閱讀你的文章。你的文字很紮實、慈悲、直接,我現在發現人生值得再活。還有,我的包包中放著一份情緒重現管理十三步驟。」—P. B.

「光是誤打誤撞看到你的文章,這是,也永遠會是,我人生中歷史性的一天!我在治療中大大浪費了十二年,乘上痛苦。你說得太棒了!我是說,汎.德.寇克(van der Kolk)可以向你學學。我向來厭惡那些嘮叨的心理學,說什麼能夠有名字稱呼它有多讚,有的沒的。但是我翻轉了,知道情緒重現就是它,徹底是個奇蹟。」—M.

「我讀了你的文章很多很多次,尤其是遺棄性憂鬱的部分,你讓我有希望不要自殺。非常謝謝你花時間在網路上寫這些絕佳的文章,我怎麼謝你都不夠。」—來自北愛爾蘭的T. M.

「我剛看完你的書,它強而有力又溫柔。我現在重新再看一次你的書,並且一邊看一邊用螢光筆畫重點。你的寫作邀請了讀者進入一個溫暖的治療關係。很美、很美的書!謝謝你!」—A. R.

「我要謝謝你在網站上分享你的作品,那正是我需要用來讓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解困的!你的作品洞悉透徹,你的建議可行,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們成功地使我的人生發生需要的溫柔改變。」—L. K.

「我是受CPTSD所苦的人,而你的文章比其他的東西使我有更深刻的了解,並給了我希望。我很感恩,並希望與他人分享這些知識。請同意我們把你的文章發布在www.ptsdforum.org。」—Anthony

「讀你的文章就像撥雲見日。我沒瘋,我不笨,我也不是永遠地壞掉,我只是有情緒重現,而且那不是我的錯。」—M. L.

「我從來沒有讀過什麼能使我得到這麼多對自己人生經驗的個人體悟和明晰。接受教練、療者、治療師協助好幾年後,我從未能夠明確指出我的內在歷程究竟發生了什麼,我也從來沒有明確地符合任何框框或診斷……直到現在。讀這些文章,並且知道我的掙扎是有道理的,是來自我辛苦的人生(和童年)經驗,讓我鬆了一口氣。知道有辦法正向地處理它,讓我鬆了更大的一口氣。」—R. T.

「我想,說你的作品可能救了我的命,和我未婚夫的命,而這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我們都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且都差不多要放棄人生了,但你的作品使我們了解我們怎麼了。你的作品真的打開了我的眼睛。」—M. M.

「對我,以及幾千名像我一樣受折磨、掙扎著找到自己的憤怒(快來了!)、自我保護、自我悲傷和成長的人,你是個禮物。我正在重建、重新撫育我自己。」—英國的L. K.

「我剛重讀了你的書,並且幾乎全部都劃重點。我已經從你的網站得到很多收穫,而現在是你的書。接受治療超過三年,我很驚訝自己改變了多少。現在,當我讀到討好型的東西時,我感到震撼,並且發現我已經不太那麼做了。」—A.

「我找過諮商、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靈性協助,你說得出來的,我都試過了。我有很多自助書籍和網路資源,它們都給了我一些有用的資訊,但是你的文章給我的,比別的都還要多。」—J. T.

「我在諮商教育這一個領域已經做了十二年了,而我可以很誠實地說,我以前從未看過像這樣的資訊和理論。」—C. M.,諮商心理學助理教授

「我覺得必須要寫來感謝你,謝謝你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文章。讀你的CPTSD文章,第一次使我為了人生旅途至此經歷過的痛苦與失去,發自身體深處哭出真實的眼淚。」—M.


《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好母親」這個詞聽起來總是令人感到沉重,然而,天下沒有完美的母親,她們當然可能犯錯,重點在於理解「母親」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何其重要的關鍵角色,如此我們才有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當我們的生命中,未曾遭遇好母親,我們的人生將會遭遇何等的風雨?是否「愛」會因此而缺席?對母愛的期待與盼望,很是自然,但願我們都能透過閱讀展開新的人生。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母親往往是我們一生中最致命的議題,許多未解的、難以改變的行為模式,最終常追溯到我們與母親的關係。本書像是索引,給予一個清楚明確的架構,簡明陳述母親的各個影響層面,包含母親角色的功能、角色失能時會造成的影響、為何失能、我們可以如何自救,讓讀者能快速理解脈絡、建立概念。覺得自己不對勁,卻又不曉得是哪裡出了問題的人,相信看了這本書,會比較有機會找到線索。
─巴小波,情緒教育者、「巴小波」臉書粉專版主

你是一個「愛的奶水」匱乏的人嗎?從小爹不疼、娘不愛,怎麼辦呢?認了!把小時候沒有被父母愛夠的自己認回來,這是療癒自己的第一步。切記,母親不愛你,這不是你的錯,或許她本身也是個缺愛的人,而一個人無法給別人她身上沒有的東西,不是嗎?請不要自憐自艾、繼續當一個受害者,為今之計,你該做的事就是「好好把自己愛回來」。具體做法是:1.認回自己童年的創傷。2.學習自己當自己的好父母。3.好好閱讀這本書,或許它會帶給你意外的療癒靈感。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不再自責,允許自己憤怒及釋放,換上充滿愛的內在濾鏡;開創更幸福的未來,才能真正地從過往的親緣傷痛中走出來,而這也是你給自己最好的交代。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本書作者用相當有系統的方式,以依附理論陳述母親對孩子的重要性,並釐清刻意遺棄與虐待,以及無心忽略兩者之間具有哪些差異,甚至可能有什麼因素,使得母親對於愛護孩子感到無能為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作者提醒我們已經長大了,無論過去發生什麼事情,都應為此刻的療癒負起責任,如作者所言,這本書不是為了追究母親失責而寫,而是為了支持我們的療癒而寫。如果你正受苦於得不到母親關愛的遺憾,或許翻開這本書,你能獲得許多支持與陪伴。
─張義平(幽樹),諮商心理師與對話式催眠創始人,「幽樹的療癒客棧」粉專版主

身為諮商心理師,我陪伴許多人療癒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創傷或影響。在看這本書的同時,我的內在彷彿也跟著一起被療癒。由於世代的遷移,有許多適合當時世代的價值觀、想法、行為如今或許已經不一定適用於現在的世代──人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認清父母也有其限制,是第一步療癒的開始。當我們有機會看懂來自原生家庭脈絡的影響,就有機會重新揀選什麼東西適合自己,而不再被不合時宜的東西給牽絆住。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如何自我療癒的部分:我們可以感到憤怒,這些憤怒也需要充分被表達出來,憤怒所牽引出來的,是關於我們個人的界線。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才有機會與父母分化,尊重他們世代帶給他們的東西,也尊重自己想要的!
─許庭韶,諮商心理師、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所長、美國NLPU高級導師

身為專注母女議題的心理師,我看過不少以相關議題的書,作者們從自己的專業各自用不同的描述方式來討論母女關係,《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是一本將理論跟案例統整得很好的書,後來我回頭看作者潔絲敏‧李‧科里的介紹,原來她不只是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在大學開課的老師,如果有一門以母女關係為題的課,那麼這本書必然是入門的教科書。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作家

此書探討面向相當完整,不僅幫助讀者更加理解媽媽所扮演之角色,以及她們失職的可能原因,同時也為每一位缺乏母愛的人找到了自我療癒之法。作者論述之細膩、精準,著實令人激賞!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國際好評】
帶著同理和通透的心,潔絲敏‧李‧科里為我們描述母愛缺失的影響,以及如何克服這些影響。這本書對想要為孩子創造充滿關愛的環境的新手媽媽,終於想要填補心中缺口的成年子女,以及對理解和療癒母親創傷有興趣的臨床工作者來說,都極具意義。
─艾芙琳‧巴索夫,心理治療師,著有《母女之間》

對於需求沒有在母親的照顧中得到滿足的人來說,本書將使你茅塞頓開。作者以細膩而可靠的方式,富有同情心地闡述發展原則,藉以提升我們對母愛缺失的理解。
─康妮‧道森,《再長大一次》共同作者

潔絲敏‧李‧科里細述童年依附需求的重要性,以及當情感缺席的母親無法滿足這些需求時,會造成哪些心理創傷。她為有創傷的成年人列舉明確的步驟,幫助他們找到內在力量,療癒依附創傷。我誠心推薦這本書給因為母親在情感上缺席而留下創傷的人,這本書能幫助你們理解和療癒創傷。
─雪莉‧珍恩‧施密特,合格心理治療師,著有《滿足發展需求的策略》

潔絲敏‧李‧科里透過慈悲和堅定的聲音引導讀者了解,沒有從母親身上得到足夠情感支援的孩子,成年後將面對重重的險阻。作者有豐富的個人經驗與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為讀者提供真知灼見與實用做法,幫助他們克服痛苦的童年所造成的各種挑戰,邁向幸福快樂的成年人生。
─凱薩琳‧布萊克,心理治療師,著有《成為母親不需要地圖》

《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將神經科學與臨床經驗巧妙融合,深入淺出,發人深省。潔絲敏‧李‧科里為母親的重要性提供了深具說服力又溫暖人心的分析,這本作品的意義不亞於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又實用,對計畫成為父母的人、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士,還有曾因父母的疏忽而留下創傷的成年人來說,非讀不可。
─凱特‧克羅利,職能治療博士、職能治療師、南加州大學兼任教師、嬰幼兒心理健康專家

作者

佩特‧沃克(Pete Walker)
佩特‧沃克是位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市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具有諮商心理學與社會工作的雙學位,從事心理諮商與治療、教學、寫作已超過三十五年,並且擔任治療師督導超過二十年,專長是協助受到童年創傷的成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其中一個特長領域。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是他最暢銷的著作,在亞馬遜網站上一直名列前茅。另外著有《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與《以風暴之眼為家:一位心理治療師如何處理自己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想多了解佩特‧沃克,請至他的網站:http://pete-walker.com。潔絲敏.李.科里(Jasmin Lee Cori)
合格心理治療師,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波爾德(Boulder)執業,擅長治療經歷過童年情感忽視與虐待的成年人。身為經驗豐富的老師,科里在多所大學與專門學校開設十幾門心理課程,包括訓練治療師的諮詢技巧。她過去亦曾服務於公共服務局。
科里的其他著作包括《創傷療癒》、《沉思之道》、《轉變人生的塔羅牌》(與葳洛‧亞里尼亞合著)、《真實本質的魔法》,以及一本神祕學詩集。她的文章散見於平面出版品和線上媒體,以及她的個人部落格:jasmincori.com。

目錄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暢銷全新修訂版)

前言

第一部 療癒概論
第一章 CPTSD的療癒之旅
第二章 復原的各層面
第三章 改善關係
第四章 復原的進展

第二部 療癒的細節
第五章 如果我不曾被打呢?
第六章 我的創傷類型是哪一種?
第七章 療癒以創傷為基礎的關係依賴
第八章 管理情緒重現
第九章 縮小內在找碴鬼
第十章 縮小外在找碴鬼
第十一章 哀悼
第十二章 地圖:管理遺棄性的憂鬱
第十三章 以關係性的取向療癒遺棄
第十四章 原諒:從自己開始
第十五章 閱讀治療與書本聚落
第十六章 自助工具



《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好評推薦
具名推薦
國際好評
媽媽,你在哪兒?
第二版前言

Part 1 我們需要母親
【01】身為母親──擁有什麼特質才算好母親?
生命之樹
媽媽是我們的原料
誰能成為母親?
夠好的母親
好母親傳達了什麼訊息?
少了「好母親訊息」會怎麼樣?
欠缺母愛意味著什麼?

【02】好母親原型──認識好母親的多重樣貌
母親是源頭
母親是依附之地
母親是第一線救難人員
母親是調節器
母親是養育者
母親是鏡子
母親是啦啦隊
母親是人生導師
母親是保護者
母親是基地

【03】依附是最初的基石──母嬰關係和聯結影響孩子的未來
依附的形成與安全型依附
依附為什麼重要?
如何確認你是否屬於安全型依附?
非安全型依附四大類型
與依附有關的創傷
滿足不了孩子的依附需求是母親的錯嗎?
長大後才建立安全型依附來得及嗎?
找到你的依附對象
辨識你的依附類型
你可能不只有一種依附類型
與母親的關係會影響你往後的人際關係
改變依附模式會很難嗎?

【04】造就你的其他基石──好母親的其餘功能
母親如何給你安全感?
快樂的家與快樂的母親
情感破裂後可以再修復的能力
母親和家給你的歸屬感
母親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推手
提供順應本性成長的適當環境
支持「身為孩子」的本來特質
足夠的肢體接觸
愛是媒介,也是訊息

Part 2 母愛如何出錯?
【05】媽媽,您不愛我嗎?──是我害的嗎?
缺乏母愛留下的缺口
孩子需要母親的真實陪伴
當母親無法正常展現母愛……
母親為什麼會在情感上缺席?
孩子如何解讀母親在情感上缺席?
當失能的母親是孩子的唯一依靠……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受更多苦?
互相對峙的親子關係

【06】那些欠缺母愛的日子──與失能母親生活的痛苦
那個戴面具的女人是誰?
感受不到被支持的力量
失去生活或人生的引導
媽媽的心裡沒有我
機械媽媽──她好像沒有人類的心
有人照看我嗎?有人在乎我嗎?
媽媽不知道我需要什麼
媽媽拒絕我的求助
明明有媽媽,卻像沒有媽媽
找不到人生的定錨點
沒有母親,就沒有自我

【07】當孩子被情感忽視或情感虐待──童年逆境的長期影響
什麼是情感忽視?
情感虐待有何不同?
情感忽視與虐待如何毀掉一個孩子?
童年情感忽視的十五大影響
情感虐待帶來的更多問題

【08】母親出了什麼問題?──理解她為何給不了愛
她不知道怎麼做對孩子比較好
她封閉了自己的情感
她從未長大成熟
她沒有能力去付出
她可能有心理疾病
她失去控制憤怒的能力
身心的障礙讓她變得苛薄
她精神失常
她有情緒反覆無常的狀況
她無法理解他人
她不敢面對痛苦的現實

Part 3 療癒母親留下的傷
【09】療癒的重要步驟──埋傷、掘傷到療傷
被掩蓋的創傷,及其裂縫
挖掘創傷,正視童年逆境
這不是你的缺陷,而是你缺乏的東西
面對並處理你的感受
寫日記安放感受
「允許憤怒」的療癒力
好好悲傷,直面悲慘的真相
你不必強迫自己放下過去

【10】連結好母親能量──彌補童年缺失
允許自己對好母親的渴望
與好母親原型建立連結
善用好母親的「好」
獲得母愛支持的第二次機會
尋求伴侶的支援
「隨身攜帶」好母親

【11】呵護你的內在小孩──撫育過去受傷的自己
療癒內在小孩的常見方法
孩子是自我的母親
整合你的內在小孩
對失能的母親放手
成為自己最好的母親
為內在小孩創造安全空間
與內在小孩相處
練習好母親訊息
治癒沒人愛的內在小孩
改變你的「內在濾鏡」

【12】你可能需要的心理治療──母職的議題與需求
和好母親功能的相似之處
以依附為導向的治療及其注意事項
如何看治療中的肢體接觸?
治療師成為代理母親──重獲母愛治療
從孤獨到安全型依附
從充滿挫折到心滿意足
把治療師當成「教養媽媽」
給治療師的建議

【13】填補缺愛的洞口──其他療癒方式與實用策略
找到特定的「洞」
主動出擊
當你覺得欠缺支持時……
取得支持的十個有效做法
重新培養自信
找到你的力量
保護你珍惜的東西
讓自己被看見
尋找安身之地
認識情緒
接受自己的需求
培養建立親密感的能力
運用正面的肢體接觸
跳脫被剝奪感
留住正面感受
學習自我照顧
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動
受傷不是你的錯,但你要為療癒負責

【14】改寫故事──客觀審視母親的人生
母親的故事
你的故事
親子雙人舞
評估你和母親的最佳關係
該不該原諒母親?
沒有好母親的我,能成為好母親嗎?
不要著急,慢慢來
療癒有結束的時候嗎?

附錄
三位母親,三個訊息:引導想像練習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75790149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624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2 出貨 參考庫存量:2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