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所有不安,時間一吹就散:99%你擔心的事,放著不管就會消失
超值合購
-
不過就是一隻狗在吠:被人「說壞話」也不在意的思考方式
定價380元
優惠時間:2025/11/17 ~ 2025/12/31
優惠組合價:75折特價540元
內容簡介
99%你擔心的事,
放著不管就會消失。
現在想不通的事,以後都無關緊要。
放下之後,才發覺自己是如此自由。
獻給所有努力生活卻身心俱疲的人,
斬斷雜念的治癒之書!
韓國KYOBO書店讀者10分、
YES24書店讀者9.7分極致好評!
✦✧✦
那些無可奈何的事,
擱著反而就解決了!
總覺得生活很累,每天都有好多問題擔心不完?不小心說錯的話、不斷跳出的工作訊息、還沒發生的壞事……這些憂慮看似無形,卻會日久囤積,偷走你的自信和能量,讓你難以真正感到安心踏實。
然而,人的想法與感受其實是瞬息萬變的。你曾感到天崩地裂的大事,多半在幾年、幾天,甚至幾分鐘後就不再重要,所有不安都像風一樣來了又去。而我們之所以會糾結,便是因為試圖掌控這些轉眼即逝的人事物。因此,當焦慮來臨時,與其緊抓不放,不妨試著靜靜放手。
當你不再執著,不僅會感到心情放鬆自在,煩惱也會意想不到地順利解決。本書收錄30個能溫柔撫平你心煩意亂的解壓心法,只要開始閱讀,那些讓你坐立難安的雜念都將從你的世界中安然離去,好心情也會不請自來!
✦✧✦
‧ 需要自我認同的時候……
寬以待人,更要寬以待己。把你對別人的好,全用在自己身上。
‧ 煩惱人際關係的時候……
設定界限,把你的心想像成房屋,決定哪些房間他人可以進入,哪些不行。
‧ 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
列出無事清單,做那些能讓你放鬆身心的事,允許自己只是存在。
‧ 感到生活一團亂的時候……
做自己人生的老闆,製作SOP手冊,讓生活運作更順暢。
‧ 擔心未來的時候……
專注腳下,一件一件地完成,一步一步地前進。
✦✧✦
壓力來襲時,你可以這樣跟自己說──
如果希望生活過得輕鬆愉快,就必須毫不猶豫地放下那些多餘的事物。
就像吸氣和吐氣要達到平衡才能讓呼吸順暢,我們只有在放鬆的時候徹底放鬆,身體才能在需要緊張的時候真正提供力量。
我們必須記住,情緒會隨著我們的理解方式而改變。也就是說,我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並不是事件的必然結果,而是因為我選擇這樣認為。
想法只是想法,並非事實,像風一樣,只是來了又去。風沒有實體,也不會獨獨停留在一處。相信想法就是事實,就像以為自己可以抓住風一樣,然而那陣風早已消散。
對他人比對自己更寬容,這是值得讚許的事。但我還有一個願望是,我希望你也能善待自己。
適度地劃清界限,適時地保持距離,反而可能有助於維持關係,因為若是出於不想破壞氣氛而默默忍耐不舒服的感覺,最後反而會使累積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來。
請將你的目標銘記在心,目光落在腳下。一件一件地完成,一步一步地前進,慢慢地處理眼前的小任務。當你回過神來時,那看似遙遠的目的地可能早已悄然到達。
別理所當然地看待身邊的一切,因為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一切都是偶然地聚合於此,同樣地也可能偶然消失。當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的那一刻,生命就會充滿燦爛的感恩之情。
✦✧✦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宋怡慧
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培芸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蘇絢慧
安心推薦
● 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放著不管就會消失。
現在想不通的事,以後都無關緊要。
放下之後,才發覺自己是如此自由。
獻給所有努力生活卻身心俱疲的人,
斬斷雜念的治癒之書!
韓國KYOBO書店讀者10分、
YES24書店讀者9.7分極致好評!
✦✧✦
那些無可奈何的事,
擱著反而就解決了!
總覺得生活很累,每天都有好多問題擔心不完?不小心說錯的話、不斷跳出的工作訊息、還沒發生的壞事……這些憂慮看似無形,卻會日久囤積,偷走你的自信和能量,讓你難以真正感到安心踏實。
然而,人的想法與感受其實是瞬息萬變的。你曾感到天崩地裂的大事,多半在幾年、幾天,甚至幾分鐘後就不再重要,所有不安都像風一樣來了又去。而我們之所以會糾結,便是因為試圖掌控這些轉眼即逝的人事物。因此,當焦慮來臨時,與其緊抓不放,不妨試著靜靜放手。
當你不再執著,不僅會感到心情放鬆自在,煩惱也會意想不到地順利解決。本書收錄30個能溫柔撫平你心煩意亂的解壓心法,只要開始閱讀,那些讓你坐立難安的雜念都將從你的世界中安然離去,好心情也會不請自來!
✦✧✦
‧ 需要自我認同的時候……
寬以待人,更要寬以待己。把你對別人的好,全用在自己身上。
‧ 煩惱人際關係的時候……
設定界限,把你的心想像成房屋,決定哪些房間他人可以進入,哪些不行。
‧ 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
列出無事清單,做那些能讓你放鬆身心的事,允許自己只是存在。
‧ 感到生活一團亂的時候……
做自己人生的老闆,製作SOP手冊,讓生活運作更順暢。
‧ 擔心未來的時候……
專注腳下,一件一件地完成,一步一步地前進。
✦✧✦
壓力來襲時,你可以這樣跟自己說──
如果希望生活過得輕鬆愉快,就必須毫不猶豫地放下那些多餘的事物。
就像吸氣和吐氣要達到平衡才能讓呼吸順暢,我們只有在放鬆的時候徹底放鬆,身體才能在需要緊張的時候真正提供力量。
我們必須記住,情緒會隨著我們的理解方式而改變。也就是說,我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並不是事件的必然結果,而是因為我選擇這樣認為。
想法只是想法,並非事實,像風一樣,只是來了又去。風沒有實體,也不會獨獨停留在一處。相信想法就是事實,就像以為自己可以抓住風一樣,然而那陣風早已消散。
對他人比對自己更寬容,這是值得讚許的事。但我還有一個願望是,我希望你也能善待自己。
適度地劃清界限,適時地保持距離,反而可能有助於維持關係,因為若是出於不想破壞氣氛而默默忍耐不舒服的感覺,最後反而會使累積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來。
請將你的目標銘記在心,目光落在腳下。一件一件地完成,一步一步地前進,慢慢地處理眼前的小任務。當你回過神來時,那看似遙遠的目的地可能早已悄然到達。
別理所當然地看待身邊的一切,因為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一切都是偶然地聚合於此,同樣地也可能偶然消失。當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的那一刻,生命就會充滿燦爛的感恩之情。
✦✧✦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宋怡慧
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培芸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蘇絢慧
安心推薦
● 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目錄
目錄
前言 比起加法,善用減法的人生更精采豐富
第一章 請別再因為看人臉色而讓自己痛苦
「想要」和「喜歡」是不同的
不經大腦地行事只會養成壞習慣
花時間回答無禮的問題是種浪費
當你享受過程,結果就會隨之而來
僵硬的心反而容易破碎
失敗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第二章 請別把生命浪費在無意義的關係上
細微態度成就珍貴緣分
盡早忘記恩怨,長久銘記恩情
若想解開誤會,就退一步吧
想要被理解,就先理解別人吧
定時刪除不必要的聯絡人
所有關係都需要安全距離
第三章 請別為沒有發生的事而疲憊
只要好好呼吸,煩惱就會消失
想把事情做好的態度反而會將工作搞砸
快速開始,緩慢前進
一氣呵成將一事無成
別自己生悶氣
有些無可奈何的事,擱著反而解決了
第四章 請別把今天的幸福延到明天
理所當然的事情才是最珍貴
遺憾產生絕望,反思產生希望
要走得更遠,就得邊走邊休息
我首先要考慮的人是我自己
先做不想做的事
製作SOP手冊讓生活更輕鬆
第五章 請別讓生活充滿需要丟掉的東西
即使幸福地生活,生命也是短暫的
想要填滿就得先丟掉
若想整理生活,就從整理房間開始吧
越忙越是要先照顧好自己
我周遭的人事物造就了現在的我
信心有多大,未來就有多大
前言 比起加法,善用減法的人生更精采豐富
第一章 請別再因為看人臉色而讓自己痛苦
「想要」和「喜歡」是不同的
不經大腦地行事只會養成壞習慣
花時間回答無禮的問題是種浪費
當你享受過程,結果就會隨之而來
僵硬的心反而容易破碎
失敗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第二章 請別把生命浪費在無意義的關係上
細微態度成就珍貴緣分
盡早忘記恩怨,長久銘記恩情
若想解開誤會,就退一步吧
想要被理解,就先理解別人吧
定時刪除不必要的聯絡人
所有關係都需要安全距離
第三章 請別為沒有發生的事而疲憊
只要好好呼吸,煩惱就會消失
想把事情做好的態度反而會將工作搞砸
快速開始,緩慢前進
一氣呵成將一事無成
別自己生悶氣
有些無可奈何的事,擱著反而解決了
第四章 請別把今天的幸福延到明天
理所當然的事情才是最珍貴
遺憾產生絕望,反思產生希望
要走得更遠,就得邊走邊休息
我首先要考慮的人是我自己
先做不想做的事
製作SOP手冊讓生活更輕鬆
第五章 請別讓生活充滿需要丟掉的東西
即使幸福地生活,生命也是短暫的
想要填滿就得先丟掉
若想整理生活,就從整理房間開始吧
越忙越是要先照顧好自己
我周遭的人事物造就了現在的我
信心有多大,未來就有多大
試閱
「想要」和「喜歡」是不同的
我們常常渴望更優秀的事物,例如功能更好的智慧型手機、更出眾的伴侶、更寬敞的房子等等。看到這些東西時,我們會產生想要擁有它們的想法,並且認為只要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能感到幸福。
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幸福並非來自於「想要的東西」,而是來自於「喜歡的東西」。所謂「想要的」(wanting)與「喜歡的」(liking)可能有所重疊,但並不完全相同。簡單來說,我們渴望的是尚未擁有的東西,而喜歡的東西則可能已經擁有,也可能尚未擁有。
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想要的東西」與「喜歡的東西」呢?透過以下兩個例子來詳細探討兩者之間的區別。
著名心理學家金京一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分享過,有次,他帶著孩子去遊樂園慶祝兒童節,當他們正在風光明媚的日子裡悠閒地享受假期時,他的孩子看見周圍其他小孩手上都拿著氣球,便嚷嚷著自己也想要氣球。教授看著孩子羨慕地盯著那些五顏六色的氣球,便答應給他買一個。孩子拿到氣球後,開心得彷彿擁有了全世界。
然而,過沒多久,教授發現興奮地跑來跑去的孩子,手中並沒有拿著氣球了。這時,教授心想,「糟糕,把那麼想要的氣球弄丟了,等等肯定會哭著求我再買一顆!」可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仍然一臉天真地玩耍著。
讓我們再來談談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 Shaha)的故事。據說,他的兒子很珍惜一個小玩具,總是隨身攜帶。那天全家人一起出去的時候,兒子手裡也緊緊地握著那個玩具。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讓玩具掉進電梯的門縫裡,孩子愣在原地,當場痛哭起來。教授試著安撫他,說會再買其他更好的玩具給他,但都沒有用。
在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想要和喜歡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當你擁有了之後,是否還會珍惜」。在第一個故事中,小孩想要一個氣球,是因為羨慕其他孩子人手一顆。而當擁有了氣球那一刻,羨慕的感覺便消失了,所以小孩並不會那麼珍惜氣球,弄丟了也不會感到遺憾。然而,在第二個故事裡,孩子確實很喜歡玩具本身,總是隨身攜帶並小心對待它。所以,當他丟了玩具時,便瞬間感受到巨大的失落感。
我們也是如此。剛拿到最新款的智慧型手機時,我們會驚嘆於新穎多樣的功能,並且小心翼翼的保護它。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其實只使用了那些熟悉的功能,手機便漸漸被忽略,最後不知怎的就故障無法使用了。然而,對待喜歡的東西是不會這樣的。像是在旅行時命運般入手的衣服,即使過了流行,仍然會讓人感到依戀。就算腰圍不再合適而穿不下了,只要熨燙一下,摺疊整齊地收進衣櫃裡,也會令人感到心滿意足。
再想像一下吧。有兩個人向你表白,一位說「我想要你」,另一位說「我喜歡你」。你感覺如何?你會想與這兩個人中的哪一位成為朋友,並且長久地相處呢?
無論是人或物品,總是在滿足自己「想要」的人,會不斷地追尋渴望的對象。但這是在自我欺騙,因為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東西本身,而是「擁有它的我」。這樣的人會不斷地比較「未來擁有它的我」和「現在沒有它的我」,並且不斷想逃離「無法擁有它的我」的狀態。他們相信,如果實現或擁有了想要的東西,一定會比現在更快樂、更完整。然而,一旦真的得到或達成了,幸福感和滿足感瞬間就消失了,注意力旋即轉向其他新事物。
與此相對地,如果一個人真正喜歡某樣東西,就會愛惜該對象本身。即使出現新的東西,他們也不會隨即轉移注意力,滿足的感覺會更為持久。想一想我們的衣櫃裡,有多少件衣服是下單的時候很想要,但實際到貨後卻從來沒有穿過的呢?另一方面,那些真正喜歡的衣服,即便已經穿舊了,我們仍然會經常穿著、下意識選擇它們,只因為穿起來舒適、心情愉悅。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在處理想要的東西和喜歡的東西時,工作方式是不同的。透過觀察老鼠大腦的實驗研究,便能清楚地證明這一點。
心理學家肯特.貝里奇(Kent Berridge)和艾略特.華倫斯坦(Elliot Valenstein)將老鼠不喜歡的食物放在籠子裡,然後在老鼠的大腦中植入電極以供電刺激,他們將刺激的區域稱為「外側下視丘」,這個部位是哺乳類在感覺到快樂時會被觸發的地方。研究團隊假設,即使是平常不喜歡的食物,受到電流刺激的老鼠也會因為感受到快樂而吃得津津有味。
就實驗結果來看,老鼠確實狼吞虎嚥地吃著食物。不過,若稍加仔細觀察,會發現老鼠的行為有些異常──牠一邊瘋狂地吃東西、一邊不停地搖頭揉臉。
老鼠在面對自己喜歡的食物和不喜歡的食物時,行為表現有著明顯的差異:老鼠對待喜歡的食物,會用前爪舔食、伸出舌頭或是移動嘴巴和下巴;而面對不喜歡的食物時,牠會搖頭並用臉去摩擦。實驗中,老鼠所表現出的行為正是後者。換句話說,參與實驗的老鼠只是因為外側下視丘的刺激而產生了對食物的渴望衝動,並沒有真的從食物中獲得滿足感。
這個實驗顯示了,「想要」和「喜歡」可能是不同的事實。就像毒品成癮者雖然渴望毒品,但並不見得喜歡毒品一樣。
由此可見,單單以想要的東西填滿生活,並不保證人生會變得滿足。換句話說,如果陷入這種錯誤的思維,人生就會被短暫的欲望所左右,最終只會用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來填滿生活,徒留空虛和空洞。因此,我們平時就應該養成區分這兩者的習慣。這不僅適用於實體物品,也適用於職場、人際關係等生活的所有領域。
當然,人並不能總是只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喜歡的物品或喜歡的人。這時,有一個有助於做出選擇的標準,那就是「這個對象對我來說是否在現實中是必要的(needing)」。比如說,假設我要購買一只手錶。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是否購買手錶的三個標準如下:
我想要那只手錶嗎?
我喜歡那只手錶嗎?
那只手錶對我來說是必要的嗎?
最理想的情況是,對這三個問題都能回答「是的,沒錯!」。如果是這樣,就毫不猶豫地買下那只手錶吧,這就是最好的消費,平常辛苦工作不就是為了可以這樣花錢嗎?
即便無法完全滿足三個條件,若能達到其中兩個,那也是相當不錯的一次消費。然而,如果只有一個條件符合,那就需要再三考慮了。這時,優先順序應該是「必要的」、「喜歡的」、「想要的」。如果是像生活必需品那樣確實需要的東西,就不會有後悔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是不需要卻喜歡的東西,雖然買了會很開心,但看到越來越瘦的錢包時,可能會有些後悔。然而,如果只是因為「希望能有這樣的東西」而衝動購買,其實既不需要也不喜歡,那麼快樂很快就會消失,留下的可能只有後悔而已。
工作和興趣也是一樣。如果是我想做、喜歡做,且需要做的事情,那便是最理想的情況。即使無法滿足這三個條件,若按照「必要的事」、「喜歡的事」、「想做的事」來排列優先順序,也能減少後悔的機會。
不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略有不同。因為人並不僅僅是需求或欲望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稍微調整一下優先順序。對我來說,優先順序是喜歡的人、需要的人、想要的人。當然,如果能遇到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的人,那就再好不過了。
設定這樣的標準後,無論是購買物品、處理工作,還是與人交往,做決定就會變得更加容易。如此將可以擺脫只專注於「想要的東西」的狹隘視角,轉而以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自己喜歡和需要的東西。這樣一來,我們的生活就能不僅僅有單純的欲望,而能充滿真正的幸福。一開始,區分這三者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和麻煩。如果是這樣,不妨從一些小事做起,比方說在超市挑選商品時,便可以先練習應用這個原則,等一步步習慣了,很快就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穩固的標準。
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曾說過:「人生是B與D之間的C。」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是從出生(Birth)到死亡(Death)之間的選擇(Choice)。在點綴人生的眾多決定之中,放任自己被一時欲望所左右、隨波逐流,難道不是非常疲憊嗎?如果真的想要生活滿足,就應該從長遠的視角來看待人生,並建立屬於自己的標準,這才是為了活出真實自我所需要的優先順序,也是走向真正幸福的必經之路。
僵硬的心反而容易破碎
從某個時候開始,韓國人之間出現了一種新的問候語:「你的MBTI是什麼?」無論是緊跟潮流的學生,還是不想落於人後的成年人,都會以MBTI來了解他人性格並據此推測彼此是否合拍。
麥爾斯-布理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是根據人們的性格劃分為十六種類型,並描述各類型特徵的性格測試。那麼,MBTI測試為何會不分世代地迅速流行起來呢?
雖然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現代人身處更多元的關係,必須展現出更豐富的面向。一個人的性格是在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逐漸具體化的,有些人在父母面前乖巧懂事,但在朋友面前卻成了調皮搗蛋的淘氣鬼。隨著社群網絡等科技的發展,現代社會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如今,除了家人、朋友和同事,我們還會與形形色色的人們相遇、交流並建立關係,這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也因此被要求展現更多樣化的面向。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因而開始對「自己真正的性格是什麼」感到迷惑,而像這種可以幫助界定「你的性格屬於這種類型」的測試,自然受到大眾的喜愛。
在這樣的時代,如果心理學理論能幫助人們發掘並理解自我,身為心理學家,我自然感到欣慰。然而,有個問題卻令人擔憂,那就是有些人常會過於盲目地相信MBTI測試的結果,並將MBTI類型視為一種固定不變的「心理身分證號碼」。
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MBTI可能會隨著測試者的經驗改變、所處的情況,甚至當天的心情而略有變化。原因就在於MBTI測試並非透過專業技術所得出的觀察,而是收集每個人主觀回應的結果。此外,即使在同一類型中,也存在差異。同樣是內向型,有些人面對陌生人能輕鬆聊天,而有些人卻緊閉雙唇、保持沉默。因此,僅憑 MBTI類型來輕率地判斷一個人的性格,不僅不準確,也不應該。
MBTI性格類型測驗的真正目的,是幫助測驗者了解自己喜歡和厭惡的事物,並引導他們在這些面向上達到良好的平衡。舉例來說,當得知自己是內向型時,不該停留在「原來我是個內向的人啊」這樣的認識,而是應嘗試練習內向者通常較為缺乏的社交或口語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意即,我們不僅不該將自己局限於某一特定性格類型中,還應努力克服自己不喜歡或薄弱的部分,這樣才能與更加成熟的自我相遇。
嘗試過自我改變的人,對他人也會變得更加寬容,因為他們相信他人也能像自己一樣改變。相反地,如果MBTI被隨意用來給自己和他人下定義,並限制可能性,那恐怕沒有比這更大的悲劇了。
相信人是會改變的,這種靈活的態度,不僅對於初次相識、逐漸了解中的關係重要,對於長期親密關係更是不可或缺。小時候,我在父親嚴厲的管教下成長,撒嬌或鬧脾氣對我來說是完全無法想像的事。或許因為家風嚴謹,我和同齡孩子相比,凡事都顯得更加慎重,並且覺得這才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看到那些性格活潑、喜歡開玩笑的人,我會不由自主地感到排斥,並刻意與他們保持距離。就在那時,我遇見了現在的丈夫。戀愛時,他顯得非常成熟穩重,他沉穩傾聽、謹慎表達的模樣讓我很心動。然而,當我們結婚、開始共同生活後,我簡直要懷疑,這真的是同一個人嗎?原來,丈夫的家庭與我的原生家庭不同,充滿了自由和輕鬆的氛圍。因此,他開始展現出我以前從未見過的一面,像是撒嬌、做鬼臉逗我笑,有時甚至會跳一些奇怪的舞,或開些淘氣的玩笑。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對他大發脾氣,責備他道:「都幾歲了,還這麼不正經!你難道不覺得丟人嗎?」
然而,隨著我對心理學的深入學習,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是多麼僵化。我固執地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不願意改變,甚至試圖逼迫丈夫順從我。
與我不同的是,丈夫的思維更為靈活且健康。他擅長根據不同情況和對象來調整應對方式,不僅在父母面前表現得體,懂得如何與他們親近,也能自然地促進妻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並和妻子像朋友一樣相處。以心理學的術語來解釋的話,丈夫知道如何根據當時的「社會角色」靈活應對。為了維持良好的夫妻關係,僅僅扮演「配偶」這一角色是不夠的。人應該能夠視情況像朋友、孩子,或父母一樣地和對方相處,這樣才能建立更加親密且健康的關係。在慎重和沉穩的處世態度之外,也要適時一起開開玩笑,甚至跳一些滑稽的舞。如果丈夫像我一樣拘泥於某一種性格或角色,那麼我們的關係將會更加僵硬,進而容易崩壞。
運動員在進行正式訓練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暖身運動。透過伸展肌肉,身體才能保持靈活並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少運動中可能的傷害,即使受傷也能更快速恢復。反過來,肌肉僵硬的狀態下,即使稍微失足,也可能引發嚴重的傷害,就像小孩摔倒後很快就能站起來走路,但年長者摔倒則可能受重傷一樣。
柔軟度和恢復力是息息相關的,這道理不僅適用於身體,更同樣適用於心靈。對於僵硬的心而言,一旦被釘子打入,就很難拔除,也難以填補留下的空洞;但對於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心來說,即使釘子曾經刺入,也較容易脫落,縫補洞口也相對簡單。當我們讓思想和態度變得柔和,並願意相信自己和對方都具備改變的可能性時,破碎的心就不會再那麼尖銳痛苦了。
定時刪除不必要的聯絡人
有次,我偶然看到了朋友的KakaoTalk好友列表,人數有幾百個,讓當時的我感到非常羨慕,因為我以為擁有越多朋友就代表人脈越廣、人氣越高。那時,我的朋友名單人數大概才接近一百人,當彼此拿各自的好友數來比較時,我感到自己非常渺小和無能。
不久後,隨著活動的增加,我的好友列表也自然地變長了。手機中儲存的電話號碼逐漸增多,與我保持聯繫的人也隨之增加。
但我很快發現,看到朋友數量增加的喜悅也只是短暫的。每次想發送訊息給某人時,我得花上一會兒才能找到對方,甚至稍微不留神,就會發現累積了成堆的群組訊息等著我去回覆,這樣的工作量讓我感到有些吃不消。
最讓我感到難過的,是隨著朋友數量的增加,我變得更難關心我的每個朋友了。當朋友少的時候,我還能輕鬆地瀏覽他們個人頁面的照片,了解他們的近況。面對喜歡旅行的朋友,我可以開玩笑地說想看些風景照片;面對剛生孩子的朋友,我可以送上健康食品的禮物券表示祝賀。所以,即使很久沒見面,與這些朋友的對話也不會顯得陌生或尷尬。
然而,當朋友數量超過兩百、三百人後,了解朋友們的近況變得越來越困難。我無法一一確認誰過得如何,最近做了些什麼,甚至與那些關係陌生的朋友之間,為了禮貌而開啟的簡單對話也變得負擔沉重。於是,儘管我的好友名單多出了很多名字,但好幾年沒交換過一句簡單問候的人也越來越多。
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一個人能穩定維持的關係數量約為一百五十人。群體生活的靈長類動物,如猴子或猿類,其溝通能力取決於大腦新皮質的大小,根據此計算,一個人可以管理的最大連接數量平均為一百五十人。他這番簡單明瞭的理論隨即受到大眾的熱議,並創造了一個新名詞「鄧巴數」(Dunbar's number)。
鄧巴數因人而異。我的鄧巴數似乎是一百人,即使是偶爾保持聯繫或在社群媒體上關心並查看近況的關係,也不會超過一百人。我珍惜的家中物品似乎也不會超過一百個,手機中儲存的電話號碼經過適當整理後,只剩下八十五個。剩下的十五個位置,我把它們留給未來可能出現的重要關係。
之所以會回顧自己過往的人際關係,是因為在某個影片中看到,一隻猴子獨自坐在樓梯上,這時,有人遞麵包給牠。猴子接過麵包後,開心地吃了起來,在牠還沒吃完手中的麵包時,那人又遞給了牠另一塊麵包。於是,猴子用一隻手握住原本的麵包,另一隻手接過新麵包並開始撕開來吃。這個過程反覆進行,最後猴子不僅用雙手和雙腳各抓住一塊麵包,甚至連原本握著的麵包都丟掉了,完全專心於接過新的麵包。有趣的是,當猴子忙著接新麵包時,牠最終卻沒有吃到任何一口麵包。
看到猴子無法專心於手中的食物,總是轉向新的東西,我突然意識到我和牠並沒有太大區別,甚至可以說,我可能比牠還要嚴重。
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在散文集《湖濱散記》裡提到:「無論是衣服還是朋友,我們不要因為嘗試換新而費盡苦心,讓我們來修改舊衣服吧,讓我們回到老朋友身邊吧。」這對於生活在物質和資訊超載時代的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課。如果你不去留意和表達關心,一段關係便會慢慢失去光彩並消亡。只有當你不斷地關心他們的近況並展現你對他們的興趣,關係才不會疏遠,也才能維繫並閃耀光芒。
你的「鄧巴數」是多少呢?檢查的方法很簡單,瀏覽已儲存的聯絡人或KakaoTalk好友清單,如果看到對方的名字時,你感到疲倦而不是快樂,那麼是時候解決問題了。
檢視所有儲存在通訊錄裡的號碼,只留下那些會讓自己心情愉快的人或覺得必須保留的人。如果這很難做到,那麼可以反過來,將那些只是存下來但從未聯絡過的人挑出來刪除。若是擔心「如果以後需要這位聯絡人怎麼辦」,大可放心。即便刪除了,如果未來發現真的是必須留下的人,怎麼樣也會聯絡到的。
當我們這樣整理過自己的人際關係後,就應該好好地珍惜並用心對待留下來的人。就像吃飯時,比起隨意以索然無味的食物填飽肚子,不如精心選擇品質好、美味的食物,並且適量享用,這樣更能讓自己感到心情愉快。人際關係也應注重品質而非數量,即使來往的人不多,只要與他們建立深厚的關係並維持緊密的聯繫,來自人際關係的壓力就會大大減少,快樂也會更持久。
我們常常渴望更優秀的事物,例如功能更好的智慧型手機、更出眾的伴侶、更寬敞的房子等等。看到這些東西時,我們會產生想要擁有它們的想法,並且認為只要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能感到幸福。
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幸福並非來自於「想要的東西」,而是來自於「喜歡的東西」。所謂「想要的」(wanting)與「喜歡的」(liking)可能有所重疊,但並不完全相同。簡單來說,我們渴望的是尚未擁有的東西,而喜歡的東西則可能已經擁有,也可能尚未擁有。
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想要的東西」與「喜歡的東西」呢?透過以下兩個例子來詳細探討兩者之間的區別。
著名心理學家金京一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分享過,有次,他帶著孩子去遊樂園慶祝兒童節,當他們正在風光明媚的日子裡悠閒地享受假期時,他的孩子看見周圍其他小孩手上都拿著氣球,便嚷嚷著自己也想要氣球。教授看著孩子羨慕地盯著那些五顏六色的氣球,便答應給他買一個。孩子拿到氣球後,開心得彷彿擁有了全世界。
然而,過沒多久,教授發現興奮地跑來跑去的孩子,手中並沒有拿著氣球了。這時,教授心想,「糟糕,把那麼想要的氣球弄丟了,等等肯定會哭著求我再買一顆!」可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仍然一臉天真地玩耍著。
讓我們再來談談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 Shaha)的故事。據說,他的兒子很珍惜一個小玩具,總是隨身攜帶。那天全家人一起出去的時候,兒子手裡也緊緊地握著那個玩具。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讓玩具掉進電梯的門縫裡,孩子愣在原地,當場痛哭起來。教授試著安撫他,說會再買其他更好的玩具給他,但都沒有用。
在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想要和喜歡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當你擁有了之後,是否還會珍惜」。在第一個故事中,小孩想要一個氣球,是因為羨慕其他孩子人手一顆。而當擁有了氣球那一刻,羨慕的感覺便消失了,所以小孩並不會那麼珍惜氣球,弄丟了也不會感到遺憾。然而,在第二個故事裡,孩子確實很喜歡玩具本身,總是隨身攜帶並小心對待它。所以,當他丟了玩具時,便瞬間感受到巨大的失落感。
我們也是如此。剛拿到最新款的智慧型手機時,我們會驚嘆於新穎多樣的功能,並且小心翼翼的保護它。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其實只使用了那些熟悉的功能,手機便漸漸被忽略,最後不知怎的就故障無法使用了。然而,對待喜歡的東西是不會這樣的。像是在旅行時命運般入手的衣服,即使過了流行,仍然會讓人感到依戀。就算腰圍不再合適而穿不下了,只要熨燙一下,摺疊整齊地收進衣櫃裡,也會令人感到心滿意足。
再想像一下吧。有兩個人向你表白,一位說「我想要你」,另一位說「我喜歡你」。你感覺如何?你會想與這兩個人中的哪一位成為朋友,並且長久地相處呢?
無論是人或物品,總是在滿足自己「想要」的人,會不斷地追尋渴望的對象。但這是在自我欺騙,因為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東西本身,而是「擁有它的我」。這樣的人會不斷地比較「未來擁有它的我」和「現在沒有它的我」,並且不斷想逃離「無法擁有它的我」的狀態。他們相信,如果實現或擁有了想要的東西,一定會比現在更快樂、更完整。然而,一旦真的得到或達成了,幸福感和滿足感瞬間就消失了,注意力旋即轉向其他新事物。
與此相對地,如果一個人真正喜歡某樣東西,就會愛惜該對象本身。即使出現新的東西,他們也不會隨即轉移注意力,滿足的感覺會更為持久。想一想我們的衣櫃裡,有多少件衣服是下單的時候很想要,但實際到貨後卻從來沒有穿過的呢?另一方面,那些真正喜歡的衣服,即便已經穿舊了,我們仍然會經常穿著、下意識選擇它們,只因為穿起來舒適、心情愉悅。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在處理想要的東西和喜歡的東西時,工作方式是不同的。透過觀察老鼠大腦的實驗研究,便能清楚地證明這一點。
心理學家肯特.貝里奇(Kent Berridge)和艾略特.華倫斯坦(Elliot Valenstein)將老鼠不喜歡的食物放在籠子裡,然後在老鼠的大腦中植入電極以供電刺激,他們將刺激的區域稱為「外側下視丘」,這個部位是哺乳類在感覺到快樂時會被觸發的地方。研究團隊假設,即使是平常不喜歡的食物,受到電流刺激的老鼠也會因為感受到快樂而吃得津津有味。
就實驗結果來看,老鼠確實狼吞虎嚥地吃著食物。不過,若稍加仔細觀察,會發現老鼠的行為有些異常──牠一邊瘋狂地吃東西、一邊不停地搖頭揉臉。
老鼠在面對自己喜歡的食物和不喜歡的食物時,行為表現有著明顯的差異:老鼠對待喜歡的食物,會用前爪舔食、伸出舌頭或是移動嘴巴和下巴;而面對不喜歡的食物時,牠會搖頭並用臉去摩擦。實驗中,老鼠所表現出的行為正是後者。換句話說,參與實驗的老鼠只是因為外側下視丘的刺激而產生了對食物的渴望衝動,並沒有真的從食物中獲得滿足感。
這個實驗顯示了,「想要」和「喜歡」可能是不同的事實。就像毒品成癮者雖然渴望毒品,但並不見得喜歡毒品一樣。
由此可見,單單以想要的東西填滿生活,並不保證人生會變得滿足。換句話說,如果陷入這種錯誤的思維,人生就會被短暫的欲望所左右,最終只會用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來填滿生活,徒留空虛和空洞。因此,我們平時就應該養成區分這兩者的習慣。這不僅適用於實體物品,也適用於職場、人際關係等生活的所有領域。
當然,人並不能總是只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喜歡的物品或喜歡的人。這時,有一個有助於做出選擇的標準,那就是「這個對象對我來說是否在現實中是必要的(needing)」。比如說,假設我要購買一只手錶。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是否購買手錶的三個標準如下:
我想要那只手錶嗎?
我喜歡那只手錶嗎?
那只手錶對我來說是必要的嗎?
最理想的情況是,對這三個問題都能回答「是的,沒錯!」。如果是這樣,就毫不猶豫地買下那只手錶吧,這就是最好的消費,平常辛苦工作不就是為了可以這樣花錢嗎?
即便無法完全滿足三個條件,若能達到其中兩個,那也是相當不錯的一次消費。然而,如果只有一個條件符合,那就需要再三考慮了。這時,優先順序應該是「必要的」、「喜歡的」、「想要的」。如果是像生活必需品那樣確實需要的東西,就不會有後悔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是不需要卻喜歡的東西,雖然買了會很開心,但看到越來越瘦的錢包時,可能會有些後悔。然而,如果只是因為「希望能有這樣的東西」而衝動購買,其實既不需要也不喜歡,那麼快樂很快就會消失,留下的可能只有後悔而已。
工作和興趣也是一樣。如果是我想做、喜歡做,且需要做的事情,那便是最理想的情況。即使無法滿足這三個條件,若按照「必要的事」、「喜歡的事」、「想做的事」來排列優先順序,也能減少後悔的機會。
不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略有不同。因為人並不僅僅是需求或欲望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稍微調整一下優先順序。對我來說,優先順序是喜歡的人、需要的人、想要的人。當然,如果能遇到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的人,那就再好不過了。
設定這樣的標準後,無論是購買物品、處理工作,還是與人交往,做決定就會變得更加容易。如此將可以擺脫只專注於「想要的東西」的狹隘視角,轉而以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自己喜歡和需要的東西。這樣一來,我們的生活就能不僅僅有單純的欲望,而能充滿真正的幸福。一開始,區分這三者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和麻煩。如果是這樣,不妨從一些小事做起,比方說在超市挑選商品時,便可以先練習應用這個原則,等一步步習慣了,很快就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穩固的標準。
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曾說過:「人生是B與D之間的C。」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是從出生(Birth)到死亡(Death)之間的選擇(Choice)。在點綴人生的眾多決定之中,放任自己被一時欲望所左右、隨波逐流,難道不是非常疲憊嗎?如果真的想要生活滿足,就應該從長遠的視角來看待人生,並建立屬於自己的標準,這才是為了活出真實自我所需要的優先順序,也是走向真正幸福的必經之路。
僵硬的心反而容易破碎
從某個時候開始,韓國人之間出現了一種新的問候語:「你的MBTI是什麼?」無論是緊跟潮流的學生,還是不想落於人後的成年人,都會以MBTI來了解他人性格並據此推測彼此是否合拍。
麥爾斯-布理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是根據人們的性格劃分為十六種類型,並描述各類型特徵的性格測試。那麼,MBTI測試為何會不分世代地迅速流行起來呢?
雖然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現代人身處更多元的關係,必須展現出更豐富的面向。一個人的性格是在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逐漸具體化的,有些人在父母面前乖巧懂事,但在朋友面前卻成了調皮搗蛋的淘氣鬼。隨著社群網絡等科技的發展,現代社會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如今,除了家人、朋友和同事,我們還會與形形色色的人們相遇、交流並建立關係,這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也因此被要求展現更多樣化的面向。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因而開始對「自己真正的性格是什麼」感到迷惑,而像這種可以幫助界定「你的性格屬於這種類型」的測試,自然受到大眾的喜愛。
在這樣的時代,如果心理學理論能幫助人們發掘並理解自我,身為心理學家,我自然感到欣慰。然而,有個問題卻令人擔憂,那就是有些人常會過於盲目地相信MBTI測試的結果,並將MBTI類型視為一種固定不變的「心理身分證號碼」。
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MBTI可能會隨著測試者的經驗改變、所處的情況,甚至當天的心情而略有變化。原因就在於MBTI測試並非透過專業技術所得出的觀察,而是收集每個人主觀回應的結果。此外,即使在同一類型中,也存在差異。同樣是內向型,有些人面對陌生人能輕鬆聊天,而有些人卻緊閉雙唇、保持沉默。因此,僅憑 MBTI類型來輕率地判斷一個人的性格,不僅不準確,也不應該。
MBTI性格類型測驗的真正目的,是幫助測驗者了解自己喜歡和厭惡的事物,並引導他們在這些面向上達到良好的平衡。舉例來說,當得知自己是內向型時,不該停留在「原來我是個內向的人啊」這樣的認識,而是應嘗試練習內向者通常較為缺乏的社交或口語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意即,我們不僅不該將自己局限於某一特定性格類型中,還應努力克服自己不喜歡或薄弱的部分,這樣才能與更加成熟的自我相遇。
嘗試過自我改變的人,對他人也會變得更加寬容,因為他們相信他人也能像自己一樣改變。相反地,如果MBTI被隨意用來給自己和他人下定義,並限制可能性,那恐怕沒有比這更大的悲劇了。
相信人是會改變的,這種靈活的態度,不僅對於初次相識、逐漸了解中的關係重要,對於長期親密關係更是不可或缺。小時候,我在父親嚴厲的管教下成長,撒嬌或鬧脾氣對我來說是完全無法想像的事。或許因為家風嚴謹,我和同齡孩子相比,凡事都顯得更加慎重,並且覺得這才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看到那些性格活潑、喜歡開玩笑的人,我會不由自主地感到排斥,並刻意與他們保持距離。就在那時,我遇見了現在的丈夫。戀愛時,他顯得非常成熟穩重,他沉穩傾聽、謹慎表達的模樣讓我很心動。然而,當我們結婚、開始共同生活後,我簡直要懷疑,這真的是同一個人嗎?原來,丈夫的家庭與我的原生家庭不同,充滿了自由和輕鬆的氛圍。因此,他開始展現出我以前從未見過的一面,像是撒嬌、做鬼臉逗我笑,有時甚至會跳一些奇怪的舞,或開些淘氣的玩笑。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對他大發脾氣,責備他道:「都幾歲了,還這麼不正經!你難道不覺得丟人嗎?」
然而,隨著我對心理學的深入學習,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是多麼僵化。我固執地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不願意改變,甚至試圖逼迫丈夫順從我。
與我不同的是,丈夫的思維更為靈活且健康。他擅長根據不同情況和對象來調整應對方式,不僅在父母面前表現得體,懂得如何與他們親近,也能自然地促進妻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並和妻子像朋友一樣相處。以心理學的術語來解釋的話,丈夫知道如何根據當時的「社會角色」靈活應對。為了維持良好的夫妻關係,僅僅扮演「配偶」這一角色是不夠的。人應該能夠視情況像朋友、孩子,或父母一樣地和對方相處,這樣才能建立更加親密且健康的關係。在慎重和沉穩的處世態度之外,也要適時一起開開玩笑,甚至跳一些滑稽的舞。如果丈夫像我一樣拘泥於某一種性格或角色,那麼我們的關係將會更加僵硬,進而容易崩壞。
運動員在進行正式訓練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暖身運動。透過伸展肌肉,身體才能保持靈活並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少運動中可能的傷害,即使受傷也能更快速恢復。反過來,肌肉僵硬的狀態下,即使稍微失足,也可能引發嚴重的傷害,就像小孩摔倒後很快就能站起來走路,但年長者摔倒則可能受重傷一樣。
柔軟度和恢復力是息息相關的,這道理不僅適用於身體,更同樣適用於心靈。對於僵硬的心而言,一旦被釘子打入,就很難拔除,也難以填補留下的空洞;但對於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心來說,即使釘子曾經刺入,也較容易脫落,縫補洞口也相對簡單。當我們讓思想和態度變得柔和,並願意相信自己和對方都具備改變的可能性時,破碎的心就不會再那麼尖銳痛苦了。
定時刪除不必要的聯絡人
有次,我偶然看到了朋友的KakaoTalk好友列表,人數有幾百個,讓當時的我感到非常羨慕,因為我以為擁有越多朋友就代表人脈越廣、人氣越高。那時,我的朋友名單人數大概才接近一百人,當彼此拿各自的好友數來比較時,我感到自己非常渺小和無能。
不久後,隨著活動的增加,我的好友列表也自然地變長了。手機中儲存的電話號碼逐漸增多,與我保持聯繫的人也隨之增加。
但我很快發現,看到朋友數量增加的喜悅也只是短暫的。每次想發送訊息給某人時,我得花上一會兒才能找到對方,甚至稍微不留神,就會發現累積了成堆的群組訊息等著我去回覆,這樣的工作量讓我感到有些吃不消。
最讓我感到難過的,是隨著朋友數量的增加,我變得更難關心我的每個朋友了。當朋友少的時候,我還能輕鬆地瀏覽他們個人頁面的照片,了解他們的近況。面對喜歡旅行的朋友,我可以開玩笑地說想看些風景照片;面對剛生孩子的朋友,我可以送上健康食品的禮物券表示祝賀。所以,即使很久沒見面,與這些朋友的對話也不會顯得陌生或尷尬。
然而,當朋友數量超過兩百、三百人後,了解朋友們的近況變得越來越困難。我無法一一確認誰過得如何,最近做了些什麼,甚至與那些關係陌生的朋友之間,為了禮貌而開啟的簡單對話也變得負擔沉重。於是,儘管我的好友名單多出了很多名字,但好幾年沒交換過一句簡單問候的人也越來越多。
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一個人能穩定維持的關係數量約為一百五十人。群體生活的靈長類動物,如猴子或猿類,其溝通能力取決於大腦新皮質的大小,根據此計算,一個人可以管理的最大連接數量平均為一百五十人。他這番簡單明瞭的理論隨即受到大眾的熱議,並創造了一個新名詞「鄧巴數」(Dunbar's number)。
鄧巴數因人而異。我的鄧巴數似乎是一百人,即使是偶爾保持聯繫或在社群媒體上關心並查看近況的關係,也不會超過一百人。我珍惜的家中物品似乎也不會超過一百個,手機中儲存的電話號碼經過適當整理後,只剩下八十五個。剩下的十五個位置,我把它們留給未來可能出現的重要關係。
之所以會回顧自己過往的人際關係,是因為在某個影片中看到,一隻猴子獨自坐在樓梯上,這時,有人遞麵包給牠。猴子接過麵包後,開心地吃了起來,在牠還沒吃完手中的麵包時,那人又遞給了牠另一塊麵包。於是,猴子用一隻手握住原本的麵包,另一隻手接過新麵包並開始撕開來吃。這個過程反覆進行,最後猴子不僅用雙手和雙腳各抓住一塊麵包,甚至連原本握著的麵包都丟掉了,完全專心於接過新的麵包。有趣的是,當猴子忙著接新麵包時,牠最終卻沒有吃到任何一口麵包。
看到猴子無法專心於手中的食物,總是轉向新的東西,我突然意識到我和牠並沒有太大區別,甚至可以說,我可能比牠還要嚴重。
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在散文集《湖濱散記》裡提到:「無論是衣服還是朋友,我們不要因為嘗試換新而費盡苦心,讓我們來修改舊衣服吧,讓我們回到老朋友身邊吧。」這對於生活在物質和資訊超載時代的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課。如果你不去留意和表達關心,一段關係便會慢慢失去光彩並消亡。只有當你不斷地關心他們的近況並展現你對他們的興趣,關係才不會疏遠,也才能維繫並閃耀光芒。
你的「鄧巴數」是多少呢?檢查的方法很簡單,瀏覽已儲存的聯絡人或KakaoTalk好友清單,如果看到對方的名字時,你感到疲倦而不是快樂,那麼是時候解決問題了。
檢視所有儲存在通訊錄裡的號碼,只留下那些會讓自己心情愉快的人或覺得必須保留的人。如果這很難做到,那麼可以反過來,將那些只是存下來但從未聯絡過的人挑出來刪除。若是擔心「如果以後需要這位聯絡人怎麼辦」,大可放心。即便刪除了,如果未來發現真的是必須留下的人,怎麼樣也會聯絡到的。
當我們這樣整理過自己的人際關係後,就應該好好地珍惜並用心對待留下來的人。就像吃飯時,比起隨意以索然無味的食物填飽肚子,不如精心選擇品質好、美味的食物,並且適量享用,這樣更能讓自己感到心情愉快。人際關係也應注重品質而非數量,即使來往的人不多,只要與他們建立深厚的關係並維持緊密的聯繫,來自人際關係的壓力就會大大減少,快樂也會更持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