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即使受傷,仍能去愛:守護幸福的正能量

  • 9 324
    360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自我成長改變/轉念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吳皓玲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張老師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1/05/31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敬請掌握幸福的三把鑰匙

 

為什麼有些人,遇上重大逆境時屹立不倒?

那些沒有被現實環境擊倒的人們,他們的力量從何而來?

是什麼讓人經歷創傷後,仍有勇氣積極生活?

 

陪伴服務對象行經生命幽谷的心理諮商師吳皓玲博士,以九大主題探討正向心理學,提供三把鑰匙,開啟幸福之門,幫助個人發現自我內在所擁有的美好特質。

 

藉由作者描繪人性觀察的溫柔之筆,讀者可從別人的人生縮影中,一探幸福的關鍵。知道就是開始!即知即行,生活不再只是過得去,而是能過得好,過得幸福。

 

第一把鑰匙:時常保持開朗愉悅的心境,擁有正向的情緒。

第二把鑰匙:展現出內在美好的性格特質,培養品格優勢。

第三把鑰匙:與他人保持友好的連結,發展正向社會關係。

 

每一章收錄與主題相關的真實故事,在章節最後,附有反省和活動建議,鼓勵讀者勇於嘗試個人舒適圈之外的活動,讓自己的生命更為精進成長。

 

全書以扎實的專業,溫厚的同理心,提出深入淺出的建議。

 

如〈改變與選擇〉一章中提到:

「選擇離開或是留下來,你都得給自己一個好理由。所謂好理由就是離開不是因為待不下了,而是因為你知道離開能讓你活得更像你自己。留下來也不是因為你沒有別的地方去,而是因為你選擇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善意地與對方互動,試著打開僵局。」

 

本書以正向心理學為梗概,每一章都有與主題相關的真實故事為例,故事已經過保護隱私處理,希望能發揮「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效用。在每一章的最後,有反省和活動建議,希望讀者閱讀後,反省自己的生命現狀,切實去做一些個人舒適圈之外的活動,讓自己的生命更為精進成長。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陳美琴 輔大臨床心理系

林守玫 懷仁諮商中心諮商師,曾任諮商中心主任,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兼任教師

 

名家推薦

 

常言道: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太過關注自己生命中的挫折、失敗或創傷經驗,而忽略了自己生命內本有的能量和美好特質。我的學姐,吳皓玲博士以她的新著作來教導你如何發現自己內在的美好特質,學會運用自己內在的正能量,為自己和他人尋得並且維護幸福。──陳天智 博士

 

吳老師所開的「正向心理」選修課特別吸引我們的學生,而且成功地改變他們對自己生命的感受,成為快樂、幸福的人。這本書所隱藏的潛力就是這麼大!──詹德隆神父,心理輔導和倫理學教師

 

每個人都會受傷,要怎麼從這些苦痛中站起來,重新出發,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很高興吳老師分享自己在正向心理學的專業,帶領讀者從案例中去做省思,並給上具體的建議。若你受傷之後還未復原,誠摯推薦你這本書,相信你會在書中找到很多的慰藉與能量。──黃揚名,輔大心理系副教授

 

作者

吳皓玲 

 

學歷

美國馬里蘭州羅耀拉大學牧靈與心理諮商博士

羅馬聖座額我略大學保護兒童中心捍衛弱小者學程證書

領有美國馬里蘭州心理諮商師執照

 

經歷

輔仁大學兼任教師

輔仁大學學生中心心理諮商師

台北市失親兒基金會心理諮商師

美國馬里蘭州蒙哥馬利郡婦女中心心理諮商師

 

現任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兼任教師

 

著作

‧《捍衛弱小者(神叢143):兒少保護之防範與治療》

 

目錄

推薦序1
推薦序2
前言

第 一 章   心靈的正能量   
生命的彈性   
從無助感到樂觀  
不只樂觀,還要幸福   
從治療走向預防的新概念  
 
第 二 章   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   
看有用的那一面   
正向的情緒   
正向的個人特質   
正向的社會支持  
 
第 三 章   改變與選擇   

玫瑰的選擇   
從改變觀點做起   
改變是有可能的   

第 四 章   信念與環境的影響力   
我是機器人   
信念的影響力   
信念是可以改變的   
在環境中重塑信念  
 
第 五 章   受情緒影響的幸福感   

珍珍無聲的淚   
情緒與健康的關係   
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比重   
自願選擇的快樂   
專注於所選擇的活動   
正負面的情緒都是人性 
  
第 六 章   快樂的心境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快樂力量的湧現   
選擇快樂活動   

第 七 章   寬恕與被寬恕   
等待被寬恕的人   
道歉與寬恕   
寬恕自我的人   
集體受害潛意識的影響   
寬恕生活中的傷害   
即使不能寬恕,也請別傷心  
 
第 八 章   發現自己的美德與品格優勢   
芊芊的一雙手   
品格優勢大轟炸   
六種美德和二十四項品格優勢   
美德和品格優勢的故事   

第 九 章   靈性的力量   
不悔的人生   
什麼是靈性   
靈性與個人的關係   
生命中的靈性  

序/導讀

推薦序

 

本書書名很讓人感動,《即使受傷,仍能去愛:守護幸福的正能量》。本書不只從生理、心理、社會去了解人,更以靈性去整合人的各向度。凸顯近年來正向心理學的特點,以正向健康的心理來看待人。

 

本書的特色之一是作者豐富的諮商經驗,提供了許多的案例,這也提醒讀者,無論是自己或親人也許有類似的經驗,而能從中獲益。因為在生命中哪個人沒有過傷慟和失落?更正確的説法是只要是人就會受傷,能夠把受傷的陰影轉化成的養分,也正是以整合與超越來提升自己。傷痕就是英雄的榮耀和成長的記號。

 

容格(Jung)曾說陰影在本質上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認識陰影不僅能夠擴大我們的意識,而不必被陰影的特質所壓抑和隔離,因此,要把這部分認回來、轉化它們,讓我們活得更自由、更豐美,而且把正向的能量活出來。雖然不一定所有的陰影都能夠被我們認清和轉化成正向的能量,但是若能轉化自己所覺察的陰影,我們會有更正向健康的自我,更有同理心和愛人。可見陰影也可以成為一種力量。

 

另一個特色是每個章節後面有反思的建議,提供讀者自我療癒的方法或反思的問句,例如:每天寫下三件感恩的事。給你最愛的人(神、佛、老師、恩人、好友……)寫一封信,敘述你曾經歷過什麼,如何成為今天的你。你的信念為自己創造出什麼樣的生命狀態?

 

生命中是否曾經有過很難寬恕的事件?你又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它如何影響了生命?自己是否有做過什麼需要別人寬恕的事?你能做什麼讓雙方都能不介意呢?

 

每日試著靜觀覺察五分鐘,待習慣之後,慢慢增長時間 ……這些活動建議具體地寫下,可提供讀者一些改變的方法和動力,很值得參考。

 

透過每章建議的活動和省思,不斷地協助讀者去挑戰自己的思維和態度!轉化的思維與態度不再是接受「命運」,反而成為動詞「運命」,也就是以行動挑戰自己,逐漸的趨向正能量的方向成長,也正是尋找自己的内在資源,協助自己成長和療癒。

 

本書寫作方式讓我想起Carol Dweck在史丹佛大學所做的研究,他提出了人有兩種的心態: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成長型心態的人具有前瞻性或展望性的思維,透過自我挑戰、自我超越,不斷地、滾動式地成長,來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而固定型心態的人卻不認為或無法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因此,在受到挑戰挫折的時候比較容易放棄,而選擇壓抑或逃避,他們慣常説:「就是這樣啊!」「没辦法啊!」。這類人比較不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或怎樣做會更好。成長型態的人拒絕習得無助,是勇於自我的超越,走出舒適圈,嘗試改變的可能性。

 

的確人人都想幸福,但人不只是從愛和工作(to love and to work)中獲得幸福感,靈性還能協助我們自我超越(to transcend) 讓生命有意義和幸福感。因此本書能協助讀者──愛、工作和超越──to love, to work and to transcend! 成為即使受傷,仍能自我療癒、愛自己愛别人:守護真實的幸福!

 

陳美琴副教授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

 

試閱

生命的彈性
在我剛踏進心理諮商這個行業時,第一個實習的地點是美國馬里蘭州一家老人安養院,在那裡的諮商對象是猶太裔的老人家們。以實際利益來看,那裡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心理諮商實習場所,因為老人家們真正需要的不只是一個懂得聆聽或是給予引導的人,他們更需要有人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境。儘管如此,因為老人們的親切和對我的信賴,讓我捨不得離開那裡,想著或許能學習到如何聆聽和陪伴老人家也是一種收穫。在那個地方,有一個教我難以忘懷的案例,那是一位在當時已經92歲高齡的老太太──薇薇安的故事。

每個星期二早上,薇薇安都坐在輪椅上,佝瘻著背,讓人推進我的諮商室來,工作人員對她都很尊敬,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是少有的二次世界大戰集中營受難的倖存者。當我接到她的案子首次坐在她面前時,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我感到心中升起一股正在面對著一位歷史見證人的敬意,也感到一些將與她一起回憶她所懷抱的巨大創傷的不安,更讓我惶恐的是,我不知該如何用自己初學的一點知識,來幫助她減輕一些記憶的重擔。

與我談話的時候,薇薇安很少抬頭看我,總是沉浸在自己所敘述的回憶中。偶而因回答我的問話而抬頭看我時,她的眼神是悲傷而溫柔的,彷彿她仍然活在集中營附近,隔著鐵絲網往集中營裡張望,搜尋著那個被禁錮過著非人生活的自己。每敘述一遍過往的點滴,對她來說都是對被關在集中營裡的自己的一絲疼惜。我靜靜地注視著她,視線無法離開她鏤滿歲月刻痕的面容。

六十年過去了,薇薇安一遍又一遍地回憶著那段苦蝕人心的遭遇,當她悲慟地看著在懷中因飢餓而死去的小女兒時,不得已下定決心冒死穿過通了電流的鐵絲網。她向附近害怕被納粹懲罰的農家苦苦哀求地要了一粒煮熟的馬鈴薯,終於等到躲過警衛巡視的機會回到營區。當她好不容易把馬鈴薯送到奄奄一息的七歲兒子的手中,卻看著兒子因為高興而緊緊捏著馬鈴薯,但是終究敵不過因為飢餓過久而握著馬鈴薯死去時,她的心因為猛烈疼痛地顫抖而幾近瘋狂。這樣痛苦的生命經歷擊潰了她,她深深地自責,為什麼孩子死了而自己卻活著?即使繼續活下去,還有什麼能讓她的生命再度完整?還有什麼能讓她願意繼續存留在世上?

當德國戰敗,集中營裡的囚犯終於得到釋放,她的丈夫從男集中營步行數百里來尋找她,最後在已經廢棄的營地裡,找到了蜷縮在地上衣不蔽體並且幾乎已無生命跡象的她。當她明白是丈夫來救她時,她沒有欣喜,只是發出微弱的聲音,哭著哀求丈夫:「不要救我,讓我死吧!」

薇薇安的生命在集中營裡已隨著她兩個稚齡孩子的死亡也死去了一大半,雖然後來她與夫婿移居美國,生活安定下來,也再度生下另外兩個孩子,薇薇安卻始終不容許自己的那一半生命活過來。她時時懷抱著一份沒有隨著孩子們死去的痛苦,試著為那段顛覆她生命的痛苦經歷找出個合理的解釋來,每年在猶太人的懺悔節當天,她一定獨自坐在自己的房間裡,再次為往事而哭泣。

聽著她的敘述,我明白自己只是這六十年來,眾多陪伴她的人當中的一個。我無力為她做些什麼,唯一能做的就是聆聽她,讓她有機會再度控訴自己曾經遭受過的暴行。

這場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發生的種族滅絕慘劇,影響了千千萬萬人,像薇薇安一樣失去親人,或遭受非人待遇的不在少數;而在同一時代的中國,或在世界各地,也都有類似的痛苦不斷地發生。不只是人禍,在世界各地從古至今從未間斷過的天災,或是人類生命中的老病與死亡,甚至是人與人之間互動關係的變化,都影響著個人生存在這個多變世界上的幸福感。我們的生命會因著創傷而不由自主地被改變,正如同樣是二次世界大戰集中營的倖存者法蘭克醫師(Dr. Viktor Frankl)所言:「我們活著回來了,但是我們都知道自己已失去了內在那最美好的部分。」 然而,我們內在那最美好的部分是什麼?

每個人面對生命困境的反應不盡相同,有些人像薇薇安那樣無法脫離回憶所帶來的痛苦,但也有些人能把創傷藏於心底,從此過著好像從未有過那段痛苦經驗似的生活,然而那段痛苦的經歷並不會因為個人的刻意忽視而消逝,反而經常難以避免地,在生活的各個陰暗角落裡透著無可抗拒的影響力。另有一些人將所遭遇過的痛苦轉化為一股生命的動力,積極地以自己對痛苦的領悟轉而為他人謀求福利,就像法蘭克醫師一樣,他也是集中營裡的囚犯,但他不因所經歷過的遭遇而放棄好好活著的權利,反而因此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存在意義分析治療法」(Logotherapy)來幫助遭遇不幸的人們。

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痛苦有千百種,按照佛家的說法,人因為負面的生命經驗而感到「痛」是必然的,但若是能接受生命中所發生的事件,不與「痛」對抗,就不會覺得「苦」。法蘭克醫師也認為人活著就會有痛苦,要活得好就必須從痛苦中找出生命的意義,如果真能看出自己生命的意義,那麼即使遇上痛苦或者甚至遇上死亡的威脅,都能夠因為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願意接受事件的發生,那就是雖然痛,但不覺得苦的境界。

然而沒有人能為另一個人解開生命意義的謎題,每個人都必須靠著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在漸漸領悟的過程中,個人因此而一點一滴地成長。若是能夠發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即使在困境中,也會因著對生命意義的認同,而想盡辦法活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薇薇安確實經歷過巨大的、無可磨滅的痛苦,儘管她的子孫都很優秀,生活也算優渥,她仍然不容許自己擁有幸福的感覺,否則那種對不起在集中營裡死去的兩個孩子的想法,會讓她更感到痛苦。然而六十年的歲月就這麼悄無聲息地過去了,活著卻必須撥出部分的自我,時時記著曾經發生過的痛苦,對自己是何等殘酷的懲罰!

受過創傷還能夠生存下來的人都自有其強韌的生命特質,因為能活下來真的很不容易,除了意志力之外,一定還有其他因素。這些在我們生命中所發生的各種無法預期的重大創傷,和許多在生活瑣事中因為無法理解而感覺到的痛苦,都時時影響著我們面對生命的勇氣,也左右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決定的方式。痛苦的經歷讓人們無法感覺到生命中原本該有的幸福與快樂,這就是法蘭克醫師所說的「我們內在所失去的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因為失去了這美好的部分,也不願意用其他美好的生命經驗來填補,人的生命就因此失去了彈性。

然而感覺到痛苦是一種很自然的情緒反應,我們不應該壓抑自己所懷有的痛苦感覺,因為壓抑的情緒會反彈,在感到自己被痛苦深深影響時,我們能做的就是:試著不讓生命中的負面經驗成為主宰自己行為的主要力量。因為情緒是由個人看事情的觀點所引起的,就像莎士比亞所說的:「世間事無好壞,但看個人如何詮釋。」我們無法掌控外界經驗的發生,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如何看待生命中所發生的正面和負面事件,是影響個人幸福感的主要原因,若是能從正向的角度來詮釋自己的生命經驗,或許就能因此而過得輕鬆一些,幸福一些,身體也會健康一些。

所以,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是提升正能量的第一的步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693954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1*15*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10/0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